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doc

    • 资源ID:476204       资源大小:88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Fis****91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Fis****91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doc

    1、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高亢 引吭高歌 伉俪 沆瀣一气B稂莠 锒铛入狱 阆苑 书声琅琅C孩提 骇人听闻 尸骸 言简意赅D馈赠 功亏一篑 匮乏 振聋发聩【考点】11:字音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的形声字的字音。试题所给出的这几组形声字,每组它们的声旁都相同,但它们的读音则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利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即可。【解答】A组“亢”与“伉”读音相同,kng“吭”读hng;“沆”读hng;B组“稂”“锒”和“琅”读音相同,读lng;“阆”读lng;C组“孩”和“骸”读音

    2、相同hi;“骇”读hi;“赅”读gi;D组读音全相同,ku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在复习中要加强形声字的积累。2(3分)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C南辕北辙 殊途同

    3、归 如履薄冰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考点】18:成语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做这类题:一要弄清成语来源,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二要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成语运用对象的范围【解答】(1)句,“欣赏,却忽略了”这一具体的语境,就应选择“买椟还珠”,其意思为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2)句“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必然相逢”,可知应选“殊途同归”,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而“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

    4、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3)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前者侧重谨慎,后者侧重戒心。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弄清楚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提高辨别能力3(4分)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答: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更容易。【考点】86:理解句子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要求用平实的语

    5、言表述句子的含义,一方要注意把握具体的语境,另一方面要注意划线句中哪些是形象的说法,分别指向什么,如何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解答】划线句前有一个语境“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可见老者的话是对抱怨环境的青年人的劝勉;划线句老人是用“穿上一双鞋子”和“在全世界铺上红地毯”类比,说明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参考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更容易【点评】本体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主要指能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具体语境和语体的要求4(5分)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作品人数年龄20岁前2125岁2630

    6、岁3135岁3640岁4145岁处女作72人95人36人7人代表作8人31人96人50人25人【考点】87:图文、表文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图表转换题一般按以下步骤答题: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第二步,认读图表,捕捉信息第三步,依据要求,规范作答【解答】本题题目中有答题过程的提示,即比较表格中的两组数据,也有答题方向的指示,即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总结出一个结论表格中主要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作家的年龄和作家在各个年龄段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人数“渐至成熟”也就是指作家从开始创作(发表处女作)到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发表代表作)这之间的一个过程在分析数据的时候,要注意两个极值“95”和“96”

    7、,因为我们概括时考虑的是大部分人的情况,“95”是处女作发表的人数,“96”是发表代表作的人数,由此可看出绝大部分作家从开始创作到成熟的时间是10年左右,由此得到结论: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注意这里用“大多数”,体现用词的准确性,不能过于绝对化)参考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点评】本题考查概括压缩的能力图文转换二、文言文阅读(19分)5(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

    8、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

    9、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1)对下列句子中

    10、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D在邺下名为清白 外示清净,而内图事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

    11、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答: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答: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答: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

    12、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1)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2)此题从分析人物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3)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4)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解答】(1)根据语境,“制”应该为“制度”,

    13、为名词,C项解释为动词,很明显是错误的故选C(2)“在邺下名为清白”是说李丰在邺下有清白的名声“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是说李丰表里不一“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是说李丰将赏赐送给别人的情况故选D(3)“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错,根据下文投降的吴人答明帝的话可知,他在江东地区也很出名故选A(4)“所在”是名词性短语,译为“在哪里”;“以”译为“用”;“对”是“回答”的意思因此可以译为: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尚公主”指“娶公主为妻”,“内”和“外”都是名词作状语因此可以译为: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缺

    14、”空缺;“谘”咨询、征询因此可以译为: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参考答案:(1)C;(2)D;(3)A;(4)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原来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因为父亲的职务被召为随军当初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他十七八岁,在邺城一带有清白的名声,品评辨别当时的人物,天下的人一致称颂,没有人不在意他后来在许昌任随军,声誉渐渐地隆盛起来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就命令人把门关上,命令他断

    15、绝与客人往来当初,明帝还是太子,李丰是文学侍从等到明帝当了皇上,得到了吴国的一个投降者,问他说:“江东听说中原的有名之士是谁呀?”投降者说:“听说过有个叫李安国的”这个时候李丰是黄门郎,明帝问身边臣子安国在哪里,身边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字竟然在吴越流传?”后来,李丰转职为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李丰任永宁太仆,因为他名过其实,才能和用处很少 正始年间,李丰升职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中央机构,经常称病(不来工作),当时台省的制度是,生病(请假)满一百天应当解职李丰生病(请假)没有满几十天,就暂时病愈(工作),不久又卧病,像这样好几年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通过选拔娶了公主为妻,李丰

    16、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当官开始的几年,都当过郡守,李丰曾经在众人面前公开告诫两个弟弟等到司马宣王长期卧病,李伟当了两千石的官,因为嗜酒荒废政务,使新平、扶风二郡治理混乱,但是李丰没有召唤他,大家认为李丰是在凭着皇上的宠幸(而胡作非为)曹爽专政,李丰在曹爽、司马宣王两派之间态度暧昧,没有表现出亲疏厚薄,所以在当时有批评他的文字说:“曹爽的权势像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的权势像浆水一样冰冷,李丰兄弟几个像鬼怪游光”其中的意思是认为李丰虽然对外表现出无欲无求,但是内心图谋奸事,有像鬼怪游光的地方等到司马宣王上奏给曹爽定罪,在宫门停下车,和李丰碰面李丰害怕,马上敛住气息,脚

    17、软在地上不能站起 到嘉平四年司马王宣死了以后,中书令的职位空缺,大将军询问朝中之臣:“合适补任的人是谁?”有人提出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个不是显要的职位,但是认为自己已和皇家联姻,该考虑依附皇上,因此领命而不推辞,于是大将军上奏任用李丰为中书令李丰当了中书令两年,皇帝接连单独召见他和他说话,(别人)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景王知道他们是在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知询问内容),李丰不把实情告诉他,于是景王就杀了他杀他这件事是秘密办的 李丰先后在两朝当过官,不在意家庭生计,依仗俸银禄米(过活)罢了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总是约束命令他不能有侵略夺取的行为,李丰经常得到了赏赐的财物,就把它们送去给亲人家族;等到

    18、得到了赏赐的宫人奴仆,别人大多给了家中的子弟,但是李丰都送给了外甥们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登记他的家产,家中没有余粮积银【点评】此题考查的考点有以下几个: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筛选信息;3、归纳内容要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培养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能力,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三、古诗词鉴赏(10分)6(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 眠唐 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

    19、所作。(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答: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答: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答:“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古诗词鉴赏首先要读懂诗歌,其次中弄清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要抓住一些典型意象【解答】(1)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静”答

    20、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世味门常掩”是分析作者的心境的入口,对“世味”也就是官场的厌恶,再结合首联颔联的“静、花、鸟”透露出的恬淡可总结出作者的心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 )要找出诗歌中“简淡”的情感的意向,如“山”、“馀花”、“好鸟”,体现的是闲适;还要找出体现“芒焰”的词语“门掩世味”、“拈笔忘筌”,透露出的是世事难忘、幽愤不平的情感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点评】诗歌鉴赏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读懂诗歌,其次还要掌握鉴

    21、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要熟悉不同题材的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平时复习要多注意积累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7(8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7)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

    22、网版权所有【分析】除了第(8)句外,其它要默写的句子均来自于课内,其中高中背诵部分考了5分,初中考了2分,即使第(8)句是课外的,也是大部分同学知道的,所以默写没有什么难度但还是有一些字容易写错,比如“萧萧”“清涟”容易加笔画写成其它字,而“茫茫”“濯”则易写成错字,这是做题时要小心的地方【解答】(1)神人无功(“功”是“功劳”的“功”)(2)恐年岁之不吾与(注意“与”字的写法)(3)无边落木萧萧下(注意“萧萧”二字与“潇潇”的区别”)(4)别时茫茫江浸月(“浸”是三点水,而非“尽”)(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注意“似”与“拟”的区别)(6)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里面要注意三个字的写法“濯”“清

    23、涟”)(7)衣冠简朴古风存(“冠”头上没有一点)(8)福兮祸之所伏(注意“兮”的写法)【点评】默写题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知识的再现能力,是对基础能力的考查平时学习时应多注意积累,在注重背诵的同时,还应注意对个别易错字的强化记忆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8(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问题。何容何许人也老 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

    24、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

    25、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

    26、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

    27、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一九三五年十二月(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点题;引领全文(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

    28、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答: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答: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答: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考点】43:传记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29、【分析】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解答】(1)题目中所给的这句话在文章的首段,因而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则应联系文章开头的作用来考虑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

    30、出下文(2)矛盾,应该是两个对立的方面对此,题目的要求较为明确,要求学生从交往、生活和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学生应该先从文章中找出这方面的内容,即何容身上矛盾着的内容,并按照交往、生活和心理这三个方面进行概括(3)要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需联系具体的语境,题干提示要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来分析这个句子因此,考生要对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作出解读,以把握这三个句子的关联处这三个句子都是讲何容的性格特点的:第一处划线是言其“不妥协”,第二处划线是言其“不改变”而“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句中“何容是何容”暗含“坚持自我”“他的微笑”则是讲其能坦然面对一切

    31、;对于“好、坏”,“何容是何容”,则还含有“置之不理”之意但是答题不要忘记这一题是两问,先回答出这句话的含义,再据这三句话分析何容的性格特点本题既要分析所给的句子的含义,又要理解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的内容,还要分析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容量还是比较大(4)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实际上就是体会这个句子的丰富含义这里包含着表层义,也即句义: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又包含着深层义,也即语境义:它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流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这类题的一般答题思路有一个由浅及深的思维过程,一般包含着人物(景物)、作者情感态度、作品主题(写作意图)这几环节答案:

    32、(1)点题;引领全文(2)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3)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4)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点评】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公允的评价六

    33、、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9(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论名声【德】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

    34、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

    35、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

    36、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金玲译,有删改)(1)文章说“立动”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答: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2)

    37、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答: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3)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答: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该题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选材为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的论名声,为设题的需要

    38、,作了必要的删改。该题全是主观简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整体分析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和理清文本结构是解题的关键,因此,解答该类题目,首先要整体阅读,逐段分析。第一段,强调获得名声的人的稀有及获得名声的人的条件。第二段,主要讲立功与立言的区别: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第三段,讲立功是需要靠机遇的,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第四段,从立言的角度讲立言无需机遇,不易被理解,是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的。第五段,从两个不同的层面解说绝对价值和内在价值。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解答】(1)

    3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本题是要分析概括“立功”与“立言”二者的主要区别,先要在文中明确答题区间。它们的区别,主要分布在文中的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然后在这几个自然中找出关键词语或语句,比如“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影响一时”“千秋长新”“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

    40、等。最后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提取,即可以得出答案了。答题时,最好是两作比,分条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对于这一题的回答,先要弄清楚这两句话的具体语境,它们同在文章最后一段,前句是结论句,后句是观点句。然后是弄清楚作者这样说的原因,也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前“因此”一词及其后的解释,第二句话要关注其前“然而”一词及其后的论证。同时,第一句要把握住关键词“绝对价值”,第二句要理解此句的潜台词:“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或“有名声者并不具有价值”。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取舍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

    41、次为C级。这道题,需认真去揣摩题干,不然的话,这题极容易答偏而得不到分数。题干先告诉考生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再要求考生结合本文谈认识。本文谈的是叔本华对“名声”(立功、立言)的看法,题目要求结合此来谈对我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认识,其本质是谈三不朽说与叔本华观点的异同。本题难度较大,一方面学生对三不朽的说法不是很了解,或完全不了解,要求学生来谈对它的认识有点难为学生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题干所包含的答题提示也是揣摩不透的。参考答案:(1)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

    42、不易被理解。(2)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3)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点评】论述类文本主观题答案拟写方法: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

    43、。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七、作文(70分)10(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

    44、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审题立意要准确如果立意不准,立意角度发生了偏离,作文乃至语文学科考试,甚至整个高考就走向了末路【解答】材料作文方法:(1)要求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要把握材料中的对象、什么事、什么结果、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几个问题这则材料有三个对象:探险者、蜡烛、蝴蝶事件也很简单:探险者无意中来到人迹罕至的山洞,点燃了几支蜡烛,发现了许多大蝴蝶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唯恐惊扰了蝴蝶;几天后再去,蝴蝶已不再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深处结果需从几个对象层面分析:探险者屏住呼吸,放轻脚步,若有所悟;蝴蝶远远地退回山洞的深处;蜡烛影响了大蝴蝶(2)立意:1探险者:尊重大

    45、自然、爱护大自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2蝴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或者学会自我保护,环境改变了要学会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等角度立意;3蜡烛:不要忽视小人物,不要忽视小事,不要忽视细节等角度立意准确立意后,确定文体;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幽静的山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豆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再次前来膜拜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

    46、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倒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美呢?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泽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


    注意事项

    本文(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doc)为本站上传会员【Fis****91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