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复杂科学管理的视角.pdf

    • 资源ID:634433       资源大小:6.68M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复杂科学管理的视角.pdf

    1、第8 卷第2-3 期2023年6 月“生态文明建设”信息与管理研究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Vol.8 No.2-3Jun.202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复杂科学管理的视角赵伟,郑湛?,徐绪松3(1.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 0 0 2 3;2.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 0 0 7 3;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 0 0 7 2)摘要:从复杂科学管理的视角,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属性;以复杂科学管理提出的人类共生系统为出发点,应用复杂科学管理(CSM)系统思维模式、CSM整体观论、CSM新资源观论以及CS

    2、M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管理思想,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4点战略思考:构建生态文明系统;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重构创新生态;培育生态文化。该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复杂科学管理;人类共生系统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 0 9 6-2 8 2 7(2 0 2 3)0 2/0 3-0 0 0 1-1 40 引 言“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关乎民族未来。”1 党的二十大首次从战略高度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使命任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对

    3、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的新的时代意义 2 。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人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相当的紧迫性。近三年横亘于人类社会的新冠疫情,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突现出来,警醒人类生态系统潜在的风险与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空间,且生态危机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威胁已远超出各种社会矛盾之下隐藏的人文环境危机。因此,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本文以“复杂科学管理”(Complexity Science Management,C SM)的理念、思维模式、理论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点战略思考。“复杂科学管理”研究社会层

    4、面上人的行为介于其中的复杂系统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包括思维模式、理论和方法论构成的知识体系,是2 1 世纪的管理科学 3 。“复杂科学管理”提出的人类共生系统包括人一人组成的社会空间,人一自然组成的自然空间,现代人一后代人组成的虚拟空间,并进一步提出这3个时空领域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和谐共生的理念及实现3 个和谐共生的基本理论 4。复杂科学管理为生态文明内涵的探索奠定了思想、理念、理论基础。作者简介:赵伟(1 9 7 7 一),女,河南商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复杂科学管理、知识管理研究。通信作者:郑湛,E-mail:2本文以复杂科学管理的思想、理

    5、论为新视角,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属性;以“人类共生系统”的和谐共生理念为出发点,研究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从系统思维模式入手,在整体上构建生态文明系统。同时,提出以“创新与和谐”的创新生态为动力、以全社会力量参与为基础、以生态文化体系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1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生态文明的研究工作涉及面广泛,属于跨专业、多领域的研究课题,其理论基础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1.1.1关于概念就其概念而言,国外最早提出生态文明(EcologicalCivilization)概念并对其进行前瞻

    6、性描述的是美国学者Morrison5-6;另外,还出现了“生态后现代主义”(Ecological Postmodernism)7 、“绿色资本主义”(Green Capitalism)8 、“生态现代化”(EcologicalModernization)9等不同的提法。国内学者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研究大多从其本质属性出发,如:申曙光 1 0、俞可平 1 1 、余谋昌 1 2 、廖日文等 1 3 将生态文明定义为新的文明形态;李迅 1 4、王凤才 1 5、习近平 1 6 则定义为文明发展新阶段;邱耕田 1 7 将生态文明理解为社会形态内部的某个文明领域;曾正德等 1 8 认为是要素文明;宋豫秦等 1

    7、 9 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徐春 2 0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解读;曾刚 2 1 从结构与要素视角出发诠释生态文明的内涵;谷树忠等 2 2 从主体关系角度提出生态文明是人一人关系、人一自然关系、人一社会关系以及人自身关系的和谐统一;廖冰等 2 3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读生态文明。1.1.2关于理论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包括“生存主义理论”“可继续开发思想”“生态现代化理论”等,涉及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伦理学等学科领域。就其研究的主要方面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研究成果最为集中与丰硕的 2 4。1.2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国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献

    8、不多,侧重于实现生态文明的路径研究 2 5-2 6 与面对危机的总结与思考 2 7-2 8 。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国内学者先后出现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多在全面总结国外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发展理念以及低碳经济理论等成果的基础上,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际相结合,分别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含义 2 9-3 0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 3 2-3 41 、实现路径 3 5-40 、存在问题 1-4 及评价测度 45-59 等。1.2.1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与理论国内较早一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进行

    9、诠释的学者中,刘思华 2 9 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是“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他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和借鉴。在他的研究基础上,高红贵 3 0 1 和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3 1 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界定,大多属于综合论。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主要集中于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以及现代生态思想3 2-3 41。信息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 2-3 期1.2.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目前,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就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可实施的建议,研究成果较

    10、为丰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雷德雨 3 5、谷树忠等 3 6 从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角度展开研究;周琳 3 7 提出应主要从人口问题、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的转型和高等教育的推广这4个方面着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王晓乐 3 8 主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条件的配合;张修玉等 3 9 提倡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角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此外,王豪杰 40 1 分析了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中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与研究,曾刚 41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了论述,周梦瑶 42 则以新冠疫情为研究背景分析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

    11、要问题,丁国峰 43 重点从法治化建设角度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陈小燕 44 则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存在的困境展开了研究。1.2.3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和测度党的十七大之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与测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用于评价的工具与方法主要包括黎家琦等 45 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洪顺发等 46 提出的“生态足迹”、严也舟等 47 提出的“真实储蓄法”、鲁的苗 48 提出的“能值分析法”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方面,王维 49 提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朱松丽等 50、王文清 51 从国家层面构建了指标体系,陈增文等 52、严耕等 53 、成金华等 54 则研究

    12、了省域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与测度,成金华等 55、刘志雄等 56 、杨新梅等 57 构建了以城市为对象的指标体系,成金华等 58 、刘宇鹏等 59 研究了矿区和农村层面的指标体系。1.3研究评述综上所述,在“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等概念的内涵、特性、影响因素、实现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评价测度等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值得肯定的研究成果。然而,从整体上看来,现有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缺乏深入系统性的探讨,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属于典型的复杂系统,涉及多领域、多学科,需要用系统思维、站在整体的高度进行研究。本文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运用复杂科学管理的思想、理论,探讨生态文明的内

    13、涵和本质属性,并以复杂科学管理提出的“人类共生系统”为出发点,运用复杂科学管理的思想与理论,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包括生态文明系统的构建、生态文明的建设方案、创新生态和文化生态。2生态文明的概念与特征:复杂科学管理视角2.1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逐渐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新的里程碑。复杂科学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层面上的复杂系统,称它为”人类共生系统”6 0,如图1 所示。针对人类共生系统的3 个空间一一自然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空间,复杂科学管理提出3 个和谐的理念 6 1。从复杂科学管理的3 个和谐理念看,生态文明是以人、自然、社会和

    14、谐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倡导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并重。基于这一认识,将生态文明定义为“以人类社会整体可持续性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现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和谐为基础的人、自然环境、社会 动态和谐共生的高级社会形态”。可以认为生态文明是人们对传统工业社会深刻反思后的结果,它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严格意义上的复杂系统,本质上具有整体性,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动态演化的,其追求的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索取与被索取的简单关系,其长远目标是人类社会长期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成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赵伟,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复杂

    15、科学管理的视角34信息与管理研究2023年自然回归自然、服从生态平衡自然空间满足人类发展和谐共生社会空间人类共生系统虚拟空间图1 复杂科学管理人类共生系统2.2生态文明的特征:复杂科学管理视角复杂科学管理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如下特征。2.2.1高阶性生态文明是生态与文明相结合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一种以生态文化理念为指导,注重保护自然和人类发展相结合的高阶文明。2.2.2整体性生态文明中的各个元素一一人、自然、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整体性的体系之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2.2.3和谐性生态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在互动的同时追求和谐发展,辩证地统一在整个生态文明的有机系统里和谐共生。2.2.4动态平衡

    16、性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动态平衡性,即其中的各个元素处于动态之中,平衡状态是相对的,而运动状态却是绝对的,非平衡是运动变化之源。3战略思考1 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基于 CSM 系统思维模式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有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也就形成相应的生态文明的行为。人类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是从思维方式的变革开始的,先进的思维方式推动了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构建也必须从改变思维方式着手,只有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具备适合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要求的思维方式才为科学建设生态文明系统提供客观条件。本节应用CSM系统思维模式构建生态文明系统。3.1用“系统

    17、思考”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构成要素CSM系统思维模式提供了研究复杂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时以复杂科学管理整体观为核心,把系统中的所有机能、才干以及各种资源整合到一起,从而打造系统一一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指在研究问题第 2-3 期核心竞争力的一套思维方法 3.6 2 。本文用“系统思考”方式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系统。3.1.1对生态系统的认知生态系统是各种相互关联的自然要素持续进行交互、影响而形成不断循环的生态链。正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阐释的“生态系统是由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构成的整体 6 3 。3.1.2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构成要素贯彻习近平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建

    18、设工作融为一体的战略思想 6 3 ,本文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成要素,包括:生态文化。全社会要有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注重环境保护、注意生态平衡的文化。生态经济。习近平也曾多次提到过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推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地把两者统一起来 6 3 1。生态经济是以工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现代化为核心的新兴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机制体制的保障。建立产权清晰、多重投人、奖惩制约并重、机制体制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十分必要。目标责任。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分解到位、落实到人并科学考核。

    19、生态安全。对环境风险、生态风险实施有效防控,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系统治理,使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3.2用“环状看因果”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CSM系统思维模式还提供了看待复杂问题的新视角并考察系统中不同要素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要求人们不但要立足全局,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还需要从运动变化中认知各要素的作用,分析在系统变化中的因果关系系一一一种环状的、螺旋上升式的因果关系 3.6 1 。将用“环状看因果”思维方式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从因果循环中考察生态文明建设构成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并发现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建新时期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与生

    20、态文明建设中的全局性、根本性的对策。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如下。3.2.1生态文化一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导向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价值标准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总体导向。它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流文化融为一体,引领社会大众建设生态文明主流意识形态。3.2.2生态经济一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经济就是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系统中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形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导的新型生态经济体系,也是中国生态文明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石。它意味着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节约,强调创新发展与和谐共

    21、生并存。3.2.3目标责任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目标责任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抓手。以生态社会中的污染管理和生态环保的要求为基础,建设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治理、工业危险废物和卫生废弃物处理等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形成现代化环境管理目标责任体系,使得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3.2.4生态文明制度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构建进程中的各种行为准则;是政府机关、企业主体、社会团体等根据“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指导思想 6 3 ;是为保障生态文明而建立的规范个体行为的各种制度及运行机制等,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目标。总的来说生态文明制度

    22、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赵伟,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复杂科学管理的视角5环状看因果,即关注系统的动态性特点,6有力的政治保障。3.2.5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生态安全是为促进生态风险有效防控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而构建的保障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监管;是为保障生态环境而实施的各项监督管理,包括对人民生命健康、各种资源供应充足、健康和成熟的生态种群、安全的环境与食物、水体清洁、空气清新、近海无污染、土壤肥沃、食品原料无公害等的监督管理。本文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5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辅相成的系统思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和重

    23、大战略部署的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密切配合、协同联动、协同发展,使得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处于良性、共赢的运行状态,从而获得最优的整体效益;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的环状、螺旋上升式的因果关系,使得系统各要素形成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3.3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构建遵循习近平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生态文明思想,通过CSM系统思维模式的分析,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见图2。其中,生态文化系统是导向,生态经济系统是基础,目标责任系统是抓手,生态文明制度系统是保障,生态安全系统是监管。信息与管理研究生态文化系统生态价值观念导向生态安全

    24、系统生态系统良性监管循环、环境风生态文明险有效防控系统2023年目标责任系统抓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经济系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图2 系统思维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系统4战略思考2 一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基于CSM整体观论4.1用CSM整体观论认知全社会力量复杂系统科学管理的CSM整体观论引导我们面对复杂系统的时候,“从整体层面出发分析问题”,“将系统的整体效用作为出发点与归宿”。CSM整体观论的“整体”是指处于特定环境之下的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结方式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CSM认为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整体性,认识并掌握系统的整体特征与总体规律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 6 4

    25、。CSM整体观论的“整体”包含着“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从时间维度研究整体的演化发展,即通过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析其特性,进而获取整体的演化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预测整体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空间维度研究整体演变的规律,即研究构成整体的各元素、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获得对系统的整体认知;通过对组织中各元素、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形成的交互关生态文明制度系统治理系统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 2-3 期系,进而获得整体演变的规律 6 5。根据CSM整体观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时间维度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功劳建立于当代,所产生的利益将惠及千秋

    26、万代,是将几代人的幸福与命运联系起来的纽带,需要现代人与后代人不解努力、共同奋斗才能得以实现。从空间维度上看,必须通过跨区域协调社会各界的不同资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由社会各界全员参加的多重主体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总的来说,用CSM整体观论认知全社会力量,应该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各界。4.2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从战略高度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使命任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的新的时代意义 2 。“两个明确”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27、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愿景中战略地位的重新确定和升华,意义非常重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工程,其影响会波及社会各主体、各区域、全过程,有赖于整个社会达成共识,并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这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基于CSM整体观论的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如图3 所示,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执行主体、社会各界全员参与的多元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特别指出两点:突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重塑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整体观视角CSM整体观非加和效用最大定律化定律营造全民参与重塑企业在生生态文明建设态文明建

    28、设中和社会氛围的主体地位图3 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4.2.1突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CSM整体观论要求我们从整体上观察、认知,全面把握复杂系统。在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应该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时扮演着顶层设计者、主体投资者、多元主体利益的协调者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监管者等多种角色。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站在战略高度对待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即:遵循坚持长远布局、全面谋划的思路,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宏阔视野出发,全局把握国内国际经济社会的重大战略,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29、跨越地域界限,关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世界各国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优化全球生态环境,共建美丽地球村。赵伟,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复杂科学管理的视角突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784.2.2重塑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生态行为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态系统。企业逃避生态责任、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企业唯利是图、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的短视价值观。其产生的根源是企业尚未认识到自身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统一关系。CSM整体观论中的效用最大化定律启示:管理复杂系统应该以追求整体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在整个系统范围内看问题,争取得到整

    30、体的“放大效应”3.6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重塑企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地位,敦促企业从长远发展着眼,认识到生态责任的履行是确保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变传统的生产和开发方式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以追求整体、长远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战略取代局部、短视的价值观体系。4.2.3营造全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在生态文明建设推行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更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已休戚相关,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并共同分享其成果。CSM非加和定律指出:一个结构合理的系统呈现出的整体功能大概

    31、率地超出各部分独立存在的功能之和 3.6 。只有社会大众行动起来,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出现“放大效应”,早日实现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之梦。5战略思考3 重构创新生态:基于复杂科学管理的3 个和谐理念5.1以复杂科学管理的3 个和谐理念认知人类共生系统的创新生态和谐乃万物之源,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本上基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充斥着不信任、扭曲的价值观、强调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因素;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彻底颠倒,人类来源于大自然,但没有回归大自然,没有尊重和保护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基本规律,现代人不顾后代人的利益,

    32、对资源无休止的开发和索取。复杂科学管理提出人类共生系统由3 个空间构成一一社会空间(主体是人)、自然空间(主体是自然)、虚拟空间(主体是没有出生的后代人)(见图1)。该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复杂性、平衡与非平衡性、稳定有序动态发展的功能结构。整体上看,3 个空间需要和谐共生,复杂科学管理提出了3 个和谐的理念 6 7 。将从以下3 个方面认知创新生态。5.1.1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认知创新生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认知创新生态,包括:与自然环境友好。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受到环境制约。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所需的各种资源时应受自然的约束。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行

    33、事,与自然共生存。天人合一。尊重天人合一的法则。5.1.2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认知创新生态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认知系统创新生态,包括:人的行为规范;以人为本;组织应该成为个体实现其目标的坚强后盾;组织应创造条件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充分发挥自组织群体的活力;群体动力应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类共生系统走向平衡状态。5.1.3从现代人和后代人的和谐认知创新生态从现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和谐认知创新生态,主要包括:为子孙后代预留可持续性的资源;为后代人维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传承优秀的文化。信息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 2-3 期5.2重构创新生态一一实现“人类共生系统”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人类共生系统的

    34、所有组成部分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互相依赖与互相肘的复杂系统。在不断演化与发展的进程中,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其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转化和交换,进而维持着一定的平衡关系。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非确定性都是永恒的、绝对的、普遍存在的,确定性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在局部范围内存在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长久的平衡、过分的有序会将世界变成一潭死水。因此,复杂科学管理所提出的人类共生系统管理的宗旨就是“创新与和谐 6 8 ,亦即在创新的同时注重和谐。人类共生系统的创新生态如图4所示。赵伟,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复杂科学管理的视角9自然间,社会空间人类共生系统虚拟空间!创新和谐图4基

    35、于CSM人类共生系统的创新生态创新是人类共生系统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是维持和谐的原动力,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和谐的内驱力;和谐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属,和谐的生态系统能为可持续性的创新保驾护航。从3 个层面来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如图5所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优化的空间结构均衡的经济发展有序的社会生活和谐的文化氛围创新和管理制度图5创新生态体系现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调整经济结构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生态化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105.2.1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

    36、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赋予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 2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从思想上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传统的简单粗暴、不计后果式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已经对自然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必须通过理念创新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与相关制度,技术创新一一以绿色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保证,进而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包括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5.2.2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和目标,

    37、而人际和谐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各种资源、环境问题看似是由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引发的,然而,其背后深层次原因却是人与人之间不和谐,即没有处理好社会关系。因此,优化的社会空间结构、均衡的经济发展、有序的社会生活、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创新的管理制度等,将是打造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不断创新升级、实现人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逐步提升人民的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从而形成社会整体良性循环,变无序竞争为高阶有序发展。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包括社会空间结构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社会文化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等。5.2.3构建现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人类社会

    38、的可持续性发展既离不开当代人之间的和谐,还要重视与后代人的和谐。也就是说,不能只站在当代人的角度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将子孙后代的幸福和利益置之脑后。构建现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要求关注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为依托,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形成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生态化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稳步提升经济绿色化、生态化程度。构建现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生产方式的优化等。6战略思考4一-培育生态文化:基于CSM新资源观论6.1用CSM新资源观论认知生态文化从CSM新资源

    39、观论的视角,生态文化是现代生态系统中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 3.6 8 。生态文化通过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有利于保护生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形成尊重、保护和热爱大自然的价值观,从而促进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态文化的建立,因此,不仅有助于经济以更加健康的方式增长、社会财富以可持续的方式增加,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环境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用CSM新资源观论认知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的资源。6.2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一一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生态文化资源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高度依赖于生态文化。习近

    40、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华几千年悠久文化的生态底蕴和文化精髓,蕴涵着十分厚重的历史观 6 9 。早在2 0 1 8 年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习近平就已经把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置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足以说明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作用7 0 。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融合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从物质、精神和制度3 个维度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物质维度。坚持“以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 7 1 ,以推进经济社会通过“绿色转型”蓬勃发展。信息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 2-3 期精神维度。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生态文明理念落到实处,积

    41、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内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意识、一种风尚、人们固有的一种习惯。制度维度。以“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准则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构建 7 2 ,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所倡导的“绿色消费”“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引领着现代生活的新时尚 2 。本文提出不断推动生态文化的内容创新、机制创新与观念创新,以生态文化创新推动绿色消费、绿色低碳等的生态文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生态文化体系如图6 所示。赵伟,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复杂科学管理的视角物质维度的生态文化体系11精神维度的生态文化体系口V制度维度的生态文化体

    42、系生态文化体系图6 三维度的生态文化体系7结 语复杂科学管理认为生态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人类共生系统,提出3 个和谐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现代人与后世人的和谐。从复杂科学管理视角重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本质属性,并结合复杂科学管理的理念、理论,提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4点战略思考:1.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包括生态文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目标责任系统、生态文明制度系统和生态文明安全系统。该系统中生态文化系统是导向、生态经济系统是基础、目标责任系统是抓手、生态文明制度系统是保障、生态安全系统是监管。2.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以政府为指导、社会各界全员参与

    43、、政府为执行主体的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3.重构创新生态。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现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等的创新生态体系。4.培育生态文化。从物质维度、精神维度、制度维度构建三维度生态文化体系。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提出“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的观点及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基于3 个和谐理念的创新生态体系以及构建的三维度生态文化体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 于海晨.北京市房山区森林火灾风险区划研究 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 0 2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

    4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 0 2 2-1 0-2 5).h t t p:/w w w.g o v.c n/x i n w e n/2 0 2 2-1 0/2 5/content_5721685.htm.3 徐绪松.复杂科学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1 0.4徐绪松,陶小龙,蒋衍.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的行为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2 1.125 MORRISON R.Ecological democracy M.Boston:South End Press,1995.6 MORRISON R.E

    45、co-civilization 2140:A twenty-second-century history and survivors journal M.New York:Writers Publishing Cooperative,Inc.,2006.7J YU W.Ecological postmodernism:A brand new ecological view of the world J.AcademicMonthly,2007(3):57-62.8 王亚平.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系统优化的协同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 0 1 9.9J BUTTEL F H.E

    46、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s social theoryLJJ.Geoforum,2000,31(1):57-65.1 0 申曙光.生态文明构想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 9 9 4(7):5-8.1 1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 0 0 5(4):4-5.1 2 余谋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J.绿色中国,2 0 1 9(4):6 1-6 3.1 3 廖日文,章燕妮.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1 1,2 1(增刊1):3 7 7-3 8 0.14李迅.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 J.城市规划,2

    47、 0 1 4,3 8(增刊2):7 7-8 3.15王凤才.生态文明: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 J.学习与探索,2 0 1 8(6):1-8.16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M/OL.新华网,2 0 1 3-0 5-2 4.1 7 邱耕田.社会主要矛盾与生态文明建设 J.理论视野,2 0 1 4(5):1 3-1 5.1 8 曾正德,李雪菲.生态文明概念、内涵、本质的确认及其阐释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4):52-59.1 9 宋豫秦,陈昱昊.近2 0 年国际环境保护研究热点变化与趋势分析 J.科技管理研究,2 0 1 7,3 7(1 9):223-

    48、232.2 0 徐春.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论阐释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0,47(1):6 1-6 3.2 1 曾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探析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4,3 5(1):48-54.2 2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J.资源科学,2 0 1 3,3 51):2-1 3.2 3 廖冰,张智光.生态文明进程中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均衡性测度研究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 0 1 9,33(9):36-42.2 4王雨辰.西方生态思潮对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影响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49、社会科学版),2 0 2 1(2):2 9-3 9.25 ALAKBAROV U,LAWRENCW J E S.Towa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deas from Azerbaijan 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and Sustainability Studies,2015,3(3):93-100.26J VIHERVAARA P,FRANZESE P P,BUONOCORE E.Information,energy,and eco-energy asindicators of ecosystem complexity J.Eco

    50、logical Modelling,2019(5):23-27.27 FOSTER J B.The earth-system crisi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rxian view JJ.InternationalCritical Thought,2017,7(4):59-61.28J BUELL L.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M.Oxford:Blackwell,2005.2 9 刘思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复杂科学管理的视角.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