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Ni-GNSs增强Sn2.5Ag0.7Cu0.1RE_Cu钎焊接头电迁移特性研究.pdf

    • 资源ID:541008       资源大小:4.61M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Ni-GNSs增强Sn2.5Ag0.7Cu0.1RE_Cu钎焊接头电迁移特性研究.pdf

    1、第 44 卷 第 5 期2023 年10 月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Vol.44No.5Oct.20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604132);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ZYYCYU202012130)作者简介:张超(1990),男,河南洛阳人,博士生;张柯柯(1965),男,河南洛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连接材料与技术研究。收稿日期:2023-02-22文章编号:1672-6871(2023)0

    2、5-0001-07DOI:10.15926/ki.issn1672-6871.2023.05.001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Cu钎焊接头电迁移特性研究张超a,张柯柯a,b,高一杰a,王钰茗a(河南科技大学 a.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b.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洛阳 471023)摘要:针对微焊点服役下的电迁移可靠性检测,设计制造了满足焊点在理想电迁移环境下的试验装置。结果表明:通过热分解法制备 Ni-GNSs 增强相,得到的 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能有效抑制电迁移现象的发生。在电加

    3、载条件下,随电流密度升高,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Cu 接头阳极区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由起伏扇贝状转变为平坦厚大的板状,并出现了明显 Cu3Sn;阴极区界面 IMC 由锯齿状转变为薄条状,且有明显空洞裂纹。钎焊接头断裂位置从阴极界面 IMC/钎缝的过渡区向阴极界面IMC 迁移,断裂方式由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剪切强度明显下降。关键词:Ni-GNSs 增强相;无铅钎焊接头;电迁移;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能中图分类号:TG454文献标志码:A0 前言随着微连接技术领域的发展与进步,电子产品的小型化、便携化和多功能化势在必行,使得微焊点数量增加、尺寸减小,

    4、承载的电流密度越来越大,进而导致了电迁移现象的产生1-3。电迁移使焊点阳极区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增厚,阴极区出现裂纹空洞等缺陷,致使焊点强度下降,严重影响了焊点的可靠性4-5。但通常在电迁移研究中发现,焊点电流加载过程必然会产生电流集中效应,引起焦耳热增大,形成大温度梯度(通常大于 8001 200 /cm),从而引发与电迁移现象相似的热迁移现象6。为避免热迁移对电迁移试验现象的干扰,选择合适的试验环境与温度(通常在 100 以上的油浴环境),保证焊点最大温差不超过热迁移的临界温度梯度,从而进行较纯粹的电迁移试验,该试验条件为理想电迁移条件7。无

    5、铅焊点的电迁移现象对其可靠性造成严重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献8研究了 Cu/Sn/Cu 焊点电迁移与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发现 Cu/Sn/Cu 焊点在 104 A/cm2及以上的电流密度下观察到明显的电迁移极性现象,推测 Sn 基无铅焊点的临界电流密度值可能在 104 A/cm2附近。文献9研究了电流密度和通电时长对 SnAgCu 系无铅焊点电迁移的影响,随电流密度与通电时间的增加,焊点拉伸强度降低。文献10研究了 Cu/Sn/Cu 线形互连结构电加载断裂机制,随电流加载时间延长,焊点从韧性断裂过渡为脆性断裂,断裂部位多发生在阴极区。文献11研究了 Cu/Sn3.0Ag0.5Cu/Cu

    6、 焊点在 100 与 25 下的电迁移,发现 Cu、Sn 原子迁移速率不同,形成电迁移极性现象-小丘的时间有较大差异,表明微连接焊点电迁移的极性效应存在孕育期。文献12研究了 Cu/Sn3.8Ag0.7Cu/Cu 钎焊接头电迁移,发现接头阳极 IMC 随通电时间逐渐增厚,阴极 IMC 则生长极为缓慢。文献13研究了 Sn3.0Ag0.5Cu-0.05Co/Cu 钎焊接头电迁移,通电 3 d 后发现阴极区产生明显裂纹。为了抑制电迁移现象,已有研究发现在 SnAgCu 系无铅钎料中添加适量的 TiO2以及 Ni-GNSs 等增强相后,能细化晶粒且抑制钎缝原子扩散14-15,其与 Cu 基板所形成的

    7、界面 IMC 具有较高的杨氏模量16,一定程度抑制了电热迁移行为,提高了焊点使役寿命17-19。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无铅钎焊接头的电迁移研究主要集中于电热耦合作用下接头的组织与性能20-22,尚鲜见理想的电迁移环境下钎焊接头组织和性能的研究文献报道。因此,开展复合增强钎料钎焊接头的理想电迁移行为研究对揭示无铅钎料钎焊接头的使役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镀 Ni石墨烯纳米片(Ni-GNSs)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为研究对象,以 Sn2.5Ag0.7Cu0.1RE 钎料作为参考系,通过对试验装置及试样的改进,研究了油浴环境下电流密度对 Ni-GNSs 增强 Sn2.5Ag

    8、0.7Cu0.1RE 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在电加载条件下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为提升无铅钎料钎焊接头可靠性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钎料的制备用热分解法制备试验所使用的 Ni-GNSs 增强相23;采用质量分数大于 99.9%的 Sn、Ag 和 Cu 粉末与主要质量分数为 Ce 和 La 的稀土(rare earth,RE)粉末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得到 Sn2.5Ag0.7Cu0.1RE 粉末;通过粉末冶金法制备试验所用的 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24-25,Ni-GNSs 质量分数为 0.05%。将复合钎料轧制为 1.0 mm0.5

    9、mm 的薄片,钎焊母材选用质量分数为 99.9%的紫铜板。1.2钎焊试验将钎料合金放在 2 片待焊紫铜板之间,并均匀涂抹少量焊膏,压紧后将其整体置于加热平台上钎焊。电迁移试样如图 1 所示。钎焊温度为 270 ,钎焊时间为 210 s。1.3钎焊接头理想电迁移试验将钎焊接头电迁移试样固定于自主设计的电迁移试样装夹夹具中,如图 2 所示。为减小接触电阻对电迁移试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股纯 Cu 导线,对其作灌 Sn 处理,并对固定电迁移试样的螺栓加垫片,扩大与钎焊接头的接触面积。将试样置于 100 油浴的理想电迁移环境中进行电加载试验,本试验技术参数为:电流密度 41031104 A/cm2,通

    10、电时间分别为 24 h、48 h 和 72 h。电迁移试验结束后,将试样空冷半小时后拆卸。图 1电迁移试样1.绝缘连接台;2.连接导线;3.绝缘载物台;4.固定导线螺栓;5.纯铜导体台;6.试验试样;7.固定试样螺栓;8.垫衬片图 2电迁移试样装夹示意图1.4钎焊接头组织与性能测定试验结束后焊点经镶嵌、打磨、抛光,根据文献26,采用质量分数为 4%的盐酸乙醇溶液作为腐蚀液,腐蚀 8 s 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JSM-5610LV 型)观察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形貌,用能谱分析仪(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EDS,INCA CH5 型)检测焊点成分;借助 Photos

    11、hop 图像处理软件对界面IMC 平均厚度进行测量;剪切试验在 UTM2503 型微拉伸试验机上进行(焊点长度为 1.0 mm,宽度为 0.5 mm,高度为 2.0 mm,拉伸速率为 1.0 mm/min),并用 EDS 分析断口各区域成分。每组参数均进行 5 组试验,取其平均数并记录。2 试验结果及讨论2.1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组织图 3 为 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 钎料/Cu 钎焊 接 头 显 微 组 织。由 图 3 可 知: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Cu

    12、钎焊接头主要由 3 部分组成,分别为图中 3 上侧的钎2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2023 年第 5 期张超,等: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电迁移特性研究图 3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显微组织缝区、下侧的母材区和中间的界面区。母材区为深色的 Cu 基板,钎缝区主要由初生相-Sn 和网状共晶组织构成,网状共晶组织包括了颗粒状-Sn 和 Cu6Sn5、针状-Sn 和 Cu3Sn 组成的二元共晶组织和颗粒状-Sn、针状-Sn 和 Cu6Sn5组成的三元共晶组织。母材 Cu

    13、基板与钎缝区中间的界面区为金属间化合物,界面区 IMC 主要由颜色较浅的 Cu6Sn5组成,呈扇贝状,向钎缝区内长大。2.2不同电流密度下 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微观组织Ni-GNSs 增 强 Sn 2.5Ag0.7Cu 0.1RE 复 合 钎 料 与 Sn2.5Ag0.7Cu0.1RE 钎料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组织分别见图 4和图 5。由图 4a 和图 5a 可见:当电流密度为 4103 A/cm2时,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 IMC 呈大小不一的起伏扇贝状,厚度为 4.2 m,而未添加 Ni-GNSs的 Sn2.5Ag0.7

    14、Cu0.1RE/Cu 钎焊接头在同一电流密度下比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 IMC 厚20.1%,为 5.0 m,主要呈均匀扇贝状;当电流密度增加至 7103 A/cm2,如图 4b 和图 5b 所示,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 IMC 厚度为 5.1 m,呈部分为均匀扇贝状,部分渐渐趋向平整,而相同条件下未添加 Ni-GNSs 的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比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 IMC 厚14.6%,为 5.9 m,出现少量的空洞。当电流密度增加到 1104 A/cm2时,如图 4c 和图 5c 所示,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

    15、 IMC 厚度增至 10.0 m,由扇贝状向平坦平板状转变,并在钎缝与 Cu 基板之间出现了 1 层平整的界面 Cu3Sn IMC,而相同条件下未添加 Ni-GNSs 的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 IMC 更为平整厚大,呈厚大板块状,界面区也有 Cu3Sn 的生成。这是因为随着电迁移的进行,Cu 原子在阳极区不断积累,一方面与阳极区界面 IMC Cu6Sn5反应生成 Cu3Sn;另一方面 Cu原子从 Cu 基板向阳极区界面区迁移,不断与 Sn 原子反应生成 Cu3Sn。(a)4103 A/cm2(b)7103 A/cm2(c)1104 A/cm2图 4Ni-

    16、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电加载 72 h 下阳极区界面组织(a)4103 A/cm2(b)7103 A/cm2(c)1104 A/cm2图 5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电加载 72 h 下阳极区界面组织不同电流密度下 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 IMC 厚度演变规律见图 6。由图 6 可见:随电流密度增加,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 IMC 持续长大增厚。当电流密度3图 6不同电流密度对钎焊接头阳极区 IMC厚度的影响小于 7103 A/cm2时,复合钎料/Cu

    17、 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IMC 平均厚度升高缓慢;当电流密度大于 7103 A/cm2时,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 IMC 平均厚度升高幅度明显增大。通电时间 72 h、电流密度 4103 A/cm2时,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 IMC 平均厚度为 4.2 m,同样通电时间 72 h、电流密度 1104 A/cm2时,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阳极区界面 IMC 厚度为 10.0 m,与电流密度为 4103 A/cm2相比增大了 139.8%。未添加 Ni-GNSs的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在通电 72 h、电流密度 1104 A/cm2时阳极区界面 IMC 平均厚度

    18、为 13.4 m,与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相比增厚了 34.2%。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和 Sn2.5Ag0.7Cu0.1RE 钎料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组织分别如图 7 和图 8 所示。当电流密度为 4103 A/cm2时,由图7a 和图 8a 可见: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呈锯齿状,厚度为 3.4 m,而未添加 Ni-GNSs的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较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略有减薄,为 3.3 m。当电流密度增至 7103 A/cm2时,如图 7b 和图 8b 可见,复合钎料/

    19、Cu 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转变为较平整的薄板状,厚度减至 3.3 m。当电流密度上升到 1104 A/cm2时,如图 7c 和图 8c 可见,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呈薄条带状,厚度为 2.0 m,相同条件下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厚度为 1.5 m,呈薄带状,且出现了空洞裂纹等缺陷。综上,随着电流密度增加,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厚度逐渐减薄,从 3.4 m 减小至 2.0 m,界面 IMC 由锯齿状转变为平整的薄条带状。未添加 Ni-GNSs 的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厚度从 3.3 m 减

    20、小为 1.5 m,界面 IMC 从锯齿状向薄带状转变并出现空洞。(a)4103 A/cm2(b)7103 A/cm2(c)1104 A/cm2图 7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电加载 72 h 下阴极区界面组织(a)4103 A/cm2(b)7103 A/cm2(c)1104 A/cm2图 8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电加载 72 h 下阴极区界面组织不同电流密度下 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厚度演变规律如图 9 所示。由图 9 可见:随电流

    21、密度增加,当电流密度小于 7103 A/cm2时,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平均厚度下降缓慢;当电流密度大于 7103 A/cm2时,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平均厚度4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2023 年第 5 期张超,等: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电迁移特性研究图 9不同电流密度对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厚度下降速率明显加快。由此可见,当电流密度在 7 103 A/cm2以上时可发生明显的电迁移现象。通电时间 72 h、电流密度 4103 A/cm2时,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平均厚度为 3

    22、.4 m,同样通电时间 72 h、电流密度 1104 A/cm2时,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阴极区界面 IMC 平均厚度为 2.0 m,与电流密度为 4103 A/cm2相 比 减 小 了 41.2%。未 添 加 Ni-GNSs 的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在通电 72 h、电流密度1104 A/cm2时阴极区界面 IMC 厚度为 1.5 m,与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相比减薄了 25.0%。电流密度在 7103 A/cm2以下时,原子所受电子风力较弱,导致原子的扩散通量较低,阴极区空位浓度不高,界面 IMC 分解速率缓慢,厚度下降不明显27;随电流密度升高,电子风力

    23、随之增强,在一定时间内 Cu 原子的扩散通量持续增大,阴极区界面 IMC 不断分解减薄,厚度变化明显。2.3不同电流密度下 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力学性能图 10不同电流密度加载 72 h 下钎焊接头剪切强度不 同 电 流 密 度 下 Ni-GNSs 增 强 Sn 2.5Ag 0.7Cu0.1RE 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电迁移过程中剪切强度演变规律如图 10 所示。由图 10 可知:随电流密度不断增大,钎焊接头剪切强度先呈缓降趋势,在电流密度达到7103 A/cm2后 下 降 速 度 明 显 加 快。当 电 流 密 度 为4103

    24、A/cm2时,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剪切强度最大,为 28.5 MPa。而相同条件下 Sn2.5Ag0.7Cu0.1RE/Cu钎焊接头剪切强度比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低 15.1%,为 24.2 MPa;当电流密度增至 7103 A/cm2时,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剪切强度明显下降;当电流密度上升为1104 A/cm2时,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剪切强度仅为15.1 MPa,与 未 通 电 时 相 比 减 小 了55.3%。而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在相同加载条件下剪切强度明显低于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为 9.8 MPa,与通电前钎焊接头剪切强度相比下降了

    25、63.8%。随电流密度增加,电子风力逐渐变大,钎焊接头内部原子或离子在电子风力的作用下从阴极区向阳极区迁移的速率加快,阳极区原子不断积累使界面 IMC 增厚,而阴极区由于原子的定向移动导致空位浓度增大,出现空洞和裂纹等缺陷,致使接头剪切强度下降明显,可靠性降低28。因此,Ni-GNSs 增强相的添加有效抑制了接头电迁移行为,减慢了阴极区裂纹空洞长大的速率。不同电流密度加载 72 h 下 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和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钎焊接头电迁移剪切断口形貌分别如图 11 和图 12 所示。如图 11a 和图 12a 所示,当

    26、电流密度为 4103 A/cm2时,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断口呈小而密的韧窝,颜色较深,主要以韧性断裂为主。对图 11a 中 A 点 EDS 能谱分析可知:A 点成分主要为-Sn,这表明断裂主要发生在阴极界面 IMC/钎缝的过渡区。未添加 Ni-GNSs 的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剪切断口韧窝由小而密、颜色较深的韧窝转变为大而少、颜色偏浅的韧窝,且出现了解理小刻面,断裂主要呈以韧窝和解理为主的韧-脆混合型断裂。对图 12a 内 E、F 点能谱分析可知:E 点区域主要成分为-Sn,F 点区域主要成分为 Cu6Sn5,这表明钎焊接头断裂主要发生在阴极界面 IMC/钎缝

    27、的过渡区。随着电流密度增至 7103 A/cm2,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剪切断口内韧窝变浅、变大,并开始出现解理小刻面,接头断裂主要呈韧-脆混合型断裂。对图 11b 中 B 点和 C 点能谱分析可知:B 点和 C 点区域分别为-Sn 和 Cu6Sn5,这表明断裂的发生位置在阴极界面 IMC/钎缝的过渡区;当电流密度升至 1104 A/cm2时,如图 11c 所示,剪切断口出现大5量解理刻面,呈明显的脆性断裂。对图 11c 中 D 点区域能谱分析可知,断裂发生在阴极界面 IMC 处。而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在电流密度为 1104 A/cm2时剪切断口解理刻面更为光

    28、滑平整,呈典型的脆性断裂,且断裂发生在阴极界面 IMC 处。因此,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断裂方式先从韧性断裂转变为韧-脆混合型断裂,再向脆性断裂转变;断裂位置从阴极界面 IMC/钎缝的过渡区迁移至阴极界面 IMC 处。而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断裂方式从韧-脆混合型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断裂位置从阴极界面 IMC/钎缝的过渡区向阴极界面 IMC 转移。(a)4103 A/cm2(b)7103 A/cm2(c)1104 A/cm2图 11不同电流密度下加载 72 h 下 Ni-GNSs 增强 Sn2.5Ag0.

    29、7Cu0.1RE 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剪切断口(a)4103 A/cm2(b)7103 A/cm2(c)1104 A/cm2图 12不同电流密度下加载 72 h 下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剪切断口表 1不同电流密度下钎焊接头剪切断口微区成分能谱分析%区域Sn 原子个数百分比Ag 原子个数百分比Cu 原子个数百分比A94.722.013.27B93.262.224.52C53.591.7344.68D55.231.3843.39E91.534.254.22F52.891.2345.883 结论(1)经改进的电迁移装置及试样,可满足钎焊接头在油浴环境下单一电迁移试验

    30、条件。(2)Ni-GNSs 的添加能有效抑制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电迁移进程,使接头强度增加。(3)在电加载条件下,随电流密度升高,Ni-GNSs 增强Sn2.5Ag0.7Cu0.1RE/Cu 接头阳极区界面 IMC 由起伏扇贝状转变为平坦厚大的板状,并出现了明显 Cu3Sn,阴极区界面 IMC 由锯齿状转变为薄条状,且有明显空洞裂纹;钎焊接头断裂位置从阴极界面 IMC/钎缝的过渡区向阴极界面IMC 转移,断裂方式由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剪切强度明显下降。参考文献:1STRAUBINGER D,HURTONY T,GECZY A.Impact of electr

    31、omigration and isothermal ageing on lead-free solder joints of chip-sized SMD componentsJ.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22,21:308-318.2王尚,田艳红.微纳连接技术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7,25(5):1-5.3FU W,SONG X G,HU S P,et al.Brazing copper and alumina metallized with Ti-containing Sn0.3Ag0.7Cu metal po

    32、wderJ.Materials&design,2015,87:579-585.4WANG F J,ZHOU L L,WANG X J,et al.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joint strength of Sn-58Bi/Cu joints through minor 6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2023 年第 5 期张超,等: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电迁移特性研究Zn alloying substrate during isothermal agingJ.Journal of all

    33、oys and compounds,2016,688(part A):639-648.5李广棵,秦志辉,田淑侠,等.周期性夹芯板脱焊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3(6):23-30.6OUYANG F Y,TU K N,LAI Y S.Effect of electromigration induced joule heating and strain on microstructural recrystallization in eutectic SnPb flip chip solder jointsJ.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

    34、hysics,2012,136(1):210-218.7QIN H B,LIU T H,LI W Y,et al.Influence of microstructure inhomogeneity on the current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microscale line-type Sn58Bi solder joints under current stressingJ.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2020,115:113995.8OUYANG F Y,HSU H,SU Y P,et al.Electro

    35、migration induced failure on lead-free micro bumps in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s packaging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12,112(2):203505.9尹立孟,姚宗湘,张丽萍,等.电迁移对低银无铅微尺度焊点力学行为的影响J.焊接学报,2015,36(12):81-84.10HAN Y D,JING H Y,NAI S M L,et al.Interfacial reaction and shear strength of Ni-coated car

    36、bon nanotubes reinforced Sn-Ag-Cu solder joints during thermal cyclingJ.Intermetallics,2012,31:72-78.11YONG Z,MA L M,YUE L,et al.The effects of thermal cycling on electromigration behaviors in lead-free solder jointsC/2012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Packaging Technology&High Density

    37、 Packaging.Guilin,China:IEEE,2012:1068-1071.12GAN H,TU K N.Polarity effect of electromigration on kinetics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 formation in Pb-free solder V-groove sample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5,97(6):063514.13马立民,徐广臣,孙嘉,等.Sn-3.0Ag-0.5Cu-XCo 钎焊接头金属间化合物层电迁移现象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40(s2)

    38、:438-442.14TANG Y,LI G Y,PAN Y C.Effects of TiO2 nanoparticles addition on microstructure,microhardness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Sn-3.0Ag-0.5Cu-xTiO2composite solderJ.Materials&design,2014,55:574-582.15WANG H G,ZHANG K K,WU Y J,et al.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Ni-modified graphene nanosheets reinfo

    39、rced SnAgCuRE composite solder/Cu joints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electronics,2021,32(24):28695-28707.16GRAF M,ROSCHNING B,WEISSMULLER J.Nanoporous gold by alloy corrosion:method-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2017,164(4):C194-C200.17TSAO L

    40、 C,CHANG S Y.Effects of Nano-TiO2 additions on thermal analysis,microstructure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Sn3.5Ag0.25Cu solderJ.Materials&design,2010,31(2):990-993.18CHEN G,WU F S,LIU C Q,et al.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new Sn-Ag-Cu lead-free solder reinforced with Ni-coated graphene nanoshee

    41、tsJ.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16,656:500-509.19李世杰,张柯柯,张超,等.Ni-GNSs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热迁移组织与性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3(2):1-6.20张柯柯,王双其,余阳春,等.SnAgCuRE 系无铅钎料与表面贴装元器件的润湿适配性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16(11):1908-1912.21潘毅博,张柯柯,张超,等.Ni-rGO 增强 Sn2.5Ag0.7Cu0.1RE 复合钎料/Cu 钎焊接头电迁移组织与性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42、(自然科学版),2020,41(1):5-11.22张超,张柯柯,马宁,等.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在热循环下的电迁移行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8(6):1-6.23张晓娇,张柯柯,赵恺,等.外能辅助下 Sn2.5Ag0.7Cu0.1RE/Cu 钎焊接头组织与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4,35(9):70-73.24EL-DALY A A,EL-TAHER A M.Improved strength of Ni and Zn-doped Sn-2.0Ag-0.5Cu lead-free solder alloys under contro

    43、lled processing parametersJ.Materials&design,2013,47:607-614.25ZHAO D,ZHANG K K,CUI J G,et al.Effect of ultrasonic vibration on the interfacial IMC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n2.5Ag0.7Cu0.1RE0.05Ni/Cu halogen free solder joints 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44、 in electronics,2018,29(21):18828-18839.26WANG F,PETERSEN D H,HANSEN T M,et al.Sensitivity study of micro four-point probe measurements on small samplesJ.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technology B,2010,28(1):C1C34-C31C40.(下转第 15 页)7第 5 期逄显娟,等:石墨/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22万长宇,曲敏杰,吴立豪,等.PEEK 抗静电复合材料的研究J.塑料科技,201

    45、3,41(3):54-57.23关集俱,刘德利,王勇,等.MWCNTs 复合物纳米流体的摩擦学性能J.摩擦学学报,2020,40(3):289-298.24刘红宇,王红光,刘继纯,等.氧化石墨烯/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阻隔性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8(2):95-98,104.25易回阳.HDPE/CB-GP 复合材料体系电性质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7,38(A2):177-179.26张永强,任新鑫,浦玉萍,等.石墨对聚四氟乙烯(PTFE)抗静电性能的影响J.新技术新工艺,2009(11):71-73.27王齐华,薛群基,沈维长.石墨对纳米 SiC 填充聚醚

    46、醚酮摩擦学性能的影响C/第五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Vol.28,中国江苏徐州,1999-10-01:38-40.28商赢双.多壁碳纳米管/石墨/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性能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12-14.29王齐华,刘维民,李同生,等.石墨和纳米 SiC 填充 PEEK 磨损机理的研究C/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 Vol.19,中国云南昆明,2000:192-193.30黄素玲,逄显娟,岳世伟,等.多壁碳纳米管/聚醚醚酮(MWCNT/PEEK)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OL.摩擦学学报.(2022-06-19)2023-05-18.https:/do

    47、i.org/10.16078/j.tribology.2022047.31逄显娟,岳世伟,黄素玲,等.碳纤维/聚醚醚酮(CF/PEEK)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及抗摩擦静电特性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23,34(3):277-286.32徐永新,胡新颖,吴豪琼.热压烧结制备石墨粉/铅锑合金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J.科技通报,2019,35(5):8-12.33周博.微波烧结制备 SiC 增强 Al 基复合材料的工艺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7:20-29.34HASSAN A M,HAYAJNEH M T,AL-OMARI M A H.The effect of the increase

    48、in graphite volumetric percentage on the strength and hardness of Al-4 weight percent Mg-graphite composites J.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2002,11(3):250-255.35王哲,杨立军,王涛,等.石墨含量对 PEEK 基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J.宇航材料工艺,2017,47(4):31-36.36KHANRA G P,GIRIKUMAR S,GANGADHAR D,et al.Studies on the ef

    49、fect of graphite content on hardness an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silver-graphite compositesJ.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12,710:326-331.37杨睿,苏正涛.石墨粒径对聚酰亚胺摩擦性能的影响J.中国塑料,2018,32(4):45-50.38GAO J T.Tribochemical effects in formation of polymer transfer filmJ.Wear,2000,245(1/2):100-106.责任编辑扈晓艳腰政懋本文引用格式:

    50、逄显娟,黄素玲,谢金梦,等.石墨/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4(5):8-15.PANG X J,HUANG S L,XIE J M,et al.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graphite/polyether ether ketone compositesJ.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2023,44(5):8-15.(上接第 7 页)27HU X,CHAN Y C,ZHANG K L,et


    注意事项

    本文(Ni-GNSs增强Sn2.5Ag0.7Cu0.1RE_Cu钎焊接头电迁移特性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服务填表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