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黑格尔哲学概述详细版-ppt.ppt

    • 资源ID:1484939       资源大小:5.17MB        全文页数:24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3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黑格尔哲学概述详细版-ppt.ppt

    1、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黑 格 尔荷尔德林谢 林 青年谢林在给黑格尔的一封信中说,“朝霞伴随着康德升起”,“自由贯彻全部哲学而始终”。青年黑格尔亦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看到了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他认为“人类自身像这样地被尊重就是时代的最好标志,它证明压迫者和人间上帝们头上的灵光消失了”,并且把理性和自由看作是永恒的口号。黑格尔从1805年着手写作精神现象学,发誓要“让哲学说德语”。在哲学家中,他的经历算是比较复杂的:办过报纸,当过中学校长。1807年,黑格尔迁居班贝格,任日报编辑,同年他的第一部成熟的哲学著作精神现象学出版

    2、,1808年11月成为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1816年黑格尔迁居海德尔贝格,任海德尔贝格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后从1818年开始任柏林大学哲学系教授,1827年主编科学评论年鉴,以他为中心形成了黑格尔学派。柏林时期是黑格尔事业的鼎盛时期,他在1829年当选为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因病逝世。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哲学全书(1817、1827、1830)法哲学原理(1820)谁若想理解黑格尔,只能靠他自己。有多少研究黑格尔的人,就有多少个黑格尔。据说哥德只看了精神现象学的前几页就弃之不读了,他读到的是:“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

    3、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他不知道翻到下一页黑格尔接着说的是“但是”“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一、精神的探险旅行二、实体即主体三、世界的逻辑结构四、哲学体系五、辩证法六、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一、精神的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黑格尔晚年时曾经将精神现象学称之为他的“探险旅行”,实际上他要

    4、再现的正是人类精神的“探险旅行”。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康德哲学的问题。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以其批判哲学将事物划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方面,一方面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亦通过限制知识而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保留了一片天地,确立了理性和自由这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原则。然而,由于其哲学特有的二元论使康德始终无法建立一个完满的哲学体系,这就给他的后继者们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重建形而上学 黑格尔在逻辑学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近25年以来按时间推算应当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以来,“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

    5、”,“科学和常识这样携手协作,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崩溃,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景象,即: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按照黑格尔,康德要求对理性进行批判亦即分析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这种批判是不彻底的。不错,在康德那里,理性固然经受了批判,可批判本身呢?批判作为理性的一种活动,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批判?如果批判站在理性之外,批判是不是就变成了非批判的独断论?所以真正彻底的批判,应该是理性的自我批判。按照通常的观点,似乎理性的自我批判是无法进行的。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与对象符合一致,但是由于我们只能认识意识范围之

    6、内的“为意识的对象”而不可能认识对象自身亦即“自在的对象”,因而永远也无法超出自身之外去比较知识是否与意识之外的对象符合一致,康德就是因为这个难题退回到了主观性的立场。然而黑格尔却从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由于在认识之中存在着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我们就完全有可能根据这一差别来考察知识。当我们发现知识与对象是不相符合时,通常我们就必须改变知识以符合对象,从而形成了新的知识。然而原来的知识毕竟是根据相应的对象而形成的,现在知识发生了改变,这就意味着对象也与知识不再相当了,它同样需要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知识。因此,认识不仅是改变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改变对象的过程,在认识活动中,不

    7、仅出现了新的知识,而且也出现了新的对象。这就是说,原来在认识中未被我们意识到的对象现在成为了为意识的对象,而对象的改变就意味着原来被意识以为是“自在的对象”的对象,现在变成了为意识的对象。知识新知识新知识|对象新对象新对象以“感性确定性”为例 感性确定性以“这一个”个别的东西为对象,因而它便认个别性为真理。“这一个”可以分为“这时”和“这里”,也就是时间和空间。当意识企图在对象中找到真理的时候,它却发现,无论这时还是这里都是消逝着的:“这时是上午”,一转眼,这时就变成了中午;同样,“这里有一棵树”,一转身,这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于是意识发现,“这一个”的内容处于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是“这一个”

    8、本身,因而它不是个别性的东西,而是一个共相。这时 这一个这里 上午 这时 下午 桌子 这里 椅子 当感性确定性意识到它的真理不是个别性而是共相的时候,不仅是知识的改变,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感性的对象是个别的东西,当它在对象上发现了共相的时候,便进展到了知觉,而知觉的对象乃是“感性的共相”。继而进展到知性的时候,对象则变成了普遍的共相。知识新知识新知识|对象新对象新对象理性的自我批判 “考察思维形式已经是一种认识历程了。所以,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我们必须对于思维形式的本质及其整个的发展加以考察。思维形式既是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是对象自身的活动。因此

    9、可以说,这乃是思维形式考察思维形式自身,故必须由其自身去规定其自身的限度,并揭示其自身的缺陷。这种思想活动便叫做思想的矛盾发展(Dialektik)”。黑格尔扬弃康德的自在之物的关键在于他把认识看作是一个由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推动的发展过程。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结构分析,而黑格尔则意识到认识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的矛盾而运动发展的过程。如果认识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得承认,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认识的发展变化则表明知识是处于变化更新的过程之中的,不仅如此,对象也一样处于变化更新的过程之中。认识论本体论 在我们的认识中发生的知识与对象之间的矛盾,表明这个世界本身还处于不统一

    10、不和谐的状态,于是认识的辩证运动就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当认识扬弃了自在之物而达到了自身统一的时候,通过它的活动亦使世界本身达到了和谐和统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所展示的是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实际上是“绝对”通过人类精神而成为现实,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换句话说,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归根结底乃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因为人类精神就是绝对精神的代言人,它履行的是绝对精神交付给它的任务。意识: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自我意识:主奴意识理性:理性精神宗教绝对知识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绝对的自我意识 对黑格尔来说,人类精神这个艰苦漫长的“探险旅行”既是精神的“伊利亚特”,也是精神的“奥德赛”:它不仅是人类精神远赴他

    11、乡,寻求关于绝对的知识的征程,同时亦是精神回归其自身,认识自己的还乡归途。因为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就是绝对自己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所以人作为精神性的存在并不在绝对之外,不如说它就是绝对精神的代言人,因而当它认识了绝对之时,也就回到了自身之内。二、实体即主体 “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das Wahre)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所谓“实体即主体”不是“实体主体”,而是说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就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近代哲学所理解的实体主要是客观性原则,其中缺少能动性的因素

    12、,例如斯宾诺莎的实体就缺少自我意识的原则,这就使它难以解释实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和费希特倒是发扬了主体的能动性原则,然而由于他们坚持思维就是思维,因而始终无法扬弃外部世界的坚硬的现实。谢林第一个要求超越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对立,但是其哲学赖以为基础和出发点的“绝对”由于超越于一切差别和矛盾之外,所以他又陷入了无差别的绝对与有差别的世界之间的矛盾而不能自拔。实体活的实体 黑格尔则主张“实体即主体”,因而实体并非无差别的同一性,而是在其自身内部就蕴含着否定性和矛盾:由于实体自身就具有能动性,所以它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1、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也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的运动的

    13、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否则,我们无法说明实体如何展开为宇宙万物。2、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就表现在它自身之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因而它是单一的东西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分裂为二,将自己树立为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中的矛盾和对立,重建自身统一性的过程。3、由于实体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于是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而且只有当实体真正成为主体,从潜在展开自身并且重建自身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现实的。因此,单纯的实体还只是潜在的因素,当它展开自身而外化为世界时,也仍然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有当实体展开

    14、为世界并且扬弃一切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真正的现实,而这个重建自身同一性的工作就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于绝对的认识活动来实现的。换言之,绝对通过它的代言人人类精神而自己认识自己,最终成为绝对精神。绝对绝对精神 从绝对到绝对精神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 实体即主体黑格尔的宇宙观目的论 宇宙是一个从潜在展开为现实的过程(圆圈)。我们把人类精神看作是宇宙发展的最高阶段,那就意味着宇宙原本就是精神性的存在,或者说是“潜在的精神”。当宇宙发展到了人类精神的阶段,也就到了“现实的精神”。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精神绝对精神。宇宙发展到人类精神便以成为精神的方式实现了自身。斯宾诺莎

    15、黑格尔泛神论思想的客观性客观思想 就人的具体认识过程来说,感觉、表象在先,思想、概念在后,而且只有通过表象人的心灵才能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地认识。但是,由于我们认识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的本质唯有思想、概念才能把握,因而从逻辑上讲,思想、概念才真正是在先的:“我们以为构成我们表象内容的那些对象首先存在,然后我们主观的活动方随之而起这种想法是颠倒了的。反之,宁可说概念才是真正的在先的,事物之所以是事物,全凭内在于事物并显示它自身于事物内的概念活动”。思想的四个特点能动的普遍性 首先,思想是能动的普遍性。思想的普遍性不仅是说思想本身具有普遍性,而且是说思想并不是与感觉和表象并列的一种认识能力,而是贯

    16、穿于整个认识之中的本质性因素。例如感性确定性。例如“自我”。思想对事物的反思 思想是对事物的“反思”(Nachdenken)。事物的本质并不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要想认识它就必须深入到事物的背后,对它进行反思,这就是“反思”即“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在黑格尔哲学中,通常译作“反思”的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Reflexion,一是Nachdenken。前者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借助于光的反射来说明概念之间互相反映的关系,其二指与辩证思维相对的知性思维,即我们所说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后者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的哲学思维。思想事物客观的本质 思想对事物的“反思”必然使之

    17、发生形态上的改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所把握的东西是主观的,恰恰相反,只有借助于“反思”去改造直接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思想自由 思想“反思”的产物不仅是客观的,而且作为思想的能动性的体现,也是自由的产物:从形式上说,思想是我的思想,而我是独立自由的;从内容上看,思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从而摆脱了一切个别偶然的东西的限制,是无条件的普遍的东西。具有上述这四个特点的思想,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的思想,就不仅仅是我们的主观的思想,而且就是事物的本质,因而可以称之为“客观思想”。换言之,思想是能够深入现象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的,而当思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也就变成了思想,当然不仅是我们的思想

    18、,而且是“客观思想”,于是思想就统摄一切而成为思想和存在的共同基础了。说事物的本质是思想,并不是说自然事物是有意识的东西。应该说,自然事物是潜在的思想,或者说,是一个“没有意识的思想体系”,唯有通过人类精神的思想活动,才能使蕴含于自然之中的客观思想“解放”出来,使之具有真正的普遍性的形式。于是,“思想不但构成了外界事物的实体,而且构成精神性的东西的普遍实体。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当黑格尔把客观性规定为“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的时候,它意味着所谓客观性既不是指事物自身,也不是指单纯的思想。因为当事物自身尚未被思想所认识时,它还只

    19、是潜在的,其本质还不具备本质应该具备的形式,即普遍性的形式。只有当思想把握了事物自身时,我们才能说达到了真理,或者说,真理自身才真正成为了现实。客观性唯物主义:不依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康德哲学:纯粹主观性黑 格 尔:思想所把握住的事物自身。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 首先,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且首先是一个本体论问题。所以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这一原则出发,将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首先看作是事物与其自身之间的关系:思想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思想的表现,而事物归根到底总要符合自己的本质,因此思想与存在在本体论上是同一的。其次,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是可以认识存在于事物中的思想的,因为我们的思

    20、想能够思想存在于事物中的客观思想。最后,本体论与认识论是统一的,人类精神履行的乃是绝对精神的工作。思想与存在的符合一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事物的认识来实现的。即是说,事物的本质虽然是思想,但是作为事物的本质的思想毕竟被限制在有限的事物之中,它虽然是思想但却还不具有思想的形式,这种尚未成为现实的思想只是潜在的。比如说,当人类精神还不存在,或者说,还没有认识“树”的普遍本质的时候,树的普遍本质虽然也是存在的,但不是以普遍性的形式存在,而是被限制在一棵棵个别具体的树里。而当人类精神认识了树的本质,形成了树的概念的时候,树的本质便从个别具体的树里被“解放”了出来,具有了普遍性的形式,变

    21、成了现实。“自然界不能使它所蕴含的理性(Nous)得到意识,只有人才具有双重的性能,是一个能意意识识到普遍性的普遍者”,“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和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合理性现实性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三、世界的逻辑结构 逻辑学以精神现象学为前提,黑格尔甚至称精神现象学为逻辑学的“演绎”。意识在前进的道路上最终达到了绝对知识,于是黑格尔可以排除知识的内容,单独研究纯粹的本质性因素即形式(范畴),这就是逻辑学的对象。在黑格尔哲学中,“逻辑学”相当于传统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地位。表面看来,这与通常人们

    22、的观念大相径庭,然而实际上这一思想却的确符合形而上学的内在精神。在近代哲学中,通常逻辑学亦即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只是单纯主观的思维形式,而古代哲学则不这样看。作为形而上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将范畴看作是存在的意义,试图从范畴入手来解决存在问题,并且通过以实体为中心的十个范畴确立了世界的逻辑结构。后来经过中世纪哲学的改造乃至到了近代哲学那里,实体才从范畴体系中独立了出来,成了本体论所研究的最高对象。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体系作了调整,提出了四组十二个范畴作为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根据,以将范畴主观化、内在化的方式,有条件地确立了世界的逻辑结构。现在黑格尔要做的工作就是恢复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传统,重新赋予范畴

    23、以客观性的意义。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辩证法 黑格尔的逻辑学虽然以纯思想规定为其研究的对象,然而他并不认为脱离现实脱离具体内容的“纯粹思想”是某种现实的存在。“逻辑的体系是阴影的王阴影的王国国,是单纯本质性的世界,摆脱了一切感性的具体性”,换言之,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从“一个方面”即本质的方面来展示真理。因而逻辑的理念还只是“幽灵”而不是活生生的灵魂,或者说,它还不是现实的真理。“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的语言语言里。人兽之别就由于思想,这句话在今天仍须常常记住。语言渗透了成为人的内在的东西,渗透了成为一般观念的东西,即渗透了人使其成为自己的一切;而人用以造成语言和在语言中所表现的东西,无论较为隐蔽

    24、、较为混杂或已经很明显,总包含着一个范畴;范畴的东西对人是那么自然,或者不如说它就是人的特有本性自身。”所以,哲学不需要特殊的术语。然而这并不是说逻辑学是一项十分容易的工作,其困难之处乃在于如何使“熟知”纯化为“真知”,亦即将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纯化为哲学的概念。历史与逻辑一致 在哲学史中,每个哲学体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哲学原则,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一个阶段。因而看似相互对立、杂乱无章的哲学史实际上乃是“一个”哲学的发展过程。这就是说,只有一种哲学而没有许多种哲学,不同的哲学体系不过是这一种哲学在不同阶段上的表现,它们独特的哲学原则就凝结为范畴,构成了范畴体系上的诸多环节。所以黑格尔主张

    25、历史与逻辑是一致的,他所做的工作无非是将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哲学史纯化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的范畴体系。在黑格尔看来,他的逻辑学所确立的范畴体系并不是他自己的独创,而是对哲学史这个关于绝对的认识史的概括和总结,所以他的工作就是以所有哲学的基本原则亦即范畴为“原料”形成一个统一的逻辑系统,而所有这些范畴作为“绝对”的诸多环节都被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之上,由此而形成的即是一个完整的“绝对”。当然,这里所说的“绝对”还不是现实的绝对精神而只是绝对精神的“骨架”或结构,只有到了“精神哲学”之中绝对精神才真正成为现实,所以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理念”。逻辑学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 黑格尔在正式进入逻辑学的内容之前

    26、,首先说明了科学为什么以“存在”作为开端的理由。由于他的逻辑学就是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因而巴门尼德的“存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逻辑学的开端。“存在论”研究的是直接性的认识阶段,在这一部分中范畴推演的特点是“过渡”,亦即从一个直接性的东西过渡到另一个直接性的东西。在这个阶段,概念还处在“自在的”或潜在的阶段,其内容是尚未展开的。“存在论”包括“规定性(质)”、“大小(量)”和“尺度”三个阶段,它以“存在”范畴作为开端,从一个范畴过渡到另一个范畴,最后扬弃了自身的直接性而进入到了间接性的领域,由此而过渡到了“本质论”的领域。“本质论”研究的是间接性的认识阶段,在这一部分中范畴推演的特点是“反思”,亦即

    27、成双成对的概念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映现自身,这是“自为的”或处于展开过程中的阶段。“本质论”包括“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现象”和“现实”三大阶段,反思概念以在他物中映现自身的方式展开自身,最终扬弃了直接性与间接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个统一的概念的诸多环节,从而进入了“概念论”的领域。“概念论”研究的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自在与自为的统一,相互对立的概念现在消融为一个概念,在这一部分中范畴推演的特点是“发展”,这是逻辑学的最后也是最高的阶段。“概念论”包括“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大阶段,黑格尔在此讨论了概念、判断和推理,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以及生命、认识的理念和绝对理念,最终扬弃了一

    28、切差别和对立,将所有的范畴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绝对理念”。自在(an sich)自为(fr sich)自在而自为(an und fr sich)在黑格尔看来,他的逻辑学所确立的范畴体系并不是他自己的独创,而是对哲学史这个关于绝对的认识史的概括和总结,所以他的工作就是以所有哲学的基本原则亦即范畴为“原料”形成一个统一的逻辑系统,而所有这些范畴作为“绝对”的诸多环节都被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之上,由此而形成的即是一个完整的“绝对”。当然,这里所说的“绝对”还不是现实的绝对精神而只是绝对精神的“骨架”或结构,只有到了“精神哲学”之中绝对精神才真正成为现实,所以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理念”。在去

    29、世前一个星期,1831年11月7日,黑格尔在逻辑学第二版序言中写道,想到柏拉图曾经七次修改国家篇,一部现代包含着深刻内容的哲学著作就应该修改七十七次才对。由此可见,黑格尔始终没有停止对其哲学体系的探索。四、哲学全书 1816年当黑格尔在海德尔贝格大学准备讲课的时候,他面临着教学纲要的问题。康德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德国在大学教育中十分注重教学纲要的作用。1778年10月16日,当时的国务大臣瑞特立芝(康德曾经把批判第二版敬献给他)在一份布告中说:“最差的纲要肯定也要比没有好,如果教授们博学多才的话,他们尽可以批评纲要的作者;但是口授笔录式的讲课必须废除。”当年康德就曾经利用了迈耶、鲍姆嘉登的纲要,

    30、然而黑格尔却不想这么做,他希望使用自己编写的教学纲要。于是他一边以口授的方式讲课,一边着手编写新的教学纲要,这就是哲学全书。哲学全书于1817年出版了第一版,1827年出了第二版,内容比第一版增加了一倍,1830年第三板问世,虽然篇幅增加不多,但文字的改动数以千计。显然,黑格尔在此下了很大的功夫。哲学全书逻 辑 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自然精神逻辑 “精神是在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自然界的目标就是自己毁灭自己,并打破自己的直接的东西与感性的东西的外壳,像芬尼克斯那样焚毁自己,以便作为精神从这种得到更新的外在性中涌现出来。”因此,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两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精神是自然的

    31、本质,自然是精神的异化或表现。所以精神既可以说在自然之后,也可以说在自然之前:精神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因而自然在时间上是在先的;然而就精神是自然的本质,精神是自然的真理性和最终目的,是理念的真正现实而论,精神则是真正在先的。在哲学全书的结尾之处(第575、576、577节),黑格尔分别以逻辑、自然和精神为“中项”提出了三个推论。第一个推论:逻辑理念自然精神。自然作为逻辑理念与精神的“中项”展开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它是直接性的存在,在时间上在先的东西。第二个推论:自然精神逻辑理念。精神作为自然与逻辑理念的“中项”,是自然的预定目标,因而是先于自然的,它能够在自然中认识到逻辑理念,从而使自然得到

    32、提升而返回自己的本质。第三个推论:精神逻辑理念自然。逻辑理念作为精神与自然的“中项”,乃是这两者的绝对实体,它把自己区分为自然与精神,将它们规定为自己的显现。因而逻辑理念在逻辑上是真正在先的。五、辩证法 黑格尔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近代哲学在方法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之时。在他看来,近代哲学的困境源于其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分析对比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近代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古代人的研究是真正的自然意识的教养和形成。古代的研究者通过对他的生活的每一细节都作详尽的考察,对呈现于其面前的一切事物都作哲学的思考,才给自己创造出了一种渗透于事物之中的普遍性。但现代人则不同,他

    33、能够找到现成的抽象形式;他掌握和吸取这种形式,可以说只是不假中介地将内在的东西外化出来并隔离地将普遍的东西(共相)制造出来,而不是从具体事物中和现实存在的形形色色之中把内在和普遍的东西产生出来。”康德试图通过揭示思维的辩证性来说明形而上学是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然而黑格尔却从康德的消极辩证法中看到了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一线曙光。在他看来,思维的辩证性为我们扬弃固定的概念,打破它们之间的界限,重新再现事物的整体生命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现在的工作就在于扬弃那些固定的思想,而唯一的途径是辩证的思维:扬弃固定的思维形式,使它们流动起来,克服自身的片面性,再现事物之活生生的生命。当黑格尔试图克服近代哲学的局限性

    34、,站在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恢复古代哲学的客观性立场的时候,古代哲学朴素天然的辩证性思想为他提供了扬弃近代哲学之“知性思维”的极其有效的可能方式。黑格尔曾经将赫拉克利特、芝诺和苏格拉底等人称作辩证法的创始人,虽然他们的思想很少共同之处,但是无论是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辩证法、芝诺的概念辩证法,还是苏格拉底探索事物“是什么”的对话方法,都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最直接的影响是康德的消极的理性辩证法和费希特与谢林对康德辩证法的积极的改造。辩证法(Dialektik)这个概念源于希腊文,原义是“对话”。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乃是将苏格拉底通过两个人对话而追问事物的本

    35、质的方式进一步深化为思想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因而它是一种概念辩证法。不过在黑格尔看来,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而且是事物本身的本质规定,所以思想从根本上说乃是“客观思想”。于是,当黑格尔将思想看作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根据和基础的时候,他的辩证法就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的“方法”,也不仅仅是建构哲学体系的方式,而是世间一切事物共同的运动方式或客观规律。换言之,辩证法与本体论是同一的。真正的科学方法亦即辩证法的本性,“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另一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这两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曾经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伟大成就概括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的辩证法”。的确

    36、,在对待否定性的态度上,黑格尔区别于任何一位近代哲学家,其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对于否定性的辩证的理解。近代哲学通常是站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差别的基础上来谋求两者的统一的,由于知性思维的限制,它在要求获得具有确定性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否定性的东西、有差别的东西或矛盾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这就使它在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和方面的同时,难以保持住事物的活生生的生命和内在的统一性。从知性思维的立场看,事物之中包含着差别意味着事物自身的瓦解,因而差别和否定性乃是死亡的因素。规定的否定 黑格尔则认为,否定性不仅不是死亡的因素,而且是真正的生命的力量和原则。因为正是否定性构成了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之中存在着差别

    37、,所以事物之中包含着否定性的因素。在通常观点看来,差别就是否定,就是事物与其自身的不同一,所以是不真的。如果我们不能消解这些差别,事物自身就会消解为虚无。但是,与这种将否定仅仅看作是否定的观念不同,黑格尔认为“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者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抽象的虚无,而是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而这样的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自行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这就是说,否定从来不是抽象的否定,而总是具体的特殊的否定,所以否定的结果也总是有内容的或有规定性的。因此,否定的结果其实是从否定之中而产生的有内容的东西,由于它在否定了先前内容的同时亦将其内容以新的

    38、形式包含于自身之内,这就使事物发展为更高更新更丰富的阶段。黑格尔将这种辩证的否定称为“扬弃”。还是以“感性确定性”为例 感性确定性以“这一个”个别的东西为真理。“这一个”可以分为“这时”和“这里”,也就是时间和空间。当意识企图在对象中找到真理的时候,它却发现,无论这时还是这里都是消逝着的:“这时是上午”,一转眼,这时就变成了中午;同样,“这里有一棵树”,一转身,这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于是意识发现,“这一个”的内容处于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是“这一个”本身,因而它不是个别性的东西,而是一个共相。“这一个”共相既不是上午、下午同时又包括着上午、下午 扬弃 在德文中,“扬弃(aufheben)”这个概

    39、念本身就富于辩证性:“它既意谓保存、保持,又意谓停止、终结”。因此我们可以说,扬弃或辩证的否定包含着三个环节:一是否定,二是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三是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列宁十分恰当地把它概括为“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的确,通过“规定了的否定”扬弃,前一阶段中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外在的形式被克服了并且发展为新的阶段,于是这种辩证的否定就使两个阶段“联系”起来,从而使事物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的否定”乃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前一阶段中的差别和矛盾的运动产生了后一阶段,在后的阶段是在先阶段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亦是对在先阶段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前一阶

    40、段中的合理因素就保留在后一阶段之中,成为它的构成因素或环节。于是,整个事物过程就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着的、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有机整体。前进回溯 “前进就是回溯回溯到根据根据,回溯到原始的原始的和真正的真正的东西;被用作开端的东西就依靠这种根据,并且实际上将是由根据产生的”,因而“离开端而前进前进,应当看作只不过是开端的进一步规定,所以开端的东西仍然是一切后继者的基础,并不因后继者而消灭”,于是哲学之整体就是一个圆圈,在它之中,开端与终结、起点与终点乃是目的与目的的实现这样一个自我完成自我实现的关系。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形象地把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比喻为“酒神的宴席”:所有人都加入了欢庆酒神节

    41、的宴席之中,每个人都在这场豪饮之中一醉方休,但是这场宴席却不会因为我或者你的醉倒而告终结,而且也正是因为我或者你以及我们大家的醉倒而成其为酒神的宴席。我们都是这场豪饮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这场宴席本身则是永恒的。黑格尔的辩证法以“三一式”为其形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题、反题与合题。一般说来,正题是肯定的环节,它表明矛盾此时还处于潜在的阶段,黑格尔也称之为“自在的”阶段;反题是否定的环节,此时矛盾的双方得到了展开,黑格尔称之为“自为的”阶段;合题则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它是正题与反题的对立统一,黑格尔称之为“自在而自为的”阶段。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正题、反题与合题的“圆圈”所组

    42、成的一个巨大的“圆圈”。有时人们把黑格尔的这种“三一式”就称之为辩证法,实际上并不十分恰当,因为它毕竟只是某种形式。黑格尔对否定性的辩证理解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大胆的思考之一。差别、对立和矛盾问题自哲学产生以来就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难题,对此希腊哲学提出了极其深刻的辩证思想,但是由于它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使得这些深刻的思想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阐发。由于近代哲学家们固执于科学思维方式的知性思维,因而无论他们怎样追求客观性的科学知识都最终因为主体与客体之差别的二元认识论结构而无法将有差别的东西结合统一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黑格尔的确与众不同。在自然万物之中,否定性是死亡的力量,任何事物都将由于它而自我瓦解,

    43、失去自身的存在,但是精神的生活却是敢于承当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而且只有当它在支离破碎的瓦解之中保持其自身时它才是真正的存在。“精神在否定的东西那里停留,这是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就把否定的东西转化为存在”。实际上精神自身就是否定性,它否定自己而变成了对象,在对象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同一,从而使它能够扬弃对象成为真正现实的自己。未经否定的精神只是潜在的精神,不敢面对否定的精神还不是真正的精神,唯有投身于否定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同一性并且扬弃了否定的精神才是真正现实的精神。显然,黑格尔在此以形而上学的思辨语言阐发了主体的能动性。六、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 1831年,黑格尔与世长辞。对他的那些最忠诚的

    44、信徒来说,哲学也应该很自然地终结了。福斯特(Friedrich Forster)在黑格尔墓前的颂词中把他比作理智世界中的亚历山大大帝,要他的追随者们去“确证、宣传和加强”他们刚刚从“思想王国”中继承的财富。另一位信徒则断言,今后的哲学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成为黑格尔的掘墓人,要么去为他树碑立传。不幸的是,哲学家们选择了前者。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古典形而上学的完成,也标志着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在现代哲学中,康德与黑格尔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康德哲学始终是哲学史研究的中心话题之一,论文论著汗牛充栋,数不胜数;而黑格尔哲学却充当了批判的靶子,成了形而上学的“替罪羊”。究其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哲学是

    45、现代哲学的开端,而黑格尔哲学则是古典哲学的终结。文德尔班曾说过:“了解康德就是要超过康德”。而克罗纳(从康德到黑格尔的作者)则说:“了解黑格尔就是看到绝对不能再超过黑格尔。如果还可以有一个后黑格尔,则必须做出新的开端”。如果西方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没有发生重大的转折,黑格尔哲学将是不可逾越的顶峰。正是由于西方哲学的转向,古典哲学的许多基本观念受到了人们的质疑,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其结果便使黑格尔哲学成了历史博物馆中精美的“艺术品”,我们虽然可以惊叹其完美无瑕,但毕竟不过是历史的见证。黑格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他将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以“实体即主体”为核心,将认识论与本

    46、体论统一起来,以逻辑学为结构,以辩证法作为体系的构成原则,以目的论作为整体形式,将宇宙万物阐发为一个自己构成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终于使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家们所怀抱的让哲学或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理想成为了现实。我们可以说黑格尔既是最好的形而上学家,也是最坏的形而上学家:他是最好的形而上学家,因为没有哪个哲学家能够像他那样建立起如此恢宏如此庞大乃至如此“合理”如此严密的形而上学体系;然而由于古典形而上学这条路最终被证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位最好的形而上学家当然也就成了最坏的形而上学家。首先是黑格尔哲学的理性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古典哲学中,理性主义往往也就是唯心主义,因为它的根据和基本原则

    47、建立在宇宙的合理性之上,这个原则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理性统治世界”。在当代哲学看来,黑格尔企图穷尽绝对真理实在是狂妄自大,而他将宇宙自然的本质或实体看作精神或理性更是没有根据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一方面认为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又据此而主张事物的本质即是共相因而也就是概念、理性或精神,这不过是一种循环论证。由于当代哲学一般地排斥古典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放弃了理性统治世界这种乐观的理性主义立场,因而黑格尔哲学即使不被看作是美丽的谎言,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某种美丽的梦幻而已。其次是黑格尔哲学的普遍主义和整体主义。其实这并不是黑格尔所独具的特色,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通常都有这种特性,因为它以宇

    48、宙之统一的本质或根据作为研究的对象,只不过黑格尔哲学表现得最典型而已。对于当代哲学来说,最令人难以容忍的就是黑格尔把人类精神看作是绝对精神实现自己的手段,把个人看作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工具,以至于人们甚至视黑格尔哲学为国家主义、纳粹主义的理论根据。20世纪有许多哲学家坚持个人的不可通约性,所以他们不仅放弃了古典哲学乐观的理性主义,而且对那种以普遍抽象的人性来规定个人的观念,尤其是黑格尔将个人淹没在绝对之汪洋大海之中的理论学说难以认同。黑格尔哲学之所以是古典形而上学的完成也是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古典哲学的基本观念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哲学诞生之初,希腊人试图说明宇宙的本原,追求关于

    49、自然的知识,而这一哲学旨趣的萌生乃基于一系列未经审查的观念:宇宙自然是一个有规律、有秩序、有统一根据的合乎理性的有机整体。由于这些基本观念相继受到了质疑,使得西方哲学从古典哲学走向了现代哲学。如果人们对于这些基本观念仍然坚信不疑,那么黑格尔哲学就是不可超越的顶峰。然而,当人们终于发现,我们无论如何无法证明盲目、偶然的外在宇宙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存在,便注定了黑格尔哲学的命运。如前所述,黑格尔哲学的全部工作意在论证合理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整个宇宙被解释为一个合理性展开为现实性的过程。他所营造的形而上学体系恢弘壮观且不失为精巧,但是由于其理性主义的基础坍塌,充其量只能作为精美的艺术品供人欣赏了。黑格尔后

    50、的19世纪哲学19世纪三大思潮颠覆了理性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人的进化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理论。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英国哲学家、作家赫伯特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风行从19世纪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也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恩格斯在1883年总结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


    注意事项

    本文(黑格尔哲学概述详细版-ppt.ppt)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