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抗菌药物的KD及临床应用cppt课件.pptx

    • 资源ID:789253       资源大小:2.88MB        全文页数:75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1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1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抗菌药物的KD及临床应用cppt课件.pptx

    1、抗菌药物的PK/PD&临床应用2016.8.4陈萍萍细 菌人 体 RESISTANCEPHARMACODYNAMICSINFECTIONIMMUNITYADRPHARMACOKINETICS抗生素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菌,药物-人体-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过去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近年来国外关于PK/PD研究工作已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抗菌药物PKPD理论成为临床优化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药物对细菌MIC感染部位浓度结果药动学吸收、分布、

    2、代谢、排泄(给药方案)药效学临床效果细菌清除患者依从性耐受性耐药产生 抗菌药物临床治疗的目的是要根除致病菌,同时尽量避免ADR和耐药菌株的生成。内容简要1423抗菌药物的药动学PK抗菌药物的药效学PD抗菌药物PK/PD的基本理论研究PK/PD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剂量用法血清浓度感染部位浓度生物效应Pharmacokinetics 药动学Pharmacodynamics 药效学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1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并以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方程式加以描述。为了定量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规律,常采用房室模型理论来模拟人体。房室

    3、模型是进行药动学分析的一种抽象概念,把人体拟做若干个房室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根据药物在体内动力学的特点,可分为一房室、二房室或多房室,但并不特定指某个器官或组织,最常用者为一室和二室。一室模型是假设药物进入人体后立即均匀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体液中,在同一房室中达到动态平衡,然后药物自此室中消除。二室模型是将人体模拟为中央室和周边室,药物进入人体时先进入中央室,再向周边室分布。常用的药动学参数血药峰浓度指给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指给药后达到血药峰浓度所需要的时间。Tmax药时曲线下面积药物浓度数据(纵坐标)对时间(横坐标)作图,该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进入人体后其浓度随时间变化

    4、的动态曲线。AUC代表药物在血液中相对的量。AUC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从某制剂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通常以Cmax和Tmax表示吸收速度,吸收程度以AUC表示。F半衰期指体内药量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T1/2表观分布容积指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间的一个比值。Vd清除率机体消除药物的速率的另一种表示方法。CL当药物的Vd1L/kg时,则说明药物的组织浓度高于血浆浓度。(g/mL)CmaxCmax AUCAUCT 1/2Tmax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任何抗菌药物,除口服或局部应用不吸收外,给药后在体内均具有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部分药物尚可在体内代谢。吸收 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吸收程度和吸收速率

    5、各不相同。口服及肌注给药者均有吸收过程。一般在口服后12小时,肌注后0.51小时药物吸收入血达血药峰浓度。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克洛、头孢丙烯、阿莫西林、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比嗪酰胺、多西环素、异烟肼、复方磺胺甲恶唑、氟胞嘧啶、甲硝唑、氟喹诺酮类的某些品种,如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以上药物口服后均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大多数青霉素可被胃酸破坏(青霉素V例外),口服氨苄西林、笨唑西林后仅吸收给药量的30%40%四环素类的吸收受金属离子钙、镁、铝等的影响,除多西环素外,其吸收一般低于给药量的60%70%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分布 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迅速分布至组织和除

    6、血以外的体液中,并到达感染部位。一般而言,血供丰富的组织,如肝、肾、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较高,而在血供差的部位,如脑、骨、前列腺等组织中浓度较低。某些部位存在生理屏障,如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大多数药物的脑脊液浓度偏低。药物的Vd1L/kg该药的组织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在体内分布广泛有利于组织或感染病灶内细菌的清除 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再由血液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机体各组织、间质液或细胞液循环运送到机体各组织、间质液或细胞液中称为分布。中称为分布。骨组织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利奈唑胺氟喹诺酮类的大多数品种前列腺氟喹诺酮类、红霉素、SMZ、甲氧苄啶、四环素脑脊液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达到

    7、10倍MIC时脑膜炎:氯霉素、磺胺嘧啶、异烟肼、氟胞嘧啶、甲硝唑等。笨唑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酮康唑、两性霉素B等。抗菌药物血脑屏障的穿透性脑脊液/血药浓度比率50%脑脊液/血药浓度比率5%50%脑脊液/血药浓度比率50100四环素类、氯霉素、氟喹诺酮类、羟苄西林、磺胺药、TMP、呋喃妥因、利奈唑胺3050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两性霉素B、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克林霉素1030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笨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红霉素碱10头孢噻吩、头孢拉定代谢 部分抗菌药物在体内代谢,代谢物可保持原有抗菌活性,或抗菌活性减弱或消失。氯霉素氯霉素单葡萄糖醛酸酯异烟肼、磺胺药乙酰化代

    8、谢产物利福平乙酰化头孢噻肟乙酰头孢噻肟 肝微粒体细胞色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酶系统 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称之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称之肝药酶,肝药酶肝药酶,肝药酶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或激活制或激活 如许多大环内酯类(如红霉如许多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和素)和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如依诺沙星)对(如依诺沙星)对肝药酶有抑制作用。利福平则有对肝肝药酶有抑制作用。利福平则有对肝药酶激活,加速代谢。药酶激活,加速代谢。排泄 大部分抗菌药物主要经肾排泄,部分药物由肝胆系统排泄,并可形成肝肠循环,自粪中排出药物的一部分。此外,口服吸收差的药物大部分可自粪中排出体

    9、外。抗菌药物除了自胆汁排泄外,尚可分泌至唾液、泪液、支气管分泌物、痰液、乳汁等。尿排泄v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大多品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v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非主要经肾排泄,但也可在尿中达到较高浓度。v磺胺类药物、呋喃妥因、喹诺酮类的大多数品种等化学合成药亦在尿中达到较高浓度。v肾功能减退时,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消除半衰期(T1/2)延长,应适当调整剂量。胆汁排泄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福平、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主要或部分经肝胆系统排泄。氨基糖苷类、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在胆汁中可达一定浓度。但氯霉素、主要经肾排泄的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等以及万古霉素等则在胆汁

    10、中的浓度低。23粪排泄 某些经肝胆系统排泄,并有肝肠循环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类、利福平等粪便的药物浓度较高,可达50600mg/L。2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药效学定义 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着重于研究剂量与药理效应作用关系,即药物对机体的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等功能影响。也就是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浓度与药物效果、药物毒性的关系。抗菌药物药效学的重要指标最低抑菌浓度是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指引起细菌肉眼观察下未见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是能使活细菌数量减少到起始数量的0.1%的药物最低浓度,该指标亦常作为描述药物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指标。需要进行菌落计数。MBC抗生

    11、素后效应是指细菌暴露于抗菌药后,在洗去抗菌药的情况下,数量增加十倍(1log10单位)所需的时间(与对照组的差)。PAE的大小反映抗生素作用后细菌再生长延迟相的长短,亦反映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后的持续抑制作用,故而又称持续效应。PAEMIC、MBC参数的不足 MIC和MBC反映的是抗菌药的抗菌活性或抗菌潜能,只表明抗菌药物在某一浓度点的活性,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以及不同浓度抗菌药物的抗菌过程。例如MBC不能提供抗菌药的杀菌速度,不能预言增加 药物浓度是否可以提高杀菌速度。MIC也不能反映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被抑制的状 态能持续多少时间。杀菌曲线 是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曲线。以药物作用时间

    12、为横坐标,以细菌计数为纵坐标描记的时效曲线。曲线一般分三个时相:延迟期、杀菌期和恢复再生长期。可比较不同抗菌药物的杀菌速度和持续时间。延迟期(速度)杀菌期(持续时间)恢复再生长期细菌计数药物作用时间抗生素杀菌曲线联合药敏指数(FIC)B药FIC指数=MICA药联用/MICA药单用+MICB药联用/MICB药单用FIC0.5-1 相加效应FIC1-2 无关效应FIC2 拮抗效应左氧沙星与头孢硫脒联用对粪肠球菌(n=30)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注:注:左氧沙星单用,左氧沙星单用,左氧沙星联用,左氧沙星联用,头孢硫脒单用,头孢硫脒单用,头孢硫脒联用。头孢硫脒联用。累积抑菌率(%)独特组方,舒普深有效针

    13、对不动杆菌感染 舒普深是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复合制剂。体外研究表明,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具有协同和相加抗菌作用 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对61%的不动杆菌菌株表现出抗菌协同作用,对39%的不动杆菌菌株表现出相加作用。l舒巴坦具有内源性抗菌活性,可以直接抑制不动杆菌。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抗生素后效应 PAE对于G球菌,所有抗生素都有PAE;对于G-菌,干扰蛋白和核酸合成的抗菌药都有较长的PAE;短PAE或无PAE见于-内酰胺类对G-菌,例外的是碳青霉烯类,有1-2小时PAE。两性霉素、氟胞嘧啶对真菌也有PAE,但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没有PAE。抗生素后效应 PAEPAE在体内是变化的,动物感染模型的研

    14、究发现:体外PAE不能预见体内的PAE,多数情况下,体内的PAE长于体外PAE,在白细胞存在时,氨基甙类和喹诺酮类的PAE将更长;体外链球菌对-内酰胺的PAE延长,而体内未见延长;体外在长给药间隔或重复给药后氨基甙类的PAE降低或消失,但体内实验未发现此结果。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LAE)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产生非致死性损伤,由于细菌形态改变,可增加吞噬细胞的识别、趋化和吞噬作用,从而产生抗菌药物与吞噬细胞协同杀菌效应,使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PLAE是抗生素体内PAE时间较长的主要机制。Craig WA.Eur J Clin Microbils Infect Dis,1993;1

    15、2(Suppl 1):6-8 MPC-防细菌变异浓度n药物的临界浓度值,高于该值,选择性耐药的变异菌株增殖发生率很小n实验表明MPC通常高于MIC 4-8倍n应用MPC值,能预测在达到根除感染目的同时,兼顾防止耐药性的产生Joseph M.Blondeau et al.Antimicro.Agents and Chemotherapy,Feb.2001,p.433-438 MSMSWW敏感菌株被抑制第一步突变菌株不被抑制耐药亚群选择性增殖用药后时间血清或组织药物浓度 MPMPC C MIMIC C突变选择窗(MSW)的概念lMSW是以MPC为上界,MIC为下界的浓度范围MSW越窄,产生耐药菌株

    16、的可能性越小10亿中有2个10亿中有200个10亿中有20000个耐药突变株的选择性扩增耐药突变株的选择性扩增耐药突变株的选择性扩增耐药突变株的选择性扩增野生株野生株耐药突变株耐药突变株免疫功能受损 免疫免疫功能功能健康健康感染感染被清被清除除播散爆发流行爆发流行MIC39在自身免疫在自身免疫系统的帮助下系统的帮助下感染被清除感染被清除X感染被清除感染被清除MPC耐药突变株的选择性扩增耐药突变株的选择性扩增耐药突变株的选择性扩增耐药突变株的选择性扩增野生株野生株耐药突变株耐药突变株MPC临床应用如何避免细菌耐药对于氟喹诺酮药物,浓度处于MSW的时间依次为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小时抗生素血药浓度0

    17、 01 12 23 34 45 56 61 16 61 12 21 18 82 24 4MPC90 8ug/mlMIC901ug/ml7 78 8抗生素血药浓度MPC90 2ug/ml小时MIC900.125ug/mlWise R.Clin Drug Invest.1999;17:365-387.Blondeau JM et al.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1;45:433-438.Hansen GT et al.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3;47:440-441.左氧氟沙星:血药浓度MSW的时间为0小时莫西沙星:血药浓度

    18、MSW的时间18小时莫西沙星400mg血清浓度与 MPC 的关系(对于肺炎链球菌)Wise R.Clin Drug Invest.1999;17:365-387.Blondeau JM et al.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1;45:433-438.Hansen GT et al.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3;47:440-441.MIC90=0.25 mg/L MPC90=2 mg/L时间(h)血清浓度(mg/L)莫西沙星的血清浓度在18小时内高于对肺炎链球菌的MPC90,有效预防耐药发生MPC制订给药方案1选用具有两种

    19、不同作用靶位的药物,如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作用于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VI,或采用MPC值接近MIC值得药物,目的是消除突变选择窗以减少耐药突变株的产生;如采用只有一个作用靶位的抗菌药,宜采用联合用药或宜调整给药方案,使药物浓度高于MPC的时间尽量延长。23抗菌药物PK/PD基本研究理论研究PK/PD的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抗菌药物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两者相结合(PK/PD)研究,对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优化、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及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抗菌药物的分类浓度依赖型此类药物通常具有较长的抗菌药后续作用,即抗生素后效应(PAE)。即药物浓度愈高,杀菌活性愈

    20、强。PAE是指抗生素或抗菌药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时间(h)即为PAE。时间依赖型(无明显PAE)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时间依赖型(有明显PAE)其杀菌作用呈现持续效应。各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和药动学(PK)特点,因此其临床疗效亦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抗菌药的体内杀菌活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1、类型:浓度依赖性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打达托霉素、甲硝唑等。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可以通过提高Cmax来提高临床疗效,但Cmax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尤应注意。用于评价浓度性药物杀菌作用的参数主要有:SBA(血清杀菌活性)FBAAUC0-24/MIC(AUIC)Cmax/MIC等 SBA或FBA 指给药后在1824h内可以杀灭99.9%细菌的最大血清或体液稀释倍数,它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与MBC成反比,是反映PK/PD的综合参数。研究表明,对于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等严重感染,峰值SBA应

    22、大于8,临床治疗方有效。FBA可反映给药后脑脊液、胸腹水、胆汁、胰液、尿液等体液杀菌效价,为控制局部感染设计给药方案的参考依据。1、王睿主编,临床抗菌治疗手册、王睿主编,临床抗菌治疗手册.第一版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79-82 2、Lorian V.Antibiotics in Laboratory Medicine.4th edit,Williams&Wilkins AUC24/MIC(AUIC)指给药24h内的AUC与MIC比值。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对G-杆菌的AUIC应至少125 SIT-1 h,对G+球菌则为30 SIT-1h。(SIT:serum i

    23、nhibitory titre)Schentag JJ.J Chemother 1999 Dec;11(6):426-39Lister PD.et al.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9 Jan;43(1):79-86应注意AUC与MIC的比值。如体外MIC值过高,而该药24h AUC面积小增加药物剂量,提高其AUC面积会带来毒副作用,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菌素。Cmax/MIC 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Cmax/MIC至8-10之间,临床才能达到较高有效率。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为TMIC,时间依赖性药物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间的50%,

    24、临床疗效较好。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h)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率用%TMIC表示。%TMIC若40%-50%可达满意杀菌效果%TMIC若60%-70%表示杀菌效果很满意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 MIC时,其杀菌效果便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也不再增加。这类药有:-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等糖肽类、克林霉 素、利奈唑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TMIC的临界值Craig WA.Clin Infect Dis,1998,26:1-12 不同抗生素不同抗生素临界值不同临界值不同抑菌效应抑菌效应杀菌效应杀菌效应青霉素

    25、类青霉素类30%30%50%50%头孢菌素头孢菌素353540%40%606070%70%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20-30%20-30%40-50%40-50%TMIC与疗效的关系对于-内酰胺类药物,%TMIC的时间达到40-50%,细菌的清除率可达85%以上。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试验性动物肺炎链球菌肺炎,%TMIC的时间达到40-50%,动物的存活率可达90-100%。Cralg WA.Dlagn Microbiol Infection Dis 1996,25:213-217PK/PD parameters(g/mLg/mL)CmaxCmaxMICMICMICTime above MICTim

    26、e above MICBCBC MICMICMIC升高:升高:升高:时间依赖性抗生素:TMIC明显缩短54MIC对抗生素PD的影响vvMIC升高:升高:vv浓度依度依赖性抗生素:性抗生素:Cmax/MIC AUC 0-24h/MIC 明明显降低降低时间依赖性且PAE较长的抗菌药物 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等糖肽类、克林霉素、利奈唑胺。主要评价指标:AUC/MIC TMIC T1/2 PAE 如氟康唑,AUC0-/MIC=20可获得较好疗效。Craig WA.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ibiotics(post congress of

    27、 the 7th WPPCCID,2000.)抗菌药物杀菌模式PAEPK/PD评价参数-内酰胺类抗生素时间依赖性无或短TMIC碳青霉烯类时间依赖性无或短TMIC红霉素时间依赖性轻至中度TMIC阿奇霉素时间依赖性持续较长AUC24/MIC克拉霉素时间依赖性持续较长AUC24/MIC四环素类时间依赖性持续较长AUC24/MIC万古霉素时间依赖性持续较长AUC24/MIC利奈唑胺时间依赖性短至中度AUC24/MIC氨基糖苷类浓度依赖型持续较长Cmax/MIC,AUC24/MIC喹诺酮类浓度依赖型持续较长Cmax/MIC,AUC24/MIC甲硝唑浓度依赖型持续较长Cmax/MIC,AUC24/MIC两

    28、性霉素B浓度依赖型持续较长Cmax/MIC,AUC24/MIC氟康唑浓度依赖型持续较长Cmax/MIC,AUC24/MICPK/PD相关性模式图相关性模式图血 药 浓 度0 0 12 24110CmaxCmax/MICAUC/MICMIC TMICSub-MIC PAE(mg/L)时间时间(h)4PK/PD对不同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指导意义PK/PD研究与给药方案的制定与优化优良方案:最有效地清除细菌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细菌发生耐药性方便用药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PK/PD研究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治疗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很好的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治疗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很好的疗效,其抗菌谱广

    29、,抗菌活性强,然而由于其耳、肾毒性较大,效,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然而由于其耳、肾毒性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低浓度易诱导适应性耐药高浓度不易选择耐药高剂量少次数给药可避免耐药61氨基糖苷类日剂量单次给药 1、氨基糖苷类属于浓度依赖型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属于浓度依赖型抗生素。氨基糖苷类 Cmax/MIC与临与临 床疗效呈正相关。床疗效呈正相关。Cmax/MIC为为810或更高时或更高时,可明显降低氨基,可明显降低氨基 糖苷类抗生素治疗糖苷类抗生素治疗G-杆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和显著改善该类药物杆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和显著改善该类药物 治疗治疗G-杆菌医院获得

    30、性肺炎的疗效。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疗效。2、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可以获得较多次给药更高的、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可以获得较多次给药更高的 Cmax,使,使Cmax/MIC比值增大,从而明显提高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比值增大,从而明显提高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3、但应注意、但应注意Cmax不得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应注意单次投药最大剂量。不得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应注意单次投药最大剂量。氨基糖苷类PK/PD特性与给药方案氨基糖苷类1日1次给药和1日量3次给药比较Cmax/MIC:8-10 PAE:0.757.5h有效率有效率90%耐药突株耐药突株减少肾、耳毒性(谷浓度)减少肾、耳毒性(谷浓

    31、度)氟喹诺酮类抗菌药u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且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评价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疗效最主要的且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评价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疗效最主要的参数为参数为Cmax/MIC、AUC/MICu研究表明对革兰阴性菌的研究表明对革兰阴性菌的24小时小时AUC/MIC比值应在比值应在100以上以上,对肺,对肺炎链球菌的炎链球菌的24小时小时AUC/MIC比值应达比值应达2563。Cmax/MIC达达8-10较较为合适。为合适。u给药间隔时间可参考给药间隔时间可参考Cmax/MIC、AUC/

    32、MIC、T1/2和和PAE,多数为多数为日剂量日剂量1-2次给药。次给药。氟喹诺酮类的AUC24/MIC的比值(抗肺炎链球菌)抗菌药抗菌药剂量规剂量规程程AUC24(ugh/ml)CS肺炎球菌CR肺炎球菌MIC90(ug/ml)AUC24/MICMIC90(ug/ml)AUC24/MIC环丙沙星500mg bid142.007.016.000.9加替沙星400mg o.d240.5048.08.003.0吉米沙星400mg(320mg)o.d60.03200.00.2524.0格帕沙星600mg o.d100.2540.04.002.5左氧氟沙星500mg o.d351.0035.08.004

    33、.4莫西沙星400mg o.d150.2560.04.003.8曲伐沙星200mg o.d7.50.1262.54.001.9CS:环丙沙星敏感菌,MIC4ug/ml CR:环丙沙星耐药菌,MICMIC是评定该类药物疗效的重要参数。u要达到最大抗菌作用,应使TMIC为给药间隔40%50%以上。uT1/2 为12小时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每日23次给药,即可使大部分给药间隔时间中药物浓度高于MIC。uT1/2为3060min的其它头孢菌素类和大部分青霉素类,需每日多次给药。u碳青霉素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等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强大杀菌活性,又显

    34、示较长的PAE,因此临床应用该类药物时可适当延长药物给药间隔时间,采取每日2-3次的给药方案。-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3g q24h及1g q8h给药后药时曲线TMIC美罗培南500 mg 点滴0.5 h 或3 hTime(h)Dandekar PK et al.Pharmacotherapy.2003;23:988-991.TMIC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u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但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TMIC、T1/2和PAE是评定该类药物疗效的重要参数。u某些大环内酯类药物T1/2较长,可考虑特殊的给药方案。如阿齐霉素血浆T1/2 为24h,组织T1/2可达72h,连续三日给

    35、药,停药七天,仍可使组织中保持有效浓度。糖肽类抗菌药物PK/PD特性时间依赖性PAE长抗菌药物杀菌特点:AUC24h/MIC维持有效谷浓度治程中进行药物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合理、科学使用抗生素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关键:优化细菌暴露于药物的时间 临床使用:采用持续静脉滴注或1日多次给药方案,保证一定的血药浓度维持较长时间。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关键:增加AUC0-24/MIC 和Cmax/MIC 临床使用:保证每日给予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参考半衰期可能减少。给药方案设计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内酰胺

    36、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抗菌药物各自根据抗菌药物各自PK/PD参数为基础合理设计给药方参数为基础合理设计给药方案,可达到良好的抗菌作用和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案,可达到良好的抗菌作用和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同时对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率,减少、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同时对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结 语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参数是决定抗菌药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参数是决定抗菌药物物-人体人体-致病菌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致病菌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结束了!谢谢聆听!


    注意事项

    本文(抗菌药物的KD及临床应用cppt课件.pptx)为本站上传会员【胜****】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