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综述_苏文.pdf

    • 资源ID:465057       资源大小:2.03M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综述_苏文.pdf

    1、292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综述*A Summary of Studies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苏 文 朱文慧*Su Wen Zhu Wenhui摘 要:本文回顾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脉络,梳理了 2007 年至2021 年该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并对已有文献的所属学科、国家课题资助情况、研究主题与对象、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研究指出,在涉及学科方面,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的主要学科,占研究数量近七成;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中,该领域研究主

    2、要是在网络传播、媒体传播策略、新媒体使用等新闻传播学重点关注领域下的边缘议题,主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研究主题方面,“媒体”是核心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化”“技术”也是重要关键词,音乐类非遗是较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案例分析、参与式观察等民俗学方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而量化方法的探索性研究较为有限。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依赖于研究议题的拓展、测量工具的改进、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自身理论的建构。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

    3、munication in China,combs the main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from 2007 to 2021,and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disciplines,national project funding,research topics and objects,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The study points*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我国新一线城市的城市品牌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72021019)阶段

    4、性成果。*作者简介:苏文,博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广告表现,网络口碑营销,泛在网络与社交媒体,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消费者行为研究等;朱文慧,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综述 293out that,in terms of disciplines involved,culturology and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 are the main disciplines in the stud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cation

    5、,accounting for nearly 70%of the research amount;Among the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mainly focuses on the marginal issues under the key field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uch as network communication,media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and new me

    6、dia use,and mainly discusses th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terms of research topics,“media”is the core keyword,“new media”,“digital”and“technology”are also important keywords,and mus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subject of more research;In terms of research

    7、 methods,case analysis,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other folklore methods ar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cation research,while the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is limited.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depends on the expansion

    8、 of research topics,the improvement of measurement tools,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own theory.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社会网络分析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Research review;Social network analysis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 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

    9、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被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指出全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消失的严重威胁,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的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21 年 3 月 12 日公布的中华人民

    10、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 中 国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网: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公 约(2003),2003 年 12 月 8 日,https:/ 年 10 月 12 日。294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遗产系统性保护,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同年 8 月 12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专题研究。我国近年来逐渐重视对其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截至 2022 年 6 月,中国入选联合国

    11、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 42 项。正如联合国公约里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链条”实际上就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链条”的前半程“确认、立档、保存、保护”是确保高质量传播内容的过程,而其后半程“宣传、弘扬、传承、振兴”则指明了传播的目的与其所要实现的效果。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流行更新换代、新兴文化不断涌现的当下,利用各类媒介有效传播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提升全民族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是保护工作的重

    12、要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也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为了把握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的现状,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播”为篇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期刊论文进行检索,辅助使用滚雪球引文索引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在回顾该领域主要研究议题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路径。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的现状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播”为篇名进行检索,得到中文期刊论文 492 篇,论文数自 2007 年以来持上升趋势,如图 1 所示。这些文章中,核心期刊 111 篇,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

    13、引 82 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文章 44 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文章 7 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起步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逐渐受到学术界与国家哲学社科科学部门的关注与重视,研究成果逐年积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综述 295 110410615222443413965636881-20020406080100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单位:篇图 1 CNKI 数据库检出文献数量与发文时间趋势图11111099988766605101

    14、5单位:篇图 2 新闻传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发表期刊(仅显示发文数大于 5)从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覆盖了多个学科,如文化学、新闻与传媒学、艺术学、体育学、档案学、信息学等。文化学研究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有 337 篇占总体文献的 41.97%,主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文化传播、民俗文化、地方文化传播的研究;新闻与传媒学领域的研究,文章数为 223 篇,占文献总数的 27.77%,成为该研究领域第二主要的研究学科,主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媒传播、新媒介技术传播等方向;此外艺术学方向的研究则较为分散,如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5.48%)、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

    15、(4.41%)、音乐舞蹈(3.24%)等专业性研究,多为针对具体非遗对象的艺术性探讨。这些涉及多学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展现了该研究领域的多元性与交叉性,也表明了基于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性。通过筛选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如图 2 所示。从发表期刊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相关研究主要发表在科技传播 新闻研究导刊新媒体研究 传播力研究 传播与版权、东南传播 青年记者等新闻传播学期刊上,部分文章被传媒、新闻爱好者、中国出版(3 篇)、出版广296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角(3 篇)、传媒观察(3 篇)等较有影响力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

    16、期刊收录。而在国际新闻界 新闻与传播研究 现代传播 新闻大学等新闻传播学最重要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还很少见。可见就目前而言,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数量不断积累但还需深耕,由于该议题的研究涉及多学科背景,偏向实践贡献,该议题仍为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中较为边缘的探讨议题。表 1 新闻传播学领域国家社科基金论文资助情况立项时间项目信息发表非遗传播相关文章2010 年文化产业的媒介品牌与创意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新闻与传播学,10XXW011,常凌翀)常凌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传播路径.兰州学刊,2010;常凌翀.互联网时代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路径.中央民族大学学

    17、报,20142012 年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方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新闻学与传播学,12CXW025,达妮莎)达妮莎,李晓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空间和场域.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4;达妮莎,李建阁.线下引发线上:非遗微博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湖南大学学报,20182013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模式与媒体传播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新闻学,13CXW016,郑春辉)郑春辉,朱思颖.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研究.文化遗产,2013;王冬,郑春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保护及传播方法研究以陶瓷工艺为例.传播与版权,20152013 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品

    18、牌传播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3BH079,樊传果)樊传果,孙梓萍.人工智能赋能下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媒观察,20212014 年健全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新闻学与传播学,14AZD037,黄永林)张武桥,黄永林.移动互联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5;张武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媒介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017 年维吾尔族青少年网络新媒体使用与民族意识表达研究(国家社 科 基 金,新 闻 学 与 传 播 学,17CXW031,毛颖辉)毛颖辉,吴琳.新媒介技术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

    19、的传播与传承研究.中国出版,202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综述 297立项时间项目信息发表非遗传播相关文章2018 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8ZD22,薛可)薛可,李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对受众城市认同的影响.现代传播,2020;薛可,龙靖宜.消弭数字鸿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新思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薛可,龙靖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2019 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典藏、智能创意平台设置与全球化传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336,郭良文)牛金梁.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

    20、播的数字技术赋权逻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从论文的资助基金来看,虽然各学科一共有 44 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文章,但属于新闻传播学领域或重大项目资助论文并不多,具体的资助项目与发表文章信息如表 1 所示。这些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主要以“网络传播方式”“媒体传播策略”“网络新媒体使用”“媒介品牌”“网络舆论导向”“全球化传播”等媒介研究和新媒体传播为主要议题,在这些宏大且重要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议题的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是项目的子课题或研究者的关注议题,刊发的研究主题均主要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网络传播、移动传播和智能化传播展开,体现了新媒体时代政府与学界关心的焦

    21、点主要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议题。但整体来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项目仍较少,多是新媒体传播相关课题下的边缘议题。通过统计已有文献的主题关键词,可以得到图 3。如图 3 所示,除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播研究”外,大量的研究主题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80 篇),其中包括“新媒体传播”“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等关键词为主题的研究,以“数字化传播”为主题的研究也有 25 篇。其次,具体的传播要素研究也是主要的探讨主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传播路径”“传承与传播”研究,以及涉及具体传播内容的研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影像传播”

    22、“对外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另外出现了较为高频的“音乐类非遗”关键词,说明了研究者对非遗研究对象的侧重,在多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音乐类非遗为对象展开较多的探讨。结合论文的国家社科资助情况,以及这些主题关键词的分布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向,学者们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传播路径、传播形式等传播结构主题的同时,更加关注新时代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赋能的相关议题。续表298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804525252014121010109880102030405060708090数 单位:篇图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论文主题分布为了进一步明确已有

    23、研究主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我们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论文标题文本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得到论文主题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各研究议题主要的研究方向。如图 4 所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为中心关键词及其边上的多个关键词,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手机”等与新媒体相关的关键词,回顾文献就能发现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研究的论文标题中常常含有如“人工智能赋能”“人工智能背景”“数字化传播”“数字化语境”“数字化采集”“数字化保护”“手机出版”等表述,说明数字化相关研究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图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文献标题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综述

    24、 299接着我们测量了社会化网络中这些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和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这三个指标可以用来发现网络中关键的节点,从而明确关键词的重要性强弱。首先从点度中心度来看,“媒体”(Degree Centrality=8)是最主要的标题关键词,传播涉及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一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核心议题,其次包括“路径”“策略”“环境”“数字化”“人工智能”,可以看出传播要素研究和数字传播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从接近中心度来看,“媒体”(Closeness Centra

    25、lity=0.58)仍然是最主要的标题关键词,“数字化”紧随其后(Closeness Centrality=0.55),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媒体研究容易涉及“数字化”议题;从中介中心度来看,“数字化”是最主要的标题关键词(Betweenness Centrality=0.08),其他关键词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说明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各种议题中,数字化往往是新媒体时代该领域研究绕不过去的研究主题。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路径经过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文献,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研究路径,一是研究某个特定或者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策略、路径、方法等内容,这类研究往往以某个具体的

    26、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针对该类或该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进行呈现并提出策略与完善的建议;二是研究主要探讨媒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作用,包括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非遗传播研究和非遗的新媒体传播研究两方面。这两类研究的切入点不同,前面一类研究的侧重点在某类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具体的传播策略;后一类研究的侧重点在某类媒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上的作用与效果。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后一类研究的比重较大,即围绕着媒介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一)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与传播路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离不开对特定对象的探讨。从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属于地方性范畴中的社区、群体和个

    27、人息息相关的文化资源以及承载这些文化资源的载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地域性特征。当前,在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大量实践活动并未超出特定社区、群体或个人的疆界,因而在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中,针对某个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个案研究,是较为普遍的研究主题。李牧:阿兰 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民俗研究2019 年第 2 期。300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已有文献有很多针对特定的非遗项目进行的案例分析,具体的类别和名称整理如表 2 所示。如表 2 所示,目前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涉及多种非遗类别,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28、性项目名录,这些研究涉及的非遗类别包括传统音乐类、曲艺类、传统戏剧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技艺类、民俗类和传统体育类,其中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戏剧、舞蹈和传统美术类非遗是最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的对象,这也与图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论文主题分布中音乐类非遗为主要的研究主题相验证,但以传统体育、民间文学、传统医药类非遗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研究仍较少见,是未来该领域研究可拓展的研究对象。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涉及的非遗类别非遗类别非遗名称传统音乐、曲艺洞庭渔歌、南音、潮州音乐、马氏口弦、八音坐唱、南阳鼓词、潮汕英歌、武威“贤孝”口传、资源河灯歌传统戏剧、舞蹈沈阳评剧、安徽马派皮影戏、华阴

    29、老腔、南部傩戏、豫剧、柳琴戏、昆曲、赣南采茶戏、大奏鼓、传统美术滩头木版年画、和林格尔剪纸、惠山泥人、花瑶挑花、雷州石狗、发绣、彝族刺绣、留青竹刻、潮州木雕、后塍竹编传统技艺陶瓷、蚕桑丝织技艺、海派漆器、湖南石鼓油纸伞民俗类朝鲜族花甲礼、节气文化、水书习俗、泼水节传统体育孟村八极拳、武汉杂技这些案例研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如冯晶、陈丽娟通过分析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地区“贤孝”口传艺术的传播环境的变迁,探讨传播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性。王语抒等人研究了宁夏灵武市“马氏口弦”的传承现状及问题,指出需要利用新媒体来提高马氏口弦的知名度,拓宽其传播渠道。许昊、柳集文通过田野调查研究了湖

    30、南岳阳洞庭渔歌,介绍洞庭渔歌的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媒介融合语境下洞庭渔歌的整合传播策略。赵梓汐等人以马派皮影戏在安徽合肥的宣传现状为例,对马派皮影戏在新媒体方面的传冯晶,陈丽娟:传播环境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甘肃武威“贤孝”口传艺术为研究个案,东南传播2011 年第 6 期。王语抒,陈安琪,纪娇,印珠拉 叶思波拉提:新媒体时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研究以宁夏灵武市“马氏口弦”为例,新闻前哨2018 年第 8 期。许昊,柳集文: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与整合传播基于湖南岳阳洞庭渔歌的考察,新媒体研究2020 年第 7 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综述 301播策

    31、略与路径进行调查与探索。此外,诸如潮汕英歌、潮州音乐、沈阳评剧等知名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石鼓油纸伞、华阴老腔、南部傩戏、赣南采茶戏、滩头木版年画、和林格尔剪纸、惠山泥人等县级、区级更小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围绕这些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例如刘建结合上海西郊农民画的非遗项目,指出应搭建多种平台,注重立体传播;参与互动体验,注重分享传播;突破内容形式,多元创新推广等传播策略。具体的传播策略方面,王德胜更系统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分为两类,一类为媒体传播策略,指出利用电视、电影、新媒体进行非遗的传播,另一类为实体传播

    32、策略,提出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展演传播,立足区域文化策划产业传播以及体验式传播、教育传播、偶像传播、对外传播等创新传播策略。同时数字媒体的传播策略也是学者们提出的重点,例如李丹以鞍山非遗为例,提出利用传媒技术优势,客观真实记录;建立网络博物馆,线上线下对接;融合数字技术,开发自媒平台;利用可移媒体、3D 影像传播的传播策略。而李晓莉以朝鲜族花甲礼为例,提出加强数字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移动客户端、打造虚拟博物馆的传播策略。除此之外,也有研究提出了专门的传播内容创新策略,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IP 形象开发、动漫传播以及动画传播等策略。这些传播策略和传播路径的研究,虽然均围绕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且

    33、各类非物质遗产的发展现状和保护现状有所不同,但从具体的传播策略与路径上看,存在较强的相互借鉴意义。赵梓汐,吴思娴,胡蕴文: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探究以安徽省马派皮影戏为例,新媒体研究2020 年第 7 期。刘建:文化记忆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东南传播2017年第 8 期。王德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传播策略,新闻爱好者2018 年第 6 期。李丹:大众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作用与策略以鞍山“非遗”为例,传媒2016 年第 16 期。李晓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以朝鲜族花甲礼为例,传媒论坛2021 年第 21 期。徐慧婷,傅蓉蓉:非

    34、物质文化遗产的 IP 形象设计与传播策略探析以海派漆器为例,新媒体研究2019 年第 19 期。陈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IP 形象设计与传播策略探析,新闻传播2020 年第 21 期。张万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民间故事”的动漫传播与传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 6 期。李娟: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的动漫传播策略,传媒2018 年第 22 期。夏兆冬:新媒体时代下微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新闻研究导刊2017 年第 4 期。王芳雷,孟醒: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传播的美学意涵,当代电影2018 年第 8 期。302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二)新媒体时代

    35、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在互联网还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媒体之前,传统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界也存在着传统媒体非遗传播的相关研究,例如有学者探讨当地报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但报纸对非遗传播的作用相对有限,较多学者探讨的是电视对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这些研究同时也指出了电视媒体在传播非遗的问题与局限。但也由于传统媒体在非遗传播上的局限性,相关的研究并不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主要兴起于 2011 年之后,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背景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更多的非遗传播研究将重心放在了网络媒体、媒介融合、移动媒体、智能媒体上

    36、,逐渐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研究方向,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兴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的新热潮。基于新媒体如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媒体传播渠道,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出版手机出版、微信公众号传播、微电影传播、数字出版、H5传播,以及近年来兴起的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传播 。相对于有着明确物质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更为抽象与复杂,基于能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的新型媒体自然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突出保护的价值,因此各种新兴的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该领域的研究快速积累。王怀东:如何讲好河南故事基于河南

    37、日报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新闻爱好者2018 年第 3 期。叶德敏: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时调的电视传播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 年第 8 期。张允,周晶: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中国电视2018 年第 7 期。杨青山,钱晓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机出版传播路径探析,传媒2016 年第 15 期。裴张龙:微信公众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发展态势及对策建议,传播与版权2016 年第 12 期。权玺:社会化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适用性以微电影传播为例,青年记者2016 年第 9 期。蔡梦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以数字出版为视角,中国传媒科技2017年第 3

    38、期。伍丹:融媒体时代基于 HTML5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以中山市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20 年第 24 期。王留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传播,出版广角2021 年第 16 期。冉红艳,陈实:全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中国出版2021 年第 19 期。苏艳:利用抖音带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推广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21 年第 2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综述 303除了对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关注外,学者们也开始探究新媒介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所带来的变革。基于网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普遍认为,非遗的数字影像化不仅能够真实直观地呈现非遗文化形态,还能将其现实

    39、的文化场域结构在网络虚拟场域中重建,而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新媒体技术延伸了非遗的展示空间,拓宽其渠道选择。此外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必将带来新的技术变革。研究者们开始探讨智能媒体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优势以及未来智能化传播的可能方向。这些技术驱动的研究代表了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的新方向,虽然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受到受众需求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形式与策略带来的变革也将是巨大的,这同时意味着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更需要工科视角的融入,目前如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互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方向虽有少量的相关研究,但媒介技术方面的探讨将不断

    40、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走向深入。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方法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使用案例分析、参与式观察、访谈等民俗学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进行探讨。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特色,且非遗传播研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这种质化的研究方法与当前非遗传播的大多数研究问题具有较好的匹配性,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外延。但与此同时质化的方法也使得最后的研究结果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其最终提出的观点和策略的深度与厚度取决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深入了解与体验。随着对非遗传播效果的日益重视,一些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者开始采用结合深访的问卷调查方法,以受众为测量对象测量非物

    41、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并尝试开发有效的测量工具。然而到目前为止,由于非遗传播研究领域缺乏系统的理论牛金梁: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逻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 年第 5 期。周子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青年记者2012 年第 26 期。崔晋: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播应用以“太平泥叫叫”交互展示为例,传媒2017 年第 22 期。樊传果,孙梓萍:人工智能赋能下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媒观察2021年第 8 期。李腾巍:智媒体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出版广角2021 年第 1 期。贾菁: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进阶路向,

    42、当代传播2020 年第 1期。谭宏: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基于“拉斯韦尔 5W 模型”的分析,新闻爱好者2009 年第 6 期。304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指导,尚未有学者提出明确的、受到广泛认可的非遗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操作化量表和测量维度的开发仍处于初步阶段。且不同媒介对非遗传播的效果测量往往存在不同的测量维度和指标体系,针对特定的非遗对象也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在非遗传播的定量研究中很难有通用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传播效果。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除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之外,也有学者从媒介内容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洞察传播现状,并间接呈现非遗的传播效果。除了常见的民

    43、俗学与传播学方法外,也有一些创新型的研究方法。例如在资料分析上,孙传明和李浩(2020)在非遗传播中引入社会学研究中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该方法将案例视为“由各个条件结合产生的结果”,以此研究不同“条件”的组合对“结果”产生的影响,为研究非遗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提供可行的研究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刘畅和冯雨乔(2020)则采用地理学研究中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将非遗传播信息与地理基础要素关联,对非遗传播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由于非遗传播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各个学科的学者们更倾向于围绕研究问题和对象选择本学科下较为合适的研究方法,但非物质文化遗产

    44、传播研究也不能仅局限于各个研究学科的已有方法,应基于多元学科背景进行方法的创新,更需要吸收有结合质化与量化的研究思路。四、总结与展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是一个新近的、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在上述就当前国内非遗传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反思现有研究,可以看到若干尚待深入的方面。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展。不断发展的、日新月异的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影响仍然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今后的研究将继续沿着针对个性化案例进行传播策略与路径研究和基于媒介技术赋权进行的传播效果探讨两条路径继续深入下去。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研究还主要重视个案的探讨,缺乏对传播机制中的因果关系、作用机

    45、制的深入调查与实证。赵路平,吕颜婉倩,黄琰秋:基于报纸和网络文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5 年第 14 期。孙传明,李浩: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力的因素与提升策略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4 期。刘畅,冯雨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欧洲传播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皮影戏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20 年第 4 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综述 305其次,从研究方法看,基于实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的量化研究仍非常稀缺,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有待开发。当前,无论是基于受众认知的量表开发,还是基于媒体监测技术的

    46、影响力数据描述,目前都尚未有一个架构科学、受到广泛认可的成功参考。只有对非遗传播影响因素与受众心理变量有准确的、可操作化的界定,完成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开发,才能借助实证调查进一步探讨影响非遗传播的因素,构建作用机制模型。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交叉学科议题,需要结合各个学科的成熟研究方法,基于各研究选题进行方法创新,逐渐形成具有该领域特色的研究方法。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理论建构仍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所有实证研究的设计均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当前非遗传播的研究实践在广泛借鉴各学科理论范式的基础上,学者们尝试从各个学科领域建构非遗传播理论,但仍较为分散难以相互借鉴。当然理论建构不是

    47、一蹴而就的,在继续进行经验性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多学科的养分,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的把握和认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普遍传播模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进行探索性和实证性研究,才能更好地构建非遗传播自身的理论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进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肥沃的社会土壤。报纸、电视、纪录片等传统媒体由于媒介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在传播效果上存在局限,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娈生、元宇宙、NFT 等概念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上多了许多的途径,也为生动、具象、双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新形式。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象是我们年轻一代,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受众,也是成长在新媒体时代的核心群体,进一步探讨各种新媒体及新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上的运用策略及其效果是未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综述_苏文.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