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2∕T 3411-2022 高寒地区纯电动汽车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吉林省).pdf

    • 资源ID:204659       资源大小:740.84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曲****】。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曲****】,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DB22∕T 3411-2022 高寒地区纯电动汽车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吉林省).pdf

    1、 ICS 43 CCS T47 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34112022 高寒地区纯电动汽车性能综合 评价指标体系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lndex System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in Frigid Regions 2022-11-23 发布 2022-12-08 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 布 DB 22/T 3411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缩略语.1 术语.1 3.1 缩略语.2 3.2 4 评分模型.2

    2、 基本属性.2 4.1 期望属性.2 4.2 魅力属性.2 4.3 评分模型.3 4.4 5 评分方法.3 6 性能评价指标分值分配.3 纯电动乘用车性能指标评分分配.3 6.1 纯电动商用车性能指标评分分配.5 6.2 7 纯电动乘用车性能评价指标.5 基本属性评价指标.6 7.1 期望属性评价指标.12 7.2 魅力属性评价指标.18 7.3 8 纯电动商用车性能评价指标.19 基本属性评价指标.19 8.1 期望属性评价指标.27 8.2 魅力属性评价指标.32 8.3 附录 A(规范性)试验场地.34 A.1 EBS 试验场地.34 A.2 ESC 试验场地.34 DB 22/T 34

    3、11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吉林省汽车电子协会提出。本文件由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开发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智能网联开发院、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延边国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吉林省汽车电子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虹、郑建明、于翔、杨军之、张新生、车志平、陆志伟、王振来、张智、周国彬、魏

    4、来、惠玉源、景猛、郭强、许俊、金鉴、王建国、寇博超、李帅、李杰、赵忠民、李日光。本文件为首次发布。DB 22/T 34112022 1 高寒地区纯电动汽车性能综合 评价指标体系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纯电动汽车高寒地区性能综合评价的评分模型、评分方法、性能评价指标分值分配及纯电动乘用车和纯电动商用车评价指标的设定。本文件适用于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商用车的性能综合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730.1 汽

    5、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 7031 机械振动 道路路面谱 测量数据报告 GB/T 12534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 12782 汽车采暖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83852016 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GB/T 183862017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GB/T 18697 声学 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 GB/T 19596 电动汽车术语 GB/T 24552 电动汽车风窗玻璃除霜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3 术语和缩略语 术语 3.1 GB/T 3730.1、GB/T 7031、GB/T 12534、GB/T 12782、GB/T 1838

    6、5、GB/T 18386、GB/T 18697、GB/T 19596和GB/T 2455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 高寒地区 frigid regions 冬季低温普遍在-30 到-20 之间,最低气温达到-40 的地区。3.1.2 纯电动汽车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BEV 驱动能量完全由电能提供的、由电机驱动的汽车。电机的驱动电能来源于车载可充电蓄电池或其他能量存储装置。来源:GB/T 19596-2017,3.1.1.1 3.1.3 异响 abnormal sound 驾驶车辆或操作部件过程中,某些总成或零部件产生的非正常声响。DB 22

    7、/T 34112022 2 3.1.4 背景噪声 background noise 指被测汽车噪声不存在时周围环境的噪声。3.1.5 爬行起步 crawling start 不踩加速踏板原地切换至驱动挡D或R挡,电驱控制系统自行控制扭矩输出驱动车辆起步。3.1.6 蠕行 wriggle 电驱控制系统自行控制扭矩输出驱动车辆以稳定的速度行驶。3.1.7 Tip-in 车辆在滑行状态时,快速踩加速踏板的操作。3.1.8 Tip-out 车辆在驱动状态时,快速松开加速踏板的操作。3.1.9 J-turn 车辆按照半径为47.6 m的轨迹进行匀速连续转弯的一种驾驶操作。缩略语 3.2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

    8、本文件。AMT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ASR 驱动防滑系统(acceleration slip regulation)EBS 电控制动系统(electronic brake system)ESC 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HHC 坡道起步辅助系统(hill hold control system)READY 驱动系统已就绪的状态 SOC 荷电状态(stage of charge)Vlimit 车辆的极限初速度 Vlimit_OFF 关闭ESC功能的极限初速度 Vlim

    9、it_ON 开启ESC功能的极限初速度 4 评分模型 基本属性 4.1 指顾客认为“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不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也不会因此表现出满意。期望属性 4.2 指顾客的满意状况与性能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此类需求得到满足或表现良好,顾客满意度会显著增加,当此类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表现不好,顾客的不满也会显著增加。魅力属性 4.3 DB 22/T 34112022 3 指不被顾客期望的需求,随着顾客期望满足程度的增加,顾客满意度会急剧上升,在期望不满足时,顾客也不会因此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评分模型 4.4 根据用户满意

    10、度需求,将纯电动汽车高寒地区性能分为三大属性,即基本属性、期望属性和魅力属性。属性与满意度关系见图1。图1 属性与满意度 5 评分方法 总分合计 110 分,其中基本属性总分 55 分,期望属性总分 45 分、魅力属性总分 10 分。性能综合评价指数为各个单项性能评分之和,性能综合指数得分与顾客满意度二者判别区间见图2。图2 性能综合指数得分与顾客满意度二者判别区间 6 性能评价指标分值分配 纯电动乘用车性能指标评分分配 6.1 纯电动乘用车各性能指标评分分配见表 1。DB 22/T 34112022 4 表1 纯电动乘用车性能指标分值分配 性能分类 评价指标 分值分配 总分 基本属性 起动性

    11、能 3 55 整车蓄电池电平衡性能 3 整车平均静电流性能 3 行驶及操作异响 3 车载娱乐系统和信息显示系统性能 3 起步能力 3 最大起步坡度 3 快速充电性能(温差)4 慢速充电性能(温差)3 爬行起步能力(装备 HHC 系统)3 原地加速起步能力(装备 HHC 系统)3 蠕行能力 3 高速行驶能力 3 Tip-in/tip-out 响应能力 3 除霜性能 3 电动车窗防夹性能 3 防雪性能 3 后窗玻璃加热性能 3 期望属性 加速能力 5 45 续驶里程 5 快速充电性能(时间、采暖)5 READY 工况车内噪声性能 5 行驶工况振动噪声性能 5 行车采暖性能 5 驻车采暖性能 5 车

    12、外后视镜加热性能 5 座椅加热性能 5 魅力属性 转向盘加热性能 5 10 前风窗玻璃加热性能 5 DB 22/T 34112022 5 纯电动商用车性能指标评分分配 6.2 纯电动商用车各性能指标评分分配见表 2。表2 纯电动商用车性能指标分值分配 性能分类 评价指标 分值分配 总分 基本属性 起动性能 4 55 整车蓄电池电平衡性能 4 整车平均静电流性能 3 行驶及操作异响 3 起步能力 4 最大起步坡度 4 高速行驶能力 4 Tip-in/tip-out 响应能力 3 除霜性能 4 加速能力 4 续驶里程 4 快速充电性能 4 行车采暖性能 4 爬坡能力 3 变速器操纵性能 3 期望属

    13、性 车内振动噪声性能 5 45 车载娱乐系统性能 5 驻车采暖性能 5 车外视镜加热性能 5 座椅加热性能 5 电动车门防夹性能 5 EBS 性能 5 ESC 性能 5 坡道起步辅助能力 5 魅力属性 转向盘加热性能 5 10 前风窗玻璃加热性能 5 7 纯电动乘用车性能评价指标 DB 22/T 34112022 6 基本属性评价指标 7.1 7.1.1 起动性能 在-40 2 环境温度条件下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浸车后起动车辆,起动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3。表3 起动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起动 1 次成功 3 起动 2 次成功 2 起动 3 次或以上才成功 1 7.1.2 整车蓄电池

    14、电平衡性能 蓄电池初始 SOC 不少于 70%,整车在环境温度-40 2 条件下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浸车后进入车内上低压电后,依次循环操作车辆用电负载,试验时间不少于 2 h,整车蓄电池电平衡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4。表4 整车蓄电池电平衡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试验结束蓄电池端电压11.5 V 3 试验结束蓄电池端电压10.5 V 2 试验结束蓄电池端电压10.5 V 1 7.1.3 整车平均静电流性能 车辆在-40 2 环境温度条件下,启动开关关闭,车门关闭,待整车网络休眠后,连续记录蓄电池放电电流时间不少于 48 h,计算蓄电池静电流算数平均值,整车平均静电流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5

    15、。表5 整车平均静电流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整车平均静电流25 mA 3 整车平均静电流30 mA 2 整车平均静电流30 mA 1 7.1.4 行驶及操作部件异响 7.1.4.1 环境温度-40-30 条件下,在车门窗、前舱罩盖及行李箱盖未结冰的情况下,进行开启与关闭操作,对噪声情况进行评价。7.1.4.2 以车速 10 km/h、20 km/h、30 km/h 过减速带及凹坑路面,判断整车制动、减振器及零部件是否有异响。DB 22/T 34112022 7 7.1.4.3 总体评分为表中单项评分的算数均值,并四舍五入进行取整,行驶及操作部件评价依据见表6。表6 行驶及操作部件异响评

    16、价依据 7.1.5 车载娱乐系统和信息显示系统性能 车辆在环境温度-40 2 条件下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浸车后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起动车辆后进行测试,车载娱乐系统和信息显示系统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7。表7 车载娱乐系统和信息显示系统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评价依据包括:a)收音机预览选台、自动搜索、手动调台、收藏及删除等功能不应发生失效现象;b)蓝牙匹配连接、电话簿下载、蓝牙拨入、蓝牙拨出、电话挂断、电话接通及蓝牙设置等操作均不应发生失效现象;c)图片文件选择、图片操作、图片放映等操作均不应发生失效现象;d)视频文件选择、视频文件管理、视频文件播放、视频播放设置等操作均不得不应发生失效

    17、现象;e)导航系统进行导航寻找停车位、加油站、餐饮等路线规划、地图缩放等操作均不得不应发生失效现象;评价依据全部满足 3 评价依据满足 8 项 2 评价依据 得分 制动噪声 制动操作无尖叫噪声 3 制动操作偶发轻微尖叫噪声 2 制动操作频发尖叫噪声 1 READY 及行驶异响 READY 及行驶时,汽车各零部件无异响 3 READY 及行驶时,汽车个别零部件偶发轻微异响 2 READY 及行驶时,汽车零部件异响超过 3 处 1 车门窗、舱盖与行李箱盖操作 车门、车窗、舱盖与后背箱在未结冰的情况下,开启及关闭操作无异响 3 车门、车窗、舱盖与后背箱在未结冰的情况下,开启及关闭操作有轻微异响 2

    18、车门、车窗、舱盖及后背箱在未结冰的情况下,开启及关闭操作存在明显异响 1 减振器异响 过减速带及坑洼路面时,减振器无异响 3 过减速带及凹坑路面时,减振器存在轻微异响 2 过减速带及凹坑路面时,减振器存在明显异响 1 DB 22/T 34112022 8 表7 车载娱乐系统和信息显示系统性能评价依据(续)评价依据 得分 f)语音识别系统的语音控制电话功能、多媒体功能、信息服务功能、车身舒适系统功能、短信播报功能等进行操作均不应发生失效现象;g)确认功率表指针、速度表指针、能量流等动态显示状态;功率表、速度表及能量曲线等动态显示不应发生严重卡滞、消失等现象;h)音频播放不应出现音质变化、断音等现

    19、象;i)液晶屏不应出现蓝屏、花屏、跳屏等现象。评价依据满足7 项 1 7.1.6 起步能力 车辆和场地要求按 GB/T 18385 的规定执行。动力蓄电池初始 SOC 不低于 50%,车辆静置在环境温度-40-30 室外评价场地,浸车时间不少于 12 h。浸车后测试人员进入车内,置于 READY 状态,测试人员迅速将加速踏板踩到底加速至 10 km/h,起步能力评价依据见表 8。表8 起步能力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从车速 0 km/h 至车速达到 5 km/h 的时间1 s 3 从车速 0 km/h 至车速达到 5 km/h 的时间1.5 s 2 从车速 0 km/h 至车速达到 5 km

    20、/h 的时间1.5 s 1 7.1.7 最大起步坡度 车辆和场地要求按 GB/T 18385 的规定执行,动力蓄电池初始 SOC 不低于 50%,车辆静置在环境温度-40-30 室外场地,浸车时间不少于 12 h。浸车后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起动车辆后按照 GB/T 183852016 中 7.7 进行测试,坡道起步能力评价依据见表 9。表9 最大起步坡度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最大起步坡度30%3 最大起步坡度20%2 最大起步坡度20%1 7.1.8 快速充电性能(温差)按照 GB/T 183862017 中的 4.4.4.2 要求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放电,放电后车辆在环境温度-40-30

    21、条件下停放浸车,时间不少于 12 h,正常开启车辆充电预热功能,开始进行快速充电性能(温差)测试,快速充电性能(温差)评价依据见表 10。DB 22/T 34112022 9 表10 快速充电性能(温差)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动力蓄电池包内同一时刻温差10 4 动力蓄电池包内同一时刻温差15 3 动力蓄电池包内同一时刻温差20 2 动力蓄电池包内同一时刻温差20 1 7.1.9 慢速充电性能(温差)按照 GB/T 183862017 中的 4.4.4.2 要求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放电,放电后车辆在环境温度-40-30 条件下停放浸车,时间不少于 12 h,正常开启车辆充电预热功能,开始进行

    22、慢速充电性能(温差)测试,慢速充电性能(温差)评价依据见表 11。表11 慢速充电性能(温差)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动力蓄电池包内同一时刻温差10 3 动力蓄电池包内同一时刻温差15 2 动力蓄电池包内同一时刻温差15 1 7.1.10 爬行起步能力(装备 HHC 系统)环境温度-40-30,车辆额定半载停放在坡度不小于 20%的道路上,车辆起动后,依次开启远光灯、空调,依靠电驱系统自行控制扭矩输出分别进行D挡、R挡起步,至HHC功能退出,爬行起步能力评价依据见表 12。表12 爬行起步能力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爬行起步时无溜车 3 爬行起步时溜车距离50 mm 2 爬行起步时溜车距离

    23、50 mm 1 7.1.11 原地加速起步能力(装备 HHC 系统)环境温度-40-30,车辆额定半载停放在坡度不小于 20%的道路上,车辆起动后,依次开启远光灯、空调,分别进行D挡、R挡不同加速踏板开度的原地加速起步,至HHC功能退出,原地加速起步能力评价依据见表 13。DB 22/T 34112022 10 表13 加速起步能力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加速起步时无溜车 3 加速起步时溜车距离50 mm 2 加速起步时溜车距离50 mm 1 7.1.12 蠕行能力 车辆和场地要求按 GB/T 18385 的规定执行,动力蓄电池初始 SOC 不低于 50%,车辆静置在环境温度-40-30 室

    24、外场地,浸车时间不少于 12 h。浸车后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车辆起动后D挡蠕行,蠕行能力评价依据见表 14。表14 蠕行能力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车速波动0.5 km/h 3 车速波动1 km/h 2 车速波动1 km/h 1 7.1.13 高速行驶能力 车辆和场地要求按 GB/T 18385 的规定执行,动力蓄电池初始SOC不低于 50%,车辆静置在环境温度-40-30 室外场地,浸车时间不低于 12 h。浸车后测试人员进入车内,READY 成功后,以D挡加速至最高车速后保持加速踏板全开行驶距离不低于 1 km。高速行驶能力评价依据见表 15。表15 高速行驶能力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25、车速波动1 km/h 3 车速波动2 km/h 2 车速波动2 km/h 1 7.1.14 Tip-in/tip-out 响应能力 车辆额定半载,场地要求按 GB/T 18385 的规定执行,动力蓄电池初始 SOC 不低于 50%,车辆静置在环境温度-40-30 室外场地,浸车时间不低于 12 h。浸车后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起动车辆后进行Tip-in/tip-out测试,Tip-in/tip-out响应能力评价依据见表 16。表16 Tip-in/tip-out 响应能力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动力响应无迟滞、冲击、抖动 3 DB 22/T 34112022 11 表16 Tip-in/tip

    26、-out响应能力评价依据(续)评价依据 得分 动力响应有轻微迟滞、冲击、抖动 2 动力响应有明显迟滞、冲击、抖动 1 7.1.15 除霜性能 7.1.15.1 环境温度-40 2,按照 GB/T 24552 进行测试。7.1.15.2 总体评分为表中单项评分的算数均值,并四舍五入进行取整,除霜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17。表17 除霜性能评价依据 7.1.16 电动车窗防夹性能 环境温度-40 2,车门全开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浸车后,测试人员进入车内通过电动车窗开关调整车窗,车窗上升过程中,在 1/3、1/2、3/4 行程处分别在车窗上沿施加阻力,电动车窗防夹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18。表18 电

    27、动车窗防夹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夹紧力80 N 之前,车窗应回缩到最初位置或比开始回缩时的位置50 mm 的位置 3 夹紧力90 N 之前,车窗应回缩到最初位置或比开始回缩时的位置50 mm 的位置 2 夹紧力100 N 之前,车窗应回缩到最初位置或比开始回缩时的位置50 mm 的位置 1 防夹功能失效 0 7.1.17 防雪性能 评价依据 得分 前风窗玻璃 A 区除霜面积 开启除霜系统 20 min,前风窗玻璃 A 区域除霜面积90%3 开启除霜系统 20 min,前风窗玻璃 A 区域除霜面积80%2 开启除霜系统 20 min,前风窗玻璃 A 区域除霜面积80%1 前风窗玻璃 A区

    28、除霜面积 开启除霜系统 25 min,前风窗玻璃 A区域除霜面积85%3 开启除霜系统 25 min,前风窗玻璃 A区域除霜面积80%2 开启除霜系统 25 min,前风窗玻璃 A区域除霜面积80%1 前风窗玻璃 B 区除霜面积 开启除霜系统 40 min,前风窗玻璃 B 区域除霜面积90%3 开启除霜系统 40 min,前风窗玻璃 B 区域除霜面积80%2 开启除霜系统 40 min,前风窗玻璃 B 区域除霜面积80%1 DB 22/T 34112022 12 环境温度-40-30,路面平均雪厚 30 mm以上,行驶速度为 50 km/h70 km/h,前、后车间距离为 3 m10 m,前车

    29、将雪扬起,后车进行性能测试,防雪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19。表19 防雪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评价依据包括:a)前挡风玻璃不应出现威胁驾驶安全的起雾或结冰现象;b)不应有雪进入驾驶室,不应有水吸入驾驶室;c)空调系统不应出现异响、性能衰退或功能失效等情况;d)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不应功能失效;e)喇叭不应出现音质变化、音量变化等异常现象;f)舱盖、车门、行李箱锁不应出现卡滞、结冰等失效情况。评价依据全部满足 3 评价依据满足 5 项 2 评价依据满足4 项 1 7.1.18 后窗玻璃加热性能 环境温度-40 2,车辆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浸车后,按照 GB/T 24552 要求

    30、对后风窗喷霜,结霜 30 min后开启后风窗电加热,后窗玻璃加热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20。表20 后窗玻璃加热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20 min 内除霜面积80%3 20 min 内除霜面积70%2 20 min 内除霜面积70%1 期望属性评价指标 7.2 7.2.1 加速能力 7.2.1.1 车辆装载和道路条件按 GB/T 18385 规定执行,动力蓄电池初始 SOC 不低于 50%,车辆静置在环境温度-40-30 室外场地,浸车时间不低于 12 h。浸车后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起动车辆后进行加速测试。7.2.1.2 总体评分为表中单项评分的算数均值,并四舍五入进行取整,加速能力评价依据

    31、见表 21。表21 加速能力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0 km/h50 km/h 加速时间 0 km/h50 km/h 的加速时间5 s 5 0 km/h50 km/h 的加速时间7 s 4 0 km/h50 km/h 的加速时间9 s 3 0 km/h50 km/h 的加速时间10 s 2 0 km/h50 km/h 的加速时间10 s 1 DB 22/T 34112022 13 表21 加速能力评价依据(续)评价依据 得分 0 km/h50 km/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 0 km/h50 km/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1.5 5 0 km/

    32、h50 km/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1.7 4 0 km/h50 km/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1.9 3 0 km/h50 km/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2.0 2 0 km/h50 km/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2.0 1 50 km/h80 km/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 50 km/h80 km/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2.0 5 50 km/h80 km/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2.2 4 50 km/h80 km/

    33、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2.4 3 50 km/h80 km/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2.5 2 50 km/h80 km/h 的加速时间与常温 25 环境下加速时间的比值2.5 1 7.2.2 续驶里程 环境温度-40 2,按照 GB/T 18386 要求完成浸车和行驶阻力设定,充分浸车后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开启采暖系统,试验过程中保持驾驶员足部温度18,续驶里程评价依据见表 22。表22 续驶里程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低温续驶里程常温 25 环境下续驶里程的 60%5 低温续驶里程常温 25 环境下续驶里程的 50%4 低温续驶里程常温

    34、25 环境下续驶里程的 40%3 低温续驶里程常温 25 环境下续驶里程的 30%2 低温续驶里程常温 25 环境下续驶里程的 30%1 7.2.3 快速充电性能(时间、采暖)7.2.3.1 按照 GB/T 183862017 中的 4.4.4.2 要求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放电,放电后车辆在环境温度-40-30 条件下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浸车后开始进行充电(时间、采暖)测试。7.2.3.2 总体评分为表中单项评分的算数均值,并四舍五入进行取整,快速充电性能(时间、采暖)评价依据见表 23。DB 22/T 34112022 14 表23 快速充电性能(时间、采暖)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35、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开始充电的时间 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开始充电的时间0.5 h 5 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开始充电的时间0.7 h 4 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开始充电的时间0.9 h 3 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开始充电的时间1 h 2 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开始充电的时间1 h 1 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 SOC 为 80%的时间 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 SOC 为 80%的时间1.5 h 5 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 SOC 为 80%的时间1.8 h 4 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 SOC 为 80%的时间2.2 h 3 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 SOC 为 80%的时

    36、间2.5 h 2 开启充电预热至动力蓄电池 SOC 为 80%的时间2.5 h 1 7.2.4 READY 工况车内噪声性能 环境温度-40 2,背景噪声25 dB(A),车辆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关闭车辆所有门窗及前舱罩盖,设置空调模式为内循环,关闭辅助装置,如刮雨器、暖风装置、风扇以及空调等,转向盘置于中间位置,上电进行 READY 操作,待 30 s后开始测试,测试时间长度 30 s,READY工况车内噪声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24。表24 READY 工况车内噪声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整车 READY 时,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稳态平均声压级33 dB(A)5 整车 READY 时,

    37、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稳态平均声压级34 dB(A)4 整车 READY 时,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稳态平均声压级35 dB(A)3 整车 READY 时,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稳态平均声压级36 dB(A)2 整车 READY 时,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稳态平均声压级36 dB(A)1 7.2.5 行驶工况振动噪声性能 7.2.5.1 环境温度-40-30,背景噪声35 dB(A),车辆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路面为无积雪及结冰的平直无接缝沥青路面,测量过程中,车辆与大型物体或其他车辆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20 m,关闭车辆所有门窗及前舱罩盖,设置空调模式设置为内循环,关闭辅助装置,如刮雨器、暖风装置、风扇以及空调等

    38、,以车速 60 km/h 匀速行驶,测试车内振动噪声,每次测试时长 30 s。7.2.5.2 总体评分为表中单项评分的算数均值,并四舍五入进行取整,行驶工况振动噪声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25。DB 22/T 34112022 15 表25 行驶工况振动噪声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稳态平均声压级 以 60 km/h 匀速行驶时,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稳态平均声压级55 dB(A)5 以 60 km/h 匀速行驶时,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稳态平均声压级58 dB(A)4 以 60 km/h 匀速行驶时,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稳态平均声压级60 dB(A)3 以 60 km/h 匀速行驶时,驾驶员右

    39、耳旁噪声稳态平均声压级62 dB(A)2 以 60 km/h 匀速行驶时,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稳态平均声压级62 dB(A)1 转向盘轮缘正上方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 转向盘轮缘正上方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4 mm/s 5 转向盘轮缘正上方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5 mm/s 4 转向盘轮缘正上方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6 mm/s 3 转向盘轮缘正上方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7 mm/s 2 转向盘轮缘正上方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7 mm/s 1 驾驶员座椅导轨外侧中间位置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 驾驶员座椅导轨外侧中间位置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2.0 m

    40、m/s 5 驾驶员座椅导轨外侧中间位置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2.4 mm/s 4 驾驶员座椅导轨外侧中间位置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2.8 mm/s 3 驾驶员座椅导轨外侧中间位置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3.0 mm/s 2 驾驶员座椅导轨外侧中间位置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稳态平均值3.0 mm/s 1 7.2.6 行车采暖性能 7.2.6.1 环境温度-40 2,按照 GB/T 12782 进行测试。7.2.6.2 总体评分为表中单项评分的算数均值,并四舍五入进行取整,行车采暖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26。表26 行车采暖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20 mi

    41、n)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2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10 5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2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8 4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2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5 3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2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0 2 DB 22/T 34112022 16 表26 行车采暖性能评价依据(续)评价依据 得分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2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0 1 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20 min)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2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15 5 60

    42、km/h 车速等速行驶 2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13 4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2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10 3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2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5 2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2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5 1 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60 min)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6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25 5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6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22 4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6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20 3 60 km/h 车速等速

    43、行驶 6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15 2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6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15 1 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60 min)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6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27 5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6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24 4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6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22 3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6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17 2 60 km/h 车速等速行驶 6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17 1 7.2.7 驻车采暖性能 7.2.7.

    44、1 环境温度-40 2,按照 GB/T 12782 进行温度测点布置,车门全开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测试人员进入车内,关闭车门、车窗,起动全部采暖系统,并调到最大采暖位置开始测试。7.2.7.2 总体评分为表中单项评分的算数均值,并四舍五入进行取整,驻车采暖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27。表27 驻车采暖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10 min)1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10 5 1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5 4 DB 22/T 34112022 17 表27 驻车采暖性能评价依据(续)评价依据 得分 1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0 3

    45、 1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5 2 10 min,驾驶室内前排头部平均温度-5 1 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10 min)1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15 5 1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10 4 1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5 3 1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0 2 10 min,驾驶室内前排足部平均温度0 1 驾驶室内乘员排头部平均温度(20 min)20 min,驾驶室内乘员排头部平均温度20 5 20 min,驾驶室内乘员排头部平均温度15 4 20 min,驾驶室内乘员排头部平均温度10 3 20 min,驾驶室内乘员排头部平均

    46、温度5 2 20 min,驾驶室内乘员排头部平均温度5 1 7.2.8 车外后视镜加热性能 环境温度-40 2,车辆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按照 GB/T 24552 要求对车外后视镜喷霜,结霜 30 min 后开启后视镜电加热至 20 min 进行测试,车外后视镜加热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28。表28 车外后视镜加热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除霜面积达 100%5 除霜面积90%4 除霜面积80%3 除霜面积70%2 除霜面积70%1 7.2.9 座椅加热性能 7.2.9.1 环境温度-40 2,车门全开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测试人员进入车内,关闭所有车门、车窗、行李箱门,开启座椅加热

    47、开关,需要测试加热性能的座椅应有乘员。车辆 25 km/h 匀速行驶,测试期间空调设定为温度最高、风量最大、外循环模式。7.2.9.2 总体评分为表中单项评分的算数均值,并四舍五入进行取整,座椅加热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29。DB 22/T 34112022 18 表29 座椅加热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座垫表面平均温度(10 min)10 min 时刻,座垫表面平均温度15 5 10 min 时刻,座垫表面平均温度13 4 10 min 时刻,座垫表面平均温度10 3 10 min 时刻,座垫表面平均温度8 2 10 min 时刻,座垫表面平均温度8 1 靠背表面平均温度(10 min)1

    48、0 min 时刻,靠背表面平均温度20 5 10 min 时刻,靠背表面平均温度18 4 10 min 时刻,靠背表面平均温度15 3 10 min 时刻,靠背表面平均温度8 2 10 min 时刻,靠背表面平均温度8 1 座垫表面平均温度(30 min)30 min 时刻,座垫表面平均温度30 5 30 min 时刻,座垫表面平均温度28 4 30 min 时刻,座垫表面平均温度25 3 30 min 时刻,座垫表面平均温度23 2 30 min 时刻,座垫表面平均温度23 1 靠背表面平均温度(30 min)30 min 时刻,靠背表面平均温度30 5 30 min 时刻,靠背表面平均温度

    49、28 4 30 min 时刻,靠背表面平均温度25 3 30 min 时刻,靠背表面平均温度23 2 30 min 时刻,靠背表面平均温度23 1 魅力属性评价指标 7.3 7.3.1 转向盘加热性能 环境温度-40 2 条件下,车门全开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浸车后测试人员进入车内,启动转向盘加热功能,转向盘加热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30。表30 转向盘加热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3 min 时刻,转向盘轮缘表面平均温度30 5 DB 22/T 34112022 19 表30 转向盘加热性能评价依据(续)评价依据 得分 5 min 时刻,转向盘轮缘表面平均温度30 4 8 min 时刻,

    50、转向盘轮缘表面平均温度30 3 10 min 时刻,转向盘轮缘表面平均温度30 2 10 min 时刻,转向盘轮缘表面平均温度30 1 7.3.2 前风窗玻璃加热性能 7.3.2.1 环境温度-40 2,车门全开静置浸车不少于 12 h,按照 GB/T 24552 要求对前风窗玻璃喷霜,结霜 30 min 后开启前风窗玻璃加热 20 min 进行测试。7.3.2.2 总体评分为表中单项评分的算数均值,并四舍五入进行取整,前风窗玻璃加热性能评价依据见表 31。表31 前风窗玻璃加热性能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 得分 前风窗除霜面积 20 min 时刻,前风窗除霜面积70%5 20 min 时刻,前风窗


    注意事项

    本文(DB22∕T 3411-2022 高寒地区纯电动汽车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吉林省).pdf)为本站上传会员【曲****】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