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冷战、城乡和三线建设:与美国学者柯尚哲先生的讨论.pdf

    • 资源ID:645521       资源大小:1.39M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冷战、城乡和三线建设:与美国学者柯尚哲先生的讨论.pdf

    1、第5 0卷第4期2 0 2 3年7月V o l 5 0 N o 4J u l y 2 0 2 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冷战、城乡和三线建设:与美国学者柯尚哲先生的讨论李李德德英英 胡胡天天鹏鹏 摘要:近年来,海外三线建设研究逐渐热门,不断有学者从政治、经济、社会、企业等角度展开研究,其中美国学者柯尚哲以冷战与军事化为视角,较为全面地对三线建设进行了分析介绍,但其在讨论“冷战”格局下的中国

    2、国际环境时,忽视了中美苏三国关系的动态变化,未能理解“三线地区”的深层含义;其“军事化”理论的解释亦不够全面,其“有特权的艰苦”的讨论虽然对城乡、工农关系有所涉及,但论证有限,并且未能将其置于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变化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关键词:三线建设;海外研究;柯尚哲 毛泽东时代的三线建设:冷战中国的军事化;冷战;城乡关系D O I 1 0 1 3 7 3 4 j c n k i 1 0 0 0-5 3 1 5 2 0 2 3 0 7 1 2收稿日期:2 0 2 2-1 2-0 4基金项目:本文系2 0 1 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1 8 J

    3、 Z D 0 2 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德英,女,重庆万州区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E-m a i l s c l d y 2 0 0 41 6 3 c o m;胡天鹏,男,四川资阳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线建设的研究在海外学界逐渐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增多,虽然已有学者对相关成果进行了介绍,但仍有新成果不断涌现。如陈超(C h a oC h e n)以2 0世纪7 0年代中期到8 0年代的四川省三线企业锦江厂为研究对象,从日常生活和劳动关系的角度审视企业内部的组织生态,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线单位中,管理层与普通工人之间并不是新传统主义下

    4、的简单强弱关系,由于地理隔绝、工人间复杂社会网络以及终身雇佣制等因素存在,工人的旷工行为往往能得到管理层的容忍,企业运作也因此更为有效。李菊(J uL i)以三线企业南方钢铁厂(化名)为研究对象,关注2 0世纪6 0年代到2 0 0 0年左右该厂的转型过程,讨论当代中国社会变化与前现代性和经济改革主导话语之间的关系,关注企业与个体在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时期所面临的重大社会、生活转折,同时探寻三线建设作为历史、档案与个人记忆的多重面相。范敬亭(J i n g t i n gF a n)与邹本(B e nZ o u)以三线建设相关城市、县区为样本,采用数学建模方法,计量分析在欠发达地区进行大量制造业投

    5、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讨论三线建设对内地工业化的贡献,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促进了该地591参见:陈东林、段娟 三线建设史研究述评,陈东林主编 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 0 1 4年版,第3 5 0-3 5 2页;柯尚哲 从欧美观点看三线建设,开发研究2 0 1 5年第1期,第1 5 7-1 5 9页;秦颖、刘合波2 0世纪8 0年代以来国外三线建设研究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2 0 2 0年第1期,第1 3 2-1 4 2页。C h a oC h e n T o l e r a t i o n G r o u pG o v e r n a n c e i naC h

    6、 i n e s eT h i r dL i n eE n t e r p r i s e S i n g a p o r e P a l g r a v eM a c m i l l a n 2 0 1 8 J uL i A l l t h a t i sS o l i dM e l t s i n t oA i r A n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r o c e s s o f aT h i r d-f r o n tE n t e r p r i s e i nC h i n a d o c t

    7、o r a l d i s s e r-t a t i o n 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o fN e wY o r ka tB i n g h a m t o n 2 0 1 2 J uL i H o wI tW a s I sT o l d R e c o r d e da n dR e m e m b e r e d T h eD i s c o n t i n u e dH i s t o r yo f t h eT h i r dF r o n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 J o u r n a lo f H i s t o r i

    8、 c a lS o c i o l o g y2 8 n o 3 S e p t e m b e r2 0 1 5 3 1 4-3 4 1 J uL i E n d u r i n gC h a n g e T h eL a b o ra n dS o c i a lH i s t o r yo fO n eT h i r d-f r o n t I n d u s t r i a lC o m p l e xi nC h i n a f r o mt h e1 9 6 0s t o t h eP r e s e n t B e r l i n D eG r u y t e rO l d e

    9、n b o u r g 2 0 1 9 区经济转型,缩小了区域经济差异,但是投资溢出效应不好,全国长期总体经济效益并未得到有效提升。综合来看,海外既有研究成果,大多从某个角度,或经济、或军事、或环境对三线建设进行研究,较多关注三线建设的经济效益,执着于探讨经济层面的得失,忽视了政策制定的特殊背景,未能将三线建设还原到时代中进行考察。美国学者柯尚哲(C o v e l lF.M e y s k e n s)的 毛泽东时代的三线建设:冷战中国的军事化 则从“冷战”视角出发,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三线建设,描述并分析了处于城乡之间的三线单位职工日常政治文化生活,是海外三线建设研究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果,

    10、但其对“冷战”与“三线”概念的理解、“军事化”与“有特权的艰苦”中对城乡、工农关系的论析以及资料的解读等方面仍存在不少误解或不足。一 柯著的主要内容及国外学术评价柯著第一章描述了2 0世纪6 0年代中国所处的复杂国际环境,介绍了中国面临的多方军事战争压力。同时,柯尚哲也对当时国内政治经济环境进行了分析,将目光投射到后大跃进时期(p o s t-G r e a tL e a p)中共领导人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认识分歧,认为毛泽东利用逐渐升温的外部压力来推动对中共党内“修正主义”的压制,并借此实践“毛式社会主义道路”。柯尚哲梳理了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三五计划”的重点如何从“吃穿用”转移到以

    11、国防战备为中心的“三线建设”。第二章“好人好马上三线”,分别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视角对三线建设动员工作展开分析,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动员数百万城市工人去内地开展三线建设。为了三线建设的顺利开展,中国共产党需要将大批工农兵送往内陆地区进行基础建设与工业生产。但各地区的领导干部出于对地方利益的考量,在人员调动方面并非全力支持。在西南地区,饥荒尚未淡出人们的记忆,负责三线项目基础建设的西南局,对大量劳动力再次从农业流向工业充满担忧;上海市某些领导人则考虑到一大批熟练工人迁往内地后,上海工厂将难以完成既定生产指标,因而对人员的内迁多有掣肘。被动员的城市工人想法更为丰富,部分工人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

    12、信仰,主动自发地投身三线建设;另一部分工人则更关心物质回报、家属安置等问题,将参与三线建设作为筹码,与工厂谈判交换。第三章讨论了三线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柯尚哲以“军事化”(M i l i t a r i z a t i o n)为切入点,描述了军事压力从国际竞争传导到三线职工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不仅将军事斗争中“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运用到三线建设中,集中力量攻坚某个或数个重点项目,在地方上打基建大会战,还向全社会宣传学习解放军精神,将建筑队伍军事化,多快好省地建设三线。该章以时间为线索,分别描述了三线建设1 9 6 4-1 9 6 6年的第一次高潮、1 9 6 6-1 9 6 9

    13、年间的停滞以及1 9 6 9-1 9 7 1年的第二次高潮。尽管柯尚哲以时间为刻度区分了三线建设的三个阶段,但是对两次高潮论述的逻辑一致,并未充分展现其中异同,对三线建设的内在变化分析不够。此点后文将详述。第四章以四川大山深处的攀枝花基地为中心,展现三线职工的日常生活。该章重点描述了当时荒凉、恶劣的生存环境,如住“干打垒”、吃粗粮、单一匮乏的文娱活动等。党和国家要求三线建设的参与者,先生产后生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线单位与职工响应号召,在努力生产的同时,尽力改造生活环境,建设农场,组织篮球比赛、电影放映、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建立托儿所与各级学校,逐渐形成一个小社会。总体而言,三线职工所处的

    14、环境虽然恶劣,远不如大部分职工原来所在的大城市优越,但比当时当地的农村优渥许多。69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i n g t i n gF a n B e nZ o u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f r o mS c r a t c h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i r dF r o n t a n dL o c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C h i n a sH i n t e r l a n d J o u r n a l o fD e

    15、 v e l o pm e n tE c o n o m i c s1 5 2 S e p t e m b e r2 0 2 1 1-3 4 例如巴里诺顿(B a r r yN a u g h t o n)认为,三线建设最主要的成就是通过铁路网络将中国偏远的内陆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连接起来,促进了重要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但其高昂的建设成本、大部分项目的失败以及调整改造所造成的又一次资源浪费,使其在经济层面弊大于利,故评价其是一次失败的经济投资。参见:B a r r yN a u g h t o n T h eT h i r dF r o n t D e f e n c eI n d u s t

    16、r i a l i z a t i o ni nt h eC h i n e s eI n t e r i o r T h eC h i n aQ u a r t e r l y n o 1 1 5 S e p t e m b e r1 9 8 8 3 5 1-3 8 6(又见中译文:巴里诺顿 三线建设:中国内陆的国防工业,徐有威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编 冷战国际史研究 第1 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 0 1 1年版,第2 6 8-2 9 9页);B a r r yN a u g h t o n T h eC h i n e s eE c o n o m y T r a n s i

    17、 t i o na n dG r o w t h C a m b r i d g e T h eM I TP r e s s 2 0 0 7 7 7 柯尚哲(C o v e l lF.M e y s k e n s),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目前为美国海军学院国家安全事务部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史与当代中国史,毛泽东时代的三线建设:冷战中国的军事化 M a o sT h i r dF r o n t T h eM i l i t a r i z a t i o no fC o l d W a rC h i n a C a m b r i d g e C a m b r i d g eU

    18、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2 0 2 0 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其近期三线建设研究成果有:AR i c hN e w W i n d o wi n t oT h eS o c i a l E c o n o m-i c A n dM i l i t a r yH i s t o r yo fC o l dW a rC h i n a T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C h i n a4 7 n o 3 O c t o b e r2 0 2 2 3 0 7-3 0 9 第五章从经济层面对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建设成果进行评估。柯尚哲认为巴

    19、里诺顿(B a r r yN a u g h t o n)提出的三线建设经济方面的种种弊端确实存在,除此之外,他还注意到三线建设是那一时期唯一投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计划,意义非凡,不仅缩小了当时的中西部差距,还为后毛泽东时代内陆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工业化的协同配套和交通线路、邮政网络的搭建,将内陆与沿海紧密连接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更为一体化的中国。结语部分,介绍了2 0世纪7 0年代之后,随着中美关系改善,三线建设不再是经济重心,国家投资转向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让位于农业与轻工业。中国不再需要工业系统随时为军事战争服务,也不要求民众成为无视个人生活状况、随时投身保家卫国的后备部队,全国经济生活

    20、走向正常化。毛泽东时代的三线建设 出版于2 0 2 0年,是目前海外第一部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研究专著。该书出版后受到海外学者的关注。日本学者平田康治(K o j iH i r a t a)评价柯著多样的史料来源,认为该书将成为研究毛泽东时代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重要著作之一,同时也指出部分三线建设项目自民国时期就已经有所规划,而柯著忽视了其中的继承关系。斯特尔(H e a t h e rM a r i eS t u r)认为柯著讲述了一个毛泽东时代中国所特有、但是与整个“冷战”世界相统一的故事,三线建设与同时代苏联、美国的军备建设并无本质区别。江旷(B r i a nD e M a r e)认为柯

    21、著对海外中国史研究做出了两大突破性的贡献,一是为三线建设提供了一段深描式的历史,二是展示了如何从中国国内以及“冷战”视角去看待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活动。周陶沫(T a o m oZ h o u)指出,柯著成功地将上层精英决策与下层民众故事连接在一起,是一部填补三线建设研究领域空白的著作。丁榕俊(Y o u n g j u n eC h u n g)认为,该书不同于之前的碎片化研究,系统地还原了三线建设这段历史,让读者得以从中国国内与国际等多个视角认识三线建设,填补了空白。可以看出,海外学者对 毛泽东时代的三线建设 一书基本持肯定态度,且多次提到其开创性与奠基意义。笔者认为,柯尚哲的研究第一

    22、次较为系统地将中国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呈现给英文世界,在史料运用与观察视角上较之前的研究有所突破,为海外三线建设研究奠定了基础;柯著以“冷战”作为切入点,着重关注三线建设决策制定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探寻国际安全危机如何从政治层面进一步影响国家经济计划、城乡格局、企业生产与个人日常生活,人们的行为模式、思想意识又如何被军事化氛围所型塑;柯著试图还原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再现城市与乡村关系,工人与农民的思想、行为与日常生活。但是,2 0世纪6 0年代的中国究竟面临怎样的“冷战”格局?柯著的“冷战”与军事化视角是否能正确理解三线建设?值得进一步讨论。二“冷战”与“三线地区”概念辨析关于

    23、三线建设决策出台的原因,国内已有学者从多个层面进行讨论,不仅关注到2 0世纪6 0年代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国际安全威胁,也从高层领导人决策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柯尚哲基本延续了国内学者的讨论路径,大体上以时间为线索,对不同国际环境下三线建设的兴起、转折与沉寂的过程展开分析,并以“冷战”为切入点,指出美国以“特殊战争”、“局部战争”等手段将战争控制在美国本土之外,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是“冷战”;但中国长791李德英 胡天鹏 冷战、城乡和三线建设:与美国学者柯尚哲先生的讨论诺顿认为,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交通不便的偏远内陆,抑制了原本更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工业发展,进而对中国整体工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参见:B

    24、a r r yN a u g h t o n T h eT h i r dF r o n t D e f e n c e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i nt h eC h i n e s e I n t e r i o r T h eC h i n aQ u a r t e r l y n o 1 1 5 S e p t e m-b e r1 9 8 8 3 5 1-3 8 6.关于三线铁路将中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与全国工业网络紧密地连为一体的具体论述,参见:柯尚哲 三线铁路与毛泽东时代后期的工业现代化,周明长译,开放时代2 0 1 8年第2期,第4 9

    25、-6 8页。K o j iH i r a t a r e v i e wo fM a o sT h i r dF r o n t T h eM i l i t a i r i z a t i o no fC o l dW a rC h i n a b yC o v e l l F M e y s k e n s T h eJ o u r n a l o fA s i a nS t u d i e s7 9 n o 4 N o v e m b e r2 0 2 0 9 9 6-9 9 8 H e a t h e rM a r i eS t u r r e v i e wo fM a o sT h

    26、 i r dF r o n t T h eM i l i t a i r i z a t i o no fC o l dW a rC h i n a b yC o v e l lF M e y s k e n s 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e s eM i l i t a r yH i s t o r y9 n o 2 N o v e m b e r2 0 2 0 2 1 2-2 1 4 B r i a nD e M a r e r e v i e wo fM a o sT h i r dF r o n t T h eM i l i t a i r i z a t i

    27、o no fC o l d W a rC h i n a b yC o v e l lF M e y s k e n s H-D i p l o J a n u a r y1 3 2 0 2 1 h t t p s h d i p l o o r g t o E 3 0 1 T a o m oZ h o u r e v i e wo fM a o sT h i r dF r o n t T h eM i l i t a i r i z a t i o no fC o l d W a rC h i n a b yC o v e l lF M e y s k e n s Tw e n t i e

    28、t h-C e n t u r yC h i n a4 6 n o 2 M a y2 0 2 1 E 1 4-E 1 5 Y o u n g j u n eC h u n g r e v i e wo fM a o sT h i r dF r o n t T h eM i l i t a i r i z a t i o no fC o l d W a rC h i n a b yC o v e l lF M e y s k e n s P a c i f i cA f f a i r s9 4 n o 4 D e c e m b e r2 0 2 1 7 4 6-7 4 8 孙东升 我国经济建

    29、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 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党的文献1 9 9 5年第3期,第4 2-4 8页。陈东林 从“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三五”计划指导思想的转变过程,当代中国史研究1 9 9 7年第2期,第6 5-7 5页;李德英、陈梦遥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和完善(1 9 6 2-1 9 6 6),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 0 2 1年第2期,第9 4-1 1 0页。期处于美苏争霸压力下,位于“冷战”的重要战场 东亚,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一直处于积极备战的“热战”中。柯氏认为“冷战”不只是中国国际安全事务中的一个名词,更深刻影响着国内政治经济活动与民众日常生活,“冷战”视角能较好地将三线建设纳入

    30、到全球史的研究范畴之内。诚然,探讨2 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史与全球史绝无可能绕过“冷战”这一话题,但柯氏并未充分注意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世界局势的判断与应对,对“冷战”格局下中美苏三国博弈与制衡的动态变化有所忽视,往往只将目光聚焦于其中双方,而忽略了第三方的地位与作用。自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国际“冷战”格局形成以来,中国始终面临着来自美苏两霸的威胁和压力,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毛泽东的战略思想里,中国在军事上只能重点对付一个主要敌人,他曾对周恩来说:“无论美国也好,中国也好,都不能两面作战。口头上说两面、三面、四面、五面作战都可以,实际上就是不能两面作战。”因此,如何处

    31、理中美、中苏关系以维护国防安全,“反帝”抑或“反修”,一直是中共领导人思考的问题。柯氏提出,在三线建设决策提出与实施的1 9 6 4年,中国虽然面临来自多个方向的地缘政治压力,但主要军事假想敌是美国,三线建设正式开展的直接导火索也正是越南“北部湾事件”。但笔者认为,美越冲突加剧固然加速了三线建设决策的出台,但这一时期中共领导人对中苏、中美关系认识的转变更为关键。自2 0世纪5 0年代至6 0年代初,中国的安全战略与对外防御策略一直是以针对美国为主,重点防御方向是东南沿海。因此,中国主要的工业基本都设在东北和华北地区,上海以南地区属于放弃地带。基于此,中央军委制定了“北顶南放”的防御策略,将全国

    32、沿海岸线划分为死守地区和固守地区,长江以北坚守,长江以南放敌人进来,此时中苏关系良好,北方有苏联可以依托,因而可以死守。但是,随着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从口诛笔伐的公开论战逐渐加剧到频繁的边界摩擦,苏联不再是可以依靠的盟友,而是拥有巨大军事力量的潜在战争对象。1 9 6 4年,中苏边界谈判破裂,苏联屯兵中蒙边境,毛泽东等领导人不得不转而考虑苏联对中国的威胁。2月2 7日,毛泽东在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第一次谈话时多次提到苏联可能入侵中国,认为苏联在种种压制中国的措施不能奏效后,极可能对中国诉诸武力。5月2 7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提出,从赫鲁晓夫反华的趋势看,我们要考虑到万一他甘冒天下之大不

    33、韪,竟然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抵抗武装入侵的准备。7月2日,毛泽东在同周恩来、彭真、贺龙、杨成武等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战略问题,你们不能只注意东边,不注意北边;只注意帝国主义,不注意修正主义。”在实际作战准备层面,9至1 1月,总参谋长罗瑞卿和副总参谋长杨成武对华北北部地区进行战役勘察,并召开会议作了具体部署,逐步加强“三北”即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国防工程建设。如果说6 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方针中,“反修”内容还是以意识形态斗争为主,那么以1 9 6 4年为转折点,“反修”方针已开始与国家安全战略联系在一起。面对美苏两霸

    34、的军事压力,尤其是原子弹威胁,1 9 6 4年5月2 7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的讲话中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 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中共中央于1 9 6 4年做出的三线建设决策,将三线地区作为全国的战略大后方,其出发点不仅是针对来自美国的威胁,也有防备苏联的成分。柯氏并未对此种中苏关系的转变给予足够的重视,仅较多地关注中美关系的变化。以柯著的叙述逻辑观之,三线建设兴起与沉寂的主导因素均是美国,中美关系是否紧张,决定了中国政府对三线建设的重视程度。这与三线建设的实际背景并不相符。柯著忽视了不同时

    35、期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三线建设重点建设区域均有所89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 o v e l lF M e y s k e n s T h e r eN e v e rW a saC o l d W a rC h i n a W i l s o nC e n t e r S e p t e m b e r9 2 0 2 0 h t t p s w w w w i l s o n c e n t e r o r g b l o g-p o s t t h e r e-n e v e r-w a s-c o l d-w a r-c h i n a 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 新中国外交风

    36、云 第3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 9 9 4年版,第7 9页。李丹慧1 9 6 4年:中苏关系与毛泽东外患内忧思路的转变,栾景河主编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0 4年版,第5 6 0页。胡哲峰 建国以来若干军事战略方针探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 0 0 0年第4期,第2 4页。沈志华 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 0 0 6年版,第5 2 1页。吴冷西 十年论战 1 9 5 61 9 6 6中苏关系回忆录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 9 9 9年版,第7 7 8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年谱1 9 4 9-1 9 7 6 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3年版,第3 6

    37、 9页。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 编委会编 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 0 0 9年版,第4 6页。金冲及主编 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 9 9 8年版,第1 7 6 8页。不同的事实,导致其对“三线地区”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而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他对三线地区的划分图中。在该图中,柯尚哲向人们展示了他所理解的中国一、二、三线地区。但是,该地图存在明显错误与有待商榷的地方。首先是底图部分,在疆域划分上存在两个明显错误。第一处是中印边境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A k s a iC h i n)。此地区为中国领土,主权为中国所有,且一直在中国政府的实际控制下,柯尚哲在

    38、该图中将阿克赛钦地区划归印度,是一处明显错误。第二处为中印边境东段的中国藏南地区,他将其错误标注为印度所有。除去底图错误外,该图对于一、二、三线地区的划分也有待商榷。柯氏认为,三线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四川、陕西、宁夏、山西、贵州、云南、广西数省或自治区的全部以及湖南、湖北、河南与河北等省的一部分;一线地区包括除云南、广西以外的所有边疆、沿海省份;其余省份属于二线地区。此种划分并不合理,且柯尚哲对三个地区的划分模棱两可。在2 0 2 0年9月发表的一篇政治评论文章中,他再次引用了该书中的三线地区划分图,并将新疆与西藏两个自治区划为二线地区。海外有关三线建设的研究,大多以荒凉偏远的西部来概括描述三

    39、线地区,并未进行严格的学术划分与界定。如范敬亭、邹本就用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来指称三线地区;而巴里诺顿则指出,“大三线”为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全部,陕西省秦岭以南的地区,以及河南、湖北、湖南三省的西部地区。与诺顿的划分相比较,柯尚哲更进一步将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部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也划为三线地区。目前,国内学者大多沿用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时期的定义,即“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线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涉及当时的川、黔、滇、陕、甘、青、宁、晋、豫、鄂、湘、粤、桂等1 3个省或自治区,其中现在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省和重庆市是重点地区

    40、”。总体而言,目前海内外学术界对于三线地区的界定,虽然在边界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大多采用明确的分界线来划分。这种方法较为明晰地区别了一、二、三线地区,为学术研究确定了明确的对象与界限,但正是这种确定性掩盖了三线地区的动态变化及其边界线的模糊性。因此,笔者认为,并不能将三线地区视作一个既定的、不变的概念。如前文所述,一、二、三线概念因备战而提出,不仅将全国划为一、二、三线,在各省内部也有“小三线”。1 9 6 4年5月2 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于三线的最初表述是:“第一线是沿海,包钢到兰州这一条线是第二线,西南是第三线。”刘少奇也同意毛泽东的看法,并强调“就是搞四川这个第

    41、三线”。8月2 0日,毛泽东在与薄一波关于工业重新布局问题的谈话中再次表示三线包括西南的云贵川三省,“二线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山西、陕西、江西、吉林、内蒙,四川、云南、贵州是三线”。但是,在中共领导人后续的讨论与政府实际工作中,三线的范围逐步扩大。比如该年9月2 1日,李富春就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三线建设的目标是要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1 0月1 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有相似的意见:“总而言之,向云贵川、陕甘宁挤,还有个湘西、鄂西、豫西。”以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

    42、肃、宁夏六省及湖南、湖北、河南省西部地区为三线地区的划分逐步成型。但“三线”是战略作战思想,当军事假想敌及其进攻方向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各地区的地位与重要性991李德英 胡天鹏 冷战、城乡和三线建设:与美国学者柯尚哲先生的讨论 M a p0 1T h eF i r s t S e c o n da n dT h i r dF r o n t s i nC o v e l lF M e y s k e n s M a o sT h i r dF r o n t T h eM i l i t a r i z a t i o no fC o l dW a rC h i n a 5 C o v

    43、e l lF M e y s k e n s T h e r eN e v e rW a saC o l d W a rC h i n a W i l s o nC e n t e r S e p t e m b e r9 2 0 2 0 h t t p s w w w w i l s o n c e n t e r o r g b l o g-p o s t t h e r e-n e v e r-w a s-c o l d-w a r-c h i n a J i n g t i n gF a n B e nZ o u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f r

    44、 o mS c r a t c h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i r dF r o n t a n dL o c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C h i n a sH i n t e r l a n d J o u r n a l o fD e v e l o pm e n tE c o n o m i c s1 5 2 J a n u a r y2 0 2 1 7 B a r r yN a u g h t o n T h eT h i r dF r o n t D e f e n c e

    45、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i nt h eC h i n e s eI n t e r i o r T h eC h i n aQ u a r t e r l y n o 1 1 5 S e p t e m b e r1 9 8 8 3 5 4 国防科工委三线调整协调中心编印 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总结文集,国防科工委三线调整协调中心2 0 0 6年版,第2 7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年谱(1 9 4 9-1 9 7 6)第5卷,第3 5 5页。刘少奇:搞西南三线现在要着手(1 9 6 4年5月2 8日),陈东林主编 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第4 9页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年谱(1 9 4 9-1 9 7 6)第5卷,第3 9 1页。李富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1 9 6 4年9月2 1日),陈东林主编 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第8 8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年谱(1 9 4 9-1 9 7 6)第5卷,第4 2 0页。也随之发生变动。1 9 6 4年5月,邓小平即认为,“酒泉过去和西南一样是大后方,现在变了,也算第二线”,从中可以看出同一地区是否属于三线并非一成不变。8月初,周恩来在听取关于国防工业和计划工作汇报时的插话中的表述则更为明晰:“除了攀枝花以外,我国周围各省都是第一线。东南沿海,舟山是最前边,东南几省是第一线。

    47、对东南亚来说,南边几省是第一线。对印度来说,西藏是第一线。对修正主义,西北、东北各省是第一线。”这就是说三线与一线一样,都是相对的,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1 9 7 0年前后,这种动态变化最为明显。此时,中苏关系高度紧张,原本属于三线地区的甘、宁、青三省建设重点需要有所调整,逐渐内缩,“西北重点是建设陕南和关中地区,甘肃乌鞘岭以西和宁夏银川以北反修前沿地区有些重要工厂和建设项目,要分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中南的桂西北、粤北地区的建设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视,“华东要加强山东沂蒙、赣西北和皖南、大别山地区的建设,华北要加强山西太原以南地区的建设,东北要加强辽西地区的建设,以利独立作战”。此时的“三北”地

    48、区已取代华东和华南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战略防御方向,对苏防卫作战已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三线这一概念也不再局限于西南、西北这些与沿海相对应的内陆地区,而是一切能为纵深作战提供支撑的区域。从上述三线地区概念及内涵变化的历程中不难看出,三线不等同于内地,三线的核心内涵是备战与后方。毛泽东甚至提出“干部配备也要有一、二、三线。不能一个人死了,没人管事了,要准备几线”。随着军事假想敌及其进攻方向变化,后方必然随之改变,并不特指某一区域。三线地区应该是一个动态概念,并非某几条边界线所能简单涵盖。当然,就中国本身的地理环境而言,无论军事假想敌从哪个方向进攻,中西部数省均是后方所在,周恩来就明确指出:“真

    49、正的三线是青海、陕南、甘南、攀枝花”。总体而言,三线地区是以内陆地区为核心,受不同阶段的国际形势、领导人及政府决策影响,外沿动态变化的区域。若要在地图上对三线地区进行标注,笔者认为,应该舍弃之前的直接以一、二、三线进行阶梯式划分的方法。除三线地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外,一些处在二、三线地区交界的省份,其部分市县有三线企业,是将整省划入,还是部分划入?若部分划入,其边界线又依据什么划分?这些都是绘图时所需面对的难题。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三线投资项目、企事业单位为标注点的标点式作图法,将G I 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到三线建设研究中,或许会有更多的突破与收获。2 0世纪6 0年代末,一方

    50、面,美国逐渐意识到利用中国牵制苏联在其全球战略中的作用和分量,并试图通过在亚洲进行军事收缩来改善对华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为了避免陷入两面受敌的尴尬处境,努力摆脱日益恶化的国际安全态势,亦尝试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柯著认为三线建设结束于1 9 7 2年的重要依据是中美关系缓和,忽视了此时中美苏三国关系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恰恰对三线建设进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尼克松访华与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签署,并不意味着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完全改善。从1 9 7 2年开始,中央军委要求把“打坦克之风”吹遍全军,部队从单兵到分队都积极开展了打坦克训练,在苏军可能入侵的“三北”地区主要地段,构筑了大量抗击苏军坦克


    注意事项

    本文(冷战、城乡和三线建设:与美国学者柯尚哲先生的讨论.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