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的教育路径研究.pdf

    • 资源ID:739308       资源大小:1.52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的教育路径研究.pdf

    1、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65摘要人口城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子女教育进城为先导的家庭城乡游移现象普遍,乡村青少年在城市接受教育年龄愈加提早,其城镇化理想的时代特征亟待研究。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促进城乡人口循环流动的主桥梁。在县域进行定向抽样问卷调查,对回收的618份有效问卷进行交叉列表、BP神经网络分析,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相关结论有三:(1)主流倾向是大中城市,其次是县城,乡镇少人问津,且选择意向为农村、乡镇、县城和大中城市的比例呈蘑菇状分布;(2)学校教育是实现城镇化的主要路径,其中选择普高教育者大中城市生活倾向尤其明显,选择职业教育者县城生活意愿突出,但仍有一些人选

    2、择外出务工实现城镇化;(3)家庭中父亲的工作和学历,通过父母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影响着子女的教育选择,进而对子女城镇化空间选择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结构和地理空间角度探讨城镇化中“市”的认识误区,从乡村教育分流和规划布局的角度反思“县”教育行政的理解偏差。关键词乡村青少年;城镇化;教育分流;BP 神经网络中图分类号:C913.5;G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23)04-0065-11DOI:10.13583/ki.issn1004-3780.2023.04.006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的教育路径研究 杨玉浩基金项目: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

    3、软科学研究项目“培养一懂两爱农村工作队伍政策研究”(项目编号:Rkx2019042B);广东省社科规划 2021 年度一般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D21CXY03)。作者简介:杨玉浩,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一、乡村人口流动与教育选择(一)乡村人口城镇化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实现以人为核心,以县域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 化1。关于人口流向问题,基本工作要求是“顺应县域流动人口变化趋势”2。因此,农村人口流向区域成为新时期基础性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及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在全方位、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镇化转移。但从乡村当前人口流动趋势来看,

    4、农村人口处于“流动”和“留守”并存的状态3,贺雪峰从生产关系角度描述为“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4,从个人生活角度而言,乡村66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人口希望既能保留乡村生活的“低成本”,又能享受城市工作带来的“高收入”,以增加家庭和个人的社会资本。如此一来,乡村人口以农村为家,却不事农事,任由农田荒芜,以城市为业,却购房空置。相关研究发现:多数农村家庭收入用于县城购房,目的是支持子女教育或成年子女的城市生活,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子女入学4-7。乡村青少年涌入城市接受教育,且随学段增长人数增加8-9,其父母外出务工,并在乡镇或县城买房,支持子女就近在县城接

    5、受初中教育5,6,10。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有学者将乡村居民生活圈解构为居住圈、就业圈和交际圈三种功能11,乡村青少年的发展,代表未来乡村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他们现在的家庭居住圈、交际圈横跨在乡村和城镇之间,他们将来的整个生活圈或者就业圈是完全城镇化,还是延续父辈们城乡变换并存的状态,需尽早研判,以便预见性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鉴于家庭对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视,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乡村青少年大量涌入城市接受教育等现实,本文把他们的教育选择与其城镇化理想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二)教育对人口城镇化的作用毋容置疑,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转移就业的基本前提12,已有众多研究表明,教育对提升就业能力和

    6、社会流动具有决定性作用,把教育作为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基本路径13-18,当然也有研究证明受教育程度和在外打工年限均能显著促进高质量就业19。在全国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时期,乡村初中生面临教育分流,已有研究结果证实普通高中是首要选择,中职教育选择低迷14,20,21。教育分流呈现“一边倒”趋势的原因何在,按国内学者把教育分流划分为生存教育与地位教育的分法22,职业教育在民众的价值取向中属于生存教育,而普高之后考大学属于地位教育的必经之路,也类似布尔迪厄所言名牌大学的社会场域效应23。对于乡村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教育分流选择现象背后的社会意义如何,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已有研究发现家庭中父亲教育

    7、程度及户籍制度,对城乡人口流动的影响作用仍然比较明显24,按照2020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口落户限制,户籍制度基本不是乡村人口城镇化的障碍,因此,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选择,及其城镇化影响因素需要研究。总之,从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来看,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拓展农村人口外出就业和本地就近就业空间,加快农业人口城镇化,是时代必然趋势。当前乡村青少年城镇化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受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家庭情形等众多因素影响,而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县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行政组织单位,负责县域“三教统筹”(一般是指统筹规划农村

    8、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共享,相互配合,共同发展25),如何更好发挥县域教育在促进乡村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值得深思。文章通过抽样调查,运用神经网络分析,从城乡教育角度,讨论改进乡村治理能力的可行方向。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内容基于乡村青少年学校教育向城性的时代特征8,以及初中生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后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67面临教育分流等特征,本研究调查对象限定为“县域初中生”。首先了解乡村初中生城镇化理想状况,即未来生活地域的理想和选择;然后,运用神经网络分析法,以家庭居住位置为协变量,研究乡村青少年性别、成绩等个人因素对其城镇化选择的影响,再把其父母受教育程度、工作特点等家

    9、庭因素作为其城镇化选择的自变量,同样运用多层感知(BP)神经网络分析法,对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最后,对分析发现的乡村青少年城镇化选择有重要影响的个人和家庭因素,分别进行描述统计的交叉分析,用校正后标准化残差检验各单元格实际值与预期值的差异显著程度,也就是 Z 检验,保留并标注区组检验显著的单元格。由于本研究使用的多为类别变量,且其选项均多于 2 个,因此不适合采用线性回归或对数 Logit 等回归分析方法,适合使用 BP 神经网络分析法找出重要的影响因素26,再用交叉列表分析法,深入分析人口学差异特征。本研究数据分析用 SPSS21.0 完成。对于乡村初中生城镇化理想,采用直观形象的描述,了解

    10、他们未来向往生活的地域,问题设计为“未来你想在哪生活”,为细化对“城市”概念的理解,增加地市或省城这个选项(下文简称“地省级城市”);对于学生的居住地,鉴于当前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农村人口生活圈的城镇化进程,仅调查学生家庭居住位置,放弃传统的户籍调查,问题设计为“你的家庭居住地”,隐含他们当前内心认同的城乡位置,选项设置有农村、乡镇和县城三个选项,考虑可能存在少量其他城市移民县域就读的现象,增设一个大中城市选项;个人学业打算问题设计为“初中毕业后你想”,根据我国学制设计,高中阶段学校教育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两种方式,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用语,分为“读重点高中或普通高中”(下文分析统一简称“普高

    11、”,尽管政府已停评“重点高中”多年,但乡间日常仍在论及)、“读职高或中职”“外出打工”(隐含向城意向)和“在家干活”(隐含留乡意向)四个选项;对于学习成绩采用简单的自我评价,“很好”“一般”和“较差”三个选项;对于家庭情况,重点了解父母亲的影响作用,兼顾考虑农村劳动力流向、未来继续从事农业的意愿等情况,按地域和工作两维度结合设置选项,父母主要工作选项设置为“本地务农”“本地经商”“本地务工”和“外地务工”“外地经商”;同时对于子女的教育期待,选项采用贴近乡村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将问题设计为“父母希望你初中毕业后”“到职校学门手艺”“读高中考大学”和“打工和做其他工作”三个选项,为区别学生个人学业

    12、理想,表述顺序和方式均有不同,把“到职校学门手艺”放在最前,表述方式更接近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日常口语表达。(二)抽样分布选择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县域初中生为调查样本,因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青少年基本在校,且尚未开始教育分流,研究抽样具有代表性。另外,基于乡镇和县城是乡村学生教育流向的主要选择空间,城乡学校办学规模已呈现出“城镇大班化、乡村空心化”的两极分化态势9,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少年到县城接受义务教育,因此本研究抽样确定为县域初中生,主要选取村镇人口为主的县。调查方式采用移动网络定向推送问卷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计回收问卷659 份,删除无效问卷,最终保留有效数据 618 份,具

    13、体分布如表 1。男女性别基本均衡;二孩子女家庭居多,占比 58.7%;家庭居住主要空间是农村和县城,分别占 42.7%、41.3%,一定程度反映乡镇人口基数较小的现实;父母高中阶段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90%左右;就父母的就业圈来看,68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本地就业占多数,其中本地务工最多,父亲外出就业比率高于母亲,母亲在本地务农和务工的高于父亲。表1 调查对象总体特征分布类别项目总数占比(%)性别男30349.0女31551.0家庭子女数独生子女11118.82个36358.73个或以上14423.3家庭位置农村26442.7乡镇8714.1县城2554

    14、1.3大中城市121.9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父占比(%)母占比(%)小学及以下11418.418329.6初中30349.028846.6高中或中专12620.49315.0大专304.9213.4本科及以上457.3335.3父母亲主要工作本地务农10517.013521.8本地经商7211.77211.7本地务工19832.026142.2外出务工17728.610517.0外出经商6610.7457.3总计618三、乡村青少年的城镇化理想与教育选择(一)乡村青少年的城镇化生活理想把学生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与家庭居住地,两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表 2 所示。大多学生希望未来能到县级以上的城市生

    15、活,其中地省级城市和县城各占比 81.1%和 15%,仅有较少的学生预期在农村和乡镇生活;Pearson 卡方检验 2(9)=17.17,0.05,且 Tau=0.014,列联系数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69=0.096,说明学生家庭居住地和未来生活地域理想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对居住地在农村的学生而言,相对明显偏爱县城,占选择县城人数的 54.8%,对地省级城市的期望相对较低,占选择人数的42.6%;对居住在县城的初中生而言,更多希望未来到地省级城市,占选择人数的 40.1%;至于居住在乡镇的学生区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而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学生无人选择县级以下城市,整体样本较少,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乡村

    16、青少年未来生活地域理想呈蘑菇状分布,农村、乡镇、县城到地省级城市依次增加,且大多数是地省级城市。表2 家庭位置*未来生活地域理想的交叉表家庭位置青少年生活地域理想合计农村乡镇县城地省级城市农村6651(2.6*)201(-2.7*)264乡镇33126987县城0630219(2.6*)255大中城市0001212合计91593501618检验方式检验值自由度显著性Pearson卡方检验17.1790.046Tau非对称性关联系数0.014-0.002列联系数(对称量数)0.096-0.046注释:1.()指对应单元格“调整后标准化残差”Z 检验值;2.*在 0.5 指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17、*指在.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同)。(二)城镇化的个人因素及教育选择把乡村青少年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作为因变量,把性别、年龄段、在读年级、学习成绩和学业打算作为自变量,家庭居住位置作为协变量,进行 BP 神经网络分析,样本中 71.4%用作训练,余下 28.6%用作测试,隐藏层为 1 层,单位数为 7,整个模型,训练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86.2%,测试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76.8%,各个自变量标准化重要性依次为个人学业打算(100%)、当前学习成绩(72.7%)、在读年级(60.3%)、年龄段(57.4%)、性别(39.9%),说明教育是实现个人城镇化生活理想的最重要路径选择。因此,以家庭居

    18、住位置为控制变量,采用交叉列表分析乡村青少年个人学业打算和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 3。首先对初中生个人学业打算分析,结果显示 85%的学生希望就读普高,11.7%的学生希望读职高或中职,外出打工的占 2.9%,余下在家干活的很少。以家庭居住位置为控制变量,个人学业打算与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交叉列表分析,结果显示,家居农村、乡镇和县城的初中生,学业方式与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农村 2(6)=48.62,乡镇 2(3)=16.38,县城 2(6)70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144.63,显著性检验均 0.01,且关联度都较强,非对称性

    19、关联系数和列联系数的检验值也均达到极为显著水平。第一,家住农村的学生。想通过读普高脱离村镇的愿望强烈,其中希望未来到县城和地省级城市生活的选择占比为 19.2%和 78.1%,占绝大多数;选择读职高或中职的学生,有81.8%的学生选择地省级城市作为未为理想生活地域,但区组比较不显著,也有一些倾向到乡镇生活,占选择乡镇人数的 50%,区组比较显著;选择外出打工的青少年,其显著的倾向是继续回到农村,或者到县城,对地省级城市的想法较少。第二,家住乡镇的学生中,选择读普高的学生有 83%的学生希望将来到地省级城市。第三,家住县城的学生中,明显特点是不管教育选择如何都无人愿意去农村,其中,选择读普高的学

    20、生,皆不愿意去乡镇,86.5%的学生选择到地省级城市,但选择未来继续在县城生活的显著多于预期值;选择读中职的学生,87.5%的学生希望继续在县城生活,但选择去乡镇生活的人数显著多于预期数;虽然选择中断学业外出务工或在家干活的学生很少,但两者的略微区别是,选择外出务工的学生都希望将来在地省级城市生活,选择在家干活的全部希望未来在乡镇生活。第四,家住大中城市的学生占比太少,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乡村青少年初中毕业后,绝大部分希望继续完成高中阶段学习,就教育分流而言,大部分希望通过继续接受学校教育,通过读普高未来到地省级城市生活是主流,读职高或中职也占有一定比例,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寄希望于外出打工实

    21、现城镇化理想,也有很少一部分家住乡镇和县城的学生希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到乡镇生活,无人愿意初中毕业后留在乡村工作。表3 个人学业打算*城镇化生活理想*家庭位置的交叉表家庭位置个人学业打算青少年生活地域理想合计农村乡镇县城地省级城市农村读重点或普通高中3(-2.2*)3(-2.2*)42171219读职高或中职03(2.8*)32733外出打工3(5.4*)06(2.8*)3(-4.3*)12乡镇读重点或普通高中30(-3.9*)960(2.0*)72读职高或中职03(3.9*)39(-2.0*)15县城读重点或普通高中0(-6.4*)30(2.2*)192222读职高或中职3(3.4*)0(-1

    22、.9*)2124外出打工0066在家干活3003四、家庭对子女城镇化的影响(一)家庭对子女城镇化生活理想的影响把乡村青少年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作为因变量,把家庭居住地、家庭兄弟姐妹数、父亲文化程度、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71父亲主要工作、母亲文化程度、母亲主要工作、父母的教育期望等 7 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 BP神经网络分析,样本中 68.8%用作训练,余下 31.2%用作测试,隐藏层为 1 层,单位数为 11,整个模型,训练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97.4%,测试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94.8%,各自变量标准化重要性依次为父亲文化程度(100%)、父亲主要工作(92.3%)、居住地(92.0%)、父母的教育

    23、期望(90.0%)、母亲主要工作(89.1%)、家庭兄弟姐妹数(76.6%)、母亲文化程度(75.0%),下文分别对父亲教育程度和父亲主要工作两个变量,在子女未来生活地域理想选择上进行差异分析。首先,对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子女未来生活地域理想进行交叉列表分析。Pearson 卡方检验 2(12)=45.99,0.05,且 Tau=0.021,列联系数=0.263,表明父亲文化程度与子女未来生活地域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对于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青少年而言,尽管 71.1%的初中生选择到地省级城市生活,但相对其他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而言显著偏低,而希望到乡镇和县城的相对倾向明显,但依然无人选择农

    24、村;对于父亲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少年而言,81.2%的初中生选择地省级城市,选择到农村的相对其他群体显著增加,但无人选择乡镇。其他参照群体,基本呈现随着父母学历增加,子女期望到地省级城市生活的比率增加,但仅本科以上父母群组的选择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意义。其次,对父亲工作性质与其子女生活地域理想之间进行交叉表分析。Pearson 卡方检验 2(12)=30.13,0.05,且 Tau=0.023,列联系数=0.216,表明父亲工作性质与子女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对于在本地务农的家长,其子女尽管有多数(占比 74.3%)希望到地省级城市生活,但希望到县城的显著增多;本地经商的家长,其子女明

    25、显倾向于地省级城市,不愿在县城;而本地务工的家长,尽管其子女 75.8%选择到地省级城市生活,但相对显著偏少,反而选择农村的相对较多;外出务工的家长,其子女有明显的离村到地省级城市的倾向。外出经商的家长相对较少,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综上所述,家庭对子女城镇化理想选择存在差异性。(二)父母对子女教育选择的影响首先,建立分析模型 M1,把乡村青少年学业打算作为因变量,把家庭居住位置、家庭兄弟姐妹数、父亲文化程度、父亲主要工作、母亲文化程度、母亲主要工作、父母的教育期望等 7 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 BP 神经网络分析,样本中 72%用作训练,余下 28%用作测试,隐藏层为 1 层,单位数为 11

    26、。整个模型,训练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96.9%,测试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94.2%,各自变量标准化重要性依次为父母的教育期望(100%)、居住位置(78.0%)、母亲文化程度(71.2%)、父亲文化程度(65.4%)、父亲主要工作(63.4%)、家庭兄弟姐妹数(59.4%)、母亲主要工作(57.5%)。说明父母的教育期望,对子女的学业打算影响意义最为重大,为进一步了解父母教育期望的家庭影响因素,建立新的分析模型。其次,分析模型 M2,把父母的教育期望作为因变量,把上述分析中余下 6 个家庭变量和学生当前学习成绩共 7 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再进行 BP 神经网络分析,样本中 69.9%用作训练,余下3

    27、0.1%用作测试,隐藏层为 1 层,单位数为 9,整个模型,训练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97.5%,测试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94.6%,各自变量标准化重要性依次为当前学习成绩(100%)、居住位置(78.4%)、母亲主要工作(78.3%)、家庭兄弟姐妹数(63.9%)、父亲主要工作(59.6%)、父亲文化程度(50.9%)、72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母亲文化程度(48.2%)。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基于对子女学业成绩了解的基础上,“实事求是”较为贴切的教育期望。因此,研究青少年家庭对其教育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再建立新的分析模型。再

    28、次,建立分析模型 M3,继续使用父母的教育期望作为因变量,剔除“当前学习成绩”这一个人因素,保留其他 6 项家庭变量,再次进行 BP 神经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样本中 67.6%用作训练,余下 32.4%用作测试,共 27 个分析单位,隐藏层为 1 层,单位数为 8。整个模型,训练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95.9%,测试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96.5%。比较 M2 和 M3 两个模型,模型 M3 减少一个自变量的情况下,预测力有所提高,说明减少一个自变量是可行的。各自变量标准化重要性依次为父亲的主要工作(100%)、居住位置(98.1%)、家庭兄弟姐妹数(90.3%)、父母亲文化程度(80.7%)、母亲的

    29、主要工作(78.0%)、母亲的文化程度(75.7%)。上述三模型说明,家庭中父亲的工作性质,通过父母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对子女教育选择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子女的生活地域理想选择,在整个作用机制中,学生的当前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对家庭中父亲的工作性质与子女教育期望之间进行交叉列表分析。均值均值 1.95,标准差 0.31,Pearson 卡方检验 2(8)=17.33,0.05,且 Tau=0.007,列联系数=0.167,表明父亲的工作性质与其子女教育期望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总体来说,仅有 7.3%的家长希望子女考职校学技术,90.3%的家长希望子女读高中考大学,2.4%的家长对

    30、子女期待是离开学校教育。区组比较发现,本地经商的父亲期望子女读高中考大学的预期显著偏低,本地务工的父亲对子女未来选择打工或从事其他工作的选择明显偏多,其他比较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五、讨论与反思(一)人口城镇化“市”的空间理解1.人口分布的空间划分,合理看待人口流动。常有学者把农村人口城镇化,称为向上社会流动,或向上阶层流动。在社会学领域,社会分层研究理论包含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个基本部分27,国内有一些学者从社会资源占用的角度对社会流动有“上下”之说。但笔者认为至少在研究乡村人口城镇化的问题上,慎用“向上”等词汇,因为传统习惯思维中“上下层”带有“贵贱”的封建色彩,不利于社会人口流动,且

    31、与时代精神不合。比如,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其居住在城镇,工作在农村,称其为“向下”阶层流动,显然是不合理的。再比如,当前国家鼓励支持有知识的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如果解释成“向下流动”,实则对工作不利。费孝通认为集镇、都会表面看是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差异,实质是人口分布问题28,以此观点为基础,笔者认为另外一种最简便的理解就是,按宪法的行政区域,乡镇、县市、省市划分标准,其行政人员有科层制级别,但人口只有分布的空间差别,无社会层级差别。如此才能准确理解“乡村”含义,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2。因

    32、此,人口城镇化,是人类活动空间的变动,不宜用“上下”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述。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732.人口规模的集中程度,需合理规划城镇发展空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各种文件和研究资料有“城市化”也有“城镇化”,此文不探究两者内在区别,仅字面解读,“乡镇”是介于县城和乡村之间的人类社会活动空间。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乡镇在青少年未来选择中颇受冷落,印证了贺雪峰“乡镇缺乏存在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4的描述,所以结合乡镇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未来人口流向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有待进一步考证。进一步来说,“城市化”是县城还是大中城市,从乡村振兴方案的本意来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缓

    33、解超大城市的压力,以“县”为单位实施乡村振兴,就业人口转移是就地就业。说明制度设计(包括一些研究者)对县城在乡村人口城镇化的作用寄予厚望,而从县域青少年未来生活地域理想调查结果来看,他们的主流选择是大中城市而非县城。尽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县城就业机会增加和公共服务改善,县城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会增强,但仍需持谨慎态度,不宜盲目乐观,至少从现在调查结果看来,只有小部分乡村青少年希望留在县城,众多青少年志在大中城市;同时,大中城市也需保持警醒,较长时期内乡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流向仍是大中城市。(二)未来乡村教育“县”的教育规划1.乡村初中生教育分流与县域职业教育规划。教育仍是实现人口社会流

    34、动的重要资本,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的难点在乡村。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初中毕业生仍按“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方式实施教育分流。而本调查显示,从乡村初中生的教育理想及其父母的教育期望来看,“读高中考大学,到大城市生活”是主流的选择和追求,此时出现政策指导和人民教育需求榫枘不合的情况,面对中职入学连年下跌的现实,为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收官之任务要求,我们调研发现,多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按中考成绩强制职普 11 分流。随之隐含的民间对策是,一些县域的中职学校,冠职教之名,行普教之实,课程教学与普高无异,以毕业生高考升学率为标榜

    35、。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与地方教育相关人员对政策理解偏差有关。偏差一,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招收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人员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9,此处“未升学人员”不希望终身背负此“污名化”标签,总有人设法“洗污”。另外,袁桂林认为好的职业教育经济成本太高,欠发达地区无力承担,办职业教育是勉为其难25,亦是客观现实。偏差二,我国实行县办中职教育的政策,定位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至于如何为区域发展服务,理解不一致。调研中发现地方各相关人员理所当然地认为,地方政府投资办学,培养学生的目的旨在毕业后留在本地工作。反过来从学生角度看,县城并非乡村青少年的理想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

    36、少年更是如此。如何解读乡村教育定位,邬志辉把我国农村教育概念的变迁历程分为:区域论、对象论和功能论三种重要变化,认为当前功能论是时代趋势30,显然现实中地方中职教育相关人员仍停留在“区域论”思维。所以,正确理解县域乡村青少年中职教育,是以县为单位教育行政,而不是以县为单位封闭式造才,反思县域中职教育,是生产本地化的“土秀才”,还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社会人”。总之,以县为中心的中职教育,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可对接本地产业经济发展,目的需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县域职教需继续重视,但不宜强制划线,否则只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74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2.乡村学校

    37、撤并与县域学校布局。自 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以来,研究颇多,有“城镇化”“城乡一体”等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农村教育的走向31。抛开争论,仅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思考未来乡村教育布局规划,一是,绝大多数乡村人口完成城镇化进程,二是仍有少量人口在乡村从业或留居。顺应第一种趋势,应对方式如杨东平所言,在城镇地带扩容建新校32。对于第二种趋势,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人口流动历史来看,农业人口城镇化以后,教育学者把“农村”理解为“非城市定居点”,或称“人口稀少地区”,随之“农村教育”的共性问题是“距离和时间是农村居民每天面临的长期主题”33。回头再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规划,

    38、乡村学校随着人口的减少,学校分布的密度降低是趋势,但绝非全部撤销。城乡学校教育,或许就是印证费孝通所述的中国乡村关系的重要桥梁,一旦断裂,社会将大病34。六、研究结论通过本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总体而言,乡村青少年流动主要倾向是大中城市,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城镇化进程,基本总结如下:(1)乡村青少年城镇化流动主流倾向是地省级城市,其次是县城,乡镇少人问津,且选择意向农村、乡镇、县城和大中城市略呈蘑菇状增加的特点;(2)乡村青少年通过继续接受学校教育实现城镇化进程是主流,其中通过选择普高教育,未来在地省级城市生活的倾向尤其明显,而选择职业教育者,未来在县城生活的意愿更为突出,但仍有一些青少年希望务工实

    39、现城镇化转变;(3)家庭中父亲的工作和学历对子女城镇化理想影响作用更多,其中低学历或本地务农、务工的父亲,其子女城镇化理想明显偏向县城,外出务工的父亲,其子女更倾向于到地省级城市。作用机制是:家庭中父亲的工作性质,通过父母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对子女教育选择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子女的生活地域理想选择。总之,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巨大,多数地区来看,乡村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子女教育城镇化先行,乡村青少年希望通过学校教育的路径,实现大中城市生活的城镇化梦想。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促进乡村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乡村人口的流向又影响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布局,所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0、,需根据人口流动愿望,研判人民的教育 需求。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2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EB/OL.(2022-05-30)2022-11-15.http:/ J.农业经济问题,2018(7):14-22.4贺雪峰.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99-104.5粟后发.“社会生活”的构建与就近城镇化对“二代农民工”返乡购房的考察 J.中国农村观察,20

    41、23(3):106-124.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756刘庆玉.子女教育对农民工回迁的因果效应基于 CHIP 2008 农村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 J.经济学动态,2015(5):37-49.7赵殿红.就地近地城镇化地区乡村居民的居住-就业-户籍城镇化意愿及其交叉分析研究 J.中外建筑,2017(11):67-71.8邬志辉,秦玉友.乡村学生去哪儿了?乡村义务教育学生外出读书情况调查 M/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2018.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20.9范先佐.城镇化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与策略基于 4 个省(自治区)部分县市的调研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42、14(4):139-146.10林楚阳.农村人口迁居意愿影响因素初探以高明区和衢州市村民迁居调查为例 C.沈阳:2016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6:1143-1152.11杨山,杨虹霓,季增民,等.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生活圈的重组机制以昆山群益社区为例 J.地理研究,2019(1):119-1.12王兴平.城镇化进程中家庭离散化及其应对策略初探 J.城市规划,2016(12):42-48.13谢爱磊.精英高校中的农村籍学生社会流动与生存心态的转变 J.教育研究,2016(11):74-81.14余秀兰.普通教育抑或职业教育:教育价值观视域下的选择 J.高等教育研究,2020(1):68-

    43、76.15李涛,邬志辉.中国城镇化与教育发展 J.教育发展研究,2019(21):1-10.16班涛,张茸.教育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家庭半城市化的动力、实现机制及风险 J.青年探索,2023(1):84-92.17冉清红,岳云华.教育对人口城市化的贡献分析与启示 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11):54-62.18秦玉友.教育如何为人的城镇化提供支撑 J.探索与争鸣,2015(9):82-86.19蔡瑞林,张国平,谢嗣胜.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蕴意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111-119.20苏丽锋,孙志军,李振宇.初中后教育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普高、中职还是不再读

    44、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146-157.21苏荟,张月.中职和普高对经济的贡献孰高孰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对经济回报的影响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22(27):30-38.22刘精明.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64-71.23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31.24叶春辉,卞伟,卓妮,等.中国农村居民代际社会流动研究基于全国 5 省 101 村大样本问卷调查 J.浙江农业学报,2017(10):1759-1768.25袁桂林.农村教育政策的误区与建言 J

    45、.中国农村教育,2010(2):10-13.26张文彤,董伟.SPSS 统计分析高级教程:第 3 版 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7李路路.论社会分层研究 J.社会学研究,1999(1):103-111.28费孝通.乡土中国论城市镇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0.29教育部网站.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EB/OL.(2019-02-28)2019-03-25.http:/ J.高等教育研究,2019(5):10-18.31刘秀峰,代显华.以城镇化的思维解决农村教育城镇化的问题兼谈农村教育城镇化之争 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9):29-43.32杨东平.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J.教育发展研究,2016(3):3.33 MCGRATH B.“A Problem of Resources”:Defining Rural Youth Encounters in Education,Work&Housing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1(4):481-495.34费孝通.乡土中国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02.责任编辑:罗飞宁


    注意事项

    本文(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的教育路径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