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Z-T 0171-1997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pdf

    • 资源ID:357013       资源大小:1.57M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Fis****91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Fis****91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DZ-T 0171-1997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pdf

    1、i c s 0 7.0 6 0备案号:1 9 7-1 9 9 7I l 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 Z/T 0 1 7 1 一 1 9 9 7大 比 例 尺 重 力 勘 查 规 范1 9 9 7 一 0 3 一 1 9 发布1 9 9 7 门 1 一 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 布D z/T 0 1 7 1 一 1 9 9 7目次前言 “,”“,工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一13 常用术语 ”,.”价 .14 技术设计 ”.“.“”15 仪器准备 ”“”76 野外工作 ”“”“”“一1 37 资料整理及精度评价 ”“”“”.“1 68 成果提交 “”2 0附录

    2、 A(提示的附录)改变中间层密度计算布格重力异常值的简化公式 “”“”2 2附 录B(提 示 的 附 录)重 力固 体 潮 校 正 ”“”.“.-.2 2附录 C(标准的附录)重力仪野外观测中的常用资料整理方法 “”“”“”一2 4附 录D(提 示 的 附 录)重 力 基 点 网 条 件 平 差 ”“”“.2 6附 录E(提 示 的 附 录)地 形校 正 计 算 方 法“”“”.3 2附 录F(标 准 的 附 录)重 力 基 点 档 案 格 式 “”“”.”.3 7附录G(标准的附录)XX 地区重力X 级基点网重力基点成果表格式”一 3 8附 录H(标 准 的 附 录)重 力 测区 索引 表

    3、格 式 ,.”.3 9附录J(标准的附录)布格重力异常成果计算表格式 ”“”一4 0附录K(提示的附录)石英弹簧重力仪水泡测定记录本格式 ”“”4 1附录 L(提示的附录)重力测量基点(小循环观测法)观测和计算记录本格式 4 2附录 M(提示的附录)石英弹簧重力仪重力测点观测和计算记录本格式 4 3附录 N(提示的附录)拉科斯特重力仪重力测量记录本格式 “”一4 4附录 P(提示的附录)岩(矿)石密度标本采集及测定记录本格式 “4 5附录 Q(提示的附录)近区重力地形校正野外记录本格式 ”4 6附 录R(提 示 的 附 录)成 果 报 告 质 量 评 级 标 准”“”.”4 7D Z/T 0

    4、1 7 1 一1 9 9 7前言 本标准参考了我国历年来制订和颁发的重力勘查方面的规范,以及各单位进行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所取得的有关方法技术经验。所参考的主要有:国家地质总局制订的 重力勘探工作手册(1 9 7 6,1);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 Z 0 0 0 4-9 1 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 0。)和 D Z/T 0 0 8 2-9 3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本标准在总精度分档、各项误差分配、有关工作精度和测网密度选择等方面均做出了合理的规定;对仪器调试、精度控制、观测要求及性能评价方法和标准等方面要求更为明确、可操作性更强;野外观测质量的监控、资料和报告质量评价方面均有严密的措施和具体的指标要

    5、求,便于实施。本标准所涉及的测地工作的具体方法技术将执行 D Z/T 0 1 5 3-9 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F,附录 G、附录H,附录 J 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B、附录 D、附录E,附录 K,附录L、附录M、附录 N,附录F、附录Q,附录 R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全国地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化探分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勘查技术处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孙文坷、丁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大 比 例 尺 重 力 勘 查 规 范DZ/T 01 71 一 1 997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比例尺重力勘查的技术设计、仪器准备(

    6、含重力仪调节及性能测试)、野外工作、资料整理、精度评价和成果提交等项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矿产普查、详查、圈定岩体(层)、研究地质构造、洞穴探查以及其他特殊探测等目的的大比例尺重力勘查工作。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 B/T 1 4 4 9 9-9 3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符号 D Z/T 0 0 6 9-9 3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 D Z/T 0 1 5 3-9 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3 常用术语3.1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 是指工作

    7、比例尺为1:2 5 0 0 0 到 1:5 0 0、总精度不低于。.2 x 1 o-s m/s 的重力勘查。3.2 重力勘查的普查性工作 是指用重力勘查发现勘查 目标物异常的工作。目标物可以是矿床(体),也可以是某类地质体或人工形成的某些地下埋藏体等。3.3 重力勘查的详查性工作 是指用重力勘查详细研究异常细节的工作或定量研究异常体的工作。3.4 重力总基点 是指测区重力值起算的基准点,也是测点相对高程的起算点。3.5 相对重力值 是指相对于总基点的测点重力值。3.6 重力勘查基点网精度 是指对基点网重力联测结果进行平差后的精度,本规范以平差后网内最弱点重力值均方误差。.衡量。4技术设计4.,

    8、工作任务4 门,大比例尺重力勘查的具体任务应由任务书明确规定。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a)项目名称、工作地区和范围;b)工作目的、勘查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 9 9 7 一 0 3 一,9 批准1 9 9 7 一 们 一 0 1 实施 ID z/T 0 1 7 1 一1 9 9 7 c)主要技术要求和经济指标;d)要求提交的成果资料及时间。4.1.2 根据任务书和工作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条件以及其他资料编写设计书。其内容应包括:a)任务及目的要求;b)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工作方法与技术;d)预期提交的成果;。)技术经济指标。4.2 资料收集 编写工作设计前视需要收集下列资料:a)工作

    9、地区的人文、气象、交通等方面的资料;b)工作地区的地形、地貌、植被和浮土厚度变化等情况的资料;c)工作地区的测绘资料;d)工作地区以往的重力工作资料和密度资料,已有各类重力基点和标定场的资料,以及大比例尺工作经验;e)工作地区有关的地质、遥感、化探和其他物探资料;f)解决同类勘查任务的重力方法技术资料。4.3 方法有效性分析4.3.1 在设计过程中,可依据下列资料,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a)重力勘查目标物模型的正演计算结果;b)邻区或其他类似地区的实际工作成果;c)野外现场的踏勘或试验结果。4.3.2 设计过程中应详细分析勘查目标物及其他地质体的物性特点,以及最小的目标物的大小和最大的可能埋

    10、深及产状要素,可据此建立重力勘查目标物的模型集和研究其重力异常特点,并对如何区分和消除干扰的办法进行初步分析4.3.3 在分析方法有效性时,要专门了解测区的地形影响,特别是地改不完善可能引起的误差有多大。4.4 工作精度4.4.1 设计重力勘查的精度应依据如下原则:a)对于普查性工作,设计总 精度应以能发现普查时 拟探测的有意义异常为原则,同时 应综合考虑普查时拟用多少个测点来反映异常,一般总精度绝对值应小于有意义异常幅值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b)对于详查性工作,设计总精度应以能详细研究异常细节为原则,主要决定于异常细节的复杂程度.要根据普查结果加以确定,一般总精度绝对值应小于异常细节变化幅度

    11、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通常,同一测区的详查总精度高于普查总精度 。)为了特殊研究目的和数据处理的需要,应在设计中对总精度作专门论述,并提出具体要求。4.4.2 重力勘查的布格重力异常(本规范所提到的布格重力异常均系对测点的相对重力值进行布格、地形、纬度等项校正后得到的重力异常)总精度以及测地方面的精度都以均方误差衡量,其分级和各影响因素引起的误差分配值及对测地精度的要求应在设计书中具体规定(可参照表 i)oD z/T 0 1 7 1 一 1 9 9 7表 1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测点重力值均方误差布格校正均方误差地 形 校 正均 方 误 差纬 度 校 正均方误差测点高程均 方 误 差 测点平面位

    12、置 均 方 误差(图上相对于解析点)1 o-0 m/s 幻10.0 2 50.0 1 50.0 1 00.01 70.0 0 50.0 5 050.0 5 00.0 3 00.0 1 50.03 50.0 1 00.0 7 51 00.1 0 00.0 6 00.0 3 00.07 00.0 1 50.1 5 01 50.2 0 00.0 8 00.1 4 00.1 1 00.0 3 00.7 0 03 04.4.3 在分配误差时,可在保证总精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某几项精度而降低另几项精度。4.4.4 测点重力值(本规范所提到的测点重力值均系相对重力值)的均方误差,由重力勘查基点网均方误差和测

    13、点重力观测均方误差组成,一般可参照表2 分配。表 2(1 0-s m/s )测 点 重 力 值 均 方 误 差重力勘查基点网均方误差测点重力观测均方误差t10.0 1 50.0 1 50.0 3 00.0 1 40.0 2 7 0.0 6 0.0.0 1 40.03 00.0 5 00.0 3 00.0 8 00.0 2 00.04 00.0 6 60.0 4 00.0 6 9地形校正均方误差按近、中、远三区合理分配,一般按表 3 分配。表 3地形校正均方误差 1 0-m/s,近区0 2 0 m中区2 0 2 0 0 m远区2 0 0 m以 远0.01 70.0 1 40.01 00.0 3

    14、50.0 1 60.0 2 00:0 2 40.0 7 00.0 2 00.0 4 50.0 5 00.1 1 00.0 2 50.0 7 00.0 8 04.5 测区、测网和工作比例尺4.5.1 测区范围 a)应包括被勘查对象可能赋存的地段,并向外有一定的延扩,使所得到的异常能有足够的背景场衬托。b)应尽可能将已知的地质体或与勘查对象有关的岩(矿)露头和探矿工程包括在内。c)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扩大测区范围时,测区边缘应重复部分测线和测点。d)在施工方便的前提下,力求测区边界大体整齐规则。4.5.2 测线方向 a)测线方向应垂直于勘查对象或已知异常的走向。b)当勘查对象或异常走向改变较大时,测线

    15、方向应随之改变(也可分为不同工区)。Dz/T 0 171 一 19 97 c)当勘查对象具有不同走向时,测线应与其总的平均走向或主要勘查对象的走向相垂直。4.5.3 测网密度 测网密度应根据勘查目的、工作性质、勘查对象及异常的规模等因素确定。a)对于普查性(追索性)工作,线距不应大于最小勘查对象可引起的异常长度,点距一般应有三个测点能以既定精度反映异常。b)对于详查性(评价性)工作,测网密度应根据普查所发现的异常强度、范围和其他特征而定,通常线点距的大小应使异常的细节特征能得到充分反映,拟详查的异常一般有 3 5 条测线穿过,每条测线上有 5 1 0 个测点。4.5.4 测网形式 测网形式取决

    16、于异常形状及其分布特征。详查性工作宜采用规则测网,异常具有明显走向者,一般采用长方形测网,否则采用正方形测网。4.5.5 工作比例尺 工作比例尺主要取决于测网密度,使线距等于相应工作比例尺图上一厘米所代表的长度。常用的比例尺与点、线距关系可参照表 4,表 4比 例 尺长 方 形 测 网正 方 形 测 网线 距=点 距 nt非规则测网点数/k m mm1:2 5 0 0 02 5 05 0 2 002 0-6 01 t 1 0 0 0 01 0 02 0-5 08 0-1 0 08 0 -1 2 01+5 0 0 05 01 0-2 54 0-5 011 20 0 02 05-1 01 62 0

    17、1:1 0 0 01 02 -58 1 01:5 0 051-24-546 基点网的设计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的重力基点网应根据仪器性能、测区大小和地形情况设计,按闭合网布设,并一次建成4.6.,对于上百平方公里的重力测量,重力勘查基点网一般应与国家重力基本点、国家重力一等点(8 5网)或区域重力调查的基点网进行联测。4.6.2 当测区面积较大时,可建立两级重力基点网。工 级基点网用于传递重力值或得到相对于总基点的重力差值,以及控制 II 级基点网的重力联测。五 级基点网除用于传递重力值外,还供测点重力观测时作检查和校正重力仪混合零点位移之用。当测区面积小时,可只建立 I 级基点网。在详查性小范围

    18、工作时可只用一个基点。4.6.3 基点网的分布密度应根据测区内地形、交通条件、仪器性能及测点重力值均方误差(表 2)等因素妥善布设。要求分布均匀,符合测点观测时按规定就近闭合的要求。测区内末级基点对高程应有选择,尽量保证从该基点出发不调测程而能完成附近全部测点的观测。基点应避开陡崖、土坎、湖边。4.6.4 基点网中应包括一个作为测区重力值起算的总基点。总基点的重力值可以是假设的。总基点的高程可采用实测高程或假设高程,测区内各观测点相对高程均以总基点高程起算。4.6.5 设计重力勘查 t、.级重力基点网可参照表 5 的有关要求,并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表5中的具体指标。DZ/T 017 1一 19

    19、 97表 5E.-E p九E bN0.0 1 40.0 1 520.0 1 160.0 2 030.0 1 160.0 2 00.0 2 020.0 1 480.0 3 00.0 2 020.0 1 41 20.0 4 00.0 3 020.0 2 11 2 表中:.重力基点网的设计均方误差;三程循环或往返重复观测时的均方误差(可从动态试验结果中求得);E b-基点网联测均方误差;,观测时最少的仪器台数(取得独立增量的个数);N闭合环最多不超过的边数。4.6.6 必要时可设引点(主要对 I 级基点而言)或支基点。I 级基点的支基点只能由 I 级基点按支线发展一个;砚 级基点的支基点可由,级基点

    20、按支线发展 1 个。联测的独立增量数应比一般边段多一倍。4.6.7 总基点应埋设固定标志水泥台,其顶面积规格为 3 0 c m X 3 0 c m;I 级基点是否埋设水泥台由设计书规定,I 级基点一般应埋设三个牢靠的木桩,以便固定重力仪脚架的位置,并应保证在整个工作期间,其空间位置(平面及高度)不变。固定标志(水泥台)上应明显标出“重力基点”字样,并标明基点编号、日期和建点单位。4.7 地形校正4.7.1 测区内 是否需要进行地 形校正(下简称地改)以 及采用多 大的地改半径,应根据工作精度、测区内地形特点和在数条典型剖面上进行的地改试验结果确定。4.7.1.1 当各测点的地改值不 超过设计的

    21、地改均方误差值或在欲研究异常宽度的3-5 倍范围内,各测点间地改值之差最大不超过设计的地改均方误差值时,可以不进行地改。4.7.1.2 地改区段和最大半径的确定应遵循的原则是:当忽略某一区段或最大半径以外的地改值后,不致影响对欲研究异常的分辨和解释。4.7.1.3 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某一区段(或最大半径以外)可不作地改。a)某一区段的地改值不超过该区段设计的地改均方误差值。b)在欲研究异常宽度的3-5 倍范围内,各测点间相应于某区段(或最大半径以外)的 地改值之最大差值不超过该区段(或最大半径以外)设计的地改均方误差值。c)最大半径以外的地改值变化平缓,可当作区域场来处理。4.7.2 地改

    22、按近、中、远三区段分别进行。4.7.2.1 近区(0-2 0 m)地改,应根据设计精度,采用 野外实测或用地形图读图计算,也可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4.7-2.2 中区(2 0 -2 0 0 m)地改,可采用地形图读图 计算或电算方法进行。园域地改方位数和环数的划分,方域地改节点网的密度应通过试验确定。4.7.2.3 远区(2 0 0 m以远)地改,一般采用电算方法进行。方域地改节点网的密度 由试验确定。2 0 0 0 m 以远的地改允许采用1 k m X lk m或5 0 0 m X 5 0 0 m节点高程电算方法进行。亦可采用地 形图读图计算。园域地改方位数和环数的划分及共点法读图地改均需通

    23、过试验确定。4.7-2.4 地改所需地形图的比例尺和高程精度,应根据设计的地改精度和工区地形情况参考表 6 确定,所用地形图或航空相片应是最新的。D z/T 0 1 7 1 一 1 9 9 7表 6地 形 校 正均 方 误 差(1 0-m/s )0 2 0.2 0 -2 0 0 m2 0 0 m以远比例尺高程精度 幻 1比例 尺高程精度 n1比例尺高 程 精 度 tl l0.01 71,5 0 0 产几几口1:1 0 0 0士 0.2士 1.01:1 0 0 0 沪、喇1:5 0 0 0士 0.5士 2.01:5 0 0 0 产几1,1 0 0 0 0士2 5士 5.00.0 3 51:5 0

    24、 0 ,1:1 0 0 0士 0.2士 1.01:1 0 0 0 J叫、1-5 0 0 0士 0 5 峪土2.01:5 0 0 0 产毛份1:1 0 0 0 0土 2.5士 5.00.0 7 01:1 0 0 01:2 0 0 0士 0.5士2.01:2 0 0 0 翻几1=5 0 0 0士 1.0 尹吮士5 01:1 0 0 0 0 产毛几口1:2 5 0 0 0士 5.0士 1 0.00.1 1 01:1 0 0 0 .1:2 0 0 0士 0.5士 2.01:2 0 0 0 户.、J1:1 0 0 0 0士 2 0士 1 0.01.1 0 0 0 0 尸吮州1 5 0 0 0 0士 1

    25、0.0士 2 0.04.7.2.5 地改所用密度值,应根据测区岩石密度分布情况,结合工作性质和解释上的需要合理确定.当工区面积大于1 0 0 k m ,同时亦应采用地壳的平均密度2.6 7 X 1 0 k g/m“计算,以利区域拼图(改变中间层密度计算布格重力异常的方法见附录 A)。是否采用变密度及其相应校正方法由设计书规定。4.7.2.6 对总精度高于。.0 5 X 1 0-m/s,的工作,设计地改方案应根据地形情况采取特殊措施(通过试验后在设计书中具体规定)。4.8 测地工作4.8 门重力勘查中的测地工作,主要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重力观测点平面坐标、高程和地改所需的地形图、航摄资料等测绘成果

    26、。4.8.2 设计前视需要收集测区所需各种测绘资料。主要有:a)三角点、水准点的平面及高程成果、分布略图、计算说明或技术总结,成果施测单位及施测年代、起算系统及成果精度等。b)所需各种比 例尺地形图(年代较久的 地形图 应了 解其精度)。)航摄资料及航摄成果:近期航空相片、透明正片、航区索引片、航摄数据鉴定表;已有的航外相片控制点成果及其精度、电算加密成果、图历簿、技术设计及技术总结等。并对高程精度做出估算。4.8.3 根据需要,应组织力量对测区进行必要的踏勘。4.8.4 重力测点平面定位误差和高程误差应满足表1的要求和成图的有关规定。测点平面定位误差除满足表 1 外,还需满足测点在相应比例尺

    27、成果图上相对于解析点的均方误差不大于1 m m。根据技术设备、测区实际情况,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地工作。4.8.5 重力基点应进行高程和坐标的联测,测区内的基点和总基点用与布设重力测点的同精度方法实测其平面坐标和高程;测区外的基点,可用精度满足要求的地形图图解其平面坐标与高程。4.8.6 为重力地改专门测制地形图和从航空相片求取节点高程时,应满足表 s 的要求。4.8.7 专门剖面重力测量时,应根据对测地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测量方法。4.9 专门剖面测量 根据地质任务、综合研究及解释的需要,合理布设各种类型的专门剖面测量。D z/T 0 1 7 1 一 1 9 9 74.9.1

    28、 密度剖面 为确定中间层密度应在地形起伏大、有代表 性且不存在局部异常的地方,布置密度剖面.其数量一般应有 3-5 条。工作精度一般与面积测量相同,必要时可略提高。4.9.2 典型剖面 凡面积性工作均应在能反映区内不同地层、岩体、构造和矿产及探测目标物的地方布置典型剖面,最好能与已有 地质剖面重合,并采集密度标本。剖面数量要依 地质 情况复杂程度而定;其长度应将已 知地质情况的地段包括在内;点距应能反映不同探测目标物上的重力场变化特征。工作精度一般与面积测量相同,必要时可略提高.4.9.3 精测剖面 当需对异常进行详细研究时,应在最能反映异常特征、干扰最小、最利于进行定量计算的地方布置精测剖面

    29、,要求通过异常中 心,或尽可能与勘探线重合。剖面数 量视任务而定;长度应使剖面两端尽可能达正常场;点距以 能测得异常细节为原则,点位均方误差在相应工作比例尺图上应不大于。.6 m m。重力工作精度应略高于面积测量。4.1 0 密度工作4.1 0.1 岩(矿)石密度是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确定方法有效性以及异常解释的重要依据。岩(矿)石密度工作是重力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密度标本采集、测定和整理研究以及对前人所得密度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等内 容。4.1 0.2 密 度工作的 设计因目的不同而有 所侧重:a)对于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需要重点了解表层岩(土)密度分布特点及分区的平均值。b)对

    30、于确定重力勘查方法有效性,需要 重点了解勘查目 标与其他地质体(特别是周围 地质体)的密度差异。)对于解释异常,需要较全面了解各类岩石密度的特点,特别是能产生干扰异常的地质体的密度特征。4.1 0.3 对收集到的前人所得密度资料 要就其测定方法、精度及岩石定名、分布状况、统计方法做出评价,对它们是否有代表性做出分析。4.1 0.4 岩石 密度标本采集时,应注意代表性和系统性并分布合理。4.1 0.4.1 对于沉积岩,一般选择在地层、岩石产出齐全的剖面上采集。4.1 0-4.2 对于岩浆岩,要按不同岩性、不同期次采集。4.1 0-4.3 对于变质岩,要按不同岩性、不同构造部位采集。4.1 0-4

    31、.4 对于矿石,要按不同矿种、不同品 位、不同结构和构造采集,并且要采集近矿围岩、蚀变带的岩石。4.1 0.4.5 对于疏松层,要按物质成分及结构采集。用大样法测定。4.1 0-4.6 除测地表岩矿标本的密度外,尤其要测钻孔岩心的密度,了解其随深度变化规律。地表风化强烈区,应设法采集新鲜标本.4.1 0-4.7 每种岩石要有足够数量,一般不少于 3 0 块,主要岩(矿)石标本数还应增加。4.1 0-4.8 标本质量或体积由 测定方法确定,当用密度计测定时,标本质量以1 0 0 8-2 0 0 g 为宜。当用1/5 0 0,1/1 0 0 0 天平测定时,标本质量应大于 3 5 0 g,疏松层大

    32、样的取样体积为5 0 c mX5 0 c mX5 0 c m,5 仪器准备5.1 重力仪检查与调节5.1.1 重力观测使用的 重力 仪,在投入野外作业前,均应参照仪 器说明书进行 检查与调节。石英弹簧重力仪应进行测程、光线 灵敏度和水准 器的 检查与调 节;金属弹簧重力仪(L a c os t e$.R om b e r g 简称L C R)应进行光线灵敏度、正确读数线、横水准器的检查与调节,以及进行电 子读数零位、检流计零位、电子灵D z/T 0 1 7 1 一1 9 9 7敏度的检查与调节;C G-3型自动重力仪(可直接给出重力差值)应进行温度补偿调节、漂移改正调节、倾斜传感器零点和灵敏度

    33、调节。5.1-2 野外工作期间应定期对重力仪进行各项检查与调节,石英弹簧重力仪的光线灵敏度、水准器的检查与调节至少每半个月进行一次;L C R重力仪的光线灵敏度、正确读数线、横水准器、电子读数零位和检流计零位、电子灵敏度等项检查与调节至少每月进行一次;C G-3 型自动重力仪的温度补偿、漂移改正、倾斜传感器零点和灵敏度至少每月检查、调节一次,必须保持重力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仪器长途搬运后,应及时进行检查与调节。5.2 重力仪性能试验 重力仪的性能试验一般包括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和多台仪器间的一致性试验,以及调节测程后读数稳定时间试验。5.2.1 静态试验 重力仪的静态试验结果是了解仪器静态零点

    34、位移性能的主要资料,用于生产的(含备用)仪器,均应进行静态试验。5.2.1.1 要求试验时间不短于 2 4 h,环境温度应力求变化不大,观测地点应稳固无振动干扰。5.2.1.2 通常每隔 3 0 m in 观测一次,取得一个读数,同时记录观测时间和温度变化。5.2.1.3 对静态观测结果应进行固体潮校正和绘制静态零点位移曲线,以了解静态位移特点。5.2.2 动态试验 重力仪的动态试验是了解仪器动态零点位移和观测可能达到的精度的一种重要试验,开工前应进行,其后野外工作期间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野外工作结束后再进行一次。野外工作中如仪器受震或经检修亦应进行动态试验。5.2.2.1 要求试验时间不短于

    35、1 0h,试验点间重力差大于 3 X1。一m/s,,两点间单程观测时间间隔小于2 0 m i n。在观测的同时应记录观测时间和温度变化。5.2.2.2 对动态观测结果应进行固体潮校正和绘制动态零点位移曲线,并根据该曲线计算出仪器的动态零点位移率和零点位移线性部分的持续时间.5.2.2.3 对动态观测精度应进行统计,用于基点(或测点)观测的仪器,其动态观测均方误差应小于设计的基点(或测点)重力观测均方误差的二分之一,公式为:、二一 I-“.“.(I)式中:S;相邻两点间各个增量与平均增量之差值;,增量的总个数;,试验点观测边(段)数(当只在两个点上观测时,n=1),5.2.24 根据动态试验结果

    36、可以估计基点联测时的观测均方误差:。,具体办法为;在动态曲线上按基点联测拟采用的观测方式和闭合时间求得两点间的独立增量,如此沿曲线求取该两点间n 个(不少于1。个)独立增1+1 然后求平均增量,按下式计算:。:一 士 凰,.,.,一 2)式中:v独立增量与平均增量之差值;,独立增量数。5.2.3 多台重力仪的一致性试验 当工区内同时有几台仪器工作时,应在投人野外作业前进行多台仪器一致性对比试验;野外工作中当某台仪器受震或经检修,应重新进行一致性试验。D z/T 0 1 7 1 一 1 9 9 75.2.33 0个。5.2.3为:一致性对比剖面应布置在测区内重力值变化足够大的地段,一致性试验的观

    37、测点数不少于多台仪器间的一致性测定精度要求,可在设计书中规定。计算一致性均方误差(。_。性)的公式:_,性一 愿(3)式中:V;某点(i)上某台仪器(7)之观测值与多台 仪器在该点之观测值的 平均 值的差值;二参加一致性观测的仪器台数;n 一致性试验的观测点数;M 差值V。的总个数M一 二X n.5.2-3.3 用于基点(或测点)观测的仪器,当其计算出的。_,。小于设计的基点(或测点)观测均方误差时,这一组仪器可使用;否则从这组仪器中找出偏离大的某台仪器不予使用,或经调节仪器性能后一致性达到要求时使用。5.2-3.4 从一组仪器中找出偏离大的仪器时,可采用绘图方法或计算方法,二者结合使用更为可

    38、靠。a)绘图方法 将各台仪器在一致性对比剖面上的观测曲线,以及多台仪器观测值的平均值曲线绘在同一座标图中,通过分析这一组曲线相互之间(尤其是与平均值曲线之间)的偏离规律,即可找出偏离大的仪器。b)计算方法 计算各台 仪器的偏离 均方误差E j a,并比较其大小。计算。的公式为:、,一 士 丫 葵 aj)zV n-1.(4)式中:a u 第1 台仪 器在i 点上的 观测值;强a ij/m抬惴在 点 上 翘髓解呱 二系参加一致性试验观测的仪器台数;,为一致性试验观测点数。若用于基点(或测点)观测的第少 台仪器,其E j 大于设计基点(或测点)观测误差的二分之一,则认为其偏离较大。5.2.4 调测程

    39、后读数稳定时间试验 应采用下列试验方法进行调测程后读数稳定时间试验。a)调节重力仪测程至适当位置后,将仪器提起轻微晃动,然后将仪器放在试验点上调平,读取读数,并记下调测程结束时间t o.b)立即按试验点一辅助点一试验点的顺序反复观测,当试验点上某次读数与上次读数之差不大于。5 格时,记录时间t,(t,-t o)即为本次 调测程后仪器读数稳定时间。c)多次重复上述a),b)两项操作,以各(t,-t o)中最大者作为该仪器调节测程后的稳定时间。5.3 重力仪格值和重力尺度比例因子标定5.3.1 正确标定重力仪格值和重力尺度比例因子,(下简称比例因子)是消除系统误差的重要环节,标定的精度要求如下:1

    40、)重力仪重力尺度比例因子 用于将附有格值表的L C R型重力仪和可直接得到重力值的C G-3型重力仪所给出的 重力差值统一到我国的重力尺度,为此,这类仪器需在我国的重力标定场标定重力尺度比例因子。D z/T 0 1 7 1 一 1 9 9 75.3.1.1 凡在建立重力基点网时使用的重力仪,其格值或比例因子应在国家级格值标定场进行标定,格值和比例因子测定的相对均方误差应不大于 1/5 0 0 05.3.1.2 进行重力测点观测使用的重力仪,其格值或比例因子可在工作地区内国家级标定场进行标定,亦可在各省或各单位 自建的标定场进行标定,格值和 比例因子测定的相对均方误差应不大于1/3 0 0 0;

    41、相邻两次格值或比 例因 子标定的相对变化(9.或 c)应不大于1/1 5 0 0,若超过要求,格值或比例因子的使用可参照表 7 的处理方案执行。表 7当有下列情况时处理方案备注一 9 原 一9 司:砚 且一 9 w一9 平一E.观测结果报废(应查明格值或比例因子变化的原因及变化最大的时段)3.2 重力仪格值(或比例因子)标定的时间间隔一般可参照表 8的要求执行。对格值(或比例因子)不稳定的仪器,标定时间间隔应适当缩短。采用恒温系统的石英重力仪,格值标定时间间隔可适当延长。表 8 V 5 afl a)4N9野外工作时间不足三个月者野外工作时间大于三个月者重力仪经受剧烈震动后重力仪进行中、大修后石

    42、英弹簧重力仪(含C G-3型重力仪)开工和工作结束后各测定一次除开工前和工作结束后测定外,尚应每三个月测定一次应 重 新 测 定应重新测定金属弹簧重力仪标定时间间隔,可根据仪器说明书的要求,在设计书中予以明确注:新出厂的C G-3 型重力仪的比例因子标定时间间隔还应适当缩短5.3.3 建立基点网和测点观测时使用的重力仪,其格值和比例因子测定应满足下列要求。5.3.3 门测定石英弹簧重力仪的格值时,应使环境温度接近野外工作期间常见的温度,对于恒温仪器应将温度恒定在野外工作期间常见的温度值上,以三程循环观测法取得独立读格差。具体观测要求详见表 9 0 表 9一 观 测 方 式一 一一两 个 翔。独

    43、、读 格 差 之 互 差 不 大 于一 各读格差中 最 大 互 差 不 大 于各独立读格(或读数)差与平均独立读 格(或读数)差 之差不超过合格的读格(或读数)差的数量不少于不合格的读格(或读数)差 的 数 量 应少 于石英弹簧基 点三 程 循 环1(格)1(格)1 03测 点三 程 循 环1.5 C 格)1.2(格)62D z/T 0 1 7 1 一1 9 9 7表 9(完)仪观测方式两 个 非 独 立读格差之互差不大于各读格差中最大互差不大 于各独立读格(或 it豹)差合格的读格(或读数)差的数量不少于不合格的读格(或读数)差的数量应少 于与平均独立读 格(或 读数)差之 差不 超 过L

    44、CR-D基点双程往返0.0 2(格)62测点双程往返0.0 3(格)62CG-3基点双程往返 0.0 2 0(1 0-0 m/s )62测点双程往返 0.0 2 5(1 0-m/s )62注:读数是指由仪器(C G-3)直接测得的重力值5.3-3.2 测定不附有格 值表的L C R-D型重力仪的格 值时,应采用双程往 返重复观测法取得独立读格差。具体观测要求详见表 9。格值测定工作应至少在三个不重复的测段上独立进行,求取每一测段的格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到专门为 此类仪器建立的国 家级重力仪格值标 定场(如庐山 等标定场)测定格值,求得重力仪的格值表(每1 0 格或2 0 格给出 一个格值)

    45、。5.3.3.3 当测定附有格值表的L C R-D型重力仪的比例因子时,有关测定方法与要求,同于 5.3.3.2款。根据测定结果求取格值表的比例因子。5.3.34 测定C G-3 型自 动重力仪的比 例因 子时,应采用双程往返重复观测法取得独 立重力差。具体观测要求详见表 9.5.3-3.5 当达不到表 9 要求时,应查明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或全部观测结果作废,重新标定。5.3.4 重力仪格值测定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5.3.4.1 格值计算公式为:Gx=气 书 二 毛 厂 乙 s(5)式中:(6)其中:G 格 值标定场两点间的重力差 值;A S 重力 仪在两点间 读格差的 平均值,按下式

    46、计算;E A S hS=止 二 二 一 一,刀A S第i 个读格差;,参与平均的读格差的个数。3.4.2 格值测定的相对均方误差计算公式为:O K=m,-3/is式中:m a重力仪读格 差平均值(面)的 均方误差,按下式计算:m二 一 士 n(V n-1)(7)(8)式中:B;第I 个读格差(In S,)与平均读格差丽的差值;。参与平均的读格差的个数。5.3.4.3 重力仪格值的相对变化的计算公式为:Dz/T 0 17 1一 19 97K,一 K,K,(9)式中:K,v,重力仪原标定格值;K,重力仪新标定格值。5.3.5 重力仪比例因子测定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5.3.5.1 比例因子计算公式

    47、为:C _些 勺式中:O G 格值标定场两点间的重力差值;而 重力仪在两点间读出的重力差或计算出的重力差的算术平均值,按下式计算。艺,l g,Y g 一止 号 厂式中:9 重力仪测 得的第!个重力差;。参与平均的重力差的个数。5.3-5.2 比例因子测定的相对均方误差计算公式为:AC=m zi/勺式中:二 二 重力仪测得的重力差平均值(而)的 均方误差,按下式计算:m二 一 士 属式中:8,第i 个重力差(A g,)与平均重力 差牙的差值;,参与平均的重力差的个数。5.3.5.3 重力仪比例因子相对变化的计算公式为:C g一 C析 C,式中:C o,重力仪原标定的比例因子;C,重力仪新标定的比

    48、例因子。5.4 重力仪的使用与维护5.4.1 应建立严格的重力仪使用与维护责任制,仪器的主管单位和使用者应对仪器安全负全面责任,交接仪器时,双方应现场检验,并办 理交接手续。未经主管单位和使用者本人同意,他 人不得随 便动用 仪器5.4.2 重力仪应放置在干燥、安全的室内,严禁碰撞和大角度的倾斜、卧置、倒置;严禁在松摆的情况下搬运 L C R重力仪;长距离运输时要由使用者负责护送,应将重力仪放入防震桶(箱)内,注意尽量减震。5.4.3 仪器的配件和工具应随仪器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弃置或改作他用。对仪器桶的提把、背带和仪器的保护带应随时检查.以保证安全5.4.4 工作中拿取、安放重力仪时应轻拿轻放

    49、;仪器置于脚架盘后,操作员不得随意离开仪器,以防意外事故发生,操作仪器应按说明书或操作规程执行,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阳光直接照射仪器和防止雨淋;有恒温装置的重力仪,应随时注意电池的充电。C G-3型自动重力仪在野外工作期间,每天回到驻地后要将仪器接在充电器上,并置放在安全干燥的地方。5.4.5 工作中 重力仪发生故障时,应带回 驻地,由 具有一定检修经 验的人员在 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检修。当处理不了时,应及时送厂家或检修单位检修。5.4.6 每天工作后应将仪器擦拭一次。目镜应用擦镜纸或软毛刷轻轻擦拭,不得用代用品。仪器的面板应经常保持清洁,对脚架螺丝应每周清洗、润滑一次。1 2 D z/T 0

    50、1 7 1 一1 9 9 75.4.7 应建立仪器使用簿,记录仪器的检查、调节、使用和维修,以及配件、工具等情况,作为档案随仪器妥善保存。6 野外工作61 重力基点的选择与联测6.1.1 重力基点网应根据设计方案,结合工区踏勘后所掌握的实际地形、交通条件和高程等情况进行实地布设。基点应选择在地基稳定、周围没有震源、重力水平梯度较小(附近无大的陡崖)、联测方便、附近地形和其他引力质量近期内不致有大变化的地方。6.1.2 重力基点网的联测6.1.2.1 使用石英弹簧重力仪联测时,应采用三程 循环观测法(观测顺序为:1,2,1,2;2,3,2,3;.),6.1.2.2 使用 L C R和 C G-3


    注意事项

    本文(DZ-T 0171-1997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pdf)为本站上传会员【Fis****91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