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二里头遗址陶透底器性质刍议.pdf

    • 资源ID:624816       资源大小:2.59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二里头遗址陶透底器性质刍议.pdf

    1、2023年7 月第42 卷第7 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Jul.,2023Vol.42No.7二里头遗址陶透底器性质台议赵腾宇,武盛春,刘宇航(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陈列保管部,河南洛阳47 10 0 0)摘要:二里头遗址陶透底器的主要特征是底部中心有圆孔,内部中空。有关其性质和使用方法学术界长期无定论。通过与其他遗址出土的类似器物的比较分析,结合出土地点、材质、年代、纹饰等因素,发现二里头遗址出土陶透底器在二里头遗址陶器类别中规格较高,当为二里头文化时期高等级贵族所使用的祭祀或礼仪用器。关键词: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陶透底器;

    2、祭祀;礼仪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9 49 7 0(2 0 2 3)0 7-0 0 3 1-0 5残高3.9 厘米,孔径1.5 一1.8 厘米,泥质磨光棕灰一、二里头遗址出土陶透底器的分类陶,与氟形制相近,底部有圆孔。VIT13:2 7 3,二从二里头(19 9 9 2 0 0 6)二里头遗址新见神里头文化三期,底径15 厘米,残高10.2 厘米,泥灵及动物形象的复原和初步认识等已公开出版的质磨光灰陶,外涂黑衣,口沿残,平折肩,直腹微考古报告、学术文章来看,截至目前,二里头遗址内曲,腰部饰凸弦纹,底部有圆孔。2 0 0 5 VH414:共出土该类陶器共17 件,因

    3、其中的VT104:2,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底径2 0 厘米,残高2 厘19出土时仅存直筒形器腹,无法辨明具体器型,笔米,孔径10 厘米,泥质灰陶,底部有圆孔。19 8 7 YL者根据残留部位的不同形式,拟将其余的16 件陶VIT13:2,底径18.4厘米,残高15.9 厘米,泥质器划分为A、B、C 三种类型加以探讨。磨光灰陶,口沿为修复后现状,平肩,肩部边缘饰A型,1件。主要特征为腹部上窄下丰。斜刻画纹及凹弦纹,直腹向内微曲,腹部饰凸弦VT111B:2 7,二里头文化一期,底径2 2 厘米,纹,腹部下端呈两层状外撇,底部有圆孔。残高15.1厘米,泥质磨光灰陶,口残,细颈,外斜Ib式,2 件,口

    4、沿处为修复后现状,直腹向内腹,底部有圆孔,器表饰弦纹五周(参见图1)。微曲,表面装饰有堆塑龙纹、刻画纹,“都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1。19 9 2 YLIH2:1,底径2 2.5 厘米,残高17 厘米,泥质灰陶,平肩,直腹向内微曲,腹部遍饰刻画纹,器表盘旋有3 条堆塑小龙,龙头向上,龙尾蜷曲,龙身装饰有菱形纹,底部缺失。19 9 2 H 2:2,底径2 2.5 厘米,残高18 厘米,图1A型陶透底器泥质磨光灰陶,造型与19 9 2 YLH 2:1基本一致,B型,11件。均为筒形,部分保留平肩或平折但腹部无纹饰,堆塑小龙为6 条,且龙头贴于肩部,肩。可分为Ia、I b、等三式(参见表1)。龙身装

    5、饰有菱形纹饰,器底部缺失。Ia式,5 件,直腹向内微曲,腹部普遍装饰弦式,4件,直腹或筒形腹,部分装饰有弦纹。纹。IVT15B:12,二里头文化一期,底径16.8 厘IVT8:11,二里头文化二期,泥质灰陶,仅存底米,泥质灰陶,仅有底部,底部有圆孔。2 0 0 2 V部,筒形腹,底部有圆孔。VT210A:11,二里头T13G1:5,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底径5.7 厘米,文化四期,底径2 0 厘米,残高7.5 厘米,泥质灰收稿日期:2 0 2 3-0 6-12基金项目: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 0 2 3 B573)作者简介:赵腾宇(19 9 1一),男,河南洛阳人,助理馆员;武盛春(19 9

    6、 1一),男,河南焦作人,助理馆员;刘宇航(19 9 2 一),男,河南洛阳人,助理馆员。31.4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7 期陶,筒形腹,腹两侧有器耳痕,底部有圆孔。2 0 0 3VT27B:5,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底径18.3 厘米,残高3.1厘米,孔径10 一10.6 厘米,泥质磨光棕灰陶,筒形腹,腹部外壁饰凹弦纹,腹部下端有式型Ia式镂孔,底部有圆孔。2 0 0 1VH17:11,二里冈文化晚期,底径14.2 厘米,残高3 厘米,孔径11厘米,泥质磨光灰褐陶,底部有圆孔。表1B型陶透底器B型235Ib式67式10891.B型Ia式(IVT15B:12);2.B型Ia式(2

    7、0 0 2 VT13G1:5)3.B型Ia式(VIIT13:273);4.2005VH414:2;5.B型Ia式(19 8 7 YLVIT13:2);6.B 型Ib式(19 9 2 YLIH 2:1);7.B 型Ib式(19 9 2 IH 2:2);8.B 型I式(IVT8:11);9.B 型I式(VT210A:11);10.B 型I式(2 0 0 3 VT27B:5);11.B型I式(2 0 0 1VH17:11)。C型,4件,斜直腹,普遍装饰弦纹及竖向刻画纹。2 0 0 4VT84剖Q3L:1,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底径17 厘米,残高2.8 厘米,中心孔径5.4厘米,泥质磨光棕灰陶,斜直腹

    8、,底部有圆孔。2 0 0 2 VH55:9,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底径16 厘米,残高7厘米,泥质磨光灰陶,斜肩,斜直腹,平底,肩及腹部外壁饰凹弦纹,底部有圆孔。2 0 0 4VT84D:6,二里头文化三期早段,底径16 厘米,残高9.1厘米,孔径7 厘米,泥质灰陶,外涂黑衣,斜肩,斜直腹,肩及上腹部饰竖向刻画纹及三组凹弦纹,底部有圆孔。19 8 4YLIVT30H123上层:1,底径17 厘米,残高7.4厘米,孔径8 厘米,泥质灰陶,口沿为修复后现状,斜肩,斜直腹,肩部饰凹弦纹,腹部饰竖向刻画纹及凹弦纹,底部有圆孔。(参见表2)表2 C型陶透底器C型21.2004VT84剖 Q3L:1;2.2

    9、002VH55:9;3.2004VT84D:6;4.1984YLIVT30H123上层:1。二、二里头遗址出土陶透底器特征分析从年代来看。16 件陶透底器中,明确分期的有14件,其中13 件在二里头文化二、三、四期之间。C型19 8 4YLIVT30H123上层:1与C型2 0 0 4VT84D:6 器型相似,肩及上腹部均饰有凹弦纹和竖向.32.11刻画纹,应同属二里头文化三期。陶透底器在二里头文化中沿用时间较长,与二里头遗址主要使用年代相吻合,到二里冈文化早期已基本消失。从出土地点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将二里头遗址划分为15 个区域,其中:祭祀区主体位于VI区,部分位于X

    10、区;宫城区主体位于V区,西北角一隅位于区;作坊区则跨越了V区和IV区;贵族墓葬集中分布区跨越了V区和区。以上这些区域组成了整个二里头遗址的核心。根据16 件陶透底器出土情况,共在二里头遗址V区发现9 件、IV区3 件、区2 件、VI区1件、VII区1件,均位于核心区中。同时,所有陶透底器均仅见于二里头遗址核心区的地层和灰坑中,墓葬内未发现。从材质器型来看。所有陶透底器均为泥质陶,大多通体磨光,口部或器物上部出土时均呈残缺状态。器底全部为圆形,底径多在14.2 一2 2.5 厘米之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所有透34底器中仅有两件堆塑龙纹透底器底部残缺,其余无堆塑纹饰的底部均保存较完

    11、好,这是否显示出堆塑龙纹透底器与其他器物相比或有更加特殊的构造,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三、陶透底器在其他地区的发现资料显示,陶透底器在除二里头遗址以外的其他地区发现极少,基本情况如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7 期郑州大师姑G5d:9 4,报告中称其为“未名皮革蒙住底端,用手拍击或持物敲击使用。器盖”2 ,底径19 厘米,残高41.1厘米,孔径9.3陶鼓,即作用类似鼓的陶乐器总称,在我国黄厘米,泥质灰褐陶,圆柄形柄顶,顶中央有一个穿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孔,中空细高柄中部略鼓。盖顶斜直锐折。直腹向中多有发现。我国史前陶鼓造型各异,有筒形、喇内微曲,平底中部有大圆

    12、孔。柄部磨光,肩部抹光,叭形、罐形、尖底瓶形、漏形、筒形、球底形、葫芦施菱形方格纹。器壁饰曲尺形和“丁”字形镂孔以及形、釜形等。虽然形态多样,但总体上遵循了“以瓦凹弦纹。属二里头文化时期器物(参见图2)。为匡,以革为两面”的结构。关于陶鼓的特征,传世典籍释名曾说:“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刘慧在新石器时代陶鼓研究一文中也将陶鼓特征概括为:“圆形中空,上部有冒革的部位且上下贯通。”4 3“冒革”即将皮革固定在器物口沿外侧的钩爪、凸纽或折棱上。陶鼓根据大小,有平放、悬挂等使用方法。需要悬挂使用的陶鼓,其鼓匡上往往有耳、蛰等便于把持的附件。根据上述对陶鼓基本情况的分析,对比二里头12图21

    13、.郑州大师姑G5d:9 4;2.洛阳皂角树9 2 H14:1。洛阳皂角树9 2 H14:1,报告中称其为“塔式器”3】,底径18.8 厘米,高2 3 厘米,孔径8.8 厘米,泥质黑皮陶,素面,斜肩圆折,直腹微曲,平底中空,有二层蘑菇头,每层的边沿都有一个穿孔,但不对称。器底中间有一大圆孔。属二里头文化时期器物(参见图2)。此外,在报告中还有另外一件“塔式器”H107:8,但因其出土时残缺不全,且缺少透底器底部有圆孔这一重要特征,因此笔者不将其归为透底器讨论。除此之外,偃师商城也曾出土过一件二里冈时期的陶透底器,器型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相似,但未见公开发表的资料。由此可见,其他地区出土的陶透底器与

    14、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使用时代基本一致,且这些遗址均与二里头遗址关系密切,属二里头国家控制下的核心地区。四、陶透底器的作用探析关于陶透底器的作用,学术界尚无明确的认识,仅其名称在考古报告中就有透底器、异形器、器盖等不同命名。目前主要有乐器说、器盖说、祭器说等三种说法。(一)乐器说由于陶透底器底部有大孔,内部中空,故部分学者认为其应属于陶鼓一类的乐器,在使用时,用遗址出土陶透底器的造型特征,我们发现,二里头遗址出土陶透底器圆形中空,虽顶部缺失,但从皂角树、大师姑等遗址出土同类型器来看,应都有一个细高长柄。其中部分器物底部有折棱,器身有镂孔和器耳的痕迹。然而纵观各地史前陶鼓,均未发现与二里头遗址出土陶透

    15、底器造型相似的。其他史前陶鼓中,绝大多数在标志性的冒革部位带有附加装置(参见图3 412 3),而二里头遗址出土陶透底器下腹部均未发现钩爪、凸纽等附加装置。图3 陶寺遗址出土的陶鼓冒革部位均带有附加装置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遗址曾出土过一件陶鼓形壶(参见图4),壶身为圆鼓的造型,鼓双面四周明显可见两圈圆形凸纽,说明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应已拥有带有凸纽、可以蒙皮的鼓。此外,陶透底器这类较重的器物,如作为手鼓等乐器使用,使用起来非常不便。因此,笔者认为,陶透底器单纯作为乐器的可能性较小。(二)器盖说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器盖这类器物大量出土。盖纽形式多样,其中就有与陶透底器器柄十分相似的蘑菇纽(参见图5)。

    16、发掘者将郑州大师姑G5d:94命名为“未名器盖”,或是考虑到造型的相似性。.33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7 期然而陶透底器与陶器盖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例如陶透底器底部均为半封闭结构,中间有大圆孔,陶器盖则无。在使用方式上,陶透底器的器底、镂孔等结构致使其无法覆盖在某一器物上。因此,陶透底器应不作为器盖使用。图4二里头遗址出土陶鼓形壶图5 二里头遗址出土蘑菇纽形陶器盖(三)祭器说许宏在其著作最早的中国中指出:“联系到这类器物器身常饰有龙(蛇)图案,它属于祭祀用器的可能性极大。”5 然而,事实上二里头遗址及周边遗址出土的透底器,目前可见有堆塑龙纹的仅有1992YLH 2:1和19 9

    17、2 H 2:2 两件,其余均无。但是从陶透底器整体的出土情况来看,这一说法的可能性极大。第一,二里头遗址所有陶透底器均出土于二里头遗址核心区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件堆塑龙纹透底器的出土地二里头遗址区位于宫殿区以东,是二里头都邑贵族们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也是高等级墓葬的集中分布区之一,这一区域曾先后出土过玉圭、铜爵、石等重要礼器,表明这两件透底器应属于较高等级的使用场合。第二,文献记载,夏后氏崇龙。夏代国君在礼仪活动中常佩戴或使用与龙(蛇)形象有关器物。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载:“有人两青蛇,乘两龙,名日夏后开(即夏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34辩与九歌以下。”即夏启佩戴青色蛇(龙)形耳环,举行祭祀

    18、上天的仪式。王震中认为“蛇形龙是其(夏王族)重要图腾”6 。除了这两件龙纹透底器以外,龙(蛇)形象涵盖了二里头时期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龙纹陶范、鱼龙纹陶盆、铜牌饰等,推断这两件透底器应服务于较高等级的人群。其余透底器,虽不见纹饰装饰,但是泥质陶、通体磨光等属性与一般陶器明显不同,亦彰显了其较为重要的地位。从现有保存较完整的郑州大师姑和洛阳皂角树两件透底器来看,其顶部均有数量不一的穿孔。史前时期我国许多地区就已出现了在祭器、随葬之物的顶部或底部穿孔,以起到引导灵魂升天、沟通天地的功用。福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县石山遗址墓葬中曾出土过一件造型特殊的陶器,称为“塔式壶”(参见图6

    19、)。其“平顶、长颈、实心,顶缘外凸起棱两道;扁折腹,上、中腹各起棱一道,颈腹交接处镂一椭圆形大孔,腹部中空。下为喇叭形圈足,足部有4个对称不规则镂孔”7 。研究者认为,这件器物可能与汉晋时期出现的“魂瓶”,以及原始社会时期瓮棺葬有关,体现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灵魂观念。通过对“塔式壶”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造型与二里头文化陶透底器有众多相似之处。有高高的柄(颈),有折棱的柄顶,腹部中空,器身不同部位有圆孔(穿孔)等,为我们探究陶透底器的作用提供了参考。图6 昙石山遗址出土的“塔式壶”五、结语二里头文化时期是我国尤其是中原地区礼制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二里头遗址不仅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宗庙和多处国家级

    20、的祭祀场所,而且出土了不同材质、功能多样的礼器和祭祀用器,表明二里头先民对上天崇拜和祖先崇拜的重视。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7 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透底器数量虽然不多,却2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M.北京:科学出自成一类。从二里头文化二期开始出现,至二里冈版社,2 0 0 4:19 9.文化时期基本消失。通过对其出土地点、材质、纹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皂角树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2:5 0.饰等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陶透4刘慧.新石器时代陶鼓研究 D.太原:山西大学,2 0 19.底器应属于祭祀等礼仪场合所使用的祭器。考虑到5许宏.最早的中国 M

    2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其无一例外均为破碎残件,可能与二里头时期的碎店,2 0 2 1:16 0.器习俗有关。有关陶透底器的具体使用方式,笔者6王震中.蛇形龙崇拜与二里头遗址夏都说N.光明日认为尚有待于二里头遗址的进一步发掘、更多的考报,2 0 2 1-0 4-10(10).古发现。7】王有为,林瑞明.福建县石山遗址出土“塔式壶”考辨J.文物春秋,2 0 11(5):6 2-6 8.参考文献1王震中.论二里头乃夏朝后期王都及“夏”与“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 0 2 2(1):5 9-8 9.责任编辑 湛贵成Discussion on Nature of the Pottery

    22、Vessel with A Hole at the Bottom in Erlitou SiteZhao Tengyu,Wu Shengchun,Liu Yuhang(Exhibition and Preservation Department,Erlitou Site Museum of the Xia Capital,Luoyang 471000,China)Abstract:The main feature of the pottery vessel with a hole at the bottom unearthed from the Erlitou Site isthat ever

    23、y vessel has a round hole in the center of the bottom and the internal is empty.There has been no conclu-sion about its nature and use in the academic circle for a long time.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similar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other sites,combined with factors such as unearthed locati

    24、on,material,age,and decor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as the sacrificial or ceremonial object by high-level aristocrats during the Erlitou culture peri-od,the pottery vessel unearthed from the Erlitou Site presents higher specifications in the pottery category of the Er-litou Site.Key Words:Erlitou Site;Erlitou culture;the pottery vessel with a hole at the bottom;sacrifice;ceremonyand propriety35


    注意事项

    本文(二里头遗址陶透底器性质刍议.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