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微电网并离网平滑切换控制策略研究_刘景霞.pdf

    • 资源ID:470369       资源大小:1.54M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微电网并离网平滑切换控制策略研究_刘景霞.pdf

    1、 微电网并离网平滑切换控制策略研究刘景霞,王硕秋(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0 1 4 0 1 7)摘 要:针对微电网并网和离网模式切换过程存在电压、频率波动问题,主要从切换过程储能逆变器P/Q控制和V/F控制入手,分析并改进了传统储能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在离网控制策略中加入附加的功率模块,可以补充模式切换造成的功率缺额;在并网控制模式中加入附加的频率和电压控制模块,用来稳定切换造成的电压和频率的波动。最后在MA T L A B中对上述策略进行建模仿真,验证控制的有效性。关键词:微电网;P/Q控制;V/F控制;平滑切换中图分类号:TM 4 6 4 D O I:1 0.1 9 7 6 8/j.c

    2、 n k i.d g j s.2 0 2 3.0 2.0 0 9S t u d yo nS m o o t hS w i t c h i n g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f o rG r i dC o n n e c t i o na n dO f f-g r i dL I UJ i n g x i a,WAN GS h u o q i u(I n n e rM o n g o l i a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B a o t o u0 1 4 0 1 7,C h i n a

    3、)A b s t r a c t:A i m i n ga tt h ef l u c t u a t i o no fv o l t a g ea n df r e q u e n c yi nt h es w i t c h i n gp r o c e s sb e t w e e nc o n n e c t i o na n do f f-g r i dm o d eo fm i c r o g r i d,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P/Qc o n t r o l a n dV/Fc o n t r o lo fe n e r g ys t o r a

    4、g e i n v e r t e r i nt h es w i t c h i n gp r o c e s s,t h e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e n e r g ys t o r a g e i n v e r t e r i sa n a l y z e da n d i m p r o v e d.A d d i t i o n a l p o w e rm o d u l e s i sa d d e dt ot h eo f f-g r i dc o n t r o l s t r a t

    5、e g y t oc o m p e n s a t e f o r t h ep o w e rd e f i c i t c a u s e db ym o d e s w i t c h i n g.A d d i t i o n a l f r e q u e n c ya n dv o l t-a g ec o n t r o lm o d u l e s a r e a d d e d t o t h eg r i d-t i e dc o n t r o lm o d e t o s t a b i l i z ev o l t a g e a n d f r e q u e n

    6、 c y f l u c t u a t i o n s c a u s e db ys w i t c-h i n g.F i n a l l y,t h ea b o v es t r a t e g y i sm o d e l e da n ds i m u l a t e d i nMA T L A Bt ov e r i f y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 c o n t r o l.K e yw o r d s:m i c r o g r i d;P/Qc o n t r o l;V/Fc o n t r o l;s m o o t hs w

    7、 i t c h i n g收稿日期:2 0 2 2-0 7-0 9作者简介:刘景霞(1 9 7 1-),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蓄热、通信等;王硕秋(1 9 9 5-),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微电网、电力系统、微电网智能监控等。0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只靠煤等不可再生资源发电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经济性和环保性需求。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微电网具有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发电带来的影响。微电网可以与电网实现能量流动,从而改善电网局部地区用电紧缺,增强电网稳定性;微电网以当地的风光等可再生资源发电,满足当地用电需求的同时,可减少电力远距离传输带来的能量损耗;微电网的储能系统还具有削峰填谷的

    8、作用,电能过剩时可存储在微电网的储能系统中,而当用户电力需求过大且发电量不满足时,微电网的储能系统则会放电来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在“十四五”规划“碳达峰、碳中 和”目 标 提 出 后,微 电 网 的 发 电 比 例 会 大 幅 度提高1。微电网有并网运行和离网运行两种模式。并网运行时微电网与电网进行能量交换,其频率和电压由电网提供,储能系统采用P/Q控制;离网运行时微电网单独运行,其电压和频率由本身系统提供,储能系统采用V/F控制。在并/离网切换阶段,切换系统结构发生改变,会导致切换系统的电压和频率发生改变。为了保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需要保证切换前后微电网电压和频率稳定,切换前后联络线电压偏差不

    9、大于7%Un,微电网频率偏差不大于0.1fn2。本文以光储微电网的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并离网模式切换前后系统功率和频率发生波动的问题,分析并改进传统储能系统控制策略,以期实现更平滑的切换。1光储微电网的结构及控制策略1.1光储微电网结构光储微电网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光伏分布式电源通过最大功率点追踪向外输出恒定的功率,逆变器采用P/Q控制;储能系统工作在并网模式时,逆变器采用P/Q控制,储能单元能够根据光伏发电量和电网的信息合理充放电,保证系统电能的质量;储能系统工作在离网模式时,逆变器采用V/F控制,储能系统作为电源为系统供能,保证系统电压和频率的稳定。由于两种控制模式转换前后系统功率存在

    10、缺额,会造成切换时系统功率和频率的波动,因此需要改进储能控制策略,以确保并离网切换的顺利进行,还可抑制切换过程造成的波动。92新能源系统与设备 电工技术 图1集中式储能拓扑结构1.2储能系统控制原理1.2.1并网运行模式下的蓄电池逆变器控制策略在并网运行模式下,蓄电池逆变器的控制目标为按照电网的指令输出相应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即P/Q控制策略。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三相逆变器输出的瞬时有功功率和瞬时无功功率分别为:P=32(udid+uqiq)(1)Q=-32(udid+uqiq)(2)式中,P为有功功率;Q为无功功率;ud、uq分别为ua、ub、uc在d q坐标轴上的等效分量;id、iq分别

    11、为电感电流iaL、ibL、icL在d q坐标轴上的等效分量。由式(2)可以推出d、q轴电流的指令值idr e f、iqr e f为:idr e f=32(Pr e fud-Qr e fuqu2d+u2q)(3)iqr e f=-32(Pr e fuq+Qr e fudu2d+u2q)(4)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电流内环的控制方程为:usd=(Kp+Kis)(idr e f-id)+Lgiq+ud(5)usq=(Kp+Kis)(iqr e f-iq)+Lgid+uq(6)式中,usd、usq为逆变器参考电压;Kp、Ki为电流调节器的控制参数;为电网角频率3。P/Q控制策略下,逆变器的控制框图如图2

    12、所示。图2P/Q控制器的控制结构框1.2.2离网运行模式下的蓄电池逆变器控制策略在孤岛运行模式下,系统失去电网电压和频率的支撑,逆变器需切换到恒压恒频(V/F)控制模式。V/F控制与P/Q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交、直流电流参考值的获取方式不同。以电容电压为状态量来列写的状态方程,在d、q坐标系下可以得到4。按照此方程可以得到电压外环的控制方程:Cgduddt=id L-r e fCguq-id l(7)Cgduqdt=iq L-r e fCgud-iq l(8)idr e f=Cg(Kp+Kis)(udr e f-ud)-r e fCguq+id l(9)iqr e f=Cg(Kp+Kis)(uq

    13、r e f-uq)+r e fCguq+iq l(1 0)V/F的控制框图如图3所示。图3V/F控制模式下的控制结构框2储能逆变器平滑切换控制策略2.1并网切换至离网运行传统的P/Q控制和V/F控制虽然有相同的电流控制模块,但是电流控制模块输入指令前端的控制模块是不同的,该模块计算结果的不同会导致电压波动,所以电流控制模块前的输入指令越接近切换前的数值,模式切换造成的波动就越小。对此,本文在电流控制模块和电压控制模块中间加入一个功率控制模块,利用切换前的功率信息进行P I调节的控制,利用储能系统中的电能对切换前后的功率缺额进行补偿,以有效缓解运行模式改变导致的系统波动5。具体控制策略如图4所示

    14、。图4改进后并网切换至离网控制策略2.2离网切换至并网运行微电网并网的前提是与大电网连接处的电压幅值、频率和相位一致。在频率控制上,本文加入了额外的频率控制模块,该模块通过检测两侧频率的差值,改变积分器的输入量来保持两侧频率的一致;在电压的幅值和相位上,电压控制模块通过计算离网电压和并网后整个系统的电03电工技术 新能源系统与设备 压,运用P I调节来补充切换前后的差值6。具体控制策略如图5所示。图5改进后离网切换至并网控制策略3并离网平滑切换控制策略的试验3.1光储微电网建模按照上述分析的光储微电网在MA T L A B/S i m u l i k中搭建仿真模型7,光伏发电阵列单元始终处于最

    15、大总功率跟踪状态。光照强度为每秒1 0 0 0W/m2,温度为2 5时,光伏电池模块所组成的光伏阵列单元输出的最大总功率为1 0k W8。微电网运行模式自动切换时,采用改进的控制策略。光伏电量消耗以及光伏发电总负荷需求值始终保持恒定。电网在1s时甩掉部分不重要负荷,在2s时由并网状态自动切换到离网状态,在2.5s时又自动切换到并网状态。搭建的微电网仿真模型如图6所示。图6微电网仿真模型由图7可知,初始时,微电网处于并网状态,储能系统按P/Q控制策略运行。微电网在01s时间段的功率为负值,储能系统处于充电状态,光伏发电系统发出的功率不能满足储能和负荷的需求,需要电网向微电网输送功率;在12s时间

    16、段,交流母线功率为正,电流变大,此时系统内不重要负荷被切除,储能系统处于充电状态,微电网发出的功率同时向储能系统和电网输送;在2s时,微电网与电网断开,完成并网向离网状态的切换,控制策略也由P/Q控制切换至V/F控制;在22.5s时间段,交流母线没有电流和功率的流动,储能系统处于放电状态,微电网内的电压和频率由储能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提供;在2.5s时,微电网并入电网,储能系统继续充电,微电网向电网输送功率。至此,微电网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并网-离网-并网的模式切换过程。图7交流母线仿真结果3.2并网到离网的模式切换分析2s时模式切换的功率和频率对比如图8所示。并网模式切换至离网模式时,额外加入的功

    17、率模块使得离网时短暂的功率缺额得到补充,抑制了频率波动。改进前频率最大降到4 9.8H z,频率与额定频率差值为0.2H z,而改进后频率上下波动没有超过0.0 5H z,抑制效果比改进前有明显的提升。图8改进前后并网切换至离网频率功率对比3.3离网到并网模式切换分析2.5s时模式切换的功率和频率对比如图9所示。离网模式切换至并网模式时,而改进前频率与额定频率的最大差值 为0.1 5 H z,波 动 较 大,改 进 后 频 率 基 本 维 持 在5 0H z。图9改进前后离网切换至并网频率功率对比4结语本文分析了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针对两种模式控制策略输入量的不同,添加控制模块,弥补模式转换过

    18、程中的功率缺额,抑制频率波动并稳定电压,实现微电网并离网的平滑切换。本文只针对储能系统的控制进行了改进,后续还可以从整个微电网的控制进行分析,通过微电网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和电网的信息交互、协调控制,微电网并离网平滑切换的效果会更好。参考文献1 王成山,高菲,李鹏,等.低压微网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电(下转第3 5页)13新能源系统与设备 电工技术 表4。图63月5日去噪前后风功率预测曲线表4误差分析模型均方根误差RM S E平均误差MA E决定系数R23月5日小波去噪前预测值2.8 1 1 11.7 2 0 90.9 4 0 43月5日小波去噪后预测值1.9 7 4 91.3 4 5 20.9

    19、7 0 73月6日小波去噪前预测值6.5 5 6 74.3 1 4 50.7 5 5 73月6日小波去噪后预测值4.8 6 4 63.3 0 3 40.8 7 4 43月7日小波去噪前预测值1.8 2 5 50.9 7 0 40.9 6 4 23月7日小波去噪后预测值1.5 9 7 10.8 4 7 70.9 7 2 3 由图6和表4数据可知,使用去噪后的数据进行风功率预测比传统方法预测的精确度高,该方法消除了数据的波动性,预测曲线更接近实际值。为进一步体现该方法的优越性,人为对2 0 2 2年3月5日的风速、风向数据加入白噪声并通过MA T L A B进行仿真,预测曲线如图7所示。传统的B

    20、P神经网络已经严重影响了预测精度,部分数据已经失去了检测效果;而使用小波去噪后的B P神经网络能保持预测精度,效果较好。通过误差分析,同样发现B P神经网络在受到噪声干扰后预测精度明显下降,预测不稳定;而经过小波去噪后的B P神经网络不但能去除加入的噪声,还能去除原始数据中的噪声干扰,使得预测模型仍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及预测精度。5结语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去噪的B P神经网络的短期风功率预测,通过小波去噪的分解层数、小波函数以及阈值的 图7加入噪声前后预测值选择进行仿真调试,找到小波去噪与B P神经网络的最优结合方式,即选择d b 1 0小波对风速、风向数据进行二层分解,采用h e u r s u

    21、 r e阈值进行去噪的效果最好。对某风电场2 0 2 2年3月5日到3月7日的数据进行预测,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提高传统B 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同时模拟数据被噪声干扰,使用该方法进行预测,发现该方法仍能保持较高的预测精度,体现了该方法的优越性。参考文献1 贾文昭,康重庆,李丹,等.基于日前风功率预测的风电消纳能力评估方法J.电网技术,2 0 1 2,3 6(8):6 9-7 5.2 李媛,张鹏飞.基于多级B P神经网络的风功率预测研究C.全国风能应用技术年会暨“十二五”风能9 7 3专题研讨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能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 0 1 4.3 盛楠.基于小波去噪的极限学习机功率预

    22、测J.电子世界,2 0 1 9(2 1):6 8-6 9.4 叶琪,宋文达.基于B P神经网络模型的我国长期电力负荷预测J.知识文库,2 0 2 0(1):2 1 0.5 肖迁,李文华,李志刚,等.基于改进的小波-B P神经网络的风速和风电功率预测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 0 1 4,4 2(1 5):8 0-8 6.6 陆柱家,童欣.法国数学家Y v e s M e y e r获得2 0 1 7年A b e l奖J.数学译林,2 0 1 7,3 6(1):8.7 陈大伟,卢官明.D a u b e c h i e s 9/7离散小波变换算法在G P U上的实现J.中国多媒体通信,2 0 0

    23、 7(1 2):4 5-5 0.8 李明峰,欧江霞,王永明,等.基于改进小波阈值去噪法的变形预测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 0 1 4,3 4(3):6 8-7 1.(上接第3 1页)机工程学报,2 0 1 2,3 2(2 5):2-9.2 刘梦超,王生铁,温素芳.光储微电网并离网平滑切换控制策略研究J.可再生能源,2 0 2 0,3 8(1 2):1 6 3 3-1 6 3 9.3 张纯江,徐菁远,庆宏阳,等.主从结构微电网逆变器离网全过程平滑切换控制策略J/O L.电力系统自动化:1-1 32 0 2 2-0 5-2 4.4 徐琬琦,王鲁杨,柏扬,等.基于模糊下垂的微网系统频率及平滑

    24、切换控制研究J/O L.电源学报:1-1 32 0 2 2-0 5-2 4.5 毕永健,徐丙垠,赵艳雷,等.同步定频微电网的并网/孤岛无缝切换控制策略J.电网技术,2 0 2 2,4 6(3):9 2 3-9 3 3.6 张伟明,许加柱,陈庆,等.基于控制模式平滑切换的离网直流变压器无扰并网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2 0 2 1,4 1(5):1 2 1-1 2 7.7 王晨,徐光福,侯炜,等.弱电网下变电站级微网运行模式平滑切换控制策略J.现代电力,2 0 2 1,3 8(3):2 5 8-2 6 7.8 焦皎,孟润泉,任春光,等.交直流微电网A C/D C双向功率变换器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 0 2 0,4 8(1 6):8 4-9 2.53人工智能与传感技术 电工技术


    注意事项

    本文(微电网并离网平滑切换控制策略研究_刘景霞.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