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2_T 4416-202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高清版).pdf

    • 资源ID:386974       资源大小:3.30M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Fis****91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Fis****91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DB32_T 4416-202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高清版).pdf

    1、 ICS 03.120.20 CCS Q 23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XXXX202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Masonry Structure with Ultra-high Ductile Concrete (报批稿)2022-XX-XX 发布 2022-XX-XX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 布 目次 前言.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 范围.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4 3 术语和定义.5 4 基本规定.6 5 材料.7 5.

    2、1 原材料.7 5.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要求.7 6 设计与构造.9 6.1 一般规定.9 6.2 砌体受压加固.9 6.3 砌体受弯加固.12 6.4 砌体受剪加固.14 6.5 砌体抗震加固.14 6.6 面层加固构造规定.16 6.7 条带式加固构造规定.20 7 施工.222 7.1 一般规定.222 7.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施工.233 8 检验与验收.244 8.1 一般规定.244 8.2 基面处理.255 8.3 施工质量检验.255 附录 A(规范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28 附录 B(规范性)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屋盖整体性构造

    3、加固.300 附录 C(规范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强度、抗拉应变等级参照表.311 附录 D(规范性)符号.333 前言 本规程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维建研(江苏)设计有限公司、苏州中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溧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同延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绿玛特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尼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鼎达建筑新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科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江苏韧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

    4、人:张菁燕、余江滔、王华勤、杨建辉、滕新华、黄彬、顾天熊、吴文娟、李法善、王道中、冯明岩、闵轶、丁钟铭、杨健文。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既有砌体结构工程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材料、设计与构造、施工和检验与验收等内容。本规程适合于江苏省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或配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的既有砌体结构的设计、加固施工和施工质量验收。注:以下6度、7度和8度抗震设防地区简称为6度、7度、8度地区。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

    5、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1499.1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T 1499.2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T 1499.3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T 13788 冷轧带肋钢筋 GB/T 18046 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 18401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GB/T 23439 混凝土膨胀剂 GB 5000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6、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8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T 50083 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10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T 5047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 GB 50550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702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 50728 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 GB 55021 既有

    7、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 JC/T 2461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JGJ 52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 63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JGJ/T 104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 114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T 283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 363 农村住房危险性鉴定标准 JGJ/T 426 农村危险房屋加固技术标准 JT/T 524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用纤维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

    8、C)一种由水泥基胶凝材料、矿物掺和料、骨料、外加剂和纤维等原材料组成,按一定比例加水搅拌,硬化后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且极限延伸率不低于1%的水泥基复合材料。3.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 ECC overlay 通过人工抹压或机械喷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原墙体表面形成的厚度一般介于10mm40mm的薄层。无特殊说明时,面层覆盖整面墙体。3.3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 ECC stripe 通过人工抹压或喷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原墙体表面形成厚度介于10 mm40 mm、宽度介于300 mm1000 mm的带状薄层。3.4 空斗墙 rowloc

    9、k wall 用砖侧砌或平、侧交替砌筑成的空心墙体。3.5 预制装配式楼屋盖整体化加固 prefabricated-slab floor integral strengthening 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屋盖表面增设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薄层,从而实现楼屋盖的整体性加固。3.6 条带-砌体组合圈梁 constructional beam made of composited ECC stripe and masonry 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贴合在砌体侧面所形成类似圈梁的构件。3.7 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 constructional column made of comp

    10、osited ECC stripe and masonry 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贴合在砌体侧面形成类似构造柱的构件。3.8 墙体双侧加固 strengthening wall from double sides 对砌体墙两个侧面进行加固。3.9 无筋加固 strengthening with plain ECC 面层或条带中不配钢筋,利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材料力学性能实现加固。3.10 配筋加固 strengthening with steel reinforced ECC 面层或条带中配置钢筋,利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和钢筋的共同作用实现加固。3.11 墙体

    11、单侧加固 strengthening wall from single sides 对砌体墙单个侧面进行加固。3.12 墙体双侧加固 strengthening wall from double sides 对砌体墙两个侧面进行加固。3.13 极限延伸率 percentage total extension at the maximal force 最大拉力下总延伸量(弹性延伸加塑性延伸)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也称为极限拉伸应变。3.14 残余延伸率 percentage total extension at 85%of the maximal force after reaching th

    12、e maximal force 达到最大抗拉强度之后,继续加载导致拉伸强度降至最大抗拉强度85%所对应的延伸率。3.15 应变强化 strain-hardening 在屈服之后,材料仍然保持受拉应力随着拉应变的增大而不断增加的特性。3.16 剪切销钉 Shear pin 一种以专用的结构胶粘剂将带有直钩或弯钩的带肋短钢筋植入基材中,以增强加固层与原构件之间的抗剪切、抗剥离能力的后锚固体。4 基本规定 4.0.1 本规程适用于下列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加固施工和质量验收:a)砖砌体: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普通砖、混凝土多孔砖的无筋和配筋砌体;b)砌块砌

    13、体:包括混凝土砌块、粉煤灰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的无筋和配筋砌体;c)加固对象的块体强度不小于 MU5.0。4.0.2 本规程适用于下列空斗墙房屋的加固:a)被加固砌体结构应为标准设防类及以下类建筑;b)加固对象为一斗一眠承重墙体时,房屋层数不宜超过三层;c)加固对象为二斗一眠墙、三斗一眠承重墙体时,房屋层数不宜超过两层;d)加固对象房屋层高不应超过 3.9 m。4.0.3 采用本规程进行砌体结构加固前,应按相关要求进行安全性检测鉴定或抗震鉴定,并根据检测鉴定结果,结合业主要求进行加固设计。4.0.4 本规程涉及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方法和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加固方法

    14、。其中,面层加固适用于砌体结构的承载力加固和构造性加固;条带加固适用于砌体结构的构造性加固。4.0.5 根据设计需求,可采取无筋或配筋的方式进行面层加固设计和条带加固设计,具体设计及构造要求见本规程第 5 章的相关规定。4.0.6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范围可以是整体结构或局部区段,也可为单独的结构构件,但均应满足加固后结构的整体性要求。4.0.7 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的工程,需提前完成预留预埋工作,加固完成后不可进行二次破坏。4.0.8 对于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墙体,应先行实施临时有效支撑措施,确保结构安全。4.0.9 采用高延性纤

    15、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后,应定期检查砌体结构的工作状态。检查周期可由设计单位确定,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 10 年。4.0.10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砌体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5 材料 5.1 原材料 5.1.1 水泥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有关的规定,宜采用 42.5 级及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 5.1.2 细骨料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的有关规定。细骨料可以为河砂、石英砂,其粒径不宜超过 0.6 mm。5.1.3 粉煤灰和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 和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16、GB/T 18046 的有关规定。粉煤灰等级应为级及以上,矿渣粉等级应为 S95 级以上。5.1.4 外加剂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 的有关规定。常用外加剂宜为聚羧酸粉体减水剂。5.1.5 膨胀剂剂应符合混凝土膨胀剂GB 23439 的有关规定。常用膨胀剂为钙类膨胀剂、镁类膨胀剂。5.1.6 拌合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的有关规定。5.1.7 钢筋应分别符合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1 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 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 和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 13014 的有关规定,抗震加固中宜优先选用热轧带肋钢筋。5

    17、.1.8 面层加固用钢筋网片、钢筋焊接网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 3 部分:钢筋焊接网GB 1499.3的有关规定;性能指标的取值应按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JGJ 114 的有关规定执行。5.1.9 合成纤维应符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 中 C 类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规定,宜采用长度为 6 mm24 mm 且直径为 1080 m 的聚丙烯、聚乙烯醇、芳纶、聚乙烯等纤维,抗拉强度不宜低于 1000 MPa,合成纤维的掺量宜为 0.3%1.5%。合成纤维应通过耐碱性能试验测试,其极限拉力保持率不应低于 85%。5.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要求 5.2.1 高延性

    18、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按力学性能指标分为 I 型、II 型和 III 型,其主要力学性能指标满足表 1 和表 2 的要求。型式检验合格标准为表 2 所列全性能指标,同时宜满足表 1 所列全性能指标。表 1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 28d 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项目 指标 型 型 型 立方体抗压强度/MPa,28d 20dc,cukf30 30dc,cukf40 40dc,cukf50 极限抗拉强度/MPa,28d 2.0 3.0 4.0 极限延伸率/%,28d 加固时配筋 1.5 加固时不配筋 3.5 表 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 56d 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项目 指标 型 型 型

    19、 立方体抗压强度/MPa,56d 30dc,cukf40 40dc,cukf50 50dc,cukf80 极限抗拉强度/MPa,56d 3.0 4.0 5.0 极限延伸率/%,56d 加固时配筋 1.0 加固时不配筋 3.0 静弹模/GPa,56d 14.0 15.8 16.5 5.2.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不得离析、泌水,纤维不得团聚,并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拌合物性能的试验方法应符合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 70的有关规定。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 的有关规定,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20、方法宜符合混凝土中国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 322的规定。用于加固砌体结构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其拌合物采用人工抹压时,稠度宜为2540 mm;采用机械喷射施工时,稠度宜为 6080 mm。5.2.3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极限抗拉强度、极限延伸率和静弹模的试件尺寸、数量应通过现行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JC/T 2461 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5.2.4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冻、抗水渗透、抗氯离子渗透、抗硫酸盐侵蚀、抗碳化等耐久性能应符合加固部位及所处环境确定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要求。无配筋要求时,可不

    21、作抗氯离子渗透和抗碳化的性能要求。相应的耐久性能应符合表 3 的规定。表 3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主要耐久性能指标 项目 指标 抗冻试验(快冻法)F300 抗水渗透(逐级加压法)P12 抗氯离子渗透(RCM 法)RCM-抗硫酸盐侵蚀 KS90 抗碳化性能 28d 碳化深度2.0mm 5.2.5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能,应按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 的有关规定进行试件的制作、养护及性能测试,并按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 的有关规定进行等级评定。在 28d 龄期或 56d 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检测以上性能。当设计对高延性纤

    22、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能有具体要求时,应进行耐久性能指标的检验,一般情况下可不做此要求。5.2.6 被加固的砌体结构的界面性能指标应达到表 4 中指标要求。表 4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的界面性能指标 检测项目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 合格指标 1.0(MPa),砖或砌块内聚破坏 试验方法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 附录 U 注: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的规定参考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 的第 13.4.3 条。2)本表中粘结强度指标为 28d 龄期指标;3)

    23、被加固房屋为临时性建筑时,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不低于 0.6MPa。6 设计与构造 6.1 一般规定 6.1.1 本章涉及的承载力计算方法适用于厚度不小于120 mm且砖或砌块强度等级不低于MU5的承重墙体。6.1.2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墙体双侧加固的方式提升结构承载力和整体性。双侧加固时,宜保证两侧面层材料性能的统一。6.1.3 用于砌体结构加固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其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25 MPa。6.1.4 面层加固设计可采用无筋面层或配筋面层两种方式。无筋面层的材料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附录 C 表 C.0.2 中 CD3。配筋面层的材

    24、料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附录 C 表 C.0.2 中 CD1。6.1.5 可采用条带-砌体组合圈梁、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条带-砌体组合斜撑进行构造性加固,条带加固分为无筋条带或配筋条带两种方式。无筋条带的材料抗拉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附录C表C.0.1中CT6,且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附录 C 表 C.0.2 中 CD5。配筋条带的材料的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附录 C表 C.0.2 中 CD3。6.2 砌体受压加固 6.2.1 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轴心受压墙体时,其加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commmdcdc,cdc+sysNf AfAf A(+)(6.2.1)式中

    25、:N轴心压力设计值;com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可根据加固后截面的高厚比及配筋率,按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中组合砖砌体构件稳定系数的规定取值;fm原构件砌体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Am原构件砌体截面面积;Adc新增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的截面面积 Adc=btdc。双面加固时,tdc取其厚度之和;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包括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受压加固时,取 dc=0.15;空斗墙体受压加固时,取 dc=0.35;fdc,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s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对砖砌体,取 s=0.8;对混凝

    26、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 s=0.7(配筋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30 mm);fy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As新增受压面层区竖向钢筋截面面积。注:加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不应超过原砌体受压承载力的 1.8 倍。6.2.2 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双面加固偏心受压墙体(图 1)时,其加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mmdcdc,cdc,csysssdcdc,t+Nf AfAf AAA+(6.2.2-1)Nmmsdcdc,cdssysw+N ef SfSf A t-a-a+()(6.2.2-2)公式中,钢筋的应力 s,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应力 dc(单位为 MPa,正值为拉应力,

    27、负值为压应力),应根据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按下列规定确定:当b(即小偏心受压)时 s650 800 (6.2.2-3)dcsdcs/EE (6.2.2-4)ysyff (6.2.2-5)当b(即大偏心受压)时 syf (6.2.2-6)dcdc,tf (6.2.2-7)w0/x t (6.2.2-8)其中截面受压区高度x应符合下列规定:mmNddc,cdNsysNssNdcdc,tN0f SfSf AeA eAe (6.2.2-9)Na/weeet2-a ()(6.2.2-10)Naweeet/2-a()(6.2.2-11)2a0.0222200wte(1-)(6.2.2-12)注:本公式适用

    28、于无筋或配筋加固后墙体的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无筋加固时,取新增竖向钢筋截面面积sA和sA均取为 0。式中:Adc,c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近一侧的砌体偏压侧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截面面积,取 Adc,c=b tdc,1;Adc,t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远一侧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截面面积,取Adc,t=b tdc,2;eN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远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轴向力 N 作用点的距离;Sms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 As重心和受拉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重心的面积矩;Sds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 As重心和受拉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

    29、基复合材料重心的面积矩;b加固后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的界限值,对 HPB300 级钢筋,取 0.575;对 HRB335 级钢筋,取 0.550;对 HRB400 级钢筋,取 0.518;SmN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 N 作用点的面积矩;SdN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 N 作用点的面积矩;eN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近一侧钢筋的重心至轴向力 N 作用点的距离;e轴向力对加固后截面的初始偏心距,按荷载设计值计算,当e0.05 时,取e=0.05tw;ea加固后的构件在轴向力作用下的附加偏心距;加固后的构件高厚比;t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双面加

    30、固时,取两侧厚度之和,tdc=tdc,1+tdc,2,见图 1);tw加固后砌体墙的截面厚度,取 tw=tm+tdc;tdc,1受压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tdc,2受拉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tm原砌体墙的截面厚度;a 和 a分别为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远和较近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截面外侧边缘距离;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As距轴向力 N 较远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As距轴向力 N 较近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a)小偏心受压;(b)大偏心受压 图 1 组合砌体偏心受压构件 6.2.3 采用本节公式计算所得加固后墙体受压承载力超过原砌体受压承载力 1.8 倍时,取原

    31、砌体受压承载力的 1.8 倍为加固后受压承载力。6.2.4 应设置贯穿墙厚的对拉锚栓或锚筋。锚栓或锚筋宜成梅花状布置,其竖向间距和水平间距均不应大于 500 mm,并应确保锚栓或锚筋与面层可靠锚固。6.3 砌体受弯加固 6.3.1 本节适用于实砌墙体的受弯加固设计。6.3.2 在双侧加固的情况下,应保证墙体两侧面层厚度及材料性能一致。6.3.3 在双侧配筋加固的情况下,应保证墙体两侧面层内配筋形式和数量一致,且钢筋在面层中配筋率不应超过 2%。6.3.4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基本假定进行计算:a)截面应变保持平面;b)不考虑原砌体的抗拉强度;c)在面层配筋情况下,面层重心与面层内钢筋的重心

    32、重合;d)在双侧面层配筋情况下,不考虑受压面层内钢筋的抗压贡献。6.3.5 双侧面层加固实砌墙体的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 2):ysdc,tdc,t,2()(/2/2)wdcMf AfAttx (6.3.5-1)墙体的等效受压区高度 x 应符合下列规定,如果按 6.3.5-2 式计算所得 xtdc,1,则取 x=tdc,1。dc,cdc1dc,cysdc,tdc,tdc,tfAfbxf AfA (6.3.5-2)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及配筋双侧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无筋加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sA取为 0。式中:fdc,t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设计值;dc,t

    33、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受弯加固时,dc,t=0.8;Adc,t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拉侧的截面面积,取 Adc,t=b tdc,2;1 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系数。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可由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dc,c乘以系数 1确定。当强度等级不超过 50 MPa 时,1取为 1.0,当强度等级为 80 MPa 时,1取为 0.9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b砌体墙的水平宽度。6.3.6 单侧面层加固实砌墙体的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 3):ysdc,tdc,tdc,t,2()(/2/2)wdcMf AfAttx (6.3.6-1)6.3.7 墙体的等

    34、效受压区高度 x 应符合下列规定:mmysdc,tdc,tdc,tf bxf AfA (6.3.6-2)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及配筋单侧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无筋加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sA取为 0。式中:m系数。受压区砌体的应力图形可简化为等效的矩形应力图,m取为 0.8;注:如果单侧加固计算所得等效受压区高度比 x/tm 0.3,则应改用墙体双侧受弯加固设计。图 2 双侧加固组合砌体受弯构件 udbtdc,2tmMuT=dc,t fdc,ttdc,2b+fyAsMutdc,1加固面层砌体钢筋T=dc,t fdc,ttdc,2b+fyAsfdc,c1fdc,cx=xnxn 图 3

    35、 单侧加固组合砌体受弯构件 6.4 砌体受剪加固 6.4.1 沿平面内水平截面或沿斜截面破坏时,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砌体墙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mdcVVV (6.4.1)式中:V砌体墙面内剪力设计值;Vm原砌体受剪承载力,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相关条文计算;Vdc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应按 6.4.2 条确定。无筋加固的情况下,Vdc不应超过原砌体受剪承载力 Vm的 3 倍。6.4.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提高的受剪承载力 Vdc应符合下列规定:dcdc,vdc,t dcdcsysdc/Vft hf A hs()(6.4.2)注:上述公式适

    36、用于无筋及配筋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无筋加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sA取为 0。式中:dc,v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剪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及空斗墙体在抗剪加固时,dc,v取为 0.49;hdc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截面长度;s钢筋强度利用系数,抗剪加固时,取 s取为 0.2(配筋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30mm);As配置在同一截面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面截面面积;s水平向钢筋的竖向间距。6.5 砌体抗震加固 6.5.1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dcEMEREVVV+(6.5.1)式中:VE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加固墙体地震剪力设计值;V

    37、ME原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计算;udbtdc,2tmxnMuxnfmMuxnmfm砌体加固面层钢筋T=fdc,ttdc,2b+fsAsT=fdc,ttdc,2b+fsAsV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本规程 6.4.2 条计算;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 RE为 0.85。6.5.2 加固后楼层和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符合下列规定:sp120=(6.5.2)式中:s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p加固后某楼层pi抗震能力增强系数或某墙段抗震能力增强系数pij应按本规程6.5.4条计算;0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

    38、数,应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规定的有关方法计算;1、2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况,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的有关规定取值。6.5.3 墙体加固后,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的规定选择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不计入构造影响时 EpMEVV (6.5.3-1)计入构造影响时 EpMEVV (6.5.3-2)式中:VME墙段原有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有关规定计算;其中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

    39、16 的有关规定采用;VE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加固墙体地震剪力设计值。6.5.4 面层加固后,楼层和墙段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pijij01pii0(1)1njAA (6.5.4-1)pij0vE240=0.075/240mmtft(+(-1))(6.5.4-2)式中:pi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后第i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 0.8fm时(为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fm为原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基准增强系数 pi应乘以 0.8 进行折减;Vdc,ij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第 i 楼层第

    40、j 墙段受剪承载力;VME,ij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第 i 楼层第 j 墙段受剪承载力;Ai0第 i 楼层中验算方向原有抗震墙在 1/2 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Aij0第 i 楼层中验算方向面层加固的抗震墙 j 墙段在 1/2 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n第 i 楼层中验算方向上的面层加固抗震墙的道数。0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tm原砌体墙的截面厚度;fvE原砌体墙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根据 GB 50011 中关于“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fv”和“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N”的规定进行计算。当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为M0.4时,fv 取0.04 MPa

    41、,当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为 M1.0 时,fv 取 0.06 MPa。6.5.5 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或配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 0应符合下列规定:dc0ME0/0.851VV (6.5.5)式中:VMEO原墙体(截面厚度 240 mm)的基准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 GB 50011 计算;当原墙体厚度不等于 240 mm 时,应将其换算成截面厚度 240 mm 的墙体后,再计算相应的抗震受剪承载力;V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本规程 6.4.2 条计算。注: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

    42、压应力 时,基准增强系数 应乘以 0.8 进行折减。为原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6.5.6 面层加固后,墙体侧向刚度的提高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实心墙单侧加固 mkk0m2400.75240tt(-1)(6.5.6-1)实心墙双侧加固 mkk0m240240tt(-1)(6.5.6-2)空斗墙双侧加固 kk01.670.4()(6.5.6-3)式中:k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提高系数;k0面层加固后墙体(截面厚度 240 mm)的侧向刚度基准提高系数,可根据表 5 取值计算。表 5 面层加固后墙体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 面层厚度(mm)单面加固 双面加固 原墙体砂浆强度等级 M0.4 M1.0 M2.5

    43、M0.4 M1.0 M2.5 10 1.86 1.49 1.35 20 1.39 1.12 2.71 1.98 1.70 30 1.71 1.3 3.57 2.47 2.06 40 2.03 1.49 1.29 4.43 2.96 2.41 6.6 面层加固构造规定 6.6.1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a)无筋面层厚度宜为 10 mm40 mm。面层内增设钢筋网片时,面层厚度不应小于 35 mm,钢筋网的设置宜符合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的相关规定。b)采用双侧面层加固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10 mm;采用单侧面层加固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15 mm。c)

    44、应采用双侧面层加固空斗墙体且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15 mm。仅在特定情况下,可采用双侧条带进行空斗墙的构造性加固,并应严格遵守本规程第 6.7 节的相关规定,且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面层、条带与空斗墙楼屋面板的可靠连接,连接方法可参见本规程第 6.6.6 条。d)对于局部尺寸小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规定限值的墙体,应进行墙体双侧加固。对于墙肢高宽比大于 4 的墙体,应采用面层进行四面围套加固且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20 mm。e)遇有门窗洞口时,单侧面层宜弯入洞口侧边锚固;双侧面层宜从两侧弯入洞口闭合锚固,面层入洞口内锚固长度不宜小于 100 mm。6.6.2 应采取下列措施进行加固墙面的

    45、界面处理,以保证新增面层与墙面的可靠连接:a)应通过抠缝方式对被加固墙面进行界面处理。相邻水平缝抠缝的竖向间距不宜大于 200 mm,相邻竖向缝抠缝的间距不宜大于 600 mm,抠缝深度不宜小于 15 mm。b)在被加固墙面表面开凿方孔。方孔平面尺寸不宜小于 50 mm 50 mm,深度不宜小于 40 mm。方孔宜呈梅花状布置,其竖向间距和水平间距均不应大于 600 mm;c)采用剪切销钉或锚筋增强面层与被加固墙体的连接。剪切销钉或锚筋直径宜为 68 mm,间距不宜大于 600 mm。销钉或锚筋应锚固在砌块的实心部位,锚固长度不小于 15d。销钉或锚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 10 mm,与构件边缘

    46、的距离不宜大于 100 mm。d)本条包括三类界面处理方法,其中“抠缝界面处理”为必选项。设计人员宜在“墙面开凿方孔”和“剪切销钉或锚筋”中选取一种结合“抠缝界面处理”共同增强界面性能。6.6.3 可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增强混凝土空心板楼屋盖的整体性,具体做法参见本规程附录 B。6.6.4 底层墙体的加固面层应可靠连接,面层应向下延伸至室外地面下不小于 500 mm 或基础顶面锚固,也可按图 4 所示方法与地面以下地圈梁连接锚固,此类地圈梁可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或普通钢筋混凝土浇筑。如面层内配筋,钢筋也应伸入地圈梁内可靠锚固。(a)外墙基础做法 (b)内墙基础做法

    47、图 4 加固面层与基础连接构造 6.6.5 当采用配筋面层加固时,配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制作钢筋网时,钢筋的选取应满足冷轧带肋钢筋GB/T 13788 的相关规定。钢筋网的节点可焊接或绑扎。剪切销钉的端部直钩应挂住钢筋网。当被加固构件需承受动力疲劳荷载时,应采用焊接非冷加工钢筋网。钢筋网竖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6 mm;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宜为 6 mm,网格尺寸不应大于 500 mm。b)采用配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柱时,宜采用闭合式箍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6 mm,间距不应大于 150 mm。c)采用配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墙体壁柱时,可

    48、设置如下两类箍筋:一种为不穿墙的 U 形筋,但应与墙柱角隅处的竖向钢筋可靠连接,其间距与柱的箍筋相同;另一种为穿墙箍筋,加工时宜先做成不等肢 U 形箍,待穿墙后再弯成闭合式箍,其直径宜为 8 mm10 mm,每隔 600 mm 替换一支不穿墙的 U 形箍筋。箍筋与竖向钢筋的连接可采用焊接或绑扎。d)采用双侧钢筋网面层加固墙体时,钢筋网应采用穿通墙体的 S 形钢筋拉结,穿墙筋的间距宜为 600 mm,应与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焊接或绑扎;采用单侧钢筋网面层加固墙体时,应设直径不小于 6 mm 的 L 形锚筋固定,锚筋间距不宜大于 600 mm,锚固长度不宜小于 180 mm。拉结筋应采用孔内注胶或刷

    49、环氧涂层等可靠的防锈措施处理。e)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应低于 10 mm,露天或室内潮湿环境的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应低于15 mm。6.6.6 经过面层加固后的墙体可不增设圈梁和构造柱,宜按下列规定增强加固面层与原结构的连接:a)楼板的底部或顶部区域增设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增强带。增强带厚度不宜小于 2倍面层厚度且不应小于 40 mm,增强带高度不应小于 120 mm;增强带内宜配置穿板钢筋、穿墙钢筋以及水平纵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 mm。穿板钢筋、穿墙钢筋与水平纵筋之间应采取可靠措施拉结,具体做法参见图 5。(a)楼面双侧加固-1 (b)楼面双侧加固-2 (c)楼面单侧加固-1 (

    50、d)楼面双侧加固-2 (e)屋面双侧加固 (f)屋面单侧加固 图 5 面层增强带与无圈梁楼屋面的连接示意 b)应在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 要求设置构造柱的区域进行墙体灰缝的抠缝处理,抠缝的水平范围参见图 6,该范围内全部水平和竖向灰缝均应抠缝,抠缝深度不小于 15 mm;面层施工过程中,应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同步完成该区域的填缝和面层涂抹。图 6 面层增强带与无构造柱墙体的连接示意 6.6.7 原墙体已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时,加固面层应覆盖圈梁和构造柱表面。圈梁和构造柱的混凝土表面应经处理,设计文件应对所采用的界面处理方法和处理质量提出要求。一般情况下,除混凝土


    注意事项

    本文(DB32_T 4416-202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高清版).pdf)为本站上传会员【Fis****91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服务填表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