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年预防医学自考重点.doc

    • 资源ID:657956       资源大小:104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1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1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2022年预防医学自考重点.doc

    1、第一某些 名词解释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1医学模式;是人类在结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整体思维办法。2健康:是一种动态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好状态,而不但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各种自然条件总和,它涉及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重要物质条件。4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群落数量、构造与功能处在相对稳定、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状态。生态系统可不断通过反馈调节系统来保持其内部构成和构造稳定性。5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环境污染引起,通过政府认定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6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环绕着人群空间及其中可

    2、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各种因素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物质条件。分为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两大类7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各种自然条件总和,它涉及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重要物质条件。依照其有无人为活动污染,自然环境又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范畴内,由生物群落(涉及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涉及空气、水体、土壤等)所构成生物环境体系。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功能单位。9食物链:是指环境中较低档别生物体以食物形式被另种生物体吞食,而后者又被较高档别生物体吞食,在生物体之间构成不同营养级别生物体逐级被吞食

    3、生存链关系。10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相连形成复杂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 物网。1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污染因素,使得进入环境污染因素量或作用强度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使环境构成与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有害影响现象。12二次污染物: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映而转化形成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新污染物。13剂量-效应关系:指某化学物质摄人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闻关系。14剂量-反映关系: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物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浮现某种强度生物学效应发生率之间关系。15化学物联合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

    4、同步或先后进入机体并互相影所产生综合毒性效应称为化学物联合伙用。16拮抗作用:指各种化学毒物同步存在时毒效应不大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之和17 社会环境 又成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本上,通过长期故意思社会劳动与生活活动所形成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社会构造、人际关系、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总和。18. 防止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研究 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规律,运用当代科学理论和办法辨认、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因素,探讨、制定并实行相应公共卫生办法,达到防制疾病、增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目学科群。19. 生命质量:指生命体构造、形态和功能优

    5、劣限度及其生存、繁衍、发展能力,是一种生理学概念。20. 生活质量:指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状态以及享有物质文化生活限度、实现自我需要层次高低等,是一种社会学概念。21. 公共卫生:是为了保护、增进、恢复人们健康,是通过集体或社会行动,维持和增进公众健康科学、技能和信奉集合体。22. 医学模式:即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现象宏观结识。2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超越生物医学模式新模式,立足于人具备生物性喝社会性双重属性,规定在更辽阔背景下,从更高结识水平来对健康与疾病进行观测。24 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因素,即影响健康因素。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1生活环境:是指人类生活活动所依存各种

    6、外界环境要素总和,它涉及大气、水、土壤、住宅以及健康有关产品等。2急性危害:当大气污染物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使本地居民吸入大量污染物可导致人体健康急性损害作用。3慢性危害:居民长期接触低浓度大气化学污染物可引起各种慢性危害,还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变态反映,甚至可导致肿瘤与胎儿畸形等。4温室效应:指地球表面大气中CO2、CH4、N2O和CFC5等气体吸取地表发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长现象。5臭氧空洞:臭氧层能吸取太阳辐射中大某些紫外线,是地球保护层。近年来,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被广泛应用氯氟烃和溴氟烃等物质进入大气,导致污染区臭氧层臭氧被消耗,即浮现臭氧层空洞。6大气卫生原则:是为了改进环境

    7、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保护人群健康,评价大气污染限度,对大气中有害物质最大容许浓度以法律形式做出限值规定。7集中式供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集中净化消毒后,通过输水设施输送到顾客供水方式。8 介水传染病:是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水,或者食用被该中水污染食物而传播疾病。9 住宅:是人们为了充分运用自然和人为环境中有利因素,防止其不良环境因素影响而创造生活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居住环境重要构成某些。10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由于住宅室内存在能释放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源,加之室内环境通风不良而导致室内空气中有毒物质种类和数量明显增长,进而引起人体一系列不适症状。11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尾气中氮

    8、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照射下,通过一系列光化学反映生成刺激性很强浅蓝色烟雾所致。12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严重污染,或者其她某些因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生活和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整个社会导致公共危害。13公害病:是指人类活动导致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地区性疾病。14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会随着营养级得提高而逐渐增大。15化学转化:指化学污染物通过氧化、还原、中和或水解反映发生转化。16生物转化:指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催化作用所发生变化。17特殊毒性作用:涉及致癌、致畸、致突变、免疫功能受损四个方面。18内分泌干扰

    9、物危害:指具备类似激素作用,可模拟或对抗天然激素生理、生化作用,干扰或抑制生物体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等诸多环节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裔产生可逆或不可逆有害效应一类外源性物质。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1营养素;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即营养素,涉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为人体需要5大类营养素。2平均需要量: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平均值。3推荐摄入量;:等于平均需要量+2SD(原则差)。推荐摄人量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人群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长期摄入这个水平,可以使组织维持恰当储备。4适当摄入量:是通过观测或实验研究获得健康人群某

    10、种营养索摄入量。适当摄入量应当能满足目的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需要,其重要用作个体营养素摄入目的,同步用作限制过多摄人原则。5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平均每日可以摄人营养素最高量。这个量对普通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引起不利健康成果;当摄入量不不大于可耐受最高摄人量(UL)时,也许导致损害健康危险性增大。UL重要用途是检查个体摄人量过高也许。6食品营养价值:是指某种食品所含营养素和能量满足人体营养需要限度。7膳食构造:又称为食物构造,是指消耗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相对构成,它表达食物中各种营养素构成关系。8食品添加剂:系指为改菩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化学合成物或者天然物质

    11、。9食品污染:是指食物从种植、养殖到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送及销售过程中有害物质进入食物,使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或感官性状发生变化过程。10食品外源性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送、储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其用品而导致微生物污染,亦称第二次污染11 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取和运用食物中营养成分,以维持人体健康水平。12 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或者健康膳食。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应量膳食。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4.1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或劳动能力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4.2职业生命质量:是指劳动者对工作

    12、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身心效应如劳动者对自身职业满意度、工作安全感等。4.3职业健康增进:是指综合对职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和组织进行卫生干预,变化不利于健康行为和环境条件,加强职业卫生服务等,达到增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目。4.4职业健康监护:是指通过各种检测和分析手段,评价劳动者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影响及其危害限度,掌握劳动者健康状况,及早地发现劳动者健康损害征象,许采用相应防止、解决办法,防止职业性疾患发生与发展。职业健康监护属于二级防止即临床前防止。4.5就业前健康检查:是指对准备从事某项工作(或转换从事新工作)人员在上岗之迈进行健康检查。目是理解受检

    13、者就业之前健康状况,收集各项健康基本数据(作为此后定期健康检核对照基本和用于建立健全健康档案),以及发现受检者职业禁忌证。4.6职业禁忌证:是指不适当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或接触某一特定职业性有害因素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4.7定期健康检查:是指按一定期间间隔,对从事某种职业或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劳动者进行健康状况检查(涉及常规检查和有针对性内容检查),以及时、及早地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初期损害或可疑征象,以利于初期诊断、初期治疗。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重要内容,属于第二级防止。4.8应急性健康检查:是指对浮现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事故工作场合或劳动环境中受有害因素暴露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其目

    14、是为了理解受事故影响职业人群范畴和劳动者受事故危害限度,拟定事故解决办法和劳动者救治方案。4.9基本职业卫生服务(BOHS):是一项通过初级卫生保健,运用科学合理、可接受职业卫生办法为劳动者在工作中健康提供保护,增进劳动者健康、幸福和提高劳动者工作能力,防止疾病和事故基本服务。第五章 医院环境与健康5.1感染性废物:是指也许具有病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废弃物。5.2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对存在各种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职业接触。5.3医院护理区:是指医院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活动所涉及区域范畴,涉及病房、门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手术室、供应室等。第六章

    15、 非物质环境因素与健康6.1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意识形态与上 层建筑体系,它由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宗教信奉、人际关系、人口状况、生活方式与行为等非物质要素构成,是人类通过长期故意识社会活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所创造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人文环境体系。6.2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社会人文环境体系中各种非物质要素综合,如社会经济、宗教信奉、文化教育和人际关系等。6.3心理因素:是指一种人心理活动过程和与个性关于因素。心理活动过程由结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个性重要涉及能力、气质和性格3个方面。6.4个性:是指一种人区别于其她人独特精神

    16、面貌和心理特性。6.5气质:即普通所说脾气,是个人在情绪发生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性总和,也是人情感体验特点综合。6.6性格: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稳定、定型化(即一贯性)态度及与之相适应习惯行为方式。6.7应激:是指人们面对困难与逆境而产生压力和反映。亦指机体与环境缺少适应一种心理状态,又称为心理压力或紧张刺激。6.8行为:是具备结识、思维能力人对环境刺激所作出能动反映,是心理活动体现形式。6.9行为医学:由于行为活动比心理活动易于观测,因而,通过研究行为、分析心理活动过程与健康和疾病关系学科称为行为医学。6.10 人际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与互相影响

    17、过程中形成心理关系。6.11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需要态度体验。6.12 酗酒:是指长期大量饮酒,令人产生身心依赖,不能自制,对个人健康或完毕本职工作及社交方面产生不良影响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第七章 防止保健方略与办法7.1疾病三级防止:防止工作可以依照疾病自然史3个不同阶段即发病前期、发病期、发病后期,分别采用一级防止、二级防止、三级防止综合办法与对策来保护人类健康,这就是疾病三级防止。7.2一级防止:又称病因防止,是指通过采用各种办法以消除或控制危害人类健康生物、物理、化学、社会与心理等方面致病因素,使人群免受致病因素危害,并对人群进行卫生宣教,增强自我保健能力。7.3二级防止

    18、:又称临床前防止或称“三早”防止,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防止疾病发展重要办法。7.4特殊防止:是有目地针对某种致病因素消除某类也许危害居民健康事件而采用一种具备针对性公共卫生办法。7.5三级防止:又称临床防止,是在疾病临床期为了防止疾病恶化、防止并发症、减少不良反映、制止残疾、增进康复、延长寿命而采用及时而合理治疗办法。7.6健康教育:是指让人们注重自己健康,理解维护健康卫生知识,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达到控制和消除致病危险因素所进行宣教活动。7.7自我保健:是指居民自己运用所掌握卫生知识和保健办法,不依赖医务人员、完全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力量,对身体进行

    19、自我监测、观测、诊断、治疗、护理、防止和养生,并建立适合自己和家庭成员健康长寿卫生保健办法。7.8筹划免疫:是依照人群免疫状况与疫情监测分析,按照规定程序,在特定人群中有筹划地进行疾病疫苗防止接种。7.9环保:是通过采用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办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并根据人类意愿,优化和改进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生物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存不利因素而采用各种行动总称。7.1 0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承认,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明行旨在调节和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法律规范总称。7.11卫生法律: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

    20、会制定颁布关于卫生方面法律性文献。7.12卫生法规:是以宪法和卫生法律为根据,针对某一特定卫生事务工作由国务院制定或卫生部提出法规草案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发布法规性条例、办法、规定、实行细则等规范性文献。7.13卫生规章:是卫生法律和法规补充,由卫生部或卫生部与其她部委联合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国务院批准较大都市人民政府,依照卫生法律,制定发布规范性文献。7.14卫生原则: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对人类环境及其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涉及人体健康关于各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所规定浓度或暴露时间限制值即安全限值,它是卫生监督过程中评价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与

    21、健康有关产品安全法律根据。7.15卫生技术操作规程:是依照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或卫生原则规定而制定出来具备法律效应原则性操作准则与规程。7.16国际卫生公约: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订立、互相承认关于卫生方面公约或协定。7.17卫生监督:是政府卫生行政机关根据关于卫生法律法规授权,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涉及公共卫生与居民健康安全各种行为或活动所实行卫生行政执法行为。7.18防止性卫生监督:是指国家授权卫生监督机构,按照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原则,从保护人类健康角度出发,对新、扩、改建工矿公司、城乡规划、民用建筑、公用设施(涉及公共交通、学校建筑、医疗卫生设施)、大型水利工程等设计、

    22、施工、竣工各个环节所进行卫生审查和监督活动。7.19经常性卫生监督:是指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其管辖范畴内企事业单位、个人或社会组织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状况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寻常性监督活动。7.20应激性卫生监督:是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故、传染病爆发流行、药物中毒等事件所进行紧急性调查、解决、信息通报等活动。7.21 初级卫生保障:是最贴近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它依托切实可行、科学可靠而又能被居民广泛接受而技术和办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会充分参加而达到普及,其费用是国家政府和社区居民依托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又能力承担卫生保健工作。7.2

    23、2 疾病监测:又沉更流行病学监测。是指疾病监测机构长期、持续、系统地收集整顿分析疾病动态分布、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等资料,并将关于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关于单位,以便及时采用干预办法与对策,以达到防止和控制疾病流行目。7.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导致或者也许导致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而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她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第八章 地方病防制8.1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质化学因素特殊性使地区生活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而引起一类区域性疾病。8.2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又称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是指由于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一类传染性地方病。8

    24、.3碘缺少病:是因碘摄入量局限性所导致机体以智力发育障碍为重要危害-系列障碍,重要涉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等。8.4地方性甲状腺肿:是指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居民,长期通过饮水、食物摄入低于生理需要量碘,从而引起以甲状腺肿大为重要临床体征一种地方性疾病。8.5地方性克汀病:是指由于外环境缺碘,胚胎或胎儿时期碘摄入局限性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局限性而严重影响脑发育导致一种疾病。8.6地方性氟中毒:是指由于特定地区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使本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导致一一种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重要特性慢性全身性疾病。8.7地方性砷中毒:

    25、是指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居民,长期通过饮水、食物或空气摄入过量无机砷而引起以皮肤色素脱失、色素沉着和掌跖皮肤角化或癌变为特性全身性慢性疾病,其发病有明显区域性。第九章 职业病防制9.1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特指国家政府立法明文规定职业病。9.2矽尘作业:普通将劳动者接触含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作业称为矽尘企作业。9.3职业性病损: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由于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以及不良生产工艺过程或不良劳动状态所引起健康损害,涉及职业病、工伤及与工作关于疾病。9.4工伤: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过程中所遭受意外性伤害,亦称为职业性伤害或工作伤害。9.5工作关于疾病:是指职业性

    26、有害因素能使机体抵抗力减少,导致劳动者潜在疾病显露或原有疾病加重,从而体现为职业接触人群中某些常用疾病发病率增高或劳动者病情加重。9.6生产性毒物: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存在于工作场合中可对劳动者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化学物质,亦称职业性毒物。9.7职业中毒: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人体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生产性毒物(或工作场合毒物)所引起组织器官或系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疾病。9.8生产性粉尘:是指生产活动中产生、能较长时间悬浮于车间空气中固体微粒,其颗粒直径普通多为0. 110um。9.9尘肺:是一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长期吸人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重要特性全身

    27、性疾病。9.10矽肺: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长期吸人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重要体现全身性疾病。9.11煤工尘肺: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煤粉尘所引起一类尘肺。9.12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重要体现急性疾病。9.13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合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一种渐进性、感音性听觉损害。9.14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一肌肉损伤,其典型体现为振动性白指。第十章 食源性疾病防制10.1食物中毒:指食用了

    28、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食品或者食用了具有毒有害物质食品后浮现急性、亚急性疾病。10.2营养性疾病:是指因摄人营养素过多或过少,或不平衡引起机体营养过剩或营养缺少以及营养代谢异常而引起一类疾病。10.3膳食指引:是依照患者病情,予以其恰当营养素,借以增姒机体抵抗力增进组织修复,减轻器官承担。10.4营养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筹划、有组织社会和教育活动,使其具备一定营养知识,理解膳食和健康关系,自觉采用合理膳食构造。10.5肥胖:是指人体脂肪过量储存,体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她组织失去正常比例一种状态。10.6动脉粥样硬化:指发生在弹性型动脉(如

    29、积极脉)以及肌肉型动脉(如冠状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因脂质(重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沉着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增殖,形成纤维脂质斑块或粥样病灶。10.7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少以及不同限度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性一种综合病症。10.8痛风:是与遗传关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一组疾病。10.9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观构造破坏为特性,致使骨脆性及骨折危险性增长全身性骨骼疾病。10.10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食品,或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30、,或添加了非食品级、伪造或禁止使用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或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食品等引起食物中毒。第十一章 传染病防制11.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以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一种免疫缺陷传染病。11.2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过程,其发生必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动人群3个基本环节。11.3传染病:是指由特异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所引起一类疾病。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通过感染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地传染给易感宿主。11.4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过程因素,并制定防止、控制和消

    31、灭传染病对策与办法科学。11.5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人或动物。涉及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11.6临床症状期:指传染病病人浮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期,此期病人传染性最强。11.7恢复期:指病人临床症状已消失、机体损害处在逐渐恢复时期。11.8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体现但能排出病原体人。11.9人畜共患病:人类罹患以动物为重要传染源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又称人畜共患病。11.10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新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所有过程。11.11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防止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

    32、地导致某些疾病传播。11.12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传播,又称母婴传播。11.13易动人群:是指有也许发生传染病感染人群。11.14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重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11.15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以呼吸道传播为主慢性传染病。11.16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一种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传染病。第十二章 慢性非传染病防制12.1心脑血管疾病:是涉及心脏和血管疾病、肺循环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一组循环系统疾病。12.2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局限性或(和)胰岛素抵抗引起以高血糖为重要特点全身性代谢紊乱病。12.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对

    33、一组起病时间长、病因复杂、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非传染性疾病概括性总称。第十三章 医源性疾病防制13.1药源性医源性疾病:是指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用药不当所产生有害作用超过有益作用而引起一类疾病,简称药源性疾病。13.2感染性医源性疾病:是指医院内引起一切感染性疾病,简称医源性感染。13.3 医源性疾病:是指在诊断、治疗及防止疾病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因各种言行办法不当或管理不当等因素而导致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一类疾病。第十四章 社会病防制14.1社会诊断:是对具备社会病个人、家庭或群体社会状况(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过程。14.2临床个案诊断:是针对个体身心健康状况进行

    34、判断,并实行相应治疗方案,依照疗效进行复验过程。14.3自杀:是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一种有目、有筹划蓄意终结自己生命自我毁灭性行为。14.4吸毒:是指出于非医疗目,通过注射、口服、鼻吸或其她途径将毒品摄入人体行为。14.5毒品: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其她可以使人形成瘾癖麻醉药物和精神药物。14.6戒断反映:毒品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形成在药物作用下新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浮现一系列严重反映,称为戒断反映。14.7 社会病:是指由社会因素起主导因素,并与当代生活方式和行为密切有关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第十五章 医学记录学概述15.1同

    35、质:记录研究中,给观测单位规定某些相似因素状况,15.2有限总体;总体明确规定了空间、时间、人群范畴内有限观测单位,称为有限总体。15.3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某些观测单位变量值集合。15.4总体参数:依照总体个体值记录计算出来描述总体(更确切地说,是指有规律分布总体)特性量,称为总体参数。15.5误差:是指实测值与真值之差,按其产生因素和性质可分为随机误差与非随机误差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系统误差与非系统误差两类。15.6随机误差:是一类不恒定、随机变化误差,由各种尚无法控制因素引起。15.7系统误差:是一类恒定不变或遵循一定变化规律误差,其产生因素往往是可知或也许掌握。15.8记录描述:是运

    36、用记录指标、登记表和记录图相结合来描述样本资料数量特性及分布规律。15.9记录推断:是使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性。记录推断涉及区间预计和假设检查。15.10半对数线图:横轴是算术尺度,纵轴是对数尺度线图称为半对数线图。15.11 概率:是描述事件发生也许性大小一种量值,惯用符号P来表达。15.12 数值变量资料:又称定量资料或者计量资料。为观测每个观测单位某项观测指标大小而获得资料。15.13 收集资料:是依照设计规定,获取精确可靠原始资料,是记录分析分析成果可靠重要保证。15.14:分析资料:是依照设计规定,对整顿后数据进行记录学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做出科学合理解释。第十六章 数值变量资料记录

    37、分析16.1极差:筒记为R,亦称全距,即一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反映变量值离散范畴。16.2中位数:将一组变量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位次居中变量值称为中位数(简记为M)16.3正态分布:也称高斯分布,是医学和生物学最常用、最重要一种持续性分布。16.4医学参照值:是指绝大多数正常人人体形态、功能和代谢产物等各种生理及生化指标常数,也称正常值。16.5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和抽样导致样本记录量与总体参数和样本记录量之间差别,称为抽样误差。16.6原则误:样本均数原则差称为均数原则误,简称为原则误,用x来表达。16.7参数预计:是指用样本指标值(记录量)推断总体指标值(参数。参数预计分为点(

    38、值)预计和区间预计两种办法。16.8置信区间;总体均数区间预计是按一定概率(l-a)用一种区间范畴来预计总体均数,这个范畴称作可信度为(1 -a)可信区间,又称置信区间。16.9假设检查:旧称明显性检查,是记录推断重要内容它是指先对总体参数或分布作出某种假设,再用恰当记录办法依照样本对总体提供信息,推断此假设应当回绝或不回绝第十七章 分类变量资料记录分析17.1率:又称频率指标,是某现象实际发生观测单位数与也许发生该现象观测单位总数之比,用以阐明某现象发生频率或强度。17.2构成比:表达事物内部某一某些个体数与该事物各某些个体数总和之比,用来阐明各构成某些在总体中所占比重或分布。17.3Z2检

    39、查:是英国记录学家Pearson提出一种用途广泛假设检查办法。该检查以x2分布和拟合优度检查为理论根据。17.4秩和检查:是将定量数据从小到大、级别从弱到强或从强到弱转换成秩后(秩转换),求秩和,计算检查记录量一秩记录量,作出记录推断。第十八章 直线回归和直线有关18.1样本回归系数:在直线回归方程中,为直线斜牢,称为样本回归系数,其记录意义是当x变化一种单位时y平均变化预计值,它描述了Y依赖x直线变化数量关系大小和方向。18.2最小二乘法原则:其基本原理是使观测值y与y差值平方和达到最小,虽然各实测点到直线纵向距离平方和为最小。18.3直线有关:直线有关又称简朴有关,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

    40、关联限度与有关方向,合用于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18.4 Pearson积差有关系数:用来描述具备直线关系两变量间有关密切限度与有关方向记录指标是有关系数,又称Pearson积差有关系数。18.5决定系数:定义为回归平方和与总平方和之比,是直线回归与有关分析中重要记录量。第十九章 流行病学调查办法19.1三间分布:疾病分布是指疾病人群现象,涉及疾病在什么地区、什么时间和什么人群中高发,有何规律和特点等,即在人群中对一种疾病测量到某种变量值或特性类别频率总概括,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19.2健康疾病持续带:疾病和健康概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丰富,从健康到疾病是一种持续动态过程,称其为健

    41、康疾病持续带。19.3疾病自然史:疾病从发生到结局自然发展过程称为疾病自然史。19.4发病率:是表达某特定人群在一定期期内(普通为1年)浮现某病新病例频率。19.5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期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值。19.6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百分率。19.7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普通为1年)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19.8病死率:表达在一定期间内患某病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者占总患病人群 比值。19.9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在随访期末仍存活病例数与随访病例总数之比。19.10疾病

    42、暴发应急调查:是指对特定人群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同一种疾病大量病例所进行调查,属于流行病学研究办法中描述性研究。19.11普查:是指在特定期间内,对特定范畴人群每一种成员所进行调查,也称全面调查。19.12系统抽样:也称为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个研究对象抽取一种对象抽样办法。19.13分层抽样:先按照某些人口学特性或某些标志(如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住址、文化限度等)将研究对象总体提成若干组,这些组在记录学上称为层。然后在各层中进行随机抽样,各层抽出对象就构成该项研究样本。19.14病例对照研究:又称为回顾性研究,是选取患有所研究疾病病人作为病例组,同步选取未患该病人作为对照

    43、组,调查这两组人群既往暴露j于假设危险因索状况,然后比较两组人群对假设因素暴露比例。19.15匹配过度:匹配时如果盼望使病例和对照完全一致而将不必要因索列入匹配,不但会增长工作难度,并且会丢失信息,减少研究效率,这种状况称为匹配过度19.16队列研究:是选定暴露于及未暴露于某因素两组人群分别作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测一定期期,比较两组人群某种(或某些)疾病发生或死亡状况,以检查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一种观测性和分析性研究办法。19.17筛检实验:是指筛检所使用各种手段和办法,惯用办法有体检、实验室检查、问卷调查等。19.18似然比:是指病人中浮现某种检测成果概率与非病人

    44、中浮现该检测成果概率之比,阐明病人浮现该成果机会是非病人多少倍。19.19 Kappa值:是一种较好测量定性资料可靠性指标,该值考虑了机遇因素对一致性影响。Kappa值越高,一致性越好。19.20联合实验:在实行筛检时,可采用各种筛检实验办法检测同一对象,以提高筛检敏捷度和特异度,提高筛检收益,这种办法称为联合实验。第二十章 疾病病因探讨1特异病因学说:“特异病因学说”也称为病原体万能时代。该学说以为:每种疾病必定是由于某种特异病原物所引起。2 Mill准则:假设形成是从感性结识上升到理性结识过程,这一过程必要借助逻辑思维办法,常应用知名哲学家Mill逻辑推理办法,简称Mill准则,它涉及5种

    45、法则。3随着关联:所谓随着关联,即E与D原本不存在因果关系,但由于两者有共同因素c,使得E与D之间产生了记录学关联,也称之为继发关联或间接关联。第二某些 简答题精选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1.1 简述人与环境关系。答:人和环境是一种不可分割整体。在人类社会发展漫长过程中,人与环境形成了一种既互相对立与互相制约又互相依赖与互相作用辨证统一关系。(l)人与环境统一性: (2)人对环境适应性: (3)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简述污染物暴露作用剂量、作用强度、暴露途径或方式含义。答:(1)作用剂量:指化学物质进入机体数量,普通以mg/kg体重表达。 (2)作用强度:普通指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限度。(3)暴露途径

    46、或方式:环境化学污染物重要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与眼黏膜等暴露途径,同一种化学毒物由于其暴露途径不同,也许其毒性也会存在较大差别。1.2 简述环境污染引起疾病类型。答:按照危害类型普通可将环境污染引起疾病分为如下4类: (1)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环境污染引起,通过政府认定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2)职业病:是指由生产劳动环境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一类疾病。 (3)传染病:是指由致病病原体污染大气、水体等环境而引起一类具备传染性疾病。 (4)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具有致病因子食物或摄入营养素不平衡食物而引起一类疾病。1.6 简述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P51)答:污染物对健

    47、康影响可以分为急性毒作用、慢性毒作用、致癌作用、遗传毒性和免疫毒作用等1.7 简述污染物暴露强度与方式(P53)答:1.作用剂量与强度:作用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机体数量;作用强度是指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限度。污染物对健康损害作用与其剂量和强度关于。污染物引起生物学效应常通过剂量-效应曲线、剂量-反映曲线两个方面来评价2. 暴露途径与方式:统一化学物质暴露途径不同,其毒性也存在较大差别。重要是由于:暴露部位额吸取率不同,首过效应不同,进入血液循环分布速度不同,对暴露部位产生损害作用不同3. 暴露期限与频率:较常用状况是低剂量长期重复暴露。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2.1简述生活饮用水基本卫生规定答:(

    48、1)感官性状良好; (2)流行病学安全; (3)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健康; (4)水量满足需要。2.2简述饮用水污染危害普通体现特性。答:(1)感官性状发生变化,水体可浮现异色、异味、臭味、浑浊和肉眼可见物; (2)饮用者浮现共同不良反映;(3)水质检查异常; (4)明显流行病学分布特性。2.3简述住宅建筑卫生规定。答:(1)微小气候适当;(2)采光照明良好;3)室内空气清洁;(4)隔音性能良好 (5)卫生设施齐全;(6)环境安静整洁 (7)防止疾病传播。 2.4试述室内空气污染因素不良住宅建筑健康危害。答:污染因素:室外污染物进入室内;室内燃料燃烧;香烟烟雾污染;建筑装饰材料污染;家用电器设备,如计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预防医学自考重点.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可****】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