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1世纪以来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的重塑:以新疆北部牧区为例.pdf

    • 资源ID:303336       资源大小:2.21M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21世纪以来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的重塑:以新疆北部牧区为例.pdf

    1、2023年第3期(总第171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21世纪以来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的重塑:以新疆北部牧区为例罗意,古力扎提(新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摘要:21世纪以来,新疆北部牧区牧民在非农产业务工就业和进入城镇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半农(牧)半工”的生计模式,进而促成牧区社会进入后定居时代。调查发现,定居后牧民面临着农牧业生产边际效益下降与草原生态环境快速退化双重暴露的困境,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从平衡走向了失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新疆北部牧区牧民生计方式持续调整和优化,为重塑牧

    2、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应持续优化牧民生计方式,推动新疆北部牧区走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牧民与草原的和谐共生。关键词:新疆北部牧区;生计方式;后定居时代;草原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C95-05:Q9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3)03-0022-10DOI:10.20076/ki.64-1065/G4.2023.03.003一、问题的提出游牧常被视为一种顺应草原生态环境且对草原生态环境无害的生计和生活方式。牧民通过移动利用非平衡草场资源来维系与草原生态环境的短期平衡,又通过“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模式维系与草原生态环境

    3、的长期平衡1。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游牧社会普遍进入以定居为主要形式的有组织的社会文化变迁进程。定居通常由游牧社会所在国政府推动,并以发展之名引导牧民选择定居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的生计方式。相关配套政策还包括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建设,旨在改善牧民生活条件和提升牧民参与区域和国家发展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改变“牧区生产艰难,牧民生活艰苦”的境况作为牧区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引导牧民逐步定居,并在气候与水土资源条件适宜之地发展农业。以新疆北部地区为例,20世纪60年代后在山间盆地与河谷地区建设了一些农业队较早的牧民定居点。这些地方通常还是基层政府、医院、学校和社

    4、队企业所在之处,成为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牧业队的牧民逐步实现了“半定居”,在温暖的河谷、山间盆地周边营建永久性村落并开垦打草场。冬季,老人和孩子在村中生活,年轻人到冬季牧场放牧。一些家庭将孩子寄宿在农业队亲戚家中,方便就学。1986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加速发展北疆收稿日期:2023-03-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牧区乡村振兴进程中优化牧民生计策略调查研究”(22BMZ009);国家民委新疆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2021年委托课题“新疆北部城乡二元生活形态调查”(21ZD021)作者简介:罗意(1981),男,重庆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国家民委新疆

    5、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人类学、游牧人类学研究;古力扎提(197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游牧社会研究。引用格式:罗意,古力扎提.21世纪以来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的重塑:以新疆北部牧区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022牧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向牧民宣传定居的好处和意义,采取多种办法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牧民定居下来”,提出了牧区“五好”建设(建设好水利设施、牧场和草场、道路、棚圈及居民点)2。在此背景下,新疆牧民定居进程大大加快。到2014年年底,新疆累计实现游牧民定居21.7

    6、万户,定居率达到78.7%3。新疆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规划(20112020)明确要求,到2020年末解决16.93万户、76万多名牧民定居工作4。以笔者近年来在新疆牧区调查的情况来看,牧民定居率已逐年提高,一定程度上定居不再是牧区社会转型的核心问题了。定居不仅深刻改变了牧民的生活方式和生计方式,还推动了游牧社会人口结构、文化与知识体系、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导致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平衡关系的破裂5。定居游牧民需要经历一个痛苦但又必然的“再社会化”过程,并适应处于变迁中的草原生态环境6。定居从两个层面改变了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首先,定居和农业改变了牧民对草原资源的利用方式,即变移动式、季节

    7、性利用为固定的常年利用。这加剧了对草原资源提取的力度,造成草原生态环境出现不可逆的退化现象7。其次,定居后牧民社会遭遇了“人口爆炸”。这是人口再生产模式从传统型转向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结果,而这又受到定居后医疗卫生体系快速建成、牧民生活条件改善和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跨文化比较研究表明,游牧社会完全定居后的人口翻倍周期为1520年,仅相当于游牧状态下的约1/48。20世纪80年代后,草原生态环境退化和游牧社会面临的环境风险成为游牧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领域,焦点是草原碎片化与游牧文化碎片化的相互强化问题5。面对不断退化的草原生态环境,牧民需要通过增加畜群规模、

    8、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劳动和生产投入、采用更高效的生产技术等方式来维系现有经济水平。这反过来会强化牧民从生态环境中提取资源的力度。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吐尔洪盆地的调查发现,定居后牧民较快人口自然增长与农业发展相互强化的过程改造了盆地自然景观,诱发了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使牧民与草原的关系由平衡走向失衡7。继续从事畜牧业的牧民则会陷入“增加载畜量降低草原生产力降低牧民收入再增加载畜量”的恶性循环圈9。长期如此,牧民应对环境退化的能力就会下降,生计与发展计划也将受阻,面临双重暴露的困境10,也即当环境已经开始退化,人们选择了通过增加生产投入来维系现有生产体系及其效益,不仅会导致经济生产边际效率递减,还会进

    9、一步加速环境退化11。新疆牧区已有研究支持了双重暴露的假设。首先,牧户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出现了“生计困境”12。牧民的首要生产目标仍然是“扩大养殖规模”,认为“尽可能饲养较大规模牲畜头数”最为重要,表明牧业仍是牧民获取生活资料、谋求生存的手段13。其次,草原普遍退化。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2005年监测,全国90%以上可利用天然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轻度退化面积占57%,中度退化面积占31%,重度退化面积占12%14(6)。要摆脱困境,就要有效释放牧区的人口和资源压力,推动牧民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近期,新疆北部牧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草

    10、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地生效等为牧民调整和优化生计策略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为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的重塑提供了可能。基于新疆北部牧区的调查,本文分析探讨定居后牧民面临的双重暴露困境,对牧民生计方式调整和优化情况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重塑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的可能路径。二、定居后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的失衡人类学的研究揭示出,定居后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都很难维系5。在此,我们利用不同时期人口数据、经济数据和田野调查资料对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失衡的过程0232023年第3期(总第171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牧民面临的

    11、双重暴露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疆北部牧区人口资料相对匮乏,但还是可以通过一些零散的数据构建出牧区社会的人口再生产模式。本文人口数据来自哈萨克族,因为哈萨克族在新疆牧业人口中的比重最高且分布最广。1949年新疆人口死亡率为20.8215(180),考虑到牧区自然条件恶劣、牧民移动的生产生活方式、疾病和频繁战乱等因素,牧区死亡率应高于全疆平均值。1963年,哈萨克族人口较为集中的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人口出生率分别为39.45、43.58和45.24,处于自然生育状态,应可作参照16(84)。以此来看,哈萨克族人口自然增长率应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人口再生产模式属于传统型。定居后

    12、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游牧社会经历显著的人口转型。死亡率快速降到正常水平,但因劳动力需求、社会结构、生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出生率仍会在较长时期保持高水平,导致高自然增长率,带来“人口爆炸”17。1974年哈萨克族人口死亡率为10.1,1990年降到6.85,2010年降至5.15。1963年人口出生率大约为45,19701980年在3540区间波动,1990年后维持在20上下,2000年后又略微下降了23个千分点15(176,180)。以此来看,20世纪6080年代哈萨克族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常年保持在30以上的水平,人口再生产模式是过渡型。1988年,新疆北部牧区落实了计划生育政

    13、策,使得哈萨克族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因前一阶段出生人口进入生育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虽已放缓,但仍保持在15左右,人口再生产模式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转变。哈萨克族人口由1949年的44.37万人增至2000年的124.5万人,再增至2010年的146.3万人15(124)。20102013年,我们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吐尔洪盆地的调查显示,20世纪50年代前,该盆地是哈萨克族四个部落350户近2 000名牧民的春秋牧场和冬季牧场。1952年,政府组织牧民开垦耕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建设学校和医院,由此拉开了定居的序幕。1959年对畜牧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盆地

    14、组建吐尔洪公社和公私合营第一牧场,约1 200名牧民在此定居生活。之后,盆地人口快速增长,1965年增至2 000人,1990年增加至6 000人,2012年增至14 000人。在2012年盆地总人口中,哈萨克族人口占81.8%,汉族、回族和维吾尔族人口合计占19.2%,可以说,增加的人口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新增的人口去哪儿了?可以说,不同时期哈萨克族人口的行业分布数据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19902010年,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哈萨克族人口从82.57%降到了78.01%,又回升至78.89%。从职业分布来看,19902010年,哈萨克族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比例从80.35%降至

    15、77.22%,又回升至 78.10%。从城乡分布来看,2000年到2010年,哈萨克族乡村人口的比例从84.93%降至77.94%15(158159)。这些数据说明,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在乡村,并被填充到了农牧业中。以吐尔洪盆地为例,新增人口被有组织地分配到新建的村落中发展农业,到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了13个村落的布局。1984年包产到户时,确定了“生不增,死不减”的原则。家庭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生活单位,需要在内部解决新增成员的耕地问题。由于盆地已无开垦耕地的空间,家中子女众多,1984年后出生的牧民很难获得耕地。在牧区,这类没有耕地或耕地很少的家庭被称为“小户”。新疆北部牧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定

    16、居点多,只能种植荞麦、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产量不高。20世纪70年代,吐尔洪盆地亩均产量不足50公斤。由于常年连续耕作,又未采用轮作、轮耕等耕作制度,土地退化较快。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用水日益紧张。为维系农业生产,牧民开始使用20世纪40年代新疆婴幼儿死亡率统计数据显示,南疆为600、北疆为400、柯尔克孜族地区为560。1983年,贾忠科利用甘肃阿克塞的人口调查资料估测出20世纪40年代当地哈萨克族婴幼儿的死亡率为80。另有数据显示,1949年之前哈萨克族男女平均寿命仅为3040岁。可以发现,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战乱和疾病等因素造成牧民人口的死亡率较高。参见:张天路,等:中国穆斯林人口

    17、,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贾忠科:哈萨克族人口素质分析,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3年第2期。024农家肥和化肥。在调查期间,一位牧民说:“我1994年20亩地只用了1袋子底肥(50公斤),2012年用了6袋子底肥和6袋子化肥。”政府对水库堤坝进行了加固,硬化了水渠,在盆地各处打了48口50米以上的深井,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一些牧民也尝试在耕地边上修建蓄水池,采用滴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然而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益并未得到提高。一方面,仅有1/3的耕地亩产能达到150公斤,大部分耕地的亩产停滞在50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生产成本增长较快。20102013年,在盆地的调查发现,除去自食粮

    18、食和生产成本后,农业生产几乎没有什么收益。在新疆牧区,羊和牛的存栏量和出栏量变化大体可反映牧业发展情况。19782017年,羊的存栏量由1 927.3万只增至4 030.5万只,牛的存栏量由222.4万头增至433万头,增幅分别为109.13%和94.69%。羊的出栏量由382.8万只增至3 605.6万只,牛的出栏量由18.8万头增至259.27万头,增幅分别为841.9%和1 279.1%3。202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1 038亿元,较2015年增长60%18。然而,若是考虑牧区人口高速增长的事实,牧业发展的效益很大程度上被增长的人口抵消了。相关数据显示,新疆牧区牧业生产成本增长较快。199

    19、02003年每百只羊的生产成本由2 117.10元增至6 331.21元19,到 2011年又增至 13 183元20。与生产成本快速增长相比,牧业生产的纯收益却增长乏力。19902003年,百只存栏羊的纯收益从167.29元下降至127.10元19,到2011年才增至242元20。简言之,从牧户层面看,牧业生产的边际效益并未提高。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草原退化加速,在国家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下,草原退化仍未得到有效遏制。20世纪末,新疆85%的天然草地已经处于退化之中,其中,严重退化的草地面积达到 37.5%。草地产草量和植被覆盖率与 20 世纪 60 年代相比下降 30%60%,

    20、严重地区下降,60%80%21。草原退化还会诱发生态系统其他部分发生退化,产生系统性影响。以吐尔洪盆地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草原生态景观已经因营建村落、兴修水利、开垦耕地等转变为农田生态景观。由于耕地持续扩张和常年连续耕作,耕地退化、水资源紧张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盆地周边山林和草场也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60年代以来,盆地牧民经历了三次建房热潮,主要原料来自周边山林。盆地冬季漫长且异常寒冷,每户牧民家庭都需要从山林中伐木以满足长达8个月的供暖需求。政府、机关单位、学校需要的建材和燃料同样取自山林。人口增长、村落分化和家庭析分都加剧了对山林资源的索取。一出持续了40年的“公地悲剧”在盆地

    21、上演。这自然会对该系统中的其他部分造成影响。一位大叔这样讲述山林、草场和耕地的变化:“树少了,洪水就很少见。现在一发洪水,水都是黑的,里面夹杂着各种泥土、石块。原来,我们地里原有4口泉水,现在只有1口了。树少了后,好草也就没有了。”草原生态环境退化并非只受到定居和农业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工矿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影响,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的结果22。显然,定居后牧民面临着农牧业生产边际效益下降和草原生态环境快速退化的双重暴露困境,但牧民却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摆脱困境。三、21世纪以来牧民生计方式的调整与优化21世纪以来,牧民逐渐走出乡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

    22、建设的推动下,转而在非农牧产业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20162017年,我们曾在新疆北部牧区托里县、尼勒克县分别完成了530户和436户牧户经济情况的问卷调查。牧户收入来源主要有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四类。如表1所示,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两项合计占2016年、托里县牧户收入的67.1%、2017年尼勒克县牧户收入的83.2%。转移性收入在牧户收入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主要来自草原生态奖补资金、低保金、五保金和其他政策性补贴。托里县牧户转移性收入占比0252023年第3期(总第171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

    23、ty较高,这是拥有草场面积较大和草原生态奖补政策落地的结果。2018年,通过对塔城地区托里县准噶尔社区153位、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格达拉镇134位进城牧民的问卷调查,搜集了牧民进城前从事职业的情况。准噶尔社区牧民所从事职业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代牧(占 20.3%)、保安(占15.2%)、保洁员(占13.4%)、服务员(占9.2%)和打零工(占9.2%)。阿格达拉镇牧民排在前五位的职业分别是代牧(占45.5%)、打零工(占15.7%)、个体经营(占13.4%)、建筑工(占6.7%)和销售员(占4.5%)。进城牧民的职业分布相当分散,可谓无所不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例如,缺少技术、国家通用语言

    24、能力不强、缺少必要的社会资本等。然而,牧民只是将务工视为农牧业之外的必要补充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大体来看,新疆北部牧区牧民的生计方式已经走向多元化,表现出向“半农(牧)半工”模式发展的趋势。表1:不同时期新疆北部牧区牧户收入构成情况(%)2022年,我们又在托里县和尼勒克县完成了247户和223户牧户的问卷调查。牧户收入来源主要有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如表1所示,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22年,托里县牧户两项收入合计占77.2%,较2016年增加了10.1个百分点;尼勒克县两项收入合计占84.0%,与2017年83.2%大体持平。托里县工

    25、资性收入增加明显,这与2016年此项收入占比不高相关。尼勒克县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而生产经营性收入增加,这是由于近年来牧户生产资料(主要是牲畜)增加所致。2022年,托里县牧户转移性收入占10.7%,较2016年下降了8.6个百分点。2022年,尼勒克县牧户此项收入占8.2%,较2017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北疆牧民“半农(牧)半工”生计模式持续稳定发展。现在,我们将目光转向进城牧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6.5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13.73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入了快速城镇化阶段。新疆北部

    26、牧区人口城镇化率仅处于全疆中间水平,但提高较快23。以塔城地区为例,2021年末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9.93%,较 2017年末提高了15.89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受到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牧民进城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通常将牧民定居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生态移民安置点和新城区、产业园建设结合起来,并为牧民在城镇购房安居、就业和创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以阿勒泰地区为例,2018年进城定居户占总户数的8.9%,较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4。迁入城镇后,这些牧民家庭的生计方式很快发生了准噶尔社区是托里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位于克拉玛依市西郊,距克拉玛依市区仅5公里。2016年安置

    27、了364户易地扶贫搬迁牧民和686户定居牧民,牧民到克拉玛依市务工相当便利。阿格达拉镇是青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位于乌伦古河上游阿魏戈壁台地上。2016年安置了1 046户易地扶贫搬迁牧民、220户定居牧民和50户库区生态移民。该镇是一座新城,开发了30万亩的耕地,修建了医院、学校、商业中心等,引进了12家现代农牧企业,为牧民提供了大量务工机会。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EB/OL.央广网:http:/ 2020年第5期。0272023年第3期(总第171期)Journal of North M

    28、inzu University活常态;其次,进入非农(牧)业领域成为新疆北部牧区牧民生计的重要抉择,这将改变牧区传统资源的利用方式;最后,牧民在生计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等方面仍体现出游牧和定居时期的诸多特征,并且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下处于新的转型过程中。因此,牧民生计方式表现出两面性特征:一方面依然离不开农牧业;另一方面,在非农(牧)产业中务工就业愈发重要。牧民生计方式的调整和优化意味着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迎来了重塑的新机遇。一是牧区人口与资源紧张关系的纾解为破解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失衡的关系提供了突破口。1994年,凯若琳 汉弗瑞和大卫 史尼斯在 游牧的终结?内亚的

    29、社会、国家与环境 一书中宣称牧民“同样渴望城镇生活”24(300)。从新疆北部牧区的情况来看,牧民进城安居已不是问题,而且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将大大加快,这有利于牧民人口从乡村和农牧业中转移出来,也为牧区乡村牲畜、草场和耕地的流转创造了条件。2019年9月18日印发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明确要求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方向是探索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具体措施是鼓励家庭牧场发展、扶持草畜联营合作组织和牧民联户生产、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8。次年4月30日印发的 关于促进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中又明确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和强化品牌建设三项举

    30、措来提升畜牧业产业化水平25。近年来牧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已有一定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推动下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机遇。这些变化意味着牧区农牧业生产适度规模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对解决草场碎片化、生产分散化、农牧业生产边际效益下降和扭转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失衡关系创造了新的机遇。二是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为重塑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北部牧区各县(市)加大了围绕农牧产品加工构建全产业链的力度,初步构建了“产业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了农牧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草原旅游业、生态康养业、休闲观光业、新型家庭

    31、牧场等畜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加快发展带来了“时空压缩”效益,促使新疆北部牧区更快更好地融入区域和国家发展大局。这些变化为牧民调整和优化生计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牧民有机会选择开办牧家乐、经营民宿、进行土特产品加工等新的生计方式。牧民并非对自己面临的双重暴露困境没有认知,而是长期以来缺少进入非农(牧)产业就业的机会。实际上,牧民一旦进入城镇并获得稳定的务工就业机会,就不会再返回乡村,进而为重塑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空间。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为重塑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为遏制天然草原生态恶化的趋

    32、势,2003年,国家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启动退牧还草工程,实行草原围栏封育、禁牧休牧、推行舍饲圈养。新疆在22个县实施退牧还草7 060万亩。2011年开始,国家在包括新疆在内的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期限为5年。2016年,国家又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提高禁牧补助、草畜平衡标准,实施期限仍为5年26。一些分析表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了成效,包括天然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恢复,草群高度、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7。“十三五”期间,新疆实施草原禁牧1.5亿亩,草畜平衡5.4亿亩,草原植被恢复明显,退

    33、化趋势得到遏制18。草原生态保护奖补的落实有效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成为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在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中还设立了护草员的公益性岗位,带动部分牧户就业增收。然而,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62.28%的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65.75%的牧户认为退化减轻,51.08%的牧户认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自己收入减少了28。应如何理解牧民的态度呢?从我们长期在牧区的调查来看,只要牧户在生计上仍严重依赖传统畜牧业,无法在城镇和非农(牧)产业找到稳定的务工028就业机会,就很难真正实现政策设定的目标,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对牧民的吸引力就弱。只有牧民获得了新的、更有吸引力的

    34、、较为稳定的生计方式,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政策的效益才能最大化。五、结 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疆北部牧区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经历了“平衡失衡再平衡”三个阶段性的变化,而牧民生计方式的调整始终是重要动力之一。当前,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正在从“失衡”向“再平衡”的方向重塑。这并非要从定居退回到游牧,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新疆北部牧区走绿色发展之路。本文的分析表明,牧民生计正逐渐摆脱对牧业或农业的过度依赖,选择“半农(牧)半工”的模式。可以预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有牧民将选择这种生计模式,维系牧区乡村与城镇的联系,推动牧区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半农(牧)半工”生计模式具有过渡性特

    35、征。一部分牧民可能将其视为从乡村进入城镇的过渡性选择。这些牧民一旦在城镇扎根,能够在非农(牧)产业稳定就业,就可能彻底从农(牧)业中退出。另一部分牧民仍将之视为过渡性的选择,但由于无法在城镇中扎根和稳定就业,最终可能会退回牧区,成为农(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无论何种选择,都将纾解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关系,有助于实现“草原绿、牲畜稳、旅游兴、产业强、牧民富”的发展目标,有利于牧民与草原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和发展。毋庸讳言,对新疆北部牧区牧民生计方式进行持续深入的调查研究,是认识和把握该区域牧民与生态环境关系变迁的基本视角,应成为该区域生态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进而为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健康发展提

    36、供新动能。参考文献1 Fredrik Barth.Nomads of South Persia:The Basseri Trible of the Khamseh ConfederacyM.Oslo:Oslo University Press,1961.2 王恩茂.在加速发展北疆牧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八六年七月三十一日)A.王恩茂.王恩茂文集:下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兽医局.新疆畜牧业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专题报告J.新疆畜牧业,2018(12).4 阿依努尔 阿米尔汗,蒋志清.新疆牧民定居工程发展成果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19).5 El

    37、liot Fratkin.Pastoralism: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Issues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7(26).6 崔延虎.定居游牧民的再社会化问题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7 罗意.游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变迁基于新疆吐尔洪盆地的考察J.民族研究,2020(5).8 Avinoam Meir.Comparative Vital Statics Along the Pastoral Nomadism-Sedentarism ContinuumJ.Human Ecology,1

    38、987(1).9 澳Colin G.Brown,Scott A.Waldron,John W.Longworth.中国西部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M.赵玉田,王欧,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0 王晓毅,等.气候变化与社会适应:基于内蒙古草原牧区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1 Paul Robbins.Political Ecology:Critical Introductions Geography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4.12 聂爱文,孙荣垆.生计困境与草原环境压力下的牧民来自新疆一个牧业连队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哲

    39、学社会科学版),2017(2).13 朱美玲,苗红萍,海力且木 斯依提.新疆牧区不同收入游牧民生产行为目标偏好差异性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6).0292023年第3期(总第171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14 韩俊.中国草原生态问题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15 田雪原.中国民族人口:第4集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16 周崇经.中国人口 新疆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17 Avinoam Meir.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A Neglected Aspects

    40、 of the Nomadism-sedentarismJ.Transaction ofthe Institud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6(2).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J.新疆畜牧业,2022(1).19 郑江平.新疆羊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20 黄永亮.新疆肉羊成本效益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1 杰恩斯 马坦,张展羽,吾提库尔 胡斯曼,热西达 哈尼木提.新疆草原生态问题及其保护措施探讨J.水利经济,2007(6).22 罗意.文明冲突与阿尔泰山草原生态秩序的重建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41、2016(2).23 宋香荣,樊艳华,单蕾娜.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21(7).24 Caroline Humphery,David Sneath.The End of Nomadism?Society,State and Environment in Inner Asia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9.25关于促进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解读J.新疆畜牧业,2021(5).26 张新华.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成效分析J.实事求是,2016(5).27 肖向华.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工程效益分析J.

    42、草食家畜,2022(3).28 张新华.新疆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29).【责任编辑冯雪红】Reshap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ders and Grassland EcologicalEnvironment since the 21st Century:Taking Northern Pastoral Areas ofXinjiang as an ExampleLUO Yi,Gulizhati(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ety,Xinjiang Normal Univ

    43、ersity,Urumqi 830017,China)Abstract:Since the 21st century,it has been very common for herdsmen in the northern pastoral areas of Xinjiang towork i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nter urban life,forming a semi-agricultural(pastoral)and semi industrial liveli-hood model,which has led to the entry

    44、of a post settlement era in pastoral society.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after set-tling down,herdsmen face a dual exposure dilemma of declining marginal benefits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production and rapid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

    45、em and the grassland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shifted from balance to imbalance.Driven by poverty allevi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and newurbanization,the livelihoods of herdsmen in the northern pastoral areas of Xinjiang have been continuously adjusted andoptimized,creat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r

    46、esha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dsmen and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livelihoods of herdsmen,promote the greendevelopment of northern pastoral areas in Xinjiang,and ultimately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erdsmen andgrasslands.Key words:Northern PastoralAreas of Xinjiang;Livelihood Methods;Post Settlement Era;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030


    注意事项

    本文(21世纪以来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的重塑:以新疆北部牧区为例.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服务填表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