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

    • 资源ID:310415       资源大小:4.29M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1516****663】。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1516****663】,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

    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1 总 则101 为了在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先进技术应用,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103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与功能、使用要求、冷热负荷特点、环境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结合国家有关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政策、方针,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在设计中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104 在供暖

    2、、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对有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设备及管道,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105 在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中,应设有设备、管道及配件所必需的安装、操作和维修的空间,或在建筑设计时预留安装维修用的孔洞。对于大型设备及管道应提供运输和吊装的条件或设置运输通道和起吊设施。106 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应根据现有国家抗震设防等级要求,考虑防震或其他防护措施。10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考虑施工、调试及验收的要求。当设计对施工、调试及验收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108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3、语201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 predicted mean vote PMV指数是以人体热平衡的基本方程式以及心理生理学主观热感觉的等级为出发点,考虑了人体热舒适感诸多有关因素的全面评价指标。PMV指数表明群体对于(+3-3)七个等级热感觉投票的平均指数。202 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 predicted percent of dissatisfied PPD指数为预计处于热环境中的群体对于热环境不满意的投票平均值。PPD指数可预计群体中感觉过暖或过凉“根据七级热感觉投票表示热(+3),温暖(+2),凉(-2),或冷(-3)”的人的百分数。203 供暖 heating 用人工

    4、方法通过消耗一定能源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生活或工作所需温度的技术、装备、服务的总称。供暖系统由热媒制备(热源)、热媒输送和热媒利用(散热设备)三个主要部分组成。204 集中供暖 central heating 热源和散热设备分别设置,用热媒管道相连接,由热源向多个热用户供给热量的供暖系统,又称为集中供暖系统。205 值班供暖 standby heating 在非工作时间或中断使用的时间内,为使建筑物保持最低室温要求而设置的供暖。206 毛细管网辐射系统 capillary mat radiant system 辐射末端采用细小管道,加工成并联的网栅,直接铺设于地面、顶棚或墙面的一种热水辐

    5、射供暖供冷系统。207 热量结算点 heat settlement site 供热方和用热方之间通过热量表计量的热量值直接进行贸易结算的位置。208 置换通风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空气以低风速、小温差的状态送入人员活动区下部,在送风及室内热源形成的上升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将热浊空气顶升至顶部排出的一种机械通风方式。209 复合通风系统 hybrid ventilation system 在满足热舒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交替或联合运行的通风系统。2010 空调区 air-conditioned zone 保持空气参数在设定范围之内的空气调节区域。

    6、2011 分层空调 stratified air conditioning 特指仅使高大空间下部工作区域的空气参数满足设计要求的空气调节方式。2012 多联机空调系统 multi-connected spli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一台(组)空气(水)源制冷或热泵机组配置多台室内机,通过改变制冷剂流量适应各房间负荷变化的直接膨胀式空调系统。2013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cold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送风温度不高于10的全空气空调系统。2014 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temperature & humidity independent p

    7、rocesse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由相互独立的两套系统分别控制空调区的温度和湿度的空调系统,空调区的全部显热负荷由干工况室内末端设备承担,空调区的全部散湿量由经除湿处理的干空气承担。2015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 air diffusion performance index 舒适性空调中用来评价人的舒适性的指标,系指人员活动区内测点总数中符合要求测点所占的百分比。2016 工艺性空调 industri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指以满足设备工艺要求为主,室内人员舒适感为辅的具有较高温度、湿度、洁净度等级要求的空调系统。2017

    8、 热泵 heat pump 利用驱动能使能量从低位热源流向高位热源的装置。2018 空气源热泵 air-source heat pump 以空气为低位热源的热泵。通常有空气空气热泵、空气水热泵等形式。2019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供冷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2020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 water-loop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

    9、stem 水空气热泵的一种应用方式。通过水环路将众多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余热为主要特征的空调系统。2021 分区两管制空调水系统 zoning two-pipe chilled water system 按建筑物空调区域的负荷特性将空调水路分为冷水和冷热水合用的两种两管制系统。需全年供冷水区域的末端设备只供应冷水,其余区域末端设备根据季节转换,供应冷水或热水。2022 定流量一级泵空调冷水系统 constant flow distribution with primary pump chilled water system 空调末端无水路调节阀或设水路分流三通调节阀的一级泵系

    10、统,简称定流量一级泵系统。2023 变流量一级泵空调冷水系统 variable flow distribution with primary pump chilled water system 空调末端设水路两通调节阀的一级泵系统,包括冷水机组定流量、冷水机组变流量两种形式,简称变流量一级泵系统。2024 耗电输冷(热)比 EC(H)R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cooling(heat)quantity ratio 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冷(热)负荷(kW)的比值。2025 蓄冷-释冷周期 period of

    11、 charge and discharge 蓄冷系统经一个蓄冷-释冷循环所运行的时间。2026 全负荷蓄冷 full cool storage 蓄冷装置承担设计周期内电力平、峰段的全部空调负荷。2027 部分负荷蓄冷 partial cool storage 蓄冷装置只承担设计周期内电力平、峰段的部分空调负荷。2028 区域供冷系统 district cooling system 在一个建筑群中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制备空调冷水,再通过输送管道,向各建筑物供给冷量的系统。2029 耗电输热比(EHR)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heat quant

    12、ity ratio 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热负荷(kW)的比值。3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301 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严寒和寒冷地区主要房间应采用1824; 2 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房间宜采用1622; 3 设置值班供暖房间不应低于5。302 舒适性空调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 1 人员长期逗留区域空调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表302的规定:2 人员短期逗留区域空调供冷工况室内设计参数宜比长期逗留区域提高12,供热工况宜降低12。短期逗留区域供冷工况风速不宜大于05ms,供热工况风速不宜大于03ms。303 工艺性空调室内设计温度、相对湿度及其允许波动范围,

    13、应根据工艺需要及健康要求确定。人员活动区的风速,供热工况时,不宜大于03ms;供冷工况时,宜采用02ms05ms。304 供暖与空调的室内热舒适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等热环境 PMV和PPD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GBT 18049的有关规定执行,采用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和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评价,热舒适度等级划分应按表304采用。305 辐射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宜降低2;辐射供冷室内设计温度宜提高0515。306 设计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306-1规定。2 设置新风系统的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所需最小新风量宜按换气次数法确定

    14、。居住建筑换气次数宜符合表306-2规定,医院建筑换气次数宜符合表306-3规定。3 高密人群建筑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按人员密度确定,且应符合表306-4规定。4 室外设计计算参数4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411 主要城市的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应按本规范附录A采用。对于附录A未列入的城市,应按本节的规定进行计算确定,若基本观测数据不满足本节要求,其冬夏两季室外计算温度,也可按本规范附录B所列的简化方法确定。412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413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414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415 冬季

    15、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416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的干球温度。417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的湿球温度。418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419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4110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4111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逐时温度,可按下式确定:4112 当室内温湿度必须全年保证时,应另行确定空调室外计算参数。仅在部分时间工作的空调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室外计

    16、算参数。4113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冬季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最多风向(静风除外)的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4114 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夏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年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4115 冬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夏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热3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4116 冬季日照百分率,应采用累年最

    17、冷3个月各月平均日照百分率的平均值。4117 设计计算用供暖期天数,应按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供暖室外临界温度的总日数确定。一般民用建筑供暖室外临界温度宜采用5。4118 室外计算参数的统计年份宜取30年。不足30年者,也可按实有年份采用,但不得少于10年。4119 山区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根据就地的调查、实测并与地理和气候条件相似的邻近台站的气象资料进行比较确定。42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421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大气透明度和大气压力,按7月21日的太阳赤纬计算确定。422 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C采用。423 透过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

    18、面标准窗玻璃的太阳直接辐射照度和散射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D采用。424 采用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D时,当地的大气透明度等级,应根据本规范附录E及夏季大气压力,并按表424确定。5 供 暖51 一般规定511 供暖方式应根据建筑物规模,所在地区气象条件、能源状况及政策、节能环保和生活习惯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512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应设置供暖设施,并宜采用集中供暖。513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区,宜设置供暖设施;其中幼儿园、养老院、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等建筑宜采用集中供暖: 1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60d89d; 2 累年日平

    19、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足60d,但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75d。514 供暖热负荷计算时,室内设计参数应按本规范第3章确定;室外计算参数应按本规范第4章确定。515 严寒或寒冷地区设置供暖的公共建筑,在非使用时间内,室内温度应保持在0以上;当利用房间蓄热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按保证室内温度5设置值班供暖。当工艺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工艺要求确定值班供暖温度。516 居住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统应按连续供暖进行设计。517 设置供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518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519 对于有顶棚的坡屋面,当用顶棚面

    20、积计算其传热量时,屋面和顶棚的综合传热系数,可按下式计算:5110 建筑物的热水供暖系统应按设备、管道及部件所能承受的最低工作压力和水力平衡要求进行竖向分区设置。5111 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集中供暖系统宜分南北向设置环路。5112 供暖系统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52 热负荷521 集中供暖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每个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522 冬季供暖通风系统的热负荷应根据建筑物下列散失和获得的热量确定: 1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 2 加热由外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 3 加热由外门开启时经外门进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 4 通风耗热量; 5 通过其他途径散失或获得的热量

    21、。523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应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524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525 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5,或通过隔墙和楼板等的传热量大于该房间热负荷的10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传热量。526 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率确定。各项附加百分率宜按下列规定的数值选用: 1 朝向修正率: 1)北、东北、西北按010; 2)东、西按5; 3)东南、西南按1015; 4)南按1530。 注:1 应根据当地冬季日照率、辐射照度、建筑物使用和被遮挡等情况选用修正率。 2 冬季日照率小于35的地区,东南、西南和南向的修正率,宜采用10%0,东、西向可不修

    22、正。 2 风力附加率:设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城镇中明显高出周围其他建筑物的建筑物,其垂直外围护结构宜附加510; 3 当建筑物的楼层数为n时,外门附加率: 1)一道门按65n; 2)两道门(有门斗)按80n; 3)三道门(有两个门斗)按60n; 4)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按500。527 建筑(除楼梯间外)的围护结构耗热量高度附加率,散热器供暖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应附加2,但总附加率不应大于15;地面辐射供暖的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宜附加1,但总附加率不宜大于8。528 对于只要求在使用时间保持室内温度,而其他时间可以自然降温的供暖间歇使用建筑物,可

    23、按间歇供暖系统设计。其供暖热负荷应对围护结构耗热量进行间歇附加,附加率应根据保证室温的时间和预热时间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间歇附加率可按下列数值选取: 1 仅白天使用的建筑物,间歇附加率可取20; 2 对不经常使用的建筑物,间歇附加率可取30。529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应根据建筑物的内部隔断、门窗构造、门窗朝向、室内外温度和室外风速等因素确定,宜按本规范附录F进行计算。5210 在确定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的户内供暖设备容量和户内管道时,应考虑户间传热对供暖负荷的附加,但附加量不应超过50,且不应统计在供暖系统的总热负荷内。5211 全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时,室内设计温度

    24、应符合本规范第305条的规定。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荷乘以表5211的计算系数。53 散热器供暖531 散热器供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散热器集中供暖系统宜按7550连续供暖进行设计,且供水温度不宜大于85,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20。532 居住建筑室内供暖系统的制式宜采用垂直双管系统或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循环双管系统,也可采用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公共建筑供暖系统宜采用双管系统,也可采用单管跨越式系统。533 既有建筑的室内垂直单管顺流式系统应改成垂直双管系统或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不宜改造为分户独立循环系统。534 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的楼层层数不宜超过6层,水平单管跨越式系

    25、统的散热器组数不宜超过6组。535 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536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供暖系统的压力要求,确定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 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3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供暖季节供暖系统应充水保养; 4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5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供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散热器; 6 高大空间供暖不宜单独采用对流型散热器。537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

    26、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2 两道外门之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楼梯间的散热器,应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538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不宜超过20片; 2 细柱型不宜超过25片。539 除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外,散热器应明装。必须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方便维修。散热器的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5310 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5311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

    27、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5312 供暖系统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折减;非保温管道暗设时宜考虑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影响。5313 垂直单管和垂直双管供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采用异侧连接的水平单管串联的连接方式,也可采用上下接口同侧连接方式。当采用上下接口同侧连接方式时,散热器之间的上下连接管应与散热器接口同径。54 热水辐射供暖541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不应大于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且不宜小于5;毛细管网辐射系统供水温度宜满足表541-1的规定,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辐射体的表面平均温度宜符合表541-2的规定。542

    28、确定地面散热量时,应校核地面表面平均温度,确保其不高于表541-2的温度上限值;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他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543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2 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应设置绝热层;设置绝热层时,绝热层与土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 3 潮湿房间,填充层上或面层下应设置隔离层。544 毛细管网辐射系统单独供暖时,宜首先考虑地面埋置方式,地面面积不足时再考虑墙面埋置方式;毛细管网同时用于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时,宜首先考虑顶棚安装方式,顶棚面积不足时再考

    29、虑墙面或地面埋置方式。545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宜大于08MPa,毛细管网辐射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6MPa。当超过上述压力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546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塑料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547 在居住建筑中,热水辐射供暖系统应按户划分系统,并配置分水器、集水器;户内的各主要房间,宜分环路布置加热管。548 加热管的敷设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设计温度、平均水温及地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549 每个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接。分水器、集水器内径不应小于总供、回水

    30、管内径,且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分水器、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置可关断阀门。5410 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旁通管,旁通管上应设置阀门。分水器、集水器上均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5411 热水吊顶辐射板供暖,可用于层高为3m30m建筑物的供暖。5412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供水温度宜采用4095的热水,其水质应满足产品要求。在非供暖季节供暖系统应充水保养。5413 当采用热水吊顶辐射板供暖,屋顶耗热量大于房间总耗热量的30时,应加强屋顶保温措施。5414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有效散热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热

    31、水吊顶辐射板倾斜安装时,应进行修正。辐射板安装角度的修正系数,应按表5414进行确定; 2 辐射板的管中流体应为紊流。当达不到系统所需最小流量时,辐射板的散热量应乘以118的安全系数。5415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安装高度,应根据人体的舒适度确定。辐射板的最高平均水温应根据辐射板安装高度和其面积占顶棚面积的比例按表5415确定。5416 热水吊顶辐射板与供暖系统供、回水管的连接方式,可采用并联或串联、同侧或异侧连接,并应采取使辐射板表面温度均匀、流体阻力平衡的措施。5417 布置全面供暖的热水吊顶辐射板装置时,应使室内人员活动区辐射照度均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吊顶辐射板时,宜沿最长的外墙

    32、平行布置; 2 设置在墙边的辐射板规格应大于在室内设置的辐射板规格; 3 层高小于4m的建筑物,宜选择较窄的辐射板; 4 房间应预留辐射板沿长度方向热膨胀余地;55 电加热供暖551 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加热供暖: 1 供电政策支持; 2 无集中供暖和燃气源,且煤或油等燃料的使用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3 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 4 采用蓄热式电散热器、发热电缆在夜间低谷电进行蓄热,且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 5 由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供电,且其发电量能够满足自身电加热量需求的建筑。552 电供暖散热器的形式、电气安全性能和热工性能应

    33、满足使用要求及有关规定。553 发热电缆辐射供暖宜采用地板式;低温电热膜辐射供暖宜采用顶棚式。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本规范表541-2条的有关规定。554 发热电缆辐射供暖和低温电热膜辐射供暖的加热元件及其表面工作温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安全要求。555 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电供暖系统应设置不同类型的温控装置。556 采用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发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17Wm,且布置时应考虑家具位置的影响;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必须采取散热措施,且发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应大于10Wm。557 电热膜辐射供暖安装功率应满足房间所需热负荷要求。在顶棚上布置电热膜时,应考虑为

    34、灯具、烟感器、喷头、风口、音响等预留安装位置。558 安装于距地面高度180cm以下的电供暖元器件,必须采取接地及剩余电流保护措施。56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561 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火和通风换气等安全措施,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燃气、防火规范的要求。562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的燃料,可采用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等。燃气质量、燃气输配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的有关规定。563 燃气红外线辐射器的安装高度不宜低于3m。564 燃气红外线辐射器用于局部工作地点供暖时,其数量不应少于两个,且应安装在人体不同方向的侧上方。565 布置全面辐射供暖系

    35、统时,沿四周外墙、外门处的辐射器散热量不宜少于总热负荷的60%。566 由室内供应空气的空间应能保证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量。当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量超过该空间05次h的换气次数时,应由室外供应空气。567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采用室外供应空气时,进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在室外空气洁净区,距地面高度不低于2m; 2 距排风口水平距离大于6m;当处于排风口下方时,垂直距离不小于3m;当处于排风口上方时,垂直距离不小于6m; 3 安装过滤网。568 无特殊要求时,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的尾气应排至室外。排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在人员不经常通行的地方,距地面高度不低于2m; 2 水平安装的排

    36、气管,其排风口伸出墙面不少于05m; 3 垂直安装的排气管,其排风口高出半径为6m以内的建筑物最高点不少于1m; 4 排气管穿越外墙或屋面处,加装金属套管。569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应在便于操作的位置设置能直接切断供暖系统及燃气供应系统的控制开关。利用通风机供应空气时,通风机与供暖系统应设置连锁开关。57 户式燃气炉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571 当居住建筑利用燃气供暖时,宜采用户式燃气炉供暖。采用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时,应符合本规范第831条规定。572 户式供暖系统热负荷计算时,宜考虑生活习惯、建筑特点、间歇运行等因素进行附加。573 户式燃气炉应采用全封闭式燃烧、平衡式强制排烟型。574

    37、户式燃气炉供暖时,供回水温度应满足热源要求;末端供水温度宜采用混水的方式调节。575 户式燃气炉的排烟口应保持空气畅通,且远离人群和新风口。576 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应设置独立供电回路,其化霜水应集中排放。577 户式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循环泵的扬程应与末端散热设备相匹配。578 户式供暖系统应具有防冻保护、室温调控功能,并应设置排气、泄水装置。58 热空气幕581 对严寒地区公共建筑经常开启的外门,应采取热空气幕等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582 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经常开启的外门,当不设门斗和前室时,宜设置热空气幕。583 公共建筑热空气幕送风方式宜采用由上向下送风。584 热空气幕的送风温

    38、度应根据计算确定。对于公共建筑的外门,不宜高于50;对高大外门,不宜高于70。585 热空气幕的出口风速应通过计算确定。对于公共建筑的外门,不宜大于6ms;对于高大外门,不宜大于25ms。59 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591 供暖管道的材质应根据其工作温度、工作压力、使用寿命、施工与环保性能等因素,经综合考虑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592 散热器供暖系统的供水和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暖与热空气幕系统; 3 生活热水供应系统; 4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5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593 集中供暖系统的建筑

    39、物热力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水、回水管道上应分别设置关断阀、温度计、压力表; 2 应设置过滤器及旁通阀; 3 应根据水力平衡要求和建筑物内供暖系统的调节方式,选择水力平衡装置; 4 除多个热力入口设置一块共用热量表的情况外,每个热力入口处均应设置热量表,且热量表宜设在回水管上。594 供暖干管和立管等管道(不含建筑物的供暖系统热力入口)上阀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暖系统的各并联环路,应设置关闭和调节装置; 2 当有冻结危险时,立管或支管上的阀门至干管的距离不应大于120mm; 3 供水立管的始端和回水立管的末端均应设置阀门,回水立管上还应设置排污、泄水装置; 4 共用立管分户独

    40、立循环供暖系统,应在连接共用立管的进户供、回水支管上设置关闭阀。595 当供暖管道利用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596 供暖系统水平管道的敷设应有一定的坡度,坡向应有利于排气和泄水。供回水支、干管的坡度宜采用0003,不得小于0002;立管与散热器连接的支管,坡度不得小于001;当受条件限制,供回水干管(包括水平单管串联系统的散热器连接管)无法保持必要的坡度时,局部可无坡敷设,但该管道内的水流速不得小于025ms;对于汽水逆向流动的蒸汽管,坡度不得小于0005。597 穿越建筑物基础、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供暖管道,以及埋设在建筑结构里的立管,应采取预防建筑物下沉而损坏管道的措施

    41、。598 当供暖管道必须穿越防火墙时,应预埋钢套管,并在穿墙处一侧设置固定支架,管道与套管之间的空隙应采用耐火材料封堵。599 供暖管道不得与输送蒸汽燃点低于或等于120的可燃液体或可燃、腐蚀性气体的管道在同一条管沟内平行或交叉敷设。5910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室内供暖管道应保温: 1 管道内输送的热媒必须保持一定参数; 2 管道敷设在管沟、管井、技术夹层、阁楼及顶棚内等导致无益热损失较大的空间内或易被冻结的地方; 3 管道通过的房间或地点要求保温。5911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设计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并应采取措施使设计工况时各并联环路之间(不包括共用段)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大于15。5912

    42、 室内供暖系统总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大于室外热力网给定的资用压力降; 2 应满足室内供暖系统水力平衡的要求; 3 供暖系统总压力损失的附加值宜取10。5913 室内供暖系统管道中的热媒流速,应根据系统的水力平衡要求及防噪声要求等因素确定,最大流速不宜超过表5913的限值。5914 热水垂直双管供暖系统和垂直分层布置的水平单管串联跨越式供暖系统,应对热水在散热器和管道中冷却而产生自然作用压力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5915 供暖系统供水、供汽干管的末端和回水干管始端的管径不应小于DN20,低压蒸汽的供汽干管可适当放大。5916 静态水力平衡阀或自力式控制阀的规格应按热媒设计流量、工作压力及阀门允许压降等参数经计算确定;其安装位置应保证阀门前后有足够的直管段,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阀门前直管段长度不应小于5倍管径,阀门后直管段长度不应小于2倍管径。5917 蒸汽供暖系统,当供汽压力高于室内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时,应在供暖系统入口的供汽管上装设减压装置。5918 高压蒸汽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的供汽管,其压力损失不应大于起始压力的25。5919 蒸汽供暖系统的凝结水回收方式,应根据二次蒸汽利用的可能性以及室外地形、管道敷设方式等情况,


    注意事项

    本文(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1516****663】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