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提升路径研究_刘敏岚.pdf

    • 资源ID:465801       资源大小:277.3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提升路径研究_刘敏岚.pdf

    1、2023 年 4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提升路径研究刘敏岚,谢娟(江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既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协调发力,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农民的创新精神。但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的主体性被历史、现实等条件遮蔽,农民群体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在此情况下,探究提升农民主体性的现实路径极具现实

    2、意义。1农民主体性的内涵与功能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体性的内涵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明确农民主体性的双重内涵,理清其在乡村建设中的功能,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关键。1.1农民主体性的内涵农民主体性的理论内涵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及受动性。其中农民的自主性是指农民摆脱生产、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束缚,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生产生活的权利和可能。农民的主动性即农民为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积极主动地进行客观世界改造的意识。农民主体性还包括受动性。受动性指的是主体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农民的受动性表现为农民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又受客观条件制约。农民主体性的现实内涵是“农民主体性”当

    3、前集中体现为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主动性是对现实的自觉选择、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自觉超越的逻辑,当前要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让农民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激发农民主体的活力,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1。1.2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主体性不断得到提升,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对农民的主体职能缺乏清晰的认知,乡村建设的实践成效不够显著,理清农民主体在乡村建设中的行为逻辑,明确农民主体的生产摘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提升农民主体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民主体性被社会历史和现实条件遮蔽的情况

    4、下,该文明确农民作为主体的生产、政治参与和评价的功能,剖析农民主体性的缺场样态,深入分析提升农民主体性的现实困境,从农村产业发展、基层组织振兴、农民教育机制和乡村文化创新等多方面探究提升农民主体性的现实路径,发挥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能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主体性;缺场样态;现实困境;提升路径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9902(2023)04-0151-06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action is an important deployment made

    5、 by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and the promotion of farmers subjectivity is th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Under the condition thatfarmers subjectivity is obscured by social history and realistic conditions,this paper defines the functions of production,politicalpart

    6、icipation and evaluation of farmers as subjects,analyzes the absence of farmers subjectivity,and deeply analyzes the realisticpredicament of promoting farmers subjectivity.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alistic ways to promote farmers subjectivity from manyaspects,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

    7、stry,the revitalization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the mechanism of farmer educationand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culture,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e role of farmers in rural construc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Keywords:rural revitali

    8、zation;farmers subjectivity;absence;realistic predicament;promotion path第一作者简介:刘敏岚(1973-),女,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心理服务等。D O I:1 0.2 0 0 2 8/j.z h n y d k.2 0 2 3.0 4.0 3 9151-2023 年 4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功能、政治参与功能和评价功能,有利于强化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农民主体在

    9、乡村振兴中的首要功能是生产功能。农民的生产功能不仅是生存资料的生产,还包括文化资料的生产。农民是乡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其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仍然是以种植为主的小型化经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逐步完成,不同地区的农村依据地区的不同特点多方面发展畜牧、林业和渔业产业,农村的经济产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民群体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会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如民间文学中的讲故事、唱民歌和跳地方舞,民俗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宗教祭祀和民间礼仪等活动2。在市场经济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民间文学及民俗活动逐渐走向落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开始重新回归乡土文化活动,不同地区的农村

    10、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开始发展文化产业,农村文化产业结构得到了完善与发展。农民主体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政治参与功能。农民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农村”“怎样建设农村”拥有绝对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赋权的方式让农民直接参与乡村治理,激活农民群体参政的意愿,能够提高基层组织在乡村建设中具体行动的效率。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民参与的程度各不相同3。精英型农民多数离土离乡,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其不参与或较少直接参与乡村治理,但是其利益及社会关系在农村,所以也会为乡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意见,积极地建言献策。治理型中坚农民在农村有良好的社会关

    11、系网络,根植于农村社会且有较高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这部分农民被基层组织吸纳,成为直接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农民主体在乡村振兴中还具有评价功能。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直接获益者,乡村建设的成效应该由农民进行评价和判断3。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取得成效的问题,这要由农民群体依据自身的现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程度进行评价和判断。其次是对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能否提升农民的幸福感的问题,要由农民群体参与文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判断。最后是对基层组织工作态度的评价,农民作为基层组织的工作对象,对于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有最直观的判断,基层组织能够依据这些评价进一步完善基层的组织建设和评价监督体系。2

    12、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民主体性的意义2.1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激活农民的主体性能够激发其发展自我的意识,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现代化技术的学习,掌握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技术,了解市场信息学会经营,建立各种新型的农村经营组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农民职业素质的提高能够改变农民廉价劳动力的地位,将农民从传统的耕作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其他产业,这将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的结构升级。2.2实现基层组织振兴村民基层组织是农民发挥主体性的主要渠道,激活农民的主体性意识是提升基层自治组织服务能力、自治能力和夯实基层群众基础的

    13、重要抓手。农民作为基层组织的服务对象,其诉求正确有效表达有助于基层组织精准掌握农民群众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基层组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基层组织及时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有利于农民满意度的提升,能有效地提高基层组织公信力。2.3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年轻人口外流,农村的文化活动逐渐失去了策划人和参与者,开始走向落寞。农民主体性的提高能让农民在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实现乡村文化传承。农民主体性的提升使农民在文化活动中更具有参与感,这推动了文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为农村文化活动注入活力,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

    14、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发挥,更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其次,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农民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农民自信心,鼓励农民结合自身实践经历积极进行文化创作,在充实农村文化产品的内容、丰富文化产品类型的同时,创作出接地气的文化产品。再次,促进文化设施的完善。农村的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提升农民的主体性能够让农民发挥主人翁意识,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用实际行动支持乡村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最后,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农民主体性的提升推动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有能力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掌握文化组织经营技能,实现农村文化产品与市场的精准对接,推动文

    15、化成果与市场效益的有效转化,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现代化。152-2023 年 4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2.4有利于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由于农村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年轻人倾向于外出寻求就业机会,有才干的农村大学生也不愿意回归乡土建设农村,农村的人才流失问题严重。激发农民的主体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规模化让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为农村的年轻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减少人才的外流。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农民拥有发挥自身才干的平台,在参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充分发掘农村本土的人才的

    16、同时又完善了基层组织建设,实现了双向的良性循环。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话语权得到保障,农民在发展上拥有自主选择权,积极参与各项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农村本土人才的培养。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缺场的样态由于我国的农民群体处于较为贫困状态,其振兴乡村的愿望较为强烈,但是由于缺乏参与治理的实践经验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农民对其乡村建设主体的地位缺乏清晰认知。3.1农民主体性意识不足第一,农民主体性意识不足是千年的宗族文化影响的结果。传统的农村社会,宗族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宗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依据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并进行活动4。村落中的重大事件由各族族长及族中贤老组织各个

    17、家庭集体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几乎没有以个体身份参与决策活动的具体实践,对宗族有较强的依附性,长期的宗族代理导致农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形成清晰的主体意识5。第二,集体意识的同化影响了农民的创造力。受经济体制的影响,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的泛福利化不断地削弱农民的创造力。我国为维护农民的生活、生产的稳定,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政策,例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等,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农村保障体系。但是,这些制度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偏离了原本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目的,逐渐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这降低了农民劳动致富的积极性,劳动实践的减少影响了农民主动性的提升和创造性的

    18、发展。第三,精准扶贫中产生的“等靠要”问题影响农民的自我认知。政府为帮助农村脱贫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然而按部就班的程序在帮助农民脱贫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农民产生了懒惰心理及“等靠要”的思想,农民在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参与度不够,导致其对新时代农村发展取得的成果没有强烈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农民对自身建设主体的地位认知不到位,难以树立起建设乡村的主体责任感。3.2农民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第一,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素养。首先,农民的保守特质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我国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没有达到新时代农村应有的发展水平,虽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农村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限制,分散式农耕

    19、仍然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农耕方式。小农经营模式使得农民具有内向、保守的特质,这造成了农民主动学习自治政策和乡村治理理论的内生动力不足,降低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主动性。其次,农民的职业素质不足导致其对理论学习不到位。我国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资本及技术等认识不全面,驾驭现代化生产要素的能力不足,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农民专注于生产及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乡村治理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导致其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限制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积极性。第二,对乡村治理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低。首先,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平台单一。在我国农村,农民多数通过村民大会参与乡村

    20、治理,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单一,对乡村治理的具体流程缺乏充分地了解,发挥治理能力的空间小,这导致农民并未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其次,参与治理实践的经验欠缺。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够参与的乡村治理实践活动并不多,关于农民的重大决策并不是由农民直接表达及参与形成的,农民参与政治实践的经验不足,政治灵敏性欠缺,政治品质无法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得到锤炼,政治参与能力的欠缺致使农民融入乡村治理的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较低。3.3农民缺乏自信心农民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度不高,这也导致农民对于自身能力和乡村文化缺乏自信心,在思想观念上求稳守旧,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

    21、精神动力。农民缺乏自信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对自身身份认同度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对农业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农民对现代化的生产要素驾驭能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造成农民对自身缺乏信心,对于自身能力认识有限,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建设6。其次,对乡村文化不自信,主要表现为:第一,对乡村文化自信心不足。来自农民的劳153-2023 年 4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动实践的文化作品是对农民劳动实践的价值表达,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优秀的文化产品。但是,部分农民不认同诞生于乡土的传统文化产品,无法将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做出区分,片面否

    22、定乡土文化作品的价值,对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低,对乡村的文化活动抱有消极态度,这种对自身的文化的否定正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第二,推崇西方文化。农民由于生产力等方面的原因对西方的工业文明有了一定的认可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农民开始推崇西方文化,价值观受到西方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只在意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的利益。对乡土文化的不自信导致农民缺乏深远持久的精神力量支持,参与乡村建设的动力不足7。4影响农民主体性提升的现实困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有效地发挥农民主体性,但是,农民的发展受限于当前现实条件

    23、,经济支持不足、治理主体功能发挥不到位和农民教育不完善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主体性的提升。4.1经济收入有限,农民主体性提升缺乏经济支持农民提升自身素质需要大量且长期的资金支持,农村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造成了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致使农民无法实现收入多元化,农民收入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民发展目标的实现,这直接影响了农民主体性的提升。首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一,部分农村的地理环境复杂,道路交通建设难度大,大型机械化作业的工具在农村无法使用,导致部分农村耕种的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相较于资本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来说,小农生产同等质量的农产品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

    24、生产要素,导致农村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种植只能获得部分农业收入和口粮自足。第二,农民收入无法实现有效提升。农村的信息基站建设落后,网络的不发达导致农民接受信息不畅,农产品对接市场困难,农民的根本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其发展要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农民主体性无法实现有效提升7。其次,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第一,我国农户的农业生产被划分为一个个独立单元,多数农村仍然是依靠种植单一农作物发展经济,机械化水平的落后使农民没有时间参与职业学习,掌握的是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只能成为廉价劳动力,在耕种之余只能通过出卖劳力来获取收益。第二,农民缺乏经营和发展文化盈利组织的技能,致使依托于乡村文化发展

    25、的文化产业、旅游服务业得不到充分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导致农民无法获得耕种以外的经济收益,农民无法实现长期增收,推动农民主体性提升缺乏长期的经济动力支持。4.2治理主体的功能发挥不到位我国农村的发展问题较为复杂,治理主体可能出现功能发挥不到位的情况,将会对农民主体性提升造成阻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基层组织的人员结构不完善,综合治理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首先,经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干部了解乡村的基本状况,但是由于多数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这部分选自村民群体的村干部对基层的自治政策无法形成深刻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的村民工作中,不利于农民主体性的提升。其次,外来大学生村官对乡村情况了解

    26、不足。经由人才引进政策投身乡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的文化程度高,对于基层自治的相关政策的深刻解读,能够深刻把握基层自治的要义,但是其对于村落基本情况掌握程度不高,同村民的交流沟通不可避免地出现脱离村民实际情况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考虑问题过于理想化,这也对农民参与基层自治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第二,民间社会组织协助基层治理功能发挥不到位。在乡村建设中民间社会组织具有沟通农民和基层组织的作用,但是由于民间社会组织的参与,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存疑,在对其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制约的情况下,民间社会组织能力异化的可能性增大,这不利于农民诉求的表达,影响农民主体性的提升。第三,以管理代自治造

    27、成农民主体缺位。我国多数农民受内部及外部的因素限制无法直接参与基层治理,农村内部的事物都是由基层干部代为决定,长期以来造成了农民主体在乡村自治中的缺位现象,农民参与基层自治积极性较低,将对农民主体性的提升造成不良影响5。4.3农民的再教育条件欠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设施实现了优化,农村的教师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农村学生教育的基本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不同于学生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在乡农民的再教育仍然存在问题,这直接阻碍了农民主体性的提升。第一,缺乏规范的再教育场所。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部分农村的再教育场所多为村文化活动中心或者是农村书屋,农民接受再教育缺乏规范

    28、的活动场所,导致农民再教育的效果不显著。第二,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交154-2023 年 4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通的不便及薪资待遇问题导致农村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教育人才落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现有的农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农民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第三,农民再教育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不够重视。我国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基础教育的发展时间短,农民的教育更侧重于劳动技能的培养,在文化教育方面缺乏重视,也未能形成完善的农民教育体系,整体规划的不合理造成农民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农民主体性的提升。5提升农民主体性的路径选择在乡村

    29、振兴过程中,农民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影响乡村建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激发农民主体性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如何激发农民主体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5.1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激发农民主体活力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实现农民收入有效增长的必要措施,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能激发农民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活力,让农民积极融入乡村建设。第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积极创业。首先,政府通过创新创业小额信贷、降息贷款和贴息补贴的方式降低农民创业成本,给农民提供创业基础资金。其次,政府通过财政政策为农民兜底,和农民共同分摊创业风险,激发农民的创业活力。乡镇企业实现规模化、集中化,促使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为农村提供

    30、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实现有效增收,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回到农村,增强农民对乡土的归属感,提高其主体意识。第二,结合地域特点,打造农村特色产业品牌。首先,结合地域特色发展特色手工业。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农村特色手工艺人的发展,建立农村特色手工艺工作室,形成规模化的特色产业,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保证手工艺品的创新性和产品质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牌。其次,完善农村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地区特色的旅游资源,通过特色农业、特色民宿、特色饮食和特色景点等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结合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特色观光旅游业,同时利用直播、短视频等进行宣传,提高观光景点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资源

    31、流向农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向多元化发展,为农民实现自我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经济支撑,同时增强农民的主体活力,提高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5.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的建设,能够提升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话语权,吸引更多的农民全过程地参与乡村建设活动,保障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一,发挥新型乡贤协助基层治理的作用。吸纳新乡贤加入基层组织,一方面能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建言献策的作用,完善基层组织人员结构,促进乡贤同其他自治主体的进行良性互动,实现治理主体的互补功能。另一方面,能够利用乡贤沟通农民和基层的作用,实现农民同基层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

    32、保障农民表达权、参与权和其监督权的落实,营造良好的自治环境,提高农民参与乡村自治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二,引导农民参加自治实践活动,拓宽农民参与基层自治的渠道,帮助农民了解基层自治的相关流程,学习关于基层治理的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基层自治政策,培养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觉意识。同时,在基层自治实践活动中,基层工作人员协调农民参与自治实践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改善长期以来在乡村治理中以管理代自治的情况,转变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认识到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基层自治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提高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话语权。5.3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主体能力第一,培养农民的现代化职业素质

    33、。首先,建立全面的农民培育体系。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具有现代职业素质的农民是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力量。培养农民的职业素质是一项长期工作,重视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丰富农民的培养模式,针对主体的不同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培养体系,提高农民职业教育的质量6。其次,培养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人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力。农民群体本身缺乏推动农业现代化及融入市场的能力,建立农民同市场的联系就必须培养一批沟通市场和农民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人才。培养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人才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引进相关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其引领带头作用,让农民意识到经营技能的重要性,同时为农民融入市场提供

    34、科学的理论指导;最后,加大财政投入,为培养经营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壮大在乡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提升农民掌握及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完善农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对农村的教育机制进行深化改革,完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保障优质的教育环境,吸纳优秀人才加入农村教师队伍,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丰富农民文化教育模式,提高农民的学习积极性。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民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对于自治政策及理论有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在参与基层治理实155-2023 年 4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

    35、ure图6村中文明标语4.2村落传统文化的景观渗透乡村文化的传承除了活动广场,还包括村落美德故事、能表达美好村风的村标语等。可以通过雕塑故事场景重现、村头大树底和散落各处的文明标语和宣传栏体现。雕塑场景可以从古村流传的历史故事中选取,更能形成乡村的凝聚力,故事村落标语的内容应以家风、村规为主,贴近村民的日常生活,采用的材质应为朴实的天然材料,如石头、木材等,既能体现淳朴的民风,又能体现出设计感。佛山市南海仙岗村的景观设计如图 4 至图 6 所示。践中能够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有利于农民参与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5.4培厚文化土壤,提升农民自信心第一,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农民的文化认同。基

    36、层组织可以通过文化板报展览、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为农村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吸纳农民参与文化宣讲团2,转变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形成积极的情感倾向,积极主动地承担传播乡村文化的责任,。第二,完善基础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为乡村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环境。首先,对农村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大院和农村书屋的建设,保障农民拥有基本的文化活动场所。其次,对文化活动室进行规范管理,落实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规章,将管理责任细化到村干部个人,确保文化活动中心能够被充分利用。第三,创新乡村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吸引力。进行乡村文化活动的创新,首先在文化活动的内容上,在传承原有的

    37、优秀文化内核的同时加入新时代元素,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为农村文化传承注入活力。在活动形式上实现传统和现代表现形式的融合,丰富乡村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增强乡村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第四,深入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农村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充分开发这些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文化商品,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农民的自信心。参考文献:1 李卫朝,王维.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切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3):72-80.2 黄永林,吴祖云.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与作用发挥J.理

    38、论月刊,2021(3):93-99.3 吴春宝.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农民主体性功能及其实现J.长白学刊,2022(1):124-131.4 岳成浩,吴培豪.重构抑或消亡:乡村振兴背景下宗族功能再定位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3):52-57.5 张新文,张龙.乡土文化认同,共同体行动与乡村文化振兴基于鄂西北武村修复宗族文化事件的个案启示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19-28.6 毛安然.赋权与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农民主体性的路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2):60-69.7 霍军亮.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农民主体性的多重逻辑以山东省 L 村的实践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3):1-10.参考文献:1 许纯漫.乡村烧奔塔民俗活动的空间构成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22.2 严炯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秋节烧番塔)传承人陈富元 追求塔尖上的绚丽火光N.西江日报,2021-08-05(004).3 吴超琴,王娟.民俗文化在乡村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顺德青田村烧番塔为例J.西部皮革,2021,43(12):123-124.图4故事场景雕塑图5村头德育标志(上接150页)156-


    注意事项

    本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提升路径研究_刘敏岚.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