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以裙楼行人综合体为代表的高密度香港地区立体城市形态解析方法.pdf

    • 资源ID:635980       资源大小:1.27M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以裙楼行人综合体为代表的高密度香港地区立体城市形态解析方法.pdf

    1、人出力共建家园。五是包容自信的归属感。彼此尊重互助融合,住区文化多元多彩,人人都能切实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以此为目标,形成下一步宜居城市建设及评价工作建议:一是科学统筹,把各相关职能部门分散的宜居建设工作内容统一到“居住需求层级”体系中。探索以“人的生活尺度”构建 5 分钟物业支持圈、10 分钟完整居住圈、15 分钟生活服务圈、30 分钟休闲消费圈、45 分钟职住平衡圈、90 分钟湾区共享圈的宜居时空体系。以人的发展尺度构建“租得起、住得好、买得到”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市场体系,缓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支持刚性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夯实“住有宜居”基础,全面支撑幼、学、劳、病、老、弱等群体生活发展需

    2、求,筑牢民生幸福底线。二是整合城市群、城市、社区、小区、住宅宜居生活空间系统,尊重各类人群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结合城市体检等具体工作,实施城市、街道、社区综合宜居度评价和城市间宜居水平比较。构建综合动态宜居评价指标模型,分析选取能够反映一般市民对安全稳定、健康整洁、发展潜力、完备便利、绿色舒适、自在活力等多维居住需求的支撑指标。分析宜居偏好和人群特征对应关系,扩展构建能够反映差异化需求的变动指标。叠加商品房、公共住房、城中村、老旧小区、园区宿舍等不同住区类型特征,实现尊重人群需求差异和居住环境差异下的城市整体及局部宜居水平动态评价。三是加强一流宜居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分阶段制订全市一流宜居城市建设

    3、行动方案,明确当前宜居城市内涵、原则目标、重点任务、实施策略、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估图 3.元芬青年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示意图(图片来源:愿景微棠元芬新村改造项目调研资料)图 2.南头古城整治提升绿地空间分布图(图片来源:万科南头古城改造项目调研资料)等内容。采用动态评价指标模型定期对全市宜居情况进行实时评估,逐年编制发布城市宜居水平评估报告。结合城中村、旧住宅区改造等各具体板块工作内容及要求,基于评估结果和工作目标,提出年度城市宜居发展重点和措施。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宜居城市建设评价的市民参与度,促进城市建设工作内容和市民需求精准联动,提升行政决策效率效果。注释: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

    4、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重点工作方案和广东省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基本指标体系的通知(粤委办发电201222 号)2 吴良镛院士于 2010 年提出:“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应是一个完整社区的概念。”参考文献:1 李业锦,张文忠,田山川等.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J.地理科学进展,2008(03):101-109.2 王世营,诸大建,臧漫丹.走出宜居城市研究的悖论:概念模型与路径选择 J.城市规划学刊,2010(

    5、01):42-48.3 张 文 忠.宜 居 城 市 建 设 的 核 心 框 架 J.地 理 研究,2016,35(02):205-213.4 庞前聪,周作江,王英行等.城市宜居动态指数的研究及应用以珠海国际宜居城市指标体系为例 J.规划师,2016,32(06):124-128.5 万科城市研究院.城村共生南头古城活化与更新 J.建筑实践,2020(12):12-19.6 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分析报告 R.深圳:2021.摘要:香港人口密度极高的情况下,具有多层步行系统的紧凑城市形态应运而生,成为现代主义人车分流思想的体现。裙楼行人综合体是香港等城市垂

    6、直空间结构的独特之处,它被定义为由裙楼层、地上层、地下层或山坡通过高架走道、地面人行道、地下通道和山坡连接起来的一组独立开发项目。这项研究不同于城市形态研究惯例选取欧洲老城区的形成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关注亚洲高密度高层立体城市的形态构成要素和空间关系结构。本文试图开发一种方法来描述和分析以裙楼行人综合体为代表的垂直高密度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特征,以及对比湾仔新的现代主义式的城市肌理与传统殖民时期的方格网城市肌理在组成和结构上的差异。实证案例将选自香港核心区,位于湾仔和金钟之间的大型裙楼行人综合体。它位于最新的填海区,最新填海区的城市肌理与以往填海区的城市肌理和半山区肌理,在地块和建筑物规模

    7、上有极大的不同。除了分析构成要素规模的差异外,本文还将分析两类城市肌理在空间结构上的异同。研究发现,随着陆续几个填海阶段,新的城市肌理先后形成,后期形成的城市肌理逐渐出现了新的实体和空间要素,如裙房群,以及形成新的空间关系结构,例如室内与室外元素之间的新关系,这是由室外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延伸而来的。这些湾仔城市形态中,新的要素通过嵌入在街道、地块和建筑之间的分层关系中,改变了原本传统元素的排列规则,表达出新的结构。本研究拓展了现有的理论方法,通过运用新的元素和结构定义,解读裙楼行人综合体代表的立体城市形态,深入理解了立体香港的空间结构和模式,旨在未来为低纬度地区的高密度城市的形态研究提供方法,

    8、并为城市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关键词:裙楼行人综合体;高密度立体城市形态;形态元素、形态结构Analysis Method of High-Density Volumetric Urban Form Represented by Podium-Pedestrian Complex in Hong Kong关于以裙楼行人综合体为代表的高密度香港立体城市形态解析方法作者:刘思贝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候选人 贾倍思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Text/images by LIU Sibei Faculty of Architecture,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hD

    9、Candidate JIA Beisi Faculty of Architecture,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Associate ProfessorAbstract: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city of Hong Kong,a unique compact urban form has emerged,featuring a multi-level pedestrian system that separates people from vehicles.This form is known as the podium-pedest

    10、rian complex,characterized by independent developments connected through elevated walkways,sidewalks,underpasses,and hillsides.Unlike traditional urban morphology research focused on old European areas,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orphological element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of high-density,high-rise ci

    11、ties in Asia.It aims to develop a method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vertical urban form and compare it with traditional grid urban patterns from the colonial period.The study focuses on a large-scale podium pedestrian complex between Wan Chai and Admiralty in Hong Kongs cor

    12、e area.With successive stages of reclamation,new urban fabrics have formed,introducing new elements and spatial structures,altering the arrangement rules of traditional elements.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se urban fabrics,this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a deeper understand

    13、ing of three-dimensional urban spaces and provides insights for future urban design in high-density cities.Keywords:Podium-Pedestrian Complex;High-Density Volumetric Urban Form;Morphological Elements,and Urban Hierarchical Structure1.引言根据香港 2021 人口普查统计报告显示,湾仔现今的人口密度达到 15791 人/平方千米。研究中新的立体高密度街区的平均容积率

    14、达到 15.595,而传统方格网街区的平均容积率是 12.118。香港紧凑而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从过去至当今是一以贯之的,是由英国殖民政府自1841 年首次殖民香港岛后实行的土地价值驱动政策造成的,这一政策便是自由放任基本政策。殖民政府并没有实施长期的规划方案,因成本而拒绝长期投资在土地规划发展上,反而是考虑短期的土地售卖盈利1。尽管如此,香港首任测量长 A.T.戈登还是被要求制定了土地测绘图,并绘制了地块分割方案。这些建议后来成为自由放任基本政策下土地开发的参考,而不是法定文件。后来,湾仔城市形态的变迁是土地开发经济活动和一系列填海工程逐步城市化的结果。每个填海造地阶段形成的新地带都发展出不同的

    15、形态肌理,显示出看似不同的空间结构,但都被统一在整体的空间结构中,后出现的形态连续继承了上一形态的基本特征,并共同组成一个带有冲突和复杂性的整体形态。每个阶段的城市格局的异同都体现在街道、地块和建筑三位一体的构成规模和相互排布关系上。在早期湾仔的形成阶段,随着新街道的引入,街道网格内容纳各种人类活动的地块通常进一步被分为更小的地块单元。在长期的转型过程中,每一块早期区域的再生,局部地改变了原始的街区格局,增强了形态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且该过程正在进行中,例如一个大规模的房地产项目合并了两个传统尺度的街区组团。除了土地转型增加了城市形态的复杂性外,在不同规划思想指导下,新出现的空间要素和围护要素

    16、也产生了不同的城市形态,以及新的空间层级结构。例如,在 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间,湾仔中部街区出现的小规模地块的聚集成一些较大规模的地块,被开发商用于建设比传统唐楼尺度更大、密度更高的平台式塔楼住宅。NO.212 世界建筑导报 4948 WORLD ARCHITECTURE REVIEW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随着后来的填海工程完成和现代主义运动等规划思想浪潮的掀起,新开发或重建出现的立体形态要素和生成新的立体空间结构,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社区的需求。例如,为了取代地面交叉的街道网格,新空间要素之一步行天桥楼梯组合出现了,建筑不用通过地面街道即可通达,这暗示着城市模式中

    17、的街道、地块和建筑之间的组合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即新一代的空间层级结构出现。新的立体形态要素和空间结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 裙楼行人综合体,由大型地块、裙楼平台、塔楼这些围护要素构成,由裙楼室内走廊、地面街道、水平人行天桥和地下隧道以及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这些空间要素连接。立体形态出现的驱动力,往往是土地开发的经济活动和政府规范的控制,在后续章节中有具体说明。进一步的,立体城市形态与传统在地面上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既冲突又统一的关系,造成一种混沌而又连续的空间秩序,这一点在湾仔尤为明显。这种复杂的阶段式形态肌理,容易使初入其中的人产生迷惑,如同走进了一下子理解不了的迷宫。尤其仅从城市平面图上,难以了

    18、解该区域的立体空间构成关系、内部可通达性和与周边传统肌理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主流城市形态学理论和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历史城镇,其高度和密度远远低于香港,因此用于形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对于香港等高层和超高密度地区并不适用本研究。本研究将拓展一种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即用形态要素和空间层级结构的方法,使其适用于分析高密度和立体城市模式,如香港城市核心区经过多次填海过程后出现的新城市格局,帮助人们快速地抓住它们与早期形态的异同。从而能够使人们理解复杂冲突的立体形态表面下与二维地面形态统一共通的地方。使看似割裂的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能够不通过平面图观测,便被消化理解。研究方法包括定义构成立体形态的

    19、围护和空间要素,以及解析空间层级结构组合,比较新立体形态和传统二维形态的层级结构差异。本研究选取湾仔北1980 年代至 2020 年代兴建的由大型地块及裙楼行人体设施组成的街道街区作为案例。本研究将为高层、高密度地区的城市形态研究提供方法,解读和定义复杂的湾仔城市形态中模糊和未定义的要素,支持和指导基于邻里尺度和裙楼行人综合体的形态的城市设计策略。2.裙楼行人综合体的演变裙楼行人综合体的出现与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二战后现代主义运动中回归街道概念的出现可能相关。在这个时期,街道被视为城市主义和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1922 年,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著名专著三千万人的现代城市中提到

    20、街道是一个连接商业和居住区的纽带或有盖通道,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小型网络。随后,高架走道或称为“空中街道”被引入并分布在宽敞的居民住宅区的外围。到了 1987 年,勒柯布西耶进一步提出在地下层修建快速汽车轨道,将地面上的车辆交通与行人交通分开,以提高车辆行驶速度。勒柯布西耶的理念为 1933 年和 1951 年 CIAM 会议上的街道理论原则和提案奠定了基础。雅典宪章第 16 条则体现了有关交通分流制度的思想:“交通将通过缓慢移动的行人专用的人行道网络和汽车专用的快速道路网络进行分隔。这些网络将共同履行其功能,仅在需要时才接近住房”2。两次重要会议的街道原则在二战后的城市设计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多层

    21、结构中汽车轨道和人行道的隔离已经在服务基础设施中实施,例如巴黎地铁和纽约中央铁路。然而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街道的提出甚至打破了室外和室内的界限,内化成为建筑体的一个元素,这意味着一种新的步行空间元素已经形成。Team X 的成员建筑师艾莉森和彼得史密森(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1928-1993 和 1923-2003)进一步将“空中街道”概念化为社会住房中的一种中间空间形式3。Archigram 或 Japanese Metabolists 等团体设计的未来主义项目启发了巨型结构建筑,人们可以在由步行平台、通道、天桥、地下隧道等组成的复杂网络中漫步。在这

    22、些步行巨型结构中,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之间的明确界限消失了,转而变为模糊的边缘。受到技术和消费文化繁荣的启发,Archigram 成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他们通过假设的项目展示了街道的地位,他们反对以摩天大楼群为中心的单层水平交通的城市作为未来的城市。在他们的项目中,未来城市的街道被设想为对角多层连接和“运动管”,并在建筑物之间通过管道在较高层创建连接网络 4。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步行化趋势开始在城市设计中蔓延,并被视为提高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在欧洲,鹿特丹的Lijnbaan是第一条专门建造的步行街。在香港,高架裙楼行人综合体的发展可追溯至 1963 年,在裙楼之间和人

    23、行道之间增设了高架天桥,它是湾仔私营部门和公营部门合作的产物。最初,人行天桥的建设由政府实施,但随后较小规模的人行道由私人开发商资助,并逐渐后来的天桥与现有裙楼或新建建筑项目相结合,发展至今在湾仔北部形成第二层的人行交通空间(见图 1)。3.裙楼行人综合体的形成街道网格中的地块与建筑和街道一起容纳了多种人类活动和社会活力,而人类的活动又发过来影响街道、地块和建筑的构成序列与排布形态。在不同阶段中,湾仔的街区形态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了不同转变。伴随着1967 年至 1975 年进行的第三次填海工程,湾仔最北边新的地带出现,现代运动所提倡的以车行交通为主导的街区划分在新地带得到实践(图 2)。结

    24、果,新的街区网格的尺度被划分得更大,周围的街道更宽,从而形成了一种稀疏的大尺度网格。地块大小是传统街区的数倍,地块对街道的出入口越来越多,且开口方向随意,不再像传统街区地块通常对应街道只有一个出入口,地块和街道间的关系不再一一对应。建筑开始沿地块边界后退,不再像传统街区那样建筑占满整个地块,街道和建筑地面层的关系越发疏远。建筑则是个体规模较大的体块,彼此独立,彼此空间间隔较宽,有的巨型建筑甚至占据了整个街区组团,且形状不受地块限制,不再像传统街区里小基底面积的建筑互相鳞次栉比。新的街区形态里,街道、地块和建筑这三大要素之间的边界关系要松散随意得多,层级结构因要素之间随意组合变得复杂,没有像过去

    25、的街区那样清晰紧密地将三种构成要素紧密地组织在一个简单明了的空间结构中(图 2 和图 3)。1975 年港铁建设带来的地块商业价值提升和香港制造业带来的经济繁荣,共同创造了湾仔大规模的土地重建活动。湾仔的地价和租金低于中环,导致快速的城市化和转型,通过现有土地的重建以及填海新土地上的新项目,大大加强了该地区的土地集约化。越来越多的地产开发商将商业活动由中环延伸到金钟和湾仔,将相邻的小地块单元、甚至将相邻的地块序列,整个合并成中等尺度的地块,高层高密度的写字楼及商业楼宇取代了旧街区原有四至五层的唐楼,在新合并地块上拔地而起,提高了土地容积率,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土地用途也从传统底层零售餐饮上层住宅

    26、的用地,转变为办公、商业、住宅和政府建筑高度混合的用地。立体裙楼行人综合体成为湾仔等人口稠密城市核心区,继城市更新和土地填海政策之外的第三个城市土地发展策略。继填海和土地集约化后,造出多层地面是湾仔容积率提升化的产物,多层地面缓解了建筑人口密度加大后,带来的地面的车辆交通拥堵和车行人行流线矛盾。图 1.湾仔裙楼行人综合体街区平面图(行人天桥为蓝色、平台为浅灰色、塔楼为深灰色)图 4.湾仔裙楼行人综合体街区(行人天桥为红色加测粗、地块为浅灰色、道路为深灰色)图 5.湾仔裙楼行人综合体地上一层平面图(黑色部分为地上人行空间)图 2.(a)新的立体街区形态(容积率 15.595)与(b)传统的方格网

    27、街区形态(容积率 12.118)对比图 3.(a)新的立体街区街道实景与(b)传统的方格网街区街道实景对比立体裙楼行人综合体延伸成为一些建筑物的组成部分,连接裙楼平台和地面和地下,打破了原有传统的城市街区格局(图 4)。不仅是建筑用地的短缺,还有商业投资行为与政府通过用地条件干预控制的原因,导致了大面积的立体裙楼行人综合体出现,进一步导致了新的形态构成要素,以及新的空间结构新元素与传统基本要素的层级关系的形成。基于这样的土地政策和经济活动,香港的城市形态创造了一种自己的城市形态,它可能不属于西方城市惯例的意识形态,也不完全照搬西方现代主义的范式,反而是综合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中产出新的形态,其模式

    28、值得研究。4.湾仔裙楼行人综合体的形态要素和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学的核心方法之一是识别形态构成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以及其组成的城市层级结构。1960 年代创建城市形态学的康泽恩(Michael Robert Gnter Conzen)认为,不同时期错综复杂的形态格局,主要表现为由城镇规划、建筑肌理、土地和建筑利用模式三种形态复合体组成。进一步的城镇规划由街道、地块序列、地块和建筑基地组成,且这四个基础元素构成城市层级结构,上下层之间存在牵制关系,且每种形态复合体都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响应、持续时间和对连续形态时期内社区功能需求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6。1950 年代左右,穆拉托瑞(Saverio Murat

    29、ori)和他的助手卡尼基亚(Gianfranco Caniggia)传建了意大利类型学。卡尼基亚和马斐(Gian Luigi Maffei)在类型学著作中提出了另一种基于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之间包含关系的城市层级结构,即建筑物、地块、街区组织和城镇7。这两种层级结构的原理是相似的,都是不同元素之间的聚合和包含关系,如某个层级要中的围护要素由下个层级中围护要素聚集组成,并且又是上一层级围护要素的组成部分。克罗普夫(Karl Kropf)又进一步在层级结构中引入了空间要素的概念,不同围护要素之间的聚合关系表现为:实体(围护要素)+虚空间(空间要素)=上层实体(围护要素),例如地块空地与建筑共同存在于同

    30、一层级,一起形成地块,再进一步形成简单的街区组织8(表 1)。在这样的聚合层级结构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子类型,即共延形式的单元素组合,或者说单个围护要素同时占据多个层级,体现在具体的城市形态中就如一个大面积地块组成了一整个街区,失去了聚合排列的形式。Kropf 的结构框架被本文选用为到立体城市形态的形态解析方法,并对其进行拓展和扩充。本文根据 20 世纪 70 年代形成的城市组织和参考的城市形态理论,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定义根据传统城市街区的形态要素,定义组成裙楼步行综合体的形态要素?2)如何在克罗普夫提出的空间结构中,定义裙楼步行综合体的构成层级?3)在裙楼行人综合体的空间层级结构中,水

    31、平层级和竖向层级是怎样的关系?因此,裙楼行人综合体的构成是由哪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是什么构成关系,是需要讨论的。本文按尺度将立体裙楼步行综合体类比于二维的街区组织,裙楼由实体建筑元素代表,高架步行街则类似于虚空的道路空间。裙楼步行综合体的定义参考了卡尼基亚和马斐的“简单组织”的概念,与康泽恩的“街道”概念并不一样。康泽恩的“街道”即为克罗普夫的“路线或街道空间”,而克罗普夫继承了卡尼基亚和马斐的“简单组织”,简单来说,就是包含了街道、地块组团、单个地块和建筑的,在街区尺度的组织。“路线或街道空间”,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它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供行人活动的“广场”或“空间”,而是一种将两侧的元素(室外的

    32、地块或室内的房间)粘合在一起,并一起构成上层实体要素的空间要素。所选的裙楼行人综合体案例,是位于金钟及湾仔北的,以天桥连接的纯商业综合体(图 5)。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这样的综合体代表了香港内部化、多层次的公共步行网络的出现。香港岛出现首条立体多层次人行交通分流。它们的特点是室内化的、私有的、可供公众进入的“公共空间”或“半公共空间”:裙楼和地铁站的大厅和大厅肩负着城市广场和街道的任务,作为人行交通的节点,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室内街道网络,提表1.(a)康泽恩,(b)卡尼基亚和马斐和(c)克罗普夫的空间层级结构定义8NO.212 世界建筑导报 5150 WORLD ARCHITECTURE RE

    33、VIEW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街道地块序列地块建筑基底城市组织简单组织地块序列路线或街道空间地块建筑地块空地房间结构材料(c)克罗普夫简单组织(街区)地块序列地块建筑房间结构材料(a)康泽恩(b)卡尼基亚和马斐随着后来的填海工程完成和现代主义运动等规划思想浪潮的掀起,新开发或重建出现的立体形态要素和生成新的立体空间结构,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社区的需求。例如,为了取代地面交叉的街道网格,新空间要素之一步行天桥楼梯组合出现了,建筑不用通过地面街道即可通达,这暗示着城市模式中的街道、地块和建筑之间的组合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即新一代的空间层级结构出现。新的立体形态要素和空间结构最典型的表

    34、现形式,就是 裙楼行人综合体,由大型地块、裙楼平台、塔楼这些围护要素构成,由裙楼室内走廊、地面街道、水平人行天桥和地下隧道以及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这些空间要素连接。立体形态出现的驱动力,往往是土地开发的经济活动和政府规范的控制,在后续章节中有具体说明。进一步的,立体城市形态与传统在地面上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既冲突又统一的关系,造成一种混沌而又连续的空间秩序,这一点在湾仔尤为明显。这种复杂的阶段式形态肌理,容易使初入其中的人产生迷惑,如同走进了一下子理解不了的迷宫。尤其仅从城市平面图上,难以了解该区域的立体空间构成关系、内部可通达性和与周边传统肌理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主流城市形态学理论和研究主要集中

    35、在西方历史城镇,其高度和密度远远低于香港,因此用于形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对于香港等高层和超高密度地区并不适用本研究。本研究将拓展一种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即用形态要素和空间层级结构的方法,使其适用于分析高密度和立体城市模式,如香港城市核心区经过多次填海过程后出现的新城市格局,帮助人们快速地抓住它们与早期形态的异同。从而能够使人们理解复杂冲突的立体形态表面下与二维地面形态统一共通的地方。使看似割裂的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能够不通过平面图观测,便被消化理解。研究方法包括定义构成立体形态的围护和空间要素,以及解析空间层级结构组合,比较新立体形态和传统二维形态的层级结构差异。本研究选取湾仔北1980

    36、 年代至 2020 年代兴建的由大型地块及裙楼行人体设施组成的街道街区作为案例。本研究将为高层、高密度地区的城市形态研究提供方法,解读和定义复杂的湾仔城市形态中模糊和未定义的要素,支持和指导基于邻里尺度和裙楼行人综合体的形态的城市设计策略。2.裙楼行人综合体的演变裙楼行人综合体的出现与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二战后现代主义运动中回归街道概念的出现可能相关。在这个时期,街道被视为城市主义和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1922 年,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著名专著三千万人的现代城市中提到街道是一个连接商业和居住区的纽带或有盖通道,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小型网络。随后,高架走道或称为“空中街道”被引入并

    37、分布在宽敞的居民住宅区的外围。到了 1987 年,勒柯布西耶进一步提出在地下层修建快速汽车轨道,将地面上的车辆交通与行人交通分开,以提高车辆行驶速度。勒柯布西耶的理念为 1933 年和 1951 年 CIAM 会议上的街道理论原则和提案奠定了基础。雅典宪章第 16 条则体现了有关交通分流制度的思想:“交通将通过缓慢移动的行人专用的人行道网络和汽车专用的快速道路网络进行分隔。这些网络将共同履行其功能,仅在需要时才接近住房”2。两次重要会议的街道原则在二战后的城市设计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多层结构中汽车轨道和人行道的隔离已经在服务基础设施中实施,例如巴黎地铁和纽约中央铁路。然而到了 20 世纪 70

    38、年代,街道的提出甚至打破了室外和室内的界限,内化成为建筑体的一个元素,这意味着一种新的步行空间元素已经形成。Team X 的成员建筑师艾莉森和彼得史密森(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1928-1993 和 1923-2003)进一步将“空中街道”概念化为社会住房中的一种中间空间形式3。Archigram 或 Japanese Metabolists 等团体设计的未来主义项目启发了巨型结构建筑,人们可以在由步行平台、通道、天桥、地下隧道等组成的复杂网络中漫步。在这些步行巨型结构中,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之间的明确界限消失了,转而变为模糊的边缘。受到技术和消费文化繁荣的启发,Ar

    39、chigram 成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他们通过假设的项目展示了街道的地位,他们反对以摩天大楼群为中心的单层水平交通的城市作为未来的城市。在他们的项目中,未来城市的街道被设想为对角多层连接和“运动管”,并在建筑物之间通过管道在较高层创建连接网络 4。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步行化趋势开始在城市设计中蔓延,并被视为提高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在欧洲,鹿特丹的Lijnbaan是第一条专门建造的步行街。在香港,高架裙楼行人综合体的发展可追溯至 1963 年,在裙楼之间和人行道之间增设了高架天桥,它是湾仔私营部门和公营部门合作的产物。最初,人行天桥的建设由政府实施,但随后较小规模的

    40、人行道由私人开发商资助,并逐渐后来的天桥与现有裙楼或新建建筑项目相结合,发展至今在湾仔北部形成第二层的人行交通空间(见图 1)。3.裙楼行人综合体的形成街道网格中的地块与建筑和街道一起容纳了多种人类活动和社会活力,而人类的活动又发过来影响街道、地块和建筑的构成序列与排布形态。在不同阶段中,湾仔的街区形态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了不同转变。伴随着1967 年至 1975 年进行的第三次填海工程,湾仔最北边新的地带出现,现代运动所提倡的以车行交通为主导的街区划分在新地带得到实践(图 2)。结果,新的街区网格的尺度被划分得更大,周围的街道更宽,从而形成了一种稀疏的大尺度网格。地块大小是传统街区的数倍,

    41、地块对街道的出入口越来越多,且开口方向随意,不再像传统街区地块通常对应街道只有一个出入口,地块和街道间的关系不再一一对应。建筑开始沿地块边界后退,不再像传统街区那样建筑占满整个地块,街道和建筑地面层的关系越发疏远。建筑则是个体规模较大的体块,彼此独立,彼此空间间隔较宽,有的巨型建筑甚至占据了整个街区组团,且形状不受地块限制,不再像传统街区里小基底面积的建筑互相鳞次栉比。新的街区形态里,街道、地块和建筑这三大要素之间的边界关系要松散随意得多,层级结构因要素之间随意组合变得复杂,没有像过去的街区那样清晰紧密地将三种构成要素紧密地组织在一个简单明了的空间结构中(图 2 和图 3)。1975 年港铁建

    42、设带来的地块商业价值提升和香港制造业带来的经济繁荣,共同创造了湾仔大规模的土地重建活动。湾仔的地价和租金低于中环,导致快速的城市化和转型,通过现有土地的重建以及填海新土地上的新项目,大大加强了该地区的土地集约化。越来越多的地产开发商将商业活动由中环延伸到金钟和湾仔,将相邻的小地块单元、甚至将相邻的地块序列,整个合并成中等尺度的地块,高层高密度的写字楼及商业楼宇取代了旧街区原有四至五层的唐楼,在新合并地块上拔地而起,提高了土地容积率,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土地用途也从传统底层零售餐饮上层住宅的用地,转变为办公、商业、住宅和政府建筑高度混合的用地。立体裙楼行人综合体成为湾仔等人口稠密城市核心区,继城市

    43、更新和土地填海政策之外的第三个城市土地发展策略。继填海和土地集约化后,造出多层地面是湾仔容积率提升化的产物,多层地面缓解了建筑人口密度加大后,带来的地面的车辆交通拥堵和车行人行流线矛盾。图 1.湾仔裙楼行人综合体街区平面图(行人天桥为蓝色、平台为浅灰色、塔楼为深灰色)图 4.湾仔裙楼行人综合体街区(行人天桥为红色加测粗、地块为浅灰色、道路为深灰色)图 5.湾仔裙楼行人综合体地上一层平面图(黑色部分为地上人行空间)图 2.(a)新的立体街区形态(容积率 15.595)与(b)传统的方格网街区形态(容积率 12.118)对比图 3.(a)新的立体街区街道实景与(b)传统的方格网街区街道实景对比立体

    44、裙楼行人综合体延伸成为一些建筑物的组成部分,连接裙楼平台和地面和地下,打破了原有传统的城市街区格局(图 4)。不仅是建筑用地的短缺,还有商业投资行为与政府通过用地条件干预控制的原因,导致了大面积的立体裙楼行人综合体出现,进一步导致了新的形态构成要素,以及新的空间结构新元素与传统基本要素的层级关系的形成。基于这样的土地政策和经济活动,香港的城市形态创造了一种自己的城市形态,它可能不属于西方城市惯例的意识形态,也不完全照搬西方现代主义的范式,反而是综合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中产出新的形态,其模式值得研究。4.湾仔裙楼行人综合体的形态要素和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学的核心方法之一是识别形态构成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以

    45、及其组成的城市层级结构。1960 年代创建城市形态学的康泽恩(Michael Robert Gnter Conzen)认为,不同时期错综复杂的形态格局,主要表现为由城镇规划、建筑肌理、土地和建筑利用模式三种形态复合体组成。进一步的城镇规划由街道、地块序列、地块和建筑基地组成,且这四个基础元素构成城市层级结构,上下层之间存在牵制关系,且每种形态复合体都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响应、持续时间和对连续形态时期内社区功能需求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6。1950 年代左右,穆拉托瑞(Saverio Muratori)和他的助手卡尼基亚(Gianfranco Caniggia)传建了意大利类型学。卡尼基亚和马斐(Gia

    46、n Luigi Maffei)在类型学著作中提出了另一种基于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之间包含关系的城市层级结构,即建筑物、地块、街区组织和城镇7。这两种层级结构的原理是相似的,都是不同元素之间的聚合和包含关系,如某个层级要中的围护要素由下个层级中围护要素聚集组成,并且又是上一层级围护要素的组成部分。克罗普夫(Karl Kropf)又进一步在层级结构中引入了空间要素的概念,不同围护要素之间的聚合关系表现为:实体(围护要素)+虚空间(空间要素)=上层实体(围护要素),例如地块空地与建筑共同存在于同一层级,一起形成地块,再进一步形成简单的街区组织8(表 1)。在这样的聚合层级结构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子类型

    47、,即共延形式的单元素组合,或者说单个围护要素同时占据多个层级,体现在具体的城市形态中就如一个大面积地块组成了一整个街区,失去了聚合排列的形式。Kropf 的结构框架被本文选用为到立体城市形态的形态解析方法,并对其进行拓展和扩充。本文根据 20 世纪 70 年代形成的城市组织和参考的城市形态理论,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定义根据传统城市街区的形态要素,定义组成裙楼步行综合体的形态要素?2)如何在克罗普夫提出的空间结构中,定义裙楼步行综合体的构成层级?3)在裙楼行人综合体的空间层级结构中,水平层级和竖向层级是怎样的关系?因此,裙楼行人综合体的构成是由哪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是什么构成关系,是需要讨论的。

    48、本文按尺度将立体裙楼步行综合体类比于二维的街区组织,裙楼由实体建筑元素代表,高架步行街则类似于虚空的道路空间。裙楼步行综合体的定义参考了卡尼基亚和马斐的“简单组织”的概念,与康泽恩的“街道”概念并不一样。康泽恩的“街道”即为克罗普夫的“路线或街道空间”,而克罗普夫继承了卡尼基亚和马斐的“简单组织”,简单来说,就是包含了街道、地块组团、单个地块和建筑的,在街区尺度的组织。“路线或街道空间”,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它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供行人活动的“广场”或“空间”,而是一种将两侧的元素(室外的地块或室内的房间)粘合在一起,并一起构成上层实体要素的空间要素。所选的裙楼行人综合体案例,是位于金钟及湾仔北的

    49、,以天桥连接的纯商业综合体(图 5)。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这样的综合体代表了香港内部化、多层次的公共步行网络的出现。香港岛出现首条立体多层次人行交通分流。它们的特点是室内化的、私有的、可供公众进入的“公共空间”或“半公共空间”:裙楼和地铁站的大厅和大厅肩负着城市广场和街道的任务,作为人行交通的节点,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室内街道网络,提表1.(a)康泽恩,(b)卡尼基亚和马斐和(c)克罗普夫的空间层级结构定义8NO.212 世界建筑导报 5150 WORLD ARCHITECTURE REVIEW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街道地块序列地块建筑基底城市组织简单组织地块序列路线或街道空

    50、间地块建筑地块空地房间结构材料(c)克罗普夫简单组织(街区)地块序列地块建筑房间结构材料(a)康泽恩(b)卡尼基亚和马斐空间元素围护元素简单组织(裙楼行人综合体)街区组团街道和天桥竖向连接系统地块建筑地块外部开放区域半联式裙楼楼层(联结至其他建筑)垂直通行楼梯和扶梯独立式裙楼楼层水平通行廊道房间(商店、办公、餐厅等)子房间供社交生活和活动场所,24 小时开放,有空调和照明环境,不受汽车和恶劣天气的影响。裙楼步行综合体中的行人不仅具有物理形态,而且具有社会控制力,作为一种具有“领域深度10”的“空间”,从内部、私人空间、外部、私人/半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行人占据至少三种类型的“虚”空间,即内部区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以裙楼行人综合体为代表的高密度香港地区立体城市形态解析方法.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