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甘肃省图书馆藏道光《崆峒纪游集》的史学价值.pdf

    • 资源ID:623010       资源大小:1.03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甘肃省图书馆藏道光《崆峒纪游集》的史学价值.pdf

    1、文史天地 ()基金项目:本文系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甘肃道教碑刻的调查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陇东道教史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甘肃省图书馆藏道光崆峒纪游集 的史学价值吴华锋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兰州【摘 要】甘肃省图书馆藏道光 崆峒纪游集 是一部诗文总集 收录了道光年间平凉当地官绅游览崆峒山等地所作的游记与诗歌 尚未引起学界重视 其诸多价值有待揭示 如结合相关史料 此书能弥补平凉清代史志文献的阙漏与讹误 可借此增补道光年间平凉多位知府、知县的履历 还可更正光绪 平凉县志 中人物事迹的讹误 同时 此书还反映出道

    2、光年间崆峒山佛教盛于道教的史实 兴盛的崆峒佛教此时已渗入崆峒道教的核心区域 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上崆峒山的佛道格局以道光 崆峒纪游集 为代表的集部文献可发挥以诗文证史的功能 是进一步推动平凉历史文化研究的珍贵资料【关键词】崆峒纪游集 地方官员 崆峒山 佛道格局 史学价值【中图分类号】:当代图书馆 年第 期(总第 期)文史天地目录载卷四的四至七言古诗数量分别为 首、首、首、首 五、七言律诗与绝句数量分别为 首、首、首与 首 卷二五言与七言古诗 五、七言律诗与绝句实际数量分别为、与 首 目录则为、与 首 卷五五言与七言古诗 五、七言律诗与绝句实际数量分别为、与 首 目录仅有五言与七言古诗、

    3、五言与七言律诗四类 分别为、首 卷六五言与七言古诗 五、七言律诗与绝句实际数量分别为、首 目录为、首 甘肃平凉崆峒区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甘肃与宁夏两省(区)交界处 古代为平凉府驻地 平凉县为其附廓 平凉府城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上的重镇 也是清以前中原王朝防御西北游牧势力进犯的战略要地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然而 平凉府、县方志文献却少有留存 明嘉靖年间 平凉名士赵时春曾撰 平凉府志 留存至今 是研究明代平凉地方史的珍贵资料 清咸同年间 平凉举人赵青藜曾撰有 府志 手稿 未及刊刻即毁于同治兵燹 同治后虽编有 平凉府志 但此书为应付编修宣统 甘肃新通志 的任务所纂 全书除同治至光绪年间十六位平凉知府的

    4、赴任时间外 绝大多数内容因袭乾隆 甘肃通志 中的平凉府部分 史学价值有限 作为平凉府的附廓县 平凉县在光绪年间方有县志编成(嘉靖 平凉府志 有平凉县一卷)因同治战乱使“板本一毁于火 旧志悉无可考”编纂者只能“谨就残碑断碣、故老流传之信而可征者辑为数例”故此志对于研究清代平凉县历史所能提供的价值也比较有限 民国三十三年()付梓的 平凉县志 又以光绪本为底本 所载民国之前的平凉历史均抄自光绪志 囿于资料 清代平凉地方历史的一些基本事实还未廓清 另外学界已对平凉崆峒山佛教与道教有所关注 且认为明以来崆峒道教盛于佛教 是一座道教名山但因所使用的资料主要为碑刻与山志 资料的片面性也使一些原有结论有重新商

    5、榷的必要甘肃省图书馆今存一部清道光二十七年()印刷出版的 崆峒纪游集 是一部诗文总集 学术界尚未对此书有专门研究 除文学价值外 这些游记、诗歌还蕴藏着丰富的史学价值 结合相关资料 道光 崆峒纪游集 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平凉史志文献的不足 也能够为重新审视崆峒佛道格局提供全新的史料 进一步推动平凉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道光 崆峒纪游集 简介道光 崆峒纪游集 刻本 包背装 一册共 卷 封面页为红底 左中右三栏式 中栏刻书名 右栏上方为两位选订者陈芝眉与林桂山之名 左栏下方注“平凉府衙门藏板”栏上方标明此书于“道光丁未年()新镌”即初刻于道光二十七年 此书四周双栏 单鱼尾 白口 版心处鱼尾上方刻“崆峒

    6、纪游集”下方依据各部分内容 分别刻有“叙”、“跋”及卷数(卷数下有页码)除叙文部分每半页 行 行字外 其他部分半页 行 行 字(同游诸人姓氏部分小字双行 字)此书原无钤印 入藏甘肃省图书馆后在叙文首页、目录首页等五处钤“甘肃省图书馆藏书”朱文印 卷一前有叙文、跋文、题词、例言及“同游诸人姓氏”和目录每页版心都标有“卷一”字样 但就实际内容而言不应归入卷一 例言部分交代了全书的编排原则(详见下文)“同游诸人姓氏”部分将诗歌作者大体按先官员后士绅的顺序依次介绍 主要包括各人的号、籍贯、科举功名(或生员)、官职等信息据此书目录 卷一至卷六各卷诗歌数量分别为、与 首 实际上仅卷一与卷三的数量与目录相符

    7、 卷二、卷五与卷六实际各收录诗歌、与 首 卷四仅有 首 这四卷各种体裁的诗歌实际数量与目录所载也有出入 如卷四的四至七言古诗数量分别为 首、首、首与 首 五、七言律诗与绝句数量分别为 首、首、首与 首 与目录并不一致 细观此书并无补刻痕迹 刻板当为一次刻成 很可能在目录部分的刻板刻好后编者又对各卷的诗歌数量进行了调整 故出现了目录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该书的编纂可追溯至道光年间的平凉县知县杨景彬 杨景彬 字斐臣 贵州镇远县人 在任时曾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至二十五年()九月先后五次邀请平凉本地及外地官员、士绅、释道同游崆峒 除首次外每次游览都组织诗会 众人拈韵赋诗 杨景彬等人又作崆峒游记数篇 杨景

    8、彬后调任平番县(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知县 道光二十七年()春 杨景彬邀文史天地 ()此书卷一收录初游崆峒的诗文 卷二为二游、三游诗文 卷三为四游、五游之作 卷四分别为与崆峒有关的 篇记文、石景芬召集的两游崆峒之作和其他崆峒独作 卷五内容为初游龙隐寺、腊月十四日赏雪与虎山祷雨 卷六为二游龙隐寺、丰登园赏牡丹与牟氏园赏菊请他在平凉时的好友赵青藜负责平番的学政 赵青藜 平凉县人 拔贡生 曾与杨景彬多次同游崆峒 据赵青藜所撰道光 崆峒纪游集 跋 他赴平番时 将众人同游崆峒所作的诗篇一并带来 与杨景彬之弟杨景亮稍加拣选后呈送给时任平凉知府林杞材 林“复加裁取”后嘱托赵青藜尽快付梓 赵与杨景彬商议后又“搜

    9、集近年名人杂咏”以充实内容 随即将其再呈送给新任平凉知府陈桐生删订 故此书首先由赵青藜与杨景亮初选 林杞材在此基础上“裁取”而后赵与杨景彬又增添名人杂咏 最后由陈桐生删订 可见林杞材与陈桐生为此书最终的定稿人道光 崆峒纪游集 共收录两类诗 其一为杨景彬组织的五游崆峒的作品 多分韵而作 其二为“为见一时人文之盛”而增加的记文与诗歌 包括“崆峒杂作”与其他主题的诗作“崆峒杂作”可分为平凉知府石景芬两次组织众人游崆峒分韵而作的诗歌与个人独游崆峒之作(不限韵)其他主题的诗作包括众人同游平凉其他名胜的诗歌 如龙隐寺、丰登园、牟氏园等地 此书并未透露林杞材等人依照何种标准选诗 但考虑到诗歌作者基本都是平凉

    10、当地官绅 彼此都有交集 故选诗时难免涉及人情世故 不能完全依照通行的“以人存诗”或“以诗存人”的标准酌取 在编排形式上 此书前三卷依次排列五游崆峒的诗作 在诗作之前又先置以杨景彬等人的游记 后三卷为“崆峒杂作”与其他主题的诗歌 每一主题下诗作的排列顺序本应按照先古体诗、次近体诗(先律诗后绝句)的旧例编排但赵青藜考虑到五游崆峒众人“官阶有尊卑 年齿有长幼”决定将此类诗作“循序编次 不以古、近体为先后”“崆峒杂作”与其他主题的诗歌仍依照旧例编排 这一编排方式较少见 与清诗总集通行的编排方式并不一致 体现了道光崆峒纪游集 的地方性与特殊性 道光 崆峒纪游集 所见史料对地方志的补正与勘误 受同治初年战

    11、乱的影响 平凉府、平凉县所存清代档案等资料都毁于兵燹 这使同治之后平凉府志 与 平凉县志 的编纂因缺乏资料而史学价值相对有限 道光 崆峒纪游集 虽非史部文献 然其中“同游诸人姓氏”部分所载的数位平凉府、县级官员都未载于地方史志文献中 另有一些知名的地方士绅 结合相关资料道光 崆峒纪游集 不仅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平凉地方史提供新的、可靠的文献来源 还可起到勘误的作用 道光 崆峒纪游集 所载平凉地方官员考石景芬 江西乐平人 道光癸未科()进士 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九年()五月 石景芬任湖北道监察御史 其所著 诵清阁文钞 卷首 先妣行状 载:“(道光)壬寅()出守平凉 乙巳()五月 得调署安肃道消息 七

    12、月抵 任 逾 年()三月间府君噩耗 闰五月 交卸起程”可见石景芬由御史升任平凉知府 任期为道光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五月 安肃道即清代在甘肃肃州所设的分巡安肃等处兵备道 光绪 肃州新志 有载清代部分安肃道道员 但漏列了石景芬 可据此增补 石景芬任职安肃兵备道的时间为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始 因丁父忧于次年()三月去职 任期不足一年 林杞材继石景芬任平凉知府 林为安徽潜山人 嘉庆甲戌科()进士 授内阁中书 后选授甘肃凉州府庄浪茶马同知 在其所撰的 崆峒纪游集 叙文中 林提到“乙巳秋()余暂摄守莅此(平凉)腊杪檄回庄浪”可见林为暂任平凉知府 当年()年末就返回原任 任期不足半年陈桐生 浙江钱塘人

    13、 嘉庆十五年()优贡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 在云南永昌府知府任上时 因镇压腾越厅刀承绪叛乱不力清廷在他“俸满”本拟升迁时将其革职 次年四月刀承绪被捕 陈桐生方被开复原职 也许正是因为曾被革职 陈桐生又在二十五年()底从西南平调至西北 继林杞材于次年年初任平凉知府 由赵青藜所撰道光 崆峒纪游集 跋“去冬(年冬天)陈芝眉夫子(陈桐生)艳羨空同”可知陈任平凉知府的时间当有一年之久 后又升任 暂署宁夏兵备道(崆峒纪游集当代图书馆 年第 期(总第 期)文史天地“同游诸人姓氏”)民国 朔方道志 中载清代曾设分巡宁夏道一职 但历任道员中“自乾隆十五年至同治五年档案遗失 未能尽考”故道光 崆峒纪游集 中对陈桐

    14、生履历的记载又可弥补宁夏地方史志的阙漏 光绪 湖南通志 载陈桐生在二十八年()任湖南督理粮储道 则他署理宁夏兵备道的时间并不长 可能为一年左右杨景彬 贵州镇远县人 监生 杨景彬早年曾参与镇压张格尔叛乱 因军功捐纳从九品官职 杨自道光二十年()开始“宰平邑”(崆峒山初游记)二十二年()十月首次游崆峒后又曾短暂“摄事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州 崆峒山二游记)归原任后于二十四年()三月再游崆峒 可见其赴任枹罕当在二十二年()十月至二十四年()三月间 二十五年()底 杨景彬“量移平番”(林杞材 崆峒纪游集 叙)故杨在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两任平凉县知县期间曾短暂调任河州“同游诸人姓氏”部分还载有多

    15、位为宦西北者 如秦嘉颖(拔贡)与李培錂两人曾任平凉府训导 郭建本(监生)当时为甘肃候补县丞 署理甘州府经历 张锦芳与赵连魁曾任平凉县教谕 两人均为举人 后分别擢升为凉州府与甘州府教授 另外 这一部分还记载平凉当地举人(江德泰)、贡生(赵守正、朱沄、赵青藜、郭纯一)与 位生员 也可藉此补充平凉地方史 据道光 崆峒纪游集 对平凉地方志记载的勘误 道光 崆峒纪游集 中载有郭建本 此人在光绪 平凉县志 中也有载:“由监生入赀 得陕西凤县 在官数岁 民感戴之 为立生祠于凤岭顛”将其作为平凉本地人记载在此志的“选举、科贡”部分 并与刘俊升、刘连升并列 查刘俊升 李鸿章曾在光绪十五年()奏请将博野县知县刘俊

    16、升与灵寿县知县戴世文对调 提到刘俊升为甘肃平凉县人 可见刘俊升的籍贯无误 刘连升应与刘俊升同族 也为平凉县人无疑 郭建本则并非平凉县人 道光 崆峒纪游集 与光绪 凤县志 都载其为山西芮城人 光绪 平凉县志 实属误载 道光 崆峒纪游集 中有赵青藜 同及门郭豫轩建本登崆峒绝顶 一诗 可见赵与郭二人曾有师徒之谊郭早年曾受业于赵门下赵青藜是清代平凉的知名士绅 因缺乏资料 光绪 平凉县志 对赵青藜的记载着重于同治战乱时他率众守卫平凉城、城破后坠井而死及清廷的褒扬 而对他生平事迹的记载则很简略 石景芬任平凉知府期间与赵青藜交好 曾为其父赵希曾作传 其中的记载可校正光绪 平凉县志 的讹误 光绪志载赵青藜“累

    17、代皆郡县诸生”但 赵希曾传 中并未提到他的先辈有任何科举功名 且嘉庆十八年()二月 青藜母刘氏因病行将去世前曾嘱咐他“尔祖临没时 以吾家十数世皆安贫力学 今汝稚弱 尚未成立 汝六叔若不获隽 是吾夫妇督课无方”青藜六叔得中生员后 刘氏方安然逝世可见 虽然青藜家族十数世以来都有人“安贫力学”但直到青藜上一辈方才有所斩获 光绪志中对他家世的记载显然有夸大之嫌 光绪志载赵青藜成名后“郡守邑宰至 咸造其间”但他“终介介不事干谒”时人都将其比做孔门弟子澹台子羽 但在 赵希曾传 中 石景芬就是因为青藜助他考核地方士子(课士)的机缘 两人方才熟识 道光二十五年()春 石又邀请青藜为四子石学重授课 据道光 崆峒

    18、纪游集赵青藜又与杨景彬关系密切 杨组织的五次崆峒之旅除首次外都有赵的身影 杨调任平番后还于道光二十七年()春礼请赵至平番充当幕僚 赵青藜在道光 崆峒纪游集 跋中也主动记载“往者 林桂山(林杞材)先生摄郡高平(平凉)青藜尝受业焉”可见他与林杞材也有较深的交集 因此 作为地方名绅 赵青藜拥有一定的学识 与平凉各级官员都有良好的私交 此外 光绪志中记载青藜成为拔贡后“就教职”意指他曾为官 实际上他只有先后在石景芬、杨景彬门下充任幕僚的经历 虽为拔贡 赵青藜实际上难以获得官职 自身家庭经济状况又堪忧其父赵希曾在世时“家甚贫 往往不举火 常忍饥”即使在他得中拔贡后也常常“并日 而食”可见赵青藜选择成为僚

    19、佐很可能是因为实际生活所迫 因此 光绪 平凉县志 对赵青藜的身世、个人品行都进行了一番美化与塑造这可能与同治兵燹后文献资料的缺失有关 道光 崆峒纪游集 所见崆峒山的佛道格局学术界对佛道关系的关注由来已久 近年来文史天地 ()更关注明以降的二教关系 研究路径趋向精细化、个案化 重视二教在特定区域中的关系史具体到西北地区亦如此 平凉崆峒山之所以被过往游人传唱不休 除了位于丝路重镇平凉府城郊外 也有赖于“黄帝问道广成子”传说与崆峒山的结合 此传说被后世视为道教发源之滥觞 因为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存在 崆峒山在历史上长期被视为道教名山 但事实上崆峒佛教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 当前学术界多单独研究崆峒佛、道教

    20、 且更注重道教 对二教的互动关系也几无关注 道光 崆峒纪游集 收录了多篇崆峒游记及众多崆峒纪游诗 这些诗歌虽多属于山水诗 但崆峒的佛道景观也为时人提供了除自然景观外的丰富诗料 这些游记与诗歌中写实的部分正可与碑文等资料相互印证 发挥以诗证史的功用 是重新审视道光年间崆峒佛道格局的珍贵资料 宝刹琳宫补缀牢:崆峒传统道教宫观群中的佛教嵌入 据杨景彬的 崆峒山初游记 初游崆峒时(年冬)杨景彬与周伯桐由崆峒北麓登山至中台大寺(真乘寺)喝茶小憩 正午时杨景彬在中台僧人的引导下攀登“正巘”马騣山到马騣山巅后先登太白楼 又到太白楼以北的子孙宫、东华庵参观 而后往南到雷声峰游览 回到马騣山时僧人“煨芋方熟”杨

    21、景彬饱餐一顿后就在马騣山“支榻禅院”休息 翌日杨回到中台 与周伯桐从前山下山 有老僧迎至王母宫歇息马騣山为崆峒主峰 隍城道院的所在地 明以来 隍城主奉真武 清康熙年间就已形成包括真武殿、黄箓殿、天师殿、南北道院等建筑在内的一系列道教建筑群 是崆峒道教的核心区隍城的清代碑刻与相关资料显示 马騣山所分布的建筑都是道教宫观 除隍城外还有子孙宫与东华庵 但值得注意的是崆峒山初游记 中记载杨景彬曾在马騣山禅院借宿 这不是个例 道光二十四年()季秋三游崆峒时众人“日夕共宿山寺”当晚举行诗会 分完韵后知府石景芬与章午垣在马騣禅院作诗 杨景彬等人则集于天仙宫(即子孙宫 杨景彬 崆峒山三游记)次年八月末四游崆峒

    22、时众人也是在马騣禅院举行诗会 并集体撰一 秋夜联句 其中有“群贤欣毕集 老衲喜前迎 礼佛闻钟磬联镳羡弟兄 昙花僧梦短 梵语客心倾 十六人同聚 三千佛像呈”的诗句 此联句采用顺叙的手法记述了游览的过程 在“群贤欣毕集”前已“松涛入夜静”当晚众人正是聚于马騣山禅院(杨景彬 崆峒山四游记)联句描绘出了隍城浓重的佛教色彩“老衲”在语境中应指僧人而非道士 种种迹象表明道光年间马騣山确有一佛教禅院存在 这一事实说明道光年间崆峒的佛道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受清康熙王辅臣之乱的影响 原住持于隍城的道教全真龙门、华山两派势力遭到沉重打击战乱结束后 平凉官民礼请陇州龙门洞全真龙门派道士苗清阳住持隍城 此后隍城传续苗

    23、清阳一系龙门派道脉 依碑刻资料 同治之前 隍城同一字辈的龙门派道士人数最多者为活跃在乾隆年间的“本”字辈 共 人 最少者仅 人(“教”、“圆”字辈)隍城一系龙门派也不断向邻近的宫观扩张势力 但也仅限于三教洞、雷声峰 并没有向东越过朝天门(以东为中台)甚至是否逾越二天门都值得怀疑 道光年间 段教文任隍城住持 下传 位“永”字辈弟子及 位“圆”字辈徒孙 可见此时隍城的道众规模相较乾隆年间还有缩小的趋势清代 游客无论从前山(南麓 泾河方向)或后山(北麓 胭脂川方向)登山 都要经过中台 欲登隍城 首先要到达中台 而后从中台以西的朝天门开始 攀爬一段既陡峭又险峻的“天梯”方能到达 中台也是通往南台、东台

    24、等处的必经之地 换言之 中台各寺院占据着崆峒“交通枢纽”的有利位置 这为中台佛教争夺信众、游客资源提供了先机 中台真乘寺是崆峒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 清代该寺僧人为临济宗 雍正六年()真乘寺住持、临济宗第三十五代怀睿慧和尚圆寂时 全山僧众发心为其建一塔以瘗埋佛骨 在塔铭上留名的弟子、徒孙及重孙便有 人 段教文撰于咸丰十一年()的 游崆峒记 中也有对真乘寺僧人规模的生动描述:“真乘寺 明锅容数斗粟 供数百口粮 羡其为大禅林也”可见段教文本人对该寺宏大规模的艳羡 同样位于中台的紫霄宫、藏经楼、老营宫、塔院、法轮寺等此时也都归僧人当代图书馆 年第 期(总第 期)文史天地住持 相比之下 朝天门以西的崆峒道

    25、教虽然在地势上居高临下 但宫观数量、道众人数方面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有理由认为道光时兴盛、强势的崆峒佛教已嵌入崆峒道教的核心区 马騣山 并在马騣山修建佛教禅院 且有僧人住持 身为初游者的杨景彬故而会在登中台后请一老僧为导游 在其引领下登隍城 又由老僧提供饮食 在马騣山禅院歇宿 由此 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赵青藜会使用“宝刹琳宫补缀牢”的诗句描述马騣山 因为此时的马騣山不仅有道教“琳宫”还有佛教“宝刹”(同及门郭豫轩建本登崆峒绝顶)林杞材所撰道光 崆峒纪游集 叙中“惟西北崇佛 就山之冢颠结构琳宫梵宇 亦遵黃老之教云”的描述可谓切中肯綮 既点明崆峒佛盛于道的实情 又隐晦地将马騣山颠佛道并存的现状展

    26、现了出来初游崆峒时 杨景彬、周伯桐二人从前山下山 又有一老僧前来迎接至王母宫参观 王母宫位于崆峒南麓 主供道教神灵西王母 理应由道人住持 然今存于崆峒招鹤堂大彻塔的康熙五十八年()大彻禅师塔题名碑 中又赫然出现“王母宫住持海莲”显然为僧人 道光年间又有老僧住持 然而隍城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大顶白虎殿记碑 中又有“王母宫住持王来英”的题名 同治兵燹后又有原住持苏元象回来重修王母宫 可见清代王母宫曾有僧人住持 也可能是僧、道共住于王母宫中 这也是道光时崆峒佛教强盛的例证 金丹犹在有谁烧:诗歌中所见崆峒的佛盛道衰 除中台外 崆峒另有四台 明嘉靖年间赵时春所撰 游崆峒记 分别称五台为中峰、东峰寺、西峰

    27、寺、南峰寺与北峰寺 说明早在嘉靖年间五台已遍布佛教寺庙 这一格局在道光 崆峒纪游集 所收录的诗歌中也多有展现 杨再新中台(分肴韵)“昙花色丽归瓶贮 贝叶编残对佛钞”恰可从侧面映衬中台佛教 朱沄所撰的律诗 宿中台佛寺 生动描述了中台浓厚的佛教氛围 而在另一首五言长律 登崆峒绝顶 中却没有任何一句提及马騣山的道教(两首诗为同一次游览所作)即便如“琳宫”之类的表述也没有 从朱沄的诗句中也可隐约看出道光年间中台佛教兴盛的实情 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剌曾于至元十五年()主持修建崆峒东台宝庆寺 嘉庆 崆峒山志 载东台“尽隆处皆筑为梵宫”可见东台此时仍有相当规模的佛教庙宇 朱旭升“凌云盘老鹤 伴客坐高

    28、僧”(东台)的诗句可说明道光年间东台为僧人住持 西台栖云寺历史悠久 乾隆六十年()重修 嘉庆 崆峒山志 称为古佛殿二游崆峒当晚杨景彬就在栖云寺过夜“对古佛而支禅榻”金绎如所作的五言律诗 西台 颈联“汲水僧攀壁 看山客启棂”又巧妙地将西台的险峻与住持僧人生活的艰难结合起来 北台从明代起建有观音寺等庙宇 康熙年间彻空和尚住持于此 朱旭升“僧去云常护 松涛当晚潮”(北台)一联通过佛家意象与风景的结合 描摹出了当地的佛教色彩 此外 陈桐生与赵青藜的诗题直接点明两人去崆峒“谒佛”(诣崆峒山谒佛和张介柳刺史韵、奉和芝眉老夫子诣崆峒谒佛步张介柳刺史原韵)同时 许多人的诗出于格律对仗或押韵的考虑 会使用与崆峒

    29、佛教有关的意象遣词造句 这些诗句并非对崆峒佛教的写实 但也正是彼时崆峒浓厚的佛教色彩使文人在赋诗时会主动在其中拣择 甚至出现“丹灶癯僧烹活火”之类将道教内丹修炼术语与僧人相结合而显得不伦不类的诗句相形之下 道光 崆峒纪游集 中的诗歌对崆峒道教的写实并不多 郭建本、常慰与朱生荣三人所作的诗歌以指代道教宫观的“琳宫”为意象 但也只是点到为止 并没有对崆峒道教的深描 真武是崆峒道教的主神 也是隍城主殿供奉的对象 每年庙会四方信众都会前来朝拜 但对于这一人所共知的道教神灵 也仅有杨景亮的五言长律以一句“爇香谒真武 群山朝拱来”匆匆带过(秋日偕友人游崆峒)另有朱沄 磨针岩 一诗涉及到真武悟杵成针的典故

    30、不仅如此 朱旭升“大道已传难尽秘 金丹犹在有谁烧”(乙巳重阳后三日登崆峒怀古 分萧韵)的诗句更是似乎暗示出对崆峒道门人才凋零现状的感慨与失落全书中真正与崆峒道教有关联的仅有与众人同游崆峒的本山羽士王志道 按全真龙门派字辈谱 他属于第 代 王志道共有 首描写崆峒各处景观的七绝收录于书中 他所作的诗运文史天地 ()用了诸如“步虚台”、“九还丹”等道教意象以及刘阮遇仙的典故 又在 凤凰岭 中提及汉武帝驻跸崆峒的故事 暗讽他因多欲而未能成仙 此外 相比对崆峒道教的“忽略”人们显然对以“黄帝问道广成子”为代表的崆峒道教典故更感兴趣 纷纷将黄帝、广成子、赤松子、玄鹤等各种道教意象作为诗料 但怀古并非写实

    31、这些典故确实能够长久流传 却无法在事实层面改变道光年间崆峒山的佛道格局 余论:集部文献与平凉历史文化研究受各种原因的影响 平凉各地今存的史志文献并不多 清同治以后新修的各地方志普遍简略 且讹误颇多 此点在本文第二节已有论述作为传统史志文献的重要补充 平凉碑刻文献相对丰富 但建国初期的历次重大运动在不同程度上损毁了平凉相当数量的碑刻 且碑刻文献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这一背景下 注重发掘当地集部文献的史学价值无疑十分有必要平凉自古就是丝路重镇 清末左宗棠主政西北 开辟陕甘大道 民国时在此基础上修建西兰公路 平凉均为要冲 历代官宦、军旅、商贾、方外之人多经停平凉 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平凉当

    32、地的官员与士人也有勤于著述者 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平凉人赵时春有大量文学作品存世 内容涉及平凉水利、民生、宗族、文教、祠祀等各方面 具有丰富的社会史价值此外 诸如崇祯朝进士、静宁人王瓆的 芝兰斋诗赋文集、乾隆朝庄浪知县邵陆的 庄浪政略、民国华亭文人幸邦隆的 幸邦隆文集 等的史学价值都有待挖掘 除此之外 尚有大量来往行人的游记、诗歌 这些零散的作品已有初步的搜集整理 但学界显然忽视了诸如近代报刊资料中刊载的大量关于崆峒山的游记、诗歌等广义上的集部文献 这些资料正是后人得以深入研究平凉历史、补充传统史志文献不足的重要依凭 因此 以道光 崆峒纪游集 为代表的集部文献拥有珍贵的史学价值 能够为平凉

    33、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史料 发挥以诗文证史的功能参考文献 崆峒纪游集.甘肃省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朱则杰.关于清诗总集的选人与选诗.甘肃社会科学():.夏勇.清诗总集研究(通论).(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石景芬.诵清阁文钞.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同治十年刻本.佚 名.肃州新志.南京:凤凰出版社:.刘廷凤.潜山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清宣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第 册.王之臣.朔方道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瀚章.湖南通志.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一年刻本.曹振镛.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乌鲁木齐:新疆文化出版社:.郑 濬.平凉县志.兰州:兰州古籍书店.李鸿章.李鸿章全集.合

    34、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 卷.朱子春.凤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吴 通.明代韩王与陇东地区宗教的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吴景山.崆峒山金石校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仇 非.新修崆峒山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仇非.崆峒佛教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潘延川.崆峒山道教历代碑铭录.内部资料:.杜志强.赵时春文集校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张伯魁.嘉庆崆峒山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平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凉方志录.北京:方志出版社.李世恩.平凉历代游记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简介吴华锋男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区域社会史收稿日期:


    注意事项

    本文(甘肃省图书馆藏道光《崆峒纪游集》的史学价值.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