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探析_何乐如.pdf

    • 资源ID:471939       资源大小:1.17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探析_何乐如.pdf

    1、1 5福州党校学报 2022年第6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探析何乐如1 陈 钰2(1.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摘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呈现,是文化自信、人民至上、守正创新的中国话语表达。厘清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诠释,也阐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道路伟大实践不可动摇的真理。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应当从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四个层面依次展开。对历史逻辑和

    2、文化逻辑的探究,是为了确证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历史因素与文化底蕴;对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分析,是为了确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与中国道路的建设实践,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根本原因和成果展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图分类号:A8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72(2022)06-015-07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这就是说,中国道路建设的伟大成就,不仅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更是在中国化时代化的

    3、马克思主义指导基础上实现的。那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中国道路建设和发展不可动摇的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精准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伟大成就?厘清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不仅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更有助于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科学把握二十大报告精神。一、历史逻辑:明晰马克思主义必然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历史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2。这就是说,对未来的展望与探索离不开对历史的把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应当正视过去,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正视清末民初被压迫的那段特殊历史,厘清当时爱国人士救亡图存失败与

    4、收稿日期:2022-10-13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研究”(17ZDA0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何乐如(1992-),男,江苏宜兴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院研究人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钰(1991-),女,江苏南通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1 6福州党校学报 2022年第6期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因果关系,从而确证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中国后得以迅速传播,不仅是因为当时的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呼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

    5、论体系,它的中国化与时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清末民初被压迫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清王朝签订的大量不平等条约,使大片土地沦为侵略者的殖民地,统治了中国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根基被动摇,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到来。西方列强在不断开辟的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与丰富物资来积累资本,攫取利益。由于闭关锁国而导致的落后,几乎是全方面的落后,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中国被西方列强当作“蛋糕”分而食之在这种状态下,底层的劳动人民无疑是最为凄惨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打破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人们纷纷走进工厂,艰难生存。工人被“置于这样一种境地,使

    6、他们不能保持健康,不能活得长久”3409。马克思早就强调过:“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3531。当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时,当腐朽破败的规则被打破而新的秩序仍未制定时,对和平稳定生存环境的渴望迫使人们开始求变,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救亡图存之路。(二)救亡图存失败与马克思主义出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是当时的爱国人士经历多次救亡图存失败之后的必然。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并不是偶然,它是在其他救国方案不断失败后,在时间与实践的双重确证下,作为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良药”而持续在场的。从近代爱国志士的奋斗史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不可阻挡,是西学东渐、中

    7、体西用等都无法拯救当时中国的历史必然。1.西方文化随着列强的入侵传入中国,瓦解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文化传统。西学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开拓了眼界,一方面,西方传教士出版、传播大量关于西方文化的书籍报刊;另一方面,清政府组织创办京师同文馆等,大规模组织翻译西方的著作,“引进西方系统性科学学科”4。西学东渐丰富了当时中国士大夫阶层与知识分子对于近代社会科学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民智,同时,也掀起了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热潮。从结果上看,这场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自上而下式的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潜移默化间,封建统治禁锢在文化领域的坚冰逐渐消融,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文

    8、化爱国运动。2.与清王朝自救的中体西用相比,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文化爱国运动,显得猛烈且决绝。这种猛烈且决绝不仅表现在喊出“打倒孔家店”等的口号,坚持全盘西化的中心思想,更表现为创办新青年等报刊,传播革新思想,要用新的思想文化来取代统治了千年之久的礼教文化。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积贫积弱并未因长期学习西方文化而得到改变,似乎助推西方列强崛起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乃至科学技术都无法帮助中国脱离苦海,中国的救亡图存陷入了迷惘与困顿。前路在何方?中国的未来在哪里?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可模仿

    9、的新方案: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在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及其迅速传播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在于全人类的解放以及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1 7福州党校学报 2022年第6期面,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正是当时中国广大底层人民的追求。(三)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吸引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爱国者,积极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在当时国内的各大报刊争相刊发,介绍马克思主义,“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

    10、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6。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初的传播,靠的就是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方面,他们自身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通过出版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或写作相关理论文章的方式,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传播出去,从而确保传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非常注重联合、团结的问题,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往往会将“工人阶级”概念,替换成“无产阶级”概念,以吸引更多、更大的联合。当然,这一做法也契合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在他看来,“随着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本身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7。二、文化逻辑:厘清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与时代化的文化底蕴从历史

    11、的角度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摸清其何以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历史脉络,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指导思想的原因,但它无法说明全部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舶来品,其众多概念,如“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生产资料”等并不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些非本土的概念何以能够为中国人民认可,并获得广泛传播?如果只是单纯地在历史中找寻,很容易无功而返。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我们应当从文化的层面切入,去挖掘深藏其中的理论答案。(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

    12、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孕育了强大的文化基因,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从根本上理解,这种文化土壤或者可以称之为文化环境,实质上就是中国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包容性,能够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交融。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世界性的理论财富,但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毕竟都是德国人,其著述中展现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语言习惯,对于普通的中国人而言,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在所难免。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融入红色歌谣之中,以通俗易

    13、懂的传唱方式,降低人民群众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难度。“毛泽东使用中国文化中的成语、典故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文化表达方式转化为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语言”8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两种不同文化的本土化融合。一方面,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本身就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未来,它也势必会成为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变质”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实现了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二)唯物史观东方逻辑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为可能

    14、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1 8福州党校学报 2022年第6期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1。这句话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正确回答时代重大问题的根本方法,同时也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发挥无可替代作用的核心因素。那么,为何“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发挥如此之大的作用?这是由于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并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它是一种着眼于全人类发展的世界性理论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民族的、地域的和阶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9。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格,开放发展是其科学的理

    15、论特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学说,是在批判与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自诞生起就是固定不变的,它“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0。马克思于晚年时期,将目光投向东方世界,创立的唯物史观东方逻辑,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成为可能。所谓的唯物史观东方逻辑,是二级概念框架层次上的概念,与唯物史观西欧逻辑、唯物史观苏联逻辑和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相对应。11它的出场不仅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补充,也是马克思学术研究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转向,是他系统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必然需要,内在地要求他将目光投向东方世界,

    16、对东西方文明有着系统且全面的把握。因为,人类历史是世界历史,不论是西方中心主义还是东方中心主义,都是片面不可取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世界性的学说。与黑格尔的欧洲中心主义不同,马克思早在中学时期就着眼于全人类的幸福,并且,他一直追随着这一目标进行学术研究,分析和论证了资产阶级社会只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以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因此,唯物史观东方逻辑的出场,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具备了可能性与必然性。三、理论逻辑:确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义行的根本原因正如哲学家是属于自己时代与人民的产物,他们的哲思汇聚了人民最美好的追求一样,习近

    17、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与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思想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这种创新,是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相结合后实现的创新。它不仅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还秉持“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表现为一种民族复兴的大历史观,着眼于当前波

    18、诡云谲、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对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更为精准的定位。他多次强调以历史把握时代的重要性,在文化上,要求“坚持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2;在党的建设上,指出要“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12;在对当前世界的形式与未来发展的理解上,认识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质更加明显”1。从人类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把握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彰显。以大历史观把握世界局势和国家发展的前进方向,其目的是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发现和认识变中之不变,发现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

    19、好地指导现实实践。克思主1 9福州党校学报 2022年第6期与把握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历史观相适应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布局中国发展百年大计时,展现的总体性、系统性的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多次使用“全局”“系统”和“整体”等概念。在论及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在多领域实现的系统性重塑与整体性重构;在加强党中央统一领导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当“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1。“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1,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和研究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时的方法论遵循。就马克思的总体性方法而言,卢卡奇曾这样评价道:“总体范畴,整

    20、体对各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方法的本质”13。显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总体性方法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与黑格尔将人民群众视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14的存在,应当被精英阶级所统治的群体不同,马克思坚持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之一,历史活动从根本上理解是由人民群众参与和主导的,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活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21、1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1。人民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当然,这里论及的人民,也就是人民至上价值原则中的“人民”,并非黑格尔式的由绝对精神演绎而来的“人民”,也不是抽象的“理性经济人”,而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没有任何前提预设的感性的“现实的个人”。这种“现实的个人”是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出发点,通过现实世界的社会实践,来追求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认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以下著名的观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502。一般而言,所谓的

    22、市民社会是指资产阶级社会。旧唯物主义,指代的是以费尔巴哈等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就是其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需要将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进行考察,更重要的是,这种考察并不是对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群体进行的,而是针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进行的。在这一价值原则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1。四、实践逻辑:彰显中国道路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中国答卷近代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浪潮是不可逆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实现了

    23、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但伴随着许许多多的缺陷和问题,存在十分明显的弊病。与西方发展道路不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的中国道路,坚持中国式的现代化推进,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中国道路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果,向世界回答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问题,诠释了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道路建设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中华2 0福州党校学报 2022年第6期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解释道:“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

    24、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必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国道路建设的核心要义。具体而言,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指南。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以资本财富积累为目标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人民群众享有幸福生活。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坚定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现代化。

    25、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封闭将会导致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在全球化愈发紧密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无法通过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实现的。对外开放,吸收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因素,是中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的关键。当然,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因为,丧失独立性的国家往往最终只能依附于发达国家,任人鱼肉受人摆布。(二)全面小康的实现:中国道路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业已完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开始具备全面

    26、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条件,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有了质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阶段性成果彰显。它不仅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生命力,也为全人类的脱贫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同时,也再一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27、,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断自我革新。正如恩格斯所言,“社会主义社会 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5。另一方面,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实现的是全球脱贫事业的伟大胜利,是人类脱贫、减贫进程上创造的中国奇迹,为全球的脱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三)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中国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早就说明了这一点:“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中国道路的

    28、诞生,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艰难探索,建基于改革开放后“摸着石头过河”的伟大实践,建基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把握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同的是,中国道路建设更为关注的是全面协调的发展模式,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关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关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注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种新2 1福州党校学报 2022年第6期型的现代化建设,即中国道路的建设,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的发展模式,也兼备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特征。中国道路的现代化推进,是实现

    2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中国道路的建设发展,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姚宏志.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发生J.学术界,2021(07).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

    30、史(1921-1949)(第1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47.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2.8 杨斌.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认同逻辑J.理论导刊,2022(07).9 汪信砚.“西学东渐”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重误读J.人民论坛,2009(08).1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9.11张丽霞,任平.论唯物史观东方逻辑出场的思维方法J.世界哲学,2020(06).1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1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6.1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62.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责任编辑:兰丰丰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探析_何乐如.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