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原始反终”与周敦颐《太极图》建构的“复归逻辑”.pdf

    • 资源ID:604614       资源大小:3.92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原始反终”与周敦颐《太极图》建构的“复归逻辑”.pdf

    1、2023年1 0 月第4 5 卷第5 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 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Oct.2023Vol.45No.5“原始反终”与周敦颐太极图建构的“复归逻辑”袁传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 0 0 8 7 2)摘要:朱熹对周敦颐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的诠释影响深远,但仍存在未尽之处,特别对“原始反终”的解读有失偏颇,这导致太极图中的“复归逻辑”被遮蔽。在周敦颐哲学中,“原始反终”不仅是对生死观的描述,亦具有宇宙论意义,是对太极图之“复归逻辑”的总结。这一“复归逻辑”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周敦颐在宇宙“生

    2、成逻辑”中确立了太极的宇宙本原地位,通过“复归逻辑”确立了太极的万物本体意义;另一方面,在人的形神到万事的“生成逻辑”基础上,通过“复归逻辑”确立了“圣人”“立人极”的崇高地位。通过两层复归逻辑,太极图的完整结构得以呈现,“原始反终”获得更准确的解读,太极的本原与本体的复杂性得到区分,“圣人何以立人极”的问题亦得到回答。关键词:原始反终;复归逻辑;太极;圣人中图分类号:B244收稿日期:2 0 2 3-0 6-1 8作者简介:袁传志(1 9 9 5 一),男,山东泰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4-9 9 7 5(2 0 2 3)0 5-0 0 3 0

    3、-0 5朱熹太极图解和太极图说解是诠释周敦颐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的奠基性文章,影响深远,但是朱熹对周敦颐太极宇宙论的诠释仍存在未尽之处。这一方面体现在对宇宙生成的强调,而忽略了其中的“反推”1 2 6 5 或“复归”逻辑;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原始反终”的诠释仍存在不足,这两方面密切相关。这亦导致对周敦颐存在论与宇宙论考察的混乱,如杨国荣认为:“在周敦颐那里,存在的考察与宇宙论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2 1 4 9 重新梳理朱熹太极图解和太极图说解的解读,可深入考察周敦颐宇宙论建构的基本逻辑,并进一步明确周敦颐太极宇宙的展开形态。一、“原始反终”与朱熹的诠释朱熹对周敦颐太极的诠释,主要持生成论的理解。

    4、朱熹的诠释一方面展开了太极图的具体内容,使太极图获得更具体的文字解读,另一方面确立了对太极图理解的固定模式。后世儒家学者、近现代思想家对周敦颐的理解,大都基于朱熹的解读。如陈来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构建了一个“太极一阴阳一五行一万物”3 1 3 9 的宇宙发展图式。杨柱才认为:“宇宙论将天地万物之来源和演化过程,是对宇宙化生过程的描述。”1 2 3 9 周建刚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阐述宇宙演化的过程.以生动简明的笔法描述了自然世界的演变过程。”4 1 0 8 诸多学者本于朱熹的解读,都呈现了周敦颐太极图和太极图说以太极为核心的宇宙生成图式。但是朱熹的理解未能完整地诠释周敦颐太极图和太

    5、极图说中的宇宙论逻辑,在以生成论为核心的宇宙论建构之中,周敦颐的太极宇宙论建构还具有“复归”的逻辑,朱熹并未注意到。这与朱熹未能对“原始反终”进行恰当诠释有关。在周敦颐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中,“原始反终”不仅是对生死观的陈述,而且是对“复归逻辑”的总结。就生成论而言,朱熹对太极图的理解主要阐述了两条生成序列,一是以太极为核心,从太极到万物的30本然世界的生成序列;二是以人为核心,,从人到万事的意义世界的生成序列。并将阴阳、刚柔、仁义等概念与太极图的第二圈层进行一一对应。朱熹清晰梳理了太极图的“生成逻辑”,但存在未尽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朱熹对“三才之道”和“阴阳”之间对应关系的解读存在

    6、不足。在论述了两条生成序列后,朱熹认为太极图说:“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又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5 1 5 这一句与太极图的第二圈层具有对应关系,以“阳之半圈”对应“阳、刚、仁、物之始”;“阴之半圈”对应“阴、柔、义、物之终”。阴阳、刚柔、仁义之间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并无问题。但是太极图具有较为严密的自上而下的生成序列,将天、地、人三才之对立统一关系集中于太极图第二圈层进行一一对应,未能深刻揭示此种对应关系的内涵。如果说,天道之阴阳对应第二圈层,是太极图生成序列中的题中之义,而地道之刚柔、人道之仁义与太极图的对应关系则应当进一步下移至第三、四圈层,即

    7、“阴与阳”对应第二圈层,“柔与刚”对应第三圈层,“仁与义”对应第四圈层。唐文明对太极图的理解呈现了这一特征,他认为太极图“第一层圈表征太极本体,第二圈层表征天道,第三圈层表征地道,第四圈层表征人道,第五层圈表征一个可能被人文力量所转化的宇宙”。6 1 3 5 这可视为对此种表征对应关系的论证。其次,朱熹对“原始反终”的诠释存在不足。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以“原始反终,故之死生之说”为结尾。对于这一句的解释,朱熹亦加人与太极图第二圈层的对应之中,认为:“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物之终也。”7 1 7 6 朱熹以“阳、刚、仁”为物之始,以“阴、柔、义”为物之终,这一理解值得商榷

    8、。在周敦颐哲学中,阴、阳由太极动、静而生,且阴、阳之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无所谓阳为始阴为终,恰当理解应为阴阳互为始终,刚柔、仁义同理,互为始终,互为前提。同时,将“原始反终”解为“物之始终”,限制了“原始反终”的深刻内涵,而“原始反终”在周敦颐的宇宙建构中,具有更深刻的宇宙论意义。“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出自易传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对于此句,诸多学者都注重对“何以知生死”的探讨,即如何通过“原始反终”达成对死生之说的认识,如孔颖达:“原穷事物之初始,反复事物之终末,始终吉凶,皆悉包罗,以此之

    9、故,知死生之数也。”8 2 6 朱熹解为“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7 1 7 6 这种理解基于对“生死观”的探讨,将始终与生死关系对应,强调人对宇宙世界大化流行的“推原其始返归其终”即可认识宇宙的基本规律和本来面目,达成对生死的认识乃至超越。从道的角度看,万事万物生成于太极复归于太极,始于道终于道,不存在绝对的死亡问题,都是生生之易。由此,生死的问题便可以看淡和超越,这是生死观意义上“原始反终,故之死生之说”的基本内涵。基于这一理解,周敦颐单独引用此句,进一步对“为何对世界进行原始反终即可超越生死”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周敦颐认为作为认识生死问题的切入点,“原始反终”并非仅是人

    10、认识宇宙世界大化流行的手段,而且是宇宙大化流行本身的展开环节。太极图说作为太极图宇宙世界的文字版本,如果将“原始反终”单纯解释为对生死观的论说,则忽略了“原始反终”所具有的宇宙论内涵。从宇宙论的角度看“原始反终”如杨柱才认为:“原始反终”不仅是为了知解宇宙人生也即客观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内在演变逻辑,由近以知远,由始以知终,更在于明了宇宙人生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1 2 6 5 杨柱才指出了“原始反终”对客观世界和意义世界演变逻辑的呈现,即“由近以知远,由始以知终”,对于“始”和“终”的理解,常规的逻辑往往停留于由“始”至“终”的过程,即由“始”推出“终”和由“终”返回“始”的循环,而“原始反终

    11、”强调对“始”的“推原”与对“终”的返回,则进一步揭示了始终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温海明认为:“推原事物的本始,反究事物的终结,就能够知道有无相生、生死转化的道理。”9 6 8 3 原始反终不仅是“由始至终、由终归始”,而且“由终至始、由始归终”,“始终”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生成与复归的关系,“始终”之间互为生成与复归。这一宇宙生成与复归的逻辑即以太极为核心的宇宙展开环节。“原始反终”是对其中“复归逻辑”的总结。所谓“复归逻辑”,与太极图说所呈现的“生成逻辑”相辅相成,如李道纯认为:“原其始,则万物同出于一太极也。反其终,则万物复归于一太极也。”1 0 1 3 5 是对“复归逻辑”的高度概括。杨柱才从

    12、存在论和价值论的圆融互动角度来诠释“原始反终”。已经注意到了太极-诚和立人极之间具有的“复归逻辑”和反推过程:“人极范畴与最高范畴太极-诚具有生成论和价值论上的贯通性,即由太极-诚必然导出人极,而由人极可以反推并归于太极-诚。”1 2 6 5 此种“导出”和“反推”即体现了始与终之间、太极和人极之间的互动过程。31因此,从太极宇宙生成的角度来看,“原始反终”是对太极宇宙“复归逻辑”的总结,而这一层逻辑,在周敦颐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中有深刻呈现,二、“原始反终”与“复归逻辑”的先天之维周敦颐对“原始反终”的讨论,集中在太极图说的最后一句。陈来认为:“太极图说以太极为开始,以人极为结束。”1 1 4

    13、 6 这种开始与结束,主要就生成的过程而言,从太极开始生成,到人极为结束。但是人极之生成的过程结束,太极图说的文本并未停止,而是进人总结部分,即: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又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5 1 5从总结的视域看,圣人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之合进一步强调了圣人立人极的崇高地位。天道之阴阳、地道之柔刚、人道之仁义体现了三才之道在宇宙世界中的重要意义,此三者分别是太极图中间的“二、三、四”三个圈层的核心要义,是对太极图所蕴含的天道、地

    14、道、人道核心特征的总结。周敦颐对“原始反终”的发展,在于直接用“原始反终”概括太极宇宙生成的展开过程,赋予“原始反终”以宇宙论意义。在“原始反终”的过程中,太极与万物生生不息往来交互的关系得以揭示。从周敦颐的“原始反终”反观太极图的宇宙世界建构,一方面,存在两条自上而下的生成序列,即前文所提及的从太极到万物的生成、从人到万事的生成。另一方面,太极图亦存在两条由下推上的复归序列,即人和万物分别对太极的原始反终。此二条序列之间,一方面,是在生成序列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复归序列,而非外在于或独立于太极宇宙的生成序列本身。另一方面,此二条复归序列并非无意义的回归、循环,而是在复归的过程中,进一步确认太极

    15、宇宙的不同维度,通过生成与复归的过程,太极所具有的本原与本体内涵,圣人立人极地位的形成,对周敦颐存在论和宇宙论考察的复杂性,都能够得到进一步梳理和揭示。本节首先讨论复归逻辑的先天之维。围绕太极图,太极图说从太极开始展开宇宙生成的过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5 1 5 从太极动、静而生阴、阳二气,然后二气变合生“水火木金土”五行,展开了从太极到阴阳再到五行的宇宙生成过程。太极作为这一生成过程的本原而呈现,阴阳、五行都基于太极而生成,因此,太极呈现为宇宙生成的本原。周敦颐并未

    16、继续展开太极所生成宇宙的内容,而是进入了第一次“原始反终”的“复归”。即“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5 1 5 不同于前一句生成的过程,在此句中,周敦颐进行反推,即从五行开始,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此种反推,亦是一种“复归”,即从太极生成阴阳、五行之后,五行向阴阳、太极的复归。在这一“复归”过程中,“太极”呈现为“五行”“阴阳”的本质性规定,而非如前句一般仅仅是生成的本原。所谓“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体现了已分化的“太极”所具有的五行、五性的特殊性,而“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则展现了特殊性之间的融合过程,

    17、最终统一为无极之真,即太极。从特殊性走向统一性的过程中,太极是其本质性的规定,即“本体”。从太极生成至五行,宇宙生成的序列尚未完全展开,周敦颐继续展开对宇宙生成的描述,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5 1 5 乾坤之道可理解为阴阳之道,而男女之道可理解为阴阳二气的具象化,这一具象化即是男女、雌雄的性别之分,乾男坤女指向太极图的第四圈层。“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指向太极图的第五圈层,是万物的具体生成,是对自然世界各种物质的总括。如果说,首句太极到五行是对先天抽象世界生成的描写,此处男女之分与万物生生,则具有了物质的具体性,“太极”的本原正式呈现为具体性的万物

    18、,这一“生生”虽然是对具体万物的形容,但是从整体的大化流行来看,并非万物中的具体某物,而是万物这一世界整体之“物”,这一万物具有生生的特征。从太极到阴阳再到五行和万物,从未分化的太极到具体性的万物,以太极为核心的宇宙生成序列得以充分展开,而周敦颐对“万物生生”的强调,与“原始反终”的生死观存在密切关联,这一关系与周敦颐所言:“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5 5 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始终之间互为生成与复归,阴阳之间亦是如此,对于宇宙而言,生成与复归本身就是互为前提的关系。32基于此,周敦颐对万物生生的诠释,和“原始反终”的“故知死生之说”具有一致性。宇宙虽然有始终、有生死、有动静,

    19、但是这些看似对立的状态之间亦具有统一性,互为前提。就死生而言,“死”实质上是另一种“生”,是形态的变易而非消灭,“生”虽然具有“死”的内涵,但这一“死”仍然是形态的变易,“易”与“生”密切相关,周易以“生”为主旨。这亦符合“原始反终”的来源文本周易的基本精神和内涵。因此,死生之间、始终之间展现为形态的变化,在周敦颐的一些表述中,这种形态上的变化被抽象成数字的形式从太极之一到阴阳之二再到金木水火土之五与万物之万,一、二、五、万之间逻辑上呈现出由一生成多,由多复归一的过程。而围绕数字以及数字所指代的具体概念,周敦颐展开了诸多论述,这一论述不断确认太极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性质,以及万物复归于太极并确认

    20、太极的本体地位。周敦颐在通书中的诸多观点也是对“原始反终”之“复归逻辑”的证明:“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为万;万一各正,大小有定。”5 7 6“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再一次强调了生成逻辑,而“五殊二实,二本则一”进一步强调了向“一”即太极的复归。“化生”体现了宇宙生成的特征,而“本”则体现了对世界本体、本质的探讨,这一“二”即是“太极”如此,“太极”所具有的本原意义与本体意义在此得到共同呈现,此二维度逻辑上的展开并不混杂,而是有着清晰的区分,即“太极本原”通过宇宙生成的逻辑确定,而“太极本体”通过宇宙复归的逻辑确定。三、“原始反终”与“复归逻辑”的后天之维从太极到

    21、万物的生成与复归,是本然世界的展开,从抽象的太极到五行的大化流行,再到具有物质性的万物生生,人尚未参与到宇宙世界的大化流行中。在具体的物之性的宇宙生成的基础上,周敦颐对“人”在宇宙中的生成、复归过程进行了专门论述。在宇宙整体的生成与复归中,人具有特殊地位,即:“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5 1 5 如前所述,从“无极而太极”再到“万物生生”,太极图说对太极图从第一圈层到第五圈层已经解释完成,但尚未进人与人相涉的视域,是本然的,外在于人的世界的生成。人虽然也作为“万物”之一而生成,但是尚未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因此,周敦颐围绕太极图的展开,进一步论述了人在

    22、太极之宇宙世界中的独特地位,并阐述了人文宇宙、人自身主体性挺立的过程。在朱熹看来:“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则所谓人(笔者注:太极图的第一圈层)者,于是乎在矣。然形,阳之为也;神,阴之发也;五性,水火木金土之德也,善恶,男女之分也;万事,万物之象也。”7 7 从太极图与太极图说相对应的角度来看,以“得其秀”对应太极之第一圈层,将“形、神”对应阴阳之第二圈层,“五性”对应水火木金土五行之第三圈层,“善恶”对应“男女”之第四圈层,“万事”对应“万物”之第五圈层。由此,太极图亦展开了一个自上而下、与人相涉的意义世界的生成过程,在这一生成过程中,人得太极之精华而具有了不同于万物的独特属性,即“最灵”。人因

    23、对阴阳之气的秉持而具有了“形、神”,“形”即物质意义上人的身体,而“神”则是人的自主意识和精神。人从水、火、木、金、土之中确立人自身之“五性”,然后产生如乾坤男女之分一般的善恶之分,通过形神、五性、善恶的作用,与人相涉的“万事”亦生成。由此,太极图完成了第二次自上而下的生成过程。第一次自上而下的生成过程以本然世界的万物生成为重点,第二次自上而下的生成以与人相涉的意义世界生成为中心。在第二次人自上而下的生成展开之后,周敦颐再次进行了“原始反终”的复归。在这一次复归的过程中,圣人的“人极”地位得以确立,即:“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5 5 从前句“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可以看出

    24、,善恶之分具有两面性,由此所形成的万事亦具有善恶两种特征,如朱熹所言:“万事,万物也。此天下之动,所以纷纶交错,而吉凶悔吝所由以圣也。惟圣人者,又得夫秀之精一,而有一全乎之体用者也。”7 1 7 1 因此,圣人所定的内容,在于万事之中善恶所生的吉凶悔吝等结果,通过圣人之定来引导,而圣人以“中正仁义”定,一方面体现了圣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圣人对常人为善去恶的要求。“圣人看到纷繁复杂的人事,通过中正仁义而主静”为人事建立秩序。”1 2 2 4 通过“中正仁义”的原则去衡定万事之生、善恶之分、五性之德,则能够为善去恶,趋吉避凶。在这一过程中,在动静之间,圣人处于“主静”的存在状态,“

    25、主静”的存在状态是圣人“立人极”的前提,圣人的“主静”境界,表现在与世界的互动和自身的关系中,意味着圣人不再以这个世界为核心,而是世界以圣人为核心。常人以外在的世界为核心需要心意之动、思虑之动、实践之动而认识世界。世界以圣人为核33(下转第4 6 页)心,并不意味着圣人成为世界的动力因,而是圣人对本然世界和意义世界的纯全把握。一方面,对于既成的本然世界和意义世界,即世界的“既济”形态而言,圣人能够当下立现,与天道合一,无需“动”。另一方面,对于仍然在继续发展,变动不居的“未济”世界形态而言,圣人由于已经达成了对宇宙流行规律的认识,面对大化流行之世界亦能够应对自如,因此不会“妄动”,如曹端说:“

    26、不是不动便是静,不妄动方是静,故日无欲固静”,到此地位,静固静,动亦静也。”1 3 1 0 6 5 即是此意。因此,周敦颐认为圣人的精神境界“主静”,此“静”并非实践意义上的具体之“静”,而是心性层面上的,超越具体之动的“静”的境界。此种“主静”的存在状态,与“太极动静”之大化流行同频共振,一方面,从境界论的角度而言,圣人本身不需心意之动、思虑之动、实践之动而能够认识世界;另一方面,从宇宙论的角度而言,圣人是相对于太极而“主静”,是与太极同频共“动”,太极“静”而圣人亦随之而“静”,圣人之一动一静与太极之动静相契合,因此,圣人相对于太极而言,亦展现为“主静”。圣人在境界和存在状态上达到与太极相

    27、等的高度,因此能够“立人极”。圣人通过对万事的理解和观察,以中正仁义对万事、善恶进行规定,平衡五性之德,从而立于主静之地,获得与太极同等高度的立人极的地位。圣人不是先天而成的,而是后天修习而确立的,这与周敦颐所言“圣可学”5 1 7 5 与“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5 1 7 9 的理论具有一致性。正如周敦颐在通书中感叹:“圣同天,不亦深乎!”5 1 7 9 通过成圣工夫,从常人到圣人,圣人自下而上立人极,而非先天立人极。由此,“圣人”复归于“太极”而立人极,太极图再一次完成了“原始反终”。此外,在通书中,周敦颐对“诚”的论述亦体现了此种“复归逻辑”,一方面,周敦颐论述了“诚”在宇宙中生成和确

    28、立的过程,即“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5 6 4 在这一过程中,诚的价值本体意义得到呈现和展开。另一方面,周敦颐论述了“诚”在人化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即从万事的展开中复归为本体“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5 6 5 在自上而下的生成过程中,“诚”的价值本体意义获得了宇宙论的保证。“诚”不单是真诚,也是人投人宇宙的创生、参与万物变化的过程。”1 2 1 2 2 4 在自下而上的向诚复归的过程中,即从“万事百行”中确立“诚”的价值本体所具有的主导、引导万事的作用,“诚”的价值本体意义获得了本体论的保证。在此

    29、生成和复归的逻辑中,“诚”的意义得到全面展开。总之,针对朱熹太极图解和太极图说解中存在的不足,即对“原始反终”诠释的牵强和对“复归逻辑”的忽视。文章展开对周敦颐宇宙论中“复归逻辑”的考察并对“原始反终”作出新的诠释。在太极图和太极图说中,这一“复归逻辑”主要体现在两条进路中,并与其宇宙论的“生成逻辑”相对应。相对于从太极到万物的先天本然世界的生成确立了太极的宇宙本原地位,从万物向太极的复归则确立了太极的万物本体地位。相对于人从先天宇宙中不断生成意义世界的过程,从万事向太极的复归则确立了圣人立人极的崇高地位。“原始反终”是这一宇宙复归过程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具有宇宙论意义,而非仅仅具有生死观的价值

    30、内涵。以“原始反终”为总结,以宇宙“生成逻辑”和“复归逻辑”线索为展开,周敦颐所构建的以太极为核心的宇宙世界得以完整展开。周敦颐的太极图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内涵深遂,值得不断深人研究和发掘。参考文献:1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2杨国荣.存在与意义世界王阳明与心物之辩 J.学术月刊,1 9 9 6(1 1.3陈来.宋明理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4 周建刚.周敦颐与宋明理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 8.5周敦颐.周敦颐集M.长沙:岳麓书社,2 0 0 7.6唐文明.气化、形化与德化周敦颐太极图再论 J.清华

    31、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4).【7 朱熹.朱子全书:第1 3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1 0.【8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9温海明.周易明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9.【1 0 李道纯.全真集玄秘要M/中和正脉:道教中派李道纯内丹修炼秘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9.11陈来.朱子太极解义的哲学建构 J.哲学研究,2 0 1 8(2.12温海明.宋明认识论与理学的哲学突破M/比较境遇与中国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0.34责任编辑 肖 金 【

    32、1 2 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 9 4 3 年):一甲3 G.内部资料,1 9 9 4.Research on the United Front Work of the Northwest Bureau of theCPC Central Committee during the Yan an PeriodWANG Cheng-jun,YAN Wei-dong2(1.Former Site Management Office of Northwest Bureau;2.Research Office of Yan anMunicipal People s Gove

    33、rnment,Yan an 716000,Shaanxi)Abstract:The Northwest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during the Yan an Period was a faithful executor ofthe partys united front theory and policy.They combined the party s requirements with practical work,conductedin-depth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constantly expl

    34、ored ideas and methods to solve specific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and formed a series of operable policy measures,guiding the united front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in the bor-der areas to excellently complete their tasks.The united front work of the Northwest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Committee du

    35、ring the Yan an Period consolidated the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democratic system in the border are-as,built the border areas into a strong fortress insisting on unity,progress,and democracy,set an example for pro-moting the national democratic movement,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

    36、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and provide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examples for the united front work in all liberated areas across the country.Key Words:Yan an Period;CPC Central Committee Northwest Bureau;united front workAAAAAAL(上接第3 4 页)13黄宗羲.明儒学案:卷4 4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8 5.“Yuanshifanzhong with

    37、 the“Recursive Logic in(School of Philosoph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Abstract:Zhu Xi s interpretation of Zhou Dunyis Taji Diagram and Taijitushuo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butthere are still some unfinished points,especiall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Yuanshifanzhong,which leads t

    38、o the“recursive logic being obscured in Taiji Diagram.In Zhou Dunyis philosophy,“Yuanshifanzhong is not only adescription of the view of life and death,but also has cosmological significance,which is a summary of the“recur-sive logic of Taji Diagram.“Recursive logic can be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O

    39、n the one hand,Zhou Dunyi es-tablished the original position of Tai Chi in the“generation logic of the universe,and established the ontologymeaning of Tai Chi through the“recursive logic.On the other hand,on the basis of the“generating logic of hu-man body and spirit to everything,establish the loft

    40、y status of“sage and“great human”through“recursive log-ic.Through the two layers of recursive logic,the complete structure of Taiji Diagram is presented,theYuanshi-fanzhong is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interpreted,Tai Chis meaning about original and ontology are distin-guished,and the question of“why the sage can reach to the great human is also answered.Key Words:Yuanshifanzhong;recursive logic;Tai Chi;sageAAAAAA责任编辑 高 锐 Zhou Dunyi s Taiji DiagramYUAN Chuan-zhi46


    注意事项

    本文(“原始反终”与周敦颐《太极图》建构的“复归逻辑”.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