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审视.pdf

    • 资源ID:616510       资源大小:1.32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审视.pdf

    1、DOI:10.19299/ki.42-1837/C.2023.08.0052023年第8期 总第214期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领导科学论坛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审视赵波洋陈瑜摘要:在大历史观视域下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及价值意蕴,对回答其从何而来、因何而成、意义何在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成逻辑来看,其源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从核心要义来看,其是“人民至上”“政党引领”“协同共进”“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从价值意蕴来看,其为开创人类现代化新范式、指引人类未

    2、来新方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关键词:大历史观;中国式现代化;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基金项目: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科研项目“大历史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 行 的多维审视”(2022YB002)。作者简介:赵波洋,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陈瑜,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08-0023-0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

    3、预见性、创造性。”所谓大历史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探索历史发展演变规律,将历史、现实与未来构成相互关联、逻辑严密的整体来看待的思维方式、立场观点与科学方法,体现着对历史经验深刻总结、对现实状况充分把握、对未来发展科学关切的有机统一,是我们洞察历史大势、赢得历史主动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有着严密的生成逻辑与演变机理,以及独特的本质特征与核心要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丰富、现代化道路的拓展作出历史性贡献,其有着联结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内在机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把握与多维审

    4、视,需要借助大历史观的宏大视野。一、由何而来: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政党要取得执政成效,都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1259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始终秉持初心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探索由来已久,鸦片战争之后,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为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境遇展开一系列探索,如何开启并推动中国的现代化成为这些探索的主题,无论是洋务运动时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求索,还是维新派“变法”的主张,抑或资产阶级革

    5、命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追求与实践,无不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这些探索无视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现实基023础,盲目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与道路,导致无法真正实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人民扫清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座大山”,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21439,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有开创和实现的可能,这就要求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所谓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指共产党执政活动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担负着从根本上扭转和挽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和探索中国式现

    6、代化道路的历史任务。(二)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总结探索出诸多关于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涵盖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动力、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多方面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演变与推进,离不开对这些规律性认识的深刻把握,开创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所紧紧围绕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可循,主要照搬苏联经验,但是我们很快认识到苏联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引以为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23。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

    7、的主要矛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和忽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并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创立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形成了以“六个坚持”“五个重大原则”“五个必由之路”为代表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规律性认识。正是源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党才能领导人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本国国情,开创并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

    8、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作为客观存在,自然有其运行及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指在人类社会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社会各要素所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其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社会历史性,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充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后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担负着不断揭示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任,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

    9、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实现全人类共同解放提供根本指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立足中国具体实践,深化了对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把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10、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所作出的“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历史论断,揭示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方向,其方向是不可逆转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必须做好两大制度长期共存、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准备,想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就必须立足我们自己的事业,不断开创并推024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我们把握历史趋势、赢得历史主动的必然选择,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才能彰显出社会主义远超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重焕生机,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时代,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二、因何而成:大

    11、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我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华民族成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站稳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需要借助现代化得以满足。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认 清 这 点,“才 会 有 正 确 的 发 展 观、现 代 化观”6171。“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内在基因,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

    12、“为了谁”“依靠谁”的核心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起着价值引领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5中国式现代化是聚焦十四亿多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有着空前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更凸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现代化,而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有效避免陷入贫富两极分化的困境。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追求“两个文明”相协调,是由马克思主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7666的根本价值目标所决定的,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13、的题中之义。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归根到底还是促进人的全面解放和人的价值的激发。(二)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党引领”的现代化在人类现代化演进的过程中,政党与国家现代化建设间存在着深刻复杂的互动关系,在不少后发型国家里,政党作为强大的政党权威,凭借着严密的制度建构,成为国家建设与推动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发挥着关键性的引领作用,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5,这不仅是由后发型国家往往需要借助强有力的权威来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更是由近代以来中国国家转型的进程中对于现代化模式和道路探索

    14、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5。具有鲜明的现代化取向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引领力量,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谁引领”“谁主导”的关键问题,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建国大业,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民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政党引领”为动力机制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契合于后发型国家开展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更内嵌于近代以来中国对现代化道路与模式所探索的历史逻辑。(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协同共进”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

    15、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协同共进的现代化,构成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协同共进”的现代化,其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五大进路相互贯通、有机耦合的整体,是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现代化范式,“五大文明”协同共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遵循,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怎么走”“如何走”的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而推动发展的,如果其中某项基本要素发展滞后,就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制约,从而影响有机整体025的有序运行,中国共

    16、产党深刻领悟这一规律性认识并牢牢遵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过如下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主要体现在“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8439,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由“三位一体”拓展到“四位一体”;进入新时代,更是作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着力点虽不尽相同,但始终坚持着“协同共进”的方法遵循。“五大文明”全面协

    17、调发展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遥相呼应,两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五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两者相互耦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于“单向度发展”的跨越。(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当前,世界各国的交往合作进一步加深,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不仅根源于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更是对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世界大势的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秉持着和平发展的理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现代化新形态,不仅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

    18、,更是中国共产党理应为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走什么路”“经何路径”的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划定着实现路径。无论是在生成逻辑中,还是在推进历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都蕴含着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集对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积极回应、对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积极贡献、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积极吸纳、对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积极引领于一体的现代化范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目标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与模式的“一般性”,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优秀文明成果相融相通;更有着基于自己国

    19、情的中国特色,呈现出与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与模式所不同的“特殊性”,为各国现代化提供借鉴,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探索,伴随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只有走跨越文明隔阂、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发展道路,才能继续发展自身并造福世界,才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彰显着对全人类解放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关切。世界是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有机整体,伴随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实现路径,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导向,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共同选择。三、意义何在:大

    20、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一)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着人类现代化新范式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虚假神话,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新范式。现代化起源于西方,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走在世界的前列,影响着整个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现代化的路径与范式仅限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马克思在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 中,提出并论述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异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使得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得以检验、变为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跨越单向

    21、度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摆脱了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制度框架、文化理念的影响,建构起了集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于一体的人类现代化新范式。不同于西方“侵略与扩张”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026发展道路,开创了与西方截然不同而又更具优势、更具潜力、更具有借鉴意义的现代化模式,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二)中国式现代化指引着人类未来新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宣告着“历史终结论”的破产、指引着人类未来的新方向。20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社会主义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有力地抨击了这些别有用心的政治

    22、“言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证明着科学社会主义并未过时或失败、证明着科学社会主义仍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更通过与西方现代化模式、西方现代化目前所遭遇的困境的对比彰显着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映照着人类未来的光明前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从未摆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桎梏,透析西方国家的政党乱象、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间的纷争与冲突等“西方之乱”,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社会发展趋势未曾改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之治”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证实着中国共产党所引领的这条我们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更证实着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与光明前途,人类历史并

    23、不会于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所终结,而是会向着社会主义的方向继续发展。“世界历史的曲面运动正在转而向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在走出低潮”9,人类也迎来未来新方向,以社会主义为指向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全体人类提供借鉴。(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文明冲突”“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创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西方现代化进程充斥着血腥侵略和野蛮扩张现象,与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相悖,与全人类的共同诉求相背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孕育于以“和合”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范式,有力地批驳了西方式现代化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陈旧观点,实现了对于西方扩张掠夺式的现代化模式的摒弃与超越,以

    24、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广阔胸襟与全球视野,创造出灿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仅不损害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而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种发展道路选择的多样化。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和机遇,积极回应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期为全球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

    25、明新形态,是不评判文明的优劣、不进行文明的扩张、不追求文明的霸权的新形态,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昭示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描绘着人类文明的未来愿景!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王京清.探索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1).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2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马拥军.新时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生机与活力J.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19(17).责任编辑:周玉婷027


    注意事项

    本文(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审视.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