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T 5135-2019 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技术标准(山东省).pdf

    • 资源ID:204984       资源大小:704.82KB        全文页数:7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曲****】。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曲****】,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DB37∕T 5135-2019 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技术标准(山东省).pdf

    1、山 东 省 工 程 建 设 标 准DB37/T 51352019城 镇 道 路 地 下 病 害 体 探 测 技 术 标 准Technical standard of underground disasters detection for urban road2019-02-27 发布2019-05-01 实施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城 镇 道 路 地 下 病 害 体 探 测 技 术 标 准Technical standard of underground disasters detection for urban roadDB37/T 5135201

    2、9主编单位: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施行日期:2019 年 05 月 01 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北京前前言言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8 年第一批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鲁建标字20189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地球物理探测方法;5 地下病害体验证;6 地下病害体风险分级;7 报告编制与信息化管理。本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

    3、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地址:济南市高新区颖秀路 3366 号;邮编:250101;电话:0531-66770701)。主编单位: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正元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山东交通学院中电科(青岛)电波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泉建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淄博市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处主要起草人员:张善法李学军李术才张顺东孙怀凤于景兰赵宪堂韩延礼陈允泉张鲁刚史美纯欧阳伟史红邢方亮武丰雷迟炳章刘智江葛颜慧李卫东刘甲军尹纪超主要审查人:刘元生刘俊岩陈昌彦武道

    4、吉于师建徐华文扶涛涛王怀洪连峰3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23基本规定.44地球物理探测方法.74.1一般规定.74.2探地雷达法.94.3高密度电阻率法.144.4瞬态面波法.174.5地震映像法.214.6瞬变电磁法.244.7井中探测法.275地下病害体验证.316地下病害体风险分级.337报告编制与信息化管理.347.1 一般规定.347.2报告编制.347.3信息化管理.36附录 A地下病害体工程特性、地球物理特征表.38附录 B地下病害体成果统计表.39附录 C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代号和图例.40本标准用词说明.41引用标准名录.42附:条文说明.434

    5、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12Terms and Symbols.22.1Terms.22.2Symbols.23Basic Requirements.44Geophysical detection methods.74.1General Requirements.74.2Ground Penetrating Radar.94.3High-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144.4Transient Surface Wave Method.174.5Seismic Imaging Method.214.6Transient Electroma

    6、gnetic Method.244.7Borehole Geophysical Method.275Verification of Underground Disasters Identified by Detection.316Risk Rank of Underground Disasters.337Surveying Report and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347.1General Requirements.347.2Surveying Report.347.3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36Appendix AEnginee

    7、ring and 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ableof Underground Diseases.38Appendix BStatistical Table of Underground Diseases.39Appendix CSymbols and Legends of Underground Disasters40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41List of Quoted Standards.42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4311 1总则总则1.0.1为规范

    8、我省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提高探测成果质量,保障道路运行安全,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城镇道路,深度 30m 以内的地下病害体地球物理探测工作。1.0.3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我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 2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2.12.1术语术语2.1.1地下病害体underground disasters存在于城镇道路地面以下的脱空、空洞、疏松体、富水体等影响城镇道路安全的不良地质体。2.1.2地下病害体探测underground disasters detection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查明其类型、

    9、位置和规模等属性特征的活动。2.1.3空洞void道路地下土体中自然发育或人工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洞体。2.1.4脱空pavement void道路硬壳层与地基土脱离形成的洞体。2.1.5疏松体loosely soil道路地下密实度明显低于周围土体的不良地质体。2.1.6富水体water-rich soil道路地下含水率明显高于周边土体的不良地质体。2.1.7干扰源interference source影响地下病害体探测信号质量、数据信噪比的各种干扰因素。2.22.2符号符号r相对介电常数;Pr地下介质电磁波反射系数;v地下介质等效电磁波速度;3电磁波波长;c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0f探地

    10、雷达天线主频/检波器自然频率;s视电阻率;VR面波相速度;面波波长深度转换系数,一般取 0.5;最小可分辨电平(nV/m);Rm最低限度信噪比;N噪声电平。43 3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0.1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应结合既有的岩土工程、市政设施、水文气象、已发生病害记录等资料开展。3.0.2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应定期进行。重点路段探测周期宜为 1 年3 年进行,普通路段探测周期宜为 3 年5 年进行,亦可根据道路养护或工程建设需要安排探测。当遇到下列情况时,探测周期宜相应缩短或立即进行探测:1当地面发生严重变形或塌陷事故、地下管线发生变形或破损时;2汛期的排水管涵、河道周边等区域;3存

    11、在地铁、非开挖管道铺设等地下工程施工路段;4其他存在地下病害体潜在安全风险的区域。3.0.3城镇道路重点路段宜按下列条件划分:1城镇快速路与主干路;2埋设重点管线区段;3埋置有年代久远的人防等地下基础设施区段;4湿陷性黄土、砂土、淤泥质软土、膨胀土、盐渍土分布区及岩溶发育区等地质条件复杂区。3.0.4地下病害体探测宜按下列程序进行:1接受委托;2资料收集、现场踏勘;3方法试验等准备工作;54制定探测方案;5现场实施;6数据质量分析和评价以及数据处理与解释;7成果复核与验证;8报告编写。3.0.5收集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1测区内道路、市政设施等地下工程的竣工资料;2测区地形图和测量控制资料;3测

    12、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4测区地下管线现状资料;5测区既有的地下病害体探测资料及地下病害体修复资料。3.0.6现场踏勘应了解工作环境条件及典型干扰源的分布、类型及其变化情况,核实已收集资料的完备性及可用性,评估现场作业风险,编制探测方案。3.0.7探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1项目概况;2工作任务;3工作依据;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工作环境条件分析;5工作重点、难点分析及措施;6工作方法技术;7安全生产、质量和环境保护、信息安全措施68人员、设备投入等施工组织措施;9拟提交的成果资料。3.0.8探测仪器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检定或校准,保持性能稳定、状态良好。3.0.9现场探测工作开始前应根据探

    13、测目的、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方法试验,确定探测方法和工作参数。3.0.10对于已明确特定方法或规模较小的工程以及应急处置工程可简化工作程序。3.0.11对探测的地下病害体异常应逐一复核;当发现危险性较大的地下病害体时,应及时通报。3.0.12地下病害体宜分为空洞、脱空、疏松体、富水体四类,疏松体按疏松程度可分为严重疏松体和一般疏松体,其工程特性、地球物理特征可参考本标准附录 A。3.0.13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作业应设置警示标志隔离车辆、行人。3.0.14对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宜进行信息化管理。74 4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地球物理探测方法4.14.1一般规定一般规定4.1.1地

    14、下病害体进行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应具备下列条件: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土体应存在地球物理性质差异;2地下病害体应能产生可被观测的地球物理异常场;3干扰场强度应不影响有效异常辨识,或能被识别;4工作现场应具备布置探测装置和实施探测的条件。4.1.2地下病害体探测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对重点、难点路段,应适当加密测线、测点布置;环境复杂或单一方法存在多解性时宜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探测。4.1.3探测方法或方法组合宜根据探测目的按表 4.1.3 选择。表表 4.1.34.1.3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适用性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适用性地下病害体探测方法脱空空洞疏松体富水体埋藏深度D探地雷达法D7.0m高密度

    15、电阻率法1.0mD30.0m瞬态面波法1.0mD30.0m地震映像法D30.0m瞬变电磁法3.0mD30.0m井中探测法D30.0m注:为适用,为可用,为不适用;其他探测方法应根据方法试验确定其适用性。4.1.4地下病害体探测方法选择时尚应考虑场地地质条件对不同方法适用性、多解性、探测深度的影响,在下述区域工作时应在已知点对方法适用性和有效探测深度进行现场试验:1鲁北黄泛平原区、鲁西南、鲁东滨海河口及低平海岸带等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区域;82鲁北黄泛平原及鲁西南的盐渍土分布区;3鲁中及鲁东含铁磁性矿物的砂土分布区。4.1.5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网布置应根据探测目标规模确定,测线

    16、长度、间距应满足探测成果连续、完整、便于追踪的要求,重点区域或异常区域应适当加密或网状布设;2测线宜在保障覆盖探测目标范围的前提下,避开环境干扰的影响;3测线宜通过或靠近已知点布设,测线长度宜覆盖探测目标;4定期复测的测线宜固定布设。4.1.6地下病害体探测的测量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地形突变点、非均匀分布的各测点、重要的探测异常点及验证的点位,应进行平面和高程测量;2测量点测量精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T8 的有关规定;3探测使用地形图比例尺不应小于 11000。4.1.7探测中应按不同探测方法和探测目的需要填写现场记录,记录内容应清晰、准确、完整;电子

    17、记录应及时备份。4.1.8探测成果解释应结合探测区域的地质资料、地上和地下设施、干扰源及周边工程环境等调查资料进行。4.1.9地球物理方法采集数据应经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用于解释,质量检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 CJJ/T 79的有关规定。4.24.2探地雷达法探地雷达法4.2.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土体之间存在介电常数差异,且地表无强反射层或强衰减层时宜采用探地雷达法探测。4.2.2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或回填疏松、含铁磁性土等探地雷达信号衰减明显区域,应考虑其对探测深度的影响,设计探测深度不宜大于 3.0m。4.2.3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地雷达主机应满足下列要求:1)

    18、应具有实时监测显示功能;2)系统增益不应小于 150dB,计时误差不应大于 0.2ns;3)信噪比不应低于 110dB,动态范围不应小于 120dB;4)车载时,最大扫描速度应不低于 256scan/s。2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宜由承载车辆、多通道探地雷达系统、定位设备、视频记录设备等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车载探地雷达系统探地雷达天线支架设计牢固、拆卸方便,可同时挂接不少于四副天线,宜具有遇障碍自动翻转保护设计;2)车载探地雷达系统承载车辆车尾及车四周宜安装明显警示闪光系统;3)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宜不少于四通道,采用不同频段天线组合,满足道路地下病害连续探测要求;4)车载探地雷达系统采用差分 G

    19、NSS 进行测线轨迹定位时,更新10频率不应小于 10Hz;5)宜可同步触发、同步采集。3车载视频设备宜能对道路前方、侧方道路设施及道路表面进行实时视频采集,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1280960 像素时,拍摄帧率不应低于 25fps;2)满足不应低于 50km/h 车速拍摄需要;3)目标定位误差不应大于 1m;4)摄像头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66。4排水等管涵中探测时,天线防水等级不应低于 IP68。4.2.4探地雷达探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地雷达天线主频选择应符合探测深度和精度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优先选择屏蔽天线,当多种频率的天线均能满足探测深度要求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线,

    20、当工作环境电磁干扰弱且探测深度较大时,可选择非屏蔽的低频天线;2)道路普查时测线距不宜大于 2.0m,沿单一管线探测时不宜少于 2 条测线;3)重点区域及普查中确定的重点异常区详查探测时,宜选用多种频率天线组合探测。2机动车道地下病害普查工作宜采用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实施,采集时速宜选用 10km/h30km/h。3在地面干扰因素大或不易开展工作且地下埋设有排水等管涵11的,可采用管中探测方式,探测方向应为管涵上部,测线沿管涵轴线方向布置。4采集信号的增益宜使信号削波部分不超过全剖面 5%。5点测时,应在天线静止时采集,道间距应保证至少有三个采样点落在目标体上;连续测量时,天线移动速度应均匀,并应

    21、与仪器的扫描率相匹配,普查时道间距不宜大于 5.0cm,详查时道间距不宜大于 2.5cm。6采用测量轮测距时,采集前应对其进行标定;采用手动标记定位时,应等间距标记,间距不宜大于 5m。7点测时,可采用叠加采集方式提高信号的信噪比;使用分离天线点测时,可调整天线间距以使采集的信号最强。8现场记录宜包含地点、测试参数、文件号、测线位置、各类干扰源及地面积水、变形等环境情况。9当发现疑似地下病害体时,应进行标记,与周围管线分布等已知资料对比,并及时进行复核。10当探测区域局部不满足探测条件时,应记录其位置和范围,待具备探测条件后补充探测或采用其他方法探测。11数据剖面上不应出现连续的坏道,重复观测

    22、数据应一致性良好。4.2.5影响探地雷达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以下因素统计:1地上干扰:临近建(构)筑物、过街天桥、高架桥、指示牌、井盖、铁磁性材料临设、金属栅栏、车辆等;122地下干扰: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地下通道、地下防空洞、地下加固体、旧基础、树根等;3电磁干扰:路灯、信号灯、变电室、架空输电线缆、发射塔等。4.2.6探地雷达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测数据信噪比应满足数据处理、解释的需要;2数据处理分为数据整理及编辑、信号分析、增益调整、滤波、背景消除、反褶积、偏移归位、数据平滑、地形校正等数字信号处理手段、目标特性识别及提取等步骤;3消除背景干扰可采用带通滤波、小波分析、点平均、道

    23、平均方法;4突出反射波边界拐点可使用反褶积、小波分析法;5可采用反褶积压制多次反射波干扰,反射子波应为最小相位子波;6当反射信号弱、数据信噪比低时,不宜对数据进行反褶积、偏移归位处理。4.2.7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体宜按表 4.2.7 进行识别。表表 4.2.74.2.7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地下病害体波组特征振幅相位与频谱脱空脱空顶部一般形成连续反射波组,似平板状形态;多次波明显,重复次数较少整体振幅强,雷 达 波 衰 减很慢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底部反射不易观测;频率高于背景场13续表 4.2.7地下病害体波组特征振幅

    24、相位与频谱空洞近似球形空洞反射波组表现为倒悬双曲线形态;近似方形空洞反射波表现为正向连续平板状形态;多次波、绕射波明显,重复次数较多整体振幅强,雷 达 波 衰 减很慢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底部反射不易观测;频率高于背景场疏松体严重顶部形成连续反射波组;多次波较明显、绕射波较明显;内部波形结构杂乱,同相轴很不连续整体振幅强,衰减很慢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景场一般顶部形成连续反射波组;多次波、绕射波不明显;内部波形结构较杂乱,同相轴较不连续整 体 振 幅 较强,衰减较慢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频率略高于背景场富水

    25、体顶部形成连续反射波组;两侧绕射波、底部反射波、多次波不明显顶 部 反 射 波振幅强,衰减很快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频率低于背景场4.2.8探地雷达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于成果解释的探地雷达图像应清晰、信噪比高;2宜根据探地雷达图像的波组形态、振幅、相位、频谱等特征进行异常识别、解译;3应结合现场记录和已知资料,排除干扰异常;4地下病害体宜结合地面变形、管线破损、历史塌陷等情况及14测区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解译;5探地雷达法探测成果图件宜包括探地雷达剖面图及地下病害体解释成果图。4.34.3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4.3.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

    26、阻率差异、表层没有电阻屏蔽层,且具有良好的接地条件或能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改善时可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4.3.2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仪器应具有即时采集、显示功能以及对电缆、电极、系统状态和参数设置的监测功能;2多芯电缆应具有良好的导电和绝缘性能,芯线电阻应小于 10/km,芯间绝缘电阻应大于 5M/km;3AB、MN 插头和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100M;4输入阻抗不应小于 50M;5电位差测量允许误差不应大于1.0%,分辨率应优于 0.1mV;6电流测量允许误差不应大于1.0%,分辨率应优于 0.1mA;7对 50Hz 工频干扰抑制不应小于 80dB;8宜使用不锈钢电极或铜电极。

    27、4.3.3高密度电阻率探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正式探测前应进行方法试验,以确定观测装置、排列长度、电极距等关键参数;2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线不应布置在地下管线的正上方或靠近15地下管线的区域,尤其是金属管线、电力管线;3同一排列的电极应呈直线布置,电极接地位置在沿排列方向上的偏差不宜大于极距的 1/10,在垂直排列方向上的偏差不宜大于极距的 1/5;4实施滚动观测时,每个排列伪剖面底边应至少有 1 个数据重合点;5复杂条件下,宜采用抗干扰能力和分辨率不同的至少两种观测装置进行探测,但不得相互替代观测数据;6对于每个排列的观测,坏点总数不应超过测量总数的 1%,对意外中断后的续测,应有不少于 2

    28、 个的重复点;7完成一种装置形式的测量,对同一条测线开始新装置形式测量之前,应重新测量接地电阻;8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测试参数、测线编号、文件名、测线位置、地面及附近异常环境等。4.3.4城镇道路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以下因素统计:1地表存在电阻率非常低的电性屏蔽层:地表富水区段、埋设金属构件的区段、铁磁性渣土回填区段等或电阻率非常高的电性绝缘层:干燥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等;2地下存在的游散电流,以及工业输电线路意外裸露造成的接地放电等;3测线附近存在的水池、沟渠、金属管线、变电站、配电箱等16低阻体以及地下管线、防空洞、加固体等地下建(构)筑物;4含铁磁性矿物土体。4.3.5高

    29、密度电阻率法数据处理应使用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存在坡度大于 15的地形起伏时,应进行地形校正;2数据预处理时,可进行数据平滑、异常点剔除和滤波,对于个别无规律的数据突变点,可结合相邻测点数值进行修正,无法判断的测点可以删除;3反演成像时,可将正演获得的理论值与相应的实测值相减获得残差值,再利用反演计算获得电阻率分布;4有钻孔资料或已知资料时,宜结合已知地层电性资料对反演计算进行约束。4.3.6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宜按表 4.3.6 进行识别。表表 4.3.64.3.6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探测地下病害体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典型识别特征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

    30、特征空洞空洞有水充填时,表现为相对低电阻率异常;当空洞无水充填时,表现为相对高电阻率异常疏松体疏松体有水充填时,一般表现为相对低电阻率异常;疏松体无水充填时,表现为相对高电阻率异常;在不易区分时,可以在高水位与低水位时分别探测,进行对比解释富水体表现为低电阻率异常4.3.7高密度电阻率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绘制电阻率等值线图时应设置色标,同一场地的色标宜保持17一致;2应根据单剖面或不同剖面对比分析,确定剖面图中规模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电性结构,在分析电性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有关资料综合推断电性异常;3成果解释宜结合钻孔或其他相关资料修正深度转换系数或解释深度,识别假异常;4高密度电阻率法

    31、探测成果图件宜包括视电阻率或反演电阻率断面图及地下病害体解释成果图。4.44.4瞬态面波法瞬态面波法4.4.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介质间存在波阻抗差异,且地表平坦、无临空面、陡立面时可采用瞬态面波法探测。4.4.2瞬态面波法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记录通道数不应少于 12 通道;2仪器放大器的通频带应为 0.5Hz4000Hz;3放大器各通道的幅度和相位应一致,各频率点的幅度差应小于 5%,相位差不应大于采样间隔的 1/2;4仪器动态范围不应小于 120dB;5仪器应具有频响与幅度一致性自检功能。4.4.3检波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采用速度型检波器;2 检波器的固有频率宜选择 4Hz20

    32、Hz 的低频检波器;3 同一排列检波器之间的固有频率差不应大于 0.1Hz,灵敏度和18阻尼系数差不应大于 10%;4 同一排列检波器的幅值差不应大于 5%,相位时差不应大于所用采样间隔的 1/2;5 绝缘电阻应大于 10M。4.4.4瞬态面波探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数据采集时,宜采用剖面方式追踪病害体的分布范围。2瞬态面波法测线位置应根据探测目的、待测场地地形条件及规避干扰的需要,合理布设。3数据采集前应进行有效性试验,仪器通道及检波器一致性试验。4通过采集参数试验,确定道间距、偏移距、采样间隔、记录长度等参数:1)偏移距应根据探测深度要求确定,并能够分离基阶面波与高阶面波,偏移距一般不宜

    33、小于道间距,最小偏移距可与道间距相等;2)道间距应根据最大探测深度、病害体规模确定,一般应小于最小探测深度所需波长的 1/2;3)采样间隔的选取要兼顾垂向分辨率及勘探深度的要求,样点数不宜少于 1024 点;4)记录长度应满足最大偏移距基阶面波的采集需要。5应根据探测深度要求、介质条件等确定激振方式,震源点应布设在排列的延长线上。6瞬态面波法检波器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91)检波器位置应准确,与地面耦合良好;2)检波器的安置应尽量以直线形式等道间距排列,如条件不允许,检波器沿垂直排列方向的移动距离不得大于道间距的 1/5,沿测线方向移动时,移动距离不得大于道间距的 1/10。7瞬态面波法数据采

    34、集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1)宜采用线性排列方式,排列长度应大于预期面波波长的 1/2,同一测线的排列方向应一致;2)排列中点位置等效为面波勘探记录点的位置;3)仪器各通道应处于全通状态,且各通道增益应一致;4)近震源道不应出现削波,不应出现相邻坏道,非相邻坏道不应超过使用道数的 10%;5)检波器与电缆连接应正确,避免漏电、短路、反向及接触不良;6)测点间距应根据探测任务与场地条件确定,应满足横向分辨率的要求。8激震时,宜采用单边激发方式,激发能量宜保持一致,在信噪比较低时,可进行多次叠加。9记录中噪声振幅不应大于基阶面波主同相轴振幅的 10%,噪声干扰过大时,宜避开强震干扰时段测试。10采集过

    35、程中应填写现场采集班报记录,记录应包括工程名称、工程地点、测线号、文件名、测点位置、炮点位置等内容。4.4.5影响瞬态面波法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以下因素统计:201位于测区或附近运转的工厂设备、施工的工程机械、行驶的交通工具等;2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地下通道、地下防空洞、地下加固体、旧基础、树根等。4.4.6瞬态面波法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数据处理时,应剔除明显的畸变点、干扰点数据。2频散曲线提取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fK域中提取频散曲线;2)二维滤波计算应突出基阶面波能量。3频散曲线的分层应依据拐点、斜率及频散点疏密等特征确定。用于计算地层速度的频散曲线应具有收敛的特征;不收敛段的起

    36、始拐点可解释为地层界线。4应结合已知的钻探资料、其他物探资料对曲线的拐点和曲率变化做出正确解释,计算对应层的面波相速度,绘制相速度-深度曲线,或根据需要进行速度反演,绘制剪切波速度-深度曲线。4.4.7瞬态面波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宜按表 4.4.7 进行识别。表表 4.4.74.4.7瞬态面波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瞬态面波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地下病害体波速特征波组特征频谱特征空洞与周边正常地层剖面对比,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圈闭区边界波组杂乱、振幅强,内部波组衰减明显;局部存在镜像波频散曲线变化剧烈,存在明显“之”字形拐点21续表 4.4.7地下病害体波速特征波组特征频谱特征严重疏松体与周

    37、边正常地层剖面相比,表现为较明显的低速区整体波组杂乱,分布很不规则能量团较分散,频散曲线存在“之”字形拐点,不易提取完整的频散曲线一般疏松体与周边正常地层剖面相比,表现为低速区波组略杂乱,分布不规则能量团略分散,频散曲线“之”字形拐点不明显4.4.8瞬态面波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利用面波法换算深度、力学参数时,宜首先利用已知资料标定;2瞬态面波法探测成果图件宜包括测点频散曲线图、面波相速度或视剪切波速度剖面图及地下病害体解释成果图。4.54.5地震映像法地震映像法4.5.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介质间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且地表平坦时可采用地震映像法探测。4.5.2地震映像法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

    38、标应符合本标准第 4.4.2条的规定,并具备剖面滚动采集功能。4.5.3 检波器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1宜采用速度型检波器;2检波器的固有频率应满足现场激振频率响应要求;3检波器灵敏度与阻尼应满足探测分辨率要求;4检波器的最小动态范围不应小于 54dB;5绝缘电阻应大于 10M。224.5.4地震映像探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测前应进行方法试验,确定偏移距、激发方式及检波器频率等;2检波器可选择单道或多道,多道时可选择不同频率检波器;3应根据探测深度和精度要求确定点距、采样间隔、记录长度;4测线宜选择地形起伏较小、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沿道路走向布设;5测线宜布设成直线,当测区条件限制时,测

    39、线可布设成折线,遇到陡坎时,应另起新测线;6测线间距应不大于探测要求最小目标病害体投影长度的1/2,测线上反映目标体的测点不应少于 3 个,测点间距应不大于探测要求最小目标体地面投影宽度的 1/3;7检测器应垂直地面安置,与地面耦合良好;8同一测线各测点激发能量应均匀;9应避开强震干扰时段作业,可采用叠加的方式提高信噪比;10采集数据剖面应记录清晰,信噪比满足数据处理、解释的需要;11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检波器数量、测试参数、文件名、测线号、测线位置、环境干扰情况等。4.5.5影响地震映像法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以下因素统计:1位于测区或附近运转的工厂设备、施工的工程机械、行驶的交通工具等;

    40、232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地下通道、地下防空洞、地下加固体、旧基础、树根等。4.5.6地震映像法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数据预处理工作包括道炮编辑、振幅恢复(补偿)、去噪和静校正等;2 应剔除坏道数据;3 宜采用带通滤波,消除环境干扰;4 对复杂的重点异常,可采用小波变换、速度分析、偏移等进行处理。4.5.7地震映像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宜按表 4.5.7 进行识别。表表 4.5.74.5.7地震映像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地震映像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地下病害体波组特征频谱特征脱空同相轴消失或分叉频率低于背景场空洞同相轴上凸或下凹现象明显,边界处同相轴明显错断;内部振幅衰减明显,局

    41、部有散射现象,呈现空白带频率低于背景场严重疏松体波形结构变化大,同相轴上凸或下凹现象较明显,地震波历时延长频率低于背景场一般疏松体波形结构变化较大;同相轴连续性差,有上凸或下凹现象,地震波历时延长频率略低于背景场4.5.8地震映像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剖面中地震波的波形、振幅、频谱、相位等异常变化并结合已知资料对地下病害进行综合解释;2换算异常深度、规模时,应首先利用已知资料标定;3地震映像法探测成果图宜包括地震映像剖面图、地下病害体24解释成果图。4.64.6瞬变电磁法瞬变电磁法4.6.1地下病害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存在电性差异,且场区无强电磁干扰时,可采用瞬变电磁法探测。4.6.2

    42、瞬变电磁法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发射电流可调整;2动态范围不宜小于 120dB,对工频干扰抑制不宜小于 60dB;3等效输入噪声应小于 1V;4.6.3瞬变电磁探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宜选用等值反磁通装置或中心回线装置。2探测前应进行有效性试验,以确定观测装置形式、发射线圈参数、接收参数、观测基频等关键参数。3采用中心回线装置时,发射回线边长(L)可根据最大发射电流(I)、探测深度(H)等按下式计算:5112)(55.0ILH(4.6.3-1)NRm(4.6.3-2)式中:H探测深度(m);L发射回线边长(m);I电台大发射电流(A);上覆地层电阻率(m);最小可分

    43、辨电平,一般为 0.2nV/m0.5 nV/m;25mR最低限度的信噪比;N噪声电平。4采用等值反磁通装置时,可按下式计算探测深度:t28H(4.6.3-3)式中:上覆地层电阻率(m);H探测深度(m);t衰减时间(ms)。5瞬变电磁法的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线应尽量布置在与异常目标走向垂直的方向上,点距与线距应能完整覆盖探测目标的分布范围;2)发射和接收线框应避开铁路、地下金属管道、高压线、变压器、输电线等,测线宜按直线布置,当受场地条件限制时,可布置成折线。6瞬变电磁法现场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场观测时,除最后 5 个测道外,其余观测值均应在噪声水平以上,否则应查明原因,并重复

    44、观测;2)对临时性干扰应暂停观测,排除干扰后再进行探测;3)曲线出现畸变时,应查明原因并重复观测;必要时,可移动点位避开干扰源重测,并记录;4)若曲线衰减变慢时,应扩大测道时间范围重复观测;5)每个测点观测完毕后,应检查数据和曲线,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点观测;266)应设计不少于总数量 10%的检查点,进行重复观测。7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装置参数、测试参数、文件名、测线号、测点号和环境干扰状况等内容。4.6.4影响瞬变电磁法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以下因素统计:1附近的周期性电磁信号,如工业、民用电网产生的工频干扰、矿区的工频干扰和磁性矿藏的干扰、工业机械产生的稳定电磁源、低频电台或广播、附近电

    45、力管线产生的信号源等;2附近的电磁干扰源,如金属建(构)筑物、临近的车辆、机械以及其引擎的电火花放电等;3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地下通道、防空洞、加固体、旧基础等建(构)筑物。4.6.5瞬变电磁法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剔除干扰大、质量差的数据;2 应绘制每个测点的衰减曲线、其对应的视电阻率曲线、反演结果曲线;3 应按测线绘制多测道图曲线,视电阻率剖面、反演结果模型剖面用于综合对比与解释;4 宜结合测区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反演处理。4.6.6瞬变电磁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宜按表 4.6.6 进行识别。27表表 4.4.6 6.6.6瞬变电磁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瞬变电磁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

    46、别特征地下病害体典型特征空洞二次场幅值小,衰减快,多测道图微小下凹;表现为高电阻率异常,与背景差异不明显,体积小时一般难以识别;有水或泥质充填时:衰减较慢,多测道图上凸,表现为低电阻率异常疏松体无水充填时,表现为高电阻率异常;疏松体有水充填时,衰减曲线衰减较慢,多测道图上凸,表现为低电阻率异常富水体二次场衰减缓慢,多测道图上凸,表现为低电阻率特征4.6.7瞬变电磁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瞬变电磁多测道剖面图、视电阻率断面图进行地下病害体识别与解释;2应结合已知资料进行地下病害体定性或半定量解释;3瞬变电磁法成果图宜包括多测道剖面图、视电阻率断面图和地下病害体解释成果图。4.74.7井

    47、中探测法井中探测法4.7.1井中探测法主要包括采用电阻率、弹性波、电磁波等地球物理特性的井间层析成像以及钻孔全景光学成像观测。应根据场地条件,通过现场试验,选择适宜的方法、设备,确定观测装置及工作参数。4.7.2仪器设备除应符合耐压、防震、防水的一般要求外,其他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深度测量误差应不大于 0.5%;282电阻率层析成像地面仪器之间及其对地、绞车集流环对地、供电电源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于 10M;电缆缆芯对地、电极系各电极之间、井下仪器线路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 2M;3弹性波层析成像井下震源激发能量应能够在观测井中产生足够的信号强度,且不破坏钻井套管;检波器为带有放大器的

    48、水听器,宽频,具备垂直叠加功能,采样间隔不应大于井间最小走时的 1%;4电磁波层析成像设备应具有频率扫描功能,发射机瞬间输出功率不应小于 10W,接收机噪声水平应低于 0.2V,测量范围为20dB140dB。4.7.3井中探测法现场探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深度标记间隔应与深度比例尺相适应,长度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0.2%;2测试钻孔(套管)内径不宜小于 75mm;3测井深度比例尺宜与钻孔柱状图比例尺一致,同一测区宜采用同一深度比例尺;4原始测井数据或曲线应准确标记深度;5连续测井方法在测试时电缆的升降速度应均匀,升降速度应保证深度准确、数据清晰;6弹性波层析成像时钻孔应无金属套管且有井液,宜等间距

    49、激发、等间距接收,且间距不应大于要求探测目标体的尺寸;可在孔间地表处补加发射、激发点或观测点,提高水平分辨率;7电磁波层析成像时钻孔应无套管,对孔壁完整性差的可安装29塑料套管;工作频率应由现场试验确定,每个剖面在完成一次完整的观测后,发射机和接收机应互换后实施第二次测量;8电阻率层析成像时钻孔应无套管、静充水,宜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4.7.4井中探测法数据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孔深度应以孔口为深度零点;2探测成果推断应根据测井资料结合地质、钻探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解释;3弹性波井间层析应抽取共激发点道集,拾取初至时间,并宜交替采用共接收点道集、共激发点道集检查初至拾取的准确性;4成

    50、像区域宜按正方形剖分,边长应等于激发点间距、接收点间距的最小值;成像的影像宜采用伪彩色色块、等值线方式;同一场区采用统一的色谱、色标;5成果图件应包括影像图、地下病害体解释成果图;6当孔深大于 15m 时,井间层析宜进行井斜校正。4.7.5钻孔全景光学成像可用于观测钻孔、塌陷坑洞中空洞延展情况;可用于地下管涵内窥,观测管涵内壁破损、腐蚀、渗漏情况等。1钻孔全景光学成像应于干孔、清水孔或管道中进行,当水质透明度不足时,应采用清水循环冲洗或排干水;2摄像机分辨率不应低于 500 万像素,摄像角度宜为 360,方位精度不应小于 1;3光学成像可相片与连续影像相结合,也可对异常部位静止拍30摄影像;4


    注意事项

    本文(DB37∕T 5135-2019 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技术标准(山东省).pdf)为本站上传会员【曲****】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