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pdf

    • 资源ID:485821       资源大小:1.34M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Fis****91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Fis****91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pdf

    1、第 1 页(共 30 页)2013 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一、选择题(412 分)分)1(4 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4 分)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

    2、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3(4 分)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4(4 分)1688 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5(4 分)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

    3、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6(4 分)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第 2 页(共 30 页)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7(4 分)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

    4、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8(4 分)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9(4 分)1950 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

    5、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10(4 分)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年增加了 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第 3 页(共 30 页)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11(4 分)图中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A B C D 12(4 分)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

    6、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52 分)分)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

    7、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第 4 页(共 30 页)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 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 年,茶出口又增长 55%,

    8、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 1861 年的 490 余万两增加到 1902 年的3000 余万两。1866 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 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 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 世纪 60 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 500 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

    9、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第 5 页(共 30 页)比较图 1、图 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01 年 1 月 29 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

    10、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 第 6 页(共 30 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

    11、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16【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 年)材料二 19 世纪 70 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

    12、“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第 7 页(共 30 页)的认识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

    13、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17【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 年 12 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

    14、另一个越南”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第 8 页(共 30 页)响。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

    15、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第 9 页(共 30 页)2013 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4×12 分)分)1(4 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

    16、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16: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君主专制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理解两者之间的历史演进关系以及学生获取并解读信息,调用相关知识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题干通过设定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这一历史事实为前提,提供了战国秦国

    17、和东方六国中有无等级差别现象的对比,说明这些现象反映的历史变化。A 项与随着经济发展,各国进行改革废除井田制从而使分封制崩溃这一历史事实相悖,故排除。B 选项中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的发展,分化了周王的权力,使周王室不再被诸侯尊重,这与君主集权是对立的,故排除。秦国的墓葬显示在东方六国还维护着以等级为突出特征的分封制度的时候,而秦国君主独尊之外无明显等级差别的时代,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故 C 项正确。D 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早在春秋时期,东方六国中的齐国已经有不尊重周王而称霸一时的行为,这已经违反了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要尽的义务。故排除。第 10 页(共 30 页)故选:C。【

    18、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比较熟知的两个历史概念分封制、君主专制,墓葬中的现象考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题干中的引导语“这表明”体现了试题的思维力度,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整理出有效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各选项,而干扰选项中的历史描述与历史事实基本相反,比较容易排除,所以本题应属于中等难度,2(4 分)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点】36:宋明理学;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主要考查儒学及其演变的历史,了解周孔之道与

    19、孔孟之道、宗法制度、仁政、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孔孟之道”也成为理学的标志。故 C项符合;A 选项明显违背历史事实,中国的宗法血缘关系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维系统治的主要纽带而不是逐渐瓦解,故排除;B 项仁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只能说明儒学的一脉相承的延续性,而不能说明它的变化,因此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项中陆九渊的心学产于南宋,陆王心学作为一个学派兴起于明代,所以 D 项晚于这个变化。故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

    20、息,调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且涉及到儒学发展史中两个阶段的比较,特别是一些考点的知识是隐性的,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把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的含第 11 页(共 30 页)义厘清且形成相应的关联。3(4 分)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考点】4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82:智者学派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智者学派。考查学生对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认知,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解答】在分析 A

    21、 项时学生要把选项中的表达转换为“民主政体的产物”,这样学生就能把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与选项建立起关联,认识到在古代雅典为了争取自己的观点被更多的人赞成,并在各级民主机构的投票中获得通过,政治领袖们要千方百计的通过演说阐明自己的想法,必修三中智者学派宣扬的诡辩术就是适应了这一政治需求而产生的。故 A 项正确。B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正因为社会矛盾尖锐雅典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最终古代雅典也在矛盾丛生中走向衰落。政治领袖与演说的结合不是改革的结果,这种结合推动着改革产生和发展,如梭伦改革前就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故 C 项不正确。D 项中思想文化的繁荣与“政治领袖和演说家”的结合没有必然的关联,

    22、政治领袖与演说的结合体现出的是政治的需要。应排除。故选:A。【点评】题干以学者的观点引入设置新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雅典政治领袖的特点分析导致这种特点产生的社会状况。本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并不多,而政治领袖与演说家结合这一情境的设定比较新奇但学生并不陌生,引导语也是常见的不完全引导词,选项的设置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比较容易建立关联。4(4 分)1688 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第 12 页(共 30 页)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考点】63:光荣革命

    23、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光荣革命”知识点,同时要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和君主立宪制确立。【解答】1688 年的光荣革命,英国议会赶走了詹姆士二世之后,需要一种合法的力量填补王位空缺,以体现政变的合法性,主要为了维护英国革命的成果,因此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拥立他的妻子玛丽为女王。所以 D 项体现了主题;A 项没有反映出这一事件的真正目的,故排除;B 项本身与史实不符,故排除;英国防止独裁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君主立宪制,以议会来制约国王的权力,故排除 C 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同时也要注意掌握英国

    24、光荣革命前后政体的变化,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5(4 分)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考点】88:经典力学;89:进化论;EV:现代科学技术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近代科学中的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和独立宣言等。【解答】题干以恩格斯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评价为情境,引导语是“他指的应第 13 页(共 30 页)是”,这意味着学生要根据恩格斯的

    25、这一评语分析各选项。在分析选项之前学生先要了解清楚独立宣言的特点,它涉及到英国殖民者与北美殖民地关系,也涉及到旧体制与新兴力量发展的关系,独立宣言是比较早提出北美大陆从英国殖民统治的体制中脱离出来这类要求的文件。时间早和从旧体系中脱离是独立宣言的两个特点。在四个选项中只有 A 项符合这两个方面特征,B、C、D 三项不能兼顾两个方面的特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本题涉及知识点多但相对集中,只是学生要理解什么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恩格斯为什么这么说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就,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分析各选项。另外学生还要正确理解选项表达的内容并与

    26、恩格斯的评价进行对照,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6(4 分)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A6:洋务运动;MG:戊戌变法的意义;P8: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反侵略和求民主过程相关知识,涉及的知识包括近代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内容,考查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解答】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经济方面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科学化。A 项中的“新政”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续,虽与现代化

    27、相关,但缺乏政治现代化方面实质性表现,故排除。B 项中晚清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线索是从器物现代化到制度现代化再到观念的现第 14 页(共 30 页)代化,与这一线索吻合。C 项虽然可以说明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但不能说明中国自身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排除。D 项中太平天国运动有自己的反封建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后期资政新篇带有资本主义色彩,明显有近代化特点,而义和团运动则除了反帝外,带有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色彩,没有近代化特点,因此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来看,无法体现近代化趋。故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结论和历史规律的能力;涉及的考点有近代化、晚清时期发生的一

    28、系列历史事件,学生要正确总结中国晚清时期近代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规律,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7(4 分)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考点】9H:新民主主义革命;9N: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题干以文字材料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各选项,理解当时中共中央在革命道路选择上的特征。【解

    29、答】学生在进行选择之前要理解清楚题干所给材料的含义。从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城市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里有五层意思:一是农民斗争只有与城市斗争联合才有胜利的可能;二是农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联结”后是从属于城市斗争的,以城市斗争为中心,而不是两者并行各自独立发展的;三农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联结是为了推动第 15 页(共 30 页)“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四农民斗争与城市联结之后的斗争方式是“暴动”;五农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联结是为了在“1928 年”迎接“全国胜利”,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左”倾思想的浓浓气息。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排除 A、C、D 三项。故选:B

    3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为 1928 年中共六大、国共十年对峙(隐含)、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农民斗争、中国革命道路、苏俄革命的模式(隐含)、三大起义和进攻中心城市等。本题题干提供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准备有些冲突,因为学生普遍认为 19271928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这时应该十分重视农民斗争,而主要的活动区域也应该在农村,对此时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斗争相关史实,给学生理解问题带来障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要学生理解了题干中的材料,选项的分析是比较容易的。8(4 分)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

    31、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考点】D4:罗斯福新政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考查罗斯福新政知识点,要求了解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和对危机应对措施以及罗斯福新政措施、特点。【解答】在经济大危机中,胡佛虽然采取的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措施,但非常有限,基本在自由放任政策的框架下,与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大规模全面干预有明显区别,但题中要求胡佛的干预措施,题中 A 项“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

    32、和不罢工的协议”和 C 项“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第 16 页(共 30 页)属于自由放任政策,故排除。B 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故排除。只有 D 项是胡佛为了大选,采取的对经济有限干预措施。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史实的能力。要求掌握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和罗斯福新政措施,区分自由放任政策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9(4 分)1950 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33、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考点】E6: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欧洲的联合和欧共体的形成。考查欧洲联合原因的相关知识,学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解答】本题引导语是“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从实际情况看在当时的背景下六国联合或欧洲煤钢联营的直接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战争导致欧洲衰落,衰落的欧洲又面临美苏对峙的威胁,欧洲国家感到联合的必要性;二从起因上看是法德为消除两国之间的战争恐惧由法国提议建立的;当时只所以提议成立煤钢联营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三个角度对六国联合的直接原因进行解释:一是联合自强,一是避免再次卷入

    34、战争,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故排除 B、C、D 三项,只有 A项比较符合要求。故选:A。【点评】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单一,而且是学生熟知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麻烦。引导语“直接原因”对学生理解定位提供了方便,但由于选项设置的含糊可能会导到本题难度加大。第 17 页(共 30 页)10(4 分)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年增加了 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

    35、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考点】C9:斯大林模式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重点要了解斯大林模式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以牺牲农业、手工业的方式积累资金,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解答】1952 年正是斯大林执政的后期,这时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产生严重后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 A 项表述是错误的;从 1928 年起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所以 B 项错误;在斯大林时期农业改革尚未进行,C 项错误;马林科夫在报告中的论断明显是要掩饰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掩盖农业方面出现的问题,维护斯大林模式,所以 D 项正确。

    36、故选:D。【点评】本题进行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现象,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重点对斯大林体制理解和评价。11(4 分)图中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A B C D 第 18 页(共 30 页)【考点】6H: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取地图信息,调用所学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答】图中主要信息为德国和奥匈帝国,这些信息表明图体现的历史时期是德国统一后,更主要的是奥匈帝国存在期间(1876 年到 1918 年间);图主要信息是图上包括德国、波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其中德

    37、国的首都是柏林,说明德国还没有分裂,这种状态体现的二战后到 1949 年德国分裂前这一时期的德国;图的信息是图上包括德国、波兰、匈牙利,德国的首都是柏林,波兰的面积被压缩,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波西米亚及摩拉维亚保护国。这反映的是二战前夕的德国;图中信息是德国、波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另外还有一块东普鲁士,这反映的是一战结束后的德国的情况。由此排序可知 C 项正确。故选:C。【点评】题干以四幅历史地图的方式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识别和解读地图,并确认地图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由此进行历史梳理确认其排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题干信息的提取、知识的迁移和调用相关知识的能力。12(4

    38、 分)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C8:新经济政策;GC:经济体制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解答】苏俄新经济政策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只有苏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第 19 页(共 30 页)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包围之中,而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美、苏冷战,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因此 A 项不符。当时苏俄经历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与市场相

    39、结合的时期,而中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也在经历着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时期,因此 B 项理解是正确的;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 项错误;在苏俄时期还没有提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D 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比信息,调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要掌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内容,注意进行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52 分)分)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

    40、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

    41、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 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 年,茶出口又增长 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 1861 年的 490 余万两增加到 1902 年的3000 余万两。1866 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第 20 页(共 30 页)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 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 年,张

    42、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 世纪 60 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 500 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考点】2U: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2Y: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为古代的对外贸易、科技文化传播、海禁政策等内容;近代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通商口岸、魏源、对外贸易、洋务运动、民族工商业兴起等

    43、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调用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特点,分析并认识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的能力【解答】题干部分通过提供两段文字材料设置了关于海洋利用的新情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材料一提供了中国古代利用海洋发展生产、推动商业往来、促进科技文化交往、著书立说增进了解、加强海防等信息,材料二则以记叙的方式提供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利用通商口岸发展生产,促进贸易,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的相关信息,要求学生结合问题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提取有效信息,调用与此相关的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1)小问的引导语为概括指出,关键词是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材料

    44、一所述的要点,分类概括出对外贸易范围、对外交流的内容、海洋活动的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在结合必修二、三教材中所学的内容,最终得出答案。第(2)问的引导语为分析指出,关键词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及启示”,其中的第 21 页(共 30 页)变化的对比角度显然来自两段材料呈现的信息及相关内容。关键的问题在于要找到明确的比较切入点,如中国自己的得与失、主动与被动、交流内容的变化、交往方式的变化、主观意图的变化、影响的变化等。至于启示一方面来自于对变化的分析,另一方面要结合时政需要作答。故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2

    45、)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点评】本题以海洋利用为主题设置情境,设问的要求上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所以学生是有话可说的。由于材料的新颖,调用所学知识来源分散,给学生作答也带来一些不便。所以学生认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 1、图 2,提取两

    46、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第 22 页(共 30 页)明。【考点】3V:中国古代史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汉唐间历史变迁的相关知识。【解答】题干以两幅历史地图为情境,要求学生对两幅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提取信息,进行历史变迁的说明。学生首先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图中一些常规的地理要素心中有数,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致位置,中国山川地形的大致位置等。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中州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分布比较少且管辖区域较大,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比较发达,南方则地广人稀;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中行政区域的范围和

    47、名称有了很大变化,行政区域分布更加均衡,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平衡,从河南道、岭南道这些名称看,道基本是按地形设立的行政区划。设问要求比较两图,引导语为提取并说明,回答问题的资源是从图中提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关键词是两项有关汉唐间的“历史变迁”。从两幅图的分析看,提取的变迁信息可以是区域分布的变迁、名称变迁、经济发展区域的变迁等。相对应地说明可以是南方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区域划分更关注地形、经济重心南移等。故答案为: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

    48、地理形势。【点评】本题以两幅历史地图为情境,对学生而言新颖而陌生,两幅图反映的内容只有行政区划的名称,可以提供的信息显得十分单薄,而且教材中从汉到元关于行政区域的相关内容较少,因此本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如果学生具备必要的地理学知识,则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的信息,所以解答本题需要第 23 页(共 30 页)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引导语要求的是从比较两幅图中提取汉唐间“历史变迁”的变化并加以说明,这种引导语使得答案显得比较复杂,更加大了本题的难度。1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01 年 1 月 29 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

    49、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

    50、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考点】ME:戊戌变法的内容;P7: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0 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 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 1898 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注意事项

    本文(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pdf)为本站上传会员【Fis****91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