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饮食叙事与互渗思维_傅修延.pdf

    • 资源ID:479934       资源大小:535.4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饮食叙事与互渗思维_傅修延.pdf

    1、江西社会科学202312023年第1期民以食为天,人需进食方能生存,马克思因此指出吃喝住穿是我们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1(P78-79)在鸿蒙未辟的蛮荒时代,丛林中所有的动物都面临着“吃还是被吃”的生死抉择,“吃”(包括扑倒和随之发生的撕咬)属于你死我活搏斗中的关键一环。我们的祖先是由杂食性的灵长类动物演化而来,在弱肉强食的黑暗丛林度过了漫长时光,直到学会制造和使用各类工具之后,人类才爬升到地球食物链的顶端位置,算是从“被吃”的威胁中解脱了出来。但是直到今天,饥荒仍在世界各地不时发生,还有许多人为食不果腹而烦恼,所以“你吃了吗”会成为我们这边最为流行的问候语。这句话貌似平常,却蕴含着对彼此生存状

    2、态的极大关心只要有吃的而且还能吃,那么,生活中就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担心的事情了。饮食既属延续生命的标志性行为,那么,人类为维系生存和改善状态所作的种种努力,一定会通过那些与饮食行为相关的记述反映出来。从这种意义饮食叙事与互渗思维傅修延钟泽芳饮食男女为人之大欲,传世文献对饮食行为的记述,反映了人类为维系生存和改善状态所作的种种努力。互渗指先民心目中万物因“交感”和“触染”而发生的相互浸透,受这种思维的影响,一些现代人仍相信食物的某些属性会随摄入过程进入人体。在充饥解渴的生理冲动之外,一些层级更高的愿望也在左右着人类的饮食行为:一为袪病强身,许多民族都有按“相似性理论”从食物中寻求救赎的叙事,这种理

    3、论发展到极端便是视同类血肉为最佳滋补之物,“人吃人”的丑陋历史便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发生;二为延年益寿,期盼青春永驻与肉体不朽属于世界文学的永恒主题,但其中也包括了许多盲目和不择手段的追求,对长生故事的记述大多带有揶揄意味,这表明人们骨子里明白任何努力都不能阻挡死神的到来;三为享受美食人生,人类之为万物之灵,在于能把源于动物阶段的进食行动升华为审美事件,进食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被遮蔽,进食过程则作为一种感官享受被刻意彰显。在人类口腹之欲的深层,隐藏着生存者对生存本身的珍爱以及生命对生命母体即大自然的感激。关键词饮食叙事;互渗思维;愿望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23)0

    4、10134-11傅修延,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南昌330046)钟泽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江西南昌330046)134上说,饮食叙事应该是叙事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其意义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叙事即讲故事,由于故事中人物行动受其愿望驱动,讲故事不可能不交代人物愿望的形成与发展。饮食叙事的一大特点,在于其中的愿望更多对应人类的本能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会因境况不同而发生变化。舂炊不继者梦中都会见到食物,一旦得食后又会有新的欲求产生,所谓“饱暖思淫欲”即谓此种情形。而对温饱无虞者来说,其饮食追求则可能指向满足口腹

    5、之欲,以及滋补、强身、祛病、美颜、壮阳和延寿等多种目标,没有这些指向就不会有世界各民族文学中丰富多彩的饮食叙事。前人对饮食的认识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他们注意到一些食物除充饥解渴外,还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产生种种后续影响。在认识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以为食物既然可以提供能量,其属性也会随之进入自己的身体,这种认为属性可以在物与人之间转移的想法便是互渗思维。如:山海经说汉水边有种“黑华而不实”的草,“食之使人无子”;英属哥伦比亚的人认为,“给不孕的妇女喝黄蜂窝或者苍蝇熬的汤汁能使她们生孩子,因为这些昆虫能以巨大数量繁殖”2(P266)。互渗的途径除饮食之外还有触染(接触与沾染),信奉“交感

    6、巫术”的北美原住民相信触染也能导致能力转移他们认为插上鹰羽便可以获得鹰的敏锐视力2(P289),按照这种思维逻辑,把具有某种能力的对象“吃”进自己的身体,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这种能力转移。互渗思维并非只存在于原始社会,现代人仍有“吃啥补啥”的迷思,而上述那些多重指向的饮食追求,亦与互渗思维有不解之缘,如中餐的诀窍在于让不同食材在烹调中相互触染以达到滋味的融合。本文以愿望的层级为分类依据,依次梳理从袪病强身、延年益寿到享受美食人生等愿望支配下的行为,希望这一角度的探讨有助于揭开饮食叙事的意义与本质。一、祛病强身疾病影响健康,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遭遇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种种不适。人生在

    7、此意义上可被称为一个与疾病作抗争的过程,而在缺医少药的时代,罹患现代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疾病也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古人将机体失调归因为体内某种物质的缺乏,因此很早就沿着“补缺”这一思路从食物中寻找救赎。备急千金要方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3(卷二六食治,P554)这种通过饮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想法,在山海经中就有大量记载,如北山经用肯定的语气,宣称食用鵸鸡叙鸡、白鸡鵺、滑鱼、鳛鳛鱼和耳鼠等可以分别治疗痈疽、喉病、癫狂、痈肿、疣赘、黄疸和鼓胀等疾病。叙述者虽未解释为什么把这些动物吃进腹中就有此等奇效,但读者仍可从它们的外在特征方面做出推测。例如大

    8、多数鸟类都能鸣叫,而人类咽喉部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嗓子沙哑,因此鸣声悦耳的白鸡鵺就成了食之可改善发声状况的首选。再如鱼类表皮上都有光滑的鳞片,以滑鱼治疗皮肤疣赘似乎是一种对症施治。如此可见,古人在面对种类繁多的疗病食物时,并非毫无依据地随意挑选,而是根据该物内外特征与病患的对应程度来判断其疗效。这种以“彼有”来补“己无”的朴素想法,成了以食祛病方法的原始依据。英国中世纪的博物学家阿戴拉尔 德 巴斯服膺这种“相似性理论”,他主张:“医生应当在动物、植物和矿物当中去寻找那些从外形、气味、颜色等方面,与人身体的某个部分相似的东西,或者能够让人想起病的症状的东西。”4(P83)人的身体由血肉骨骼及各种器

    9、官构成,许多动物的身体结构也与此相似,在互渗思维的主宰下,昔人相信自己身体某部分的病患,会因摄入乃至接触到动物体内的对应部分而获得袪除。镜花缘第二十九回,歧舌国的世子因跌伤导致双腿筋骨断折,多九公将螃蟹捣烂调以黄酒,给世子内服外敷,数日即告痊愈。在现代医学看来,如此严重的筋骨损伤,不可能仅靠螃蟹便能在短期内饮食叙事与互渗思维135江西社会科学20231治愈,古人之所以讲述这样的故事,是因为他们观察到螃蟹具有断肢再生的特性,这使他们相信通过与螃蟹的零距离接触(内服蟹汁及外敷蟹渣)能够获得相似的功能。多九公甚至对岐舌国的通使说:“如无生蟹,或取干蟹烧灰,酒服亦可。”5(P206)这简直就是一种对螃

    10、蟹功能的迷信了。红楼梦第八十三回,王太医给咳血的林黛玉开了包含鳖血和柴胡的药方,其目的除以血补血外,还有一重用意是龟鳖之类来自阴湿之地,用鳖血拌炒柴胡能抑制后者的升散功能。6(P1194)王太医称此法为“假周勃以安刘”,这里我们看到传统医家以食入药时还有许多精细复杂的考虑。红楼梦有大量篇幅涉及饮食叙事,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我们读到一个鹿肉在冬日里为人体赋能的故事。该故事展示了一幅颇富喜感的场景:一群平日里享用惯了珍馐美馔的公子小姐,居然对厨房里一大块新鲜鹿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亲自动手围着火炉将其烧烤起来。曹雪芹的这番讲述,意在显示鹿为生命力旺盛的动物,益

    11、气升阳的鹿肉对于身体羸弱的大观园诸人来说不啻是寒冬时节的一味补药,因此贾宝玉、史湘云等人的舞刀弄叉才会得到贾府管事者的容忍乃至默许,甚至连王熙凤的助手平儿也“褪去手上的镯儿”加入了烧烤队伍。大吃大嚼一番之后,这些人果然变得精气神十足,接下来便有了联句赋诗和赏花制谜等生气勃勃的活动。该回还有个细节颇堪玩味,在鹿肉事件展开之前,叙述者特别提到那天餐桌上有一道给贾母的专供牛乳蒸羊羔,贾母对孙辈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6(P682)这里流露出的意思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从同样的食物中获益,能量的转移只有在接纳一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代谢力旺盛的年轻

    12、人可以大口啖食火炉上烤得半生不熟的鹿肉,而消化力弱的老年人只能通过牛乳蒸羊羔这样的温和食物来进补。沿着以上讨论往前再推进一步,便会得出一个让人恶心的结论。这就是说,如果只考虑能量转移的顺利进行,那么没有什么比食用同类的身体更符合巴斯提出的“相似性理论”了。人际间的弱肉强食不堪回顾,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事实是,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过同类相食的黑暗历史。许多人类集聚遗址上都曾有大量人体骨骸的发现,青铜器出土处多见成堆的森森白骨,有的骨头上带有明显的刀斧痕迹,有的鼎器中甚至还盛着烹煮过的人类颅骨。由于身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原始丛林,人类的祖先首先面对的是“吃”还是“被吃”的严峻挑战也就是自己

    13、成为他人的食物还是把他人变为食物。丛林中所有的动物都想爬上食物链的顶端,梁山好汉喜欢以“扑天雕”“插翅虎”“青面兽”之类掠食动物为绰号,其深层意图就是不想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位。在体内兽性尚未完全褪尽的时代,前人为了生存下来不惮使用一切可能的暴力手段,我们很难用现代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行为。从这一角度看,历史就是幸存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现存的人类实际上都是幸存者的后世子孙,因为不幸的一方不但被消灭而且还被消化掉了。鲁迅用“吃人”二字来概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能说只是隐喻而无字面上的意思,要不然他不会在药中写到人血馒头,在狂人日记中叙述煎炒恶人心肝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行为。后者中狂人

    14、所言多非疯话而是血淋淋的事实:“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7(P452)狂人为“有的却还吃”举例时提及“徐锡林”这个名字,此名隐指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的重要成员徐锡麟,他因行刺安徽巡抚恩铭被处死,其心肝被恩铭的卫队挖出炒食。即便是西方当代小说亦未回避“吃人”主题,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味道,知道写一对夫妇在墨西哥旅游,当地添加了陌生调味品的食物对其味觉体验带来很大挑战,两人后来参观阿尔班山祭坛,得知献祭者的身体是被代表神的祭司所食,于是对生命的延续有了新的体悟。小说最后写这对夫妇在用餐时相互对望,两人嘴部的咀嚼动作代表

    15、着人类对一切可食之物的残酷吞噬:“所有136的爱情都烙上了这种普遍存在的残忍,它抹去了我们的身体与豆汤、韦拉克鲁斯烤鱼、黑豆地瓜卷饼之间的距离。”8(P37)鲁迅有过学医经历,其小说中写到的以人血人肉治病,在中国历代的医药著作中不乏记载。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到“人血主羸病”“人肉治瘵疾”。9(卷五兽禽部,P191)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 人部将“人骨、人胆、人血”列为治病的药材10(卷五二,P1275)。清人袁枚在子不语 还我血中更明确提到“人血蘸馒头可医瘵疾(肺痨),(狱卒杨某)遂如法取血归奉其戚某”11(P91)。鲁迅的讲述显然从中获得了灵感,药中康大叔对华大妈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样的人血馒头

    16、,什么痨病都包好!”7(P468)康大叔之所以强调他拿来的人血馒头功效独特,是因为所蘸之血来自年轻的夏瑜(康大叔称夏瑜为“这小东西”)按照互渗思维的逻辑,供体方面越是年轻健康,接受方面获得的疗效就越显著。西方也有在死刑犯身上打主意的类似做法。欧洲著名炼金师、医生帕拉塞尔苏斯认为人死前“生命精气”喷发到颅骨周围,因此,他主张用富含这种精气的鲜血来治疗癫痫。即使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癫痫病患者还成群结队地来到断头台旁,等待啜饮刚刚断气尸体中流出的鲜血。12(P133-134)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我们都是食人族中区分了五种不同的食人行为,其中一种即为“疗愈性”食人。13(P134)了解到

    17、这些风俗与传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药和狂人日记这类与食人有关的小说。以上所说的供体愈佳则疗效愈著,在封神演义第二十六回中亦有反映。小说写狐妖妲己为去除商朝的股肱大臣比干,对纣王说此人的七窍玲珑心可治自己的心痛之疾,于是“纣王自取比干心作汤,疗妲己之疾,一时全愈”14(P240)。妲己称自己有心疾自然是胡诌,但心疾要用七窍玲珑心来治却是互渗思维的体现。中国古代有大量割股疗亲的叙事,新唐书 孝友列传提到张阿九、赵言、赵正言等29名以己肉饲亲的孝子15(卷一九五,P5577),清稗类钞孝友类中亦有“赵希乾割心救母”“徐煐刲股疗母疾”“徐大姑刲股疗母疾”“龚良星为母割胸臂”之类记述。旧时人们对这种

    18、治疗方法深信不疑,是因为供体与受体之间为血脉相连的亲子关系,用“相似性理论”来解释,便是双方的相似性既然达到了最高程度,那么两者间的能量转移自然是再顺畅不过。当然割股疗亲的神奇效果实际只存在于迷信者的想象之中,巫术时代之后此类故事有了新的结局。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喜福会中,许安梅的母亲为了挽救外婆的性命,也“按古老的传统做了一种据说能使人起死回生的汤”,“不过当晚婆婆仍带着病痛驾鹤西去了”。16(P39)药中的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还是命丧黄泉,小说最后饶富深意地叙述这个不幸的孩子就葬在夏瑜的坟墓旁边。至此,我们悟出鲁迅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无知百姓用人血治疗疾病的故事,小说还蕴含着作者更深一层的思想辛

    19、亥先烈的热血确实也应当是一味启迪蒙昧的灵药。二、延年益寿上节讨论的饮食叙事主要为祛除疾患,接下来我们要聚焦那些与延缓衰老相关的讲述。疾病和死亡均为生命大敌,患病者渴盼立即恢复健康,正常人则希望尽可能长久地维持自己的健康状态,所以我们古代人名中既有“霍去病”和“辛弃疾”,也有“毛延寿”和“李延年”。当然“去病”最终还是为了“延年”,祈求百病不侵、身强体健,最终还是为了推迟死神到来的脚步。人之有别于动物,一个重要表征在于知道死亡不可避免。动物看到同伴尸体没有明显反应,人类遇此情况则会意识到同样的悲剧或迟或早也将发生在自己身上。17(P20)出于对死亡的不安与恐惧,一些人很自然地开始思考用各种方法延

    20、长自己的有限生命,延年益寿可谓人类的根本愿望甚或是终极追求。此类思考与希冀在叙事作品中多有体现,期望青春永驻与肉体不朽属于世界各民饮食叙事与互渗思维137江西社会科学20231族文学的永恒主题,许多作品都涉及对衰老与死亡到来的抗拒和恐惧。杰克 伦敦在白茫茫的寂野中说:“对死亡的惧怕,对上帝的惧怕,对宇宙的惧怕,无一不在征服人希望复活,希望长命,渴望长生不老。”18(P89)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也提到:“长生不老是人类普遍的愿望。一个人已经一条腿跨进了坟墓,一定会用力把另一条腿撑住。年老的人总还希望多活一天,而把死亡看作最大的不幸,天性随时都在鼓励着他要他躲开死亡。”19(P366-367)上

    21、节列举了许多以食祛病的做法,本节要强调的是,古人的求寿之途仍然沿袭着这种路径依赖,因为没有什么能比从饮食中获得能量更为快捷便利。人类不久前才告别茹毛饮血的日子,依靠各种来源的血肉来维持生命早已沉淀在各个族群的记忆之中,因此世界各地的故事讲述人在涉及这方面内容时并不会有所忌惮。按照互渗思维的朴素逻辑,既然人的血肉之躯可以用动物甚至是同类的血肉来滋养,那么要想获得能够战胜时间的强大能量,就得将供体来源确定为自己同类中那些天赋异禀的人物。我们先来看在中国影响甚大的西游记。小说中不管是正统人物还是妖魔鬼怪都在追求长生,前者的手段为皈依修炼和服用各种金丹仙果(如太上老君的仙丹、王母娘娘的蟠桃与镇元大仙的

    22、人参果等),后者则幻想通过“吃唐僧肉”来一蹴而就,可怜的唐僧就是因为这种原因一次又一次被妖精们送进蒸笼。为什么唐僧肉有如此之大的功效?唐僧前身为如来二弟子金蝉长老,昔人认为蝉这种动物能凭借不断蜕壳而获得永生,加之唐僧还是“元阳未泄”不亲女色的童男子,这些合在一起使唐僧的肉身成为妖精们垂涎欲滴的对象。小说第二十七回白骨精如此交代自己的动机:“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20(P324)当然能量转移也可以不必如此杀气腾腾,西游记中玉兔精、老鼠精、蝎子精和杏仙等女妖一心想与唐僧成亲,这种方式诉诸“交感巫术”中的触染途径,人类学家将这种信念归纳为:“物体一经接触,在中

    23、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21(P26)较之于肌肤相亲,吸血和浴血似乎是一种更为深入的触染。16世纪末匈牙利的伊丽莎白 巴特里伯爵夫人为了朱颜永驻,从被囚禁的女孩身上抽取大量血液用于自己饮用和沐浴(称“内洗”和“外洗”),这一导致数十名花季少女丧命的事件轰动了整个欧洲。今天西方人爱喝的一种名为“血腥玛丽”(Blood Mary)的鸡尾酒,据说是对这一凶残事件的影射“血腥玛丽”的主要配料为看上去像是鲜血的番茄汁,啜饮该酒时人们不免会产生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遐想。伯爵夫人的恶魔行径有其认识论基础,西方自古以来就有血液能使人返老还童的信仰,奥维德在变形记中如此记述:女巫美狄亚用鸟血和蛇

    24、皮、鹿肝等制成的汤剂,一半注入老人埃宋的血管,另一半灌入其口中,埃宋顿时“须发又变成漆黑深凹的皱纹也被新肉填平,四肢宛似少年那样强壮”22(P97-98)。这里使用的还只是鸟血,根据前述巴斯的“相似性理论”,如果输入的不是鸟血而是同类之血,所达成的能量转移效果或许还会更胜一筹。至此,我们可以理解吸血鬼故事为什么会在近代以来的西方广为流行以及为什么当代影视中此类题材正变得越来越具票房价值。现代科学直到晚近才揭示出衰老的真正原因,今人还有不少相信血液中储藏着人的生命元气。在15世纪的意大利,人血被视为最高贵的体液与不老仙方的药引,马尔西利奥 费奇诺声称年轻人的血液具有让年长者恢复活力的功能23(P

    25、207),这样的认识决定了吸血鬼故事中被吸血的对象皆为青少年与儿童。就“互渗”的字面意义而言,吸血鬼大口吮吸年轻人的鲜血是一种最为直接的输入,这是任何触染手段都无法比拟的。有学者指出,西方传说中最早的“永远不死的吸血鬼”或为亚当的第一个妻子利利丝24,而在众多吸血鬼形象中,最有影响的为布莱姆 斯托克笔下的德拉库拉伯爵这个形象在戴锦华那里已成为“吸血鬼”的代名词25,斯138托克亦因此被称为“吸血鬼之父”。小说德拉库拉开创了吸血鬼故事的基本模式:道貌岸然的德拉库拉伯爵实际上是暗夜里吸食人血的恶魔,所幸在范海辛等正义力量的干预下,恶魔被吸血鬼猎人用匕首刺穿心脏化为灰烬,其永生愿望也随之烟消云散。小

    26、说开篇部分,叙述者之一乔纳森哈克以日记形式反映德拉库拉吸血后身体的变化,“伯爵仍旧躺在那里,但是看上去好像年轻了一倍。先前的白头发白胡子现在变成了较暗的铁灰色,两颊则更为丰满,皮肤白里透红,嘴唇比先前更红润了,上面还沾满了鲜血”26(P53)。从哈克对德拉库拉须发与皮肤颜色以及淌血嘴角的叙述可知,这位从未被别人窥见其进食情景的伯爵,刚刚从受害孩童的血液中得到能量补充。除了同类的血肉,凤凰、乌龟等也是以食求寿者的觊觎目标。英语中凤凰的对应词“phoenix”又被译成不死鸟,一些人眼中这种鸟成了延年益寿的唐僧肉,罗马皇帝埃拉伽巴路斯就曾下令:“捕些不死鸟回来!捕活鸟者,赏黄金二百两!寡人要吃不死鸟

    27、的脑髓。”27(P4)山海经也多次提到一种能歌善舞的吉祥鸟,它有凤鸟、凤皇、皇鸟和鸾鸟等多种名字,其栖息之地堪称地上乐园,那里的人民拥有天赐的自然资源“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28(卷一六大荒西经,P315)。说到甘露便要提到乌龟,葛洪抱朴子说食用千年灵龟可寿千岁29(卷一一仙药,P201),今天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相信龟鳖之类(所谓“千年王八万年龟”)能祛病延年,这是互渗思维影响国人饮食行为的一个显例。印度文化则从触染角度给出了解释:“在印度教中,天神毗湿奴的第二化身是乌龟库尔玛,库尔玛也是曼达拉山之基。众神常在曼达拉上搅动乳海制造永生甘露。”30(P237)这段话告诉我们

    28、,乌龟是因触染了“永生甘露”而获得与天壤共久的特质。血肉之躯的不朽只存在于一些人的想象之中,与之相反,金玉等坚固物体的千年不腐却是人所共见,这就导致了人类饮食行为中相当普遍的吞金服玉,以及通过金玉材质的食具来达到触染之效。“好几千年来,人类一直都尝试通过吞下金子来维持健康为了不朽这是首当其冲的理由”23(P33)。传说罗马皇帝卡利古拉爱吃混有黄金细粒的豌豆和掺有珍珠的大米,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喜欢含有醋溶珍珠的饮料。27(P13)北欧神话史诗埃达讲述众神为永葆青春每天都要食用金苹果,但负责保管该物的司寿女神伊敦恩被火神洛基诱骗掳走后,失去能量补充的众神立即呈现出衰老之态,最明显的迹象是头发开始

    29、变白。31(P98)在国人更为熟悉的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里斯建立的第十一大功勋便是“智取金苹果”,故事讲述人声称“这些金苹果具有使人返老还童的功能”32(P152)。中国对金玉的崇拜由来已久,“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29(卷一一仙药,P204)和“仙人食金饮珠,然后与天地相保”33(卷六散不足,P355)之类的信念,至今仍在部分人头脑中挥之不去。尽管国家早已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金银箔粉,仍有不少胆大妄为的商家变着法子满足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古代典籍上的一些记述也为此提供了依据,如博物志说有令人“食之不死”的玉膏34(卷一物产,P11),海内十洲记提到:“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

    30、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34(P106)列子汤问称:“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35(卷五,P152)中国台湾学者杨儒宾对服食金玉的心理有如此解释:“对前近代许多人而言,金石或金玉不仅可外在于躯体,佩之,戴之,如金缕玉衣一般,使肉身保持长久。他们更相信如果能服食金玉,应该可从服食者内在的形躯面改造人的生理结构,以得长生。”36(P244)前文提到巴特里伯爵夫人的“内洗”与“外洗”,这里我们看到要获得金玉的能量也是通过内外两种途径,如此说来,不管是古人的金缕玉衣,还是今人的披金佩玉,后面都有“交感巫术”的影子在隐隐晃动。对金玉的消费不管是服食还是触染

    31、,皆非普通人所能做到,封建时代只有统治阶级才能在这方面随心所欲。古代帝王无不追求长生,汉武帝不但听信术士之言采用了黄金食器,还在建章宫饮食叙事与互渗思维139江西社会科学20231中兴建了高大的“承露盘”:“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37(三辅故事,P15)张衡西京赋说喝下这种甘露是为了延续生命:“承云表之清露,屑琼蕊以朝飧,必性命之可度。”38(卷四词赋之属上编二,P195)理智正常的现代人都知道金玉之类无法为人体消化吸收,故有学者认为古代的“食玉”(周礼 玉府有“王齐,则共食玉”之语)可能只指使用玉质食器。39(天官冢宰 玉府,P140)然而事实

    32、是旧时不但有大量服食金玉方面的记述,更有许多关于金石害命的事实载于史册。资治通鉴说唐宪宗李纯服食金丹后性情大变:“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于中和殿。”40(卷二四一,唐宪宗元和十五年正月,P7777)帝王晚年因服丹药而“暴崩”的事件发生过多次,然而后世效尤者依然层出不穷,说明此类记述从未达到其应有的警示效果。以上举述显示,愿望固然是人类前行的动力源泉,但过分强烈并违反自然规律的愿望只会让事情走向反面。求生避死乃人之常情,在同类身上打主意却属恶魔行径,相信人类的肠胃能碾碎金丹玉屑亦为丧失理智的妄念。红楼梦中贾敬放弃世袭爵位与功名,成天在城外玄真观里烧丹炼汞

    33、,最终“吞金服砂,烧胀而殁”6(P902)。贾敬看似对世事无欲无求,但他的“一心想做神仙”却是一种远远高于普通人欲求的奢望,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酿成了事与愿违的悲剧。有意思的是,无论古今中外,对此类事件的记述大多都带有某种揶揄和批判的意味,这表明人们骨子里明白任何努力都不能阻挡死神的到来。这些记述给人提供的一点安慰,便是时间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还是杜牧那句诗说得好:“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41(P220)三、美食人生进食为一切动物的自然本能,从目的论角度说,如果没有饥饿感激起的食欲,个体的存续乃至种群的繁衍都难以为继。人类告别丛林社会之后,吃喝行为纳入礼仪习俗的规训范围,餐桌上的

    34、狼吞虎咽成为被人鄙夷的不雅“吃相”,所以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刘姥姥会故意用“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来为众人逗乐。随着社会上食品的供应趋于丰富多样,人们的进食目的已从单纯的能量摄入与营养补充,发展为以满足口腔舌尖上的味觉享受为主。此外,美好的滋味还须伴之以悦目的色彩和好闻的香气,三者合一方能形成国人心目中的“色香味俱全”。人类之为万物之灵,在于能把源自动物阶段的生理性冲动升华为审美行为。这种升华实际上是以过程遮蔽目的,即进食目的退居幕后,进食过程作为一种感官享受被刻意彰显。叙事作品中那些浓墨重彩的饮食书写,基本上都在进食者视觉、嗅觉和味觉的享受上着墨,其中味觉描写的比重往往低于视觉与嗅觉,如此一来原

    35、本满足生理需要的饮食行为就被雅化或曰审美化了。与此相似,性爱从根本上说也是出于繁育后代的动物本能,但此目的同样让位给了求偶过程中的两情相悦古往今来人们的注意力皆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类的诗化叙述所吸引。食与色之间联系紧密,男女相约共餐往往成为鱼水之欢的前奏或曰催化剂,西方小说和电影中这样的安排屡见不鲜。我们先来看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一段饮食叙事。女主人公对侯爵筵席的感知首先诉诸嗅觉和视觉:“爱玛一进去,就感到四周一股热气,兼有花香、肉香、口蘑味道和漂亮桌布气味的热气。烛焰映在银罩上,比原来显得长了;雕花的水晶,蒙了一层水汽,反射出微弱的光线;桌上一丛一丛花,排成一条直线;饭巾摆在宽边盘子里

    36、,叠成主教帽样式,每个折缝放着小小一块椭圆面包。龙虾的红爪伸出盘子;大水果一层又一层,压着敞口筐子的青苔;鹌鹑热气腾腾,还带着羽毛。司膳是丝袜、短裤、白领结、镶花边衬衫,严肃如同法官,在宾客肩膀空间,端上切好的菜,一勺子140就把你选的那块东西送到面前。带铜条的大瓷炉上,有一座女雕像,衣服宽宽适适的,从下巴裏起,一动不动,望着满屋的人。”42(P40)这段文字显示侯爵筵席上不止有珍馐美馔,饭厅里食物、饰物乃至桌布的气味,餐品、餐具的形状与摆放方式,甚至还包括司膳的表情、服装与动作,都构成对宾客感官的刺激。这里提供的是一种比单纯满足口腹之欲更为全面的享受,可怜爱玛因为从未见识过贵族人家的排场,还

    37、无法真正享受这种精致的款待,她只知道此时是食所未食,舌尖上的感觉与自己所习惯的是那样不同:“香槟酒冰镇过,爱玛经不起嘴里那么凉,浑身上下打颤。她从来没有见过石榴,也没有吃过菠萝蜜,就连砂糖,她觉得也比别的地方的砂糖更白更细。”42(P41)福楼拜不愧为世所公认的叙事艺术大师,用农家女的感受来表现这个场景,比从司空见惯者的角度着笔更能产生俄国形式论提出的陌生化效果。再来看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宝玉“大承笞挞”后食欲不振,母亲问他想吃点什么,回答是:“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6(P476)有专家指出,这种莲叶羹(第三十五回的回目为“白玉钏亲尝莲叶羹”,文中又称荷

    38、叶汤)实际上就是大众熟悉的面疙瘩汤43(P194),为什么怡红公子此时不思龙肝凤髓之类的美味,反而思念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食物?小说接下来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此种面疙瘩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手捏而成,其形状来自凿有菊花、梅花、莲蓬和菱角等几十种花样的银制模子,当王熙凤吩咐下人将四套银模子从库房里取来时,连薛姨妈(薛府之富被形容为“珍珠如土金如铁”)都禁不住惊叹:“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这是作什么用的。”6(P477)这里“想绝了”是说贾府为舌尖上的享受挖空心思顿顿鸡鸭鱼肉未免令人腻味,让食物化身为赏心悦目的菊梅莲菱之类是一种很好的调剂。莲叶羹的味道究竟

    39、如何?王熙凤说它不过“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她把银模子交给仆妇时“吩咐厨房里立刻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东西,做出十来碗来”,这告诉我们莲叶羹是用上好的高汤煨成,面疙瘩里面浸透了提鲜的鸡汁,如此方能端上贾府这种人家的餐桌。莲叶羹的制作,让人想到红楼梦食单中令人印象至为深刻的茄鲞。第四十一回中王熙凤说此物的烹制过程是:“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韮利箕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6(P564-565)就像莲叶羹不再是普通的疙瘩汤一样,

    40、经历过多道添味程序的茄鲞也与寻常茄子不可同日而语,难怪刘姥姥得知此番操作后会做出“摇头吐舌”的反应:“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6(P565)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在这两道餐品的烹调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所谓“和”就是让食材通过相互触染而达致互渗,莲叶羹是让鸡鲜与荷香进入面疙瘩汤,茄鲞是用茄肉吸收尽可能多的辅料滋味,可以说这是让物与物之间发生“交感”。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古人就懂得调和不同食材,通过精妙微纤的“鼎中之变”烹制出天下至味,伊尹和晏子还曾以“齐之以味”为喻,向君王阐释如何调理人际关系。后世人们说到宰相职能时也常用“调和鼎鼐”来作形容。笔者所在的南昌有

    41、道传统食品名为“和羹”,主要食材就是上文中为茄鲞添味的菌丁、菇丁、笋丁和豆腐丁之类,尚书和诗经对此物均有记载。与此形成对照,西方厨艺不大讲究食物滋味的混融,如三明治就是把面包、肉块和蔬菜简单地“夹”在一起。不过法国人这方面的观念倒是与我们相近,上文所引对侯爵筵席的描述,尤其是劈头那句“兼有花香、肉香、口蘑味道和漂亮桌布气味的热气”,显示福楼拜也看重各种味道的融合,或许是因为法国饮食中也有一点“和”的因素,世人心目中它的地位仅次于中国大餐。饮食叙事与互渗思维141江西社会科学20231以上所说的“和”只发生于物与物之间,这里要指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还存在着一种人与人之间以食物为中介的“和”。以莲

    42、叶羹后续事件为例,玉钏儿受王夫人指派将刚做好的羹汤送到怡红院,宝玉喝了两口便以“不好吃”为由,哄得玉钏儿也“尝了一尝”自己碗中之物,此举意在拉近两人距离,表达对其姊金钏儿之死的歉意(宝玉挨打是因为与金钏儿调笑导致其被王夫人责骂,继而投井自杀)。玉钏儿的这一尝,等于是接受了宝玉的歉意,至此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一不起眼的行动会被作为第三十五回的回目。国人的饮食行为中没有使用公筷公勺的习俗,严格意义上说这是在传播唾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种微量的“互渗”并不在意,同在一个盘子中搛菜舀汤表示关系融洽亲密无间。反过来,分餐制在中国城乡之所以难以推行,根源在于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这是把共食者当作需要防范的外

    43、人。张光直有言:“一个人独食除了解饥以外,没有什么其它的结果,但是大家一起进餐,以及这后面的行为方式和理由,才是高潮。食物是为了延续生命而服食的,可是食物与其说是享用的不如说是赠送的与共享的。”44(P235)人们聚在一起共享食物,是为了增进彼此间的情感联系,此乃大型餐聚这种行为方式形成的深层动机。周礼 天官冢宰 详细记载了为周天子提供饮食服务的人员数量与职责分工,据张光直统计“在负责帝王居住区域的约四千人中,有二千二百多人,或百分之六十以上,是管饮食的”。“管饮食的”队伍如此庞大,显示当时宫廷中经常举办规模惊人的宴会,这种所费不赀的活动肯定有系紧周王朝内部纽带的考虑。共享食物反映了我们这个古

    44、老民族的伦理与智慧,中华文明历数千年而不衰,关键因素之一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共渡难关,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揭示我们生存下来的秘密。在维护集体生存这个更高的伦理目标面前,酒宴过程中的唾沫四溅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况且这种“互渗”还能有意无意地增进彼此同属一体的具身感受。莲叶羹的故事还有下文:玉钏儿“亲尝”羹汤后手中还拿着碗,宝玉伸手来接时因与两个婆子说话,不慎把碗碰翻,结果滚烫的汤汁洒到自己手上。可此时宝玉只问玉钏儿烫着没有,全不顾自己手上的疼痛。两个婆子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回去的路上对宝玉的“糊涂”和“呆气”八卦了好一阵。围绕莲叶羹展开的这些桥段,显示了小说在情节设计上以小见大的精巧运思,贾府的奢华气

    45、派和宝玉的率直性格因此获得更为真切的凸显。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曹雪芹让我们看到,吃喝对人类来说不只是满足生理需要,其中还包括审美性质的追求。宝玉哪里是真的要喝那碗疙瘩汤,他在潜意识中早有逃出贾府深院高墙的打算,所以挨打之后会有亲近“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冲动。在一些率直之人或者说艺术家眼里,食物不只是食物,而是大千世界种种美好的具体表征。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实际上就是要希望保持食物的本真,亦即大自然赋予食物的本质特征。只要是美食家,没有哪个不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便以“不见水”“味独全”45(P84)来概括江西粉蒸肉的特点。福楼拜笔下的侯爵筵席上之所以出现一只带毛的鹌鹑,也是为了

    46、体现一种活色生香的存在。中国文化中,“和”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强调了人与天(自然)之间的交融互渗,而将外物消化于体内正是对和合目标的一种实现。所有的生命都需要从自然中获取滋养,但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在于能将进食变得无比优雅和精致,使之成为一种与万类相亲的自觉行为。例如,有修养的茶人会轻轻嗅闻缓缓升起的茶香,仔细观赏茶汤中如羽毛般舒展开来的茶叶,然后小口地啜饮杯中碧绿的茶汤。这样做实际上是以杯中之物为媒,领略其原生环境的种种美好,有经验者不但嗅味观色便知茶的优劣,还能如数家珍般地道出其产地、历史与相关掌故。事实上只有了解到这些,人们才会更加感恩大自然的赐予。品茗这种被高度雅化的饮食行

    47、为,显示人类的口腔舌尖是通往内心感觉的一个重要关口,一小杯茶汤并不能提供多少热量与营养,但可以使142人的心情豁然开朗。这也就是说,摄入什么常常不是那么重要,关键要看它能唤起什么样的感觉。在人类口腹之欲的深层,隐藏着生存者对生存本身的珍爱以及生命对生命母体即大自然的感激。真正的美食家能从菜根当中吃出滋味,所谓饕餮之徒有许多是对生活怀有特别激情的人,他们其实比一般人更能够欣赏世界的美好,品尝美食对他们来说是热爱生活和享受生活的主要方式。苏轼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让人看到一位流放中的诗人如何凭借对美食的爱好维持住自己的内心平衡。最后以丹麦作家伊萨克 迪纳森巴贝特之宴中的饮食叙事来为

    48、本文作结。女主人公巴贝特做过巴黎顶级厨师,她用仅有的一万法郎购置昂贵食材,为平素以清水煮干鱼和面包糊糊度日的北欧乡邻做了一顿极其丰盛的法国大餐。作品传递了这样两点认识:一是美好的饮食能让生活变得更为美好巴贝特的邻居们因生活单调而整天愁眉苦脸,有时还会因琐屑问题发生口角,这场筵席却令大家在觥筹交错之中捐弃前嫌,散席之后众人又相互牵手在星光之下翩翩起舞;二是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固然可敬,但也不应当刻意回避生活中应有的乐趣烹调和享用美食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生活艺术,前提是不要耽溺于欲望本身。古今中外的饮食叙事,多少都带有一点巴贝特之宴的用意,即拒绝美食就是拒绝生活对人的抚慰。好的故事总能让人更加热爱生活,

    49、即便其讲述的是再平常不过的吃喝行为。注释:左传 昭公二十年晏子说齐侯,吕氏春秋 孝行览记录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这包括162个膳夫,70个庖人,128个内饔,128个外饔,62个亨人,335个甸师,62个兽人,344个渔人,24个鳖人,28个腊人,110个酒正,340个酒人,170个浆人,94个凌人,31个笾人,61个醢人,62个酰人和62个盐人。”可参见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22-223页)。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M

    50、.李景荣,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法)阿元塞尔 凯恩.西医的故事M.闫素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清)李汝珍.镜花缘M.张友鹤,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6(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鲁迅.鲁迅全集(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意)卡尔维诺.美洲豹阳光下M.魏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9(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辑释M.尚志钧,辑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1(清)袁枚.子不语选注M.申孟,选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注意事项

    本文(饮食叙事与互渗思维_傅修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服务填表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