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基于全国26个典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pdf

    • 资源ID:730685       资源大小:991.7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基于全国26个典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pdf

    1、第2 5卷 第4期2023年7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V o l.2 5,N o.4J u l.2023d o i:1 0.1 5 9 3 6/j.c n k i.1 0 0 8 3 7 5 8.2 0 2 3.0 4.0 0 9 收稿日期:2 0 2 2 0 5 0 5基金项目: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资助项目(2 0 2 2 0 6 1 5 Z Z 0 7 1 1 0 0 8 1)。作者简介:满小欧(1 9 8 3)

    2、,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乡村治理等研究;娄成武(1 9 4 9),男(满族),辽宁北宁人,东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基于全国2 6个典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满小欧,李贺云,娄成武(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 1 0 1 6 9)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是在把握我国城乡关系变化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究了乡村振兴实践的影响要素、组合路径与推进机制之间的关联逻辑。研究结果表明,

    3、乡村振兴是“外源内源”多要素组合的综合结果,组织保障和基础支持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效突破口。应妥善解决内部力量与外部资源有效联结问题,建立“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相融合的实施机制,通过发挥政府“外引”与“内培”的引导作用、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实施城乡“内外融合”协同发展等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关 键 词:乡村振兴;外源驱动;内源发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D0 3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8-3 7 5 8(2 0 2 3)0 4-0 0 8 1-0 8E x o g e n o u sD r i v ea n dE n

    4、 d o g e n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P r a c t i c a lP a t h a n d P r o m o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A c c o r d i n gt of s Q C A A n a l y s i sB a s e do n2 6T y p i c a lC a s e s i nC h i n aMANX i a o o u,L IH e y u n,L O UC h e n g w u(S c h o

    5、o l o fH u m a n i t i e s&L a w,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S h e n y a n g1 1 0 1 6 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i sam a j o rs t r a t e g yt or e a l i z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a n dr u r a lm o d e r n i z a

    6、t i o na n dc o mm o np r o s p e r i t yo f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o nt h eb a s i so fg r a s p i n gt h ec h a n g e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l a w so fu r b a n-r u r a lr e l a t i o n si n C h i n a.T h i sp a p e ru s e sf u z z ys e tq u a l i t a t i v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7、l y s i s(f s Q C A)t oa n a l y z e“t h ef i r s tb a t c ho ft y p i c a lc a s e so f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i nC h i n a”,a n de x p l o r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c o m b i n a t i o np a t ha n dp r o m o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o f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8、t i o n p r a c t i c e.T h e r e s e a r c h s h o w s t h a t 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i s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s u l t o f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m u l t i p l e“e x o g e n o u s-e n d o g e n o u s”f a c t o r s.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g u a r a n t e ea n

    9、 db a s i cs u p p o r ta r e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f a c t o r sf o r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l o g i c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sa ne f f e c t i v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f o r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W es h o u l d p r o p e r l y 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10、 m o fe f f e c t i v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i n t e r n a lf o r c e sa n de x t e r n a lr e s o u r c e s,e s t a b l i s ha n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e x o g e n o u sd r i v e”a n d“e n d o g e n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a

    11、l i z e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o fr u r a la r e a sa n dp r o m o t e t h ec o mm o np r o s p e r i t yo fu r b a na n dr u r a l a r e a sb yg i v i n gf u l lp l a yt ot h eg u i d i n gr o l eo f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e x o g e n o u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12、”a n d“e n d o g e n o u st r a i n i n g”,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r u r a lg o v e r n a n c ec o mm u n i t y,a n d p r o m o t i n gt h e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x o g e n o u sa n de n d o g e n o u s”b e t w e e n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K e yw o r d s:r u

    13、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e x o g e n o u sd r i v e;e n d o g e n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f u z z ys e tq u a l i t a t i v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一、问题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在把握我国城乡关系变化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是实现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工农互促、城

    14、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 0 2 1年8月1 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为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共同富裕指明了战略方向。2 0 2 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顶层部署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 0 2 0年)显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3 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领导机制及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规划体系,层层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要素保障,在乡村经济、农业现代化、居民生活水平、美丽乡村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

    15、得了积极成效3。在此进程中,我国也在经由从“农村”向“乡村”的政策话语体系转变,从以“农村农业主导”形态向“乡村多元产业”的扩展,从“乡土中国”的传统场域向“城乡中国”的融合式发展4。从乡村治理的实践来看,如何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衔接与战略转型,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关键在于探究乡村变革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探索乡村如何耦合自身资源、外部支持与基层治理实践,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目前尽管已有研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多从“自上而下”的视角进行宏观政策设计,或是从微观角度进行“个案”分析,一定程度忽略了乡村振兴的现实样态、影响因素与实现机制三者之间的内在逻

    16、辑与理论建构。为回应上述问题,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以2 0 2 0年发布的2 6个“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涵盖1 6个省、3个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的视角探究乡村振兴实践的影响要素、组合路径与推进机制之间的关联逻辑。本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乡村振兴实践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各影响因素之间呈现了怎样的互动关系与组态逻辑?这些组态路径体现了怎样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与策略?即尝试回答我国乡村振兴“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的核心问题,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提供参考借鉴。二、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框架 1.外源驱动:资源与资本下乡

    17、的效应局限外源驱动是现代主义、福特主义和自上而下发展模式的象征,产生于欧美国家战后恢复农村经济秩序时期。在这一时期,城市主要作为资本与劳动力集中地,农村地区则承担了向城市供给物质资源及人力资源的角色5。该模式强调依靠乡村区域外部力量,如: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技术转移、项目对接等与城市有效连接,实现乡村繁荣。尽管外源驱动模式通过引入资本与要素下乡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乡村的发展,但由于“碎片化”“短期化”带来政策偏离、资源浪费等问题,具有明显的效应局限,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行政力量失灵与市场力量的异化6。首先,就政府资源要素下乡而言,由于农民在此过程中无须承担责任且缺乏有效参与的空间,一定程度导致了对政

    18、府资源“等靠要”的依赖惰性7。城镇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外流与乡村空心化也使得农村集体行动能力日渐式微,“留守”村民既缺乏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热情,也难以有效承接政府资源,造成资源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困境8。其次,就市场资本要素28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5卷下乡而言,由于项目制往往具有竞争性授权的特征,项目进村的资源常常被条件更好的村庄与乡村“精英”所获得,有些资本下乡甚至仅仅是为了套取国家的补贴或是“圈地”,进一步导致了村庄间的贫富分化与乡村内的寡头治理,普通农民则被排除在参与乡村发展之外。因此,我们在肯定政府与市场等“外源性”主体为乡村发展供给政策与资源动能的同时,需对这一“注血式”模式

    19、进行反思,从农民及乡土资源等“内源性”主体入手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市场异化等困境,将乡村人力资源、乡村自然禀赋等资源盘活为一体。2.内源发展:地方意志与内生动力内源发展官方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1 9 7 71 9 8 2年中期规划 首次提出,该理念关注经济发展中内部力量的作用,倡导内生性、根本性、持续性的发展。内源发展主张立足于地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强调地方力量参与和认同,发展选择由本地控制,与“地方意志”一致,正如詹姆斯斯科特所主张的“国家干预过程应鼓励建设符合被改造者真实愿望的社会图景”9。内源发展也强调挖掘乡村内生潜力,通过主体动员、产业融合、村社理性的

    20、价值联结和相互作用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助型发展1 0。事实上,不依赖外部资源、完全通过内部供给实现乡村振兴显然不符合实际。尽管乡村振兴蕴含了使乡村回归主体本位进行自觉复兴和转型的题中之义,但加强对乡村发展的制度供给、资金输入、基础设施建设与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同样不可或缺1 1。因而,乡村振兴在注重农民等乡村建设主体与乡村自身内在发展需求的同时,应将政策规划与资源要素投入融入乡村的“地方情景”1 2,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共同促进乡村整体性发展。这也恰恰体现了新内源发展所强调的“内外融合治理”的理念,该理念延续内源发展的村民主体性视角,鼓励政府、村民、社会组织等主体协作治理,

    21、消解内外力量的互斥性,克服了内源式发展存在的“桃花源式”困境及外源发展的“破坏性”问题,将外部干预转化为内部发展和建设的动力,成为乡村发展的“第三条道路”1 3。因而,在此框架下,如何通过我国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典型实践分析“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路径,总结实现乡村“新内源发展”的策略机制,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三、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分析:乡村振兴何以可能 1.案例选择与研究设计2 0 2 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以下简称为“案例”),共包括1个省级、1 4个县级和1 2个村级案例,涵盖

    22、全国1 6个省、3个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本研究主要选取了县和村两个层级共计2 6个典型案例(见表1),围绕乡村振兴的内涵及具体举措对2 6个典型案例进行文本分析与MA X Q D A编码。在编码基础上,通过综合研究理论与分析框架进行变量选取与赋值,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研究方法(f s Q C A),分析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表1 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概况表编号案例地域案例主题词1江苏南京江宁城乡融合发展2江西婺源规划引领产业融合3安徽岳西生态建设4河南林州人才振兴5湖北武汉江夏培育农村人才6重庆长寿农地制度改革7安徽天长全面振兴8广东陆河生态宜居新山城9湖南安化黑茶产业1 0贵州湄潭深化产业革命1

    23、 1广西横县全产业链发展1 2吉林梅河口生态文化产业1 3山东莱西组织振兴编号案例地域案例主题词1 4陕西汉阴3 2 1乡村治理平台1 5福建福鼎赤溪村打好脱贫攻坚战1 6新疆疏附阿亚格曼干村乡土产业发展1 7上海奉贤迎龙村村民自治1 8河南孟州莫沟村乡村生态建设1 9西藏拉萨堆龙德庆措麦村文旅融合2 0云南大理古生村文化与生态建设2 1浙江淳安下姜村组建乡村振兴联合体2 2四川成都战旗村集体经济发展2 3黑龙江七台河四新村党建引领社会治理2 4陕西留坝中西沟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 5山东兰陵代村党建引领2 6浙江宁波余姚中村数字山村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整理。38第4期 满小

    24、欧等: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 2.研究方法定 性 比 较 分 析(q u a l i t i a t i v e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简称Q C A)是一种针对中小样本案例(1 06 0)的研究方法,关注多个原因(变量)与某特定结果之间的关系,旨在找到能导致某种特定结果的条件组合方式1 4。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 s Q C A)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从案例选取的角度,本文研究对象为全国乡村振兴的2 6个典型案例,符合中小样本特点,在对案例进行编码后可对案例进行明确赋值,见表2;二 是 乡 村

    25、振 兴 是 多 种 因 素 作 用 的 结 果,f s Q C A方法可有效识别导致结果的条件组合路径,并解释各要素相互作用对结果的影响。本研究使用f s Q C A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表2 案例编码示例(部分)一级编码二级编码三级编码(编码数)案 例 材 料 示 例组织保障数字乡村党的领导 乡村 地 区 坚 持 党 组 织 引 领(2 6)党委和理事会下设工作组、产业组等若干项目推进组,实施专项攻坚(案例2 1)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产业(1 3)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权收归到集体(案例1 8)数字信息平台构建治 理、人 才、农业 等 信息平台(1 2)依托信息系统

    26、和手机A P P,全面采集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依托数字平台打通精细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案例1 4)智慧农业 节水农 业、数 字农 业、农 业科技利用(1 1)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了占地约13 3 3公顷的农业公园(案例2 5)3.变量选取与变量赋值(1)结果变量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选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指标作为结果变量。结合案例分析及已有研究,设置判断标准如下,见表3。表3 结果变量及条件变量标准与赋值类别变量名称衡 量 标 准赋 值 规 则结果变量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符合其中

    27、一个条件及以下为0;符合其中两个为0.2;符合其中三个条件为0.4;符合其中四个条件为0.6;五个都符合为1条件变量组织建设(V 1)注重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政府作用鼓励多种经营组织发展村民自治组织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为0;符合其中一个为0.2;符合其中两个条件为0.4;符合其中三个条件为0.6;四个都符合为1基础支持(V 2)资金支持制度保障服务供给资源支撑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为0;符合其中一个为0.2;符合其中两个条件为0.4;符合其中三个条件为0.6;四个都符合为1人才保障(V 3)人才回流或引进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能人”或“乡贤”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为0;符合其中一个为0.3

    28、3;符合其中两个条件为0.6 7;三个都符合为1数字支撑(V 4)有数字化信息平台发展智慧农业两者都没有为0;有平台无智慧农业为0.3 3;无信息平台有智慧农业为0.6 7;有信息平台和发展智慧农业为1文化建设(V 5)传统文化保护开展文化活动培育价值观念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为0;符合其中一个为0.2;符合其中两个条件为0.4;符合其中三个条件为0.6;四个都符合为1生态建设(V 6)自然环境保护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发展绿色农业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为0;符合其中一个为0.3 3;符合其中两个条件为0.6 7;三个都符合为148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5卷 “产业兴旺”:

    29、案例地区存在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产业或有效实现产业项目化。“生态宜居”:案例地区为旅游示范区、生态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乡风文明”:案例地区入选“全国文明村镇”或有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培育。“治理有效”:案例地区入选乡村治理体系示范区建设试点或形成了乡村治理典型模式。“生活富裕”:案例地区村民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2)条件变量在定性比较分析中,条件变量数量选取与案例数量和之间必须达到良好的平衡。在中等样本分析中,一般选择47个解释变量。基于已有研究以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对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要求,本研究选择了组织建设、基础支持、人才保障、数字支撑、文化建设和生

    30、态建设,共6个条件变量。在变量赋值上,本研究以四值模糊集和五值模糊集确定隶属程度。四值模糊集中0、0.3 3、0.6 7、1分别指代“完全不隶属”“偏不隶属”“偏隶属”“完全隶属”,五值模糊集赋值规则为0、0.2、0.4、0.6、1。具体变量标准与赋值情况见表3。4.数据分析(1)单因素必要性分析本文对条件变量进行了必要性检验以明确各条件变量是否为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根据判断标准,一致性大于0.9表明条件变量为必要条件,结果覆盖率越接近1,说明变量条件组合对结果变量具有较高的解释程度。本文单因素条件变量必要条件分析结果见表4。表4 单因素条件变量必要条件分析变量名称事 实 分 析一致性覆盖率反

    31、事实分析一致性覆盖率组织建设(V 1)0.9 5 40.8 9 20.3 9 00.9 1 9基础支持(V 2)0.9 0 80.7 9 00.3 2 20.9 3 3人才保障(V 3)0.8 1 90.8 7 10.4 8 40.8 7 4数字支撑(V 4)0.6 4 00.8 1 50.4 5 50.6 4 2文化建设(V 5)0.6 7 80.8 4 30.6 0 90.8 8 3生态建设(V 6)0.8 8 90.7 3 50.2 4 40.8 5 2 资料来源:根据f s Q C A3.0软件处理结果整理。由表4可见,在事实分析中组织建设和基础支持的一致性大于0.9,表明组织建设和基

    32、础支持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事实分析中组织建设和人才保障的解释力较强,覆盖率分别达到0.8 9 2和0.8 7 1。从单因素必要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其他条件变量的一致性均未超过0.9,表明除了组织建设和基础支持外,不存在作为结果变量必要条件的单个条件变量,因此还需对具体条件组合状态进行进一步分析,以综合考量各条件变量的组合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2)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是探究条件变量构成的组态是否构成结果的子集。f s Q C A在进行条件组态 的 充 分 性 分 析 时,一 致 性 水 平 不 低 于0.7 5,频数阈值应涵盖至少7 5%的案例,本研究在f s Q

    33、C A的 真 值 表 中 设 定 样 本 的 一 致 性 为0.9 0,样本频数阈值为1。构建真值表后进行标准分析,本文将结合中间解和简约解来解释所得到的条件组态,见表5。表5 乡村振兴实践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前因条件1 a1 b2 a2 b组织建设基础支持人才保障数字支撑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原始覆盖度0.6 0 50.7 0 30.2 2 10.3 9 8唯一覆盖度0.3 1 00.1 1 10.0 5 10.0 2 3一致性0.9 8 10.9 9 410.9 4 5总体覆盖度0.8 4 3总体一致性0.9 5 6 注:表示核心条件;表示辅助条件存在;表示核心条件不存在;表示辅助条件不存在;空格

    34、表示此类条件可有可无;如果一个前因条件同时出现在简约解和中间解时则为核心条件;如果前因条件仅在中间解中出现则为辅助条件。由表5可见,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乡村自身资源禀赋的差异,乡村振兴实践的影响因素呈现出4种不同的条件组态,总体覆盖率为0.8 4 3,总体一致性为0.9 5 6,表明组态分析结果对于2 6个案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所有路径的原始覆盖率均高于唯一覆盖率,说明存在符合多重因果路径的支持案例。为比较组态之间的差异,根据“基础支持”这一核心条件是否存在,将四种条件组态分为高水平基础支持(1 a、1 b)与低水平基础支持(2 a、2 b)两个类别,并结合乡村振兴2 6个典型案例进行

    35、具体分析。第一类别,高基础支持路径。这一类别路径58第4期 满小欧等: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具有高基础支持、高生态建设及高组织建设的特征,1 a与1 b差异性体现为辅助条件的区分,即两条组态方案在核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1 a为文化驱动型,1 b为人才驱动型。第一,1 a文化驱动型表明,乡村地区在组织建设及基础支持具有较高水平,地区环境保护及绿色农业发展建设成果显著时,注重弘扬乡村特色文化,有助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该路径代表案例有安徽天长(案例7)、湖南安化(案例9)等,这些地区通过弘扬优秀文化,重塑乡村本土文化认同感与乡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塑造村民对乡村内在文化

    36、价值的认同与肯定,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动力。第二,1 b人才驱动型表明,乡村地区在核心条件满足的条件下,主要通过强化地区人才优势,充实地区人才资源库,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该路径代表案例有河南林州(案例4)、湖北武汉江夏(案例5)等,这些地区通过开展乡土人才联络等活动,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开展技能教育培训活动,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新乡贤、乡村工匠等本土人才培育,以人才优势促进乡村振兴。第二类别,低基础支持类型。这一路径具有组织建设为核心条件的特征,2 a与2 b的主要区别为辅助条件的差异,在核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2 a为数字驱动型,2 b为生态驱动型。第一,2 a数字驱动型表明,在核心条件满足情

    37、况下,通过引入互联网等信息科技,搭建数字信息平台,发展智慧农业,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代表案例有广西横县(案例1 1)、山东莱西(案例1 3)、浙江宁波余姚中村(案例2 6),这些地区通过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服务群众,同时发展“互联网+电商”等数字经济产业,实现了村民幸福感及收入的提升。第二,在条件组态2 b生态驱动型中,在核心条件满足的前提下,注重区域人居环境整治及自然生态保护,发展绿色农业,则可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代表案例有安徽岳西(案例3)、广东陆河(案例8)、河南孟州莫沟村(案例1 8),这些案例地区通过开展乡土森林、农田、江河保护活动,保留地区生态特色,发展绿色节水农

    38、业,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开展垃圾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发展。(3)分析结论综上,单因素必要性分析与条件组态分析的结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建设和基础支持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单因素必要性分析中,组织建设和基础支持为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在组态分析中,组织建设为所有组态的核心条件,除组态2 b外,基础支持覆盖所有组态之中。这说明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理顺乡村治理的组织权能,使党组织引领下的自治组织、基层政府力量、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各司其职,是能否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与此同时,通过强化乡村地区的外部支持,为乡村地区发展提供资源、制

    39、度、资金和服务等要素保障与基础性支持,对乡村振兴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第二,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在单因 素 必 要 性 分 析 中,生 态 建 设 一 致 性 为0.8 8 9,仅次于组织建设和基础支持;在条件组态分析中,生态建设在1 a和1 b两个组态中以核心变量存在,凸显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建设是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有机统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乡土资源作为乡村地区的“生产要素”,在突出乡土特色基础上建设符合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业,助力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通过推进村庄清洁等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改变村

    40、容村貌,进而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激活乡村主体建设热情。第三,乡村振兴是多种变量组合的综合结果。在乡村实践路径组态分析中,围绕组织建设这一核心要素,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呈现了多种组合方式,说明影响乡村振兴并不是单个因素的独立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的混合叠加,更是“外源”与“内源”优势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度设计、资金投入和平台搭建等方面发挥作用,聚焦村民关注的生产、环境、公共服务等问题,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引入数字化信息科技,增进乡村建设效益。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深入探索地区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实现差异化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四、乡村振兴的推进机制:乡村振兴何以可为 对

    41、“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研究表明,尽管由于受到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外在投入68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5卷等多重因素影响,乡村振兴实践呈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但乡村自身的组织建设与制度、资金、服务、资源等基础支持仍成为乡村振兴实践的关键共性要素。数字支撑、人才保障、生态与文化建设的不同条件组合也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由此可见,推动乡村实现从脱贫到振兴的行动转型,不能单一遵循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逻辑,乡村振兴亦需解决乡村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问题。在有效承接外部支持与供给的同时,整合乡村内部资源,培育内生性力量,建立“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推进机制,注重乡村从经济指标

    42、到基层治理的全面发展。1.强化乡村振兴“外源驱动”,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保障现阶段,我国乡村技术落后、发展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亟待建设等无法完全依靠乡村自身解决的困境,需要来自政府及市场等主体的“外源驱动”。乡村振兴促进法 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的总体原则。前文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也充分表明了“基础支持”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推动作用1 5。因而,强化乡村振兴“外源驱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夯实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与基础保障,尤其是使相对落后的乡村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通过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有序解决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矛

    43、盾,并避免其发展形成路径依赖。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加大对欠发达乡村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政府需综合利用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工具杠杆增强乡村的发展活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健全金融支持政策,理顺县域农信机构职权,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为涉农企业投资给予项目审批、税收等优惠支持,保障农业融资渠道畅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依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入推进土地流转和土地整治。建立人才激励政策,通过鼓励乡村创业等方式引导城市人才下乡的同时,优化人才返乡机制,吸引爱农业、懂技术、善

    44、经营的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建设。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应注重补齐乡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建立涉农数字平台,推动土地确权管理、村务治理、公共服务等乡村事务的数字化。2.推动乡村振兴“内源发展”,培育乡村发展原生动力与外源驱动不同,“内源发展”关注“由下而上”的乡村主体视角与村民主体地位,从侧重外界力量输入转向关注乡村的自身优势与内部要素,是提高乡村自主性、培育乡村发展原动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前文基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分析也表明,依靠挖掘乡村生态资源与特色,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方式,很多地区走出了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因此,应加强内源动力培育,使乡村呈现从“外部强制推动

    45、”转向“自我导向式发展”。首先,赋权村社集体,推动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普遍被认为是促进乡村内源发展的重要条件要素。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应大力发展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代表的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集体所有、合作经营、民主管理的方式,以利益关系为纽带链接农民,克服分散经营弊端,实现集约化发展。其次,培育本土人才,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内源发展的重要保障,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办发2 0 2 19号)特别强调,乡村振兴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从内源发展视角来看,乡村人力资源开发要注重“引育结合”。应通过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

    46、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综合应用农民夜校与远程数字培训等载体,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新乡贤、乡村工匠等本土人才培育,服务乡村发展。再次,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本土认同。培育高度的乡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本土认同,是激活乡村振兴内源性动力的内在需要。乡村地区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价值,提升村民对乡村文化与内在生命力的高度认同感,增强其建设乡村的自信心。最后,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注重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开展特色生态旅游等,逐步提高非农经济在乡村发展中的地位,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3.注重“外源内源”优势融合,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外源内源”

    47、融合发展是主张在保持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同时,与乡村外部力量在政策、资78第4期 满小欧等: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源、经济等方面建立联系,实现内外动力共同助推下的融合发展1 6。案例分析结果同样表明,乡村地区实现振兴不仅依赖外部政策红利、资金补贴、数字科技,也需要村庄主体性功能发挥及特有的文化环境资源优势,内外联动实现乡村振兴。因此,为全方位改善乡村发展条件和提高发展能力,需妥善解决内部力量与外部资源有效联结问题,促进“外源-内源”双循环系统高效运转。首先,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政府“外引”与“内培”的协同引导作用。政府作为农村发展的统筹者,应加强制度创新及顶层规划,通过

    48、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等方式刺激市场主体进入,同时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为乡村引入优质的企业资源;在做好“外引”保障的同时,应注重培育乡村内生动力,孵化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村民提供普适性的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自身能力与参与意识。其次,创新乡村治理方式,重构乡村共同体。在“乡村政治”的制度框架下,构建涵盖基层政府、村民等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动治理重心下沉,搭建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治理平台,村内事务协商解决,培养村民共同体意识。最后,注重城乡“内外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一方面,破除生产要素流动壁垒,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鼓励企业参与农村生产经营,助力农

    49、业生产提质增效;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统筹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乡村地区依托健全的设施,借以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等,确保提供充足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五、结 语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指明了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与可能的实现路径,但在实践中,乡村振兴要避免“大而全”的表面振兴,应注意把握政策的兼容性和地区多样性,立足地方资源禀赋有针对性推进,通过“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相融合的新内源发展路径,有序解决乡村振兴的阶段性问题。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实

    50、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的全面发展,而非以城乡“同质化”方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村民市民化。因而,我们除关注以“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机制促进乡村自身发展外,还需建立“整体视角”,把乡村发展置于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进行考量。在此背景下,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与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参考文献: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E B/O L.(2 0 2 1 0 8 1 7)2 0 2 2 0 5 2 3.h t t p:ww w.g o v.c n/x i n w e n/2 0 2 1-0 8/1 7/c o n t e n t_5


    注意事项

    本文(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基于全国26个典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