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小麦条锈病概况及其研究进展.pdf

    • 资源ID:730973       资源大小:1.73M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小麦条锈病概况及其研究进展.pdf

    1、5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7)小麦条锈病概况及其研究进展赵吴超黑龙江大学 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 小麦条锈病严重危害小麦的生产安全。揭示了小麦条锈病在完善病害循环过程中转主寄主的规律和小麦条锈病在流行与群体遗传方面的规律,并综述了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成果,并分析讨论了小麦条锈病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的小麦条锈病研究与防控提供思路。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群体遗传;病害防控;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S435.12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005-03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人类生存十分重要。而小麦锈病作为小麦的

    2、主要病害,长时间威胁着小麦生产,导致小麦产量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小麦锈病也称“黄疸病”,包含小麦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早在公元前700年古罗马时代,欧洲就有记载。而在17世纪晚期前,并没有将小麦条锈病与其他锈病区分开来,直到1777年Gadd和Bjerkander首次描述了这种病害,在1819年前由Schmit将这种真菌病害命名完成。国内依据考古单位的研究推断,4 0005 000年前就出现了小麦锈病,直到1836年 马首农谚 和1846年 齐民要术 出版才有小麦条锈病的记载。国外几次比较严重的锈病危害,曾暴发在南非的17081710年。1794年在瑞典

    3、暴发的小麦锈病;1804年发生在英国的小麦锈病流行;1786年在印度暴发的小麦锈病,对小麦的损失十分严重。而在国内,19391940年暴发于福建、四川两省的小麦条锈病,分别使小麦减产10%15%和60%。新中国成立后,锈病危害以条锈病为主,曾在1950、1956、1958、1960、1962、1964年暴发大流行,发病面积可达333万667万hm2。尤其是1950、1964、1990、2002、2017年爆暴发的5次国内大流行,发病面积均超过550万 hm2,共计损失小麦 138亿 kg。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病害,国外对小麦条锈菌的第一次科学研究由Jacob Eriksson于19世 纪90年

    4、 代 早 期在瑞典完成。而在国内,最早可追溯至19121948年36年间,中国先后已有20多位植物病理学家和育种专家,在国家20多项课题的资助下,对小麦条锈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病害发生的地理分布、发生历史、病原、病程、侵染循环、流行规律、预测预报、品种抗病性和防治策略与技术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小麦锈病的防治开始逐步走向综合防治,不断提高综合防治技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我国的防治研究水平。1 小麦条锈病概述与流行规律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型真菌病害,具有远距离气传性;其病原真菌为条形柄锈菌小麦转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

    5、sp.tritici),是一种严格的专性寄生真菌。小麦条锈病是在周年循环中完成病害发生,以夏孢子传播完成越冬和越夏,并在春季到来时流行,造成大面积的病害传播,致使小麦大量减 产2。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越冬及春季流行规律,对于病害的预测、防治策略的制定及综合治理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1.1 越夏、越冬流行规律小麦条锈菌具有喜低温的习性,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越夏是其关Overview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Wheat Stripe RustZhao Wu-chao(College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

    6、ron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80)Abstract Wheat stripe rust seriously endangers the production safety of wheat.Revealed the law of wheat stripe rust transitioning to host during the improvement of disease cycle,as well as the law of wheat stripe rust epidemic and population

    7、 genetics,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wheat stripe rust in China.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wheat stripe rust,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eat stripe rust.Key words Wheat stripe rust;Popular system;Population syst

    8、em;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Integrated covernance作者简介 赵吴超(1998),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主要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收稿日期 2023-03-016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2023,Vol.13 No.7键环节。温度是其能否成功越夏的关键因素。据研究,小麦条锈菌的最适越夏温度为20,最高不超过22。我国小麦条锈菌的越夏区包括5个:西北越夏区、川西北越夏区、云南越夏区、华北越夏区、新疆越夏区3。除受温度限制之外,菌源能否与寄主衔接和当地降雨量也是影响病菌能否成功越夏的

    9、重要条件。小麦条锈菌一旦成功越夏,受到越夏菌源量、气温条件、秋苗发病程度、品种抗冻力等因素的影响,其还会面临越冬与否等问题。病菌的越冬气温条件也十分严格,据研究,病菌在12月气温下降至12 时,开始越冬阶段,在1月平均气温-6-7 的黄陵(陕西)介休(山西)石家庄(河北)德州(山东)以北的地区不能越冬。但若麦田因积雪覆盖下温度升高,地表平均温度即使下降至-10,病菌也能成功越冬4。1.2 中国小麦条锈菌的“越夏易变区”5个越夏区中,以西北越夏区和川西北越夏区最为关键,其中西北越夏区的陇南地区最为重要。陇南地区不仅是东部麦区初始菌源的提供地,还是新致病小种的重要策源地,因此被称为中国小麦条锈菌“

    10、越夏易变区”5。陇南易变区的小种出现的频率高,一旦研发出的新小种在实践生产上被利用,新的致病性小种也会很快出现6。陇南易变区的这些特点不仅对生产构成一定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科研工作者的疲惫与困惑。由此可见,重点关注小麦条锈菌的“越夏易变区”显得十分必要,为详细了解病因、流行趋势、制定防治策略与实施综合治理技术奠定基础。1.3 品种抗性“丧失”及新致病小种的变异国内外多年生产实践经验表明,首先品种抗性丧失是导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之一,其次是新致病小种的变异。小麦条锈菌可通过新致病性小种的毒性渐进变异提高其对抗锈病品种的致病力,且小麦品种自身抗锈性的变异程度与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具有十分

    11、密切的联系。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通常表现为该品种的少数变异单株先丧失抗条锈性,然后群体开始逐渐丧失抗条锈性,最终该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导致新致病性小麦品种的毒性变异与发展愈演愈烈。只要新毒性菌株产生,就会伴随小麦抗条锈性丧失的现象发生。实践显示,最快只需35年新推广后的抗病品种便会丧失抗条锈性。19571963年,以碧蚂1号为代表的抗条锈性品种,推广5年便开始丧失抗条锈性。截至目前,我国先后有7批主要抗条锈性品种丧失抗病性,也出现了7次大面积抗条锈病品种更替现象。19791985年条中25号生理小种攻克阿夫(Funo)的抗病性,引起小麦条锈病全国大流行;19861992年条中28号生理小

    12、种使洛夫林10号(Lovrin10)丧失抗性,导致小麦条锈病的全国大流行;19931997年繁6(Fan6)的抗病性被条30号生理小种克服。引起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方式主要有基因突变、异核作用、有性生殖。1.4 有性生殖方式中转主寄主的发现及探究新小种毒性变异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突变和异核作用产生的,该现象最早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室证明。2009年康振生团队成功在室内鉴定出小檗和十大功劳均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随后在自然条件下也证实其均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7。而小麦条锈病通过有性生殖方式变异的作用是什么成为新的探索问题。依据秆锈叶锈的转主寄主作用,成功探究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的重要原

    13、因:一是为病害发生提供有利条件,扩大菌源量;二是为了产生新小种,通过转主寄主方式变异。这种有性生殖方式大大增加了小麦条锈病菌的遗传多样性。1.5 小麦条锈病流行及条锈菌群体遗传研究伴随新小种的变异产生,遗传多样性大大增加,引致小麦条锈病害流行。当某地区或某品种发生小麦条锈病害流行时,及时了解是哪个小麦种族引致新的病害发生十分重要。从少数品种丧失抗病性到群体开始丧失抗病性,这一过程称为“大区流行”。我国认定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系有西北、华北、西南及新疆流行区系。全球已知的流行区内有分别有中亚地中海、中东东非、欧洲西北部、巴基斯坦、尼泊尔及中国6个遗传群体8。2 小麦条锈病理论防治及成果我国十分重视

    14、小麦锈病的防治工作,1950年批示召开全国小麦锈病座谈会,召集国内30多名知名小麦育种专家组成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组。1958年安徽率先采用“埋土切叶”的方式消灭当地小麦条锈菌越冬菌源的方法防治小麦条锈病,但收效甚微。1964年再次提出“要像对付人的癌症一样抓住小麦锈病”,这次提议后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开始步入全国统筹阶段。大量选用推广了一批抗锈良种,改善了种植品种大面积单一化问题且有效控制住了病害。20世纪70年代后期,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已有多年经验,以选育抗病品种为主、生理小种监测、病情预测预报、开发新药剂为主要防治手段。20世纪80年代陈善铭、李振岐、曾士迈等专家,提出了“

    15、综合治理越夏易变区,保护广大冬麦区”的病害防治策略。针对越夏异变区建立了一系列病害防治关键技术,如粉锈宁药剂拌种、适期晚播、深翻灭苗、停麦改种、作物多样性、布局抗病基因等方式方法;并成功选育出分别携带13个和7个抗条锈病基因的2套小麦单基因近等基因系;且针对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情况,构建了鉴别寄主和监测系统9。20032012年,我国建立了“以核心菌源区的秋季菌源量为基础、以全国小麦品种布局和气候发生趋势为辅助的病害中长期发生趋势异地测报技术”,实现了病害早期预警目标。在微观方面,阐明了“分子病情指数”(MDI)与实际病情指数(DI)的定量关系,建立了条锈病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和病情分子预测模

    16、型。此后大大缩短检测到潜伏病菌的时间,比传统检测方法提早2周。在此期间,还提出了利用小麦抗条锈病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重组产生的“基因集团效应”延缓小麦条锈病抗锈性丧失,并建立了品种抗病性评价与鉴定及选育指标。3 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陈万权研究员协同国内众多高校与科研单位提出(参与人数多达200人)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7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7)治理技术体系”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首次提出了“重点治理越夏易变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和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的综合防控体系分区治理策略。创建了以生物多样性利用为核心,以生态抗灾、生

    17、物防控、化学减灾为目标的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3.1 种植规划小麦种植区一般分为西部夏季区和东部流行区,依据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控体系分区治理策略,东部非夏季区应多使用抗性品种、部署抗性品种、适当使用杀菌剂、实施生物防治并及时进行疾病监测和预测工作。而对于东部夏季地区,要采用更具体的措施减少初始接种量、减少东部平原地区的小麦种植区域,以此降低病原体的变异率10-11。3.2 抗病育种合理应用抗病良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环保和有效的方法。我国从1934年开始建立小麦条锈病抗病育种计划,受本土抗原转化率低限制,主要测试引进品种(包括直接栽培意大利和美国的小麦品种或与中国小麦品种杂交

    18、),以此提高本土小麦的抗条锈 性12-13。抗性育种最有效的管理策略是抗性部署或抗性多样性的育种,即不同抗性品种要在不同的年份或不同的小麦种植区育种。从流行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大大降低疾病的发展率。3.3 杀菌剂的应用目前,使用杀菌剂是防治病害的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杀菌剂对农业增产的保护作用已经越来越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农民可以使用二康唑、丁康唑、丙康唑,这些杀菌剂的效果比较 良好14-15。4 问题与展望控制小麦条锈菌的变异是一个持续问题。防控方面,现阶段面临着耐药品种短缺、小麦条锈菌越夏易变区等热点地区和小麦种植区域重叠地区的接种物和新品种的来源等问题。小麦条锈病的防控首先要合理布局小麦品

    19、种,优化小麦种植结构;其次要有效实时监测小麦的药物防治效果,有效结合农业防治与药物防治。对于小麦种植者而言,要全面掌握小麦条锈菌的生理特性、发病原因、危害特征及其在流行区域传播的基本规律,利用种植栽培管理理念,降低小麦条锈病的损害16-17。参考文献1 Ali S,Gladieux P,Leconte M,et al.Origin,migration routes and worldwid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wheat yellow rust pathogen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J.PLoS

    20、 Pathogens,2014,10(1):e1003903.2 马占鸿.中国小麦条锈病研究与防控J.植物保护学报,2018,45(1):1-6.3 陆宁海.中国西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分子流行学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4 Beddow J M,Pardey P G,Chai Y,et al.Research investment implications of shifts in the global geography of wheat stripe rustJ.Nature Plants,2015,1(10):15132.5 康振生,王晓杰,赵杰,等.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及其变

    21、异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439-3453.6 赵文凯.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及其变异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20):75-77.7 陈文.中国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的调查与鉴定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8 Wan A M,Chen X M,He Z H.Wheat stripe rust in China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7,58(6):605-619.9 陈万权,康振生,马占鸿,等.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0):4254-4

    22、262.10 Zeng S M,Luo Y.Systems analysis of wheat stripe rust epidemics in China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8,121(4):425-438.11 Chen X M.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stripe rust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on wheatJ.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5,27(3):314-337.12 Chen X M.C

    23、hallenges and solutions for stripe rust control in the United Stat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7,58(6):648-655.13 Chen X M.Integration of cultivar resistance and fungicide application for control of wheat stripe rustJ.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14,36(3):311-326.14 石利

    24、朝,张彬,王震,等.小麦条锈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22(1):11-14.15 高冉.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J.乡村科技,2021,12(19):76-78.16 王于仲,盛永景,杜星.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分析与防治J.现代农机,2021(5):100-101.17 蔡瑜.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策略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19):59-60.责任编辑:黄艳飞(上接第4页)of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the rate of genome rearrangement in animal mitochondrial genomesJ.Jo

    25、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2006,63(3):375-392.36 陈鲁.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21.37 Cameron S L.Insect mitochondrial genomics: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 and phylogenyJ.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2014,59(1):95-117.38 Timmermans M J T N,Lees D C,Simonsen T J.Towards a mitogenomic phylogeny of LepidopteraJ.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14(79):169178.责任编辑:黄艳飞


    注意事项

    本文(小麦条锈病概况及其研究进展.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