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关系研究——以上海都市圈为例.pdf

    • 资源ID:745491       资源大小:1.93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关系研究——以上海都市圈为例.pdf

    1、Modeling and Simulation 建模与仿真建模与仿真,2023,12(4),3645-3656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mos https:/doi.org/10.12677/mos.2023.124335 文章引用文章引用:戈富荣,刘帅.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关系研究J.建模与仿真,2023,12(4):3645-3656.DOI:10.12677/mos.2023.124335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关系研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关系研究 以上海都市

    2、圈为例以上海都市圈为例 戈富荣,刘戈富荣,刘 帅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5月30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17日 摘摘 要要 本文以上海都市圈本文以上海都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上海都市圈新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格局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格局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过去过去8年上海都市圈年上海都市圈9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整体合发展水平均逐年态环境整体合发展水平均逐年提

    3、高,且生态环境的增速低于新型城镇化,但两者差距正在逐年缩小。提高,且生态环境的增速低于新型城镇化,但两者差距正在逐年缩小。2)上上海都市圈各市新型城镇海都市圈各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数增长迅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总体向好。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数增长迅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总体向好。3)各市耦各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逐步升级,分块聚集现象比较显著,且耦合协同效应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地区逐渐减弱。合协调发展水平逐步升级,分块聚集现象比较显著,且耦合协同效应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地区逐渐减弱。关键词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耦合协调,上海都市圈上海都市圈 Spatial

    4、and Temporal Coupling Analysis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aking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as an Example Furong Ge,Shuai Liu*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Shanghai Received:May 30th,2023;accepted:Jul.10th,2023;published:Jul.17th,2023 Abst

    5、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the coupling and coor-*通讯作者。戈富荣,刘帅 DOI:10.12677/mos.2023.124335 3646 建模与仿真 dination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by constructing a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with

    6、 nine cities in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as research objects.The study shows that:1)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ine cities 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the past eight years,and the growth rate of ecological env

    7、ironment is lower than that of new urbanization,but the gap between them is narrowing year by year.2)The index of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each city 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is growing rapidly,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upling an

    8、d coordination is generally good.3)The level of coupl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ach city is gradually es-calating,and the phenomenon of aggregation in chunks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and the coupling synergy effect is gradually weakening from coastal areas to inland areas.Keywords New Urban

    9、iz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Copyright 2023 by author(s)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4.0).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1.引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

    10、城镇化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新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城镇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等,这也会抑制城镇化的发展。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建设的重点,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众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研究。1)理论研究方面:自 1989年霍华德1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田园城市”这一概念以来,许多学者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了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例如,耦合圈2、

    11、耦合魔方3、耦合辨识4、物质耦合概念5、分离输运耦合6、等理论为二者耦合协调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2)实证研究方面:学者多从国家、省级、市级、功能区、城市群等研究视角选择样本7-12,主要采用信息熵、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等分析方法从定量评估、驱动因素、时空演化、分析预测、影响因素等角度进行研究。2.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机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机理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天然的交互耦合作用。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而新型城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指导下,可以保证其与人类发展的良性互动。体现为:新型城镇化的政策红利引起了人才集聚效

    12、应,以创新驱动和技术引领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从而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新型城镇化的资本集聚效应促进政府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为其提供良性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此外,两个系统之间存在恶性循环,体现为: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环境压力骤增;新型城镇化在促进人口、工业化集中的同时,也会带来水、气、土、声、固废的复合污染。Open AccessOpen Access戈富荣,刘帅 DOI:10.12677/mos.2023.124335 3647 建模

    13、与仿真 综上,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人的需要和社会实践发展而形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耦合的过程,并实现了协同共生,具体作用机理如图 1。新型城镇化通过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减少废弃物以及减少资源消耗,驱动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同时,生态环境部也应制定相应的防范和整治对策,比如:要加强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促进绿地和生态绿地的构建;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等。Figure 1.Mechanism of the coupling effec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图图 1.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机理 3.研

    14、究区域、数据来源和指标体系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和指标体系 3.1.研究区域概况研究区域概况 上海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长三角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与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潮流相适应,能够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并承载着国家的战略需求的核心空间13。上海都市圈主要围绕着“1+8”区域范围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以上海市为中心,充分考虑各个城市的现状,优势互补等因素,增强政策协同,以充分实现各自乃至整体的战略发展目标。上海都市圈地处我国东南部,气候温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 9 大城市,陆域总面积 5.6 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4.7 万平方公里,总面积 10.3 万平方

    15、公里。常住人口近 8000 万人,人均 GDP 达 16.5 万元,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截至 2021 年,上海都市圈城镇化率为 82.17%,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在空间规划中,上海都市圈作为国家生态功能区,既担负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又具有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又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存在自然灾害频发,植被破坏严重,空气污染,工业废水集中排放等问题,生态环境承载力降低,戈富荣,刘帅 DOI:10.12677/mos.2023.124335 3648 建模与仿真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3.2.数

    16、据来源数据来源 本文涉及的数据主要来自 20122021 年的上海都市圈各城市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环境公报以及经济年鉴等。一些数据是从政府公开数据中得到,部分缺失年份的数据通过插值法获得。3.3.耦合协调模型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3.3.1.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选取的指标变量,结合上海都市圈各个城市的自身发展特点,并且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科学性、可比性、动态性原则,构建了上海都市圈生态环境和新型城镇化评估指标体系14。针对新型城镇化这一子系统,参考了邵佳9、朱艳娜10刘耀彬15等研究成果,从人口、经济、生态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理论,根据上海都市圈各

    17、市的现状,对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梳理,并从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保护等三个角度对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估。最后选取了 14 个新型城镇化指标和 11 个生态环境指标,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如表 1:Table 1.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2012 2021 表表 1.20122021 年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单位 指标属性 新 型 城 镇 化

    18、系 统 A.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率 X1%正 人口自然增长率 X2 正 城镇登记失业率 X3 人/km2 负 B.经济城镇化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4 元/人 正 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 X5 元/人 正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 X6 元/人 正 财政总收入 X7 亿元 正 C.社会城镇化 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人)X8 人 正 人均教育支出 X9 元/人 正 万人拥有床位数 X10 张 正 高等在校学生人数 X11 万人 正 空间城镇化 建成区面积 X12 平方千米 正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X13 平方米 正 人口密度 X14 人/平方公里 正 生 态 环 境 系 统 D.生态环境状况 绿地面

    19、积 Y1 公顷 正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率 Y2%正 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 Y3 平方米/人 正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Y4 立方米/人 正 E.生态环境保护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Y5%正 节能环保支出占公共财政比重 Y6%正 污水集中处理率 Y7%正 戈富荣,刘帅 DOI:10.12677/mos.2023.124335 3649 建模与仿真 Continued F.生态环境承压力 工业废水排放量 Y8 万吨 负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Y9 万吨 负 单位 GDP 能耗 Y10 t 标准煤/万元 负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Y11 吨 负 1)由于原始数据在量纲、数量级等方面不一致,所以要将其标准化

    20、,从而可以比较不同指标的数据。考虑到本文的指标数据存在正负的差距,因此采用极差标准化更为适合。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对于正向指标,归一化公式为:minmaxminijijijijijXXXXX=对于负向指标,归一化公式为:maxmaxminijijijijijXXXXX=式中,Xij为各市第 i 年第 j 个评估指标的数值,minXij以及 maxXij分别为第 i 项评估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2)计算指标权重 本文应用熵值法在客观赋值方法中的权重计算。计算方法如下:第一,计算第 j 年第 i 项指标值的比重:1ijijmijjXYX=第二,计算信息熵:()1*mjijijjekYInY=第三,计

    21、算权重:111iimijeWe=3.3.2.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综合发展指数是一个衡量国家、地区或组织在多个领域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它是以指标的重要性为权数,将不同的指标综合起来,并转换成具有同样度量尺度的个体指数,采用比较指数来进行评价,通过对指标的规范化和权重,得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公式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1nijijjUW X=;生态环境综合指数:1nijijjEW X=。3.3.3.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耦合”最初是来自于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两个或者多个物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16。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计算公式为:戈富荣,刘

    22、帅 DOI:10.12677/mos.2023.124335 3650 建模与仿真 212212*1122UUCUU=+其中 C 为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度,U1与 U2分别代表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C 值越大表明两个系统之间影响和作用程度越大,因此耦合性越强。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耦合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般说来,耦合度模型用来判定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无法判断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因此,便有了耦合协调度的概念,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17。其计算公式为:TUE=+D*C T=式中,T 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为不定系数,设

    23、 =0.5。参考现有的研究结果18,把上海都市圈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作用分为 7 个类型,并把它们与 Ui和 Ei的相对大小联系起来,确定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适应性的相对发展水平发展类型如表 2:Table 2.Table of intervals and type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表表 2.耦合协调度划分区间及类型表 耦合协调度 D 耦合协调阶段 Ui与 Ei关系 发展类型 0 0.15 生态环境滞后型(A1)0.15 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A2)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滞后型(A3)0.2 0.15

    24、生态环境滞后型(B1)0.15 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B2)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滞后型(B3)0.4 0.15 生态环境滞后型(C1)0.15 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C2)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滞后型(C3)0.5 0.15 生态环境滞后型(D1)0.15 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D2)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滞后型(D3)0.7 0.15 生态环境滞后型(E1)0.15 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E2)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滞后型(E3)0.8 0

    25、.15 生态环境滞后型(F1)0.15 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F2)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滞后型(F3)0.9 0.15 生态环境滞后型(G1)0.15 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G2)Ui Ei 0.15 新型城镇化滞后型(G3)戈富荣,刘帅 DOI:10.12677/mos.2023.124335 3651 建模与仿真 4.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4.1.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分析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分析 在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和生态环境适应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基础上,以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它的划分标准

    26、为依据,计算出 20122021 年上海都市圈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数,如表 3:Table 3.Coordin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upling in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20122021 表表 3.20122021 年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 城市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上海 0.572 0.568 0.568 0.581 0.690 0.698 0.712 0.7

    27、64 0.806 0.809 苏州 0.407 0.507 0.541 0.559 0.622 0.656 0.694 0.737 0.847 0.903 无锡 0.251 0.399 0.564 0.669 0.735 0.714 0.737 0.811 0.866 0.886 常州 0.247 0.411 0.456 0.532 0.610 0.634 0.658 0.734 0.856 0.925 南通 0.518 0.608 0.532 0.589 0.621 0.661 0.718 0.757 0.816 0.858 嘉兴 0.461 0.536 0.538 0.623 0.722

    28、0.734 0.809 0.826 0.875 0.877 宁波 0.306 0.429 0.523 0.553 0.656 0.727 0.743 0.838 0.903 0.932 舟山 0.440 0.474 0.528 0.544 0.694 0.788 0.809 0.851 0.808 0.881 湖州 0.376 0.441 0.516 0.579 0.680 0.681 0.788 0.823 0.858 0.885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海都市圈初始时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但是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部分城市在 2021 年已经发展为优质协调型,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耦合协调发展基

    29、础水平较好。在 2012 年,上海都市圈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 0.30.6 中间,大部分城市处于轻度/中度耦合状态,包括上海市耦合协调度为 0.572,属于中度协调状态,这说明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水平具有良好的整体基础,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耦合协调发展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且发展迅速。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研究区城市在 2021 年均处于良好/优质协调状态;截至 2015 年,9 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大于 0.6,均达到初级协调状态;截至 2018 年,大部分城市达到中级协调阶段;截至 2019 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的城市超过 50%。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城市在 10 年间经历了从轻

    30、度失调到良好/优质协调状态,总体发展趋势向好。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发展相对较慢。其中,上海和南通初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协调发展速度相较于无锡、常州等城市较慢。近 10 年内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率、人均教育支出、万人拥有床位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指标值虽然都有了明显提高,但和上海都市圈的其他几个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从而阻碍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4.2.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析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析 本文选取 2012 年、2015 年、2018 年和 2021 年 4 个时间节点,对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情况进行研究,结

    31、果如图 2。研究发现,2012 年,有 1 个市(常州)为极度失调,3 个市(无锡、湖州、宁波)为中度失调,3 个市(苏州、嘉兴、舟山)为轻度失调,2 个市(南通、上海)为初级协调。十年间,上海都市圈城市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快速发展,2021 年,6 个市(上海、南通、无锡、湖州、舟山、嘉兴)为良好协调,3 个市(常州、苏州、宁波)为优质协调,说明上海都市圈城市耦合协调正逐步发展优化。其新型城镇化煜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空间演化情况如图 2:戈富荣,刘帅 DOI:10.12677/mos.2023.124335 3652 建模与仿真 从全局来看,各市之间耦合协调性呈优化趋势,嘉兴、舟山等地比其

    32、它城市更早进入高质量协同期,并以“溢出”效应带动周围城市发展,到 2021 年各市均进入良好协调阶段,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上海的城市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而且起步很早,同时还促进了周围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发展势头还存在不足。常州、宁波、无锡地区发展势头强劲,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发展速度较快。舟山被誉为“千岛之城”,拥有发达的海运条件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近年来重视城乡均衡发展,生态环境状况优势明显。戈富荣,刘帅 DOI:10.12677/mos.2023.124335 3653 建模与仿真 Figure 2.Spatial evolution of coup

    33、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图图 2.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空间演化 4.3.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类型判定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类型判定 在测算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根据耦合协调度划分区间,进一步分析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指数对比值。本文列举了 2012、2015、2018、2021 年的计算结果,如表 4。在表 2 的基础上进

    34、行划分区间类型,结果如表 5。从表 4 可以看出,上海都市圈各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Ui)和生态环境发展指数(Ei)的差异结果均在0.25,0.20范围内,总体上看,上海都市圈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和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并无显著差异,其发展类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从每一个子系统来看,在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偏低,但是随着时间增长,整体上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缓慢进步;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指数变化不大,这也说明了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并没有很好的相互协调。Table 4.Comparison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 and

    35、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dex in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表表 4.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与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对比值 城市 2012 2015 2018 2021 上海 0.223 0.001 0.002 0.126 苏州 0.278 0.166 0.011 0.201 无锡 0.075 0.169 0.092 0.209 常州 0.026 0.098 0.128 0.168 南通 0.160 0.221 0.169 0.073 嘉兴 0.04 0.02 0.036 0.132 宁波 0.143 0.

    36、04 0.157 0.000 舟山 0.023 0.212 0.024 0.04 湖州 0.09 0.101 0.180 0.033 戈富荣,刘帅 DOI:10.12677/mos.2023.124335 3654 建模与仿真 Table 5.Types of coupl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表表 5.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类型 城市 2012 2015 2018 2021 上海

    37、D1 D2 E2 F2 苏州 C3 D3 D2 G1 无锡 B2 D3 E2 F1 常州 B2 D2 D2 G1 南通 D1 D3 E3 F2 嘉兴 C2 D2 F2 F2 宁波 B2 D2 E3 G2 舟山 C2 D1 E2 E2 湖州 B2 D2 E2 F1 从表 5 可以看出,整体上各个城市大多属于“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同步越来越明显,说明在各个城市的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不断协调,这表明了各市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各个城市应该解放思想,坚持创新,坚决贯彻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

    38、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表 5 可以看出,2012 年以来,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略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2018 年以来,除南通和宁波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型外,其他城市均为生态环境滞后型,表明上海都市圈的大部分城市在高效推荐城镇化的同时仍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5.结论与政策建议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结论 第一,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上海都市圈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整体均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且生态环境的增速低于新型城镇化,但两者差距正在逐年缩小。说明当前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能够较为轻松地承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带来的人口和资源等压力。各市应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范围内,高效推进城镇化发展。第二,从耦合协调水

    39、平上看,上海都市圈各市的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耦合性指标呈现上升的态势,其耦合性和协调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部分城市也存在耦合发展速度慢的情况。因此,上海都市圈各城市在维持新型城镇化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在生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对生态环境进行建设,达到综合层次的和谐。第三,从空间分布来看,各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逐步升级,分块聚集现象比较显著,且耦合协同效应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地区逐渐减弱。上海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分异,其需要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以促进城市间的协同,减少城市间的差距。如苏州、常州、宁波等,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

    40、境协调程度较高的城市,应该通过构建联动机制,加大正面带动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跨区域协同局面。5.2.建议建议 增强各子系统层次,促进高质量发展。尽量缩小各个子系统的差异,促进经济、人口、生态城镇戈富荣,刘帅 DOI:10.12677/mos.2023.124335 3655 建模与仿真 化的高质量发展。首先,经济城镇化要保持第一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下,实施生态城镇化发展,以生态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城镇化发展为目标。同时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增加第三产业对 GDP 的贡献。积极利用各市的土地资源,培育一些绿色产品,推动绿色产品链的发展;借助各个地区丰富的劳动资源以及经济文

    41、化优势,加大招商力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此外,可以依托景区或者具有历史文化的区域,借助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来发展壮大当地的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促进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导致区域人口扩张,资源能源高耗,能源高耗费排放的温室气体会增加温室效应,导致有些不可再生资源能源耗竭。因此,政府必须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合理使用资源,稳扎稳打减少污染排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海都市圈各市在废物利用以及污水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绿色资源的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大力发展环境治理技术人才;做到从源头治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物以及

    42、生活污水的排放,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各市近 10 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均有所提高,但是工业废水、二氧化硫排放量仍然形势严峻,因此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从钢铁等重工业下手,推进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废气处理设备的升级和改造。坚守生态红线,坚守绿色发展,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挖掘第二产业的优势,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同时要以科技创新为首要目的,重点发展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推动高端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还需借助法律的力量,贵在坚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应积极的采取行

    43、动,首先,政府应制定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政策,加强治理环境污染的顶层设计。再次,政府应呼吁社会居民共同行动起来,创造一个具有幸福感的美丽城市。最后,各市应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对工业中产生的废物能够及时给予处理,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策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还要统筹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布局,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工业健康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让城乡之间的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针对各市新型城镇化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转型。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

    44、0.2 方创琳,崔学刚,梁龙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J.地理学报,2019,74(12):2529-2546.3 刘海猛,方创琳,李咏红.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的基本概念及框架J.地理学报,2019,74(8):1489-1507.4 丁锋.系统辨识(8):耦合辨识概念与方法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193-212.5 Gumennyk,K.V.and Rumyantsev,V.V.(2015)Towards a History of Concepts of Light-Matter Coupling.Journal of Photon

    45、ic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1,1-9.https:/doi.org/10.11648/j.jmpt.20150101.11 6 Huang,C.-H.,Laflen,J.M.and Bradford,J.M.(1996)Evaluation of the Detachment-Transport Coupling Concept in the WEPP Rill Erosion Equation.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60,734-739.https:/doi.org/10.2136/sssaj1996.0

    46、3615995006000030008x 7 蔡宏伟.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22.8 柯小玲,闵园园,郭海湘,等.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时空耦合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10):213-222.9 邵佳,冷婧.湖南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22,42(9):87-95.10 朱艳娜,何刚,张贵生,等.皖江示范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及空间分异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1,21(6):2865-2874.11 郭玲霞,唐明菊.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

    47、展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36(6):46-51+64.戈富荣,刘帅 DOI:10.12677/mos.2023.124335 3656 建模与仿真 12 祝志川,徐铭璐.基于改进 CRITIC 修正 AHP 的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4):36-47.13 张帆.对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使命与对策的几点认识J.上海城市规划,2019(2):1-4.14 刘国锋,冶建明,琚望静,等.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新疆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7):800-806.15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2):237-247.16 丛晓男.耦合度模型的形式、性质及在地理学中的若干误用J.经济地理,2019,39(4):18-25.17 杨立,黄涛珍.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作用机理及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9,35(12):60-66.18 姜亚俊,慈福义,史佳璐,唐永超.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21,37(5):106-112.


    注意事项

    本文(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关系研究——以上海都市圈为例.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