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今古文创唐初营州之乱“契丹饥不加赈给”考释黄乐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广东 珠海 519087)“营州之乱”指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于营州掀起的反唐叛战。营州之乱打破了北方民族动态平衡格局,使唐代苦心经营的羁縻州防线出现裂口。当前,学界已对引发营州之乱的原因、战争具体进程及其后续影响进行研究,并获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论述引发营州之乱的直接原因时,不乏学者以内容叙述最为详尽为由援引资治通鉴卷二百五 中的叙述,认为营州都督赵文翙不对陷入饥馑中的契丹人施以援手及粗暴对待契丹酋领是引发事变的直接原因。然而同样记叙营州之乱的其他史籍则与资治通鉴 所载有所出入。本文将以此为
2、出发点钩沉 资治通鉴 所述营州之乱导火索之史源,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钩稽营州之乱动因之构成,以期丰富学界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一、资治通鉴 所载与其他史料之龃龉对于李尽忠、孙万荣起兵攻陷营州一事,资治通鉴 载: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于营州城侧。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两人怨而反。由此观之,营州都督赵文翙对契丹酋领的轻侮或早已在李孙二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赵文翙对契丹生存危亡境况之漠视,则最终使其积蓄的怨恨喷涌而出,旋即【摘要】资治通鉴 载“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被诸多学者认为是引发营州
3、之乱的直接原因之一,然通典 旧唐书 册府元龟 新唐书 均不见相关记载。资治通鉴 对营州之乱中西硖石一役的具体经过之记载仅与唐初史料笔记 朝野佥载 所记高度重合,司马光 资治通鉴考异 指出其在书写营州之乱其他史事参考 朝野佥载,由此几乎可以推定 资治通鉴 中对西硖石一役的记载脱胎于 朝野佥载。“契丹饥”乃司马光经过考订后对李尽忠起兵前生存境况的描绘,其依据应为 朝野佥载 契丹狱卒所言“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吾养汝则无食”。而所谓营州都督赵文翙“不加赈给”,则应为司马光结合前书所载赵文翙“侵侮其下”与契丹陷入饥荒之背景所做出的合理推断。但狱卒自陈动机并不单纯,因而将根本动摇“契丹饥不加赈给”的
4、可靠性。过往学界内以 资治通鉴 为蓝本略述营州之乱始末并对赵文翙不施救灾之方加以批评的做法需要得到进一步重估。【关键词】营州之乱;李尽忠;孙万荣;赵文翙;资治通鉴;朝野佥载【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082-03【DOI】10.20024/ki.CN42-1911/I.2023.28.026领兵造反。除 通鉴 外,通典 旧唐书 新唐书 册府元龟 与 辽史 等书均有涉及此事。现按成书年份先后逐一列举于下:表 1 营州之乱发端记述书名相关记载通典武太后万岁通天元年五月,窟哥曾孙松漠都督(羁縻松漠都护府属,今柳城郡)李尽忠与其妻兄归诚州刺
5、史孙万荣,杀都督赵文翙,举兵反,陷营州,(今柳城)自号可汗。旧唐书万岁通天中,万荣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俱为营州都督赵翙所侵侮,二人遂举兵杀翙,据营州作乱。册府元龟万岁通天元年五月,营州城傍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诚州刺史孙万荣,杀都督超文翙,举兵反,攻陷营州。新唐书于是营州都督赵文翙骄沓,数侵侮其下,尽忠等皆怨望。万荣等本以侍字入朝,知中国险易,挟乱不疑,即共举兵,杀文翙,盗营州反。辽史时营州都督赵文翙数侵侮其下,尽忠等怨望,与万荣共举兵,杀文翙,据营州,自号“无上可汗”,推万荣为帅。综观上述五处记载不难发现,旧唐书 新唐书 与文化集萃832023 年第 28 期辽史 均仅言赵文翙“侵侮”
6、一事导致李尽忠等人心生怨恨,然并无对契丹部族遭逢饥荒营州都督不予赈济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辽史 与 新唐书 的叙写结构排布几无差别,合理推测应为 辽史 对 新唐书 所载照单全收所致。而 通典 与 册府元龟 则均着眼于事变本身,无一字落于起兵原因之上。如此看来,司马光笔下含有一丝无奈意味的“受饥起兵”说,应另有史料来源。二、“契丹饥不加赈给”的推演路径对于契丹部族于万岁通天元年遭遇饥荒,上述史籍确无直接记载,然于唐人张鷟所著 朝野佥载 则可见端倪。张鷟生于永徽元年(650)前后,历经高宗、武后、玄宗三朝,数次参加科举皆中第,以文辞著称于世。其所著 朝野佥载 主要记载唐代前期朝野轶闻,尤以武后朝事
7、迹为详,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李尽忠占领营州后,以孙万荣为大将,声势迅速壮大,兵锋直指壇州。武后迅即派遣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杰等部前去讨伐。是年八月,唐军与叛军战于西硖石谷,唐军大败,主将张玄遇和麻仁杰被生擒。旧唐书 册府元龟 新唐书 均仅止于客观反映战况,并未提及交战的具体情况与唐军此役受创的原因。而 朝野佥载 则详书西硖石一战之来龙去脉,现将原文附录于下:天后中,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之破营府也,以地牢囚汉俘数百人。闻麻仁节等诸军欲至,乃令守囚霫等绐之曰:“家口饥寒,不能存活。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其囚日别与一顿粥,引出安慰曰:“吾此无饮食
8、养汝,又不忍杀汝,总放归若何?”众皆拜伏乞命,乃绐放去。至幽州,具说饥冻逗留。兵士闻之,争欲先入。至黄獐谷,贼又令老者投官军,送遗老牛瘦马于道侧。仁节等三军弃步卒,将马先争入。贼设伏横截,军将被索之,生擒节等,死者填山谷,罕有一遗。由此观之,张鷟笔下西硖石一役的经过大抵如下:李尽忠等占领营州后将唐俘囚禁于地牢,听闻唐军大军将至后便主动示弱,让守牢者向俘虏声明契丹乃因“家口饥寒,不能存活”才无奈起兵反叛,待到唐军到来便会投降,并在慰劳俘虏后将其释放。俘虏自由后便向驻守于幽州的唐军汇报情况,唐军的警惕性因而大大降低。李尽忠等又令老者向官军投降,并将消瘦的牲畜放置于路旁以进一步麻痹唐军,唐军完全放下
9、戒心,纷纷涌入黄獐谷,不料遭遇契丹伏击,最终全军覆没,主将被擒。命令老者投降并散置老牛瘦马无疑是诱敌深入之举,而“家口饥寒,不能存活”“无饮食”乃守牢者自陈,事实上与上述两举措共同构成了欺瞒唐军隐藏契丹部真实作战意图的理路。从这个角度出发,契丹人彼时对储粮状况的自陈可能有夸大之嫌。而 资治通鉴 对西硖石之战亦有详细描绘:八月,丁酉,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唐兵大败。先是,契丹破营州,获唐俘数百,囚之地牢,闻唐兵将至,使守牢霫绐之曰:“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唯俟官军至即降耳。”既而契丹引出其俘,饲以糠粥,慰劳之曰:“吾养汝则无食,杀汝又不忍,今纵汝去。”遂释之。俘至幽州,具言其
10、状,诸军闻之,争欲先入。至黄獐谷,虏又遣老弱迎降,故遗老牛瘦马于道侧。仁师等三军弃步卒,将骑兵轻进。契丹设伏横击之,飞索以絺玄遇、仁节,生获之,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不难发现,资治通鉴 所载与 朝野佥载 高度重合,多处表意基本一致,仅在句式结构有细微差别,甚至不乏完全相同的字句。尽管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考异 中并未指明此条目之史料来源,但通过仔细检视 资治通鉴考异,该猜想无疑可得到相应支撑。表 2 资治通鉴 与 朝野佥载 相似记载对比朝野佥载资治通鉴以地牢囚汉俘数百人获唐俘数百,囚之地牢令守囚霫等绐之曰使守牢霫绐之曰吾此无饮食养汝,又不忍杀汝,总放归若何吾养汝则无食,杀汝又不忍,今纵汝去至幽
11、州,具说饥冻逗留。兵士闻之,争欲先入俘至幽州,具言其状,诸军闻之,争欲先入送遗老牛瘦马于道侧故遗老牛瘦马于道侧死者填山谷,罕有一遗。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据前人研究,资治通鉴考异 唐纪 对 朝野佥载 的征引达 33 处。在书写营州之乱相关事迹时,司马光即参考朝野佥载 并择其内容加以利用,直言参照 朝野佥载的记述有以下两处:(一)王孝杰战死。神功元年(697)春,夏观尚书王孝杰、苏宏晖率兵与孙万荣战于硖石谷,唐军大败,王孝杰身死,苏宏晖则侥幸逃脱。对于王孝杰战死的详情,资治通鉴 载其因追击过深被契丹军队逼至悬崖坠崖而死。考异 言:“朝野佥载 云:孝傑将四十万众,被贼诱退,逼就悬崖,渐渐挨排,
12、一一落涧,坑深万丈,尸与崖平,匹马无归,单兵莫返。张语事多过其实,今不尽取。”说明资治通鉴 中对王孝杰兵败情景的记录基于 朝野佥载,然司马光删去了因描述过于具体而不免显得失真的细节。(二)孙万荣兵败。万岁通天元年冬,李尽忠去世,孙万荣成为叛军统帅。神功元年夏,突厥默啜发兵夺取契丹新城,孙万荣遭杨玄基部与奚人前后夹击,整军溃败。考异 言:“朝野佥载:突阙破万荣新城,群贼闻之失色,众皆溃散。不云为玄基等所破。实录 但云为玄基及奚所破,不云突厥取新城。要之,契丹闻新城破,众心已离,唐与奚人击之遂溃耳。今两取之。”资治通鉴 对此事记载即为对 考异 与 则天实录 的有机糅合。由此可见,朝野佥载 为司马迁
13、书写营州之乱有关史事的重要参照。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资治通鉴 中唐军被迷惑大败于西硖石的记载即取自 朝野佥载。值得注意的84今古文创是,若此说成立,则司马光对 朝野佥载 记载的运用与其在 考异 中标明的两处迥然不同,其撰述完全以 朝野佥载 为基底,足可力证其对该段记述真实性的确信。换言之,司马氏亦基本采纳了契丹人对唐俘的自述,认为其反映了契丹食物匮乏的窘况。如此看来,可从一崭新的文本建构角度重新审视 资治通鉴 中“契丹饥不加赈给”一语。“契丹饥”乃司马光经过考订后对李尽忠起兵前生存境况的描绘,其依据应为朝野佥载 契丹狱卒所言“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吾养汝则无食”。而所谓营州都督赵文翙“不加赈
14、给”,则应为司马光结合前书所载赵文翙“侵侮其下”与契丹陷入饥荒之背景所做出的合理推断。在司马光看来,赵文翙对契丹“不加赈给”即为其“侵侮其下”的直接表现。补充这一由两者融合而成的推论后,文本所呈现的李尽忠率兵侵占营州的原因更为丰富立体,无形中亦增添了契丹叛乱的客观必然性。事实上,别处亦可管窥 资治通鉴 在史实基础上进行符合逻辑之想象的踪迹,可相当程度上确证作为史家的司马光在考订史事之余亦有整合所见以建构圆融叙事之自觉。然不可不注意的是,朝野佥载 所载契丹狱卒对己方存粮现状的说明受契丹叛军高层指示,是为得知唐大军压境后的应变之举,叛军之真实目的在西硖石一役后已昭然若揭。在狱卒所言可信度存疑的前提
15、下,司马光对契丹起兵时“饥”状态之描述便也失去了稳固的支点。进而言之,资治通鉴 中赵文翙对待契丹“不加赈给”亦将由于契丹处于饥荒之说真实性的动摇而显得并不可靠。从该视角出发,过往学界内以 资治通鉴 为蓝本略述营州之乱始末并对赵文翙不施救灾之方加以批评的做法需要得到进一步重估。注释:参见王仲荦 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544 页;李松涛 论契丹李万忠、孙万荣之乱,载王小甫编 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版,第28 页;都兴智 略论契丹李尽忠之乱,东北史地 2008 年第2 期,第33 页。资治通鉴卷二百五,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6505 页。王文锦等
16、点校:通典卷二百,中华书局 2016 年版,第5465 页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5350 页。册府元龟 卷九百八十六,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14 页。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6168 页。辽史 卷六十三,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953 页。不少学者指出 辽史 世表 系杂糅前代诸史 契丹传 及辽朝当时零星记载而形成的二手文献,并无独立原始史料来源。参见苗润博元修辽史 契丹早期史观解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4 期,第113 页。新唐书艺文志 将朝野佥载 列入乙部史录杂传记类,对其史料笔记的性质予以体认,参见 新唐书卷五
17、十八,第1485 页;四库馆臣认为该书虽失于荒诞琐碎,但仍肯定其兼收博采之功,参见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卷140,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36页。今人黄永年则指出,“然提要 对此书估价亦偏低,此书实是记述武周时事的第一手资料,因为所记多是其耳闻目见。”参见黄永年唐史史料集,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年版,第142 页。新唐书 卷二百一十九,第 6169 页。册府元龟 卷九百八十六 载:“八月,张玄遇、曹仁师麻仁杰等与契丹斩载于四峡谷口,官军败绩,玄遇、仁杰并为贼所虏。”通典 言:“与贼于西硖石、黄獐谷。”旧唐书 载:“与万斩战于西硖石谷,官军败绩。”新唐书载:“诸将战西硖石黄麞谷。”周绍良认
18、为硖石谷当作“西硖石”,黄獐谷为西硖石之一部,可备为一说,则 册府元龟所载“四”疑为“西”之误。见张鷟 朝野佥载 卷一,赵守俨点校,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7 页。资治通鉴卷二百五,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6505 页。王元元:朝野佥载 的史料价值研究,复旦大学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5 页。王孝杰贸然引兵深入可能与万岁通天元年败于吐蕃遭贬,立功心切有关。参见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6503 页。见张鷟 朝野佥载 补辑,赵守俨点校,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70 页。资治通鉴考异,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 第三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9 年版,第322 页。资治通鉴卷二百五,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6510 页。参见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第 6521页。除旧唐书 仅言“奚及突厥之众掩击其后”外,新唐书 册府元龟 所载与 资治通鉴 略同。其中 册府元龟 所载与通鉴 表述相近,司马光撰书时可能有所借鉴。资治通鉴考异,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 第三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9 年版,第322 页。参见张耐冬、刘后滨:资治通鉴 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史重述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诸将争功”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 年第1 期。作者简介:黄乐唯,男,汉族,广东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历史学(公费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