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6∕T 1059-2018 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86837       资源大小:419.7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7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gr****et】。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gr****et】,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DB36∕T 1059-2018 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

    1、ICS 91.120.40 P 51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 10592018 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inspection of lighting protection system in Urban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2018 - 11 -02 发布2019 - 05 - 01 实施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6/T 1059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规定 . 3 5 检测作业要求 . 4 6 检

    2、测技术要求 . 5 7 检测数据处理及报告 . 1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雷电防护装置导体的材料选择和最小尺寸 . 1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城市轨道交通大地网接地电阻测试方法 . 19 参考文献 . 22 DB36/T 1059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西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准、周诚华、余建华、黄鹤华、舒雪松、谢佳杏、王成芳、吕振东、强裕君、杨华、杨甲、吴招锋、付誉斌、李垂忝。DB36/T 10592018 1 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

    3、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基本规定、 检测作业要求、 检测技术要求和检测数据处理及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雷电防护装置首次检测和既有线路的定期检测。 城市轨道交通的其他形态,如轻轨、单轨、有轨电车、自动导向、市域快速轨道等系统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高压系统雷电防护装置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4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4、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57 地铁设计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轨道交通 urban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在不同型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单轨、自动导向、直线电机等轨道交通的总称。 3.2 运营控制中心 operation control center (OCC) 调度人员通过使用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电力监控、环境与设备监控、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售检票等中央级系统操作终端设备,对地铁全线(多线或全线网)列车、车

    5、站、区间、车辆基地及其他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协调、指挥、调度和管理的工作场所,简称控制中心。 GB 50157,术语 2.0.46 3.3 综合监控系统 integrated supervisory and control system(ISCS) DB36/T 10592018 2 基于大型的监控软件平台,通过专用的接口设备与若干子系统接口,采集各子系统的数据,实现在同一监控工作站上监控多个专业,调度、协调和联动多系统的集成系统。 GB 50157,术语 2.0.45 3.4 自动售检票系统 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AFC) 基于计算机

    6、、通信网络、自动控制、自动识别、精密机械和传动等技术,实现地铁售票、检票、计费、收费、统计、清分、管理等全过程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 GB 50157,术语 2.0.42 3.5 大型接地网 large grounding grid 11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装机容量在200MW以上的火电厂和水电厂的接地网以及等效面积在5000m2以上的接地网,通常指大短路电流系统的接地网。 DL/T 1680,术语 3.1 3.6 雷电防护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筑物上或建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 由外部雷电防护装

    7、置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组成。 改写GB 50057,术语2.0.5 3.7 电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GB 50057,术语2.0.29 3.8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ck and measure 按照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其使用达标情况而进行的检查、 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全过程。 改写GB 21431,术语和定义3.23 3.9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thing system 将防雷系统的接地装置、建筑

    8、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端子板或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功能性接地等连接在一起构成共用的接地系统。 GB 50343,术语2.0.6 3.10 总等电位端子板 main equipoten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MEB) 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并直接与接地装置连接的金属板。 GB 50343,术语2.0.9 DB36/T 10592018 3 3.11 局部等电位端子板(排) local equipoten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LEB)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局部等电位连接网络接地的端

    9、子板。 GB 50343,术语2.0.11 4 基本规定 4.1 检测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检测项目如下: a) 防雷类别划分; b) 接闪器; c) 引下线; d) 接地装置; e) 等电位连接; f) 综合布线; g) 电涌保护器(SPD)。 4.2 检测周期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间隔时间为6个月,其他雷电防护装置检测间隔为12个月。 4.3 检测流程 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流程,应按照图1进行: DB36/T 10592018 4 受检单位申请原始记录校对检测报告制作不合格不合格不合格检测报告审核合格检测资料存档合格发放检测报告首次检测定期检测提交设计要

    10、求、施工图纸、隐蔽工程记录查阅历史检测资料准备检测设备和记录表格现场勘查、科学规划现场检测,填写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审核合格整改意见书受检单位整改 图1 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流程图 5 检测作业要求 5.1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应在非雨天和土壤未冻结时进行检测,雷雨天应停止检测。 DB36/T 10592018 5 5.2 每一项检测需要二人以上共同进行, 每一个检测点的检测数据需经校核无误后, 填入原始记录表。 5.3 现场检测时,接地电阻测试仪的引线和其他导线应避开供电线路。 5.4 在检测运行中的设备时,严禁在未得到设备管理人员允许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启动或者关停操作,不随意触碰设备。

    11、5.5 在检测配电房、区间变电所、配电柜的雷电防护装置时应穿着绝缘鞋、佩戴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垫,以防电击。 6 检测技术要求 6.1 防雷类别划分 城市轨道交通建筑物的防雷类别应按照GB 50057第三章要求划分。 6.2 接闪器 6.2.1 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建筑、车辆段及综合基地建筑物、高架区间等区域均应设置接闪器。首次检测时,应根据滚球法计算其接闪器的保护范围,确定被保护对象是否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 6.2.2 车站进出口站棚、高架站台候车棚、风亭以及冷却塔等地面附属设施利用建筑物钢结构作为接闪器时,其材质、规格应符合 GB 50057 的要求,并符合附录 A.1 要求。 6.2.3 利

    12、用建筑物屋面接闪带(网)、架设接闪杆作为接闪装置 6.2.3.1 车辆段及综合基地、变电站、地面站房的配套设施区域,如地面办公区、商业楼群等建筑物屋面接闪带固定支架高度不宜小于 150mm、固定支架间距应符合表 1 规定。 6.2.3.2 检查接闪器的焊接工艺,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截面是否锈蚀 1/3 以上。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固定支架能否承受 49N(5kgf)的垂直拉力。 6.2.3.3 检查接闪带在转角处弯曲夹角是否大于 90,弯曲半径是否大于圆钢直径 10 倍、扁钢宽度 6倍,当接闪带通过建筑物伸缩沉降缝,有无将接闪器向内侧面弯曲成半径为 100mm 弧形。 6.2.3.4 检查接闪器上是

    13、否附着电源、信号线路。 表1 接闪导体和引下线固定支架的间距 布置方式 扁形导体和绞线固定 支架的间距(mm) 单根圆形导体固定 支架的间距(mm) 安装于水平面上的水平导体 500 1000 安装于垂直面上的水平导体 500 1000 安装于从地面至高 20m 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 1000 1000 安装在高于 20m 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 500 1000 6.2.4 高架区间的露天接触网上的架空地线作为接闪装置时,宜先依据滚球半径计算其保护范围,检查其保护范围是否覆盖周边电气线路与轨道, 然后检测其电气连接是否完好, 与支架之间的绝缘电阻是否达到要求,最后检查其接地是否良好。 6.2.5

    14、利用旗杆、栏杆、金属装饰物、女儿墙上的盖板内筋等永久金属物作为接闪装置时,应检测其材质、规格符合附录 A.1 要求。 6.2.6 检查接闪器与引下线的焊接应满足焊缝饱满无遗漏,并符合下列要求: a) 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 2 倍,且应至少三面施焊; DB36/T 10592018 6 b) 圆钢与圆钢的搭接为圆钢直径的 6 倍,且应双面施焊; c) 圆钢与扁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 6 倍,且应双面施焊; d) 扁钢和圆钢与钢管、角钢互相焊接时,除应在接触部位两侧施焊外,还应增加圆钢搭接件。 6.3 引下线 6.3.1 对位于车辆段、停车场、进出站出入口建筑及附属建筑、基站、高架桥梁支撑柱等部

    15、位的引下线,首次检测应检查其隐蔽工程记录,对每根引下线编号并检测。 6.3.2 引下线应沿最短路径敷设,数量不应少于 2 根,并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 且平直、无急弯。 6.3.3 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 18m。 6.3.4 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应符合 GB 50057 的要求,并符合附录 A.1 的规定。 6.3.5 检测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其过渡电阻不应大于 0.2。 6.3.6 检查人工焊接工艺和防腐措施,焊缝应饱满无遗漏,截面锈蚀不得大于 1/3。 6.3.7

    16、在与公路、铁路或管道等交叉及其他可能使引下线遭受损伤处,地面上 1.7m 至地面下 0.3m 的一段应采用暗敷或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 6.3.8 检查人工引下线与易燃材料的墙壁或墙体保温层间距应大于 0.1m 且应远离电气线路, 距入口或人行道边沿不宜小于 3m。 6.3.9 当建筑物采用自然引下线时,检查有无预留接地电阻测试端子,当采用人工引下线时,检查有无断接卡,接地电阻测试端子和断接卡应当设计在建筑物两侧,距地面上 0.3m1.8m 处。 6.3.10 建筑物的钢梁、钢柱、消防梯等金属构件以及幕墙的金属立柱作为引下线时,可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

    17、或螺栓连接,应检查电气贯通情况,过渡电阻不大于 0.2。 6.3.11 引下线上不应附着任何电源和信号线路。测量各类信号线路、电源线路与明敷引下线的间距。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1m,交叉净距不应小于 0.3m。 6.3.12 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措施应符合 GB 50057 的要求。 6.4 接地装置 6.4.1 城市轨道交通的接地系统主要包含高架桥梁接地、架空地线(接闪线)接地、建筑物基础接地等。对于存在大型地网的区域,其接地电阻值测量应使用大型地网检测仪器,使用方法参见附录 B。 6.4.2 高架桥梁的接地示意图如图 2 所示。首次检测时,应查阅设计文件及隐蔽工程记录等相关文件中的接地体使用材

    18、料、结构和尺寸,检查结果应该符合附录 A.2 的规定。 图2 高架桥梁的接地示意图 DB36/T 10592018 7 6.4.3 架空地线(接闪线)接地检测 6.4.3.1 架空地线(接闪线)通常位于地面轨道、桥梁轨道之上,一般采用柱顶安装的方式,检测时应检查引下线(支柱)的接地电阻不大于 10,架空地线(接闪线)与绝缘子支架间的绝缘电阻大于10M。 6.4.3.2 采用架空接触网的牵引系统, 在区间内每隔 200m 应预留接地端子供架空地线接地使用。 由于轨道是牵引网供电回路的一部分,经馈电电缆与牵引电源的负极连接,走行轨则不允许接地,所以检测走行轨与接地端子间应电气隔离、不导通。 6.4

    19、.4 建筑物基础接地检测 6.4.4.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筑物包含车辆段检修站房、候车大厅及其他单体或附属建筑物,其综合接地情况设置示例如图 3 所示。对于相邻接地装置,应使用毫欧表测量进行判别是否相连。如测得阻值不大于 1,则断定为电气导通,如测得阻值大于 1,则判定为各自是独立接地。具体接地检测对象如下: 检查建筑物内低压强电系统(包含动力、照明、排水等)的铠装电缆的金属铠装层接地情况及等电位连接带设置情况; 检查建筑物内弱电系统(包含专用通信、公安通信、商用通信等)设备金属外壳及金属机架的接地情况及接地引线的设置情况; 检查建筑物内外金属门窗、楼梯(电梯)金属扶手及其他附属金属装饰物

    20、的接地设置情况。 图3 站台接地及等电位示例 6.4.4.2 检测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角钢、钢管或圆钢,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扁钢或圆钢,材料规格应符合附录 A.2 的规定。 6.4.4.3 检查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自然接地装置利用桩内不少于 2 根主钢筋作为垂直接地体,利用地梁内不少于 2 根的钢筋作为水平接地体,钢筋直径不小于 10mm。 DB36/T 10592018 8 6.4.4.4 检查接地类型,如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防雷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接地不应大于 4。 6.4.4.5 测试地铁和轻轨交通综

    21、合接地网,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1。 6.4.4.6 检测变电所内接地母排的设置情况,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1。 6.4.4.7 检查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宜与建筑物防雷接地采用共用接地系统,测量接地电阻应符合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 6.4.4.8 检查金属电缆支架是否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接地,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4。 6.4.4.9 检查通信室机房、信号设备室、消防控制室、综合监控室、环境与设备监控机房、自动售票室、设备室、运营控制室是否设有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局部等电位连接形式是否满足 S 型或 M 型,检测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 6.4.4.10 车辆段及综合基地应设置有区间接地扁钢和综合接地

    22、端子箱,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 6.4.4.11 检测站内自动扶梯、垂直电梯的金属外壳,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1。 6.5 等电位连接 6.5.1 检查如下位置建筑物总等电位端子: 在变压所、低压配电间和发电机房的 PE(PEN)母线排处; 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就近处,如给水、煤气、空调、暖气等管道; 建筑物内大型金属构架处; 人工接地装置处及其引出线处。 6.5.2 检查如下位置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 建筑物内各层强、弱电井; 通信室机房、信号设备室、消防控制室、综合监控室、环境与设备监控机房、自动售票室、设备室、运营控制室、气瓶室等内含电子系统的机房; 建筑物屋面通风、空调设备处、车辆段

    23、室内大型设备安装位置或金属管道(如给水、煤气、空调、暖气等)就近处。 6.5.3 检查等电位端子应采用不小于12的热镀锌圆钢或40mm4mm的热镀锌扁钢从建筑物基础或引下线柱子钢筋引出总等电位预留,规格应符合附录表 A.3 要求。 6.5.4 检查降压变电所的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是否直接接地,配电系统应采用 TN-S 系统接地型式。 6.5.5 检查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应设置有区间接地扁钢和综合接地端子箱。 6.5.6 在离楼层地坪上 0.3m 处设计总等电位接地箱。 各接地端子应设置在便于安装和检查的位置, 不得设置在潮湿或有腐蚀性气体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 6.5.7 检查各设备机房的等电位

    24、连接是否根据电子系统的工作频率分别采用星形结构(S 型)或网形结构(M 型)。工作频率小于 300kHz 的模拟线路,可采用星形结构等电位连接网络;频率为兆赫(MHz)级的数字线路,应采用边长 0.6m3m 的网形结构等电位连接网络。 6.5.8 检查各设备机房的等电位接地网络和预留的防雷接地端子的等电位连接。 6.5.9 检查各机房内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金属外层、电子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功能性接地、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均应与等电位网络连接。 6.5.10 检查机房设备接地线禁止从接闪带、铁塔、防雷引下线直接引入。 6.5.11 检查等电位接地干线应

    25、在电气竖井内明敷,并应与楼层主钢筋作等电位连接。 6.5.12 检查户外通风设备、冷却塔、广告牌、摄像头钢立柱等大型金属构件其连接点不应少于两处。 6.5.13 当电子信息系统涉及多个相邻建筑物时, 宜采用两根水平接地体将各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相互连通。 DB36/T 10592018 9 6.5.14 检查平行敷设的铠装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的等电位连接情况,其净距小于 100 mm 时应采用符合表 A.2 规定的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 30 m;交叉间距小于 100 mm 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 6.5.15 电缆在区间及车站内敷设时,各相关尺寸及距离应符合 GB 50157;检查金

    26、属电缆支架是否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单点接地。 6.5.16 检查进出车站、变电所及各建筑物内线缆的屏蔽方式及等电位连接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a)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两端应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b) 非屏蔽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电缆管道内, 金属管道的两端应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c) 光缆的所有金属接头、金属护层、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等,应在进入建筑物处直接接地; d) 所有线缆的配线架、 线缆屏蔽体、 金属线槽等应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或进出室内处做等电位连接。 6.5.17 检查馈线防雷地线接地体与连接线(如扁钢)等焊接处的过渡电阻值和防腐处理。 6.5.18 检测自动

    27、售票机、进出站闸机、各类自助终端设备的金属外壳、各类机柜、金属管(槽、桥架)以及电梯是否与局部等电位端子板进行可靠的电气连接, 测试其过渡电阻。 检查等电位连接的材料规格、连接方法及安装位置,测试其过渡电阻不应大于 0.2。 6.5.19 检查运营控制室、环境与设备监控机房、公安设备室、消防控制室等信息机房内所有的机架(壳)、金属线槽、安全保护接地、SPD 接地端是否就近接至等电位连接网络。检查等电位连接的材料规格、连接方法及安装位置,测试其过渡电阻不应大于 0.2。 6.5.20 检查内外装饰物的金属龙骨支架的等电位连接情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检查用于龙骨接地预留在垂直方向间距不应大于

    28、 20m; b) 用游标卡尺测试预留的钢筋尺寸不应小于 10mm; c) 用于龙骨连接的圈梁钢筋应与防雷引下线保持电气贯通; d) 检查铝合金垂直立柱电气贯通情况,并符合下列要求: 1) 断开处,应用截面积不小于 50mm2的铝线或铝板跨接; 2) 每根立柱应电气贯通,过渡电阻不大于 0.2。 e) 检查龙骨金属构件的上下边及侧边封口、 沉降缝、 伸缩缝、 防震缝跨接情况, 并符合以下要求: 1) 跨接导体截面不小于 50mm2; 2) 跨接导体宜采用柔性导体,当利用圆钢或扁钢跨接时,将其弯成弓形,与焊接在预埋件上的角钢的固定螺栓压接; 3) 过渡电阻不大于 0.2。 6.6 综合布线 6.6

    29、.1 检查通信电缆、光缆的敷设是否与强电电缆分开敷设,沿墙架设电缆、光缆与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DB36/T 10592018 10 表2 沿墙架设电缆、光缆与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m) 管线种类 最小净距(m) 平行 垂直交叉 电力线 0.15 0.05 接闪引下线 1.00 0.30 保护地线 0.05 0.02 热力管(不包封) 0.50 0.50 热力管(包封) 0.30 0.30 给水管 0.15 0.02 煤气管 0.30 0.02 6.6.2 检查建筑物及各设备室内强、弱电线路的间距是否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3 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电缆和电力电缆的间距 类别 与电

    30、子信息系统信号电缆接近状况 最小间距(mm) 380V 电力电缆容量 小于 2kVA 与信号线缆平行敷设 13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70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10 380V 电力电缆容量 (25)kVA 与信号线缆平行敷设 3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150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80 380V 电力电缆容量 大于 5kVA 与信号线缆平行敷设 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300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150 注1:当380V 电力电缆的容量小于2kVA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度小于或等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

    31、mm; 注2: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的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 6.7 电涌保护器(SPD)的检测 6.7.1 检测对象包含电源电涌保护器和信号电涌保护器。电源系统中电涌保护器装置主要设置在配电线路的总配电柜、分配电柜、分配电箱及设备电源柜中;信息系统中的电涌保护装置主要设置在信号设备室的防雷分线柜、通信设备室(含专用通信、公安通信、民用通信)各专用通信柜中。 6.7.2 检测项目 电涌保护器(SPD)的检测分为检查项目和测试项目两部分: a) 检查项目 1) 安装位置; DB36/T 10592018 11 2) 外观检查; 3) 安装工艺; 4) SPD 之间的配合

    32、。 b) 测试项目: 1) 限压型 SPD 直流参考电压; 2) 限压型 SPD 泄漏电流; 3) SPD 绝缘电阻; 4) SPD 接地端对配电柜 PE 排(或机房 LEB)间的过渡电阻; 5) SPD 的表面温度。 6.7.3 电源电涌保护器(SPD) 6.7.3.1 在 LPZ0 区与 LPZ1 区交界处,在从室外引来的电源线路上安装的 SPD 应选用符合 I 级分类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当建筑物已安装了防直击雷装置, 或与其有电气连接的相邻建筑物安装了防直击雷装置时,每一相线和中性线对 PE 之间 SPD 的冲击电流 Iimp值不应小于 12.5KA;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电源电涌保护器(S

    33、PD)通常安装于的运营控制中心、车辆检修段、候车大厅及其他配电箱中,其中车辆检修段的配电箱通常处于露天位置, 宜使用一级火花间隙性电涌保护器 (Iimp12.5kA, 10/350s 波形) 。采用 3+1 形式时,中性线与 PE 线间不宜小于 50kA(10/35Os)。对多级 SPD,总放电电流 IToal不宜小于50kA(10/35Os)。当进线完全在 LPZOB或雷击建筑物和雷击与建筑物连接的电力线或通信线上的失效风险可以忽略时,采用 In 测试的 SPD(类试验的 SPD)。SPD 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具有通过浪涌时的电压保护水平和有熄灭工频续流的能力。 当雷击类型为S

    34、3型时,架空线使用金属材料杆(含钢筋混凝土杆)并采取接地措施时和雷击类型为S4型时,SPD1可选用级和级分类试验的产品,In值不应小于5kA。 6.7.3.2 原则上 SPD 和等电位连接位置应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但当线路能承受预期的浪涌电压时,SPD 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 6.7.3.3 检查 SPD 连接导体的颜色应符合相线采用黄、绿、红色,中性线用线蓝色,保护地线用绿/黄双色线的要求。 6.7.3.4 检测多级电源线路 SPD 之间的间距。当在线路上多处安装 SPD 时,SPD 之间的线路长度应按生产厂试验数据采用; 若无此试验数据时, 电压开关型 SPD 与限压型 SPD 之间的线路

    35、长度不宜小于 10m,限压型 SPD 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 5m。若长度达不到要求应加装退耦元件。 对将放电间隙和压敏电阻组合在一起的新型SPD,若这两者之间的配合已有措施,并通过检测后,可不用退耦元件。 6.7.3.5 检查 SPD 的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和烧灼痕或变形。SPD 的标志应完整和清晰。 6.7.3.6 检查状态指示器所确认状态指示应与生产厂商说明相一致。 6.7.3.7 检查安装在电路上的 SPD,其前端应有后备保护装置过电流保护器。如使用熔断器,其值应与主电路上的熔断电流值相配合。即应当根据电涌保护器(SPD)产品手册中推荐的过电流保护器的最大额定值选择。如果额

    36、定值大于或等于主电路中的过电流保护器时,则可省去。 6.7.3.8 检查电源线路 SPD 的主要性能参数(如 UC、In、Up/f等): 检查低压配电系统接地方式为 TN-S 系统时, 连接于相线与中性线或 PE 线间 SPD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UC值不应小于1.15UO。(UO为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 在 220/380V 中 UO =220V) 。 检查在 LPZ1 区与 LPZ2 区交界处,分配电盘处或 UPS 前端宜安装第二级 SPD。其标称放电电流In不宜小于 5kA(8/20s)。安装在电子设备电源处的 SPD,其标称放电电流 In不应小于等于3kA。 检查电源 SPD

    37、的 Up应低于被保护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 UW,一般应加上 20%的安全裕量,即有效的电压保护水平 UP/f低于 0.8 倍的 UW。 UW值可参见表 4。 U 为 SPD 两端引线上产生的电DB36/T 10592018 12 压,一般取 1kV/m(8/20s、20kA 时)。 表4 220/380V 三相系统各种设备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UW) 设备位置 电源处的设备 配电线路和最后分支线路的设备 用电设备 特殊需要保护设备 耐冲击过电压类别 类 类 类 I 类 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kV) 6 4 2.5 1.5 注:1 类 含有电子电路的设备,如计算机、有电子程序控制的设备; 2 类

    38、 如家用电器和类似负荷; 3 如配电盘,断路器,包括线路、母线、分线盒、开关、插座等固定装置的布线系统,以及应用于工业的设备和永久接至固定装置的固定安装的电动机等的一些其他设备; 4 类如电气计量仪表、一次线过流保护设备、滤波器。 6.7.3.9 检测电源线路 SPD 的连接导线的安装工艺。SPD 两端的连线应平直,连接电涌保护器的导体截面应按附录 A 表 A.3 规定取值,SPD 两端的引线总长度不宜超过 0.5m。 6.7.3.10 检测电源电涌保护器(SPD)参数 a) 直流参考电压(U1mA)的测试 1) 本试验仅适用于以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为限压元件且无其他并联元件的 SPD

    39、,主要测量在 MOV 通过 1mA 直流电流时,其两端的电压值; 2) 将 SPD 的可插拔模块取下测试, 按测试仪器说明书连接进行测试。 如 SPD 为一件多组并联,应用图 D.1 所示方法测试,SPD 上有其他并联元件时,测试时不对其接通; 3) 将测试仪器的输出电压值按仪器使用说明及试品的标称值选定, 并逐渐提高, 直至测到通过 1mA 直流时的压敏电压; 4) 对内部带有滤波或限流元件的 SPD,应不带滤波器或限流元件进行测试; 5) 合格判定:当 U1mA值不低于交流电路中 Uo值 1.86 倍时,在直流电路中为直流电压 1.33 至1.6 倍时,在脉冲电路中为脉冲初始峰值电压 1.

    40、4 至 2.0 倍时,可判定为合格。也可与生产厂提供的允许公差范围表对比判定。 b) 泄漏电流 Iie的测试 1) 测试仅适用于以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为限压元件且无其他串并联元件的 SPD; 2) 可使用防雷元件测试仪或泄露电流测试表对 SPD 的泄露电流 Iie值进行测量; 3) 首先应将后备保护器断开并确认已经断开电源后, 直接用仪表测量对应的模块, 或者取下可插拔式模块或将 SPD 从线路上拆下进行测量, SPD 应按照图 4 所示连接, 逐一进行测试; 4) 合格判定依据:首次测量 I1mA时,单片 MOV 构成的 SPD,其泄漏电流 Iie不应超过生产厂标称的最大值;如生产厂

    41、家未声称出泄漏电流 Iie时,实测值应不大于 20A。多片 MOV 并联的 SPD,其泄漏电流 Iie实测值不应超过生产厂家标称的 Iie最大值;如生产厂未声称泄漏电流 Iie最大限值时,实测值不应大于 20A 乘以 MOV 阀片的数量。不能确定阀片数量时,SPD 的实测值应不大于 20A; 5) 后续测量 I1mA时,单片 MOV 和多片 MOV 构成的 SPD,其泄漏电流 Iie的实测值应不大于首次测量值的一倍。 DB36/T 10592018 13 图4 SPD 测试示意图 c) SPD 绝缘电阻的测试 1) SPD 的绝缘电阻测试仅对 SPD 所有接线端与 SPD 壳体间进行测试; 2

    42、) 先将后备保护装置断开并确认已断开电源后,再用不小于 500V 绝缘电阻测试仪正负极性各测一次,测试指针应在稳定之后或施加电压 1min 后读取; 3) 合格判定标准为不小于 50M。 d) SPD 表面温度测量 1) 通过对运行中电源 SPD 表面温度的快速测量,初步判断其劣化程度和在线运行的安全状态; 也可以此为依据迅速确定进一步抽样测试的测试对象,以提高对运行中电源 SPD 现场测试作业的测试效率和测试可操作性, 实现对运行中电源 SPD 在线运行安全状态的快速监测。测量温度的注意事项如下:对运行中电源 SPD 表面温度的测量,应采用非接触式快速测量; 对同一个运行中电源 SPD 至少

    43、要进行三个不同位置的表面温度的测量, 取平均值为测量结果; 测量时须在温度测试仪测量显示稳定后再读数; 运行中电源 SPD 的表面温度按正常运行温度和极限运行温度来划分, 其表面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并低于 80K 为正常运行温度, 其表面温度高于 80K 并低于 120K 为极限运行温度。 对于表面温度高于 120K 的电源SPD,判定为失效,应及时更换。 2) 在极限运行温度范围的电源 SPD 应进行下线测试,若其劣化超标,应及时更换;若劣化未超标,则应限时更换并缩短对其巡检周期(增加检测次数)。对于表面温度在正常运行温度范围内的电源 SPD,宜对表面温度较高的进行抽样下线测试; 3) 对于运行

    44、在同一环境中的电源 SPD,首先对运行温度相近的电源 SPD 进行抽样测试,如未出现劣化超标SPD, 可对低于该相近温度的电源SPD不进行抽样测试; 如存在劣化超标SPD,应对低于该相近温度的电源 SPD 继续进行抽样测试,直到抽样中不再出现劣化超标 SPD,对低于最后抽样相近温度的电源 SPD 可不进行抽样测试。 6.7.4 信号电涌保护器(SPD) 6.7.4.1 检查信号电涌保护器(SPD)的安装位置 运营控制中心中的各电话程控交换机机架位置应安装 RJ11 信号 SPD,各网络交换机机架位置应安装 RJ45 信号 SPD; 综合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的视频监控设备应安装信号、电源二合

    45、一电涌保护器; 其他设备(如消防控制系统、警用通信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应安装专用信号电涌保护器(如 DCS 信号电涌保护器)。 6.7.4.2 检查信号电涌保护器(SPD)参数选择 在LPZ0A 区或LPZOB 区与LPZ1 区交界处应选用imp 值为 0.5kA2.5kA(10/350s或 10/250s)的 SPD 或 4kV(10/700s)的 SPD;在 LPZ1 区与 LPZ2 区交界处应选用 UOC 值为 0.5kV10kV(1.2/50s)的 SPD 或 0.25kA5kA(8/20s)的 SPD;在 LPZ2 区与 LPZ3 区交界处应选用0.5kV1kV(1.2/50s

    46、)的 SPD 或 0.25kA0.5kA(8/20s)的 SPD; DB36/T 10592018 14 网络入口处信息系统的 SPD,尚应满足系统传输特性,如比特差错率(BER)、带宽、频率、允许的最大衰减和阻抗等。 6.7.4.3 信号电涌 SPD 原则上应设置在金属线缆进出建筑物(机房)的防雷区界面处,但由于工艺要求或其他原因,受保护设备的安装位置不会正好设在防雷区界面处,在这种情况下,当线路能承受所发生的浪涌电压时,也可将信号 SPD 安装在保护设备端口处。 6.7.4.4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信号 SPD 安装的级数宜采用 1 级或 2 级。其额定工作电压与常用电子系统工作电压的关系

    47、见图 5。 表5 常用电子系统工作电压与 SPD 额定工作电压的对应关系参考值 序号 通信线类型 额定工作电压/V SPD 额定工作电压/V 1 DDN/X.25/帧中继 6 或 4060 18 或 80 2 xDSL 6 18 3 2M 数字中继 5 6.5 4 ISDN 40 80 5 模拟电话线 110 180 6 100M 以太网 5 6.5 7 同轴以太网 5 6.5 8 Rs232 12 18 9 Rs422/485 5 6 10 视频线 6 6.5 11 现场控制 24 29 6.7.4.5 检查信号电涌保护器(SPD)接地线与被保护设备或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的连接导线,应采用绿/黄

    48、双色线,长度不应大于 0.5m,并尽可能短、直以减少电感电压降对电压保护水平的影响,连接过渡电阻应不大于 0.2。 连接于信号网络的 SPD 其电压保护水平 UP 和通过的电流 IP 应低于被保护的信息技术设备(ITE)的耐受水平。 7 检测数据处理及报告 7.1 检测原始记录 7.1.1 在现场将各项检测结果如实记入原始记录表。检测记录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清楚;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不可涂改,宜用平行线划在原有数据上,在其右上方填写正确数据,并签字或加盖修改人员印章。 7.1.2 原始记录表应有检测员、校核员和现场负责人签名。原始记录表应作为用户档案保存五年。 7.2 检测报告 D

    49、B36/T 10592018 15 7.2.1 制作检测技术报告应严格依据原始记录表,报告编制人员不得随意更改原始记录表中的任何数据。如果发现记录有明显的错漏或疑误,应经当事检测人员确认后,方能更正。不能确认的,技术负责人应随原检测队一起到现场重测。 7.2.2 检测技术报告中的所有数据单位均应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所使用的符号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当设计中要求接地电阻为冲击接地电阻值时, 应将测得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换算成冲击接地电阻值,换算方法见 GB 50057 附录 C。 7.2.3 检测技术报告须经现场检测员、校核员、批准人签名,并加盖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公章或检测技术报告专用章。 7

    50、.2.4 针对检测中的不合格项,应书面通知受检单位,整改意见书应做到问题明确、措施具体、用语规范。 7.2.5 检测技术报告一式二份,一份送受检单位,一份由检测单位存档。存档应有文字和计算机存档两种形式。 7.2.6 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保存检测资料,检测资料应包括申请表、原始记录表、整改意见书、检测技术报告。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料保存要求应符合 QX/T 391 要求。 DB36/T 10592018 1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雷电防护装置导体的材料选择和最小尺寸 A.1 接闪器、引下线材料和最小尺寸见表A.1 表A.1 接闪器、引下线材料和最小尺寸 装置名称 类型 材料


    注意事项

    本文(DB36∕T 1059-2018 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上传会员【gr****et】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