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_都市型_与_田园型_:文...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异质性分析_李海生.pdf

    • 资源ID:243509       资源大小:1.34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_都市型_与_田园型_:文...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异质性分析_李海生.pdf

    1、 2023.3 14 研究生培养 6 朱晓民,张啾,王祎琪.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1):84-89.7 马成国,李世昌,季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评价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8):66-70.8 李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文化类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困境与出路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4-30.9 马燕华.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64-68.10 穆雷,李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模式的再思考基于 704 篇学位论文的分析J.学位

    2、与研究生教育,2019(11):33-39.11 高久群,汪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分类与评价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9):73-78.12 唐德龙,贺欣.好的 MPA 学位论文:谁在写,如何写?基于 104 篇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优秀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4):20-27.13 韩恒.“形同质异”的问题意识兼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40-42.14 胡莹,赵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以上海法律硕士等类别评价指标体系研制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73-76.15 翟翌,范奇.“

    3、非升即走”背景下支配型导学关系的异化与复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4):35-42.16 刘小强,彭颖晖.一流学科建设就是建设一流的学科生产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19-23.17 刘进,葛浩,林松月.专业博士学术化:挑战与应对基于对 282 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文本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5):48-53.18 CLARK B R.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Germany,Britain,France,United States,Japan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4、 California Press,1993.19 PHAN H P.Exploring students reflective thinking practice,deep processing strategies,effort,and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9,29(3):297-313.20 MOON J.Critical thinking:an explo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Routledge,2007.21 李定仁.试析研究生学习过程的

    5、主要阶段及其任务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7(5):1-6.22 高耀,陈洪捷,沈文钦.工学门类学术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学科差异以 2014 年全国硕士论文抽检数据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28-34.23 李敏,陈洪捷.不合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基于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6):50-55.(责任编辑 周玉清)DOI:10.16750/j.adge.2023.03.003 摘要:以“学术部落”中的“都市型”和“田园型”研究模式为视角,以学生发展相关理论为基本框架,从个体导师高校制度三个维度对理工科和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的论文发表

    6、情况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博士生的论文发表具有较强的学科差异。“都市型”研究模式下的理工科博士生论文发表有赖于较高的科研强度、紧密的科研跟从度以及较高密度的科研指导,而过于密切的师生关系以及刚性的论文发表要求对博士生论文发表产生负面作用;“田园型”研究模式下的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论文发表受益于相对密切、自由选题和中性的导师指导方式以及一定的奖助制度,而过于紧密的导师跟从度将对论文发表产生负面影响。关键词:论文发表;导师指导;“都市型”;“田园型”;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李海生,华东师范大学学位办公室主任,教育学部高教所研究员,上海 200062;曹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教所副教授,上海

    7、200062。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在“破五唯”的背景下,将论文发表作为申请博士学位前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性别分化生成机制及对策研究”(编号:BIA170219)注:文中案例学校的博士生论文发表制度从 2012 级作了调整,提高了论文发表要求。本研究增加了入学年级等变量,以控制可能的效应。李海生 曹 妍 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异质性分析 都市型与田园型:文理科 2023.3 15 研究生培养 置条件的做法广受诟病。但论文发表活动本身对培养博士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和写作能力,提高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意义不容忽视。博士生就读期间发表论文具有多

    8、重功能,既表征其科研生产力,也能有效展示学术潜力1,还有助于增强博士生在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获取心仪的学术职业2。同时,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对高校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3-4,鼓励博士生发表高质量论文,得到更多高校的实践和推广5。既有研究已充分证实,博士生的学习过程嵌套于多重环境中,博士生的专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作为博士生重要学习结果的论文发表,显然也是个体、重要他人以及环境等多要素互动的产物。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刊物观察家曾指出:“研究人员拥有的最有价值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是同其导师的关系”“科学家在职业生涯的许多阶段都需要导师,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尤其如此”6。这一论述彰显了与导师的亲

    9、密程度、导师指导等对研究生成长的重要性。此外,博士生培养需要一系列学校制度提供保障和支持。博士生的奖助制度从条件保障和动机上调动博士生积极投入科研的学习热情,培养中的关键环节考核制度如中期考核、开题报告、论文答辩资格审核以及论文评阅等,从过程上对博士生培养进行监督把关,而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则是带有结果导向的博士生科研训练制度。在高等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设过程中,学科作为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每个不同个体与导师和制度的互动过程,进而形成差异化的互动特点。根据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的分析,在师生科研合作中,理工科“都市型”研究者在相对狭小的研究领域范围内采用大规模协作方式,因而导师的指导密

    10、度也会相对较高,且由于博士生的选题范围较窄,多选择跟从导师的方向作深入拓展;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田园型”研究者则由于选题范围较大,关联性语境较强,师生研究领域的合作研究不是一般规则,因而导师指导密度也可能相对较低,博士生自由选题的空间相对较大,师生的跟从度也相对较低7。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在探究博士生论文发表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差异在个体、导师指导以及高校制度之间互动的异质性表现,从而增强研究结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 1.“都市型”与“田园型”的研究模式 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深入分析了不同学科在认知特征、理论特征、知识语境以及研究模式上的差异7。延续这一逻辑

    11、思路,从学科特征上来看,理工科中的大部分专业属于托尼比彻所述的硬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强有力的概括性指导性理论,学科内具有更为规则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语境,内部话语模式具有较强的趋同性。相关的研究模式多趋近于“都市型”的研究模式,在相对狭小的学术领地集聚着较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问题往往深入具体并富有特色。课题之间联系紧密,多采用大规模协作方式,同时包含共同任务与分解任务。人文与社会学科则更接近于托尼比彻所述的软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相对松散,存在着较多的分支理论,且分支间不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学科内部无明确的规则性知识体系,学术语境因而更多呈现出关联性和趋异性,很多研究问题没有

    12、统一的解释,在观点和问题上也缺乏一致性。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研究模式更趋近于“田园型”研究,研究者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研究课题没有明显的前后连贯性,课题之间可形成联系或紧或松的课题群,但未必遵循相同的研究环境规则。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的学科分类及其“都市型”和“田园型”研究模式的区分,是本文对理工科和人文与社会学科进行异质性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都市型”和“田园型”的研究模式将直接影响博士生培养模式,直接作用于研究问题选取、研究合作展开、导师指导特征以及最终论文发表的效率。2.学生发展相关理论 学生发展的相关理论包括布兰德(Bland)的提高教师科研生产率的三要素模型、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和奇克

    13、林(Chickering)的三因素模型8、廷托(Tinto)的 四 因 素 模 型9以 及 帕 斯 卡 雷 拉(Pascarella)的五因素模型10等。其中,布兰德等人认为科研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得益于个人和机构特征的动态相互作用,同时也高度依赖领导者或重要 2023.3 16 研究生培养 他人的有效领导;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侧重于通过环境、行为与人三因素相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奇克林的三因素模型将学生入学前特征、机构的结构特征以及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的关系用于分析学生的发展。上述理论均从个人、领导或重要他人以及环境的多维视角出发,发现教师或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是多维因素之间互动的结果。这些理论为本

    14、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框架。(二)文献综述 1.科研训练及其作用 科研训练体现了博士生教育的本质,是博士生的必要学习方式,而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则是科研训练的重要内容。有研究发现博士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课题的比例在 90%以上,其中纵向课题的比例达到 60.1%11。有研究调查发现有 49.4%的博士生认为科研负担较重12。也有研究指出博士生参与科研项目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其中 10%的博士生未参加过科研项目13,73.2%的博士生承担项目的工作量在 50%以下,四分之一的博士生参与了 5 项甚至更多的科研项目14。还有部分研究探讨了参与科研项目的效果,发现通过参与导师的高水平、高层次、创新性的科研课

    15、题,可以快速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实践能力13。参与科研项目较多、主动性较好的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14、论文发表较为突出15-16。上述研究为我们了解国内博士生科研训练和课题参与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因各项研究所采思路和对象选择不同,所得结论也缺乏完全可比性。2.科研训练中的导师指导 导师和学生的专业网络关系在促进博士生发表论文方面发挥着潜在的重要作用17,博士生的成功取决于他们与导师这一“重要他人”18的互动和良好关系19。博士生学业成就受到导生关系、导师指导风格与水平20、导师学术指导的时间投入21以及指导频率等多重影响22-27。科研跟从主要指博士生的科研训练与导师的科研方向的依从关系。长

    16、期以来,博士生教育一直被认为具有鲜明的学徒模式特征,这种特定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将师生的研究方向自然地统一在一起,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较少。从有限的相关研究来看,对博士生科研跟从与否似乎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导师对学生在研究项目中过度的独立和不充分的学科知识表示担忧28,认为课题参与依然是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基本途径29。基于博士生培养实践来看,博士生的科研跟从与独立探究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张力。一方面,博士生跟从导师的研究方向,可以获得导师直接且更专业的指导和研究数据或设备等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博士生跟从导师研究方向会完全限制博士生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可能不利于博士生探索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17、3.科研训练中的制度因素 在诸多影响博士生学习的组织环境因素中,制度激励是最为直接和显性的一种。制度激励作为内生动力机制,主要通过制度、规则和文化等作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方向引导、动机激发与行为强化以实现预期目标。就制度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国外一些学者曾有过探讨,如洛维茨(Lovitts)认为高效的制度设计对博士生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30。魏德曼(Weidman)和施泰因(Stein)发现制度与学术创造力高度相关,当规则体系公平透明、实施高效时,博士生的科研创造力明显较高31。对于高校论文发表制度,学界始终存在不同声音。赞同者认为发表论文是博士生展示学术能力、自证学术水平及学位胜任度的重要方

    18、式,学术论文发表制度具备充分的法理和学术依据32。反对者则主张大学只能在上位法授权范围内对大学事务管理进行细化、具体化,不能超越法律授权范围33,认为高校设置学术论文发表要求违反了“法无授权即禁止”原则34。还有一些反对者则从论文发表外部环境35、发表论文加剧博士生延期36以及论文发表制度催生学术风气浮躁、学术不端等一系列负面影响37来论证发表规定的不合理性。上述争论基于法理或实践对论文发表制度正当性作了判断,但所有观点并未论及发表制度对论文发表活动本身有何影响。从资助制度效应层面看,多数研究证实科研基金资助能对研究者的论文发表产生正向影响38-41。而有关博士生奖助学金与论文发表关系的研究较

    19、少。国外相关研究发现博士生培养单位所提供的经济支持影响博士生能力提升42。在科研压力和经济压力下博士生对奖助学金有更多期盼43,培养单位提供的科研基金与奖助津贴等作为重要资源支撑有 2023.3 17 研究生培养 助于博士生能力提升44。还有研究探讨了奖助制度的不足,博士生对学校提供充足生活资助的认可度并不理想,较低的经济资助水平对博士生论文发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45。(三)问题提出 上述文献对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重要性、参与科研训练状况及效果、导师指导以及制度环境对博士生培养的重要性等均有所探讨,这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以上研究在涉及相关主题时,多从某一个或两个相关因素出发加以关注,较少

    20、整合上述因素进行专门研究。从诸种学生学业发展解释理论可知,在阐释学生学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和影响路径时,所有理论模型都强调了学生个体投入、师生互动和院校环境三方面的交互关系。总体上,对上述环节或关系的综合研究并不充分。针对已有研究不足和本研究需要,本文从理工科的“都市型”研究者和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田园型”研究者的比较视角出发,从博士生科研训练和学校制度两个维度着手,选取科研任务强度、导师指导频率及针对性、导生关系、科研跟从、发表制度、过程考核制度以及奖助制度等作为主要因素,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文、理科博士生论文发表所产生的影响。二、数据、方法与基本描述(一)概念界定 科研训练是研究生在研究生导师的指

    21、导下,结合研究生的教学活动所形成的有助于增强学术科研能力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论文发表是研究生科研训练成果的直接体现。本研究将博士生论文发表情况作为衡量博士生科研训练水平的结果,用以表征其科研生产力和学术潜力。科研训练方面,从博士生的主观视角出发,通过测量学位申请人对导师指导和学校相关制度支持保障的认可程度等形成微观个体的自报告,进而探究博士生对导师指导和制度激励的主观评价。结合国内博士生培养实践的相关文献,从师生互动来看,学生的科研强度、导师指导密度、博士生研究方向的跟从度等均与其所接受的培养过程密切关联;从个体和环境的互动来看,与博士生关系较为紧密的制度应包括培养过程关键环节考核、论文发表

    22、等强制性规定,也包括兼具保障和激励属性的奖助制度。(二)样本、方法和相关变量 1.样本 本研究数据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东某校20102019 年对拟毕业博士生进行的“求学历程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包括了个人信息、读博期间学习投入与成就、导师特征及学术指导情况以及所在院校制度环境等内容。根据研究设计,为保持培养要求与学习环境背景的一致性,排除了入学年份为2007 年及以前的博士生,同时剔除了来华留学博士生、港澳台生源博士生、专业学位博士生以及变量数据残缺个案,最终选取样本 3455 人,其中女博士生 1448 人,占样本比例的 41.9%;男博士生 2007人,占比为 58.1%。2.研究方法

    23、 研究因变量主要关注博士生在校期间的高水平论文发表。对于理工科博士生采用 SCI 来源期刊论文的发表(以下简称“SCI 发表”)数量进行衡量,人文与社会学科则选取 CSSCI 来源期刊(含扩展期刊)的论文发表数量进行衡量(以下简称“CSSCI发表”)。两个因变量均为离散变量,且无论是 SCI发表还是 CSSCI 发表均存在一定比例的零产出情况。因变量满足泊松分布特点,不再具备正态分布特征,为此,研究采用了负二项回归方法。其中相关自变量分别包括导师指导、高校制度以及个人特征如性别、招考方式、本科院校、有无海外访学经历、博士学业完成时间以及毕业年份等因素。研究先后关注理工科博士生发表 SCI 论文

    24、的影响因素、人文与社科博士生发表 CSSCI 论文的影响因素以及学科差异分析等。3.相关变量说明 笔者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对导师指导和高校制度两个维度的相关题项进行降维处理,负二项回归的基本公式为:lni=+1Mentori+2Policyi+3Ci+i,其中 Mentori为导师指导的相关变量集,Policyi为高校博士生制度方面的相关变量,Ci为博士生个体相关特征变量,具体包括性别、招考方式(公开招考、本科直博、硕博连读)、所属高校层次(“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高校、境外高校或其他)、海外访学研究经历和入学年份等。2023.3 18 研究生培养 表 1 给出了相关的主成分因子分析的

    25、因子载荷、共同度及其统计检验指标。在导师指导方面,主成分因子在 9 个题项根据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可分别将三个因子定义为任务强度、指导密度、科研跟从度三个因子,三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百分比为75.62%,KMO 水平达 0.777,说明题项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度水平,通过 LR 检验 P 值为 0.000,表明主成分因子分析的方法适切。在高校制度方面,根据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12 个题项可被降维为关键环节考核制度、论文发表要求以及奖助制度三个因子,三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百分比为 57.3%,KMO 水平为 0.786,说明题项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LR 检验的 P 值水平为 0.000,表明

    26、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是适切的。此外,本研究特别关注师生关系密切度,将“非常同意”与导师属于“良师益友”关系的这部分博士生的师生关系定义为师生关系密切,将“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同意”的定义为师生关系不密切。4.基本描述性统计 表 2 和表 3 分别给出了研究样本连续变量与分类变量的描述性分析及其差异检验。如表 2 所示,理工科博士生人均发表 SCI 论文约 1.575 篇,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人均发表 CSSCI 论文数量均值为1.973 篇。导师指导方面,导师与学生形成了不同的互动关系(见表 3)。其中与导师关系的亲密程度在文、理科存在显著的分布差异;认为与导师关系很密切,近似于“良师益

    27、友”的博士生占样本的55.86%,理工科和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分别约占45%和 55%;认为与导师关系不密切的博士生占样 表 1 导师指导与高校制度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导师指导因子分析 相关题项 任务强度 指导密度 科研跟从度 共同度 KMO 我的学习、研究经常得到导师的指导 0.129 0.879 0.075 0.206 累积百分比:75.62%;KMO=0.777;Bartlett 检验的 P 值:0.0000 导师会定期召开例会或研讨会,探讨课题进展或学术问题 0.038 0.774 0.257 0.334 导师能给我有针对性的指导 0.170 0.876 0.047 0.201 我的学位

    28、论文选题来自导师的研究项目 0.152 0.088 0.905 0.150 我的科研训练基本来自导师的课题 0.138 0.154 0.895 0.156 导师给我的科研任务过重 0.768 0.081 0.338 0.290 导师更关心的是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而非我的个人发展 0.797 0.217 0.141 0.298 我无暇顾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0.828 0.118 0.212 0.256 我从事的科研工作存在低水平、重复的问题 0.829 0.074 0.058 0.304 高校制度因子分析 相关题项 考核制度 论文发表要求 奖助制度 共同度 KMO 学校建立了较完备的博士生奖、

    29、助学金体系 0.157 0.046 0.846 0.258 累积百分比:57.3%;KMO=0.786;Bartlett 检验的 P 值:0.0000 学校的各类奖助学金能够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0.064 0.030 0.786 0.377 我认为各类博士生奖学金的评审很公平 0.237 0.049 0.738 0.397 中期考核有利于我合理安排各阶段的科研、学习 0.576 0.064 0.396 0.507 我认为论文答辩资格审核有助于保障学位论文的质量 0.737 0.003 0.215 0.411 我所在的院系(所)组织了学位论文的预答辩 0.616 0.034 0.106 0.608

    30、 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有助于保障我的学位论文质量 0.710 0.035 0.166 0.467 学位论文开题时间节点合理 0.745 0.015 0.196 0.406 中期考核给我的学习、科研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0.117 0.731 0.128 0.435 院系(所)的论文发表要求使我感到压力很大 0.108 0.792 0.108 0.350 我认为学校的论文发表要求太高 0.023 0.797 0.016 0.364 专业课程考核让我感到压力很大 0.110 0.663 0.183 0.515 2023.3 19 研究生培养 本的 8.25%,理工科和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分别约占 70%和

    31、 30%;其余通过因子分析构建的导师指导因素也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见表 2)。其中理工科导师的指导密度显著低于人文与社会学科导师,而理工科博士生的任务强度和科研跟从度均显著高于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其中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的任务强度和导师研究方向的跟从度均低于样本均值。在高校制度方面,考核制度和奖助制度方面没有明显的学科差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考核制度、奖助制度和论文发表要求三个方面,理工科博士生的评价均低于平均水平,而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 表 2 连续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变量 总样本均值 理工科 人文与社会学科 T 检验 样本量(人)均值 样本量(人)均值 因变量 SCI 发表数量 0.832

    32、 1780 1.575 1590 0.000 1.575*CSSCI 发表数量 1 1628 0.000 1673 1.973 1.973*其他连续自变量 博士学业完成年限(年)4.335 1782 4.313 1673 4.359 0.046 核心变量(因子分析提取)导师指导 指导密度 0 1782 0.082 1673 0.087 0.168*任务强度 0 1782 0.434 1673 0.461 0.896*科研跟从度 0 1782 0.120 1673 0.129 0.249*高校制度 考核制度 0 1782 0.013 1673 0.014 0.027 奖助制度 0 1782 0.

    33、008 1673 0.007 0.015 论文发表要求 0 1782 0.021 1673 0.024 0.044 注:*,*,*依次代表 0.01,0.05 和 0.1 的显著性水平。下同。表 3 分类变量的总体分布及学科分布 变量 计数(人)占比(%)理工科计数(人)人文与社会学科计数(人)卡方检验 性别 女 1448 41.91 646 802 48.406*男 2017 58.09 1136 871 师生关系 很密切 1930 55.86 856 1074 91.393*不密切 285 8.25 202 83 46.3266*招考方式 公开招考 2457 71.1 842 1615 1

    34、.0e+3*本科直博 192 5.5 192 0 硕博连读 806 23.3 748 58 本科学校 层次 普通高校 1877 54.3 847 1030 92.6251*“双一流”建设高校 1344 38.9 831 513 境外高校或其他 234 6.7 104 130 海外访学 经历 否 2387 69.1 1276 1111 10.914*是 1068 30.9 506 562 入学年份 2008 445 12.9 200 245 12.6523*2009 449 13.0 251 198 2010 441 12.7 227 214 2011 472 13.7 237 225 2012

    35、 447 13.0 232 215 2013 448 12.9 224 224 2014 426 12.3 228 198 2015 327 9.5 173 154 2023.3 20 研究生培养 的科研评价均高于平均水平。换言之,与“田园型”研究模式相比,“都市型”研究模式面对目前高校的考核制度、奖助制度和论文发表要求时,均表现出较低的主观体验。博士生其他个人特征的分布情况见表 3。男、女博士生在不同维度上表现了一定显著差异性,限于篇幅,不再详述。三、研究结果(一)理工科博士生发表 SCI 论文情况分析 表 4 给出了导师指导、高校制度对理工科博士生发表 SCI 论文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负二

    36、项回归模型,模型 1模型 4 依次加入与博士生论文发表相关的个人特征、导师指导、高校制度以及全部变量。模型均通过了卡方检验,说明与仅为常数项的模型相比,已有的模型构建具有更为显著的解释力。不考虑导师指导和高校制度的情况下,相关博士生个人特征对论文发表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男生发表 SCI 论文数量的增长发生比显著较高,与女生相比将提高 36.2%;与公开招考入学的博士生相比,本科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论文发表数量显著提高,其发生比分别提高 4 倍和 2.2 倍;不同层次本科院校对博士生 SCI 发表数量也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与普通院校相比,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博士生的 SCI 发表数量增加的

    37、发生比将显著提高 15.3%,毕业于境外高校或其他的样本量较小,事件发生比不具有显著参考意义;博士生海外留学经历并没有显著促进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数量的提高;而获得博士学位年限则与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博士学业完成时间每增加1 年,论文发表增加的发生比将降低 15.6%。在个人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导师指导方面的因素有助于提高预测水平。从研究结果来看,师生关系特别亲密与理工科博士生发表 SCI 论文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事件优势比为 0.693,这表明师生关系特别密切与一般密切相比,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数量增加的发生比将降低 30.7%,在引入全部变量后,优势比有所提升,但论

    38、文发表数量增加的发生比依然将降低 28.8%。与之相对应的师生关系不密切的情况却并不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这一结论说明,对于“都市型”博士生而言,“良师益友”型的导师将不利于学生论文发表数量的提高,可能的解释在于师生之间密切的关系,会使得博士生放松对自身的科研要求,进而减缓或减少科研的进度。指导密度反映了导师是否定期、有针对性地且相对频繁地指导学生,密度越高意味着对学生指导的频率也越高。如表 4 所示,导师的指导密度将显著地促进理工科博士生 SCI 发表数量的增加。引入全部变量后优势比为 1.113,这表明指导密度每增加 1 个标准差,SCI 发表数量增加的发生比将显著提高 11.3%;从学生研

    39、究方向与导师的科研跟从度来看,与导师科研跟从度对理工科博士生 SCI发表具有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优势比高达 1.845,这说明博士生研究方向乃至论文选题与导师科研跟从度每增加 1 个单位,SCI 发表的发生比显著增加84.5%。最后,科研强度将显著促进理工科博士生的论文发表,其中优势比为 1.271,说明导师的科研任务强度每增加 1 个标准差,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发生比将显著增加 27.1%。在个人特征的基础上,模型加入高校考核制度对预测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其中培养环节的各类过程性考核因素,对 SCI 发表的促进作用在 0.05 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但当引入导师指导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后

    40、,高校培养环节过程考核制度并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奖助制度也并未起到充分的作用,引入全部变量后,对 SCI 发表的作用仅在 0.1 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微弱的意义,其系数参考价值较低。而论文发表要求对理工科 SCI 发表则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引入全部变量后,优势比为 0.807,这说明对于理工科博士生而言,高校在论文发表上的制度性要求有可能降低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数量,对论文发表的要求每增加 1 个标准差,博士生 SCI 发表数量增加的发生比将显著降低 19.3%。研究结果表明,“都市型”研究模式下,博士生具较高的科研跟从度,需承受较大的科研任务强度,可能面对较为严厉的“老板”型导师,但导师指导工

    41、作均与理工科博士生 SCI 发表存在积极的正相关关系。与导师研究方向越密切,能承受科研强度越高,且获得导师密切指导的博士生将获得更高 2023.3 21 研究生培养 的论文发表数量。需要注意的是,理工科博士生在导师指导密度方面评价普遍低于平均水平,说明了目前理工科博士生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此外,研究发现学校的考核制度和奖助制度对推进 表 4 导师指导、高校制度对理工科博士生发表 SCI 论文的影响因素分析 变量 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 模型 4 导师指导 师生关系特别密切 0.693*0.712*0.05 0.06 师生关系不密切 1.044 0.947 0.12 0.11 指导

    42、密度 1.120*1.113*0.05 0.05 科研跟从度 1.823*1.845*0.08 0.08 任务强度 1.113*1.271*0.04 0.05 高校制度 考核制度 1.064*1.017 0.04 0.04 奖助制度 1.031 0.949*0.03 0.03 论文发表要求 0.921*0.807*0.03 0.03 个人特征 性别(基准:女生)1.362*1.269*1.379*1.275*0.09 0.08 0.09 0.08 本硕直博(基准:公开招考)5.034*4.245*4.854*3.847*0.47 0.40 0.45 0.37 硕博连读(基准:公开招考)3.21

    43、7*2.581*3.230*2.505*0.21 0.17 0.21 0.17“双一流”建设高校 1.153*1.098 1.142*1.096 0.08 0.07 0.08 0.07 境外高校或其他 0.87 0.916 0.863 0.934 0.13 0.14 0.13 0.14 读博期间有海外访学经历 0.963 1.003 0.946 0.992 0.07 0.07 0.07 0.07 博士学业完成年限(年)0.844*0.855*0.858*0.883*0.03 0.03 0.03 0.03 毕业年份+常数项 0.645*0.763 0.612*0.665*0.11 0.13 0.

    44、10 0.12 观测个体 3375 3375 3375 3375 卡方 603.6 855.9 618.3 930.4 Psuedo-R 平方 0.0582 0.0897 0.0596 0.0935 注:模型为负二项回归模型估计结果,研究中加入毕业年份进行控制,因毕业年份虚拟变量较多,表中不予呈现;模型中主要给出了负二项回归的事件发生率比率(Incidence-Rate Ratio),方括号内的统计值表示怀特(White)稳健标准误。2023.3 22 研究生培养 理工科博士生论文发表没有显著作用,但对论文发表的影响因子要求越高反而会降低学生论文发表的积极性和实际产出水平。(二)人文与社会学科

    45、博士生发表 CSSCI 论文情况分析 与对理工科博士生的研究模型相似,我们对人文与社会学科的博士生 CSSCI 发表情况也进行了分析,发现多数因素都具有截然不同的表现(见表 5)。受学科差异的影响,性别不再具有显著的差异,硕博连读的人文社会学科博士生人数较少,其结果也不具有参考意义;不同层次的本科毕业院校并不能显著促进博士生阶段的 CSSCI 发表;读博期间的 表 5 导师指导、高校制度对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发表 CSSCI 论文的影响因素分析 变量 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 模型 4 导师指导 师生关系特别密切 1.185*1.183*0.08 0.08 师生关系不密切 0.816 0.

    46、813 0.12 0.12 指导密度 0.938*0.927*0.03 0.03 科研跟从度 0.779*0.770*0.02 0.02 任务强度 0.971 0.985 0.03 0.03 高校制度 考核制度 0.968 0.983 0.02 0.03 奖助制度 1.059*1.118*0.03 0.03 论文发表要求 0.903*0.940*0.02 0.03 个人特征 性别(基准:女生)1.027 1.047 1.041 1.055 0.05 0.05 0.05 0.05 硕博连读(基准:公开招考)0.112*0.133*0.111*0.133*0.02 0.02 0.02 0.02“双

    47、一流”建设高校 1.012 1.024 1.009 1.017 0.05 0.05 0.05 0.05 境外高校或其他 1.042 1.033 1.05 1.043 0.08 0.08 0.08 0.08 读博期间有海外访学经历 1.545*1.509*1.520*1.489*0.08 0.08 0.08 0.08 博士学业完成年限(年)0.835*0.818*0.853*0.831*0.02 0.02 0.02 0.02 毕业年份+常数项 2.067*1.841*1.831*1.680*0.21 0.21 0.19 0.19 观测个体 3306 3306 3306 3306 卡方 53841

    48、 48636 50278 47647 Psuedo-R 平方 0.118 0.134 0.121 0.137 2023.3 23 研究生培养 海外访学经历对 CSSCI 发表则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攻读博士学位时间对论文发表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导师指导方面,特别密切的师生关系将有助于促进 CSSCI 发表,优势比在模型 4 中为 1.183,说明师生关系特别密切的博士生 CSSCI 发表增长的发生比,将比师生关系不密切的博士生增加 18.3%;师生关系不密切虽不利于 CSSCI 发表,但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意义。导师的指导密度与 CSSCI发表数量具有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在 0.05 的显著性

    49、水平上不具有统计意义。从科研跟从度看,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与导师的科研跟从度越高,反而越不利于其发表论文,与导师科研跟从度每提高 1个标准差,CSSCI 发表增加的发生比将降低 23%。这一研究结论可能与“田园式”研究模式的广泛研究领域和松散的研究形式有关,也可能受到国内大多数博士生培养单位对 CSSCI 发表的署名限制影响。在高校制度方面,相关因素的影响与理工科博士生 SCI 发表的影响大致相同。其中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以及盲审等过程考核制度对博士生 CSSCI 发表没有显著作用;论文发表要求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对论文发表的要求每增加 1 个标准差,博士生 CSSCI 论文发表的发生比将

    50、降低 6%。与理工科不同,奖助学金的激励效果在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 CSSCI 发表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学校的奖助学金制度越完善、覆盖额度越高,博士生 CSSCI 发表数量越高,奖助制度因子每增加 1 个标准差,CSSCI发表发生比将提高 18%。研究表明,对于“田园型”研究模式下的博士生,“良师益友”型的导师更有助于提升博士生的科研积极性。由于“田园型”研究方向广泛,研究内容和关系相对松散,博士生不跟从导师方向而是自由选题,反而能促进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发表论文。在高校制度方面,过程性考核同样没有对论文发表产生明显作用,但奖助制度有助于提高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的论文发表,而刚性的论文发表要求同


    注意事项

    本文(_都市型_与_田园型_:文...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异质性分析_李海生.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