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去中心化与多元化:“人类世”概念争论下中国“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启示.pdf

    • 资源ID:719938       资源大小:4.35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去中心化与多元化:“人类世”概念争论下中国“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启示.pdf

    1、,硕士研究生导师,哈佛大学英语系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2023MayJOURNALOFSHANGOIUNORMAUNIVERSITY2023年5月No.5Vol.39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3 9 卷第5 期去中心化与多元化:“人类世”概念争论下中国“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启示胡新雅王代璇(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01600)摘要:“人类世”概念首次将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上升为地质性力量的存在,由其所引发的生态批评研究范式转变,对于应对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意义重大。然而,围绕这一概念目前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对其人类中心主义与普世原罪论倾向的批评。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在根本上去中

    2、心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共存的生命共同体;其包含的“生生”之学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存在契合之处,有助于建立人类世危机下的多元生态责任共同体。以其为观照,有利于“人类世”语境下中国生态批评的话语建设,从而为化解人类世时代的人类生存困境贡献中国智慧。关键词:人类世;天人合一;生态批评;共同体中图分类号:10 1;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2-3 6 0 0(2 0 2 3)0 5 0 0 6 2 0 621世纪初,“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由荷兰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约瑟夫克鲁岑(PaulJozefCrutzen)正式提出,用以指代人类活动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

    3、变后开始的一个新的地质年代 1。作为一个地质学概念,“人类世”将人类上升为能够决定地球命运的地质力量,涉及“人类本体性”的重要问题 2 16 9,深刻影响了人文学科领域尤其是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式。目前,关于“人类世”概念的缘起与界定、内涵及外延、核心表征等相关基本问题,已有诸多学者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梳理与考证 3 ,在此不再赘述。尽管“人类世”已经成为众多学科领域内的热门术语,但由于目前在地质层中尚未发现人类对地球影响的直接证据,其合法性在地质学领域仍存在争议,并引发了其在人文学科领域尤其是西方生态批评中的争论。一方面,支持者从“新自然”与“人类转向”突出人类在生态危机中的主体责任地位 4 。另

    4、一方面,质疑者则聚焦于这一概念本身的话语缺陷,认为其存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同时抹去了人类历史中收稿日期:2 0 2 3-0 2-2 0作者简介:胡新雅(19 9 9 一),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王弋璇(19 7 8 一),女,安徽芜湖人,副研究员,博士阶级的差异性,“完全忽视了资本主义一一生态文化的复杂历史过程”5 15。前种批评虽存在合理之处,但却并未提出生态危机的现实解决途径。后者在阶级概念下进一步落实到生态危机中的不同群体的责任,更具现实意义,进一步则可以延伸为不同国家、种族、财富对于地球的改造程度。应当指出,尽管这一概念尚未确立,围绕其的相关争论却体现出这一概念的价值所在。与其

    5、反“人类世”,不如对其价值限度的不足之处予以纠正与补充。中国生态美学扎根于“天人合一”的传统生存智慧,摒弃了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融合,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因而能够为“人类世”概念自身存在的话语局限提供借鉴。鉴于此,本文基于关于“人类世”概念的相关争论,从“天人合一”的概念切入,具体分析中国生态美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其次,分析“天人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契合之处,指出其在现代语境下的转化最终指向对资自“人类世”概念提出以来,伴随着“人类世文学”的“涌现”,西方生态批评正经历由第二次浪潮向第三次浪潮的范式转变

    6、,且已有相关学者对此撰文探讨。参见张振西方生态批评的第三波浪潮月一一人类世话语及局限,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3 期,第14 7 15 6 页;姜礼福人类世生态批评述略,载当代外国文学2 0 17 年第4 期,第13 0 13 5 页。63”生态观的启示胡新雅,等:去争论下中国“天人合第5 期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以期能够在围绕“人类世”概念的学术争议中,促进中国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寻求应对“人类世”生存危机的良方。一、“合一”而非对立:去中心化的生命共同体在持反对意见的学者看来,尽管“人类世”概念从“后人类主义”角度出发,其构成仍弥漫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气息 3 。从概念构成来看,将“人类

    7、”与地质学分期中的“世”相结合,默许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无形中肯定了人类的绝对地位。这种人类的自恋姿态“可与那喀罗斯的经历相媲美”6 3。地质分期通常以千年、万年、亿年为单位,漫长的历史演进才能在地质层中留下痕迹,而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短暂的数百年的实践所遗留的影响,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 7 。按照地质学时空二维的科学体系,我们应当处于显生宙(5.4 1亿年前)的新生代(6 6 0 0万年前)的第四纪(2 6 0 万年前)的全新世(H o l o c e n e)8 ,而“人类世”的成立则意味着全新世的终结。总体而言,基于“人类世”的概念构成,部分生态批评家们认为“人”被给予了太多的重要性与决

    8、定权,从而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复出的倾向。要想客观评判“人类世”的话语不足,则首先需要认识人类中心主义的底层思维模式。作为现代生态批评领域的批判对象,人类中心主义表面上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但其底层思维模式则是一种“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哲学观。这一人与自然疏离且对立的世界观则可以追溯至西方文明的生根土壤一两希文明。基督教中关于自然万物和人的叙事便深刻反映了这样一种思维模。“A n d G o d b l e s s e d t h e m,a n d G o d s a i d u n t o t h e m,Be fruitful,and multiply,and replenish th

    9、e earth,andsubdue it:and have dominion over the fish of the sea,and over the fowl of the air,and over every living thingthat moveth upon the earth96。尽管英文版圣经由古希伯来文翻译而来,译文中的词语选择折射出西方社会最初对于自然的认识与定位。从“subdue”与“dominion可以看出,自然以服务人的利益而存在,从一开始便被置于了人的对立面。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人类祖先的亚当随后被赋予了万物的命名权:“And out of the ground t

    10、he LORD God formedevery beast of the field,and every fowl of the air;andbrought them unto Adam to see what he would callthem:and whatsoever Adam called every livingcreature,that was the name thereof98。事实上,命名这一行为本身代表了一种所属关系的确认,因为“对于自然事物的指称目标就包含着单向的控制、占有与利用日”10 6而这一由基督教所确立的人与自然间的统治关系与所属关系,进一步塑造了西方社会长期

    11、以来主客二分的世界认知模式。在现代欧洲语言体系中,“自然”的希腊文为dvos,其本身包括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即“总的说来是更经常地在集合(collective)的意义上用于自然事物的总和或汇集”15。另一层含义为本性。柯林伍德指出,这才是“它的原义”,“它指的不是一个集合(collection)而是一种原则(p r i n i p l e)Lu s s。由此可见,“自然 在早期古希腊文本中的含义“总是指内在于这些事物之中、使得它们像它们所表现的那样表现的某种东西 113 6。因此,古希腊哲学家追问世界本源的过程,经历了由泰勒斯的“水”、阿拉克西米尼的“气”、阿拉克西曼德的“无限”(或无

    12、定形)、毕达哥拉斯的“数”所构成的自然哲学探索路径,最终以赫拉克利特的“火”确立了自然界自然物的尺度规则一一逻各斯(入os)。在赫拉克利特看来,“逻各斯”是“二”,是支配一切的客观必然性 12 。而这一观点的前提是假定世界在人之外独立自存,人与世界是分立的。通过将逻各斯确立为统治自然万物的“一”,运动的、充满变化的外部世界被概念化,以达到永恒与静止的状态。这种以“一”认识“多”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底层思维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底层哲学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后者作为古希腊哲学家认知世界、认知宇宙的方式,并无对错之分。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自然逐渐沦为人类的资源搜

    13、取对象,逻各斯中心主义发展为人类中心主义,因而成为生态批评家的批判对象。对于“人类世”概念,同样应辩证看待。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其本身是中性的,即首次从地球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的影响,将人类活动界定为与“新仙女木事件”类似、对地球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地质性力量,使得人类历史与地球历史形成交汇。关键在于,当这一地质学人类定位进入人文学科领域后,其所包含的“问题性”引发了人文学科研究尤其是生态批评领域不同角度的阐释,从而触发了一种思维范式转变。因此,对于“人类世”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批判,实际反映出人文研究领域对于自身研究方法转变的要求,即需要突破主客体两分法的思维模式,而不应先人为主地提前

    14、设定这一地质学概念本身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复苏。在当前的人类生存困境下,要发挥“人类世”概念的合理性,避免并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窠白,20233年64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将其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进行观照则能够提供一条路径。需要指出,尽管目前学界关于“天人合一”参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议题中出现了肯定与否定的态度分野,但不可否认其对于中国生态美学建设具有重要思想价值。本文正是基于后者将其置于“人类世”语境下进行探讨。首先,“天人合一”生态观与“人类世”概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思维对话空间。“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对于天人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含,但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向人与自然界的

    15、关系,其他各种涵义都是由此引申或演变而来 13 。在这一哲学观念的浸染下,中国的传统生态观将天与人视为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整体,这与“人类世”所期望建立的“地球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致。不同的是,在概念构成上“人类世”概念中人仍然被赋予了主体地位,而“天人合一”中“天”被置于首要位置。尽管“天”的含义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含义不尽相同,“人”居其次的自我定位体现出古代先人对于自然的朴素敬畏,从一开始便与人类中心主义背道而驰。庄子指出,“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14 14 8 7。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视万物为贱,而以自然万物为视角观察人之行为,则亦无不同。这一跳出人类中心以物的视角来审视人的思维方式

    16、,与人类世所要求建立的“物种意识”相契合。但需要注意的是,若以万物为贵同样会陷人生态中心主义。因此,要回归“道”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道”作为人类与非人类的万物的同源性,是“合一”的逻辑前提。在道家的世界观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5 ,人与自然万物都是“道 的产物,因而“以道观之,物无贵贱”14 14 7。在这一万物平等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上,“天人合一”最早萌芽于庄子提出的“人与天二”14 16 0。这也是先秦思想家对春秋战国时期人口增长、战乱频发所折射出的人与自然间的紧张关系的一种自省。希望通过呼唤人与自然融合,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以实现“万物与我为一”14 8 8。8

    17、。由此,无论是“人与天一”抑或是“天人合一”,人与天的关系定位始终是“合一”而非主客二元对立,“一”的基本属性就体现为自然万物与人在“道”上的同源性和“道性”上的同质性 16 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生态观中对万物平等的基本认知与对“合一”的现实追求,使得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生命共同体成为可能。这一目标正对应着“人类世”概念所体现出的地球关怀,同时也避免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话语缺陷。不同于西方哲学通过主客二元对立、以逻各斯为中心的“二”来概念化“多”的体悟世界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生态观的背后是从“多”到“一”的世界观。面临人类世中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与地球

    18、共同体的提出均包含着“从多到一”的思维方式,体现出“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古老智慧,同时也包含着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现代性转化二、多元而非普世:马克思生态观下的责任共同体除人类中心主义外,围绕“人类世”概念的另一核心争议是其对于人类历史的抽象化与线性化。从词源上来看,“人类世”(Anthropocene)由词根“anthropos”与后缀“cene”组成,前者来源于古希腊词汇“Anthropos”(a v o p w o s),意指人类,但是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包括“女人”和“儿童”。在现代语境下,以“人类世”来反映整个人类对于地球生态危机的影响,除了性别与年龄外,国别、种族、阶级等人类社会的其

    19、他基本属性差异也被弱化,从而存在“普世原罪论 的倾向 17 。同时,将这些因素对地球改造的不同参与程度一概而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模糊了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历史真相,尤其是资本因素。无论是早期资本通过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等进行原始积累的罪恶,抑或是当今目前诸多学者对于“天人合一”的生态争论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其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问题,且已有学者对其转化机制进行了探索,总体上认为“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与逻辑仍需进一步进行建构,这就呕须中国生态批评的话语体系建设。详见赵光辉“天人合一”生态阐释的回眸与省思一一兼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载齐鲁学刊2 0 2

    20、 2 年第4 期,第6 0 6 9 页;张春光“天人合一”的现代转化一以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的对话为中心,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 0 2 1年第5 期,第110 一116 页。“物种意识”(species consciousness)由英国学者蒂莫西克拉克在其专著生态批评前沿:从人类世概念谈起中提出,指出要扭转人类世灭绝困境,人类必须回归自身作为地球一个物种的地位,并承担对地球的主体义务和责任。详见Clark,Timothy.Ecocriticism on the Edge:The Anthropocene as a Threshold Concept.London:Bloomsbury,2015:

    21、47。根据英语词源词根词典,anthropo-的词根包含了:Atticform of Greek aner“man”(a s o p p o s e d t o a w o ma n,a g o d o r a b o y)。详见 anthropo-”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Web.6 August 202265”生态观的启示胡新雅,等中国“大人合第5 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节制的商品化,都体现出资本主义在人类世危机中所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这一考量,西方学者提出以“资本世”(Capitalocene)或“种植园世”(Plantationocene)来替代这一概念

    22、。然而,相比于在命名上对“人类世”概念进行替换,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人类世问题进行溯源,“任何面对人类世危机的现实尝试都必须从对资本主义的普遍批评开始”18 。这就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更为彻底的反思与批判,因而催生出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新范式 19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同样与马克思的生态观存在相通之处,二者相辅相成从而有利于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中国建构。首先“天人合一”所建构的天人关系中,包含了“生生”之学,体现出以发展和运动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与马克思的世界观存在极大契合之处。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2 0 12 2,周易是体现“天人合

    23、一”生态哲学意蕴的重要经典。在易经中,乾、坤两卦分别象征天、地,并被称为“元”,意味着天地是万物的生命存在根源 2 1。这是“生生”之学的基础,也即“天人合一”中“二”的同源性。其第二层含义则体现于阴阳之间的对立转化。系辞下指出:阴阳之道“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生生之谓易”2 2 4 1414。与西方理性主义试图将事物进行概念化以达到静止与固定不同,易经将宇宙万事万物的盛衰兴亡视为阴阳的运转不息。同样,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是一个运动、发展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2 3 133。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

    24、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都使用运动的、发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两大思想的交汇之处及其现代价值。其次,这一“生生”之学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深层反映。在序卦中,“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2 2 4 7 4。4。人不仅与万物同源,不同人际关系所组成的人类社会同样属于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天地之道与人之道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2 1。基于这一认识,系辞传进一步指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2 2 4 2 828。只有顺应天道,正确定位在天地之间

    25、的位置,人类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中,同样将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置于一体,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的辩证统二”2 4 1。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 5 3 4。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亦同样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建立中,这是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6 10。但需要认识到,马克思更强调通过劳动实践所建立的社会关系,体现出一种存在论的视角。在人类世的现代生态危机语境下,发挥“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智慧,则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转化,并最终指向对资

    26、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除发掘“天人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想契合,构建人类世语境下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中国话语,还需明确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间的因果关系。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人通过劳动即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改变自然界物质的原有形态,得到新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需要,并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起社会关系。在这一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是统一而非割裂的。自然并非服务人类生存发展,而是人类依存于自然获得基本生活资料,并实现了自我的肯定与发展。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人作为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不再属于自身,劳动的异化使得人无法从劳动中获得自由与能动性,使得劳动成为维持人肉体生存的手段。同时,在资本

    27、主义意识形态所建构的消费型社会中,从自然状态转为异化状态的人更容易陷人过度消费的陷阱,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无限制生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深层矛盾,最终构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态危机”2 7 17 7在明确以资本主义为当代生态危机的主导因素美国环境历史学家莫尔提出“资本世”,强调资本的罪恶与资本主义的历史,认为需要将资本、权力和自然视作一个世界性生态的整体系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体系或社会体系。详见Moore.J.W.AnthropoceneorCapitalocene?Nature,HistoryandtheCrisis of Capitalism.Oakland:PMPress,2016:

    28、5。美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家哈拉维使用“种植园世”来代替“人类世”,认为后者更像是一个边界事件,而人类文明进程中种植园经济是气候变化的根源。详见Haraway D.Anthropocene,Ca p i t a l o c e n e,Pl a n t a t i o n o c e n e,Ch t h u l u c e n e:M a k i n g K i n.Environmental Humanities,2015:(1):100。详见马克思18 8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5 8 页。2023年66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后,人类世语境下的生态批评就能避免普

    29、世原罪的话语陷阱与乌托邦色彩,从而在现实层面实现生态公正。马克思精辟地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的解决。”2 8 18 5基于此,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无疑,生态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生态危机解决方案为人类世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但缺乏现实层面的革命性。同时,过分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严重性,容易忽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2 9 。因此,虽然生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但是从哲学角度来看,其底层还是一种工业文明在

    30、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上的危机 3 0 。这一价值观危机的直接表现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并进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考虑到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局限与人类世自身的话语缺陷,如何构建“天人合一”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结合的中国生态主义批评,就具有重要意义了。首先,要抓住“天人合一”中“生生”之学与马克思生态观中关于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会关系的思想契合。“天人合一”在认识论层面上强调心灵建构,其中蕴含的“人道”与“天道”的同根性使得其能够作为一种先在性的道德理念,从而形成一种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从存在论的视角强调现实劳动实践,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从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导致的异

    31、化劳动。将二者进行结合有利于在价值维度与实践维度同时弥补人类世概念的不足,真正将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结合。其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强化生态责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天人合一”从多到一的哲学思维模式,强调多元文化价值观下共同应对人类危机,不仅包含了“人类世”概念所体现的“全球意识”,同时在承认人类各个群体间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性,从而超越了后者潜在的普世话语。在这一理念框架下,建立生态责任共同体,有助于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从而能够真正实现生态公正。三、结语“人类世”作为一个地质学术语,其重要性体现为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量化为超乎人类想

    32、象的地质历史的深层时间维度。在当前跨学科语境下,生态批评领域的相关争论更显示出其作为桥梁概念的可能性与重要性。要完成这一跨学科阐释过程,关键在于如何避免概念构成上的话语缺陷,利用其跨学科的内涵推动生态批评在人类世语境下的研究范式转变,从而在思维层面与实践层面应对全球生态危机。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人类世”语境下中国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具有重要思想价值。一方面,要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窠白。在道家看来,“天”“人”具有同源性,人与自然万物相同皆为道的产物,这就从根本上消解了根植于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人类中心主义。“天人合一”中对于“合一”的现实追求,则有助于进一步在实践

    33、层面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生命共同体,体现出“人类世”概念所倡导的地球意识。其次,要注重人类历史中的阶级差异,避免陷人去政治化与去历史化的宏大叙事。“天人合一”所包含的“生生”之学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存在思想契合之处,即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道”与阴阳运动不息的“天道”相通,社会关系属于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只有遵循“天道”才能获得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体现出“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在现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从存在论的视角强调由社会劳动所建立的社会关系。二者相结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强调多元而非普世的原罪论,从而有助于落实人类世困境下的生态责任,强

    34、化生态责任共同体,从根本上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参考文献:1 王悠然.“人类世”凸显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 0 2 1-11-15.2孟悦.人类世版图与人类世的物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 0 2 0.3姜礼福.“人类世”概念考辨:从地质学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话语建构 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2).【4 陈浩然.生态批评的“人类世”时代:关于“人类世”的争论 J.英语文学研究,2 0 2 2(1).生态社会主义分为2 0 世纪9 0 年代前后两个阶段,2 1世纪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前期理论有所反思、发展和超越,代表是福斯特和伯克特,其中福斯特构建了马克思主

    35、义新陈代谢断裂理论,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参见Foster,JohnBellamy.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New York:Monthly Review,2000.Burkett,Paul.Marx and Nature:A Red andGreen Perspective.New York:St.Martins,1999责任编辑:郭德民67”生态观的启示胡新雅,等:下中国“天人合第5 期5 Hartley D,“Anthropocene,Capitalocence,and Problem ofCulture,i n Ja

    36、s o n M o o r e,e d.,A n t h r o p o c e n eorCapitalocence:Nature,History,and the Crisis of CapitalismM.Oakland:PM Press,2016.6Rustick S,Held Hostage by the Anthropocene,in MortenT?nnessen et al.,eds.Thinking About Animals in the AgeoftheAnthropoceneeM .W a s h i n g t o n:Le x i n g t o nBooks,201

    37、6.7 张磊.“人类世”:概念考察与人文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 0 2 2-0 3-2 2.【8 姚人杰,尼古拉戴维森.人类世:我们是否进人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J.世界科学,2 0 19(9).9 C.I.Scofield.The Holy Bible: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M.New York: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7.10 Meeker,Joseph W.“People and Other Misused Resourcesin Minding the Earth:Thinly Disguised Essays on

    38、HumanEcology M.California:The Latham Foundation,1988.11R.G.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 9 9.12兰文华.西方主客二分理性精神的源流分合:从古希腊理性二分到马克思主义实践统一 J.前沿,2 0 0 9(4).13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J.社会科学战线,2 0 0 3(4)。1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1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M.北京:中华书局,2 0 2 0.16华媛媛.暗合“道”妙:道家思想与人类世的理论和现实相关性 J.中国比较文学,2

    39、0 2 2(3).17张振.西方生态批评的第三波浪潮:人类世话语及局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 0 2 2(3).18 Foster J.B.,H.Holleman,B.Clark.Imperialism in theAnthropocene J.in Monthly Review,2019(3).19陈茂林,陈韵祎.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对生态批评的超越 J.当代外国文学,2 0 19(4).20方东美.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 0 13.21祁海文.“生生之谓易”:试论易传“天人合一”论生态整体观 J.中国文化研究,2 0 0 5(4).22王云五,主编.南怀瑾,徐芹庭,注译.

    40、周易今注今译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2 0.2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5.24陈茂林.西方文论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 J.外国文学,2 0 2 0(6).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9 5.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9 5.27 O Connor,James.Natural Causes:Essays in EcologicalMarxism M.New York:Guilford,1998.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29邵光学,詹国彬.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其局限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 0 2 1(1).30赵士发.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关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考 J.马克思主义研究,2 0 11(6).


    注意事项

    本文(去中心化与多元化:“人类世”概念争论下中国“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启示.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