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德国汉学家论孔子的宗教观—...彬《论语》译本的副文本解析_巫莉丽.pdf

    • 资源ID:259279       资源大小:1.80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特别提醒    |    会员权益      免费领取5元金币
    1、推荐 2345浏览器】、 【 WPS办公】、填表 下载求助】 、 【 索取发票】 、 【 退款申请 】 、咨询 微信客服】、【 QQ客服】、【客服电话:4008-655-100 |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德国汉学家论孔子的宗教观—...彬《论语》译本的副文本解析_巫莉丽.pdf

    1、163德国汉学家论孔子的宗教观 基于顾彬 论语 译本的副文本解析巫莉丽12(1北京外国语大学 德语学院,北京100089;2青岛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内容摘要:译本的副文本直接反映译者的他者视角,该文通过对当代德国汉学家顾彬 论语 译本的副文本进行解析,考察顾彬通过翻译行为实现的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聚焦到顾彬从孔子对天的敬畏、对鬼神的敬畏、对祭祀的虔诚三个维度来呈现他所理解的孔子的宗教观。顾彬认为孔子思想中宗教和哲学不可分割,不理解宗教,就无法真正理解孔子。顾彬的这种观点与他的宗教学学科背景密切相关。虽然顾彬对孔子思想的认知和理解仍然没有脱离西方哲学、宗教学的话语体系,但

    2、他通过在翻译中加入大量的副文本解读,向德国读者呈现他的汉学家视角,进一步推动了儒家思想在德国乃至欧洲的传播。关键词:孔子;宗教观;德国汉学;顾彬;论语 德译。作者简介:巫莉丽,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主 要从事:跨文化交流、海外汉学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2026-(2023)03-163-08一、汉学家视角下的孔子形象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背景下,孔子形象被抽象化、符号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具有传统的象征意义和现代的传播力量。然而,西方世界对孔子的解读和对孔子形象的建构具有嬗变性,伴随着西方世界对儒学思想关注焦点的变化而呈

    3、现不同的历时变化。以德国为例,孔子的形象经历了从18世纪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热捧到19世纪赫尔德、黑格尔的批判,再到20世纪佛尔克、福兰阁、卫礼贤的重新解读,以及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1。从本质而言,西方世界所建构的孔子形象是西方对儒家文化的“他者”认知与想象,而在这种对孔子形象的跨文化认知、解读和建构过程中,汉学家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中介作用。顾 彬(Wolfgang Kubin,1945),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荣休教授,当代德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同时也是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本论文旨在考察顾彬对孔子形象的理解及

    4、其通过翻译活动实现的对孔子形象的建构,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呈现当代德国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DOI:10.14185/ki.issn1008-2026.2023.03.010164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汉学对儒家思想的译介与传播,即将顾彬论语德译本的副文本解析作为研究路径,探究其建构的孔子形象,聚焦到顾彬译本最突出的孔子的宗教观这一维度。二、翻译副文本研究作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副文本体现出的“时代和研究价值”2越来越受到关注。翻译副文本研究目前已成为国内“翻译研究的新兴热点,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动向”3。副文本(paratext),指包含在完整图书之内、正文本

    5、之外的文本形式,包括封面、封底、扉页、题词、前言、后序、题解、注释、附录等具体形式。副文本的概念可溯源到法国的文学理论家热奈特(G rard Genette),他认为副文本是围绕在正本文周围的补充性文本信息,以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伴随性形式呈现,看似处于边缘,却往往起到完善和加强正文本的作用4。在翻译学领域,芬兰的文化学学者科瓦拉(Urpo Kovala)从翻译、副文本调解和意识形态封闭的角度首次将副文本的研究视角运用到英美文学在芬兰语的翻译研究中5。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具有“协调文本和语境”功能的副文本引起了翻译学界更多不同视角的关注6。译者通过在译本中加入序、跋、注

    6、等结构和内容,或为读者提供有助于理解译文的背景知识或信息,或介绍自己的翻译意图、主张或思想7。换言之,翻译文本中的副文本,直接呈现了译者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评论,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通过副文本,译者将自己的理解融合到了原作之中,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的阅读、理解和判断。因此,译本中的副文本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更直接的观察对象,能够更好地重现译者的翻译意图和翻译过程。而西方译者通过添加副文本而进行的阐释注解式翻译,“意味着中国文本与西方文本互动范围的拓展”8。对翻译的副文本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从翻译学视角来看,通过研究副文本可以更好地理解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选择,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7、;从传播学视角来看,译本中的副文本是扩大译本传播范围、提高译本接受度的重要手段,对推动文化海外译介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跨文化研究视角来看,译本中的副文本可以直接地反映外国译者的“他者”视角,可成为跨文化领域“他者”形象研究的重要语料。三、顾彬 论语 译本的副文本顾彬 论语 译本的装帧以中国红的背景配合国画的配图,凸显了中国风。译本的主标题为“孔子论语”(Konfuzius Gesprche),副 标 题 为“顾 彬 节 选、翻 译 和 评 注”(Ausgewhlt,bersetzt und kommentiert von Wolfgang Kubin)。封 面 的 文 字 信 息直接点明,

    8、顾彬的 论语译本,并非全译本,而是选译本、编译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门槛,扩大了目标读者群的范围。同时,封面和封底的信息显示此165德国汉学家论孔子的宗教观书为德国赫尔德出版社(Herder Verlag)出版的“中国思想经典作品”系列丛书(Klassiker des Chinesischen Denkens)9的第一册,发挥了整体协同效应,增强了译本的吸引力,有助于译本的传播10。从译本的结构和内容来看,顾彬的论语 译本体现了明显的副文本特色:1.按主题编排:顾彬没有按照 论语原本的章节顺序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主题分为五大章,依次为:孔子的宗教观(Die Religion des Kon

    9、fuzius)、世界的秩序(Die Ordnung der Welt)、学为人(Lernen,Mensch zu sein)、家庭与社会(Familie und Gesellschaft)、孔子与政治(Konfuzius und das Politische)。每一大章以顾彬自己撰写的导言开始,继而分为若干小节进一步分类呈现。2.序言信息多:顾彬自己撰写的序言(Einleitung)蕴含丰富的信息,也因此成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对象:比如他在前言中阐明他的翻译目的“我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筛选出我个人认为重要的方面,来介绍孔子,但这并不是要成为每个人的孔子”“希望能够赋予孔子在当代时空一个位置,不仅在

    10、中文语境中,也在德语语境中”11。3.评注占比大:顾彬译本中的每一条翻译依次包含汉语原文、拼音注音、对应的原文章节、德文翻译和评论等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每段译文下面都加上大段评注的这种扩展性阐译,为译者进一步深入理解译文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更多地融入并反映了译者自己的思想。正如顾彬自己所言,其实重要的不一定是他的翻译,而是他的注释,不少注释表示了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全新认识12。四、顾彬对孔子宗教观的阐译顾彬在其 论语 译本的前言中多次表示他对“孔子思想要义的理解是以宗教性理解为前提”,他认为:“古文流传至今,本身就经历了多重的解读,因此不能排除对孔子的思想进行宗教性的解读。”“有神学或宗教学学科背

    11、景的人会用另一种眼光来读 论语。”“要想更深入地理解孔子,需要宗教学的视野。”13因此,可以认为,顾彬通过他的这部 论语译本非常鲜明地强调了孔子思想的宗教性,着重建构了孔子形象中宗教观这一维度。正如他也曾另撰文表示,希望纠正一些关于孔子的刻板印象,包括人们普遍接受的认为孔子思想与宗教无关的观点。他指出:“不从信仰的问题出发,就无法完全地了解孔子的思想。”14鉴于此,本文以顾彬论语译本(尤其是副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前言和评注部分,尝试从中分析出顾彬作为当代德国汉学的代表人物对于孔子宗教观的评述,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1.孔子对上天的敬畏顾彬认为,当代的汉学家和中国人大多认为孔子不承认有在他

    12、之上的存在,认为孔子的学说是纯粹世俗化的15。但他认为,孔子实际上承认有在他之上的存在,即他所从属的存在,包括“上天、祖先、从周朝传承下来的政治和宇宙秩序”16。根据顾彬的观点,孔子把“祖先崇拜、对众神166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必要尊重、宇宙观、易经、尧、舜、禹以及帮助建立鲁国的周朝诸侯”17视为一个“国家”和谐的基础18。他还在前言中援引德国宗教学家沃尔夫冈 甘特科(Wolfgang Gantke)的建议,即为了便于比较各种不同的宗教而 统 一 采 用“圣”(der Heilige)的 概 念,认为在各种宗教中所有“不可支配的”(unverfgbar)都是“神圣的”(h

    13、eilig)。德语中,形容词“heilig”在宗教领域有“神圣的、圣洁的”和“虔诚的、笃信上帝的”两种含义,此处取前种含义,相对应的名词“der Heilige”可译为“圣”“圣人”或“圣徒”。顾彬认为,这种“不可支配的”“圣”在 论语 中确实存在。对孔子而言,“不可支配的”有“上天”(der Himmel)、“祖先/祖先的神灵”(Ahnen/Ahnengeister)以及“尧、舜、禹三位首领”19。在翻译孔子论“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 季氏篇)时,顾彬把“畏”翻译成“Ehrfurcht”(敬畏),把“天 命”译 为“Anordnungen des Himmels”(上天的

    14、安排)。他在评注部分重点解释了“天”(der Himmel)的概念,认为“天”是儒教与宗教的关键“结合点”(Dreh-und Angelpunkt)。敬“天”,具体也表现为敬畏当代的“贤人”(“大人”)(Lehrermeister der Gegenwart/die groen Mnner)和古时的“圣人”(die Heiligen)。顾彬认为,“敬畏”和“跟随”在现代社会不再是受重视的美德。现代人自视完美,而孔子不同,孔子是有敬畏之心的,敬天、敬圣贤。现代人如果不怀有敬畏之心,如果认识不到自身的不足,就会变得过分而无节制20。从此处的评论来看,顾彬在积极思考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这一点体

    15、现了当代汉学家在对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行思考,这是一种积极的认可态度。而在对“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 宪问篇)这一句的阐译中,顾彬依然将此处的“天”译为“Himmel”,“下学而上达”译为“Ich eigne mir hier unten an,was oben offenbar ist”,回译为:我在“下方”(人世间)习得的事情,对“上方”(上天)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并在评注部分指出:“无论对老子还是孔子而言,易经具有核心的意义,比如此处出现的 下(unten)与 上(oben)的表达就与 易经 的内容相呼应。”人认识到了“天之道”之后再对其进行借鉴,即为“达”,方式

    16、是通过“模仿”或“学习”。也即是说,“上达”可理解为“达天命”。在孔子眼中,“天”是一种不可抗的、须敬畏的崇高力量21。而这种崇高的力量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在围绕“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篇)的翻译和评论中,顾彬将此处的“天”(Himmel)与 旧约 中的上帝(Gott)进行了对比:“上帝是说话的,或通过自己,或通过先知。但为何此处孔子认为天不 言,自己也 欲无言?”顾彬认为可以将这里的“天”翻译成“自然”或“宇宙”,强调的是一种“无须加以言说而发挥作用”的力量或规律22。也就是说,孔子认为的“天”,除了可以被看作是“自然之天”,其实也在表达一种“天道”,即“以一种默运的方式来

    17、创生万物和养育万物”23的167运行规律。顾彬勾勒出孔子的天道自然观的重要特征,即蒙昧与进步的结合,天道与人道的结合。2.孔子对鬼神的敬畏顾彬认为孔子除了敬天、敬先祖、敬圣贤,也敬鬼神。“敬畏”这个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个概念其实具有非常明显的宗教性。比如下面这句经常被引用来证明孔子思想不可知论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 述而篇)。实际上,这句话有两种理解方式,区别在于“子不语”的对象是“怪、力、乱、神”还是“怪力”和“乱神”。顾彬选择了第二种的理解方式,将此句译 为:“Der Meister sprach nicht viel von magischen Mchten und

    18、bsen Geistern”24(回译为:孔子对魔力和恶魔谈论得不多),并在评注中对这句话进行了进一步的辨析:他认为第一种“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的理解不合逻辑,理由是虽然孔子较少谈论神,但并不是从不谈及,认为只有把这四个字分别组合成包含限定修饰成分的两个复合词才能解释通。“怪力”可被理解为古代中国人世界观中的“魔力”,而“神”有善恶之分,“乱神”可被理解为“恶魔”。此外,译文中用方括号加了viel(很多)这个词,表示孔子不是完全不说(nicht),只是说得不多(nicht viel),这里体现了译者自己的理解,从逻辑上来看更为严谨,更符合德国读者的思维方式。论语 雍也篇中“敬鬼神而

    19、远之”这一句也经常被引来论证孔子的宗教观。顾 彬 对 此 的 翻 译 为“die Gtter zu ehren und zu ihnen den gebhrenden Abstand zu halten”25(回译为:对神恭敬并保持应有的距离)。顾彬理解的“远之”,不是对神疏远,而是认为人和神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是所有宗教所重视的“崇敬与禁忌”(Tabu mana),比如圣殿之上的圣像是神圣不可侵犯、严禁触摸的。这说明,孔子远鬼神,不是因为他对鬼神疏远或是不屑,反而显示了他对鬼神的尊敬。出于敬畏,出于信仰,因而对神灵保持距离,顾彬认为这才是正确的解读方式。此外,严格来讲,“鬼”一般译

    20、为“Geister”,“神”一般译为“Gtter”,顾彬虽然在译文中只使用了“Gtter”一词,但他在评注中对“鬼神”的概念有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此处应作宽泛的理解,“鬼神”包括“神、圣、鬼和先祖”,是人们应当尊重和敬畏的对象。孔子对鬼神和对生死是敬畏的。学生季路问孔子如何事鬼神,孔子的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篇)。”顾彬在翻译此段时加上注解,认为这一段有些令人费解:一方面,顾彬认为孔子对“鬼”与“神”的区分尚不清晰,所以他在回答时把季路问题中的“鬼神”直接简化为“鬼”。而实际上,顾彬认为“鬼”是人类的灵魂降到了地狱,“神”是人类的灵魂升上了“天”,这两者是有区

    21、别的。另一方面,顾彬推测,孔子在这里说自己尚不了解关于“生”的事,又凭什么会知道关于“死”的事,可能是出于一种自谦,或者更是为了传达一种态度,即每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只有先孝敬好了活着的人(指父母),才有可能很好地敬奉已逝去的祖先。德国汉学家论孔子的宗教观168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孔子的这个回答经常被引用来证明孔子的不可知论,顾彬在这里却赞同卫礼贤的解读,认为孔子的用意在于,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当下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不可知的事情,暂时就保持敬畏的态度即可26。3.孔子对祭祀的虔诚在宗教学领域,人与天的接触或交流,常常通过祭祀或祈祷这种具有宗教性的仪式而实现。顾彬认为 论语

    22、 所呈现的孔子对待祭祀和祈祷的态度是虔诚、严肃的。顾彬在译本前言中谈到:孔子把古代27宗教进行了世俗化。孔子提出“修身”的概念,其实来源于宗教,原指“洁净身体、自我修炼”,后被孔子引申为“修身养性”28。孔子学说核心概念之一的“礼(Ritus)”,小篆写作“”,左半部分的“示”指“奉祀之神”,右半部分的“豊”表示“奉祀行礼之器”,合在一起的这个字意为“事神致福”29。顾彬认为,“礼”字的发音与“离”相同,意指“身体上保持距离”,这也与在祭祀大厅上要与受祭拜者保持一定距离的礼节相关。奉祀祖先原本只是王族的特权,然后扩大到贵族阶级。“礼”这种世俗化了的宗教仪式最初只作为宫廷中严格的行为准则,到了孔

    23、子的时代,成为表现一个人受过教育、有学识的特征,很久之后才成为普通大众所遵循的礼貌原则。然而,顾彬指出,这种世俗化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宗教从孔子的生活中消失。实际上,孔子对于自己参加祭祀是严格要求的。顾 彬 援 引 孔 子 对 祭 祖、祭 神 的 论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 八佾篇)”将此 句 翻 译 为:“Konfuzius brachte seine Opfer dar,als wren die Toten persnlich anwesend.Er opferte den Gttern,als wren auch sie persnlich vor Ort.De

    24、r Meister sagte:Wenn ich nicht selber an den Opfern teilnehmen kann und mich durch einen anderen vertreten lasse,dann ist das,wie wenn ich bei den Opfern nicht anwesend bin.”30(回译为:孔子祭祀祖先时,就当作祖先真的亲临现场。孔子祭神的时候,也当作神灵真的降临现场。子曰:如果我本人不能参加祭祀,而是找别人代替我出席,那就跟我没有参加祭祀一样。)顾彬在此处加评注:“这一句往往被汉学家们所忽视,然而这里明确表明,孔子不仅祭祖

    25、先,也祭神,而且是全心全意的。”31顾彬此处用德语词Gtter 来翻译“神”,并在后面加括号附上汉字“神”和拼音“shen”。德语中,Gott 作为不可数名字,指上帝;作为可数名词,复数形式为Gtter,泛指各种文化语境中的神,比如die griechischen Gtter 表示希腊诸神。所以这里把“神”译为Gtter 应当说是恰当的。为了让德国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顾彬又加上了类比:“与 旧约 中的记载类似,人可以跟上帝说话,上帝也直接向人说话,这是有可能的。孔子在这里没有明说,但是这种人神对话,在他的时代是可以被理解的。”后面一句“吾不与祭,如不祭”,反映了孔子对待祭祀的态度真诚、不敷衍,认

    26、为若委托他人,就不够心诚,祭祀就形同虚设。一方面,说明孔子对祭祀这种宗教仪式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外在的表现也169是基于内心对上天、对神灵、对鬼神、对先祖的敬畏。换言之,孔子把人文精神“融进了周朝的天命鬼神观,进而把宗教观纳入了道德实践”32。五、结语顾彬在他的 论语译本中通过副文本重点传达出的观点为:孔子思想中具有隐藏的宗教性,而且顾彬认为这种宗教性恰恰是君子实现“自我完满”(Selbstvollendung)33的基础,因此突出孔子思想的宗教性成为顾彬 论语译本的显著特点。作为具有宗教学学科背景的汉学家,顾彬通过他的 论语 译本,挖掘出孔子思想所蕴含的宗教维度。他认为孔子思想中宗教和哲学是

    27、不可分割的,不理解宗教,就无法真正理解孔子。顾彬在一次访谈中谈及他从哲学、神学、日耳曼学转到汉学的经历,认为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常常来自哲学、神学或日耳曼学的问题,所以即使涉及到翻译的问题,他也尝试在语言哲学和阐释学的多元语境中去讨论34。由此可见,这种学科背景对于他后期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把握这一点,我们也就理解了顾彬在他的 论语译本中为什么反复强调孔子的宗教观,也就能更好地把握顾彬通过其 论语译本所构建或传播的孔子形象。本文的论述重点不在于评价顾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是否真实合理,而在于通过海外汉学家的他者视角来考察孔子形象在海外建构的现实状态。诚然,顾彬作为德国汉学家,他对儒家思

    28、想的认知和理解最终还是没有脱离西方哲学、宗教学的话语体系,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相对于传教士译者直接把西方宗教话语套用于儒家思想的归化处理,当代德国汉学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对孔子形象和儒家思想也有了较为冷静的审视,甚至开始思考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虽仍有不足和局限,但也具有一定的理据性和可借鉴之处。尤其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我们应重视对他者视角的考察,了解并适当参考海外汉学家的观点,哪怕存在偏见和误读,也为我们的自我认知提供了另一种维度和思路。或者说,恰恰由于这些偏见和误读,成为了我们进行文化反思的一条路径。此外,通过多种途径考察孔子形象的海外构建和传播状况,对西方汉学作对话式

    29、、批判式的研究,把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视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为切实提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实效进行分国别的、历时和共时视角兼顾的基础调研,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国际汉学视野下儒家文化在当代德国的传播研究(19YJC740088)、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 海外汉学视阈下儒家文化在德国的传播研究(18CZCJ14)、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新汉学时代儒家文化在德国的传播与后峰会时代青岛国际形象的构建(QDSKL1801163)、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儒家思想在当代德国的传播研究(201706505)阶段性成果德国汉学家论孔子的宗教观170社会科学论坛202

    30、3/3 海外中国学研究注释:1解 藜:德语世界的孔子形象,载 天府新论 2013年第4期。2朱安博、陈 洁:王宏印汉译 哈姆雷特 的副文本研究,载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3殷 燕、刘军平:国内副文本研究三十年(19862016)基于CiteSpace 的科学计量分析,载 上海翻译2017年第4期。4Genette,Grard/McIntosh,Amy G.(trans.).The Proustian paratexte.SubStance,1988(2):63-77.5Kovala,Urpo.Translations,Paratextual Mediation and

    31、 Ideological Closure.Targe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1996(1):119-147.6耿 强:翻译中的副文本及研究: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载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7覃 军:正文以外的声音:论 弟子规 英译本中副文本翻译策略,载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方厚升:“儒者”卫礼贤的文化使命:重估儒学,载 孔子研究 2021年第1期。9除 论语 以外,顾彬编译的 中国思想经典作品 系列丛书还包括 大学 中庸 老子 孟子 墨子 庄子 荀子 列子 韩非子 共10个分册

    32、,作为畅销书大大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和历史文化在当代德国的传播。1011131516171920212224252628303133Kubin,Wolfgang.Konfuzius Gesprche.(Klassiker des chinesischen Denkens Band 1)(2.Aufl.)p7、7-20、25、11、9、17、34、37、42、26、28、27、16、30、30、16,Freiburg/Basel/Wien:Herder,2015.12 李雪涛:与顾彬对谈翻译与汉学研究,载 中国翻译 2014年第2期。14 德 顾 彬:莫我知也夫孔子与天,载 儒藏论坛 2010年第

    33、1期。18 结合史料记载进行分析,此处的周朝诸侯应指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之子伯禽,而国家的概念实指诸侯国。23 欧阳祯人、张细进:孔子视域中的“天命”与“君子”兼论孔子君子思想形成的天道背景,载 社会科学战线 2020年第2期。27 原文使用了德文“Antike”一词,原指古希腊罗马时期,此处指相对应的中国周朝时期。29 东汉 许 慎:说文解字 第337页,北京 中华书局2013年版。32 邓 莹:孔子家语 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34 刘 燕:中国哲学与文学的阐释、翻译与交流之汉学路径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访谈,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Confucius V

    34、iew of Reli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German SinologistParatext Analysis Based on Kubin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Wu Lili1,2(1.Faculty of German,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China 2.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Qingdao,China)A

    35、bstract:The paratexts of the translations directly reflect the translators perspective of the other.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aratexts of the contemporary German Sinologist Wolfgang Kubin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this paper examines Kubins transmission of Confucius thought through

    36、 his translation activities,presenting his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us religious views in three dimensions:Confucius worship for heaven,his reverence for gods and ghosts,and his devotion to sacrifice.Kubin argues that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are inseparable in Confucius thought,and that Confucius can

    37、not be truly understood without understanding religion.This view of Kubin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background in the discipline of religion.Kubins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us thought is still not separated from the discourse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However,by including a la

    38、rge number of paratextual readings in his translations,he presented his perspective as a Sinologist to German readers,and further promoted the spread of Confucianism in Germany and even Europe.Key words:Confucius;religious views;German sinology;Wolfgang Kubin;German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注意事项

    本文(德国汉学家论孔子的宗教观—...彬《论语》译本的副文本解析_巫莉丽.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服务填表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