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椎凿汉风——洛阳黄肠石题名研究_赵振华.pdf

    • 资源ID:234257       资源大小:1.78M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椎凿汉风——洛阳黄肠石题名研究_赵振华.pdf

    1、112022 年第 11 期经典品读椎 凿 汉 风洛阳黄肠石题名研究黄肠题凑与黄肠石 先秦丧葬制度,王公贵族以木为棺椁享,椁室周围以大木累积为框壁结构,称之为“题凑”。礼记檀弓上 云:“柏椁以端长六尺。”郑玄注曰:“以端题凑也,其方盖一尺。”孔颖达疏曰:“以端者,犹头也。积柏材作椁,并葺材头也,故云以端。”即吕氏春秋节丧篇所云:“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高诱注曰:“室,椁藏也,题凑,复垒也。”倘若以黄色的柏木为枋堆垒,便是“黄肠题凑”。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的记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2、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以柏木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目前所知的早期帝王陵墓木椁室例证是春秋时期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椁室,而北京大葆台西汉广阳王墓地宫整个木墙一般用 90 厘米长、10 厘米见方的栗木叠垒而成,按现有高度推测,约 15000 多根。个别条木尺寸稍大,截面有 20 厘米 20 厘米或 20 厘米 10 厘米的,尚未开料就垒在墙中了,为考古所见典型墓葬,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黄肠”是指颜色黄而长的柏木,“题凑”是指堆垒时柏木头向内聚齐。水经注记徐州城南山上孟尝君田文冢,“结石为郭,作制严固,莹丽可寻,行人往

    3、还,莫不径观,以为异见矣”,为地上的石冢。西汉成帝朝,刘向上疏曰:“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颜师古曰:“多累石作椁于圹中,以为离宫别馆也。”此为地下的石椁。后汉书记帝陵地宫制作程式云:“司空择土造穿。油缇帐以覆坑。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表明东汉时黄肠题凑已改为方石,这种以石代木的黄肠,是指墓葬中砖室周围用石材砌垒的地宫,它改换了“黄肠题凑”的材质,是汉代丧葬制度的变革之一。由此可知东汉帝陵以方石垒砌地下玄宫成为制度,而所用的长方形石材,仍称之为“黄肠题凑”,与洛阳邙山出土垒砌地宫方石题铭“黄肠掾王条主”“黄肠史袁康主”相印证。为了

    4、与木头相区别,近代学者罗振玉研究了洛阳出土的这种有题铭的方石后,首先定名为“黄肠石”,获得学界认同。简言之,东汉建造赵振华编者按:本文系赵振华先生洛阳东汉黄肠石题名研究一书的节选,题目为编者所加。在此对作者赵振华先生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致以诚挚谢意。洛阳东汉黄肠石题名研究一书广博而详实,是研究黄肠石历史与书法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本文仅选录部分章节,读者欲做更多学习与研究,请参原书。12 2022 年第 11 期经典品读陵墓的长方形石块叫做“黄肠石”。东汉早期,明帝于永平十四年(71)作寿陵,“帝自置石椁,广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椁”即用黄肠石垒砌的地宫,因丧事从简而规模不大。这种葬制也可由皇帝

    5、赏赐而用于诸侯国王、后妃公主、勋戚大臣等,是统治阶级上层所专用的高规格的葬制。黄肠石墓的产生东周时期,风行盗墓,于是防盗技术兴起。据汉书刘向传记载,汉文帝在巡幸霸陵时曾说:“以北山石为椁,用 絮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所谓积石是指在木椁四周垒积石块,做法与东周墓的积石积炭相类。20 世纪 70 年代初发掘的山东临淄齐故城5 号齐景公墓为甲字形大型土坑竖穴墓,现存墓口长 26.3 米、宽 23.35 米。椁室建于墓室中部,椁室底部比较规整地平铺一层自然石块。椁壁用二至三层石块垒砌,厚达 1.52.5 米,以卵石充填缝隙,清理前上部石块已被挖掉。石椁南北长 7.9 米、东西宽 6.85 米、残高2

    6、.8米。这种墓多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东地区,以石为椁是古代陵墓的防盗设施之一。这种垒石成椁的做法到西汉时期仍有延用者,临沂西汉刘疵墓就是垒石成椁的墓。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发掘了一批两汉时期的诸侯王陵墓,墓葬形制多样,建筑用材不同。其中有用黄肠石为椁的,有用塞石封堵墓门甬道墓道的,或有题铭。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昌邑哀王刘髆墓,为凿山竖穴石圹墓,上有封土。前室长 4 米、后室长 5.64 米,宽均 4.7 米。墓室高 3.75 米,以横木为顶,木顶上平砌方石 4 层,墓门以石墙封堵。墓道长 60.5 米,内垒筑两堵石墙。墓室顶盖石之上采用夯土石块(3 层)分层填筑。现存 4 种尺寸的方形条形石 500

    7、 块,大中号石长度、厚度相若,为 9592 厘米、2422 厘米。大号宽 91 厘米,中号约为其半,似乎有一定规律。其中 17 块阴刻题记,14 块朱书题记,题记内容有的似工匠姓氏和地名,有的是数码标记。这些石块用于砌筑墓顶、封堵墓门和防盗。陕西咸阳西汉帝陵陵区发掘的西汉济南王刘咸墓,是王莽时期的大型积砂石墓,在砖室四周及顶部均填以砂石,约 400 余块,用以防盗。在已清理的207 块大石上,170 块写有文字,以隶书为多,也有少量篆书与行书。多朱书,少刻写。内容有属于将作大匠的五令丞之简称:“左”“右”“前”“后”“中”以及“中校”“宫府”“宫石”等。根据铭文可以知道这些石块由地方官署与个人

    8、贡献,并据以判定采石地点,为研究当时的官制、行政地理、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原始资料。河南永城僖山一号墓,是西汉末年梁国王陵,为凿山竖穴石室墓。平面呈“甲”字形,墓顶封土达 10米以上。墓道后段用 408 块塞石封堵,大部分石上刻有文字,内容为石块的方位、编号和工匠的姓名等。墓室凿山为穴,用方形石块垒砌为壁,根据汉代埋葬制度,这些石块应是由黄肠题凑演变而来,用石料代替木材,当为黄肠石。墓口用 14 块长条石盖板。这种石筑石墙代替了木墙,演变成黄肠石墓。墓中出土了金缕玉衣和大量精美的玉器等文物。该墓体现了从黄肠题凑向黄肠石过渡的特点,年代在西汉晚期。于石穴的四壁垒砌石块,显然不是防盗设施,由此亦可

    9、见石椁墓与黄肠石墓的区别。洛阳的黄肠石墓截至目前,洛阳尚未发现先秦两汉墓葬的黄肠题凑遗迹。大中型的东周墓用多重棺椁,一般腐朽成灰。偶然有小块木芯的孑遗,经鉴定为柏木。战国大墓中或用石板衬垫木椁。在洛阳东周王城内北部中心,有4 座“甲”字形贵族大墓,墓室居北,墓道在南,东西排开(1957 年编号洛阳西郊一至四号墓),压在汉河南县城北墙下。1973 年 10 月发掘西边的四号。墓底长 9.05 米、宽 7.43 米、深 14 米。斜坡墓道长 77.2 米,与墓室交接处宽 7 米。墓底、椁室与墓壁间四周积石,为河卵石。其中墓底积石厚约 0.6 米,上表平整,以承棺椁。其中嵌有平铺南北向红砂石板 2

    10、条,各长 6.7米,东侧一条放置砂石板 11 块,西侧一条放置 10 块;石板形状不规则,或长方或菱形或多边形,最大者长0.9 米、宽 0.55 米,最小者长 0.35 米、宽 0.27 米,一般厚 0.10.15 米。石板上表平滑,低于河卵石层约 0.1 米,外椁东西两壁的圆木正置其上。据出土器物分析,墓的时代在战国中期。洛阳地区西汉墓多为空心砖墓,偶见以石片垒砌椁室的小型墓,与空心砖墓同类而非积块石为椁。东汉洛阳城北和城南,帝陵茔域的高坟大冢,发掘清理的不多,墓室或砌以青砖而不用黄肠石。1986 年 12 月,考古工作者在洛阳涧西发掘了一座大型东汉中期黄肠石壁画墓,墓道朝北。墓葬为砖石结构

    11、,由天井、前堂、后室构成,通长 13.5 米,前132022 年第 11 期经典品读堂宽 8.35 米。此墓门外两侧各有一石墩,各由 4 块黄肠石叠砌,大小不一,相当于东汉广三尺、厚一尺至二尺、长三尺至四尺的黄肠石。四壁砖砌,顶部起券两层,内层以扇面形黄肠石、外层以扇面形小砖起券。墓葬多次被盗,只余大量铜、铁、陶器碎片和1只石羊。墓室坍塌,堆积的长方形、方形、条形和扇形石块上,4 块由朱砂书写符号,当是营建墓葬时石料位置的编号。其他大部分石上的朱砂字迹已模糊不清1987 至 1988 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东白马寺镇西发掘了一处东汉时期的长方形大型墓园遗址。东距汉洛阳城西垣 2.5 公里,院墙

    12、东西约 190 米,南北约 135 米,总面积 25650 平方米。墓园之内,东区为建筑群,由三进院落组成,西区上为土冢,下为多室砖券墓室,墓道朝南。清理出的玉衣残片,说明墓主人的地位在列侯以上。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等文献记载皇女埋于洛阳城西,推想墓主人可能是汉皇之早殇稚女。在这座东汉中晚期大墓的甬道北口、后室和耳室门口,皆以长方形青石质黄肠石砌壁。石一般长 71 厘米,厚 36 厘米或 46 厘米,宽 6290 厘米。即相当于东汉广三尺,厚一尺五寸或二尺,长二尺六寸至三尺八寸的黄肠石。1971 年 1 月,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东关旭升村清理了一座砖石混合结构的大型东汉晚期墓,有封土,墓道朝东。墓

    13、内使用不多的石材,凿制细致规整,分长方形和扇形两种。长方形石材主要用作石墩和叠砌墙的转角,平面长70厘米、宽60厘米,乃常见的黄肠石。扇形石材主要用作券顶。墓分前中后室,通长 12 米,中室带耳室亦通长 12 米。此墓建国前多次被盗,出土少量残碎陶器和陶俑 19 件,玉衣片 42 片。砖上印有人名“北张卿”和“二丈一”“二丈五”等表示尺寸的文字。此墓有一特殊现象,即在墓门券顶上的夯土内清理出5男5女共10个殉人,其下夯土中发现殉狗1只。1990 年秋至 1991 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东花坛东、洛阳机车工厂厂区东南角发掘了一座东汉墓。地上为椭圆形土冢,长径 62 米、短径 35.5 米、高

    14、10.5 米。地下为砖石结构券顶多室墓,前中后室由甬道相连通,南北通长 19.12 米、东西通宽 16.65 米,墓道朝南。石材多青石,也有少量红砂石。墓门、中门石构。前甬道、中甬道、后甬道两壁石构。前、中、后室砖砌,以石块为基础。东、西、南耳室与东侧室壁、券顶石构。石材规格不一,最大的长2.6米、宽0.4米、厚 0.63 米;最小的长 0.25 米、宽 0.2 米、厚 0.08 米;扇形石一般长 0.46 米、上宽 0.34 米、下宽 0.24 米、厚 0.12 至 0.2 米。由于室内抹白膏泥,上彩绘壁画,故不知石上有否题铭。仅从墓室底部的石基础看,墙厚 0.7 米左右,相当于当时三尺,与

    15、常见的“广三尺”的黄肠石尺度相同。这也是一座局部使用黄肠石的砖石结构的东汉晚期贵族墓。这几座汉墓,地宫用砖石混砌,规模宏敞,墓主级别很高,有的可能是帝陵陪葬。所出黄肠石的特点,一是尺度有规律。“广”“厚”有定规,长度在二尺以上五尺以下;配以少数特大石和小石以及券顶的扇形石,灵活结合使用。二是具备通用性。黄肠石和砖一样,能够据自身的形状和工程的需要,砌筑不同样式和面积各异的墓室,保持宽度统一的墙体。换言之,各地宫所用黄肠石,依据预先设计所需,准备足够数量即可,需要单独制作的门用石材等数量很少。对于东汉洛阳城北的墓冢而言,生产年代早的黄肠石,砌筑地宫的年代也早,反之亦然。由上述墓葬和洛阳启明东路出

    16、土光和六年(183)黄肠石的出土地推测,早期墓葬位于邙山岭上,自北而南安排墓茔,晚期墓葬位于邙山南坡至邙山脚下,即墓冢的年代可由早而晚为次,地域可由北而南为序。由于证据缺环很多,而且陪葬冢群的年代和排列情况不明,这只不过是依据少量材料提出的一种推测而已。就偃师“关冢”出土黄肠石而言,东汉末期高级贵族仍采用方石黄肠题凑墓室,墓葬使用石灰,也是这个时期的特征(光和六年黄肠石墓也有使用)。限于资料,截至目前尚不知洛阳东汉早期黄肠石墓的形制。由于黄肠石墓的资料较少,没有系统的整理,在一部书中这样写道:“东汉时期,砖室墓占居绝对优势,费工巨大的崖洞墓走向衰退,黄肠题凑葬制也因不能适应砖室墓墓制而一度改用

    17、象征性的题凑石(方石)。东汉中期以后,大型多室砖墓更加流行,强宗豪右僭越诸侯王列侯葬制的越来越多,题凑石实际上归于消失,玉衣也不仅是王侯的专用品。”东汉时期砖室墓墓制和黄肠石墓墓制并行不悖,或砖石并用,黄肠石墓多用于帝陵区域的高级贵族的墓葬。还有人如此认为:“据考古资料,大约从东汉安帝起,中原地区的大型墓葬皆实行前、中、后三室之制,题凑之制因而受到多室墓制冲击,石材题凑从此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踪隐迹。”这种说法既不合后汉书礼仪志的记载,又悖逆了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除了本文所14 2022 年第 11 期述大型多室墓,孟津县送庄东汉晚期的“塌冢”,墓室也由前堂后室和东耳室组成,皆是此论的反证,而且

    18、和都城帝陵区域出土黄肠石题铭中安帝之后的诸年号也相牴牾。题铭的书刻方式与书法艺术隶书是秦汉六体之一,始造于秦,“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颜师古谓秦始皇时,官员程邈所献,“主于徒隶,从简易也”。是说有理。洛阳出土黄肠石、刑徒墓砖上的刻字,由服役刑徒以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刊刻而成,比起同时代的太学熹平石经,是真正意义上的隶书。官府主事验收黄肠石合格后,要求石工刻题铭于成品,郑重其事,表示完成。一般刻于石的侧面,即垒砌上墙后可以看到。侧面为长方形,顺其长面而刻。也有少数刻于石的正面,即砌墙的叠压面上。上石的刻手,就是治石的工匠。一般说来,考古所见东汉刑徒墓砖隶书文字,为服劳役的刑徒死后随葬的题记,

    19、系专作埋葬事务的刑徒捉斧捏刀向砖信手刊刻而成。书写和镌刻没有行格,用刀刻成,笔画纵横错落,比较草率随意,有一种奔放不羁的趣味。黄肠石题铭颇似刑徒墓砖的契刻手法,具有粗犷率真面貌多变的特点,其作者就是治石的工徒和招募的石匠。东汉的文字石刻,若碑若志,立于庄严之地,藏于肃穆之所,多治石成型,研磨光平,布局打格,书丹校核而后刻之,其慎重与细心,显示于字里行间。作为建筑材料,黄肠石表面粗糙,刻字笔画或与斧凿形成凹斑錾道混淆合同,斑驳模糊,颇难认定,这是材料的差异所造成的。有的石工不识字,依样摹描,若结构出错,便不易辨别。故同样是勒字于石,书写与契刻,也大相径庭。如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光和六年黄肠石三面有

    20、题铭,长侧面刻“张仲石,左孟治。光和六年四月二十日”;短侧面刻“张仲石,左孟治”。两面题铭笔画草率而不规范,“张”字的“长”部十分简化;“孟”字的“子”部两横,“皿”部一上不封口,一右不封口;“和”字的“禾”部两横、“四”部右不封口等,可知书写镌刻者文化水平低下,如文盲依样画葫芦,或似或非。石正面刻字“弟子”,隶书规范,大小一致,似由熟手所写,以教初学者。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如熹平石经,隶书撇、捺等点画,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它表现的毛笔书法艺术美是黄肠石题铭所不具备的,后者在碑刻中更显其刚劲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题铭一般为两行,字距窄、行距宽是其章法布局上的一

    21、大特点。隶书是当时的通行文字,隶书直笔是黄肠石题铭的时代特征和书写特征。题铭年代各有早晚,书体出自众手,个人风格异趣。对于操作熟练的治石工匠来讲,一些反复用字可直接用斧凿刻石。故其书法不拘绳尺,结体宽博,刻划劲整,别具风格,或称之为草隶。也可以先写后刻,所以黄肠石上也偶有毛笔朱书文字,尚未加契。这样照刻出来的字比较规矩整齐,不易错漏,也适宜于文化水平低下者操作。所刻字体厚朴古拙,趣味天真。即使先写后刻,也很难找出书体笔画的起笔和收尾的细微用笔情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除了石面粗糙,还在于不用专门的刻字工具,粗刻后不再修整笔画。物勒工名,无须精到。黄肠石题铭用斧凿冲刻而就,粗直笔道易于上手,极少

    22、弧笔曲笔,失去毛笔书写的状态,形成特殊的书法艺术风格。这种斩钉截铁的拙辣之美,颇耐欣赏。而像建宁五年(172)的“黄肠掾王条主”题铭两行,规整划一,先书后刻,通篇笔画略弧曲,十分少见。石 工 在 刻 字 时 常 省 略 合 并 字 的 笔 画 以 图 省事,“尺”字须刻 5 道成字,或只刻 3 道,在“人”字上加一短横而成。“左孙石”“樊孙石”的“孙(孙)”字右旁的“系”简写为“小”,与现在的简化字同。开封市博物馆藏 20 号“苏利石”侧面题铭的“苏(苏)”字,取消了繁笔的“鱼”旁,刻字笔画大为省略而通行于石工间,此字的简化形态在题铭中凡六见。孟津耀店寨二仙庙的 2 块“左开石”,其“开”字一繁一简,须对照考察,才可辨识出简化的“开”字。开封市博物馆藏 16 号索孙石题铭的“省”字简写作“小”,因为是特定的文辞,虽然简化成与其他的字形相同,但也不会产生歧义。由于汉代石刻传世无多,劳动者粗犷的刀笔迥异于专家对丰碑大碣的精雕细琢,使黄肠石题铭占有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一席之地。注:学界对“黄肠”的解释有两种,一是认为柏木色黄,树段如肠状,故名黄肠;另一说法认为,柏木树心为黄色,木心为木之肠,故名黄肠。经典品读


    注意事项

    本文(椎凿汉风——洛阳黄肠石题名研究_赵振华.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