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3∕T 717-2016 (代替 DB33∕T 717-2008)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4551       资源大小:585.0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7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q****1】。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q****1】,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DB33∕T 717-2016 (代替 DB33∕T 717-2008)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01 B05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7172016 代替 DB33/T 717-2008 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 Green asparagus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greenhouse 2016 - 12 - 31 发布 2017- 01 - 31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3/T 7172016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T 717-2008无公害绿芦笋 大棚生产技术规程,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灌溉水水质要求修改为“应

    2、达到 GB 5084 的要求”(见 5.2.2,2008 版的 5.2.2); 新增施肥设备(见 5.2.4); “生产技术”修改为“栽培技术”,对“品种选择、播种时间及育苗、种植密度、水分管理、追肥”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见 6 栽培技术); 删除“防病保茎”(见 2008 版 6.8.6),防病部分统一放在病虫害防治类目中; 增加了肥水同灌技术要求(见 6.5.6); 增加了病虫害防治原则以及生物防治等内容(见 7); 增加了采笋方法、采后处理等内容(见 8.2、8.3 ); 增加了禁止使用农药清单(见附录 A); 增加大棚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附录 B)。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3、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杭州市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新琴、陈能阜、章钢明、章忠梅、徐云焕、毛土有、杜叶红、吕文君、叶飞华、毛晓梅、周慧芬、孔海民。DB33/T 7172016 1 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棚绿芦笋生产的产地选择、田间设施、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棚绿芦笋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芦笋 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未经培土软化而形成的绿色或紫色嫩茎。 3.2 鳞芽 芽外面包有鳞片的部分。 3.3 母茎 由新生嫩茎培育而成,为地下贮存根、鳞芽萌发及嫩茎生长提供养分的地上部分植株。 4 产地选择 4.1 产地环境 生产区的生态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 DB33/T 7172016 2 4.2 选地要求 选择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

    5、低、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较好、pH值6.0 7.5的壤土或砂壤土。粘土应经土壤改良后方可种植。 5 田间设施 5.1 大棚 5.1.1 棚架 采用热浸镀锌薄壁钢管、竹材等为棚架材料。单体钢架拱型棚一般棚宽8 m或6 m,棚长不超过60 m为宜;连体钢架大棚连栋数量不超过10栋。棚架强度达到当地农用大棚的抗风抗雪要求。 5.1.2 覆膜 棚架顶部覆盖多功能大棚膜,膜厚0.06 mm0.08 mm,薄膜宽度为棚宽加2.0 m3.0 m;裙膜厚度0.06 mm0.08 mm。 5.2 灌水施肥系统 5.2.1 组成 滴灌系统由“水源-水泵-总过滤器-地下输水管-水阀-末端过滤器-田间输

    6、水管-滴灌管”组成。 5.2.2 水源 采用河、塘、沟、池、井等水源,其水质应符合GB 5084的要求。 5.2.3 水泵 根据灌溉面积和水源情况, 选用合适流量和扬程的水泵。 若水源高于田块10 m以上, 可以自流灌溉。 5.2.4 过滤与施肥设备 应用内镶式滴灌管需安装不少于120 目的网式过滤器或叠片式过滤器。根据种植规模配备施肥装置,可采用比例施肥器、文丘里注肥器等。 5.2.5 输水管 水源至田块的地下输水管管径依输水流量而定;棚内的地面输水管宜采用25 mm的黑色聚乙烯管。 5.2.6 滴灌管 采用内镶式滴灌管,每畦铺设2 条或1 条。 6 栽培技术 6.1 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选用

    7、早熟、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佳的杂交一代品种,如格兰德F1(Grande)、阿特拉斯F1(Atlas)等。 DB33/T 7172016 3 6.2 播种育苗 6.2.1 播种时间 春播:3月中旬5月上旬,秋播:8月下旬9月上旬。 6.2.2 用种量 每667 m2大田用种量为40 g50 g。 6.2.3 营养土配制 将未种过芦笋的园土过筛,每立方米的园土均匀拌入腐熟有机肥100 kg150 kg配制成营养土。将营养土装入6 cm6 cm10 cm10 cm的塑料营养钵或32孔穴盘,并将其整实备用,也可将商品基质作为营养土。每667 m2大田应备营养钵1 800 个2 200

    8、个。采用苗床地育苗时,可按配置营养土的方法培肥育苗床土。 6.2.4 播前种子处理 6.2.4.1 处理与浸种 未经包衣处理的种子经清洗后在55 的温水中浸15 min,期间不断搅拌;或在常温下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 倍液浸种消毒6 h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 将种子置于25 30 清水,春播浸72 h,秋播浸48 h,浸种期间换水漂洗2 次3 次。 6.2.4.2 催芽 浸种后的种子在25 28 条件下保湿催芽,待20%左右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6.2.5 播种 播种前一天将营养土浇透水,单粒点播,深度为1.0 cm,然后盖含水量55%65%的营养土至播种穴平,铺上稻草或遮阳网保湿。

    9、春季播种应盖地膜、搭小拱棚或大棚内保温保湿。 6.2.6 苗期管理 播后适当浇水,保持床土湿润。20%30%幼芽出土后及时揭去稻草和地膜,苗床温度白天20 25 ,最高不超过30 ,夜间15 18 为宜,最低不低于13 。注意通风换气、控温降湿。当幼苗高15 cm20 cm时,加强通风换气,使幼苗适应外界环境。秋播苗在冬季地上部枯萎后,及时割去地上部清园过冬。 6.2.7 壮苗标准 6.2.7.1 春播苗标准 苗龄45 d60 d,苗高30 cm以上,有3 根4 根地上茎、5 条以上肉质根,鳞芽饱满,无病虫害。穴盘育苗的苗龄35 d45 d,苗高20 cm30cm,有3 根以上地上茎。 6.2

    10、.7.2 秋播苗标准 次年春季定植的,苗龄180 d200 d,苗高40 cm50 cm,有4 根5 根地上茎、5 条以上肉质根,鳞芽饱满,无病虫害。当年秋季定植的,苗龄30 d35 d,苗高20 cm25 cm,有3 根以上地上茎。 DB33/T 7172016 4 6.3 整地施基肥 移栽前30 d40 d深翻土壤,开深35 cm40 cm的种植沟,6 m棚开4 条,8 m棚开5 条6 条,每667 m2施入腐熟有机肥2 000 kg3 000 kg、三元复混(合)肥30 kg40 kg、钙镁磷肥50 kg。 6.4 移栽 6.4.1 移栽时间 春播苗于5 月上旬6 月下旬移栽; 秋播苗于

    11、次年3 月下旬4 月上旬移栽, 也可于9 月下旬10 月上旬移栽。 6.4.2 移栽方式 秧苗大小分级、带土移栽、单行种植。行距1.3 m1.6 m,株距25 cm35 cm,每667 m2密度为1 300株1 700 株。移栽后及时浇定根水。 6.5 田间管理 6.5.1 大棚覆膜 冬季覆膜保温增温可于12 月中旬12 月底进行,为促进春笋提早采收,冬季低温期间应采用多层覆盖保温。春母茎留养在覆膜大棚内进行,夏秋季保留顶膜避雨栽培。 6.5.2 中耕除草培土 定植后如有草害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中耕时结合培土,同时应避免伤及嫩茎和根系。 6.5.3 温度管理 出笋期白天棚内气温控制在2

    12、5 30 ,夜间保持12 以上。如棚温超过35 ,应打开大棚两端,掀裙膜通风降温。冬季低温期间采用大棚套中棚和小拱棚保温,如棚外气温低于0 ,应在棚内小拱棚上加盖草帘、无纺布等覆盖物,以确保棚内气温不低于5 。 6.5.4 水分管理 6.5.4.1 科学灌水 根据不同生育期进行水分管理,采用滴灌定时定量灌水。 6.5.4.2 幼株期 幼株期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活棵。活棵后控水促根,遵循“少量多次”的灌水原则,土壤持水量保持60%左右。 6.5.4.3 成株期 留母茎期间土壤控湿,持水量保持50%60%;采笋期间土壤保湿,持水量保持70%80%。 6.5.5 留养母茎 6.5.5.1 母茎质量要求

    13、 选留的嫩茎直径1 cm以上、无病虫斑、生长健壮,且分布均匀。 DB33/T 7172016 5 6.5.5.2 春母茎 宜在3 月下旬4 月上旬留春母茎,二年生每棵盘留2 支4 支,三年生每棵盘留4 支6 支,四年生及以上每棵盘留6 支8 支,均匀留养。春母茎经过4 个月生长进入衰老期后应拔秆清园。 6.5.5.3 秋母茎 秋母茎留养宜在8月中下旬进行,三年生以内每棵盘留6 支10 支,三年生以上每棵盘留10 支15 支,均匀留养。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秋母茎逐渐枯黄时即可进行拔秆清园。 6.5.5.4 疏枝打顶与防倒伏 母茎留养期间,棚内笋株应及时整枝疏枝。母茎长至50 cm80 cm高时

    14、,应及时打桩、拉绳以固定植株。母茎长至120 cm高时,摘除顶芽以控制植株高度。 6.5.6 追肥 追肥按NY/T 496执行。春母茎留养成株后每667 m2施三元复混(合)肥10 kg15 kg。夏笋采收期间,前期间隔20 d、后期间隔15 d追肥一次,每667 m2用量为三元复(混)合肥15 kg20 kg,共2 次3 次。春母茎拔除后秋母茎留养前沟施腐熟有机肥1000kg或三元复混(合)肥25 kg。秋母茎留养后,视植株长势,前期可间隔15 d每667 m2加三元复混(合)肥15 kg20 kg,共2 次3 次;后期可结合防病治虫喷施1 次2 次含钾叶面肥。12月中下旬冬季拔秆清园后,沟

    15、施腐熟有机肥每667 m21500 kg加三元复混(合)肥30 kg50 kg。对缺钙、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的田块,结合冬季施肥补充。 或可采用肥水同灌进行追肥。春母茎、秋母茎留养期间滴灌追施 1 次2 次高氮型水溶性肥,每667m2用量为 6 kg8 kg,每 10 天一次;在夏秋季采笋期滴灌追施水溶性肥,高氮型一次与高钾型两次交替使用,一般每 10 d15 d 按每 667m2 6 kg8 kg 追施一次,共 10 次12 次。滴灌施肥浓度0.2%0.5%。 7 病虫害防治 7.1 主要病虫害 病害主要有茎枯病、根腐病、褐斑病、灰霉病等;虫害主要有蓟马、蚜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蝼蛄等。

    16、7.2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内。 7.3 农业防治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苗,及时盖膜避雨栽培。加强生产场地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做好夏笋采收结束和秋笋采收结束时的二次清园。合理密植,科学排灌、施肥。及时清除病残株,并集中销毁。 7.4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或黑光灯)、昆虫性诱剂、粘虫板等诱杀害虫。夏季大棚覆盖顶膜,裙膜改成防虫网隔离防虫。 DB33/T 7172016 6 7.5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使用印楝素、乙蒜素等生

    17、物农药防病避虫。 7.6 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按GB/T 4285和NY/T 1276的规定执行。选用已登记的农药或经农业推广部门试验后推荐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及生物源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农药的种类见附录A。 7.7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案 具体防治方案见附录A。 8 采收 8.1 采收时间 春笋采收期为1 月下旬4 月上旬,夏笋采收期为5 月中旬8 月中旬,秋笋采收期为9 月中旬11月上旬。每天早晨采收一次,夏季可早晚各采收一次。 8.2 采笋方法 待芦笋长至25 cm30 cm时,用手握住基部,将其轻轻扭转、

    18、拔起。 8.3 采后处理 芦笋采收后先剔除有病虫、弯曲、头部开放或机械损伤的幼茎,再分级整理。于采收后6 h内完成预冷,保鲜温度控制在2 5 。 9 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大棚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见附录B。 DB33/T 7172016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A.1 禁止使用的农药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氟虫腈、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

    19、线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三氯杀螨醇、氯磺隆、胺苯磺隆、甲磺隆、福美胂、福美甲胂、毒死蜱、三唑磷等其他高毒、高残留农药。 A.2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见表A.1。 表A.1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主要病虫害 危害症状 防治方法 茎枯病 主要危害茎、侧枝。开始在茎上出现水浸状斑点,扩大成梭形或线形暗褐色斑,最后呈长纺锤形或椭圆形,中央赤褐色,凹陷,其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斑绕茎一周后,病部以上的茎叶干枯,严重地块似火烧状。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优良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

    20、植株抗病力;科学灌溉,雨后及时排水。 在清园和发病初期可用 25%吡唑醚菌酯乳剂 2 000 倍水溶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水溶液; 或80%乙蒜素乳剂8001 000倍水溶液等。 每隔 7 天浇根 1 次, 连续 2 次3 次。 采收前 15 d20 d 应停止用药。 褐斑病 主要危害茎杆、侧枝及拟叶柄。枝杆发病产生圆形至椭圆形中间淡褐色边缘深褐色或红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枝杆。发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枝杆,植株干枯死亡。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水溶液;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500 倍液等;兑水喷雾,视病情隔7 天10 天1 次。 根腐病 主要危

    21、害根部,病菌侵染后根部腐烂,仅留根的表皮,呈赤紫色,植株矮小、黄化、枯死。 石灰粉或石灰氮土壤消毒处理; 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处理。 DB33/T 7172016 8 表 A.1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续) 主要病虫害 危害症状 防治方法 蓟马、蚜虫 多危害嫩茎。阴雾天,危害严重,能使叶片卷缩,嫩茎扭曲,生长停止,造成严重减产。 采用黄色粘虫板诱杀, 在植株群体上方 20 cm30 cm 按每 667m2 放置 25 块30 块(规格:25 cm40 cm)。 在初发生时用 2.5%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 1 500 倍水溶液;或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水溶

    22、液;或 1.8%阿维菌素乳油 3 0006 000 倍水溶液等喷雾防治。 每隔 7 天10 天 1 次, 喷施 1 次2 次。 斜纹夜蛾、甜菜夜蛾 主要以幼虫为害全株、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 3 龄后分散为害叶片、 嫩茎。其食性较杂,可危害各器官,老龄时形成暴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幼虫体色变化很大,主要有 3 种:淡绿色、黑褐色、土黄色。 采用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 悬挂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诱捕器,内置性诱剂诱捕成虫,每667 m2分别悬挂1 个2 个,高度以1.5 m2 m为宜,每4 周6 周更换一次诱芯。 发现幼虫为害时, 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6 000倍水溶液; 或10%

    23、溴氰虫酰胺悬浮剂2000倍水溶液; 或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水溶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 天10 天1 次,喷施1次2次。 蝼蛄等 地下害虫 种子、幼芽或幼苗的根茎部咬断,被咬处成乱麻状,造成幼苗凋枯死亡。 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每667 m2土壤撒施3 kg4 kg。 DB33/T 7172016 9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大棚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大棚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图B.1。 图B.1 大棚绿芦笋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_ 目标产量与群体结构 目标产量 15001800 公斤 栽植方式 3 月中旬5 月上旬播种, 5 月上旬至 6月下旬移栽;秋播以8 月下旬9 月上

    24、旬为宜,次年 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移栽,也可于 9 月下旬10 月上旬移栽。种植密度每亩 13001700 株。 地块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低、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较好、pH值 6.07.5 的壤土或砂壤土。 月份 三月中旬五月上旬 五月上旬六月下旬 七月中旬十一月中旬 十一月下旬一月中旬 一月下旬四月上旬 三月下旬四月上旬 五月中旬八月中旬 八月中下旬 九月中旬十一月上旬 物 候 期 育苗期 移栽期 幼株期 冬季管理期 春笋采收期 春母茎留养期 夏笋采收期 秋母茎留养期 秋笋采收期 主要生产操作要点 1 、 用 种 量 : 一 般 为40g/667m250g/667m

    25、2。 2、播前进行浸种(消毒) 、催芽。 3、单粒点播,播后覆盖营养土,并加强保温保湿。 4、出苗后注意通风换气、控温降湿,同时加强蝼蛄防治。 1、 移栽前深翻土壤, 开种植沟,施入基肥。 2、移栽:秧苗大小分级、带土移栽、单行种植;行距 1.31.6 米, 株距 2535厘米。 3、安装滴灌系统。 1、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活棵,活棵后控水促根。 2、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中耕结合培土,同时避免伤及嫩茎和根系。 3、加强病虫害防治。 1、秋母茎枯黄时进行拔秆清园。 2、冬季施肥:以有机肥为主。 3、 覆盖保温: 于 12 月中旬12月底(拔秆清园施冬肥后)覆膜保温增温;促早栽培的可在冬季低

    26、温期间采用多层覆盖保温。 1、芦笋长至 2530 厘米时即可采收。采笋于每天早晨进行。 2、采笋期间注意土壤保湿,适时追肥。 3、温度管理:白天将棚内 气 温 控 制 在 25 30, 夜间保持 12以上。 1、在覆膜大棚内留养母茎, 留母茎期间注意土壤控湿。 2、二年生每棵盘留 24支,三年生每株盘留 46支, 四年生及以上每株盘留 68 支,均匀留养。 3、及时整枝疏枝和病虫防治。 1、保持土壤水分供应充足,并适时追肥。 2、高温期撤除裙膜通风降温,在傍晚滴灌灌水。 3、早、晚各采收一次,确保农药安全间隔期。 4、采后及时分级整理,并在 6 小时内预冷,保鲜温度控制在 25。 1、 在避雨

    27、条件下留养秋母茎,并保持土表相对干燥。 2、 三年生以内每株盘留 610 支, 三年生以上 每 株 盘 留 1015支。 3、 偏酸性土壤在两次养茎前每亩施 40 公斤生石灰调酸、 消毒。 1、 加强芦笋病虫害综合防治,采笋期间尽量少施化学药剂。 2、合理追肥,提倡利用滴灌进行肥水同灌。 3、 采收的芦笋确保农药安全间隔期 4、 秋笋采收结束后进入冬季管理期。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内。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苗,及时盖膜避雨

    28、栽培。保持基地环境整洁,做好夏笋采收结束和秋笋采收结束时的二次清园。合理密植,科学排灌、施肥。发病季节及时清除病残株,并集中销毁。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采用杀虫灯(或黑光灯)、昆虫性诱剂、粘虫板等诱杀害虫。夏季大棚盖顶膜、裙膜改成防虫网隔离防虫。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使用印楝素、乙蒜素等生物农药防病避虫。 防治对象 药剂中文通用名 施用浓度 安全间隔期(天) 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茎枯病 吡唑醚菌酯 25%乳剂2000倍液 15 1 代森锰锌 8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15 2 茎枯病 蓟 马 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 乙蒜素 80%乳剂8001000倍液 15

    29、 2 绿色防控 褐斑病 代森锰锌 8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15 2 异菌脲 50%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7 3 根腐病 石灰粉或石灰氮 土壤消毒处理 715 1 敌克松 75%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710 1 蓟马 蚜虫 乙基多杀菌素 2.5%悬浮剂1500倍液 7 2 褐斑病 蚜 虫 杀虫灯 诱捕器 吡虫啉 10%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10 2 阿维菌素 1.8%乳油30006000倍液 7 2 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5%乳油6000倍液 3 2 溴氰虫酰胺 10%悬浮剂2000倍液 7 2 氯虫苯甲酰胺 5%悬浮剂1500倍液 1 2 根腐病

    30、蝼蛄 粘虫板 防虫网 蝼蛄 联苯噻虫胺 1%颗粒剂34kg/亩撒施 8 1 芦笋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及要求芦笋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及要求 1、产地环境:NY/T 5010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 2、农药:应符合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 3、肥料:应符合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 4、采收:禁止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内采收。 芦笋上禁止使用的农药芦笋上禁止使用的农药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氟虫

    31、腈、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线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三氯杀螨醇、氯磺隆、胺苯磺隆、甲磺隆、福美胂、福美甲胂、毒死蜱、三唑磷等其他高毒、高残留农药。 肥料使用建议(公斤肥料使用建议(公斤/ /亩)亩) 基 肥 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三元复混(合)肥3040公斤、钙镁磷肥50公斤。 春 肥 春母茎留养成株后施三元复混(合)肥1015公斤。夏笋采收期间,前期每20天、后期每15天施三元复(混)合肥1520公斤,共23次。 秋 肥 春母茎拔除后秋母茎留养前沟施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或三元复混(合)肥25公斤,秋母茎留养后,视植株长势,前期每15天施三元复混(合)肥1520公斤,共23次;后期可结合防病治虫喷施12次含钾叶面肥。 冬 肥 12月中下旬冬季清园后,沟施腐熟有机肥1500公斤、三元复混(合)肥3050公斤。 编制依据:GB 4285、GB 5084、NY/T 496、NY/T 1276、NY/T 5010等 起草单位:起草单位: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杭州市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


    注意事项

    本文(DB33∕T 717-2016 (代替 DB33∕T 717-2008)大棚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上传会员【q****1】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