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T∕LNSES 001-2022 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指南.pdf

    • 资源ID:175257       资源大小:653.12K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曲****】。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曲****】,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T∕LNSES 001-2022 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指南.pdf

    1、ICS 13.080CCS Z 00团体标准T/LNSES 001-2022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指南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determining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damage(发布稿)2022 - 9 - 23 发布2022 - 10 - 1实施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发 布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判定程序图. 35工作

    2、方案制定. 35.1工作方案制定的工作内容.35.2收集分析资料.35.3现场踏勘.55.4查阅文献.56损害调查确认. 56.1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56.2环境质量现状调查.56.3生态服务功能调查.66.4人群健康调查.66.5基线水平调查.76.6损害确定.77因果关系分析. 87.1污染环境行为与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87.2破坏生态行为与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87.3污染环境行为与人体健康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87.4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归因分级判定标准.97.5信息汇总分析.108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评估报告(意见)书编制

    3、总体要求.109质量控制.109.1数据适用性.109.2数据准确性.10附录 A (资料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鉴定评估资料清单(例表).11附录 B (资料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鉴定评估调查表.13附录 C (资料性)特征污染物健康损害特征清单.28附录 D (资料性)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评估报告(意见)书编制总体要求.51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II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为贯

    4、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指导和规范场地土壤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的工作程序,制定本文件。该文件规定了场地土壤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要求及评估报告的编制要求。本文件由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医科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席淑华、贺淼、朱京海、石鹏、曹思言、王佳伟、苏妮、邸薇、杨华杰、王跃、王雪、石金刚、夏鑫宇。本文件为首次发布。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1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指南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的判定的一

    5、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工业企业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的判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39791.1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1 部分:总纲GB/T 39791.2 生态环境损害鉴

    6、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2 部分:损害调查GB/T 39792.1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第 1 部分:土壤和地下水HJ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5.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 25.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5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HJ 493 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 657 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664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HJ 839 环境与健康现

    7、场调查技术规范 横断面调查HJ 875 环境污染物人群暴露评估技术指南HJ 1019 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93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鉴定文书格式的通知(司发通2016112号)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环办土壤函2019770 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土壤 soil位于陆地表层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物质层及其相关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体。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

    8、2223.2生态环境损害 environmental damage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环境空气、地表水、沉积物、土壤、地下水、海水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及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和服务减少。3.3人体健康损害 human health damage因污染环境行为导致人的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造成人体疾病、伤残、死亡或精神状态的可观察的或可测量的不利改变。3.4因果关系 causal association作为一种概率论的因果观,是指病因与疾病之间,前者引起后者的关系,即某因素可以提高疾病的发生率,控制了该因素就能够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是现象或事物之间

    9、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3.5暴露 exposure一种及一种以上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子与人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3.6暴露-效应关系 exposure-effect relationship环境因素在区域中的负荷水平(环境暴露量,environmental exposure 环境负荷和摄取量)或该因素在人体中的负荷水平(生物暴露量,biological exposure)与相应的人群健康效应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3.7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s health damage环境污染物通过环境介质作用,对人群健康产生损害

    10、,这种污染物与产生的健康损害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即环境污染物是原因,健康损害是结果,环境污染物在前,健康损害在后。3.8因果关系链 chain of causation由多个环节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的,从最初原因发展至最终结果的一条长链,链中的每个环节称为节点,节点彼此间相互联系且遵循严格的由前至后的顺序。3.9健康风险评估 health risk assessment在土壤和地下水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污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或危害水平。3.10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归因分级 at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of health dam

    11、age caused by environmentalpollution根据污染物种类、性质、毒性机制、暴露量及暴露时间等条件,再结合暴露人群效应特点及自身疾病状况等,综合判定环境污染致人体健康损害分级。3.11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3混杂偏倚 confounding bias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程度受到其他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和疾病都有联系的其他外部因素的歪曲或干扰,导致混杂产生的因素称为混杂因素,它是疾病的危险或保护因素,并且与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相关。3.12基线水平 baseline level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未发生时,评估区域内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及

    12、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3.13环境损害司法鉴定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damage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环境科学的技术或者专门方法,采用监测,检测,现场勘查,实验模拟或者综合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4判定程序图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主要包括工作方案的制定、损害调查确认、因果关系分析和评估报告编制,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程序和内容见图 1。5工作方案制定5.1 工作方案制定的工作内容通过资料收集分析、现场踏勘、座谈走访、文献查阅、

    13、遥感影像分析、现场快速检测等方式,掌握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以及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人体健康损害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确定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遭受损害的范围和程度,筛选特征污染物和可能的敏感受体,如儿童、成人、地下水体等,编制鉴定评估工作方案。5.2 收集分析资料调查人员应根据场地土壤环境损害具体情况以及人体健康损害评估要求,选择收集相关信息(参见附录 A 表 A.1)。5.2.1背景信息收集重要场地特征:a)气象状况:包括主导风向、风速、气压、气温、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温度的垂直梯度和逆温层底部高度等资料;b)水文资料:收集该地区河流、水系、地面、地下水源特征及利用情况等资料

    14、;c)地理状况:调查该地区地形、地势、周围山脉、水体、植被的分布状况等自然环境状况;d)地质资料:收集土壤类型、质地、pH值、土壤肥力等地质资料;e)环境敏感区分布状况:居民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分布信息以及主要生物资源的分布状况;f)社会状况:调查该地区人口资料、生产方式、居民生活条件、民族信仰、风俗习惯、聚集状况、饮食习惯等资料。5.2.2基线资料收集主要包括: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4图 1 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程序图a)损害来源相关信息:污染来源、生产历史、生产工艺和污染物产生环节、位置

    15、,污染物排放、堆放、填埋和处置区域,历史污染事故及其处理情况;对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查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的类型和性质、排放量(体积、质量),污染物浓度等资料和情况;对于生态破坏事件,了解事件性质、破坏方式、发生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委托判定目的判定范围判定程序判定方法收集分析资料现场踏勘查阅文献工作方案的制定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生态服务功能调查人群健康调查基线水平调查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损害确认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与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污染环境行为与人体健康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同源性分析迁移路径调查

    16、与分析因果关系验证存在环境污染事实生物毒理学依据强度依据先污染后损害的时间顺序区域性健康损害效应暴露与损害的分布和变化一致编制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评估报告(意见)书评估结束工作方案制定损害调查确认因果关系分析评估报告编制质量控制评估指标筛选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5b)损害过程相关信息: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时间、排放频率、排放去向,特征污染物类别、浓度,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类别、浓度等资料和情况;受破坏林地、耕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以及动植物受损的时间、方式和过程等信息;c)前期处理处置相关信息:污染物清理、防止污染扩散等控制措施

    17、或生态恢复措施实施的相关资料和情况,包括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费用等相关信息;d)历史和现状监测相关信息: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及监测数据,包括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指示性生物物种数量、密度、丰度、结构,群落组成、结构等调查数据;e)健康资料:通过收集居民健康档案、疾病登记、卫生统计年鉴以及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调查报告等,获得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肿瘤发生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人口统计学等指标。5.3 现场踏勘5.3.1现场踏勘范围对污染环境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以污染源、污染物的迁移途径、受损生态环境所在区域为主要踏勘范围;对破坏生态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以受损或退化的生物所在区域和生

    18、态系统为主要踏勘范围;对污染环境行为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害,以污染源、污染物的迁移途径、暴露人群居住活动分布区域为主要踏勘范围。5.3.2现场踏勘内容与方法根据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体的损害情况和评估需求,开展现场踏勘,并填写现场踏勘记录表(参见附录 B 表 B.1)。现场踏勘的内容包括污染源、污染物的迁移途径、受损环境情况、区域状况以及环境敏感点等。具体调查方法按照 GB/T 39791.2 和 HJ 875 执行。5.4 查阅文献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综合收集的分析资料和现场踏勘情况,制定工作方案。6损害调查确认6.1 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评估区域土壤性

    19、质、地层岩性分布、构造发育、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等情况,获取地质信息及关键水文地质参数,判断污染物在土壤和含水层中的迁移扩散条件,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奠定基础,并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受损情况的量化和因果关系判定提供依据。具体调查方法按照 GB/T 39792.1 执行。6.2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6.2.1特征指标识别与选取对于污染源明确的情况,优先采集能够代表污染源特征的样品,通过分析检测,根据污染源中检出的污染物确定特征污染物;也可通过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人员访谈,根据污染源的生产工艺、行业特征、评估区域环境条件、污染物性质和转化规律等,综合分析,识

    20、别并选取特征污染物。对于污染源不明的情况,通过采集可能受损的土壤和地下水样品,进行污染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筛选特征污染物。从检出的污染物中筛选特征污染物应结合评估区域特征,优先选择我国相关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物质。对于检测到的环境质量相关标准中没有的物质,应通过查询国外相关标准、研究成果,必要时结合相关实验测试,评估其危害,确定其是否作为特征污染物。具体特征指标识别与选取按照 GB/T39792.1 和 HJ 2.2 的相关规定执行。6.2.2点位和深度布设土壤、地下水及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布设按照 HJ 25.1、HJ 25.5、HJ 664、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21、001-20226价工作指南的相关规定执行。6.2.3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土壤钻探和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按照 HJ 25.2 执行。土壤样品的流转按照 HJ/T 166 执行。涉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时,应按照 HJ 1019 的相关规定执行。地下水监测井建设、成井洗井、采样前洗井等过程按照 HJ 25.2 执行。样品保存按照 HJ 493 执行。样品采集和流转按照 HJ/T 164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的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等要求,按照 HJ/T 193 和 HJ/T 194 的要求执行。调查人员应填写现场采样记录表(参见附录 B表 B.2、B.3、B.4、B.5、B.6)。6.2.4

    22、样品检测土壤样品分析检测方法选择按照 GB 36600 执行;涉及农用地时,按照 GB 15618 执行。地下水分析检测方法选择按照 GB/T 14848 执行。当评估区域土壤或地下水呈现出明显的颜色或气味异常,可对颜色或气味异常的样品进行生物毒性测试,方法选择按照 GB/T 39791.2 中生物调查相关技术导则和规范执行。环境空气样品分析检测方法选择按照 HJ 657 执行。6.2.5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流转过程质量控制按照 HJ 25.2 执行;地下水样品采集、保存、流转过程质量控制按照 HJ 25.2 和 HJ/T 164 执行。土壤样品检测过程质量控制按照 HJ 2

    23、5.2 执行;地下水样品检测过程质量控制按照 HJ/T 164 执行。特征指标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还应按照HJ 1019 的相关规定执行。环境空气样品采集与检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按照 HJ/T 194 和 HJ657 执行。6.3 生态服务功能调查通过查找土地利用类型图、国土规划、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等方式获取土地使用历史、当前土地利用状况、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等信息,确定土壤损害发生前、损害期间、恢复期间评估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特殊用地(如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等类型;获取评估区域水资源使用历史、现状和规划信

    24、息,查明地下水损害发生前、损害期间、恢复期间评估区域地下水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如生活饮用水水源、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供水服务或景观用水等文化服务,并查明或计算开采量、用水量、水资源价值等信息(参见附录 B 表 B.7),具体调查方法应按照 GB/T 39792.1 的相关规定执行。6.4 人群健康调查6.4.1调查范围调查人员通过资料收集、人员访谈和现场调查,掌握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生产经营者活动或突发事件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时空范围。调查人员应填写人员访谈记录表、居民生活卫生条件和外界环境影响调查表(参见附录 B 表 B.8、B.9

    25、)。结合非职业人群居住活动分布情况,明确拟重点关注的暴露人群,如普通人群或敏感人群(儿童、孕妇及老人等),综合分析环境污染状况、人群分布、暴露途径、暴露时间、机体代谢特点、疾病潜伏期等多种因素确定暴露评估范围。6.4.2暴露途径的识别主要包括:a)识别来源和接收媒介;b)评估释放介质中的归宿和传输;c)确定暴露点和暴露途径;d)将有关污染源、释放、归宿和传输、暴露点和暴露途径的信息整合到暴露途径中;e)总结所有完整暴露途径的信息。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76.4.3调查内容人群健康调查内容包括健康问卷调查、膳食调查、体内负荷调查、体格检查,并填写环境健康人员信息登记

    26、表(参见附录 B 表 B10)。在开展人群健康调查前,应组织开展医学伦理审查并取得知情同意。具体调查方法应按照 HJ 839 的相关规定执行。6.5 基线水平调查具体的确认方式需结合特定区域自然环境的历史数据和周边一定范围内辅助参考区域的环境数据按照特定的数据计算方式进行确认。具体调查方法应按照 GB/T 39791.1、GB/T 39792.1 的相关规定执行。6.6 损害确定6.6.1土壤生态环境损害确认当事件导致以下一种或几种后果时,可以确认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或生态服务功能损害。调查人员应填写生物现状调查表(参见附录 B 表 B.11、B.12)。a)调查点位土壤和地下水中特征污染物

    27、的浓度超过基线水平;b)评估区域土壤和地下水呈现明显颜色或气味异常,经实验或测试表明对土壤无脊椎动物或植物产生毒性;c)因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造成评估区域生物死亡、疾病、行为异常、肿瘤、遗传突变、生理功能失常、畸形等;d)评估区域指示性生物种群特征(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群落特征(如多度、密度、盖度、丰度等)或生态系统特征(如生物多样性)发生不利改变,指示性指标超过基线水平;e)土壤和地下水的其它性质发生改变,导致土壤和地下水不再具备基线状态下的生态服务功能,如土壤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地下水的饮用功能等;f)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损害的其他情形。6.6.2人体健康损害确认对于环境污染所致人体的急性

    28、危害、慢性危害及致癌、致畸、致突变的远期危害,应优先使用流行病学因果关系判定方法进行损害确认。调查人员应填写生物现状调查表、居民生活卫生条件和外界环境影响调查表、环境健康人员信息登记表(参见附录 B 表 B.13)。环境污染所致健康损害的不同类型的判定方法如下:a)环境污染事故健康损害判定:因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或单一污染因素引起的急性中毒,其因果关系证明相对简单。检测污染物的浓度、排放强度、人体内的污染物负荷及健康损害指标,即可直接进行认定。b)长期低浓度慢性中毒健康损害判定: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人群污染物负荷调查、人群健康损害调查(包括靶器官损害),然后进

    29、行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因果关系的研究判定。c)环境污染致健康远期危害判定:采用环境毒理学和环境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环境毒理学研究包括遗传毒性试验,致癌、致畸试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包括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人群污染物暴露测量,人群肿瘤患病率和胚胎发育异常情况调查,确定暴露-效应关系,进行环境污染与健康远期危害的因果关系判定。d)个体健康损害判定:个体之间由于易感性不同对环境污染物的反应也不同。这导致了流行病学在判定个体损害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第一,污染物的暴露证据(毒性、剂量、强度、时间、频率);第二,人体的健康损害证据;第三,损害与污染物

    30、的毒性是否一致;第四,出现健康损害与污染物暴露的先后顺序、是否具有暴露终止效应;第五,尽可能排除导致健康损害的其它原因。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8e)群体性健康损害判定: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如现况研究)和分析流行病学(如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予以认定。第一,群体长期居住在一起有共同的暴露史,各年龄人群均出现相似的健康损害;第二,与对照区相比,污染区人群有较高的特征污染物负荷水平和特征疾病发病水平;第三,污染区人群具有较明显的健康效应谱分布;第四,符合一般病因因果关系判断标准的多项要求;第五,排除混杂和其他致病因素的干扰。7因果关系分析7.1 污染环境行为与场地土壤生态环境

    31、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结合鉴定评估准备以及损害调查确认阶段获取的损害事件特征、评估区域环境条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等信息,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模型,开展污染介质、载体调查,提出特征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迁移转化过程假设,并通过迁移转化过程的合理性、连续性分析,对迁移转化过程进行验证;基于同源性分析、迁移转化过程验证结果,分析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污染环境行为与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按照 GB/T 39792.1 执行。7.2 破坏生态行为与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遥感影像分析、现场调查等方法,分析破坏生

    32、态行为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损害的作用机理,建立破坏生态行为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损害的因果关系链条。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可以确定破坏生态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存在明确的破坏生态行为;b)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或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损害;c)破坏生态行为先于损害的发生;d)根据生态学、水文地质学等理论,破坏生态行为与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或生态服务功能损害具有关联性。根据需要,分析其他原因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或生态服务功能损害的贡献。破坏生态行为与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按照 GB/T 39792.1 执行。7.3 污染环境行为与人体健康损害之间的因果关

    33、系分析7.3.1存在环境污染事实污染源明确,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明确的污染物,且排污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人群居住地区的环境均受到该污染源排放的明确污染物的污染,居住环境(空气、水和土壤)中可检出污染物(超过国家有关环境标准)。历史上无该污染物污染,且污染物长期、连续的累积浓度(剂量)或强度高于非污染区。7.3.2先污染后损害的时间顺序环境污染致人群健康损害需要一定的效应时间,而时间顺序是任何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必须提供的证据。如果怀疑环境污染是引起健康损害的原因,则它必须发生于健康损害之前。a)环境污染导致的急性健康损害,时间间隔短,时间先后顺序相对易于判断。b)环境污染导致的慢性健康损害,时间间隔长,

    34、不仅要考虑其他诸如年龄、性别、自身免疫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两者的时间间隔还应符合已知的自然科学规律,超过发生损害的最短潜伏期。7.3.3生物毒理学依据判定因果关系不仅需要确定污染物质存在有害作用,还应证明健康损害是由该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表现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损害两个方面。一般污染物暴露量极高或者污染物毒理作用明显、毒性机制确切,环境污染造成的人群健康损害符合现有的科学理论知识,更能说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9明因果关系的存在;当污染物毒性小、污染物浓度较低,或是长时间反复作用于人体致毒物在体内蓄积时,引起人体机能轻微损害往往显示为非特异性损害,

    35、但亦不能因此而排除因果关系的存在。因此探究因果关系要具有明确的生物毒理学意义:具有明确的毒理学证据或医学证据证明污染物能够导致人群的此种特异性健康损害或者严重的非特异性健康损害。部分特征污染物的健康损害特征根据本指南附录 C 确定。7.3.4区域性健康损害效应环境污染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在此区域内的人群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均会受到健康损害,污染区的动物也会出现相似的健康损害效应。若发生环境污染后的一定时期内,采取多种手段切断污染途径,发生健康损害的频率或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降低,人群健康损害效应逐渐变弱或者不产生损害,被剔除的非因果联系越多,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之间的关联属于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愈大。

    36、7.3.5强度依据环境污染因素和健康损害结果的联系强度越大,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越强。在流行病学中,某因素的作用强度一般是通过该因素导致人群中发生健康损害或疾病的频率来衡量的,可采用相对危险度(RR)、比值比(OR)和归因危险度(AR)等指标来解释。若暴露水平较低,可通过空气、水、食物和土壤中有害因素的负荷水平和生物材料(血液、毛发、尿液、脂肪、乳汁、汗液、指甲、牙齿、骨骼及组织活检材料)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7.3.6暴露与损害的分布和变化一致按照 HJ 25.1 和 HJ 25.2 对地块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污染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按照 HJ 25.3分析地块内关注污染物迁

    37、移和危害敏感受体的可能性,确定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暴露途径和评估暴露模型,分析关注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效应。具体应分析以下两种情况:a)环境暴露的变化与人群体内负荷变化的一致性。常住人群体内可检测出超过非污染区人群体内的明确污染物负荷,且随着环境污染物剂量的增加或暴露时间的延长,该人群体内负荷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b)人群体内负荷与健康损害效应的一致性。受损害人群体内负荷达到一定程度可产生相应的损害效应或临床症状,符合健康损害效应谱体现的渐进关系,效应从弱到强可分为以下五级: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改变;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但

    38、这些变化多为生理代偿性的,无病理学意义;引起某些生理功能或生化代谢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存在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但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机体失代偿,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7.4 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归因分级判定标准a)1级:损害后果完全由环境污染因素引起,与个体自身因素无关,即环境污染因素为直接原因。如环境污染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具有某种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污染物可以引起机体出现症状、体征、生理、病理及影像学改变等,具有特异的观察或检测指标。b)2级:损害后果主要由环境污染因素引起,而个体因素只

    39、起到部分作用,为次要因素,且环境污染因素独立存在就可导致损害后果,此时环境污染为主要原因。如对某个体而言具有确切的环境污染物可对人体造成损害,既往已存在生理功能、免疫功能、抵抗能力、劳动能力、健康状况等的下降,遭受一定强度的环境污染物刺激,引起更为严重的健康损害均可考虑定为此级。c)3级:环境污染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造成损害后果,两者所起的作用大小类似,单独存在均不能引起类似的损害。如环境污染物导致的原有疾病的加重可评定为此级。d)4级:损害后果主要由个体自身因素引起,环境污染因素只是在原有潜在疾病的基础上致使其症状显现,此时环境污染为诱发原因,为外因。如事件发生前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不确定的前驱症

    40、状或病情稳定,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病情加重、出现明显症状,可考虑定为此级。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10e)5级:损害后果主要由个体自身因素引起,环境污染因素只是在原有疾病基础上致使症状有所加重,此时环境污染为辅助原因。如环境污染因素为多种可对疾病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一种。f)6级:损害后果完全由个体自身因素引起,与环境污染因素无关。如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前已有明显的疾病临床表现。7.5 信息汇总分析调查人员应对损害调查阶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确定评估区域特征污染物类型、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情况,明确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的调查,整理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的情况,整理调查信

    41、息和分析检测结果,评估分析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对是否需要补充调查进行判断。调查人员应填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调查信息汇总表(参见附录 B 表 B.14)。8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评估报告(意见)书编制总体要求评估机构应根据委托方要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司法鉴定意见书或鉴定评估报告书。司法鉴定意见书的编制应执行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鉴定文书格式的通知中要求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文书格式,应突出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确定、人体健康损害确定、因果关系分析的判定过程和分析说明。评估报告(意见)书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参见附录 D。9质量控制9.1 数据适用性选择数据收集范围,明确数据来源

    42、,核实收集数据与暴露评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进行抽样时,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应用条件、代表性、可获得性和可解释性,确保数据的适用性。9.2 数据准确性核实问卷调查数据的质量控制情况,包括问卷设计、调查培训、回收率、审核率、数据录入等;核实实验室检测数据是否按照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标准执行,检测分析过程中是否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包括:采样记录、原始记录、质控记录、结果报表等;模型模拟或预测是否选择国家相关部门推荐的通用方法。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11附录A(资料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鉴定评估资料清单(例表)表 A.1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鉴定评估资料清单(例表)项目名称

    43、:序号类别名称搜集时间资料来源数量格式编号报告图件照片调查表论文其他背景信息评估区域行政区划图年月日政府办公室1201508-TJG-01-001评估区域水系图年月日评估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月日评估区域主要厂矿情况评估区域卫星、航拍影像评估区域历史监测数据评估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专项报告评估区域人口信息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信息环境敏感点信息基线信息区域基线值相关专项调查区域基线学术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污染物的环境标准污染物的环境基线类似区域基线调查报告污染物信息污染源照片污染排放记录污染源经纬度坐标污染源周边实地照片污染排口监测报告现场采样记录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

    44、02212序号类别名称搜集时间资料来源数量格式编号报告图件照片调查表论文其他生态环境损害信息污染现场照片污染现场视频应急处置情况报告评估区域历史污染或生态破坏信息生物现状调查表生态系统服务调查表人体健康损害信息居民生活卫生条件和外界环境影响调查表环境健康人员信息登记表生物现状调查表污染清理情况信息污染清理处置报告污染清理现场照片污染转运单据药剂购买单据清理后的监测数据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注:1、编号方式可采用“项目时间-项目名称缩写-资料类型-资料号”的方式;2、资料类型可采用“01 报告、02 图件、03 照片、04 视频、05 调查表、06 论文、07 其

    45、他”的方式。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13附录B(资料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鉴定评估调查表表 B.1现场踏勘表项目名称:踏勘表编号:踏勘对象:环境污染(污染源 周边生态系统 敏感点)生态破坏(植物动物生态系统)环境污染污染介质:大气 地表水 沉积物 土壤 地下水污染现状描绘草图污染物名称排放总量排放浓度检测方式地点时间污染原因污染路径污染描述生态破坏生物类调查:鸟类兽类水生维管植物其他()生态系统调查: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破坏描述:污染清理等措施措施对象时间地点委托单位方式数量费用实施单位监测对象浓度监测方式二次污染污染清理、替代水源、人员转移等措施的描述:

    46、周边区域损害情况踏勘材料信息汇总踏勘记录文件:照片录像记录表其他()照片记录内容录像记录内容踏勘表记录内容其他记录内容踏勘监测现场速测实验室检测速测对象点位数量样品数量实验室检测对象点位数量样品数量下一步调查建议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踏勘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注:1、周边区域栏内容根据调查点及附近地质、水文、土壤、生物、敏感环境等特征填写;2、损害情况栏内容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类型、范围和程度等情况进行描述;3、下一步调查建议栏填写下一步调查的重点、内容、拟采用的调查方法等内容。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14表 B.2现场采样记录表(大气)项目名称:记录表

    47、编号:气象信息气温()气压(kPa)风向风速(m/s)相对湿度()样品编号采样方法采样时间采样位置采样高度(m)累计时间(min)采样流量(L/min)采样体积(Vs/L)吸收液体体积(L)备注开始结束经度纬度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采样人:记录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表 B.3现场采样记录表(地表水)项目名称:记录表编号:样品编号采样时间断面名称采样位置流速(m/s)流量(m/s)现场测定记录采样位置描述备注经度纬度深度(m)水温()pH溶解氧(mg/L)电导率(S/cm)感官指标描述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采样人:记录人:填表日期:年月日注:采样位置描述指采样点在采样横断

    48、面的具体位置,如断面中央、岸边等情况。表 B.4现场采样记录表(沉积物)项目名称:记录表编号:样品编号采样时间横断名称采样位置现场记录备注经度纬度深度(m)颜色嗅感官指标描述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采样人:记录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15表 B.5现场采样记录表(土壤)项目名称:记录表编号:点位编号样品编号采样时间地面高程(m)采样位置样品特征快速检测结果备注经度纬度埋深(m)颜色质地湿度其他感官指标描述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采样人:记录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表 B.6现场采样记录表(地下水)项目名称:记录表编号:监测井编号采样时间采样位置水位(m)

    49、现场测定记录备注经度纬度深度(m)水温()pH溶解氧(mg/L)电导率(S/cm)感官指标描述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采样人:记录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表 B.7生态系统服务调查表项目名称:调查表编号: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湿地荒漠 海洋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绿地 人工湿地 农田其他,具体说明调查内容破坏前破坏后备注面积/m生物量/(kg/m)填表单位: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注:备注对该类生态系统的描述,包括对被评估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描述和受损程度的描述。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LNSES 001-202216表 B.8人员访谈记录表项目名称:

    50、访谈表编号:受访人数访谈地点访谈对象:行政人员领域专家现场所有者企业人员第三方受害者其他知情人()访谈方式:面谈电话电子调查表书面调查表其他()访谈内容(1)建厂前土地利用情况和历史沿革情况:(2)原有企业工艺简介及变化情况:(3)是否有发生污染事故:(4)原、辅材料、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运输、储存、装卸情况:(5)原、辅材料、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堆放仓库防风、防雨、防渗情况:(6)地下储罐、储槽和管线情况:(7)原有企业变压器的使用和位置等情况:(8)有无放射源:(9)原有企业污染处理设施及升级改造情况和污染排放情况:(10)其他内容:受访人员签字姓名单位签字调查单位:调查负


    注意事项

    本文(T∕LNSES 001-2022 场地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指南.pdf)为本站上传会员【曲****】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