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pdf

    • 资源ID:647741       资源大小:2.26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pdf

    1、117 中国史研究 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张绪忠 李 悦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一直追求的目标,民族主义是支撑和促进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在抗战时期,知识分子通过历史教科书表达了对民族主义的认识,鼓舞了民族精神,担当了时代历史教育的引领者。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于晚清时期,发端于 20 世纪初,在抗战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目前有关抗战时期民族主义研究,主要体现在民族主义思想的整体研究、国共两党与近代民族主义关系研究、重要人物的民族主义思想研究,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专题研究。在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方面,杜赞奇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张晨怡以“五四”文学与抗战

    2、文学为中心,对近代文学中的民族主义话语及其文化构建进行深入探讨(),区志坚以抗战时期中国学者的明清史研究为主线,指出抗战*本文为 2021 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民国历史教科书演进的文化透视”(21FZSB009)、浙江省委宣传部部校共建项目“民族复兴与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BXGJ23006)的阶段性成果。()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年。()张晨怡:近代文学中的民族主义话语及其文化构建以“五四”文学与抗战文学为中心,广西社会科学,2011 年第 11 期,第 118121 页。摘 要:抗战时期,众多知识分

    3、子积极投身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成为时代历史教育的引领者;他们叙述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揭露日本侵略罪状,注重国耻叙事,颂扬民族英雄,突出抗日主旋律,发出民族自强的呼声。这些话语表达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力量,既突出了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教育功能。抗战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与以往有所不同,它承载了更多的民族和国家意志,充满了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关键词:民族主义 历史教科书 抗日战争 话语表达经济社会史评论 2023 年第 3 期118二二三年第三期时中国学者的研究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但鲜有历史教科书中探讨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本文拟从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的视角加以阐释,以呼应民族复兴

    4、这一时代主题。一、民族认同的形成历史教科书是紧跟近代教育的步伐而出现的,与中国近代“新史学”一样,从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勇敢地担负起了拯救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近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疆域内具有民族认同的 11 亿人口的总称。()中华民族作为各民族的共同体,是一个不断走向融合的过程;历经五千年文明史,形成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可谓水到渠成。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的观念才逐渐被各民族认同。傅运森在 共和国新历史 中指出:“虽中华民国已成立,五族已为一家,尚宜实行共和之旨,互相爱护,永固民国万年之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杨东莼认为,中华民国

    5、可说是由中国全民族所建设的国家,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越激烈,则更能促进民族的团结与合作。()中华民族在不断融合过程中形成,也一步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的融合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的认同,进而促进了民族认同。中华民族的构成,原动力是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不管何种情形,不同文化之间在不自觉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融合。蔡丏因认为,“凡历代民族的融合,特别叙明,使知我整个的中华民族的由来,以启其团结一致的信念”;()在初中新本国史第一册有一章“中国民族之新融合”,他写道:“从西晋末年,直到隋朝兴起的三百年间,就文化说:为中国史上最重要的

    6、时期。再因各民族和汉族融合的结果,到唐代又放了极大的光彩。”()()区志坚:民族主义与历史书写:抗战时期中国学者的明清史研究,南开史学,2019 年第 1 期,第 171223 页。()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有李奕君:浅谈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主义,黑龙江史志,2013 年第 11 期;张国荣: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以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四大发明”表述为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5 期;张国荣:民族主义与历史记忆以民国历史教科书对“四大发明”的表述为例,新视野,2012 年第 2 期;刘超: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

    7、16 年。()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年,第 1 页。()傅运森:共和国新历史(第 6 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年,第 18 页。()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上册),上海:开明书店,1932 年,第 812 页。()杨东莼:高中本国史(上册),上海:北新书局,1946 年,第 16 页。()国立编译馆:高小历史(第 4 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年,第 42 页。()蔡丏因:初中新本国史(第 1 册),上海:世界书局,1937 年,凡例第 1 页。()蔡丏因:初中新本国史(第 1 册),第 161 页。119中国历史悠久,形成中华民族

    8、的认同感显得至关重要。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20 世纪初,梁启超就全神贯注于建构民族认同,即在人类演化“普遍真理”的视野下重写中国历史,以唤醒清朝统治下人们的民族意识。()朱经农认为,“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所以我说民族就是国族”。()他清晰地表明,当前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造就民族主义精神。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华民族观念逐渐形成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的时期。迈克尔弗里登曾指出:“在民族建构、征服、外部威胁、领土争议等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

    9、略是促成近代民族主义、诱发民族意识、建构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原因。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建构一个包括各民族在内的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抵抗日本侵略,显得尤为重要”。()国民政府在 1940 年制定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将战时历史教学目标定为:“叙述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注意各民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之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据。”()二、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巩固和普及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步伐,“民族危机的加重较之过去真是不可以道里计。在此种环境之中,全国上下一致努力的当然是民族复兴”,而教育必须负起中华民族复

    10、兴的历史责任,“普遍养成人民的民族国家观念,恢复民族固有的精神,谋中华民族的复兴”。()大批知识分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教学科研,勉力办学,体现了可贵的爱国热忱与教育储才意识。()抗战时期,历史课程主要讲述“历代筹边保土的事实;我国现代边疆的形势及危机;开发西北的研究;东北的历史;其他关系国防的问题之研究”。()在 1932 年制定的()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饮冰室合集(八)专集之四十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4页。()李怀印: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岁有生、王传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第 37 页。()朱经农:民族思想与普及教育,湖南教育月刊

    11、1940 第 4 期。()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24 页。()刘超: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年,第 316 页。()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77 页。()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 402403 页。()冯尔康:西南联大人文学者教学与学术活动杂识以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资料为线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2 期,第 6977 页。(

    12、)徐阶平、杨茹熊:国防教育之实施,上海:汗血书店,1937 年,第 61 页。张绪忠 李 悦 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120二二三年第三期小学课程标准社会中,包括了“纪念日和国耻痛史”“我国革命运动史”“中华民国开国史”“不平等条约”等重要内容。1936 年的课程标准增加了“我国历代疆土的变迁和现状”等内容,小学历史课程内容中首次增加世界史。()这些内容的增加,进一步彰显民族危机之紧迫,以此教育学生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颁布实施“国难教育”“国防教育”“战时教育”等政策。革命根据地实施的教育政策明确规定,“广泛发展民众教育,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

    13、,“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同时根据抗战的特殊需求制定了战时课程,中学课程以抗战教育为主,与战争结合较为紧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爱国知识分子积极提倡民族主义。他们认为,中小学历史教育“实为民族复兴运动之基本工作。小学历史教科书,实为民族复兴与运动之基本酵素”。()抗战时期,要养成开展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历史教育的普遍自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要养成民族自尊心,要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非学习历史不可”。()蒋介石认为,历史是“激励国人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力”()最重要的科目。时任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在 抗战二年来之教育中指出:“最大的错误,则在于

    14、不能切合国情与适应需要。”“师资之亟宜造就,教材之必须充实,训育之有待改进,建教之应事统筹。”()针对这种情况,在教育方面“加设特殊学科,包括日本侵略史,日本外交史,日本政治史。改进每门课程本身的内容,小学要注意激发儿童抗战情绪,培养儿童社会知识,灌输儿童战争常识;中学在国文、历史等课程都要做适当改进”。()夏曾佑在其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把对民族前途的关心融进去,他说:“目前所食之果,非一一于古人证其因,即无以知其夷险,又不能不亟读史,若是者将蔚之何哉?”()表明他试图以历史唤起民众的爱国心,体现了作者的深层用意。朱经农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意识,那么国民碰到民族危急的时候,自然不知道怎样

    15、去爱国。”()九一八事变后,顾颉刚积极倡导南京国民政府编写中国民族史,并设立研究机构,开展边疆史地的研究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和爱国热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之时,傅斯年充分挖掘历史证据,以此来“谴责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与他早年强调的原创性研究相反,他开始讲授中国通史,强调中国()何成刚: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15 年,第 62 页。()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261 页。()李季谷:小学历史教育之改进,教与学1936 年第 2 卷第 5 期。()宋云彬: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的本国史教

    16、学问题,国民公论 第 1 卷第 7 号,1939 年 2 月。()姜季辛:略论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缺点(二),教育通讯周刊1939 年第 2 卷第 17 期,第 1416 页。()陈立夫:抗战二年来之教育,来源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战时教育方针,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6 年影印版,第 38 页。()熊贤君:论战时教育思潮与战时教育的发展,民国档案2007 年第 3 期,第 105111 页。()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叙,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3 页。()朱经农:民族思想与普及教育,湖南教育月刊1940 年第 4 期。121历史的长期性和生命力,认为提高民族的道德水

    17、准是高等教育的必要成分”。()可见,民族主义一直是抗战时期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内心驱动,也是他们积极投身编写历史教科书的重要表达。三、抗战时期民族观念与民族意识在历史教科书中的话语表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观念与民族意识一直是历史教科书编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民族化与世界化,是民国时期历史教育和历史书写的两种趋向,而民族化则主导了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与历史书写。”()抗战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叙述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凸显民族英雄的重要性,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突出近代国耻的叙述,同时也发出民族自强的呼声。1.叙述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时期,几乎

    18、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在积极宣扬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叙述我们先祖的丰功伟绩。陈氏高中本国史指出,我国“在过去,确曾建立了不少的丰功伟业。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何祖泽在初中本国史写道:“中国民族包孕宏富,根源深远;过去的历史是非常光荣的。”()孟世杰在初中本国史“古史的光荣”一节专门叙述中华民族先祖的光荣历史(),蔡丏因编写初中新本国史的唯一目标是“在叙明我国历史演进的程序,并说明中华民族的伟大性,藉以引起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爱护国家的观念”。()以上历史教科书都对我国先祖的丰功伟绩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让青年学生充分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其高涨的抗日热

    19、情。叙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化与国俱存,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也具有世界史上最光荣的一页。”()李清悚和蒋恭晟的 初中本国史专门有“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前途”一章,对中华民族进行了由衷的赞赏:“我国为世界大国之一,也是世界最古四大文化发源地的一个,立国的悠久,文化的发达,在世界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所以能够造成这种永久的光荣史,不能不归功于我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字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巨大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姚绍华在()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全球史学史:从 18 世纪至当代,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228、236 页。()周永生:“近代以

    20、降的历史教学与历史教科书问题”会议综述,史林2015 年第 3 期,第 218 页。()陈登原:陈氏高中本国史(上册),上海:世界书局,1933 年,第 4 页。()何祖泽:初中本国史,上海:新亚书局,1932 年,第 8 页。()孟世杰:初中本国史(上册),天津:百城书局,1931 年,第 5 页。()蔡丏因:初中新本国史(第 1 册),凡例第 1 页。()卢文迪:初中外国历史(第 2 册),上海:中华书局,1937 年,第 121 页。()李清悚、蒋恭晟:初中本国史(第 4 册),上海:大东书局,1937 年,第 117 页。张绪忠 李 悦 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122二二

    21、三年第三期新课标高小历史课本中详细叙述了文字发明的情形:到了黄帝时,便有个人名叫仓颉的,看见鸟兽走过了的泥地上印有许多足迹,意识不会消灭,它因此想到我们人类的记事,也大可拿一种符号来应用。便依照所见事物,各绘其形状做出许多符号来。因为这些符号和图书差不多,所以后人称它为象形文字。慢慢的就变成现在的文字。()通过这样详细的叙述,使青年学生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清晰、更具体的认识,更加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念。2.揭露侵华罪状,突出抗日的时代主题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从 1937 年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就突出了抗日的时代主题,增加抗日内容的比重。陕甘宁边区编写

    22、的 历史课本第一册大多与抗日有关,包括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察北抗战、八一宣言、西安事变等,且内容较为详尽。课程编排上,从现代史开始讲起,依次讲述中国近代史和古代史,中外混合编写,以适应战时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抗日的信念,增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这一时期历史教科书强调爱国主义,反对日本入侵。()朱翊新在其编写的 朱氏初中本国史讲到东北事件时候指出:“暴日气势益长,恣意践踏三省,同时虏清废帝溥仪,利用汉奸,制造 满洲国,使脱离中国,重演其并吞朝鲜的故技。”()梁园东编写的新生活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中附有“清代丧失土地统计表”和“各国掠我土地面积比较表”。这两张非常有

    23、参考价值的图表,可以让青年学生认知我们国家所受的侵略事实,增强学生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初中本国史讲到九一八事变时,专门有“日军的暴行”一节。()徐映川在 复兴高小历史教科书谈到万宝山事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以及伪满洲国的建立,让青年学生清楚了解日本是怎样一步步侵略中国东北的。储祎在高小北新历史教本中尖锐地指出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这次万宝山惨案和九一八事件,便是日本大陆政策恶毒的表演。”()并详细地叙述了日本侵略给我们造成的灾难。复兴高小历史教科书在“日本的自强”一节中,详细地阐明了日本的侵略国策和侵略行为:第一步夺取琉球,第二步因取朝鲜而与中国开战。日俄战后,吞并朝鲜,侵入南满。

    24、欧战发生,日本趁火打劫,胁迫中国承认二十一条要求(),该教科书还单独列有“日本侵略我国”一节,在课后题的安排上也列出了日本的侵略行为,包括“欧战时()姚绍华:新课标高小历史课本(第 1 册),上海:中华书局,1933 年,第 4 页。()辛安亭:教材编写琐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16 页。()蔡丏因:初中新本国史(第 3 册),上海:世界书局,1939 年,第 229 页。()朱翊新:朱氏初中本国史(第 4 册),上海:世界书局,1934 年,第 75 页。()李清悚、蒋恭晟:初中本国史(第 4 册),第 90 页。()储祎:高小北新历史教本(第 3 册),上海:北新书局,

    25、1932 年,第 44 页。()徐映川:复兴高小历史教科书(第 4 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年,第 14 页。123日本怎样侵略中国?日本怎样侵占东三省?怎样夺取热河?我们该怎样对付国难?”等问题。()历史教科书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更加突出日本侵略的事实,激发抗战斗志,进一步突出抗日的时代主题。3.注重国耻叙事,激发民族主义情感通过开展国耻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话语表达的重要内容。1938 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了 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纲要提出,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应“以坚定学生爱国爱乡的观念,对于国耻的史事亦应特别讲解”。()抗战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增

    26、加了对近代国耻的详尽叙述。李清悚、蒋恭晟在 初中本国史“现代史第一章”讲述孙中山先生革命运动的时候,首先指出了中国近代以来所处的不利境地:“我国自道光以来,内乱不息,外患日逼,割地赔款以及丧权辱国条约的订立,层出不穷,几陷中国于灭亡之境。”()徐映川的 复兴历史教科书选择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史等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史料作为素材,其第四册中就有“我国领土的丧失西南边疆、我国领土的丧失东北和西北边疆、列强瓜分中国的进行、辛丑条约的束缚、经济侵略下的中国民生、日本单独侵略”()等国难历史的叙述。可见这一时期民族主义已经被推到了重要的位置,这些包含感情和民族耻辱的文字描述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27、。金兆梓编的 高中新中华本国史全书有两大部分,上部主要阐述近代以前的情形,下部讲述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缔结后的史实,而且下编为国耻史,总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情形()。可见,历史教科书中对民族耻辱的叙述是为了激发中国青年一代的民族热情,同仇敌忾,共抗日寇。抗战时期的历史教科书注重联系中国现状,关注中国近代遭受的民族压迫和耻辱。杨人楩在初中北新本国史中指出,其编写目的在于说明近世中国民族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以激发学者的民族精神()。蔡丏因的 初中新本国史“叙述历代受外族压迫抗争的情形特详,借以激起其爱国信念”()。陈衡哲的 西洋史意在揭露西洋文化的侵略性,“纠正国人对于西洋文明国家崇敬的不良心态,希

    28、望国人对于西洋文明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卢文迪的初中外国历史 指出,自 16 世纪欧洲殖民以来,“从前中国所役属的诸小国都已先后变为日俄英法等帝国主义者的领土,就是中国本国也()徐映川:复兴高小历史教科书(第 4 册),第 52 页。()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一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年,第 910 页。()李清悚、蒋恭晟:初中本国史(第 4 册),第 1 页。()徐映川:复兴高小历史教科书(第 4 册),第 4952 页。()黄现璠:最近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师大月刊1932 年第 5 期。()杨人楩:初中北新本国史(上册),上海

    29、:北新书局,1932 年。()蔡丏因:初中新本国史(第 1 册),凡例第 1 页。()何成刚:北洋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编写旨趣述评,历史教学问题2013 年第 5 期,第 128132 页。张绪忠 李 悦 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124二二三年第三期是在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之下,层层受人剥削,以至陷于次殖民地地位”。()抗战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中还出现了对外国侵略下的民生状况的叙述。朱氏初中本国史有章节专门叙述列强侵略下的民生状况:从那鸦片战争以后,外交屡次失败,赔款累累外债日重,自然要向人民身上搜括,于是人民的负担日重,而生计也日窘了。外力侵占中国市场,外来的大工业资本侵蚀了中国,机器工

    30、业便使手工业迅速的趋于破灭,农本位的经济组织也就动摇了。()通过以上叙述,使青年学生清楚了解到国人的凄惨境况,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4.彰显民族英雄的榜样力量在抗战时期,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成为青年学生保家卫国的榜样。同样,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有许多英雄人物,堪称青年学生之楷模。当时的国立编译馆编写的高小历史就有不少中华民族英雄的事迹,包括“中华民族的建国始祖黄帝”“民族英雄汉武帝”“唐太宗的功业”“戚继光平倭”“史可法守土殉职”“郑成功经营台湾”,以及岳飞、文天祥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诸多历史教科书还积极讲述张骞、班超通使西域的故事,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壮举,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英勇,

    31、林则徐殚精竭力的壮举,“此种足为后世守将大吏的模楷,中小学历史教材中,宜善为利用之”。()在“民族英雄汉武帝”一课中,编者认为汉武帝“不但是汉代的英明君主,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武帝的一生功业对于中华民族最有贡献的就是开拓边地政策”。()另外,课前问题与课后作业也都突出民族英雄汉武帝的形象。同时,在一些地方教科书编写中“采取本地民族英雄故事、人情风俗和先贤时哲的爱国事实,以激发儿童们的民族思想”。()顾颉刚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个管仲,中国的前途已是有望,何况有许多的管仲呢?”()他指出,介绍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勇将能臣,能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这也是历史教员的责任。5.发出民族要自强

    32、的呼声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必须自立自强、团结一致,才能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中大量出现了中华民族要自强的呼声。其实早在杜亚泉编写的普通新历史序言中,就有“重在唤醒国民的民族危机意识、开放意识和自强奋进意()卢文迪:初中外国历史(第 2 册),第 124 页。()朱翊新:朱氏初中本国史(第 3 册),上海:世界书局,1939 年,第 9395 页。()国立编译馆:高小历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年。()李季谷:新历史教育论,教与学1940 年第 5 卷第 11 期。()宋延痒、蒋子奇:高小历史(第

    33、1 册),上海: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1947 年,第 3233 页。()合阳县乡土教材,陕西教育月刊1935 年第 1 卷第 10 期。()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商榷,教与学1935 第 1 卷第 4 期。125识”()这样的话语表达。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借历史来“激发本国民族的精神以图自强,借历史来分析国际政治的大势”(),寻求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有效途径。当梁园东高中教本本国现代史排版之时,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发生了,由于“事态重大,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在现代史中,实为最可注意最可悲痛的材料。因附撰两章于第六篇国民革命之后,俾读者知所警惕,而共谋挽回我华民族的厄运”。(

    34、)中国共产党编写的 小学历史课本有一节专讲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发动群众抗日,宣扬抗日救亡活动,号召“敌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自动组织起来”()。何炳松在复兴初中教科书外国史中讲:“现代中国的地位和文化都处在四面楚歌的危境。中国民族对于自身继续独立生存问题,实在负有重大的责任。”()中华民族的振兴与自强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金兆梓在 高中外国史中指出:“列强各国既都不会真心诚意帮助我们,则中华民族之复兴,自然只能完全依赖吾人自身之努力。所以吾人须在外交上取主动者地位,利用国际关系来打开四面重围,一面则尽可能范围内联合世界弱小民族以加强解放压迫的力量。”()郑昶在 初中外国史的

    35、“编例”中这样写道:“本书特别注重各民族文化之特点,以及其政治经济变迁的大势,使学生得于养成世界史常识之余,更得明瞭今日国际形势所由来,和我国所处之地位,藉以唤醒唤起民族运动上应负的责任。”()四、总 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看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清末以来,以爱国精神为主流的民族主义自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民国以降,中国遭受了外来民族压迫,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精神才真正被激发起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

    36、国的加剧,历史教科书宣扬民族主义和民族责任自然理所应当。()何成刚:北洋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编写旨趣述评,历史教学问题2013 年第 5 期,第 128132 页。()尹炎农:非常时期之历史教材的商讨,历史教育1937 年第 2 期。()梁园东:高中教本本国现代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 年,编辑大意。()山东省教育厅编审室编:小学历史课本(六下),北平:新华书店,1949 年,第 2526 页。()何炳松:复兴初中教科书外国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年,第 371373 页。()金兆梓:高中外国史(上册),上海:中华书局,1935 年,第 291292 页。()郑昶:初中外国史

    37、(第 1 册),上海:中华书局,1935 年。()习近平: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第 337 页。()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32 页。张绪忠 李 悦 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126二二三年第三期抗战时期历史教育更加受到重视,“本国史时间之增多,课程标准之重新厘订,均为适应此新的教育目标之举措也”。()在教育领域,民族主义不仅是政府正式规定的教育宗旨和教育内容,而且成为进步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运动强大的精神资源()。黄现璠指出:“中国今日受列强侵略、日本欺负所以历史一科,在学校课程中宜居第

    38、一,正以其以国家为前提,而负有特别的使命也。”()抗战时期的历史教科书正是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实现救亡图存的重要载体。这就决定了其编写必须“以民族根本利益、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为出发点,只要这样,才能养成学生的民族意识”()。李清悚和蒋恭晟的初中本国史“取材对于近代较详古代较略,于民族进化、政治经济设施、社会制度演化,凡足以表现一时代民族文化之特征及影响于后代者均扼要显示,以期唤起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思想”。()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有意识地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凸显历史教科书的教育功能。国家危亡之际,无数历史学者从民族大义出发,积极投身历史教育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中,他们积极宣扬民族光荣

    39、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提振全民抗击日寇的信心和决心。他们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径,谴责日本法西斯暴行,讴歌民族英雄,鼓舞中华儿女奋勇杀敌。他们疾呼民族自立、自强觉醒,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对于推动国共合作并缔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抗战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与以往有所不同,它承载了更多的民族和国家意志,充满了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本文作者张绪忠,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杭州 310018;李悦,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天津 300382(责任编辑 韩维宾)()郭树干:中学历史教学问题几个具体的讨论,中等教育季刊1942

    40、 年第 2 卷第 34 合刊。()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第 34 页。()黄现璠:最近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师大月刊1932 年第 5 期。()何成刚:从译介、改编到自编:民国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历史教学问题2007 年第 5 期,第 9599 页。()李清悚、蒋恭晟:初中本国史(第 4 册),编辑大意。128二二三年第三期The Early Dissemination of the Magna Carta WANG Dong(63)The document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Magna Carta include the wri

    41、ts of 19 June,the letters of the twenty five barons and the Magna Carta.The letters of the twenty five barons,the core docu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gna Carta,specified a detailed operation plan.The writs of 19 June,issued from the Kings administrative system,ostensibly ordered the sherif

    42、f to implement the Magna Carta,but were actually sent to the rebel barons followers,the barons themselves and the pro-baronial bishops.The Magna Carta was then distribut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the bishops,and the bishops and cathedral churches were responsible for its custody and exhibition.The

    43、 mechanis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Magna Carta was a new attempt at church-state cooperation.The Magna Carta not only limited the kings power,but also stipulated the rights of nobles and free individuals,which was the reason why the Magna Carta had been widely disseminated.The writs of 19 June

    44、and the letters of the twenty five barons,confirmed the justice of the right to resistance.On the Aristocracy and Innovation of the British Highway System in Modern TimesZHANG Xunshi(78)The ancient British highway inherited the Roman road system,and underw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alled via reg

    45、ia in the Middle Ages,and evolved into“the parish repair system”in the early modern times.The traditional highway system had a drawback of conflicting rights of“used for public”and“governed by local”,which had been improved in the early modern times.The main purpose of aristocratic participation in

    46、the reform of the highway system was to obtain economic benefits,enhance regional industrial value,and consolidate their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tus.They actively promoted road legislation in parliament,invested manpower and financial resources,and even land in promoting road construction and improv

    47、ing roa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The modern road transportation system was built in Britain in the 18th century,and the efforts of the aristocracy were indispensable.This grand reform had achieved a win-win situation for individuals,regions,and countries,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industrialization.O

    48、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Royal Judges in the Reign of Edward I in EnglandZHU Jian(94)The period of Edward I was a critical stage i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royal judges in England.The royal judges,who became more professional and further secularized,transformed from part-time administrative o

    49、fficials to full-time judicial work,and was selected from professional lawyers.The regular salary system was established,and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had also moved towards concretization.Edward I expanded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royal courts,promoted its professionalization of functions,and laid the

    50、 found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royal judges.He issued a series of decree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royal judges.Edward I inherited the“rule of law”model of governance and relied on professional judicial institutions and professional judicial officials to reinfo


    注意事项

    本文(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