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_刘明远.pdf

    • 资源ID:282165       资源大小:1.05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_刘明远.pdf

    1、第 12 卷 第 1 期2023 年 4 月文化与传播Culture CommunicationVol.12 No.1Apr.202365引言三字经是中国重要的传统启蒙书籍,成书于宋代,学界普遍认为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为其作者。该书取材堪称典范,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核心思想涵盖“仁”“义”“诚”“敬”“孝”,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学童背诵三字经的同时,不仅读书识字,而且了解基本常识、历史故事、儒家思想。三字经全文1145字,篇幅短小精悍,每 3 字一个分句

    2、,6 字一个完整句,韵律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记,千百年来,与百家姓 千字文并称为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的海外译介传播开始较早,南宋末年传入日本,明朝时期(16 世纪时)传入欧洲。明清之际,三字经是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教材。公元 1581 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将其译为拉丁文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此后三字经又传到俄国和欧洲其他地区,译本主要有俄译本、英译本、德译本、法译本、葡译本等。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倡议、海外汉学的兴起、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三字经的译介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主要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类。内部研

    3、究以译本研究为主,侧重从不同理论视角探讨和评析三字经的翻译策略、译本特点;外部研究主要考察三字经的对外翻译传播,从而探究中国文化的接受问题。总体来看,这些已有成果中对其他语种的译介史梳理不够详细,另外,微观上的译本研究,诸如译者主体、译本分析和译本效果解读也有待完善。三字经的德译本已有 8 本,译者身份多样。传播时间近 200 年,出版地横跨德国、瑞士、中国、日本。这样的时间与空间交织的译介传播应对其给予相应的学术关注。现有成果对这一语言领域翻译学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刘明远,罗萍摘要:典籍译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蒙学经典之一三字经凝聚

    4、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生体悟和人伦关系准则,译介历史漫长,译本繁多,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德语译作由德语为母语的译者自主自发译介,融合译者主体的研究、翻译、阐释、介绍、出版、传播等内容。宏观层面的德语译介传播史梳理和微观层面译本特色分析表明:百余年来,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人类多元文化系统中始终对世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词:三字经;德语译介;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H3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2-11-02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产党宣言重要概念理解与翻译”(WGW21205)作者简介:刘明远,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文学;

    5、罗萍,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翻译。66翻译学刘明远,罗萍 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 还未做详细探讨,故本文以此为契机,按照历时顺序,从译介模式中的译者主体、翻译目的、译本特点、传播途径、译本功能角度出发,试图揭示三字经的德语译介历史,为当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佐证。一、译介历程1833 年 德 国 汉 学 家 柯 恒 儒(Heinrich Julius Klaproth,17831835)在其所编的汉文精选中收录三字经汉语原文。1序言提到该书是一部包含基本概念的文本,是中国青少年的第一本教材。书中还收录了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真腊风土记 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千字文,主要用于满

    6、足当时欧洲对汉语文字和语言学习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推动汉语、汉学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一)绍特与首译德国学院派汉学研究奠基者之一的东方学家、汉学家邵特(Wilhelm Schott,18021889)在 1834年 9 月 17 日的外国文学杂志“中国文学体裁文本”专栏中介绍并选译三字经的部分内容,2后将三字经归为“经史子集”中“经”类。3邵特也是第一个将论语翻译成德语的人,还曾翻译过李白的诗歌,编译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第一回与武松相关的情节,以及编译华严经 本草纲目 太平广记等书。4这部译本更多应将其称之为介绍性译文。全文不足两页,共 3 个半版面,近一半篇幅说明三字经的书籍性质、格式

    7、和韵律特点,作者王应麟的信息,内容难度和对欧洲人的意义,在欧洲的译介,以及对俄国汉学家比丘林(Jakinth/Hyakinth,17771853)的译本评价。另一半篇幅选译部分内容,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并用阐释和评论方式释义。译文中还有 12 条脚注,用以补充背景信息,或解释译文中的文化概念等。邵特认为,如果读者没有相关知识,尤其是历史方面的知识,很难理解该书。尽管如此,三字经仍然值得推崇,因为它风格高雅、精炼,内容严肃,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内容编排符合教育目的。中国的教育并不俯身屈就于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努力上进。对欧洲人来说,该书值得他们加大关注力度,因为其中的内容都是立足于

    8、中国传统意义上普通人的教育和仕途培养方法。中国的孩子们在文中看到了他们未来的学习前景,并且过去的高尚典范极力推动他们的前进发展。5德国汉学家、目录学家魏汉茂(Hartmut Walravens,1944)考证,德国探险作家、小说家卡尔麦(Karl May,18421912)在他 1889 年出版的小说红鼻子的梅图萨冷中引用邵特的译文,虽没有直接影响情节发展,但增加了小说的异国情调和教育意义。6(二)内曼与全译本1836年,德国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汉学家内曼(Karl Friedriech Neumann,17931870)在慕尼黑出版 三字经 全译本,7这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德语全译本。内曼原名

    9、拉扎鲁斯(Isaak Lazarus),1818年加入路德教会后,作为教会成员,其新名字叫做卡尔弗里德里希,“内曼”(Neumann)德语字面意思是“新的人”,寓意受洗后进入新的生活,同时成为一个“新的人”。内曼1830年9月至1831年2月在广州生活,并把在此期间收集的涉及众多领域的中国书籍和手抄本运回德国,其中就有 三字经。8内曼译本封面是汉德双语的“中国学堂”(Lehrsaal des Mittelreiches)。图书第一页印有孔子画像,正文由引言(18页)、三字经译文(8页)、常清静经译文(4 页)、注释(15 页)和原文石板印刷文本(19 页)5 个部分组成,其中常清静经的中文原文

    10、中印有太上老君的画像。显然,内曼选择了儒家和道家学说中篇幅最精悍的两篇文本作为中国学堂的内容,这种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读者以最简短快捷的方式了解、学习中国的哲学思想。引言篇幅比重较大,内曼集中关注中国的科举、教育制度和中国哲学。一方面,着重从宗教角度以基督教教义作为参照,评价和理解中国文化、思想和历史;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探讨“道”和“理性”的区别。三字经的译文以原文 12 字为一句,使用阐释方法翻译,译文简洁明了。译文中67翻译学刘明远,罗萍 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 共 111 个注释,这些注释其一是解释自己如何理解和翻译文中的部分词语,其二是详细注解文中的专有名词、概念、历史等。邵特在

    11、学术批评年鉴中评价内曼的译文总体上是正确的,但本应该希望的是在个别情况下更多地关注语言的使用,特别是注释。9邵特援引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比丘林等人的译文和中国儒家典籍,逐句指出自己与内曼对三字经的不同阐释,认为内曼的翻译和注释没有完全说明原文内涵。(三)卫礼贤与上海译本1902 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翻译家、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在上海出版的德文画报远东(Der Ferne Osten)发表德语译文。10卫礼贤于 1899 年来到中国青岛,并在此展开了他 20 年之久的传教生涯。在此期间,他对孔子以及儒

    12、家学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向德语读者翻译一些儒家典籍。卫礼贤译本共 7 页,分前言(2 页)和正文(5页)两部分,译文中附脚注。前言简单介绍三字经的成文历史、作者、名称由来、韵律格式,以及内容和意义。译者认为,三字经作为毫无疑问的权威,使人较容易理解中国教育的崇高目标:一是道德导向,积极引导人们成为好(善)的人;二是目标规范是国家,而不是个人,即个人服从集体,保证国家有序;三是“经世致用”,即所学知识必须被使用,所教授的是实践导向。译文以原文 12 字为一句,每两句为一节,每节以阿拉伯数字编号,译文共 175 节。排版设计中第二句较第一句缩进,格式更像诗歌。译文共 33 条脚注,简单解释文中出

    13、现的历史典故、人物、朝代以及个别文化概念。相较于卫礼贤翻译过的易经 论语 大学 诗经等诸多典籍,三字经的德译本影响力和知名度甚微。但是,卫礼贤通过翻译三字经使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进入德国主流思想界的视野,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的发展。(四)巴尔特与日本译本1922 年,德国人约翰内斯巴尔特(Johannes Barth,18911981)在 东 亚 学 会(Ostasiatische Gesellschaft,OAG)的刊物东亚学会通讯上发表三字经的德语译文。11这一期的东亚学会通讯收录了 1914 年到 1922 年共 26 篇在日德国战俘文学/科学著作。巴尔特是一位商人,1912

    14、 年 8 月来到中国香港,然后由此前往广州,1914 年 8 月前往青岛,到了青岛后同行的一批德国人就被带去军营。11 月,德国一战战败,巴尔特作为战俘被带到日本。在监禁的 5 年中通过德语、英语和法语的中国相关书籍自学汉语,其中就有论语 孟子,孔子的思想和人生观给巴尔特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巴尔特曾做过东亚学会主席的助手,后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之后又找到自己的兴趣,深入研究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加入东亚学会,成果较多:包括关于日本戏剧史、釜仓和镰仓时期、江户(今东京)和江户时期的研究的几篇论文和译作。东亚学会全称“德国东亚自然历史和人文学会”(Deutsche Gesellschaft f

    15、r Natur-und Vlker-kunde Ostasiens),由德国商人、学者和外交官于1873 年在东京成立,目的是研究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并传播有关它们的知识。东亚学会通讯1873 年开始出版。一开始主要在横滨和江户印刷董事会会议记录,总结讲座,介绍新成员,并记录对协会的捐赠。渐渐地,科学论文和气象观测被纳入其中,加强了出版物的科学性。战后,有时在汉堡,有时在日本出版。20 世纪 80 年代起,则不定期以专著形式只在汉堡出版。1965 年在美国首次重印。重印本与原版在内容和安排上有细微的差别。除东亚学会通讯外,学会还有东亚学会通告杂志,以及通过慕尼黑 iudicium 出版社出版

    16、“口袋书”系列,举办展览等。巴尔特的译文前言(1 页)简要介绍三字经的作者、名称由来、教育意义、成文经历和自己的翻译方法,读者可以通过前言初步了解该蒙学读物。译者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汉语注解参考,所以注解相较于已有译本还是不够丰富。译文(15 页)形式同三字经对等,以短句为主,大部分采取68翻译学刘明远,罗萍 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 直译方法,每句字数相仿。译文排版格式也采取缩进方式。文中共 74 条脚注解释相关的历史、人物、地名、朝代和生僻字,既交代了三字经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又给学习者传授了知识。(五)郝爱礼与汉、满、蒙、德译本1924年,德国汉学家郝爱礼(Erich Hauer,18781

    17、936)将 三字经译成德语,译文载于 东方语言研究院通讯。12郝爱礼在哲学、历史尤其是满族语言领域有重大贡献。他花费毕生精力所编纂并于19521955年出版的 满德字典(Handwrterbuch der Mandschusprache)是一本十分具有影响力的字典,不仅是德国满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而且在国际满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郝爱礼认为,没有中文知识的基础就敢于涉足古典或历史文本的初学者应该谦虚地从中国人几个世纪以来在学习之初就已经背诵的文本开始学起。而初学者却没有辅助工具书,因此自己先从翻译三字经开始。该译本主要由 8 个部分组成,分别是:1.前言(1 页);2.汉语和拉丁字母注

    18、音对照的文本(6 页);3.注音、汉字、德语词表(12 页);4.满语和蒙语对照注音译文(8 页);5.满语、德语词表(6 页);6.蒙语、德语词表(6 页);7.德语译文(4 页);8.标注解释(27 页)。前言介绍了三字经的作者信息和成文历史,以及通过该书可以了解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中国文学、历史;所有的词表则像微型字典一样,按字母顺序排列,便于读者查阅中文字词和对应的满语、蒙语、汉语读音以及德语翻译,这种设计非常有助于初学者学习汉字。译文按原文顺序,将内容分为 4 个小节,分别以小标题命名,以段落方式阐释,包括:学习必要性,学习过程,勤奋、努力和天才示例,不劳无获,其中学习过程分为孩童学习

    19、、数字分类、典籍文学和中国历史。最后,标注解释部分内容极为翔实,共 370 条注释详细阐释原文中的历史典故、朝代、人物和文学常识等,这些注解参考清代贺兴思的注释。正如郝爱礼的翻译初衷,该译本由于大量的注音和文字解释,使译文具有文字学习功能。同时,学习者通过这一译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六)梅德与瑞士译本梅德译本于 1945 年在瑞士苏黎世出版,1313-58译者尤利乌斯梅德(Julius Maeder),信息极少,从封皮中的“日内瓦世界基督教青年会联合会战俘援助”中推测该书是受基督教青年联合会委托,主要给战俘阅读的书籍。书中附两幅出自芥子园画谱插图:一幅是中国学者手捧阴阳八卦图,译者简单解释

    20、各卦象涵义。另一幅图是溪鹭图,附在译文后。八卦插图的选择源于三中提到“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连山 归藏 周易合称“三易”,其皆是用“卦”的形式说明道理的书籍,插图编排可以让读者初步认识中国道家文化。梅 德 译 本 参 考了 1873 年 法国汉 学 家 儒 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的法译本、1876 年瑞士汉学家图里蒂尼(Franois Turrettini,18451980)的法译本、郝爱礼的译本和注释。译本由前言(5页)、正文(46 页)和后记(2 页)3 个部分组成。前言交代了三字经的文化背景,创作必要性,概述了人类神学时代以及三字经对于中国及

    21、亚洲人的意义。三字经是东亚人的启蒙读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蒙古和日本构成了人们学习文字、经典文学、历史和道德原则的基础。译文分为 3 个部分,分别是:教育之功(7 页)、必知常识(27 页)和为学之道(12 页)。必知常识又分为:识数、文学、历史。译本以直译为主,每 6 字为一句翻译。译文后紧跟译者大量段落式的理解和阐释,有助于读者通过译本中的辅助阐释性文字学习三字经的思想内涵。最后译者在后记中概述自己的心得体会。由于译本主要目的是援助战俘,是基督教青年会人文关怀的一项举措。译者旨在用中国文化、中国哲思为战俘带去精神慰藉。译者认为,三字经中的内容是人性的。教育使人达到敬畏,这是人道的共同体基础

    22、,是个体的人性,以及民族和人民的人性的基础。1361(七)尹芳夏与当代译本2009 年,德国费舍尔出版社出版由德国汉学家69翻译学刘明远,罗萍 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 尹芳夏(Eva Schestag,1963)主编、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丛书四卷(Eine Sammlung chinesischer Klassiker)。该套丛书共 1900 多页,收录了众多中国古典散文、哲学、诗歌、小说等译本,尹芳夏翻译的三字经是该套丛书的增补本。14尹芳夏也是三国演义德文全译本的首译者,2017 年两卷三国演义全译本一经推出,就在德语地区和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译本由前言(2 页)、译文(48 页)、注释

    23、(15页)、附录(6 页)4 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篇幅简要介绍三字经的作者、行文格式、教学历史,阐述孔子思想自 20 世纪以来对欧洲和中国的影响。译文在版式编排上规整有序、简洁明了,汉德双语句句对照,6 字一句,12 句一页,汉语书法供读者欣赏,德语译文为一句话。注释部分共 13 条,解释文中历史人物典故,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这些注释节选自西班牙汉学家杨丹义(Daniel Ibanez Gomez,1969)的注释,由译者希门尼斯(Olga Bario Jimenez)翻译成德语。(八)芭芭拉与网络译本进入 21 世纪后,三字经 的德语译介还有经由网络发表的形式。德国译者芭芭拉马格(Bar

    24、bara Maag)在其个人主页上公开发表三字经的译文,15成文时间难以考证,译者信息也较少,2003 年曾出版她自己的译作唐诗(Tang shi.Gedichte aus der Tang Dynastie)。从主页展示的其他译文看,芭芭拉翻译了从古代至现代大量中国女诗人的诗词,还有“女四书”“女孝经”“蒙学”“朦胧诗”“古诗十九首”等文本。译文以汉德文本比对方式,采用直译方法,每3 字一个分句作为翻译单位,逐句翻译,译句以短句为主。内容忠实原文,原文的意思表达基本完整,误译或漏译之处甚少,读者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相较于原文,译文的形式过于死板,只按字面意思翻译,忽略原文的韵律。译文直接简单

    25、,没有提供相关的介绍或注释。不过,这种简洁的方式也可以为汉语学习者和中国文化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二、总结思考三字经历经 700 多年的文化传承和近 200年的德语译介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典范之一。总体来看,三字经的德语译介模式主要是母语为德语的译者自主自发译介,融合译者主体的研究、翻译、阐释、介绍、出版、传播等活动(见表 1)。8 位译者身份多样,有汉学研究者、商人、传教士、宗教团体成员、大学客座教师等;内曼、卫礼贤、巴尔特、尹芳夏都曾在中国长期生活或工作过;归结这些译者共同点在于对中国文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研究和撰写中国相关的著作,由此而自发、主动介绍与翻译蒙学典籍。

    26、从译介时间和空间看,三字经在 19 世纪上半叶进入德国汉学界视野,190 余年的译介传播历程中作为中国文化典型代表,思想内涵受到高度评价,并不断被重译。与此相对应的地理传播则横跨亚欧两大洲,并经重印出版辐射北美洲。时空交错之下的译介传播显示了三字经的海外影响范围表 1 三字经德语译介活动时间译名译者出版地点 备注11834Der San Dsz King.Eine Chinesische JugendschriftWilhelm Schott柏林节译21836Lehrsaal des Mittelreiches.Enthaltend die Encyclopdie der chinesisch

    27、en Jugend und das Buch des ewigen Geistes und der ewigen MaterieKarl Friedrich Neumann慕尼黑全译31902San-Tzu-Ching,der Drei-Zeichen-KlassikerRichard Wilhelm上海全译41922San Tzu Ching.Der Drei-Zeichen-KlassierJohannes Barth东京全译51924Das San-tze-king in dreisprachigem Texte mit einem chinesischen,mandschurische

    28、n und mongolischen Wrterverzeichnis samt einer deutschen bertragungErich Hauer柏林全译61945San-tse-king.Die Fibel der ChinesenJulius Maeder日内瓦全译72009Drei Zeichen Klassiker.Ein Lehrgedicht fr SchlerEva Schestag法兰克福 全译8 约 21 世纪San Zi JingBabara Maag个人网页 全译70翻译学刘明远,罗萍 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 之广泛和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自

    29、19 世纪以来,以纸质刊物为主的推介形式使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中国典籍和中国文化受到汉学圈的学术关注;进入 21 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重要变化,网络译本的出现推动了对中国典籍的进一步阅读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结语三字经中的仁、义、礼、智、信、勇、中、和的处世原则和人伦关系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和谐社会都需要的、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中国文化典籍不仅是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凝结的文明瑰宝,也是全世界共有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经由翻译“走出去”实质是中国文化走进西方视野,是中国智慧在世界话语舞台的发声。三字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和象征,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

    30、交流,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有着积极、主动的影响。对于很多国家及民族而言,中国始终是一个文化互动的辐辏之地。参考文献:1 KLAPROTH H J.Chrestomathie ChinoiseM.Paris:Socitasiatique,1833:3-13.2 SCHOTT W.San DszKing.Eine chinesische JugendschriftJ.Magazin fr die Literatur des Auslandes,1834,112:445-446.3 SCHOTT W.Entwurf einer beschreibung der chinesischen littera

    31、turM.Berlin:Ferd.Dmmlers Verlagsbuchhandlung,1854:3-4.4 钦文.水浒传在德国:近两百年的遇见与等待 N.文汇读书周报,2018-11-19(4).5 SCHOTT W.Der San DszKing.Eine Chinesische JugendschriftJ.Magazin fr die Literatur des Auslandes,1834,112:445.6 WALRAVENS H.Eine chinesische JugendschriftJ.Mitteilungen der Karl-May-Gesellschaft,1998

    32、,116:28-29.7 NEUMANN C F.Lehrsaal des Mittelreiches.Enthaltend die Encyclopdie der chinesischen Jugend und das Buch des ewigen Geistes und der ewigen MaterieM.Mnchen:Dr.Carl Wolf sche Buchdruckerei,1836:19-26.8 WALRAVENS H.Karl Friedrich Neumann(17931870)und Karl Friedrich August Gtzlaff(18031851):z

    33、wei deutsche Chinakundige im19.JahrhundertM.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2001:95.9 SCHOTT W.Lehrsaal des Mittelreiches,Enthaltend die Encyclopdie der chinesischen Jugend und das Buch des ewigen Geistes und der ewigen Materie.Zum erstenmal in Deutschland herausgegeben,bersetzt und erlutert von C.F.Neu

    34、mmanJ.Jahrbcher fr wissenschftliche Kritik,1836,103:813-823.10 WILHELM R.San-Tzu-Ching,der Drei-Zeichen-KlassikerJ.Der ferne Osten Band1,1902(2):175-179.11 BARTH J.San Tzu Ching(三 字 经).Der Drei-Zeichen-KlassierJ.Mittelungen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r Natur-und Vlkerkunde Ostasiens Band XVII(19141

    35、922),1922:246-261.12 HAUER E.Das San-tze-king in dreisprachigem Texte mit einem chinesischen,mandschurischen und mongolischen Wrterverzeichnis samt einer deutschenbertragungJ.Mitteilungen des Seminars fr Orientalische Sprachen an der Kniglichen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t zu Berlin Band XXVI/XXVII,1924:61-128.13 MAEDER J.San-tse-king.Die Fibel der ChinesenM.Zrich:E.A.Hoffmann,1945.14 SCHESTAG E.Drei Zeichen Klassiker.Ein Lehrgedicht fr SchlerM.Frankfurt/M:S.Fischer,2009:9-56.15 MAAG B.San Zi Jing.EB/OL.(2002-12-15)2022-10-04.http:/www.barbara-maag.de/San%20Zi%20Jing.htm.(责任编辑:陈奕颖)


    注意事项

    本文(《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_刘明远.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