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年十大展望:革故鼎新.pdf

    • 资源ID:1291291       资源大小:1.84M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5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tan****Shan】。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tan****Shan】,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2022年十大展望:革故鼎新.pdf

    1、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 限公司在香港提供。同时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证券证券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宏观深度宏观深度 革故鼎新革故鼎新2 2022022 年十大展望年十大展望 2022 年机遇与风险同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2022 年全球最大的风险事件或将来自于美联储提前收紧货币政策及新冠疫情的演变。中国最大的投资机遇将蕴藏在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释放及朱格拉周期启动下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而言,2022 年全球和中国或有以下十大重要事件和趋势:(1)美国经济较强,政策收

    2、紧;中国经济较弱,政策宽松。(2)美国加息和缩表提前,将使全球资产重新定价。过去 2 年流动性推动估值抬升的逻辑将转为基本面驱动。随着主要经济体政策正常化,需降低今年全球各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预期。10 年美债收益率将突破2%,美股波动和调整风险加大。(3)外部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预期转弱;美国印度经济较好,中国经济增速相对优势弱化,稳增长诉求较为强烈。(4)人口拐点或提前到来。这一方面助长经济下行、房地产下行的“预期转弱”,也加剧了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紧迫性。(5)房地产仍处于“白银时代”,63.89%的城镇化率还有上升空间。但人口、产业集聚的城市方可享受红利,未来房地产业集中度提

    3、升、房地产市场结构分化是趋势。(6)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南北分化、南强北弱的格局更趋明显。(7)教培、房地产、互联网、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就业人口的变化会进一步引发消费压力,保就业、保中小企业、保基层运转更为紧迫。财政发力需更加精准。(8)朱格拉周期启动,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制造业红利逐步释放。(9)新基建(特高压、高铁和轨交、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5G、大数据中心)兼具稳增长和促升级双重功能,将被委以重任。(10)美联储加息之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势必要降准、降息和结构性政策三箭齐发。2022 年中国宽货币+宽信用+宽财政是主基调。市场市场短期逻辑仍然是稳增长的主线,新基

    4、建(电网、绿电等),老短期逻辑仍然是稳增长的主线,新基建(电网、绿电等),老基建(建筑、建材等),优质房地产公司及相关产业链(钢铁、家电,基建(建筑、建材等),优质房地产公司及相关产业链(钢铁、家电,金融等)将受益。中期逻辑是制造强国和朱格拉周期启动下双轮驱动的金融等)将受益。中期逻辑是制造强国和朱格拉周期启动下双轮驱动的制造业红利释放(军工,新能源,新能源车,半导体,储能,先进制造制造业红利释放(军工,新能源,新能源车,半导体,储能,先进制造业等);业等);PPI 回落回落 CPI 回升带来的中下游机会,特别是食品饮料,农业回升带来的中下游机会,特别是食品饮料,农业等。全年等。全年 10 年

    5、国债年国债收益率呈浅收益率呈浅 V 型。型。风险提示: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目录目录 一、一、G2 分化:美国经济较强,政策收紧,中国经济较弱,政策宽松分化:美国经济较强,政策收紧,中国经济较弱,政策宽松.1 二、美联储紧缩提前,全球资产重新定价二、美联储紧缩提前,全球资产重新定价.2 三、前有美国三、前有美国“堵截堵截”,后有印度,后有印度“追赶追赶”;中国经济增速相对优势弱化,短期稳增长诉求较为强烈;中国经济增速相对优势弱化,短期稳增长诉求较为强烈.3 四、人口拐点或提前到来,提质升级势在必行四、

    6、人口拐点或提前到来,提质升级势在必行.4 五、五、“白银时代白银时代”的房地产仍将受益于城镇化率提升,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市场结构分化是趋势的房地产仍将受益于城镇化率提升,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市场结构分化是趋势.6 六、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六、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南强北弱的格局更趋明显南强北弱的格局更趋明显.7 七、结构性就业变化引发消费压力,财政发力需更加精准七、结构性就业变化引发消费压力,财政发力需更加精准.10 八、朱格拉周期启动,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制造业红利逐步释放八、朱格拉周期启动,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制造业红利逐步释放.10 九、新基建兼具稳增长和促升级双重功能,将被委以重任九、新基

    7、建兼具稳增长和促升级双重功能,将被委以重任.12 十、美联储加息之十、美联储加息之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势必要降准、降息和结构性政策三箭齐发。宽货币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势必要降准、降息和结构性政策三箭齐发。宽货币+宽信用宽信用+宽财政宽财政是主基调是主基调.15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图表 1: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市场预期今年 3 月开始加息.2 图表 2:中美经济景气度出现分化.2 图表 3:各类资产在过去两年均积累了客观涨幅,目前的估值已经都不便宜.3 图表 4:2021、2022 年中美印三国增长预测对比.4 图表 5:中国育龄妇女、出生人口数预测(亿人,万人).5 图表 6:中国出生、死亡人数(

    8、万人).5 图表 7:中国人口增速、人均消费、总消费增速(,%).5 图表 8:日本人口及新屋开工(万人,万户).5 图表 9:我国十四五期间潜在增速测算(%).6 图表 10:去年以来房地产相关投资下行压力较大.6 图表 11:我国城镇化率仍有上升空间.6 图表 12:第三批集中供地国企仍是拿地主力.7 图表 13:2000 年至 2020 年南方北方 GDP 比重变化.8 图表 14:2020 年各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 图表 15:2021 年民营经济 500 强.9 图表 16:南方北方人口比重变化(%).9 图表 17:2020 年中国城市 10 强.9 图表 18:社零年度同比增

    9、速(%).10 图表 19:居民收入与支出增速(%).10 图表 20:工业企业利润(亿元).11 图表 21:工业产能利用率(%).11 图表 22:中国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启.11 图表 23:重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在供给侧改革后上升.12 图表 24:高端制造行业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12 sXgViYmU8ZoWpOnMbRaO9PsQmMoMnPeRmMpOiNqRnO9PqRxPxNmOrQNZrQtR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 25:我国十四五期间潜在增速测算(%).13 图表 26:新基建七大领域投资规模测算.14 图表 27:央行近

    10、期致力于维护资金面合理充裕.15 图表 28:QE 及其退出过程中,中美货币政策对照表.15 1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2022 年机遇与风险同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2022 年全球最大的风险事件或将来自于美联储提前收紧货币政策及新冠疫情的演变。中国最大的投资机遇将蕴藏在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释放及朱格拉周期启动下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而言,2022 年全球和中国或有以下十大重要事件和趋势:一一、G2 分化:美国经济较强,政策收紧,中国经济较弱,政策宽松分化:美国经济较强,政策收紧,中国经济较弱,政策宽松 美国经济相对较强

    11、,政策料将收紧。随着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逐步降低,美国前三季度 GDP 环比折年率分别为 6.3%、6.7%和 2.3%,预计全年增长率在 5.5%以上,超出 2020 年底各大机构预期。经济重新开放叠加超大规模财政货币政策刺激下,内外需求旺盛势头不减,消费已反弹回疫情前水平,进出口额连破纪录,就业市场稳步恢复,劳动力供不应求问题凸显。供应链瓶颈虽仍给供给侧带来压力,通胀居高不下。尽管财政补贴退坡,货币政策收敛,但美国消费、就业等动能仍有望维持平稳,无失速风险。这一背景下,美联储将重心从就业促进转向了通胀控制,2021 年 12 月议息会议上释放了非常鹰派的论调:点阵图显示今年和明年各有 3

    12、次加息,专题讨论上重点谈及了缩表的相关事宜,预计缩表也可能尽快开启。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新的下行压力。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阐述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具体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疫情多点散发之下生产、服务业消费反复遭受冲击,内需相对疲软。海外疫情有趋缓迹象,生产不断恢复,需求无法持续维持高位,外需同样面临不确定性。产业结构优化和全球供应链破坏,带来能源价格短期大幅波动,国内部分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同样出现干扰。在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企业投资、银行放贷等意愿有所减弱,市场预期出现负向反馈。这一背景下,短期稳增长、逆周期调控的诉求

    13、明显上升,预计财政、货币政策将向宽松方向持续发力,着力实现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中美在经济基本面、政策基调上出现明显分化。2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 1: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市场预期今年: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市场预期今年 3 月开始加息月开始加息 图表图表 2:中美经济景气度出现分化中美经济景气度出现分化 资料来源:CME 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Wind 中信建投 二二、美联储紧缩提前,全球资产重新定价美联储紧缩提前,全球资产重新定价 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料将料将加速落地加速落地,降低全球主要资产的收益率预期。降低全球主要资产的收

    14、益率预期。在强劲经济、高企通胀、鹰派联储多重夹击下,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正常化会加速推进。目前看,联储最晚不晚于 3 月结束 QE,最早 3 月开始加息,下半年可能同步开启缩表。留给大类资产盘整准备和国内政策逆势宽松的窗口期正在收窄。过去 2 年流动性推动估值抬升带来的全面牛市趋于尾声,驱动力从流动性回归基本面,风格或趋于平衡。大类资产机会将显著小于 2021 年和 2020 年。基本面角度,疫情的冲击逐步下降,对资产走势的短期干扰能力减弱,交易性机会不多;财政和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超预期刺激的可能性较小,更多是收紧的节奏和力度问题,流动性角度给予的估值抬升空间被耗尽,甚至有压缩风险。价格层面

    15、,各类资产均不便宜,在过去两年均积累了很高的涨幅。资产走势或依赖经济增长情况小幅波动。美股美股阶段调整风险上升但无系统危机,美债利率或上冲阶段调整风险上升但无系统危机,美债利率或上冲 2%,美元中枢继续抬升,商品,美元中枢继续抬升,商品价格波动增加,黄金机会仍需等待。价格波动增加,黄金机会仍需等待。美股预计全年震荡,短期存在调整风险。目前盈利仍属强劲,指数虽然创新高,但前瞻性估值基本能够被消化。2022 年盈利不确定性增多,且涨幅有部分被透支,在缩表预期升温背景下,波动和调整的压力在增加,但系统性风险不大。若连续加息和缩表落地,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或上冲 2%。通胀短期仍然维持高位,就业仍有改善

    16、空间,联储进入 Taper 实操阶段,加息预期浓烈,缩表讨论开始,美债收益率目前点位安全垫不足,仍有上行空间。若加息在 3 月开启,按季度落地,同时下半年缩表落地,美债利率或冲击 2%,政策完全逆转前或很难看到趋势下行机会。2022 年,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可能出现更加明显的分化,美国相对欧洲确定性或更高,预计美元仍延续区间震荡,但中枢较去年略微抬升。极端天气影响下,短期的供需缺口或加大,叠加 OPEC 增产和美国页岩油复产不及预期,原油价格在上半年或高位震荡。铜价波动或增大,阶段性机会来自美国基建303540455055606570484950515253545556财新中国PMI美国:Ma

    17、rkit制造业PMI:季调%3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刺激和中国基建地产等政策潜在拐点。实际利率大方向仍趋于上行,黄金趋势性的机会仍需等待,交易性机会来自通胀的超预期冲击。图表图表 3:各类资产在过去两年均积累了客观涨幅,目前的估值已经都不便宜:各类资产在过去两年均积累了客观涨幅,目前的估值已经都不便宜 资料来源:CME 中信建投 三、美国三、美国印度经济较好,印度经济较好,中国经济增速相对优势弱化,短期稳增长诉求较为强中国经济增速相对优势弱化,短期稳增长诉求较为强烈烈 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美联储鹰派态度超预期,主要经济体相继开启政策收紧通道。美国

    18、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美联储鹰派态度超预期,主要经济体相继开启政策收紧通道。工资水平上涨和供应链瓶颈或导致美国价格上涨超预期,加快联储政策紧缩步伐,引发全球融资条件趋紧、外需和贸易下滑及资本流动压力。本轮全球流动性推升的行情接近尾声,未来走势将更多取决于基本面因素。在美国财政刺激和基本面反弹背景下,预计 2022 年中美经济增速差距将有所收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印度预计将成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印度预计将成为 2021 年全球增速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年全球增速最快的主要经济体。1 月 7 日印度政府发布 2022 年首次经济预测,预计 2021-22 财年(截至 2022 年 3 月)GDP 增长 9

    19、.2%,除去低基数效应因素,基本面仍表现亮眼,有望实现 V 型复苏。尽管第三波疫情形势仍严峻,但在印度政府加大投资和国企私有化进程推动下,印度内需强劲,彭博估计 2021 年总投资增长 15%,消费增长 6.9%。外需亦显著复苏,带来制造业、采矿业的快速反弹。股市同样表现强劲,孟买指数(SENSEX)全年上涨 23.9%,资本市场繁荣吸引国际资金流入,对我国市场外资流向的影响值得关注。国内经济预期国内经济预期有所有所转弱,转弱,2022 年年稳增长诉求较为强烈。稳增长诉求较为强烈。由于国内消费、出口持续面临疫情压力、房地产行业风险及经济结构调整影响,IMF、世行和经合组织近期分别预测中国 20

    20、22年增长率 5.6%、5.4%和 5.1%,较前期预测略有下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短期看,10152025303540451234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美国:国债收益率:10年:月美国:标普500:市盈率:月%02040608010012014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现货结算价:LME铜:月期货结算价(活跃合约):IPE布油:月美元/吨美元/桶 4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

    21、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定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重点通过财政发力,扩大政府投资,推动实现稳增长目标。图表图表 4:2021、2022 年中美印三国增长预测对比年中美印三国增长预测对比 资料来源:IMF、世界银行、OECD报告 四四、人口拐点或提前到来、人口拐点或提前到来,提质升级势在必行,提质升级势在必行 人口拐点或提前到来人口拐点或提前到来。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2020 年底的预测,中方案显示

    22、出生人口将从 2020 年的 1400 万左右降至 2025 年的 1230 万左右,总人口将在 2027 年达到峰值。2021 年 4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表示,“我国下一次人口转折点是 2025 年总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呈现负增长”,比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提前 2 年。2021 年 5 月,七普数据发布,2020 年出生人口仅 1200 万人,下行加快,亦明显低于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此前的预测,我国人口拐点或进一步提前到来。0.00%2.00%4.00%6.00%8.00%10.00%202120222021202220212022中国美国印度IMF(10

    23、月)世界银行(6月)OECD(12月)5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 5:中国育龄妇女、出生人口数预测(亿人,万人):中国育龄妇女、出生人口数预测(亿人,万人)图表图表 6:中国出生、死亡人数(万人):中国出生、死亡人数(万人)资料来源: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20.11)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Wind 中信建投 人口拐点提前到来助长经济下行、房地产下行的人口拐点提前到来助长经济下行、房地产下行的“预期转弱预期转弱”。人口拐点的提前将直接冲击总需求,一国总消费增速由人口增速和人均消费增速共同决定。我国 2015-2016 年人均消费增速小幅回落

    24、,但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小幅上行,因此社零总额的增速并未明显下滑,保持在 10%以上。而 2016 年后,人均消费增速回落叠加人口增速下滑,社零总额增速回落明显,由 10%以上回落至 8%左右。住房及下游的相关需求、住房投资建设需求也将受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未来我国人口和需求拐点的提前也将使得经济增速面临提前下台阶的压力。图表图表 7:中国人口增速、人均消费:中国人口增速、人均消费、总消费增速(,、总消费增速(,%)图表图表 8:日本人口及新屋开工(万人,万户):日本人口及新屋开工(万人,万户)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21.03)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Wind 中信建投 人口拐点提前到来加剧了

    25、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紧迫性人口拐点提前到来加剧了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劳动力要素是经济增长函数中的重要变量,人口拐点的提前到来也将在未来逐步演化成劳动力数量加快下行,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紧迫性加剧,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持续坚持的方向。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400260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2020出生人数死亡人数0204060801001201

    26、4016018090009500100001050011000115001200012500130001960196419681972197619801984198819921996200020042008201220162020日本:人口推计:总人口日本:新屋开工:户数:总计(右)6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 9:我国十四五期间潜在增速测算(:我国十四五期间潜在增速测算(%)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21.03)中信建投 五五、“白银时代”的房地产仍将受益于城镇化率提升,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市“白银时代”的房地产仍将受益于城镇化率提升,未来

    27、行业集中度提升、市场结构分化是趋势场结构分化是趋势 短中期短中期的低景气度不改长期城镇化率提升利好的低景气度不改长期城镇化率提升利好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的逻辑。的逻辑。受政策极限施压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事件影响,去年以来房地产行业风声鹤唳,从投资到销售的一系列指标均出现大幅下滑。但把视野穿越短期的波动,我们认为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长期逻辑仍然利好房地产行业。当下我国的城镇化率为 63.9%,距离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为 82%、91%和 77%)的城镇化率还有一段距离。未来一二线城市人口净流入的局面确定性较高,对房地产需求的长期中枢仍有支撑作用。2021 年基本宣告了房地产“黄金时代”中“高杠杆、

    28、高周转”模式的终结,但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的终结,优质的房地产企业在低增速的“白银时代”仍有深耕细作的空间。图表图表 10:去年以来:去年以来房地产相关投资下行压力较大房地产相关投资下行压力较大 图表图表 11:我国城镇化率仍有上升空间我国城镇化率仍有上升空间 资料来源:Wind 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Wind 中信建投 7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房地产房地产行业正处于市场结构的调整期,未来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行业正处于市场结构的调整期,未来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目前房地产行业私企的流动性风险较为严峻,以国企和央企为代表的“房地产国家队”有通过兼并

    29、收购以达成提高集中度的迹象。从当前的土拍数据观察,第三批集中供地的拿地企业多数为国企,各地国企获地数量占比普遍超过 50%,融资能力强的国企表现出更强的拿地意愿和能力。未来一段时间,国企当前所获土地储备也将成为巩固市场主导地位的定海神针,国有房企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央行也在积极推动房地产并购贷的发行,为未来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流动性保证。图表图表 12:第三批集中供地国企第三批集中供地国企仍是拿地主力仍是拿地主力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21.03)中信建投 六、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南强北弱的格局更趋明显六、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南强北弱的格局更趋明显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30、南方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 GDP 比重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比方。比重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比方。2000 年北方GDP 比重约为 41.6%,南方比重 58.4%;2020 年北方 GDP 比重 35.4%,下降 6.2 个百分点;南方比重 64.6%,不断提升。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20 年,北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9854 元,南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44502 元,高于北方 4648 元。8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 13:2000 年至年至 2020 年南方北方年南方北方 GDP 比重变化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Wi

    31、nd,中信建投 图表图表 14:2020 年各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各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 南方经济活力更强。南方经济活力更强。2021 年,民营企业 500 强中,153 家民营企业位于北方,347 家民营企业位于南方。从区域分布来看,浙江 96 家民企上榜,江苏 93 家,广东 61 家,三个经济大省合计 250 家,占比 50%。其中,华为、京东、恒力集团、正威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碧桂园、万科、联想、中南控股为民营企业 10 强,多数位于南方省份。42%58%2000年GDP比重北方南方40%60%2010年GDP比重北方南方35%65%2020年GDP比

    32、重北方南方25,00035,00045,00055,00065,00075,00085,000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北方南方 9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 15:2021 年民营经济年民营经济 500 强强 数据来源:全国工商联,中信建投 人口人口南迁南迁,南方万亿,南方万亿 GDP 城市占比四分之三。城市占比四分之三。2020 年北方人口比重 40.6%,南方人口比重 59.5%。从人口迁移来看,我国常驻人口不断南迁;2000 年北方常住

    33、人口比重约 41.7%,2020 年下降到 40.5%,下降 1.2 个百分点。2020 年全球 GDP 10 强城市中只有北京位于北方,其余 9 座城市均位于南方。2021 年 24 座万亿 GDP 城市中 6 座位北方,18 座位于南方,南方万亿 GDP 城市占比四分之三。图表图表 16:南方北方人口比重变化(:南方北方人口比重变化(%)图表图表 17:2020 年中国城市年中国城市 10 强强 资料来源:Wind 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Wind 中信建投 969261533322211716131287665554433321110000020406080100120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河北北

    34、京上海福建湖北重庆河南四川湖南江西天津陕西安徽山西辽宁内蒙古广西吉林新疆宁夏云南贵州黑龙江甘肃海南青海西藏北方,153南方,34739.5%40.0%40.5%41.0%41.5%42.0%58.0%58.2%58.4%58.6%58.8%59.0%59.2%59.4%59.6%南方北方00.511.522.533.544.5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2020年GDP(万亿)10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七、结构性就业变化引发消费压力,七、结构性就业变化引发消费压力,财政发力需更加精准财政发力需更加精准 结构性就业变化引发消费压力结构性就

    35、业变化引发消费压力。我国消费增速近年持续放缓,2010-2019 年,社零增速由18.8%下行至 8%。2020 年以来,因疫情反复及双减、地产调控、反垄断等政策效应,交通运输、旅游餐饮、批发零售、教培、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下降,会进一步引发消费压力,保就业、保中小企业、保基层运转更为紧迫。图表图表 18:社零年度同比增速(:社零年度同比增速(%)图表图表 19:居民收入与支出增速(:居民收入与支出增速(%)资料来源:Wind 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Wind 中信建投 财政发力需更加精准。财政发力需更加精准。随着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逐渐从过去大开大阖的总量性模式向提质增效的结构性

    36、模式转变,未来财政政策的实施会更加注重精准发力和提质增效。今年年中的 730 政治局会议后刘昆部长提出“一个保持、两个提高”,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同时提高支出效率,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落实到细节看,财政发力需要“靶向”发力,资金的拨付使用需要“精准滴灌”,继续兜牢民生底线、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例如继续推进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扩大有效投资,落实好教育、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政策。八、朱格拉周期启动,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制造业红利逐步释放八、朱格拉周期启动,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制造业红利逐步释放 疫情后中国工业企业利润、产能利用率修复。疫情后中国工

    37、业企业利润、产能利用率修复。2020 年在疫情冲击下,我国内外需大幅下滑,工业企业停工停产,工业产能利用率在一季度下滑至 70%以下,工业企业利润也在 2017年供给侧改革开启后下滑触底,我国进入上一轮产能周期尾部。下半年在复工复产的推动下,工业企业的利润指标明显好转。从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可以发现,2021 年二季度的产能的利用率已经达到 78.4%,为 2013 年后的最高水平,前三季度均高于 77%。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逐步从疫情中恢复过来,足以支撑新一轮设备周期的投入。-10-505101520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年度-10-5051015202003-032004-03200

    38、5-032006-032007-032008-032009-032010-032011-032012-032013-032014-032015-032016-032017-032018-032019-032020-03202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累计同比 11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 20:工业企业利润(亿元)工业企业利润(亿元)图表图表 21:工业产能利用率(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 综合产业政策与设备投资数据情况,我们判断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已经开

    39、启。综合产业政策与设备投资数据情况,我们判断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启。从设备投资的角度来看,我国上一轮设备投资高点位于 2012 年,之后便处于缓慢下滑的态势中,并于2020 年上半年触底;从下半年开始,设备投资增速触底反弹,同时新基建战略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得到深化战略部署,5G、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将迎来一轮设备投资上行区间。2021 年 10 月碳达峰顶层设计出台,对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做了新一轮部署,钢铁、煤炭、电解铝行业去产能工作继续推进巩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速推进。综合我国的经济结

    40、构转型方向及设备投资情况,我们认为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启。图表图表 22:中国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启中国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启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 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2012-032012-102013-052013-122014-072015-022015-092016-042016-112017-062018-012018-082019-032019-102020-052020-122021-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当月值66687072747678802013-032013-082014-012014

    41、-062014-112015-042015-092016-022016-072016-122017-052017-102018-032018-082019-012019-062019-112020-042020-092021-022021-07工业产能利用率:当季值-35.00-25.00-15.00-5.005.0015.0025.0035.0045.0055.0065.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同比 12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2010 年后经济增速换挡带来产业结构升级压力,产业重心转向高端制造业。年后经济增速换挡带来产业结

    42、构升级压力,产业重心转向高端制造业。2010 年后伴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人力成本的提高,我国 GDP 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转型压力。国务院在 2012 年提出了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战略,2015 年发布中国制造 2025,设定了中长期内的制造业发展目标。同时低端工业去产能和高端制造业促发展并重,支持“专精特新”等政策陆续落地,我国产业向高端化转型不断推进。供给侧改革加速低端制造供给侧改革加速低端制造业出清,工业产能利用率回升。业出清,工业产能利用率回升。2016 年供给侧改革开启,

    43、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其中钢铁、煤炭等行业作为重点关注行业,作为去产能重点工作领域。2016 年开始,煤炭、钢铁等“双高”行业产能利用率大幅上升,过剩产能持续退出;与此同时,汽车制造、电器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等高端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 80%左右的高位水平。供给侧改革后制造业 PMI 指数同样扭转了2014年以来的下滑趋势,从2016年2月的49%持续爬升至2017年9月的52.4%,制造业景气度大幅提升。整体来看,2015 年开启的供给侧改革提高了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优化了经济产业结构,高端制造业占比有所提升。图表图表 23:重工业行业产能利

    44、用率在供给侧改革后上升重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在供给侧改革后上升 图表图表 24:高端制造行业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高端制造行业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 数据来源:同花顺,中信建投 数据来源:同花顺,中信建投 九、新基建兼具稳增长和促升级双重功能,将被委以重任九、新基建兼具稳增长和促升级双重功能,将被委以重任 新基建可以分为七大领域,主要包括新基建可以分为七大领域,主要包括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特高压、新能源充、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高铁轨交和工业互联网。电桩、高铁轨交和工业互联网。其中 5G、高铁轨交、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最受关注,这些领域的投资已然大规模铺开,能快速形成

    45、实物工作量,同时具备较强的科技属性和盈利属性,成为基建投资提质增效的有力突破口。60.0065.0070.0075.0080.0085.002016-122017-032017-062017-092017-122018-032018-062018-092018-122019-032019-062019-092019-122020-032020-062020-092020-122021-032021-062021-09工业产能利用率: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当季值工业产能利用率: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当季值工业产能利用率:采矿业:当季值50.0055.0060.0065.0070.0075

    46、.0080.0085.002016-122017-032017-062017-092017-122018-032018-062018-092018-122019-032019-062019-092019-122020-032020-062020-092020-122021-032021-062021-09工业产能利用率:汽车制造业:当季值工业产能利用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当季值工业产能利用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当季值 13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 25:我国十四五期间潜在增速测算(:我国十四五期间潜在增速测算(%)资料来源

    47、:中国人民银行(2021.03)中信建投 新基建新基建已已成为政策反复强调和投资重点倾斜的方向成为政策反复强调和投资重点倾斜的方向。从直接原因看,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了新基建发展。新冠疫情之后,稳增长的压力始终存在,新基建在去年开始发力,效能预计会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得到充分释放。新基建总量虽然不大,但却可以进一步为基建投资扩容、提质增效,而且新基建投资不一定再由国企和央企主导,社会资本也有较大空间主导投资。从根本原因看,新基建是我国经济增长下行期间基建投资转型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由地产、传统基建为代表的投资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过连续多年大规模投资,传统基建领域的存量很高,每年的投

    48、资规模在 18-20 万亿元左右,但近年来基建待开发空间已被一步步压缩,投资所能拉动的经济效能也在边际减弱。在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依靠财政、城投、银行等主体推进债务驱动型的基建投资可以在短期内收获经济成效,但长期则会滋生较大的经济内生风险,与目前我国跨周期调节的整体基调不相符合。随着我国经济走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基于城市群的大规模基建投资和改良需求以及众多新技术的落地必然催生对新基建的广泛需求,和老基建形成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的新型基建投资形态。从总体规模上看,未来五年新基建直接投资规模达到从总体规模上看,未来五年新基建直接投资规模达到 12.3 万亿,如果算入带动投资,预万亿,如果算入带动

    49、投资,预计将拉动投资计将拉动投资 27 万亿。万亿。其中 5G、轨交和大数据中心拉动投资较多,分别拉动投资超 8 万亿、8 万亿和 4.8 万亿,其余方向各拉动约一万亿左右投资。14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 26:新基建七大领域投资规模测算新基建七大领域投资规模测算 领域领域 直接投资直接投资 带动投资带动投资 合计投资合计投资 5G 根据目前 4G 基站建设数量及考虑 5G 基站覆盖能力,预计到 2025年,我国 5G 基站建设数量约为 550 万座,按照移动 5G 基站招投标成本 50 万/座,5G 基站直接投资将达到 2.39 万亿元。

    50、5G 产业链涵盖广泛,5G 基站基建将带动多类型终端及人工智能、高清视频等行业市场规模快速上升,预计 2025 年带动产业链相关投资累计超过 6 万亿元。8.39 万亿元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根据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截至 2021 年 8月,公共类充电桩保有量 98.5 万台,私人类充电桩保有量 106.5 万台。预测到2025年我国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保有量均超过630万台,按照公共充电桩投资成本 4.3 万元,私人 0.65 万元,预计到 2025 年投资规模将达 0.18 万亿元。带动装备制造、技术服务建设安装等领域业绩增长,推动电力互联网、配电网等智能网络快速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十大展望:革故鼎新.pdf)为本站上传会员【Stan****Shan】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