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_从必然通往自由的科学之道_张丽辉.pdf

    • 资源ID:608393       资源大小:982.4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中国式现代化_从必然通往自由的科学之道_张丽辉.pdf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DOI:10.13747/ki.bdxyxb.2023.04.001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极大丰富了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23)04000106中国式

    2、现代化:从必然通往自由的科学之道张丽辉,黄丽梅(普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收稿日期:20230417作者简介:张丽辉(1971-),女,云南宁洱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2023 年 7 月保 定 学 院 学 报Jul.,2023第 36 卷第 4 期JO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Vol36 No4关于自由,马克思主义这样论述道,“自由是表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1112。自由的获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认识条件和实践条件。认识条件是指要正确认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和

    3、必然性,实践条件则强调要将规律性认识运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方能实现自由,即“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306。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目的在于认识必然和获得自由,这是一个历史性过程,必然要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从必然走向自由也因此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追求。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232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

    4、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22-23。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蕴含着实现自由的三重含义,即“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和人与自身关系中的自由”1113,从认识和实践层面开启了一条由必然通往自由的道路。一、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实现自由,要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111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遵循,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所处的

    5、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1保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源。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1125。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人对自然的依赖,人因自然而生,人类要永续发展,唯一的选择就是与自然和谐共生。放眼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人类生态足迹已经逾越地球生物承载力的极限,从 1970 年开始,地球生物承载力已呈现超载状态,地球生命力指数不断下降,全球生物多样性水平不断降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6、挑战重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趋重,作为一个 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整体迈进现代化,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行不通,环境资源的压力也是不可承受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行了具体详尽的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要理性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是大自然哺育的结果,自然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离不开自然,所以人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4,这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前提。二是提升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感。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自然生态系统也呈现为一张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生命之网,生物

    7、多样性、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维护了地球生物圈生存发展的平衡和稳定。人类不能以中心者自居,与动植物抢夺生存资源、相互伤害,而是要善待自然万物,顺从自然万物本性,在提升对自然的责任感中实现人类对自然的回馈。三是用系统观念构建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之后又多次强调。人类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最重要的参与者,要坚持系统观念,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去关心生命共同体中的所有生命,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5的理念,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促进整个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

    8、明确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350,并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四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二、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实现自由,要把握社会规律,以真理为依据,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统一”1113。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是在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主动把握时代的脉

    9、搏与契机,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322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322,向世界所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领悟、对中国国情的透彻解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自由的境界阔步前行的真实写照。(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科学运用和发展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一直困扰着人类,直到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

    10、性作用”116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172。“人口规模巨大”明确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人口规模巨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压力与动力进行了双重表达。就压力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逻辑,从初始的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小康,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2会,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归旨与实践导向。2020 年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14.12 亿,要实现 14 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

    11、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322。就动力而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4 亿多人口汇聚成无可比拟的磅礴之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依靠力量。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事实,变人口压力为动力,方能在人与社会的双重互动中,走出桎梏、走向自由。唯物史观表明:人口因素作为重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前提,具有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作用。“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则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都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126。为此,我国多

    12、措并举,一是根据人口数量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要求,对人口生育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二是着力提升人口质量,尤其致力于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样论述:“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322同时,事情都是辩证的,人口规模的巨大,也意味着市场的巨大、需求的巨大、潜力的巨大,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优势。一个以 14 亿多人口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超大型市场,无论需求还是消费都堪称“巨无霸”,这就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6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和未来经

    13、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和支撑,正所谓“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概而言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守正创新,既精准回应了“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又为在人口素质提升的进程中构建起人人共建共享、各尽所能的良好社会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准确判断而确定的目标归旨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1132。社会两对基本矛盾通过社会主要矛盾具体体现,而社会主要矛盾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变化,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准确判断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

    14、,其实质是遵循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牢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党敏锐洞察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理解和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钥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正是我们党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和目标归旨,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路更加明确”7,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直接最具体的展现。“人口

    15、规模巨大”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自然条件、客观现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执政理念,要在“规模”基础上实现“富裕”,既预示着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也说明中国共产党具备完成这一使命的能力和信心。“治国之道,富民为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党的“共同富裕”奋斗目标从未动摇,伴随着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共同富裕的步子越来越稳健有力。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表述:“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8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越是能够

    16、突破生存性需要的界限而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就越能体现人的现代化水平”,所以“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决定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人生存性需要有保障、发展性需要有提升的奋斗过程”9。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0中国共产党既注重从战略高度来统筹区域的协调发展,如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又致力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利益张丽辉,黄丽梅:中国式现代化:从必然通往自由的科学之道3保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协调机制,实现“存量”基础上的最大“增量”,“做大”民生“蛋糕”基础上的“切好”,在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中推进物质文明和

    17、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民物质丰裕、精神富有。三、人与自身关系中的自由要想在人与自身关系中实现自由,就必须“自觉摆脱人的自我束缚,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解放,实现身心和谐统一”111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322、“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23,是我们党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在辩证的否定中突破自我、寻求高境界的精神解放,谋求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崭新实践。(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在自我的辩证否定中提升精神境界人的精神境界呈现于诸多方面,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态度是最为集中的体现。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服务与奉献是自觉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

    18、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322,事实上是人自身素养的内在历练与提升,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追求高尚精神境界、走向自由的进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主要依据。物质也称为“存在”,意识亦称“思维”或“精神”,二者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26。意识的反作用表现为:正确的意识对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起着正向引领作用,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社会成员对国家和社会有更强的认同、更好的预期,并为之努力奋斗;错误的意识会导致人们理想信念丧失、精神懈怠、物欲膨胀、不思进取。也就是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最终

    19、都反映在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身上,都是通过人的行为和活动来体现的。纵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其以资本为中心、贫富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侵略扩张等特征极其明显,究其根本在于这些国家“在工业化、技术化、资本化以及文化变迁的现代化诸场景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问题”11。科技的突飞猛进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社会物质财富随之剧增,极大刺激了社会成员对物质的渴求与消费欲望。此时,需要道德准则、法律制度紧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成为行为矫正的治理锐器,以提升作为社会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否则,社会成员精神世界的畸形发展就不可避免。因此,引导社会成员在对自我的辩证否定中,摆脱落后腐朽思

    20、想观念的束缚、提升精神境界,是促使人超越自我、走向自由的必然选择。我们党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而基本的问题时,就有了“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清醒认识,形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12。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于精神文

    21、明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基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包含的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论述,“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3,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4,“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322。中国式现代化既见“物”,更见“人”,是基于“物”基础上“人”的更好发展,是对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核心要义的回归。(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谋求人类进步、谋求世界大同

    22、的崇高实践“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格局、大胸怀“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321。这是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4以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为目标的崇高实践。“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协和万邦”思想的现实表达,历史上的中华民族用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今天以“一带一路”来实现着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国家开启了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推进以霸权主义为基本逻辑,对内剥削民众、对外进行殖民掠夺与扩张,是一条充斥着战争、屠杀、贩卖、血腥的罪恶之路。马克思说:“资

    23、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流淌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5霸权成为了西方式现代化特有的标签,世界人民因此而陷入了灾难,正所谓“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360。在世界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西方式现代化更加叫嚣和贩卖“西方文明-东方野蛮”的单一文明架构,以此来巩固西方文明中心的霸权地位,甚至不惜否认全球化,大搞文明分裂,挑起文明对抗,这势必把世界推向危险的边缘,把人类带入痛苦的泥泞。“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323。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世界的承诺。中华

    24、民族以英勇顽强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与进程,这一进程中,“中国从未主动挑起与别国的冲突和战争,也没有占领别国的一寸土地”16,而是完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和平发展,“为世界上那些既要保持民族独立又要走现代化道路的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和选择的中国方案”17。“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倡导的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以中华文明为灵魂和根基,秉承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即多元文明和平共处、彼此互鉴,构建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合共生的新型关系,秉承的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崇高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成功运用与发展,它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独具中国国情与崇高价值追求完

    25、美结合的特殊性,并将唯物史观、系统观念贯穿其中。基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紧紧抓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8,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目标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明:“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9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用系统观念来统筹全局,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其实是坚持系统观念的另一种表达,即将人口规模巨大所面临的压力与动力、挑战与机遇内在统一,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间与空间相协调

    26、、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将人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统筹协调、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和谐统一。这些表达不仅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和目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也蕴含着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与基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等。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学说以崭新内容,为人类从必然走向自由提供了全新的选择,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集中展现。参考文献:1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 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

    27、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1-04-23(002).5 顾仲阳.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N.人民日报,2018-05-20(001).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张丽辉,黄丽梅:中国式现代化:从必然通往自由的科学之道5保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7 许宝友.从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8、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9-20(0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0.9 汪盛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学理论逻辑 J.广西社会科学,2022(6):31-40.10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N.人民日报,2021-08-18(001).11 王淑芹,何珊.如何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N.光明日报,2022-03-04(13).1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 北京:

    29、外文出版社,2022:123124.14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0-09-09(002).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16 苏浩.中国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N.光明日报,2020-12-24(12).17 任平.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之新”的方法论自觉 J.阅江学刊,2023(1):5-16,171.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4.19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E

    30、B/OL.(2023-03-16)2023-04-14.http:/ Path to Modernization:A Scientific Way from Inevitability to FreedomZHANG Lihui,HUANG Limei(School of Marxism,Puer University,Puer,Yunnan 665000,China)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Chinese path to

    31、 modernization is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led by the CPC.It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zation in all countries,as well as Chinese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its own national conditions.It is manifested in five aspects: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modernization with ahuge population

    32、,a modern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and a modernization with a coordinated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spiritual civilization It is a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and a modernization that follows the path ofpeaceful development.The five characterist

    33、ic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ve greatly enriched Marxs theory on realizing the free and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Key words: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责任编辑赵娜)著 作 权 使 用 声 明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及其他与本刊签约的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以及其他与本刊签约的数据库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6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式现代化_从必然通往自由的科学之道_张丽辉.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