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海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分布时空特征研究.pdf

    • 资源ID:571815       资源大小:5.73M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海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分布时空特征研究.pdf

    1、第37 卷第5 期2023年9 月文章编号:16 7 1-35 5 9(2 0 2 3)0 5-0 5 35-10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37 No.5Sept.2023D0I:10.13349/ki.jdxbn.20230731.001海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分布时空特征研究周保华1,张琦,董?芳,刘展宏1(1.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 5 0 0 2 2;2.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 5 0 35 8)摘要:为了研究海岱地区核心地带山东省的青铜时代遗址分

    2、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CIS)技术对研究区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5 个时期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青铜时代遗址分布的核密度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高值区集聚在淄博市临淄区、济宁市曲阜市、日照市莒县三地,并沿河呈带状及以政治集权中心呈现团块状布局的趋势;高程、坡度、坡向、滨河距离等因素均对遗址变迁产生作用,受人口密度增加、人地压力加大的影响,古人的活动范围随时间的推移向高海拔、坡度大的地区蔓延;农业生产水平,交通条件,政治、文化因素对古遗址分布的影响仍然显著,青铜器冶炼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延续至今。关键词:青铜时代;遗址;地理信息系统;核密度分析;时空分布;

    3、海岱地区中图分类号:P531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识别码(OSID码):吕谈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Bronze Age Sites in Haidai AreaZHOU Baohua,ZHANG Qi?,DONG Fang,LIU Zhanhong(1.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Shandong,China;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Shandong Norm

    4、al University,Jinan 250358,Shandong,China)Abstract: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Bronze Age sites in Shandong province,the core area of the Haidai area,kerneldensity analysis of the sites in the five periods of Xia,Shang,Westermn Zhou,the Spring and Autumn,and the WarringStates in Haidai area was con

    5、ducted using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softwa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rneldensity values of the Bronze Age sites in the study area gradually increase over time,and the high-value areas are concen-trated in Linzi district of Zibo city,Qufu county of Jining city,and Juxian county of Rizhao City

    6、,showing a mixed distri-bution trend of the river belt and the block caused by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Factors such as elevation,slope,slopedirection and riverside distance all have effects on the change of the sites.Due to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the pressure of people and land,the a

    7、ctivity ranges of the ancients spread to the areas with high elevation and slope.The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raffic conditions,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still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ncient sites,and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caused by bronze smelting cont

    8、inues to this day.Keywords:Bronze Age;ancient site;geo-information system;kernel density analysis;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Haidai Area考古遗址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联系、制约、相互作用的载体,其变迁、分布反映了某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和文明特质,因而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考古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收稿日期:2 0 2 2-12-14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9 CZKJ1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2MD01

    9、0)。第一作者简介:周保华(19 6 3一),女,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开发与规划。E-mail:stu_。通信作者简介:张琦(19 9 6 一),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开发与规划。E-mail:。网络首发地址:https:/ 0 2 3-0 7-31T17:09:53536环境因素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揭示人类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变迁对人类生产方式、聚落选址的影响 。相比于传统田野地层考古手工测量的低精度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处理海量空间数据并能够对空间信息进行有效挖掘,因此,将GIS技术与考古遗址相结合进行环境考古分析,已经成为研究特定历

    10、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有效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候光良等 2 利用GIS分析了40 0 0 a前降水、气温和径流对甘青地区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密度及模式的影响,量化了古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程度。Luo等 3 将GIS、遥感技术和调查数据相结合,根据古丝绸之路敦煌区域的古河道和长城分布确定了2 个疑似古遗址的分布范围。杨阳等 4 借助GIS技术分析了地形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史前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发现海拔高度通过影响农作物种植种类和植被覆盖进而间接影响区域生产方式。周婷婷等 5 利用GIS技术对关中地区仰韶至商周时期考古遗址面积、高程及距河流远近等定量化数据进行了近邻分析

    11、及核密度分析,表明人类聚落遗址的变迁是对区域自然环境响应与适应的结果。上述研究表明,GIS技术在遗址考古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能够有效识别自然要素对考古遗址空间分布的影响,已经成为遗址考古的重要手段。以山东省为中心的海岱地区是当代考古学关于文化类型区域的一个概念,形成于距今大约5 5 0 0 a前后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在鼎盛时期曾包含皖北、苏北和豫东地区,在时间上跨整个新石器和青铜时代 6 。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和气候条件,使得海岱地区自古以来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留下了大量文化序列完整的人类活动遗址,山东省因此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三大支柱之一 7 。目前,关于海岱地区遗址考古的研究已经取得

    12、了很多重要的进展,研究内容主要通过单个遗址点出土的文物对当时作物种类、生产内容、生产关系进行推断 8-10 ,对海岱地区遗址整体时空演变规律及综合影响因素的探讨较少。刘帅等 1 分析了水文因素对山东省旧石器一商周时期古遗址时空分布的影响,但是没有对海岱地区发展的高峰期青铜时代遗址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讨,也没有考虑社会发展对遗址变化的影响。本文中将位于海岱地区核心地带的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以青铜时代不同时期考古遗址地理位置、面积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对区域内考古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遗址进行了可视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叠加了坡度、坡向、河流等自然因素和农业发

    13、展、金属冶炼、交通等人文因素,并结合地层数据对海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探讨,所得结果将丰富海岱地区文明起源、环境演化及人地关系演进等方面的研究,为区域考古发展提供新的思路。1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1.1石研究区概况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地理位置为北纬342 3 38 2 4、东经11448 12 2 43南北最宽为437 km,东西最远相距7 2 1km,陆地总面积为15.7 110 4km,包括鲁西平原区、鲁中南山地区和鲁东丘陵区3个地貌单元,具有山、海、原三位一体的特征。上古时期海岱地区的河流远比现在更加密集,除了黄河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发源于鲁中山丘岭表的河流,

    14、呈辐射状向四周分流,如汶河、泗河、沂河等 12 。土地是农耕时代人类的生存之本,土地质量决定了人口承载能力。从土地类型来看,山东省土壤类型有15 种,以潮土、褐土、棕壤为主,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8%、16%、15%13。潮土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区,褐土分布在鲁西南低山丘陵去,而棕壤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沂沭河以东的丘陵地带(见图1)。种类多样的土壤类型为青铜时代海岱地区古人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山东省为核心的海岱地区的青铜时代相当于地质学的全新世晚期,距今大约40 0 0 2 2 0 0 a(秦汉之前)。北050100(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SG(2021)026

    15、号;土壤类型来自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中国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集(19 9 5 年)。)第37 卷图例土壤类型门滨海盐土山地草甸土潮土棕土盐士棕壤碱土水稻土粗骨土200km江河沼泽土图1山东省土壤类型褐土风沙土第5 期1.2研究方法核密度分析法通过计算要素在单位面积内的密度来表征要素在空间集的分布程度 1。本文中在对不同时期遗址分布进行核密度分析时,充分考虑数据的空间位置差异及数据密集度的渐变式分布特点,主要根据数据密集度呈现出平滑的曲面表征数据的遗址分布程度,以栅格图的形式表征数据高值中心向四周减缓的趋势,最终获取海岱地区遗址分布的时空变化规律。核密度计算公式为2(hd/n)=1f(x,y)

    16、=nh式中:f(x,y)为某观测点的核密度估计值;n为观测点数量;k为参数;d(=l,2,n)为遗址位置与第i个观测值的距离;h为搜索半径。在计算过程中搜索半径的选择尤为关键。地形通过影响地表景观和生态系统的演化间接作用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规模变迁,因而成为影响遗址考古的重要因素。DEM是将地球表面形态用数字模型进行表达的一种方法,能够精确表达地形的空间特征,因此用来定量表征地形要素对人类活动的驱动机制 14。本文中应用ArcGIS10.3软件,首先根据不同时期人类活动遗址点的经、纬度将其拾取至山东省县域地图上,然后分别将各时期遗址分布图层与空间分辨率为9 0 m的DEM图层叠加,得到不同时期不同

    17、海拔的遗址分布图;将遗址点图层与坡度图层叠加,得到位于不同坡度的遗址分布图;以山东省水系矢量图为基础,围绕水系建立1、3、5、10 k m 缓冲区,以此分析遗址分布与滨水度之间的关联。为了确定海岱时期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在淄博市西关村钱范遗址(大型冶炼遗址)按照网格法对14个采样点的垂直方向土壤层每隔2 0 cm进行了土样采集,对土壤定年后采用消解法对土壤样品进行消解处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量。为了便于比较,本文中将ICP-MS测得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按照公式 15 进行处理,W;=mWdm式中:w;为土壤中某元素的质量比;P,为试样中某

    18、元素的质量浓度;P。为空白试样中某元素的质量浓度;V为消解后试样的定容体积;m为沉积物的质周保华,等:海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分布时空特征研究2数据来源本文中所采用的考古信息及遗址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等权威考古文献资料及相关参考文献 16-2 2 。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本文中将查阅汇总得到的5 314个遗址点按照国家文物普查标准进行标注,将所有遗址点的地理位置和面积进行统计,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所有遗址点按照夏、商、西周、春秋、战国5 个时期进行时间序列分类,然后通过与文献中的古城古国(1)位置的对比,验证数据的可靠性。本文中空间分析用到的山东省9 0 m分辨率DEM数据、分级

    19、河流数据、县域底图均来源自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http:/ 1倍,之后增长率相对稳定,与我国同时期其他地区遗址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见表1)。表1海岱地区青铜时代古遗址最大核密度时期遗址个数夏250商1 153西周1304春秋1 214战国1393春秋时代遗址数量较少与我国当时进人小冰期后大规模降温事件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距今30 0 0 2 5 0 0 a前北方地区发生了总共历时5 0 0 a的寒冷时期,特别是在距今2 5 0 0 2 6 0 0 a前的突然降温,北方地区异常寒冷干燥,夏季平均气温比现在低5.4 2 3。大幅度降温严重影响了当时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和生活,导致

    20、农产品大量减产,从而导致人口减少,继而表现在遗址数量变化上 2 4。之后,(P;-Poj)V,537量;Wdm为土壤样品的干物质质量分数。最大核密度/km-20.037 50.117 50.121 80.130 10.149 8气温开始回升,公元前5 0 年前后气温上升至高于现(2)在年均气温的1.5,农业生产和人口逐渐开始恢复,遗址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上述研究表明,在农耕社会早期,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538上决定了文明发展的走向。3.2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历史时期遗址的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青铜时代海岱地区遗址主要集中于鲁中南山地附近的丘陵

    21、及平原地带、鲁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处,遗址的分布由散点状逐渐演化为三大组团模式,遗址集聚程度在加强(见图2)。从发展演化过程来看,公元前2100一公元前16 0 0 年(即夏代,此时处于海岱地区龙山文化晚期与岳石文化早期),遗址分布相对集中于济南市章丘区,滨州市邹平市、博兴县,淄博市桓台县,东营市广饶县,潍坊市寿光市、昌乐县、青州市一带,并以我国首次发现的夏代城市遗址章丘城子崖遗址最为典型。而山东东部、南部的一些遗址基本为散点布局,组团状结构不明显,核密度仅为0.0 37 5见图2(a)】。相比而言,商代(公元前16 0 0 一公元前110 0 年遗址分布较夏代更加密集,分布地带更为广阔,核密度值

    22、快速增大,达到0.117 5。其中,除了夏代遗址点原有的分布范围,临沂市兰陵县、河东区、兰山区以及济宁市充州区、曲阜市、邹城市一带成为新的分布密集地区见图2(b)。西周时代(公元前110 0 一公元前7 7 0 年),除鲁西南地区(菏泽市定陶区、成武县,济宁市金乡县)遗址集中度降低,南部的遗址分布比商代时略有增加和扩展,核密度值增加并不显著,达到0.12 18 见图2(c)。北0.0095681380.020166692050.100200km(a)夏代遗址北0.0046102450.0152138100.0152138100.03227171810.0322717180.0631603621

    23、0.0631603620.117561258050100200km(b)商代遗址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北北图例遗址点核密度00.0011776170.0011776170.00426886210.0042688620.00956813810.0201666920.037536543图例遗址点核密度00.004.610245第37 卷图例遗址点核密度00.005254.7130.0052547130.0171972430.0171972430.0358275890.0358275890.06640046610.0664004660.121813804050100200km(c)西周时代遗址

    24、图例遗址点核密度00.0056100180.0056100180.0193800600.0193800600.0372301160.0372301160.0729302280.0729302280.130050406050100200km(d)春秋时代遗址图例遗址点核密度00.0064598980.0064598980.0205542190.0205542190.0405211750.0405211750.0745824530.0745824530.1497521700.50100200km(e)战国时代遗址图2 海岱地区夏代一战国时代遗址核密度(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

    25、SG(2021)026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叠加遗址数据后进行核密度分析。)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 7 0 一公元前2 2 1年)的遗址分布以淄博市临淄区(齐国故城)、济宁市曲阜市(鲁国故城)、日照市县(营国故城)3地集中分布向外延伸,呈现以城邦为中心的团块分布模式见图2(d)、(e)。以临淄、曲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在这一时期成为海岱地区的主流文化,而以营国古城为中心的莒文化根植于鲁东南,历史悠久,保持着东夷传统,是可与齐鲁文化相比肩的海岱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代遗址数的减少并没有影响该时期遗址分布的核密度值增加(0.130 1图例第5 期0.1498),说明春秋战国时代遗址分布较

    26、前3个时期更为集中,大的城邦已经形成,以大城邦为中心的其他次级遗址为外围的城市布局模式已呈现于齐鲁大地。与战国时代相比,春秋时代的遗址分布有向鲁中山地延伸的趋势,一方面说明古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逐步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口持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短缺,部分人口不得不从平原向丘陵和山地扩展,向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寻找定居点。4遗址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遗址是人类活动的反映,而人类生产活动的变迁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确定海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变化的内在因素,本文中将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区域差异叠加到遗址分布图上,从而确定各因素对遗址分布作用的强度和方向。4.1自然因素4.1.1海拔根据研究区D

    27、EM数据,按照不同地形的海拔差异在垂直方向上将各时期遗址划分为8 个高程区间,在ArcGIS10.3软件中通过点面图层相交得到各个时期遗址在不同高程区间内的分布图(见图3)。北遗址点河湾湖浴高程/m-1170010010020020030030040040050002550100km5001000110001517(a)夏代遗址北0.2550100km(b)商代遗址周保华,等:海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分布时空特征研究图例图例遗址点河湾湖浴高程/m-11700100100200200300300400400500500100010001517539北图例遗址点河湾湖箔高程/m-11700100100

    28、200200300300400400500025.50,.100km500100010001517(c)西周时代遗址北0.2550100km+(d)春秋时代遗址北0.2550100km(e)战国时代遗址图3海岱地区青铜时代各时期遗址分布高程(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SC(2021)026号;9 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来自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叠加不同时期遗址数据生成。)从图中可以看出,遗址的地势高度分布具有显著差异性。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均主要分布在海拔为0 10 0 m的山前平原地带(见表2),说明为

    29、了便捷地获取水资源,平原低地仍然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带。值得注意的是,择低地而居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以后人类遗址向高处迁移的比例遗址点河湾湖箔高程/m-11700100100200200300300400400500500100010001517图例遗址点河湾湖箔高程/m-11700100100200200300300400400500500100010001517540表2 海岱地区不同高程区青铜时代遗址数量所占比例海拔/m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1700010072.610020022.42003004.030040004005000.850010000显

    30、著增加,海拔为10 0 30 0 m的地区遗址数量占比超过40%。海拔为5 0 0 10 0 0 m地区的遗址数量随时间推移也有增加趋势,说明西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不断加强,地形对古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渐减小,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逐渐开始向高海拔地区发展。4.1.2坡度为了便于比较,本文中借鉴相关文献及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地貌调查与制图委员会关于坡地的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域的坡度数值分为5 级 2 5 ,并将各个时期遗址点与坡度分级进行叠加(见表3)。由表可以看出:1)研究区内绝大部分遗址分布在坡度为02较为平坦及微斜坡区域,其中商代遗址的比例达到8 5.4%,说明在农耕时代坡度是影响农业

    31、生产和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2)遗址分布呈现随坡度增加数量减少的趋势,在中坡定居的人口有所增加,但平原仍然是人类定居的首选;3)战国时代首次出现遗址分布在坡度大于2 5 的急坡地带,这一时期铁器和牛耕技术在黄河中下游已经广泛利用,人类改造自然能力逐渐增强,生产力提高带动了人口密度表3海岱地区不同坡度区青铜时代遗址数量所占比例坡度/)夏0281.82610.06157.615250.4250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增加,部分人口选择在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的地方比例/%寻找定居点。4.1.3坡向坡向决定了所能接受到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00.1076.670.418.420.54.26.00.31.70

    32、.31.100.1比例/%商西周春秋战国85.482.67.78.46.27.70.51.400第37 卷0136635765726从遗址的空间分布来看,夏代到战国时代虽然间隔了2 0 0 0 a,但人类活动遗址呈现沿河流分布的趋势基本没有变化,这与农耕时代水土结合的生产方式密不可分。随着人口增加和国家管理制度的强化,战国时代遗址点在沿河流条状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受政治文化中心和大城市的集聚作用围绕国都呈现团块状分布格局(见图4)。4.1.5土壤为了确定海岱地区土地类型对人类活动空间选择的影响,本文中对研究区青铜时代不同时期主要的遗址数量与土地类型进行了图形的叠加并进行统计,结果见表6。分析结果

    33、表明,褐土、棕壤和潮土分布地带都是海岱地区古人最主要的分布区域。受技术的限制,古人对土地类型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功能性和效率:就土地功能性而言,棕壤主要分布于缓坡低山丘陵地区,质地黏重,容易受到干旱和内涝的威胁;褐土从垂直分布上主要位于棕壤带以下,具有良好的渗水和保水功能,是良好的耕作土地;潮土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及下游扇形冲击平原,容易受到水灾影响。由此可见,尽管上述3种土壤类型都比其他土地类型更适宜人类聚落的选址,但是相比较而言,褐土因具有低海拔、质量好等优点而成为人类活动地的最优选择,也从侧面印证了前述有关海拔和河流对古人活动空间选择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分布于山地陡坡的粗骨土是严重侵蚀的产物

    34、,不仅保水保肥能力差,而且耕作困难,并非人类活动的最佳场所,但是粗骨土地带内遗址分布数量从夏代(占比为6.8%)到战国时代(占比为9.3%)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说明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古人的活动范围开始向高海拔地区转移。周保华,等:海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分布时空特征研究表5 海岱地区不同滨河距离青铜时代遗址数量所占比例商春秋数量比例/%9.608826.4032530.4028110.40161541量从夏、商代到战国时代一直处于减少状态,说明人类对以河流作为主要水源的自然环境条件依赖程度逐渐减小。西周数量比例/%7.608528.2035424.4030314.00204北北

    35、图4海岱地区夏代与战国时代遗址沿河流分布对比(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SG(2021)026号;分级河流数据来自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利用ArcGIS10.3软件的图层叠加功能制作。)4.2人文因素人类活动空间的选择是人地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影响遗址空间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文化、农业、工业(青铜冶炼、铸造)、交通等众多因战国数量比例/%6.508527.2032023.2029015.69213(a)夏代遗址0_50100(b)战国时代遗址数量比例/%7.009726.4036623.9033917.60228图例遗址点13级河流4级河流5级河流湖泊

    36、050100图例遗址点13级河流4级河流5级河流湖泊200km7.0026.3024.3016.42200km表7 海岱地区14个土壤采集地点位置542表6 海岱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区青铜时代遗址数量所占比例土壤类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棕壤31.2褐土33.7潮土20.9粗骨土6.8风沙土0江河0.8山地草甸土5.2水稻土0.8盐土0滨海盐土0.4素。根据青铜时代社会发展状况和组织方式,本文中主要选取农业生产、青铜冶铸、交通状况三大因素进行分析。4.2.1农业生产农业是海岱内陆地区主要的经济生产部门,不同时期生产水平可以用出土文物制造水平来表示。大量有关出土文物的分析表明,商代的农业用具在质地、类别、

    37、形制方面较龙山一岳石文化(公元前2000一公元前10 0 0 年,相当于新石器晚期)有了较大的进步,大辛庄、苏埠屯遗址考古发现了铜质农具铲、犁、镰,耕作农具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战国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铁质农具更进一步表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遗址空间扩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 1。当然,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农田开发导致大面积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青铜时代的农业耕作已使海岱地区的部分土壤失去林草植被的覆盖保护,再加之降水集中在夏季,水土流失现象已开始出现。4.2.2青铜冶铸青铜器是青铜时代人类生产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农具、钱币还是日常生活器具的使用都与

    38、青铜冶炼或铸造有关。青铜器农具的出现加大了翻耕深度,大大提升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因而使得遗址点数量大大增加。为了确定金属冶炼对环境的影响,本文中对冶炼点周围的土壤样本进行了分析,采样点位置见表7。表中采样点1是考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古探方中被考古专家确定为古钱币铸造地点,作为比例/%实验分析标准点,采集土样时探方的表层土壤已去除,所以取样的第1层,即宋金层从12 cm深处开始计算。25.420.931.933.620.621.46.48.90.10.10.60.511.210.83.02.80.20.10.10.3第37 卷23.622.233.634.622.923.510.

    39、59.3000.50.66.37.21.71.50.10.10.40.3纬度(北经度(东采样点采样点纬)/()经)()136.854 3118.326 9236.854.3118.327 2336.856 3118.327 1436.8579118.327 2536.8578118.328 1636.8562118.3280736.854 4118.327 8采样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见表8。由表可以看出:战国晚期土层中铅的含量最高,质量比为446.94mg/kg,其次是铜,质量比为2 40.35 mg/kg;两汉时期土层中砷含量最高,质量比为17.0 7 mg/kg。将分析结果与我国农业用

    40、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比对发现,战国晚期土层样品中的铜、铅含量已超过了现代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最高值。由于7 1cm的土壤深度超出普通耕作层厚度(40 cm),因此说明古代的铸造遗迹对现代土壤也会产生的环境影响。表8 海岱地区土样中部分重金属含量土样土壤土层标号1宋金2两汉3战国晚期4战国早期5生土4.2.3交通情况海岱地区青铜时代交通分布数据较少,对相关文献 2 6-2 9 研究成果的整理、汇总后发现,只有东周时期数据较为完整,因此本文中应用ArcGIS软件叠加相关文献收集的交通路线经过的地点,以及夏、商、周时期的古城古国的位置点,导出东周时期的交通路线与遗址分布(见图5),用于分析交通线路

    41、与纬度(北经度(东纬)/()经)/()836.8533118.3277936.850 2118.334 41036.851 2118.33311136.852.4118.331 51236.8529118.32991336.8544118.329 61436.8551118.3297质量比/(mg/kg)深度/m铜1249.763860.4071240.359624.2310313.20砷15.0417.0715.2911.7614.51铅99.79102.20446.9421.4914.07第5 期周保华,等:海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分布时空特征研究543北图例夏商时期古城周代古城东周时期齐鲁交

    42、通路东周时期遗址点高程/m050100T图5 海岱地区东周时期交通图(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SC(2 0 2 1)0 2 6 号;9 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来自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叠加遗址数据,并参考文献 2 9 中交通道路。)遗址分布的关系。由图可见,交通路线环绕鲁中山地,沿谷地、山麓依托古国中心向外延伸,并穿越鲁中山地联系齐、鲁两国;胶莱谷地以东部分的交通主要沿山麓环绕山地,将半岛沿海联系在一起。总体而言,夏、商、周时期的古遗址均沿交通干线布局,交通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有利于客流、货流的便捷运输。5结论本

    43、文中以海岱地区核心地带的山东省为研究区域,以具有空间属性的遗址数据与DEM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结合地貌、河流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青铜时代遗址分布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海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核密度数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说明遗址呈现集聚现象。从夏代至战国时代由分散布局到多核心的发展,逐渐形成以淄博市临淄区、济宁市曲阜市、日照市营县三地集中分布的三大组团模式。2)古人活动遗址的分布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大。古人活动遗址主要分布在高程较低,坡度较小(小于2),坡向多为南向、东南向的海拔0 2 0 0 m的平原地区,且滨河距离在0 7 km范围内占比较大,早期遗址呈现沿河条状

    44、分布;农业发展分布在土壤条件优越的地区,其中褐土类型地区遗址分布更多,南坡向对于遗址布局有积极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古人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逐渐减小,人类活动渐向较200km高:15 17低:0高海拔的地区迁移,坡度大的地区遗址数量有增多趋势,以河流为主要水源的依赖程度在减小。3)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及政治、文化因素对于古遗址分布影响逐渐加强。青铜时代的农业耕作已使海岱地区的部分土壤失去林草植被的覆盖保护,水土流失的现象已呈现;古代的铸造遗迹对现代土壤有一定的环境污染影响,且发现战国晚期土层样品中的铜、铅含量已超现代标准;古遗址沿交通周围布局,交通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有利于客流、货流的便捷运输。

    45、参考文献:【1宣兆琦海岱地区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与远古居民 J管子学刊,2 0 10,2 3(2):7 6.2侯光良,许长军,肖景义,基于GIS的4kaB.P.气候事件前后甘青史前遗址分布分析 J.地理科学,2 0 12,32(1):116.3 LUO L,WANG X Y.Integrated RS,GIS and GPS approaches toarchaeological prospecting in Hexi Corridor,NW China:a casestudy of the royal road to ancient DunhuangJ.Joumal ofArchaeologi

    46、cal Science,2014,50:178.4杨阳,侯光良,孙璐,等。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史前聚落空间分布模式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 0 16,30(5):5 8.5周婷婷,崔建新。基于GIS的关中地区仰韶至商周时期聚落时空分布及驱动力分析 J.地球环境学报,2 0 2 2,13(2):163.6张溯海岱考古与古史新证 J南方文物,2 0 2 2,33(1):160.7方辉,韩莹海岱地区百年考古发现与研究 J山东社会科学,2 0 2 2(3):143.8 享郭荣臻,彭峪,于超,等.胶东地区海岱龙山文化生业考古新544证:山东青岛三官庙遗址浮选结果的考古学观察 J农业考古,2 0 2

    47、2(1):7.9翟胜利.海岱地区盖豆类器物的渊源及命名问题辨正 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 0 19,40(7):7.10 张吉,孙波,郝导华,等山东滕州薛国故城出土部分青铜器的时代及科学分析研究 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 0 2 0,41(10):98.11 刘帅,邹春辉,毛龙江,等山东省旧石器-商周时期古遗址时空分布及其与水文地貌的关系 J.第四纪研究,2 0 2 1,41(5):1394.12宣兆琦。海岱地区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与远古居民 J管子学刊,2 0 10(2):7 6.13 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 9 4.14熊礼阳,汤国安,杨昕,等面向地貌学

    48、本源的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与展望 J.地理学报,2 0 2 1,7 6(3):5 9 5.15 王玉,辛存林,于,等。南方丘陵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J.环境科学,2 0 2 2,43(9):47 5 6.16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 0 0 7.17高广仁,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上接第5 34页)【12 程旭,马细霞,王武森,等HEC-HMS模型参数区域化在河南省小流域适用性研究 J.水文,2 0 2 2,42(1):42.13王尧,李兴凯,王建群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河道洪水反流向演算 J水文,2 0

    49、 12,32(6):7.14马天航,丁锐,黄尔,等。基于HEC-HMS模型的通口河流域洪水预警研究 J.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 0 2 1,5 2(12):84.15 张慧萍,田福昌,耿庆柱,等考虑复杂河工建筑物的漫堤洪水一、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 J.水电能源科学,2 0 18,36(9):81.16易雨君,唐彩红,张尚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典型渠段一维水动力水质模拟与预测 J.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 0 19,50(2):16.17 孙亚楠,叶磊,吴剑,等基于一维水动力模型的洪水顶托影响分析 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 0 18,16(6):19 6.18岁苑希民,薛文宇,冯国娜,等。溃堤

    50、洪水分析的一、二维水动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 杨波,李大营.青铜器 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 0 0 2.19安作璋山东通史先秦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20 鲁文生遗址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 0 0 2.21 王守功山东龙山文化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4.22 方辉岳石文化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4.23 吴忧,魏福利华北地区晚全新世初期环境变化分析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 0 0 3,19(2):9 7-10 1.24 高江涛,庞小霞,岳石文化时期海岱文化区人文地理格局演变探析 J.考古,2 0 0 9(11):48-5 8,115.


    注意事项

    本文(海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分布时空特征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