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4-2020年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因素分析.pdf

    • 资源ID:834306       资源大小:2.91M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2014-2020年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因素分析.pdf

    1、短篇论著.814:ClinJMedOffic,Aug,2023临床军医杂志2023年8 月第51卷第8 期2014一2 0 2 0 年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因素分析孟庆彩,王卫红,陈爱地,王哲,田瑞卿,杨胜春,刘晨保定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河北保定0 7 10 0 0摘要目的分析河北保定市第一医院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流感染(BSI)患者的BSI类型、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 0 14一2 0 2 0 年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BSI的2 0 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对BSI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影

    2、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采用BACT/AC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判读折点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执行标准(M100S)。结果2 0 5例BSI患者中,原发性BSI80例(39.0%),继发性BSI125例(6 1.0%)。2 0 5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 3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 2 株(34.9%),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50 株(6 3.8%),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3株(1.3%),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

    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头孢唑林耐药率达8 8.2%,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达9 0.0%;二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较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性很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较敏感,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无耐药性。革兰阳性菌中,人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10 0.0%,对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达8 2.9%、2 5.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感染性休克、白蛋白和血小板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BSI病原菌分布广泛

    4、,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菌种耐药率差异较大,出现多重耐药菌,应根据BSI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控制预后影响因素,进而改善预后。【关键词血液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预后中图分类号:R446.5doi:10.16680/j.1671-3826.2023.08.11文章编号:16 7 1-38 2 6(2 0 2 3)0 8-0 8 14-0 4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指病原微生物侵人血液循环,并在血液循环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 。BSI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报道,我国医院获得性BSI的发

    5、病率达5.7%,病死率达2 6.8%,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 2-3BSI是血液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感染并发症之一,细胞毒性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严重BS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4。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count,ANC)0.510 个/L,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感染风险增加,并且随着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的延长,这种风险进一步增加 5。细胞毒性抗肿瘤治疗会影响胃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增加由于定植细菌或真菌易位引起的侵袭性感染风险 6 。血液病患者经常接受口服抗菌药物或广谱抗生素治疗,从而改变内源性微生物菌群,但这些患者的感染可能会迅速发

    6、展,导致不良结果 7 。因此,早期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是控制BSI的关键。本研究针对河北保定市第一医院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基金项目: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 2 37 7 7 10 5D);保定市科技计划项目(19 51ZF045)第一作者:孟庆彩(19 8 4-),女,河北保定人,主管检验师BSI类型、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石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 0 142 0 2 0 年于本院治疗的血液病伴ANC缺乏且合并BSI的2 0 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5例,女性9 0 例;年龄12 7 5岁,中位

    7、年龄42岁。根据BSI30d内患者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n=32)与存活组(n=173)。纳人标准:(1)血液病患者外周血ANC0.510个/L或预计48 h后ANC0.510个/L;(2)BSI满足血培养阳性;(3)同一患者住院期间分离培养有重复菌株时仅纳入首次分离菌株。排除标准:(1)病原菌培养结果或临床资料不完整;(2)血培养结果污染;(3)合并其他系统肿瘤。BSI诊断标准:血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或检测到病原体抗原均可确定为BSI。若血培养为常见皮肤定植菌,合并下列情况之一即可判断为BSI:(1)再次进行血培养,且至少两次培养出该菌株;(2)对于仅行单次血培养的患者,若临床症状符合B

    8、SI,接受该菌株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1.2研究方法1.2.1标本采集血培养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根据血培养采血指815.Clin J Med Offic,Aug,2023临床军医杂志2023年8 月第51卷第8 期征,在患者高热寒战时及抗菌药物使用前,用无菌采血法采集血液注入血培养瓶中,摇匀后立即送检。1.2.2菌种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拉采用BACT/AC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判读折点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执行标准(M 10

    9、0 S)。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粪肠球菌ATCC2921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ATCC17666、腐生葡萄球菌ATCCBAA-750、白假丝酵母菌ATCC14053。1.3乡统计学方法采用WHONET5.6软件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患者基本情况疾病分

    10、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 8 例(47.8%),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5例(2 6.8%),淋巴瘤15例(7.3%),再生障碍性贫血9 例(4.4%),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8 例(3.9%),地中海贫血6 例(2.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2.0%),其他类型血液疾病10 例(4.9%)。2.2BSI分类及继发感染部位2 0 5例BSI患者中,原发性BSI80例(39.0%),继发性BSI125例(6 1.0%),其中,肺部感染7 5例(36.6%),上呼吸道感染12 例(5.9%),皮肤软组织8例(3.9%),肠道3例(1.5%),胆道3例(1.5%),肛周2 例(1.0%),阑尾炎2

    11、例(1.0%),合并多部位感染2 0 例(9.8%)。2.3病原菌分布共分离病原菌2 3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2株(34.9%),革兰阴性菌150 株(6 3.8%),真菌3株(1.3%)。革兰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6 2 株(2 6.4%),链球菌9 株(3.8%),肠球菌11株(4.7%);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8 株(3.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4株(2 3.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人葡萄球菌35株(14.9%),表皮葡萄球菌11株(4.7%),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 株(3.4%)。革兰阴性菌包括:大肠埃希菌7 6 株(32.3%),肺炎克雷伯菌30 株(12.8%

    12、),铜绿假单胞菌20株(8.5%),嗜麦芽假单胞菌5株(2.1%),阴沟肠杆菌4株(1.7%),气单胞菌5株(2.1%),鲍曼不动杆菌3株(1.3%)。真菌3株(1.3%)均为热带假丝酵母菌。2.4病原菌耐药性分析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达8 8.2%,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50.0%及以上;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达9 0.0%;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较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性很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较敏感,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无耐药性。见表1。革兰阳性菌:人葡

    13、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达10 0.0%,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达8 2.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10 0.0%,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达25.0%,对红霉素耐药率达37.5%。屎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54.5%,对克林霉素耐药率达8 1.8%。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见表2。表1主要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株(百分率/%)抗生素名称大肠埃希菌(n=76)肺炎克雷伯菌(n=30)铜绿假单胞菌(n=20)氨芋西林63(82.9)30(100.0)20(100.0)哌拉西林53(69.7)19(63.3)3(15.0)氨芋西林/舒巴坦39(51.3)21(70.0)20(100.

    14、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2(15.8)4(13.3)3(15.0)头孢唑啉67(88.2)27(90.0)20(100.0)头孢辛53(69.7)21(70.0)20(100.0)头孢他啶28(36.8)9(30.0)4(20.0)头孢曲松53(69.7)17(56.7)20(100.0)头孢吡25(32.9)12(40.0)2(10.0)头孢替坦16(21.1)1(3.3)20(100.0)头孢味辛酯55(72.4)19(63.3)20(100.0)氨曲南37(48.7)15(50.0)2(10.0)亚胺培南3(3.9)0(0)2(10.0)美罗培南3(3.9)1(3.3)2(10.0)阿米

    15、卡星13(17.1)0(0)0(0)庆大霉素46(60.5)4(13.3)1(5.0)妥布霉素15(19.7)3(10.0)1(5.0)环丙沙星46(60.5)10(33.3)0(0)左氧氟沙星36(47.4)9(30.0)0(0)复方新诺明57(75.0)15(50.0)20(100.0)816.Clin J Med Offic,Aug,2023临床军医杂志2023年8 月第51卷第8 期表2主要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株(百分率/%)抗生素名称人葡萄球菌(n=35)金黄色葡萄球菌(n=8)屎肠球菌(n=11)青霉素35(100.0)8(100.0)6(54.5)苯唑西林29(82.9)2(25

    16、.0)氨芊西林5(45.5)庆大霉素0(0)1(12.5)0(0)环丙沙星4(11.4)0(0)3(27.3)左氧氟沙星6(17.1)0(0)0(0)复方新诺明9(25.7)0(0)克林霉素10(28.6)3(37.5)9(81.8)红霉素35(100.0)3(37.5)6(54.5)利奈唑胺0(0)0(0)0(0)万古霉素0(0)0(0)0(0)四环素9(25.7)0(0)6(54.5)2.5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感染性休克、白蛋白、血小板和感染菌株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将以上因素纳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感染性休克

    17、、白蛋白和血小板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4。表3单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例(百分率/%)因素死亡组(n=32)存活组(n=173)t/X值P值年龄(xs,岁)66.3 4.250.3 8.66.2010.004性别0.6310.427男性20(62.5)95(54.9)女性12(37.5)78(45.1)感染性休克18(56.3)45(26.0)11.6000.001白蛋白(xs,gL)25.6 6.532.75.34.3240.007血小板(xs,个L)(10.6 2.8)109(15.3 4.1)1094.2050.014感染菌株/株226(81.2)7(4.

    18、0)表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因素值SE值Waldx值比值比95%可信区间P值年龄1.3620.6254.7483.9161.305 5.3620.004感染性休克0.6520.4282.1321.8681.023 4.0260.015白蛋白-0.9810.8141.4520.3750.019 0.8540.010血小板1.2080.6323.6520.2980.103 0.6250.009感染菌株2 株0.3620.3021.4361.4360.958 1.6850.0873讨论血液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降低,经过大剂量化疗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后其自身免疫功能进一

    19、步降低;另外,化疗药物的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更容易发生BSI,其中,细菌性BSI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将造成较高的病死率 8 。同时,BSI 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应高度重视。在本研究中,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可能为接受化疗后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伤,或与空气、飞沫传播有关。BSI分离的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 0.4%,主要为大肠817.Clin J Med OfficNo.8,Aug,20232023年8 月第51卷第8 期临床军医杂志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占34.9%,以葡萄球菌为主,此结果与国内研究报道 9 相一致。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革兰阳性菌中较

    20、常见的低毒力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泌尿生殖道、呼吸道、腹腔等多个部位的感染 10 。本研究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感染率虽有所降低,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尤其是人葡萄球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可能与侵人性操作增加有关,如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 1本研究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头孢唑林耐药率达8 8.2%,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达90.0%;二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较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性很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较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性较低。革兰阳性菌中,人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10 0.0%,对苯唑

    21、西林耐药率分别达82.9%、2 5.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率达10 0.0%。本研究分析检出大肠埃希菌3.9%对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3.3%对美罗培南耐药(即耐碳青霉烯类的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10.0%对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耐药(即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人葡萄球菌8 2.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 5.0%对苯唑西林耐药(即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较高。因此,结合本院的病原菌耐药监测数据,对于有耐药菌感染史或耐药菌定植的重症患者,应采用降阶梯治疗策略,首先选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22、或抗假单胞菌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从而可以覆盖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有革兰阳性菌严重感染风险患者应及时给予糖肽类抗生素及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从而控制感染,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本研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感染性休克、白蛋白降低和血小板减少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降低,防御能力减弱,各个器官生理性衰退,因此,较年轻人更容易感染,可采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避免感染加重 12 。感染性休克发生时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明显降低,各组织和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后期会发生多器官功能衰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

    23、此,在感染早期应尽快明确感染原因,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白蛋白水平降低也是增加患者感染的常见风险,增加白蛋白水平可增强患者的抗感染能力。有研究报道,血小板参与血液病患者感染时的炎症反应,并与患者的严重程度有关,并且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13。因此,在临床上应及时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综上所述,血液病并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住院期间BSI发生率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在及时评估感染部位、感染细菌及耐药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早期经验性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重视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定期总结分析BSI患者的流行病学资

    24、料,关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变迁,指导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参考文献:1 Kerm WV,Rieg S.Burden of bacter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a briefupdate on epidemiology and significance of multidrug-resistantpathogens J.Clin Microbiol Infect,2020,26(2):151-157.2Wu JN,Gan TE,Zhu YX,et al.Epidemiology and microbiology of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

    25、ctions:analysis of 482 cases from a ret-rospective surveillance study J.J Zhejiang Univ Sci B,2015,16(1):70-77.3杨祖耀,詹思延,王波,等。中国血流感染住院病死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 0 10,42(3):304-307.4Okamoto A,Kanda Y,Kimura SI,et al.Predictive and risk factoranalysis for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high-risk hematol

    26、ogical pa-tients with febrile neutropenia:post-hoc analysis from a prospec-tive,large-scale clinical study J.Int J Hematol,2021,114(4):472-482.5Camp J,Filla T,Glaubitz L,et al.Impact of neutropenia on clinical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bloodstreaminfection:a propensity score

    27、-based overlap weight analysis in twolarge,prospectively evaluated cohorts J.Clin Microbiol Infect,2022,28(8):1149.6Arora P,Dilbaghi N,Chaudhury A.Opportunistic invasive fungalpathogenMacrophomina phaseolina prognosis from immunocompro-mised humans to potential mitogenic RBL with an exceptional andn

    28、ovel antitumor and cytotoxic effect 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2,31(2):101-107.7Ren G,Zhang J,Li M,et al.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fluencesoutcomes of skeletal muscle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via blendedprotein supplementation in posttransplant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29、 J.Clin Nutr,2021,40(1):94-102.8Carvalho AS,Lagana D,Catford J,et al.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J.InfectDis Health,2020,25(1):22-29.9徐鸟飞,唐晓琼,毛敏,等.2 0 17-2 0 2 0 年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 0 2 1,28(9):1515-1520.10Dao TH,Alsallaq R,Parsons J

    30、B,et al.Vancomycin heteroresis-tance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aused by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20,64(11):e00944-20.11 Chaves F,Garnacho-Montero J,Del Pozo JL,et al.Executive sum-mar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

    31、eam in-fection:clinical guidelines of the Spanish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SEIMC)and the Spanish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and Coronary Units(SEMI-CYUC)J.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Engl Ed),2018,36(2):112-119.12 刘丽霞,陈庆贤,黎宝仁,等.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与病死影响因素分析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 0 2 0,30(12):1826-1830.13曹琰.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J.血栓与止血学,2 0 16,2 2(4):38 6-38 8,39 1.(收稿日期:2 0 2 3-0 4-2 3;本文编辑:杨雪莹)


    注意事项

    本文(2014-2020年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因素分析.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