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 资源ID:307709       资源大小:930.77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39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9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雁**】。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雁**】,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1、目录2014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2014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2016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2016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7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2014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古代史一、名词解释题(共45分,每题9分)1百家争鸣2齐民要术3厢军4黄册5军机处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1简论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2简论唐朝“贞观之治”。3简论明朝王守仁心学。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1论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举措。2试论

    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第二部分近代史一、名词解释题(共60分,每题10分)1租界2天朝田亩制度3扶清灭洋4三国干涉还辽5创造社6七千人大会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20分)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简述晚清外交的近代化。3“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三、论述题(共30分)评述五四新文化运动。2014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古代史一、名词解释题(共45分,每题9分)1百家争鸣答: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3、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2齐民要术答: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农书。全书共分10卷、92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园艺、果树、竹木的栽培以及家畜、家禽的饲养,水产和农产品加工等。该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我国

    4、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3厢军答:厢军是宋朝的军队之一。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隶属侍卫司。厢兵主要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厢军的来源,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犯人刺配到本州充当厢军,以供役使,称为“配军”;从禁军中拣选降为厢军的,称为“落厢”;在招募中达不到禁军身高要求而充作厢军的等等。厢军有时也参加战斗,尤其是是边境州、府的厢军,厢军虽然只是地方军、役兵,但毕竟是有组织的军事群体,比之普通民众,更容易甚至是首先得到守城官员的重视,率以抗敌。4黄册答:黄册是明代政府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册。明初,朱元

    5、璋命令各府县编制户口册,册上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等,府县、布政使司层层造册,最后上报户部。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又因黄册是征派赋役的依据,又称赋役黄册;并规定每十年编造一次。黄册的编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5军机处答:军机处是清代雍正设立的处理机要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1791年废止,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事均归于军机处。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以原官兼任,

    6、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1简论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答:魏国在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时(前445前396年),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1)内容 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以“食有劳禄有功”为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的掌握政权。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各种粮食作物杂种,扩大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其目的在于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行“平籴法”年成好时,政府以平价购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灾年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防止商人垄断粮价,以稳定小农经济

    7、,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创制法经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法经,共六篇,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这部法经不仅集以前各国法律之大成,而且是秦汉法律的渊薮。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凡考核及格者,免去一家徭役,并奖给田宅,并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使每个士兵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2)影响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迅速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2简论唐朝“贞观之治”。答: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稳定,国势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民族关系融洽,边境也较安宁,史称“贞观之治”。(1)君臣

    8、论治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们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很重视强盛的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一事,经常议论隋亡的教训,并引以为戒。他们还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参与论治的主要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人。唐太宗君臣论治的范围很广,涉及加强、巩固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因而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2)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曾是政敌而舍贤才。不拘一格,因材致用,因而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重用的一批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徐世勣等,都是当时

    9、杰出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因之一时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常对太宗进言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而且敢犯颜直谏。(3)轻徭薄赋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4)华戎同轨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

    10、不少人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还帮助他们的部属,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3简论明朝王守仁心学。答: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中期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因曾在家乡阳明洞读书,世称“阳明先生”。代表性哲学著作有传习录和大学问等,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王守仁曾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倡导“存天理,明人欲”,但面对明中后期纷乱的政局和复杂的矛盾,他认为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主张才有助于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1)王守仁学说的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

    11、和“致良知”。他认为“人心”才是主体,心是万物的主宰,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他强调知行合一,人心本良知,格物而致知,强调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他所倡导的这种心学。目的在于欲破百姓的“心中贼”,让普通百姓明白人伦道德秩序是人人头脑中所固有的命题,不要做出违反伦理道德、大逆不道的事情。(2)影响王守仁面对理学式微的现实,以疗救者的姿态出现。突出个体的历史责任和道德的自我意识,旨在维护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然而,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却在高扬人的主体地位,否定用外在规范来管束“心”、禁锢“欲”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背离正宗的统治思想,极大地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基础。扭转了明代哲学思想、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

    12、。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1论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举措。答:北宋政权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不使自己成为五代之后又一个短命的政权。宋初统治者为此殚精竭虑,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五代十国的弊端的防治措施,成效显著,中央集权得到空前的强化。(1)收权归中央宋太祖赵匡胤收夺地方的权力简单的来说就是“稍夺其权,收其钱谷,制其精兵”。在平定南方诸国的过程中,在平定各州设立通判一职,选择京官充任,号为“监郡”,后在全国普遍设立,对节度使形成牵制,后又下令节度使属下所有支郡都直属中央政府,节度使只负责本郡事务,其余均由中央委派文官“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地方官员实行三年一易

    13、之法,经常调动,同时充分利用通判的作用,凡事须由通判共同签署方能生效。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把大量财物留使留州的现象,各州财赋除必须之经费一律上缴中央,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转运使司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财政,加强对地方的财政检查。继续推行周世宗的政策,将地方精锐部队征调入禁军。守内虚外,地方禁军非常驻,实行“更戍法”,定期更换驻防。(2)分割权力,使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互相牵制 中央政府机构在宰相之下设“参加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合称“宰执”,以此分割宰相行政权。同时设枢密院,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枢密院掌管军政,称西府,中书门下(政事堂)掌管政务,称东府,二者合称二府。设“三司

    14、”,以三司使(或称“计相”)分管盐铁、度支和户部,以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审刑院,评议裁决重大案件,以分割宰相的司法权。宰相、枢密、三司不相上下,共同对皇帝负责,这样,宰相所剩权力无几,大权集于皇帝一身。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等职,设“三司”,派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将领,而以枢密院掌握发兵之权。地方管理方面,北宋统一后陆续在各路设四司,即转运使,管理财政兼监察地方管理;提点刑狱,简称“宪臣”,主管地方司法;安抚使,简称“帅臣”,管理地方军事;提举常平,简称“仓臣”,熙宁初年设置,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故四司又称“漕宪帅仓”,其设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一切基础,使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

    15、集权得以高度强化。实行“官、职、差遣”制度,不让官员长期掌握某些方面的权力。官,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一种清高的虚衔,也并不是实际有所职掌。只有差遣一类,才是负实责的。因此,宋代官僚只注重差遣,并不注重徒具空名的官位。这是官与职不一致、名与实分开的办法。(3)重文轻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剥夺将领的实际权力,代之以资历较浅易于驾驭的人担任三司将领,重用文臣,压抑武将,作战不设主帅,将从中御。实行募兵制,军队素质下降,大力提高文官的政治地位,扩大科举规模,鼓励台谏议事,形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家法”。北宋沿袭前代的科举制度,又作了发展。大大

    16、扩充了选士的科目和名额,每科取士多达数百名。参加科举的人不再讲门第。“殿试”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由皇帝亲自进行殿试,录取士子,进士也就成了皇帝的门生。大量选拔士人进入统治阶层,形成了庞大官僚体系。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行兵将分离政策,使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北宋养兵百万,却阻挡不住辽与西夏的侵扰。各级政府权力分散的结果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开支巨大。冗官、冗兵以及统治层的奢侈以及土地兼并,造成深刻的社会危机。2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

    17、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御史又称之为台官、宪官或察官,是皇帝的耳目,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六个阶段:(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2)秦

    18、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南朝建立了专门负责规谏的集书省。掌规谏、评议、驳正违失等事,以散骑常侍为主官,或称“散骑省”。隋代并入门下省。(4)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

    19、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5)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至元朝,取消谏院,台谏合一。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6)明清时期的严密阶段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此外明朝还另设锦衣卫、东厂

    20、、西厂,虽然属于特务机构,但依然拥有监察权。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这时期,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已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第二部分近代史一、名词解释题(共60分,每题10分)1租界答: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旧中国在通商口岸划出一块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地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其他国家也先后在中国划界租地,筑路建屋,并实行殖民地制度,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成为它们进行侵略的活动据点。租界有一国管理的(如汉口英租界),也有多国共管的(

    21、如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共管)。新中国成立后,租界制度被取消。2天朝田亩制度答: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力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太平天国推行了作期基层政权的乡官制度,没有实施平分土地和国库制度,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潮政策。3扶清灭洋答:扶清灭洋是清末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口号。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就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后来,“扶清灭洋”这个口号逐渐为各地义和团所普遍采用,成为义和团

    22、的行动纲领。此口号在当时为发动群众参加反帝爱国斗争曾起到积极作用,但“扶清”即导致被清政府利用,“灭洋”亦反映了义和团笼统的排外思想,故有其消极作用。4三国干涉还辽答:三国干涉还辽是1895年俄、法、德三国强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1895年4月,俄国得悉日本将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即与德国、法国共同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无力与三国开战,以清政府支付三千万赎辽银为条件,归还了辽东半岛。此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界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特权。沙俄乘机迅速扩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5创造社答: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7月由留

    23、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6七千人大会答: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七千人大会虽然未能彻底克服党内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但是对于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动员全党坚决贯彻执行以

    24、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20分)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答: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1)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

    2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4)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2简述晚清外交的近代化。答: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观念,也

    26、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朝贡国来对待,直到鸦片战争才迫于世界形势作出变革。(1)表现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政府,没有国家概念,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的基础之上,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将所有与之交往的国家一律看作藩属国,缺乏平等的外交、通商关系。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曾多次来到中国,想与中国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但这种情况直到鸦片战争前也没有任何的改变。清代以前的中国由于没有和外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的需求,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基本上由礼部负责。清王朝雄踞满洲时,为了笼络蒙古王公,设立了“蒙古衙门”,后来改为“理藩院”。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

    27、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理藩院的部分外交职能并入总理衙门,理藩院只负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事务,不再负责对俄交涉,其在清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总理衙门设立前,清朝主要的外交事务由礼部负责,包括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2)近代中国外交转型原因 打破了“华夷秩序”,开始接受西方外交观念、外交制度,是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主

    28、要思想背景。外交官员的努力是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坚实基础。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外交转型起了双重作用。(3)评价中国外交近代化是在列强强大的武力逼迫下被迫实行的。一个自视为“天朝上国”拥有众多藩属国的泱泱大国,在遇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后,被迫放弃天朝尊严,俯就于西方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这既是中国的进步,又是中国融入世界无法回避的选择。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既是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转变,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形象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3“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答:“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渐由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中日民族矛盾。(1)东三省的迅速沦陷,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29、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2)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从此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阶级和党派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3)激发了学生,工人阶级,爱国政治派别等力量的爱国运动,他们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4)东亚局势再度紧张,并持续恶化,最终的结果就是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5)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领顶住蒋介石的压力或者消极围剿红军,或者进行抗日,例如杨虎城、张学良、蔡廷锴、蒋光鼐、马占山等等。直至发西安事变最终实现国共合作一致抗日。(6)对国民党的影响,国民党压力重重,一方面希望尽快围剿红军,平定内部,然后枪口对外。但是红军在毛泽东、朱德

    30、的指挥下,不断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即便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长征,也没有被国民党完全消灭,反而实现了战略大转移,达到陕北,延续了革命的火焰。与此同时,国民党也不得不进行了一些国防准备,例如修建重要的铁路,建立一些重要的工厂和军火工业,进口武器,组建空军,迁移重要企业到内地等等。三、论述题(共30分)评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答: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城市居民为主体的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

    31、中国的传播,它既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因而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有着广泛的历史意义和影响。(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唤起了一代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想的觉醒。“五四”前夜,中国正是东方许多矛盾的焦点。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七十多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努力向西方学习,进行了多次的奋斗,结果都失败了。国家的命运每况愈下,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中国向何处去?改造社会的道路在哪里?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仍然是严重的任务。这个任务落在了当时有文化的一代青年身上。“春雷过后,春笋怒生”中国青年中最先进的分子,以毛泽东、周恩

    32、来、邓中夏等为代表,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实践,探索救国的新道路。在五四时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大胆地冲破旧传统,他们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主张,出现了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并有力地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大解放。正如毛泽东当时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落后思想。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是新文化的号角,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写了大量的文章,猛烈地抨击孔孟之说

    33、,揭露了三纲五常,忠孝节烈的封建道德,号召青年男女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起到了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的作用。并响亮的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等口号。(3)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从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我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全国各阶层的人民都受到了影响。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这种民族主义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不仅推

    34、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使中国现代化保持了与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这场运动激发的民族主义和爱国热情,形成一个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五四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进行了从来不曾有过的猛烈的攻击,在一代青年中打垮了这个最顽固的堡垒。这个顽固堡垒的倒塌使封建统治下的奴隶们第一次有了作为人的自我觉醒,认识到了自己是独立的人,有做人的权利。(4)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35、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尽管完全是自发的反抗运动,同时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思想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2015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古代史一、名词解释题(共45分,每题9分)1初税亩2玄学3贞观之治4澶渊之盟5摊丁入亩二、简答题(共42分,每题15分)1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涵及其意义。2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内涵及其影响。3简述王安石变

    36、法的内容。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1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的异同、优劣。2唐宋变革的表现及对唐宋变革论的评价。第二部分近代史一、名词解释题(共60分,每题10分)1魏源2京师同文馆3戊戌变法4新青年5黄埔军校6中央研究院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20分)1晚清湘、淮军的兴起及其影响。2简评义和团运动。3简评抗战时期的两大战场。三、论述题(共30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文化思潮,试列举之。选择其中的一种予以评述。2016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古代史一、名词解释题(共45分,每题9分)1削藩策2宗主督护3唐律疏议4庚戌之变5地丁合一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

    37、15分)1刘秀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和意义。2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意义。3举例说明元朝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成就(不得少于三项,并做简要阐释)。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1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兴衰的历史原因。2如何理解汉学与宋学的对立,兼及你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的认识。第二部分近代史一、名词解释(共60分,每题10分)1讨粤匪檄2江南制造总局3天津教案4华兴会5雅尔塔会议6论持久战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20分)1简评晚清清流派。2简述清末民初新史学的兴起。3简评中国土地法大纲。三、论述题(共30分)国民乡村建设运动述评。2016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古代

    38、史一、名词解释题(共45分,每题9分)1削藩策答:削藩策是西汉名臣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削弱同姓诸侯国势力的建议。汉高祖时期建立郡国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刘姓藩王。这些藩王发展到汉景帝时期尾大不掉,开始威胁中央的权力。晁错针对地方藩王的问题,向汉景帝建议削藩,在削藩策一文中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进行削藩。2宗主督护答:宗主督护是北魏初期实行的地方行政政治制度。十六国大动乱时期,留在北方地区的汉族世家大族与地方豪强通过修筑坞壁自保的方式而成为坞主或壁帅,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

    39、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地主被称做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3唐律疏议答:唐律疏议是唐朝颁布的一部关于刑律和注疏的国家法典,又称永徽律疏。唐初在开皇律基础上,制定出贞观律武德律。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对贞观律武德律加以修改、注疏,成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其内容上有五刑十恶,量刑定罚上有所减轻。此法典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家法典,对后世影响深远。4庚戌之变答:庚戌之变是明嘉靖年间蒙古俺答汗率军围困明朝京师而引起的一场事变。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率大军绕大同直抵北京城下。后各路勤王军陆续赶到,仇鸾为

    40、大将军节制诸路军兵。兵部尚书丁汝夔执行严嵩的坚壁不战政策,俺答汗率兵在城外焚掠八日而退。事后严嵩杀丁汝夔以塞责。因此年为庚戌年,故名。5地丁合一答:地丁合一是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该制度源于康熙年间,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分摊为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该制度的实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1刘秀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和意义。答: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先后实施了一些措

    41、施,主要有:(1)措施 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力a加大尚书权力,正式成立尚书台,为政务官,下设尚书郎专掌文书。b尚书台成为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六曹尚书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掌管事务与三公九卿多有相重。加强监察机构a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改任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权位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b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c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确定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给刺史固定治所,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直接上奏皇上,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废除内地郡国都尉a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官,取消地方武官,并职太守,取消每年一度的

    42、“都试”之制。b所罢都尉仅限于内郡,边郡因多事仍置都尉,以佐太守,分部领兵。退功臣进文吏a封侯褒扬,给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以褒赞其建朝之功。b奉朝请,即让功臣居家静养,不任吏职,朝廷有事即奉请入朝参与议事。c多次征召“天下俊贤”,收罗天下文士充任吏职。d完善了自西汉以来的察举制。倡导儒学,宣布图谶于天下a整理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儒学正式成为王朝钦定的正统思想。b公元56年,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企图强化思想统治。以柔道治国采用道家休养生息的主张,恢复经过长期战乱的社会安宁。释放囚奴,减轻刑法a大量赦免囚犯和奴婢,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恢复。b释囚奴轻刑

    43、法,安定了人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削弱诸侯王势力a从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一年,主要分封刘秀宗室叔侄兄弟为王。建武十五年,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刘秀之子,共封皇子十人为公。b建武二十四年(48年),刘秀诏有司申明旧制阿附蕃王法。从明帝开始,减少诸侯王的食封。(2)意义东汉初年,经过军事上的统一,对政府机构与职能的调整,对功臣的妥善安置,以及在以柔道治国思想下,采取的倡导儒学、释放囚奴、减轻刑法、削弱诸侯王势力等措施,东汉王朝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固,为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意义。答:唐代的科举制度在隋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优化,使得这一制度逐步完善,主要内容有:(1)内

    44、容 常举常举,共八科,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制举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武举武举,武周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2)意义唐代的科举制度的完善,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选择人才和培育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

    45、科举考试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繁荣。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学风,至明清时又发展成僵化禁锢的八股体制,更是使科举制度弊病百出。对国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期的东亚国家新罗、日本等国家也学习中国,实施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发展到近现代,对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3举例说明元朝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成就(不得少于三项,并做简要阐释)。答:蒙古汗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

    46、坏,但是经过元朝政府一系列恢复措施下,元代的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1)农产量大风提高元代的农产量在忽必烈等重视农业生产的情况下,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如陕西关中地区的小麦“盛于天下”。关、陇、陕、洛出现了“年谷丰衍,民庶康乐”的景象。特别是江浙行省,占元代岁入粮的三分之一强,是当时农产量最高的地区。(2)棉花的推广棉花到元朝中后期种植已比较广泛。当时大半个中国已普遍种植棉花。(3)农业科学著作的编纂 农桑辑要元世祖时,为督促农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司农司编纂了一部农桑辑要(7卷)颁发各地。此书在元代多次刊印,仅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就印过1万部,“刊行四方,灼有

    47、明效”。此书影响远及国外,朝鲜李朝实录中就有推行农桑辑要的记载。农书王祯的农书是元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还设计过木活字及转轮排字架。农书之末附有他的造活字印书法一文,是目前所知的系统叙述木活字版印刷术的最早文献。农书出版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约13.6万多字,插图281幅,分三大部分:a农桑通诀,综述我国农业发展概貌,分列农事、牛耕、蚕事等多项农事问题。b百谷谱,分述谷、瓜、蔬、果、竹木、经济作物等的栽培方法及备荒问题。c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细的图解。农桑衣食撮要农桑衣食撮要两卷,畏兀儿人鲁明善(名铁柱,字明善)于1314年出版,是农历性质的农书

    48、。其内容以中原地区农事为主,兼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经验,其中如收羊种、造酥酒、晒干酪等的方法,具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色。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1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兴衰的历史原因。答:我国古代科技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在走向近代的过程中却逐渐衰落了,主要原因有:(1)兴的原因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我国自古以来对教育都比较重视,也动用国家力量进行人才的培养,这些都为文化、科技等发展产生了影响。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

    49、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统治者对外实行开明的文化、宗教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正常交流和发展。隋唐、宋元时期,我国与国外的交流活动比较繁盛,此时的科技发展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特别是宋元时期,可以说达到了我国科技的顶峰阶段。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视为“农本”思想的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我国统治者自古以来就重视农业的生产,所以对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技术生产等方面重视程度就比较高,一般会动用国家力量进行对天文历法的校订,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普及等等。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2)衰的原因 制度和政策的阻碍政治上没落的

    50、封建制度及闭关锁国在封建社会末期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封建制度下统治阶级专注于统治阶级的利益,不以科学技术发展为目标,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政策上的支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与外国的科学技术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科学革新、科学革命得不到必要前进。物质保证的缺乏经济上财富掌握在少部分统治者阶级手中,科学技术发展得不到有效支持。封建体制下的社会财富掌握在少数统治阶级手中,科学技术发展得不到物质的支持很难前进,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探索的过程,得不到充裕物质保证的科技,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文化传统的束缚文化上重文轻技和迷信落后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儒家思想和文化处于正统地位,科


    注意事项

    本文(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为本站上传会员【雁**】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