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探索_胡飞海.pdf

    • 资源ID:300347       资源大小:1.21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探索_胡飞海.pdf

    1、第 卷第期牡丹江大学学报V o l N o 年月Jo u r n a lo f M u d a nji a ngU n i v e r s i tyJu l 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 四史 融入 中国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的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J X J G )作者简介:胡飞海(),男,江西吉安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探索胡飞海(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 )摘 要:“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将“四史”教育

    2、融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与课程教学目标,中国当代文学本身包含“四史”内容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关.在融入的实际过程中,存在着对“四史”内在逻辑关系认识不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史”内容挖掘不深和学生对“四史”学习的兴趣不高等困境.要解决这些困境,须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功能,遵循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路径,即课前准备好“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课中守正创新讲好“四史”内容,课后巩固“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四史”教育;“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课程教学;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E xpl o r a t i o no nt h eI n t egr

    3、a t i o no f F o u rH i s t o r i e s E d u c a t i o ni n t ot h eC o u r s eo f C o n t e mpo r a r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C o l l eg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HUF e i h a i(College of Humanities,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13)A b s t r a c t:The integratio

    4、n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Literature is the requir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rriculum.The integration of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related

    5、 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curriculum,the content of Four Histories contained in contemporaryChinese literature itself and the spread of current historical nihilism.In the actual process of integration,thereDOI:10.15907/ki.23-1450.2023.07.001are difficulties such as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6、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Four Histories,not deepexcav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Four Histori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and students low interest inlearning the Four Histories.To solve these difficulties,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main battlefield function of classro

    7、om teaching,follow the three stages of teaching path before,during and after class,that is,preparethe teaching content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before class,keep the content of FourHistories properly and innovatively in class,and consolid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Four Histori

    8、es educationinto the curriculum after class.K eyw o r d s: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cour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course teaching;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年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提出,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 革 开 放 史、社 会 主 义 发 展 史 结 合 起来”.同年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

    9、系的意见(教思政 号),着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指出要“加强党史、新中国 史、改 革 开 放 史、社 会 主 义 发 展 史 教育”,主张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推进高校所有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和其它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同样需要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实际教学中,以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必要性(一)“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年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政治思想道德”和“业务知识能力”两方面对全国高校 个本

    10、科专业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其中对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这表明中国语言文学类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当前,国内高校开设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领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和规律,通过对当代文学思潮、文艺政策、作家作品的梳理和解读,使学生在感受和体验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1、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形成理想的人生观,进而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由此可见,政治思想道德的教育已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整体上看,“四史”就是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其中“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新中国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逐步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再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显而易见,这

    12、四种历史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伟大的精神力量,是“最好的思政教科书”,故将“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完全符合其教学目标的.(二)中国当代文学书写了“四史”内容从“历时”的角度,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时期是相区分的;从“共时”的角度,中国当代文学有其“现代”性质,在题材、主题、语言、文学观念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革与更替.这说明中国当代文学不再像传统文学那样局限于帝王将相、传奇英雄、才子佳人等人物身上,而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普通民众的精神面貌、日常生活等状况进行书写.因是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导下,中国当代文学必然多层面涉及“四史”内容,如对“党史”的

    13、书写有政治抒情诗、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抗战文学、官场反腐小说、扶贫创业文学等;对“新中国史”的书写有农村政治题材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新时代文学等;对“改革开放史”的书写有改革文学、先锋派小说、城市文学、通俗文学等;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有“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等.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有关“四史”内容的书写又往往是交叉的,彼此相融.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对“四史”的书写不仅丰富深刻,而且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实践保持了同步探索的性质,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特征.中国当代文学虽属于艺术的范畴,非史书,不可能像史书那样全面反映或真实记录“四史”,但它以文学特有的审美

    14、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涉及了“四史”内容.这就有了将“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基础条件.(三)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近年来,一些人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帜,以“重新评价历史”的名义,大搞历史翻案活动,使国内的历史虚无主义泛滥起来,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抱有明确的政治意图,试图通过“否定历史客观存在,虚构个体历史记忆,消解社会主流价值,借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和 中 国 走 向 社 会 主 义 的 历 史 必 然性”.这种历史观显然是荒谬的,完全没有认清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当前,国内历史虚无主义者常采取“学术 反思

    15、”“文学 创新”和“生活 调侃”三种话语面具对历史进行虚无化.因披着“还原历史”“文艺创新”和“生活化”的外衣,这三种话语面具极具隐蔽性、伪装性和欺骗性.从虚无化的对象来看,主要在党史、改革开放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抹黑,从事情表象来看待历史,罔顾事实,因而无法真正认识历史的本质.这对涉世不深,缺乏历史辨别力的大学生而言,极易被迷惑,导致他们很难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对“四史”内容有多方面的书写,并保持了与“四史”同向而行的步伐,故将“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也就可以让学生全面而真实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状况

    16、.学生在深入认识历史本质后,“四个自信”意识也就必将凝聚于他们的心里,从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困境(一)对“四 史”的 内 在 逻 辑 关 系 认 识不清“搞清 四史 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 四史 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前提.”在“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也常因未弄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其一,“四史”的整体性认识不足.从时长上看,“党史”有 多年,“新中国史”有 多年,“改革开放史”有 多年,“社会主

    17、义发展史”则有 多年.尽管四种历史的时长不一致,有差别,但它们在时间和目标上是接续传承的,有叠加之处,产生了相互交叉,彼此影响,共同作用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绝不能用“一史”代替另外“三史”或“二史”代替另外“二史”,否则将破坏“四史”的完整性和内在的逻辑性.令人遗憾的是,在将“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简单割裂开来而只涉及其中一种或两种历史,这无疑会造成对“四史”认识的不全面和不完整.其二,“四史”的侧重点把握不准.从时序上看,“社会主义史”最早,其次是“党史”,再次是“新中国史”,最后是“改革开放

    18、史”.这也就决定了四者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因为历史的产生与其具体的历史使命或事件有关.从具体情况来看,“党史”侧重党的成立、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党的革命领导等;“新中国史”侧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等;“改革开放史”侧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等;“社会主义发展史”则侧重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曲折发展史.但是,在“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往往是无差别性的看待,模糊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其三,“四史”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由于时序不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19、就产生了承续关系.社会主义发展史起始最早,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新中国得以成立.在新中国发展的基础上,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进行了改革开放.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不同阶段的展开;从党史角度,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史的源头,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为党史的重大成果,因此,“四史”是一部延展的大党史.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角度,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当下,就集中体现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之中.对于“四史”之间的这种关系,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

    20、学中很多时候未做深入探讨.(二)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四史”内容挖掘不深因属性的差异,文学与历史是不同的.历史重视事实,真实性极强,给人真相,而文学侧重审美,虚构成分居多,给人想象.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是创作者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精神状态等情况,与此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但由于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体验、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他们对“四史”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甚至是谬误,从而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在对“四史”内容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上就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对.这给“中国当

    21、代文学”课程的教授者在挖掘“四史”内容时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再者,受过去教学思维惯性的影响,很多“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授者把教学内容的重心放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属性上,努力挖掘作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技巧,对其中蕴有的“四史”内容有意或无意地漠视了,很大程度上也滞碍了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四史”内容挖掘的深度.(三)学生对“四史”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客观地说,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对“四史”的学习兴趣并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接受障碍.这种接受障碍是“由于自身发展需要,在借助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简言之,就是他们在接受课程思政教育时

    22、,自身发展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沟通的便捷,国际的交流日益频繁,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思想文化的接受方面虽是多元化,没有什么限制,但因缺乏强大的辨别能力,他们一时难以确定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再者,当前高度普及的互联网所汇聚的汹汹网络舆情,也扰乱或摧毁了他们本已十分脆弱的思想定力.更糟糕的是,由于此前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固化和教学手段的僵硬,他们逐渐厌弃了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甚至有抵触心理.这自然导致他们对“四史”学习的兴趣不高,影响“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顺畅性和有效性.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路径“课堂教学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3、的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故若要顺利而有效地将“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以达到课程思政建设及其立德树人的目标,那么无疑是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发挥其“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的作用.众所周知,一场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由“课前”“课内”“课后”三个阶段构成的,因此,“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需要遵循这三个阶段的教学路径.(一)课前充分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准备工作要在课前认真准备好“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要求课程教授者对“四史”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因为“四史 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历史观”.为此,课程教授者要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24、原则,加强自身的“四史”理论修养,认清“四史”内在的逻辑关系.这可以通过细致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熟读中国近现代历史,参加相关思政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来实现.在对“四史”有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课程教授者还要深入挖掘中国当代文学中所蕴有的“四史”内容,并要深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是如何反映“四史”内容的,反映的程度有多大,是否真实可靠等问题.因此,课程教授者需要充分利用好相关材料进行细致甄别,保证有关“四史”内容在课程教学中的真实性,避免以讹传讹,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基于“四史”内在逻辑关系的清晰认识和对中国当代文学反映的“四史”内容的准确把握,课程教授者要精心设计既符合教学目标又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内

    25、容,难点和重点做到张弛有度,保证课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由教授者满课堂地进行灌输.为避免学生在课中对教学内容的茫然,课程教授者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如微信聊天工具、B B S讨论系统、“云班课”等)发布每一堂课的教学主题、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尽量搜集和阅读与课程教学主题有关联的“四史”材料,如文献材料、史实纪录片、影视视频、历史图片等,让学生尝试性进入历史语境,最大可能回到历史语境,感受和认识历史,由此激起了解“四史”的兴奋点.(二)课中教学要守正创新讲好“四史”内容在教室现场的教学中,课程教授者始终要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史论结合”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结合“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材内

    26、容,聚焦历史事实,根据课程教学主题适时展示与“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有对应关系的“四史”材料.以真实材料丰富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如播放视频、模拟历史情境等),使“四史”与中国当代文学内容有机关联起来,学生在感知文学的审美性时,提升对“四史”的理解力.此外,按照课程的教学主题,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中国当代文学反映的“四史”内容中追溯历史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探索“四史”在中国发展的必然和未来.讨论结束后,课程教授者根据讨论的实际情况,作归纳总结,补充学生讨论中的不足.在此过程中,通过中国当代文学叙述的故事,讲好“四史”内容,传递“四史”的核心思想.(三)

    27、课后巩固“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要积极构建课后与学生有效的沟通机制.课程教授者可以借助现代媒介积极访谈学生,与之交流教与学的心得,及时了解学生对“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听取和收集学生意见,为下一次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使教学效果能循序渐进,稳步向前.同时还要随时为学生解惑答疑,避免学生因疑惑得不到及时解答而失去对“四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要让学生持续性地保持学习的激情.二要建立涵盖层次型、自主型、实践型、养成型等题型的课后作业练习库.这些不同类型的作业要与中国当代文学所反映的“四史”内容结合起来,不能完全只有历史而没有文学的审美属性,否则将失去本课程的特

    28、色.因此,要努力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使作业练习库能多方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而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在作业练习中加深对“四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三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因为“发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将 四史 知识升华内化为理想信念”.要使“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持久性和实际性,还可以开展多种有针对性且内容丰富的“四史”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领悟到“四史”的精髓,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可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条件而灵活安排.如通过排演红色文学经典让学

    29、生回到历史现场,感受历史过程,品读历史人物,见证历史变迁,进而深化“四史”的认识,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参考文献: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 治 工 作 体 系 的 意 见 E B/O L()h t t p:/w w w g o v c n/z h e n g c e/z h e n g c e k u/c o n t e n t_ h t m 教育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魏晓文,秦雪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三重逻辑 学习习近平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J思想教育研究,():吴学琴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话语面具N中国社会科学报,()王雪超“四史”内在逻辑关系及其融入“纲要”课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梁超峰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J高校辅导员,():贾钢涛,魏晨,赵普兵“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鲍江,赵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J高教论坛,():


    注意事项

    本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探索_胡飞海.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