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出世与入世:论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_王雅宁.pdf

    • 资源ID:304601       资源大小:1.20M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出世与入世:论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_王雅宁.pdf

    1、1 0武术研究2023 年 7 月第 8 卷第 7 期出世与入世:论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王雅宁 洪 浩河南大学武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摘 要:少林寺闻名遐迩,对少林武术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诸多学者分别从武术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对少林武术的历史与文化、拳种特色与技术体系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哲学层面上对少林武术的出世精神和入世意义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少林武术在完成“禅武合一”过程中也实现了出世与入世的有机融合,既用出世之道规范少林武术的德艺修炼,又用入世之法指导少林武术的社会活动,最终成就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美名,并使少林武术成

    2、为中国武术的一个象征符号。旨在引导世人正确看待目前少林武术面临的社会争议,积极促进少林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少林寺 少林武术 武僧 出世 入世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3)70010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7BTY106。作者简介:王雅宁(2000),男,学生。研究方向:少林武术。通讯作者:洪浩(1971),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原武术。作为千年古刹的少林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寺庙,它拥有 1500 多年的历史,是高僧辈出的“禅宗祖庭”。然而,少林寺在当今社会名声斐然,却并非仅以

    3、佛教闻名,而是以武术扬名。这除了因为少林寺与武术在历史上有着不解之缘外,还要得益于1982年由李连杰主演的武打电影少林寺和 1980 年代风靡大陆的武侠小说。电影和小说中建构出来的天下无敌的少林武术形象进一步使少林寺声名鹊起,最终塑造了“禅武合一”的少林武术世界形象。如此就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佛教教义和武术功夫是如何实现“合一”的?“禅武合一”是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发展佛教的迫切需求?在“合一”的过程中是以佛教合于武术还是以武术合于佛教,抑或是二者的两厢情愿?本研究将从出世精神和入世意义两方面探究少林寺与武术的不解之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理清将有助于少林武术在拳种本体范畴中的自我完善

    4、,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途径与方法,同时还有利于为少林武术在当今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1 从佛教的出世与入世说起出世与入世在西方是佛学用语,在中国则被广泛用于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领域。出世就是指“摆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入世则是指“投身到社会里”。1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论著中就有了入世、出世之分歧,2有人宣称出世修道好,也有人倡导入世生活更好,各执一词争论不已。其实,佛教认为出世与入世是共名而同出的,且相互依存、相辅相成。3然而,要了解佛教中出世与入世的教义就必须首先弄明白“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关系。11 佛教的“小乘”与“大乘”之别西方学术界把印度佛教的

    5、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期佛教”时期(约公元前 6 世纪末叶-公元前 4 世纪中叶),从释迦牟尼创教到其最初弟子们所信奉的佛教;二是“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2 世纪),即由于戒律和教义产生分歧而导致僧团内部发生分裂、分化的时期;第三个阶段就是“大乘佛教”时期(约兴起于公元前 1 世纪)。由此发展历程来看,“大乘佛教”很显然是从“部派佛教”中分化出来的。“大乘佛教”兴起之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学说,所以受到了传统学说攻击而被称为“外道”“魔说”“非佛说”等。此时,该教派出于争夺正统地位的迫切需求,便自称为“大乘”,并把此前的佛教一律贬称为“小乘”,以显示本派教义的优越性

    6、。后来“大乘佛教”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流。现在的学术界虽然依旧沿用“小乘”“大乘”的称谓,但是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贬义的成分。DOI:10.13293/ki.wskx.0101171 112“小乘”佛教的出世精神佛教把人生看成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充满着“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等无量诸苦”,4以此宣扬一切皆苦、苦海无边的观念,所以佛说:“诸受皆苦”。人若想离苦得乐,就必须脱离世俗生活,抛弃短暂的物质享受,放下眼前的个人忧悲苦恼,通过苦修佛道克制自我、规训自我,从而超越世间无常、苦空,脱离生死烦恼,获得人生永恒而真实的生命,最终实现“转暗为明,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转苦

    7、为乐”的出世目的。通过自我修炼达到涅槃寂静、清净无为的境界,正是小乘佛教出世思想的主要特征。所以说,小乘佛教注重自度,即自我度化,鼓励人们通过严格修行而获得自我解脱。13 “大乘”佛教的入世意义如果说“小乘”比较强调“自度”,也就是自我解脱的话,那么“大乘”就是比较重视“度他”,也就是拯救众生。“与“小乘”鼓励个人的严格修行不同,“大乘”号召信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与拯救众生(度他)结合起来。”5也就是说,“大乘”佛道既要修身养性以自利,还要深入到人世间度化众生以利他。始终抱有一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的无畏精神,从事着一种对社会、对大众有利的事业。这种拯救世人于苦海的壮志伟行正是“

    8、大乘”佛教追求入世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而这种入世精神也正好契合了武术人敢担当、乐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牺牲精神,故而,当少林寺僧掌握了攻防技击性极强的少林功夫之后,就会依照佛法,本着入世精神主动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武林事件中,用自己的身体、武功“严持佛戒,自行化他”,通过惩治邪恶、锄强扶弱等武力行为有效防止社会罪恶案件的发生。在少林寺僧律己修身、广度众生的过程中,既净化了身心,又净化了社会,最终创造了“禅宗祖庭”和“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美名,使少林武术足以在武林中扬名立万。2 出世精神:使少林武术独树一帜出世,意味着摆脱世间情欲和社会普遍追求的功利对人身自由的束缚。对佛教而言,一切问题的本源都

    9、是出自人类本身而不是外面,所以人若想获得精神上的超脱涅槃,就必须使他走向内心,通过自身苦心修行这一中介,勘破宇宙间的生生死死。6这种对自我的强调和对身体的关注,正与“以身体道”的武功锻炼不谋而合。7故此,通过身体为媒介进行勤修苦练以达到预期的修炼目的,就成了少林佛教与少林武术的共同追求。21 从佛教的觉悟到少林武术的武德自律佛教的本质是追求道德清净,所以非常看重“觉悟”,一是自觉;二是觉他。自觉就是自我教化,觉他就是教化他人,这两个层面共同强化了佛教道德教化的功能,劝导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不断“为善去恶”8的苦修过程中逐渐形成道德自省,以恒久地

    10、保持内心的清净。佛教的许多道德理念与伦理规范,比如缘起因果、去恶从善、自觉觉他、平等慈悲等价值观,都已成为“驱动人们自觉进行道德实践的内在力量”,9极其有利于个人道德自觉的形成。对武术来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武德”规范和要求。10而在佛教道德自省的教化之下,少林寺更是把武僧的武技行为明确的上升到了道德层面,不管是门规戒律的制定,还是武林事件的评判都无一例外地以武德为依据和标准。11故此,少林武术不光有着丰富的武德教化内容,还有各种严格的戒律(如,习武“十诫约”),其目的就是力图经过长期的教化与惩罚把对武僧的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自律,使其自觉主动地利用已经内化于己的伦理道德进行自我控制

    11、、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1222 从佛教的禅定到少林武术的训练方法禅定为佛教术语,是禅和定的合称。禅,意为静虑、思维修性等,指在寂静的心态下思虑;定,则是指各种修炼方法所达到的深浅不等的寂定心境。13简单地说,禅定就是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佛教在修习禅定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调身、调息、调心的静坐方法,这与少林武术内功的某些锻炼方法十分相似。也可以说是少林僧人的禅定之术深刻影响了武术内功的修炼之法,因为少林武术内功在明末清初才逐渐形成,而禅定则在三千多年前随着佛教的诞生就已经出现了。其实,佛教的禅定和少林武术内功都是一种心理锻炼的方法,有助于人们“制心一处”,排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干

    12、扰,做到物我两忘,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进而促进身体健康。如,“一指禅”“易筋经”“八段锦”“洗髓金经”等少林武术内功,都是在大脑进入一种入静、虚空、轻松的状态时,把意念集中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经络穴位,通过引导内气的运行或引发经络的感传,而开发人体潜能,达到强健身体和增强攻击力的锻炼效果。14总之,少林武术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动吸收了佛教禅定中的思想、方法,并通过历代习武僧人的反复实践,最终才“层累地”促成了少林武术内功的发展壮大。23 从佛教的“不杀生”到少林武术的拳棍技艺佛教出世修行的一条主要原则就是以慈悲为怀、禁止杀生,比如,印度佛教为了不危害蚯蚓、蚂蚁的生命甚至严禁僧人“掘土垦地”

    13、。虽然中国佛教在世俗化的进程中对“不许杀生”的禁律相对有所松动,但是爱惜生命、不动刀刃等利器仍然是少林佛教徒苦修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佛教还极力宣扬克制、忍让、非暴力等出世教义,对强烈攻击性的杀戮、争斗、伤害等行为是绝不容忍的。所以,喜欢练武的少林寺僧人绝对不敢公然冒犯禁止杀戮的教义而整日舞弄那些金属利器。然而,他们却采取了“弱者抵抗”的智慧,无奈之中选择了棍术和拳术作为习武的主要内容。1 2除了拳,之所以还选择棍,那是因为在选择之初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至少在明代以前)棍在中国并不是一种武器。明代何良臣在阵纪中曾列出了当时武器的种类:“每以枪、筅、弓、弩、标、铳为长兵,刀、镰、钗、钯、牌、

    14、斧为短兵”,15其中并没有棍。由此可知,当时的兵器或是金属、或有锋刃,而棍则既非金属又无锋刃,所以自然就不属于“凶器”之列了,故此非常适合佛门弟子随身携带。这样不光迎合了佛教出世修行的教义,同时还满足了少林寺僧强身健体、保卫寺庙的武术需求,最终促进了少林武术独具特色的拳棍武艺的形成。3 入世意义:使少林武术名震武林由于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儒家“建功立业”思想的影响,加之佛教思想本身就有入世修行的主张,所以少林武术在整个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进而形成了“度人为善,禅也;禁人为恶,武也”16之禅武合一的独特景观。少林武术对社会价值的思索、对社会现实

    15、的关注,最终使它走向入世而成为武林的泰斗。31 少林武术走向军事化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北魏太和十九年(495 年)孝文帝敕建少林寺,527 年菩提达摩到达少林寺广集信徒开始传授禅宗。此后,随着寺院的逐渐扩大和僧徒的日益增多,寺庙经济也殷实膨胀起来。就少林寺来讲,北朝、隋、唐历代统治者都曾“钦赐”大量田地作为少林寺庙产,这就使少林寺俨然像一个封建大庄园,甚至使得少林寺僧人不必再“沿门托钵”转而成为依靠出租经营上万亩田产和房产的富有阶层。如此以来,少林寺就必然会产生拒“贼”、护庙的强烈需求。然而,当大一统的专制国家机器(军队)不能承担这种义务和职责时,保护寺庙财产、维护寺庙利益等重任就

    16、成了少林寺自己的事,于是所谓“武僧”“僧兵”的存在意义就自然凸显了出来。17同时,随着少林武术朝着军事化方向的发展,其训练内容和组织特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上更加注重少林武术的攻防实战性,比如,一招制敌等;二是在活动形式上更加偏重于集体行动,比如阵战等。这样,少林寺一旦拥有了军事化的少林武术,就能够于紧急状况下,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组建起一支可以从事战斗防御的武装组织。由此可见,此时的少林武术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等个体化功能,18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公开的以少林寺为中心、以僧人为习练主体、以少林武术为标志的军事化僧人集团。32 少林武术显现政治化在佛教传

    17、入中国并本土化后,其“息心去欲、清净善性”的劝世宗义非常有利于统治阶级宁邦御民的治国方略。19故此,佛教就不可避免地与封建政治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其实,统治阶级并不仅仅满足于在思想上力所能及的利用佛教教义来教化国民,而且还常常在危急时刻利用军事化之后的少林武术来替代正规军或镇守边关,或平乱抗倭,或训练士兵。20例如,现存的少林寺塔林中记载了明朝正德年间一位武功高强的武僧周友,他曾“蒙钦取宣调”而镇守边关。另外,碑文中还记载,少林武僧曾协同官军平定了多支反抗政府的农民武装,如元朝末年的“红巾军”、明朝正德五年的“刘六、刘七农民军”以及清朝嘉庆年间的“王堂、师尚诏农民军”等。21明代中叶,我国

    18、东南沿海遭受倭寇之乱,少林僧兵又应召赴边,在抗倭卫国战争中大显身手。22同时,少林僧兵还常常以武术教官的身份对士兵进行训练,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明史 史记言传记载:“陕当贼冲,记言出私财募士,聘少室(少林)僧训练之。八年冬十月,流贼犯陕,记言御之,斩数十级,生擒二十余人。”23由此可见,少林武术在成功完成“军事化”之后,又显现了其“政治化”。33 少林武术实现社会化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逐渐从朝廷的政治倚重中游离出来,少林武术也开始深入广袤的民间,朝着世俗化、社会化的方向迅猛发展,实现了少林武术的另一个重大转折。少林武术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名望的确立;二是社会责任的承

    19、担;三是社会价值的开发。首先,从明代的“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到清代的“今人谈武艺,辄曰:从少林寺出来”,再到现代的“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术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更成为国内外习武者无限景仰的武术圣地。24随着少林武术的声名远扬,少林武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社会名利的洪流。其次,在武术所固有的技击属性和独特的道德教化功能的共同作用下,习武之人会产生一种担当意识和正义感的高度自觉,常常在惩治邪恶、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中发挥一定的作用。25少林武僧更是如此,在他们看来,不光要自己修德行善,更要惩治邪恶、维护社会安宁,这才是最大的“善”。所以,他们往往本着入世精神服务社会,通过抑强扶弱、

    20、锄恶除奸、见义勇为、舍身救难,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第三,名声显赫之后的少林武术已俨然成为一道人文景观,其诸多潜在的社会功能逐渐得到了开发。比如,很多游客慕名来到少林寺就是为了一睹少林拳的风采,在这种需求之下,少林武术的娱乐表演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再比如,鉴于少林武术的“名震武林”,少林寺已经升华为习武者朝拜的圣地,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武术爱好者前来观摩学习,这一潮流极大地强化了少林武术“以武会友”的文化交流功能。而在少林寺自然景观和少林武术人文景观进行新一轮有机融合的当今社会,少林武术的社会价值必将朝着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1 34 结语佛教的出世与入世本是一脉相承,它传入中国本土化之

    21、后更是实现了“出”与“入”的融合和统一。如今,少林寺因“上市”“触网”“海外收购”及“世界武林大会”等一系列事件,备受社会关注。有人认为这是少林武术与时俱进的理性发展,也有人说是六根清净的佛门沾上了浓浓的铜臭味。其实,这两种观点都颇有偏激。如果我们从出世自我解脱与入世解脱众生的视角来关照少林武术,就会发现少林武术早已实现了出世与入世的有机融合。少林武术在主张通过自身武功修炼来解脱自我的同时,还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来度化众生,在改造自我的同时,也在人文伦常和社会规范中找寻着少林武术的价值与武术人生的意义。总而言之,检验少林武术实践活动的唯一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少林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是否有利于

    22、少林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M 第 5 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9,11622 罗永麟 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 J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3-373 胡鸿章“出世、入世”的不二法门观 J 中国气功,1997(12):34-354 方立天 佛教哲学 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495 魏 道 儒 小 乘 佛 教 与 大 乘 佛 教 J 百 科 知识,2009(5):44-466 黄忠晶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2457 闫民 身体观视域下太极拳的哲学意蕴 J 体育科学,2016(

    23、2):90-958 李富华惠能与坛经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1019 王 国 棉 佛 教 文 化 与 道 德 自 治 J 五 台 山 研究,2014(4):46-4910 左丘明 左传(上)M 北京:线装书局,2007:11911 唐韶军,李洋“玩拳、说拳、亮拳”对村落文化空间的构建基于冀南广宗县前魏村的梅花拳田野调查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6):64-6812 唐韶军,戴国斌 规范,监视,检查:武术教化的福柯式解读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7):13-1613 张 纪 仲 中 国 长 寿 大 典 M 北 京:华 龄 出 版社,2003:26714 陈新萌,赵光圣 身体

    24、的“在场”与话语的“缺席”:武术缄默知识研究 J 体育科学,2016(2):25-3115 何良臣 阵纪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416 释大悲 佛武百拳 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17 郝勤 论中国佛教与少林武术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4):32-3818 刘 文 武 武 术 基 本 理 论 问 题 反 思 J 体 育 科学,2016(3):20-2919 王志平 帝王与佛教 M 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420 周伟良 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 J 体育文化导刊,2004(1)69-7321 无谷,刘志学 少林寺资料集 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

    25、82:222 查继佐 罪惟录(卷 20)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88423 张 廷 玉 明 史(卷 292)M 北 京:中 华 书局,1974:748924 周伟良 易筋经四珍本校释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3425 唐韶军 武术精英研究:从传统乡村自治和当代县域治理的视角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2:104Detachment from Secular Affairsand Involvement in Secular Affairs:Researchingof Buddhist thought on Shaolin Martial ArtsWang Yani

    26、ng Hong Hao(School of Wushu,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0,China)Abstract: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Shaolin martial 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wushu and history In addition,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are done at philosophical level to have discussions on the si

    27、gnificance of“detachment from secular affairs”and“involvement in secular affairs”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combination of Buddhism and wushu”also leads to the combination of“detachment from secular affairs”and“involvement in secular affairs”,hence making Shaolin martial arts a sym

    28、bol of China wushu The aim is to guide people to have a correct attitude on the current social controversies faced by Shaolin martial arts,so a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haolin martial artsKeywords:shaolin temple shaolin martial arts wushu monk detachment from secular affairs involvement in secular affairs


    注意事项

    本文(出世与入世:论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_王雅宁.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