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4∕T 4250-2022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安徽省).pdf

    • 资源ID:124692       资源大小:2.72MB        全文页数:2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曲****】。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曲****】,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DB34∕T 4250-2022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安徽省).pdf

    1、安 徽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 布DBDB安徽省地方标准-2022 06 292022 12 29 发布 实施-DB34 / T 202-DB34 / T 2024250242502- -1633316333民 用 建 筑 绿 色 设 计 标 准民 用 建 筑 绿 色 设 计 标 准民 用 建 筑 绿 色 设 计 标 准Green design standard for civil building民 用 建 筑 绿 色 设 计 标 准Green design standard for civil building书书书安徽省地方标准民 用 建 筑 绿 色 设 计 标 准 犇 犅

    2、犜 主编部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部门:安 徽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施行日期:年月日 合肥安徽省地方标准民 用 建 筑 绿 色 设 计 标 准 犇 犅 犜 安徽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办公室组织出版发行( 合肥市紫云路 号安徽省城乡规划建设大厦,邮编: )开本: 毫米 印张:字数: 千字 年月第一版 年月第一次印刷印数: 册安 徽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公告第号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批准发布“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等 项地方标准的公告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批准“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等 项安徽省地方标准, 现予以公布。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年月 日安

    3、徽省地方标准清单序号地方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批准日期实施日期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监理导则制定 公共 建 筑 节 能 改 造 节能量核定规程制定 建筑 风 貌 设 计 导 则 编制指南制定 既有 多 层 住 宅 加 装 电梯技术标准制定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制定 低运 量 导 轨 式 胶 轮 系统 设计规程第部分: 导轨梁式制定 低运 量 导 轨 式 胶 轮 系统 施工及验收规程第部分: 导轨梁式制定 前言根据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 年第一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函 ( 皖市监函 号) 的要求, 编制组根据安徽地区的气候条件、 地域特点与经济社

    4、会发展的状况, 经广泛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安徽省绿色建筑创建实践经验, 参考国内外标准编制经验和先进技术,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主 要 技 术 内 容 是:总 则;术 语;基 本 规 定;绿色策划与设计流程;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 排 水 设 计;供 暖 通 风 与 空 调 设 计; 电 气 设 计; 智能化设计; 装饰装修设计; 景观环境设计。本标准中引用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强制性条文, 虽未以黑体字标志, 但已在条文说明中说明, 应严格执行。本标准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由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工作。在执行本规

    5、程过程中如有意见、 建议和问题, 请反馈至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主编单位: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绿色建筑与勘察设计协会参编单位: 安徽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协会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 集团) 有限公司中铁合肥建筑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合肥分院安徽润都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艺源建筑艺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当代置业有限公司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创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永信科翔智能

    6、技术有限公司安徽中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源控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神舟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编写人员: 姚茂举刘静王东红刘朝永甄诚任禄陆黎董义雷田建中王慧吴常军关朝江张勇王小向谷锡果沈言章罗时雷李云飞陈姿洪绍军曲建王业斌叶长青张庆宇鲁俊王黎明胡浩威徐俊朱国涛杨孝鹏许康王智忠丁良川程宏泉葛庆峰刘晓宇张嘉仪姜正雷赵荣贵王其香李文锦刘庆吕环胜沈建根肖方初章琛刘从朱明俊王霞张峰主要审查人员: 韩继红刘志军刘复友潘少辰续红军陈勇阮仁权王梅刘晓鸿目次总则 术语基本规定绿色策划与设计流程 一般规定 策划内容 绿色设计流程 绿色设计文件 规划设计 一般规定 基本设计 一般设计 建筑设计 一般规定 基本设计 一般设计

    7、 结构设计 一般规定 基本设计 一般设计 给排水设计 一般规定 基本设计 一般设计 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 一般规定 基本设计 一般设计 电气设计 一般规定 基本设计 一般设计 智能化设计 一般规定 基本设计 一般设计 装饰装修设计 一般规定 基本设计 一般设计 景观环境设计 一般规定 基本设计 一般设计 附录绿色设计技术组合方案( 资料性附录) 附录安徽地区降雨量、 蒸发量数据( 资料性附录) 附录 安徽地区风环境边界参数( 资料性附录) 附录 不同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资料性附录) 附录模拟软件边界条件( 资料性附录) 附录安徽地区太阳能资源(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条文说

    8、明 ( ) ( ) ( ) ( ) ( ) ( ) 总则 为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规范民用建筑绿色设计,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 健康舒适、 生活便利、 资源节约、 环境宜居等性能, 体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实现人、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 行业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 绿色建筑 在全寿命期内,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为人

    9、们提供健康、 适用、 高效的使用空间,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设计 在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 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建筑全寿命期 建筑从建造、 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 现场施工与安装, 建筑的运行和维护, 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全龄化设计 面向不同年龄段的设计, 确保各个年龄段都有适用的空间与配套设施。 建筑非结构构件 建筑中除承重骨架体系以外的固定构件和部件, 主要包括非承重墙体、 附着于楼屋面结构的构件、 装饰构件和部件

    10、、 固定于楼面的大型储物柜等。 结构耐久性 结构及其构件在可能引起材料性能劣化的各种作用能够长期维持其原有性能的能力。在结构设计中, 结构耐久性则被定义为在预定作用和预期的维修与使用条件下, 结构及其构件能在规定期限内维持所需技术性能( 如安全性、 适用性) 的能力。 生态补偿措施 指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 以经济手段为主, 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主要指对场地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 恢复和建设, 以弥补开发活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 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利用量 由建筑场地边界内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产生, 并且用于场地内建筑能源需求的可再生能源。 场地内可再生

    11、能源替代率 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建筑年综合能耗的比例, 单位:。 总绿地面积 住宅用地内公共绿地、 宅旁绿地、 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 等各种形式绿地的总面积,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 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和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可计入绿地率的屋顶、 晒台的绿地及垂直绿化。 绿化覆盖率 单位用地范围内, 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容率 单位用地范围内, 各类植被叶面积总量与场地面积的比值。 绿视率 指人眼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 它强调立体的视觉效果, 代表城市绿化的更高水准。 遮阳覆盖率 在居住区的广场、

    12、 人行道、 游憩场、 停车场等特定场地的硬化地面范围内, 遮阳体正投影面积总和占该场地硬化地面面积的比率。 装配化装修 装配化装修是将工厂生产的部品部件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 主要包括干式工法楼( 地) 面、 集成厨房、 集成卫生间、 管线与结构分离等。 智慧建筑 以构建便捷、 舒适、 安全、 绿色、 健康、 高效的建筑为目标,在理念规划、 技术应用、 管理运营、 可持续发展环节中充分体现数据集成、 分析判断、 管控决策, 具有整体自适应和自进化能力的新型建筑形态。 基本规定 绿色设计应采用正向设计, 整合统筹多维度要素, 并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遵循“ 本土化、 人性化、 低碳化、 长寿

    13、化、 智慧化” 原则。 绿色设计应以建筑全寿命期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 绿色设计应综合分析建筑全寿命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 采用有利于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方法及建筑规模、 空间尺度、 建筑形式、 技术、 材料和设备。 绿色设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 涉及系统性、 整体性的指标, 应基于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设计。 绿色设计过程中, 规划、 建筑、 结构、 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 给水排水、 电气与智能化、 装饰装修、 景观、 经济等专业均应紧密配合。 绿色设计应在理念、 方法、 技术等方面提升与创新。 绿色设计宜选用适宜的新技术、 新产品、 新工艺、

    14、新材料, 不得采用国家、 地方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建筑技术与材料。 绿色设计应满足本标准各专业章节的一般规定和基本设计要求, 并按照绿色建筑等级要求和项目实际情况可选择满足一般设计要求的条款。 绿色设计应根据 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 和地方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要求, 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绿色设计应根据地方的相关规定进行以下工作:采用全装修设计;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民用建筑应合理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建筑用能,可再生能源系统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新建民用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 绿色设计应包括策划、 方案设计、 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等阶段。 绿色策划与设计流程 一般规定 建设项目策划阶段应进行

    15、绿色策划, 并编制策划书。 绿色策划应明确项目定位、 确定总体目标和分项指标、技术策略、 成本与效益分析。 绿色策划应包括规划与建筑设计阶段、 建筑施工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 策划内容 绿色策划应符合下列要求:根据上位规划绿色技术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控制指标,分解指标值到各地块、 建筑单体;根据上位规划中有明确要求的定性控制指标, 进行专项技术研究, 以实现其控制目标;绿色策划应做多方案的技术、 经济、 风险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绿色策划书应包括下列内容:目标设定与前期调研;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绿色设计实施策略分析;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 目标设定与前期调研应符合下列规定:总体目标围绕安全耐久、 健康舒

    16、适、 生活便利、 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绿色综合性能进行设定;场地调研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 场地生态环境、 场地气候环境、 地形地貌、 场地周边环境、 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资源调研包括项目可利用的各种能源、 水资源、 材料资源等;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 市场需求、 使用模式、 技术条件等;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 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 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 周边公众的意见与建议、 所在区域的绿色建筑政策情况等;项目所在城镇的国土空间规划。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分析项目的自身特点和要求;确定达到国家、 地方现行绿色建筑创建标准的相应等级或要求;确定分项

    17、目标、 可实施的技术路线及相应的指标要求。 绿色设计实施策略应符合下列规定:落实绿色性能为导向的设计方法, 区域优先、 整体优先;合理选用适宜的绿色措施和集成技术;选用高效能的建筑产品、 设备和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因条件限制不满足绿色建筑目标的, 可采取调节、 平衡与补偿措施。 技术经济合理性的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风险分析评估。 绿色设计流程 方案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依据绿色策划成果以及绿色建筑定位与总体目标, 确定绿色建筑的方案设计条件;确定绿色性能指标, 结合建筑设计方案, 各专业协同商讨技术方案的可能性, 确定绿色设计方向和技术路线以及

    18、主要技术措施, 进一步界定与分解绿色性能设计任务;各专业明确绿色性能相关的适宜技术、 技术措施, 形成绿色性能设计综合方案;进行技术适宜性和成本的比较研究与实时评价, 进一步明确绿色设计方向, 整合集成各专业成果, 基本形成绿色性能设计的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验证解决方案与设计目标的契合度和技术措施的适宜性, 进一步整合、 完善绿色性能设计技术方案;编制绿色建筑工程估算, 完成绿色设计专篇等绿色设计综合性方案文件。 初步设计流程应包括下列内容:根据方案设计确认函与修改意见, 进行相应评估与调整, 进一步明确项目定位与目标, 以及绿色建筑的初步设计条件;进行总体目标解析, 各专业协同商讨可能适宜的

    19、绿色性能分项目标, 发现绿色性能设计问题, 初步界定与分解绿色性能设计任务;提出方案初步构思, 进行绿色性能模拟分析与经济性分析, 实施绿色性能设计实时评价, 各专业协同商讨绿色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方案分析比选, 确定绿色设计方向, 提出主要技术措施与实施策略;探讨绿色设计方案与总体目标的契合度和技术措施的适宜性。提供经济分析、 专项性能模拟报告和计算报告, 进一步验证与调整、 优化绿色性能设计技术方案;编制绿色建筑的投资概算, 完成绿色设计方案说明等绿色设计方案文件。 施工图设计流程应包括下列内容: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 进行相应评估与调整, 再次确认绿色设计目标, 以及绿色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条

    20、件;汇总绿色性能设计技术措施, 根据设计目标, 各专业协同商讨绿色性能问题, 界定绿色设计任务;各专业相互配合, 将绿色性能设计技术措施具体化, 循环互提条件, 逐一解决所有绿色设计问题;整合、 集成各专业绿色设计, 落实达到具体设计目标的技术措施及相关技术参数;验证绿色设计成果与设计目标的契合度和技术的适宜性。提供经济分析、 专项性能模拟报告和计算报告, 再次整合、完善绿色设计技术措施;完成绿色设计专篇等施工图设计文件。 绿色设计文件 绿色设计文件应贯穿设计全过程, 各阶段设计文件应编制绿色建筑专篇, 并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落实。上一阶段绿色设计文件应作为下一阶段绿色设计的基本依据。 项目建议

    21、书的绿色建筑专篇, 应结合当地区域规划要求, 明确目标定位, 提出需达到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要求, 并将实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列入投资估算。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绿色建筑专篇, 应以项目建议书为基础, 进一步梳理背景、 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详细论证功能需求与建设规模、 地质评估和市政条件接驳, 确认投资估算。 方案设计文件的绿色建筑专篇, 应包括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及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主要手段及技术措施。方案投资估算应包括绿色建筑经济指标。 初步设计文件的绿色建筑专篇, 应根据批复的方案设计文件进行设计, 分专业阐述技术措施、 材料选用和设备选型。初步设计概算应包括绿色建筑经济指标。 施工

    22、图设计文件的绿色建筑专篇, 建筑专业说明中应有涵盖所有专业的总说明, 各专业说明中应注明本专业的绿色设计措施, 且与总说明一致。专篇宜注明对绿色施工与运营管理的目标要求。 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有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做法、 构造措施、 设备性能表, 明确材料、 设备等的技术指标要求、 质量要求。 应根据绿色建筑各设计阶段的要求进行计算模拟分析, 计算模拟分析报告应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规划设计 一般规定 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应符合全省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要求, 并应符合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 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应对场地内外的自然环境、 生物资源、 可再生资源、 建筑遗存、 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

    23、进行调查分析与综合评估,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以确定保护和合理利用场地资源的方案及措施, 满足绿色设计目标和可持续运营的要求。 绿色设计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绿色设计应包含海绵城市相关内容并符合当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要求。 基本设计场地要求 建设场地应安全可靠, 并符合下列规定: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 泥石流、 滑坡等地质危险地段;应避开地震时可能产生滑坡、 崩坍、 地陷、 地裂、 泥石流、 易液化土、 地震断裂带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对工程抗震产生危险的地段;应进行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 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场地;当场地选择不能避开上述安全隐患时, 应采取措施保证场地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

    24、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场地及安全范围内应无危险化学品等重大污染源, 无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及有害有毒物质危害;利用裸岩、 塌陷地、 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 应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 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场地设计应进行场地雨洪安全规划, 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 并符合下列规定:应保持和利用河道、 景观水系的滞洪、 蓄洪及排洪能力;应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 保持场地自然渗透能力;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可再生能源利用应进行资源勘查和评估, 并符合下列规定:应优先利用太阳能, 并根据场地及建筑需求, 确定合理的太阳能利用方案;利用地热能时, 应对地热能

    25、资源可利用量进行调查评估, 地热能开采不得对地表水和土壤造成不利影响。 利用地下水、 地表水资源时, 应取得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许可, 并对地下水系和形态进行调查评估, 不得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场地内生物资源的保护或修复应符合下列规定:应保护用地内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保持场地内的生态系统与场地外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 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规划与建筑布局 场地规划设计应顺应地理环境及场地自然气候, 尊重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 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优化建筑布局。 建筑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的选择应适应所处热工分区的气候特征和季节变化, 满足日照

    26、、 天然采光、 自然通风、 遮阳、防寒等基本要求, 并符合现行相关规范及标准的规定。 用地建设强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及辐射范围用地利用强度应适当提高, 并布置适量的公共开敞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规划设计应与地上建筑及其他相关城市空间紧密结合, 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人行地下通道、 轨道车站通道宜与建筑物合理连接。 依据噪声源及建筑的声环境要求合理进行规划布局。 合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应与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与共享。居住区内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应符合安徽省各地详细规划的规定。 场地或建筑至少有

    27、一处出入口应设防疫设施。交通组织与交通规划 场地外部交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场地出入口应与周边现有规划的交通网络对接, 不应直接设置在快速交通及过境交通道路上;场地出入口不宜少于个;居住区人行出入口与小学、 商业服务设施就近布置;场地人行出入口与公共交通站点之间宜设有便捷的人行通道和自行车道。 场地内部交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场地内道路系统应便捷通畅, 满足消防、 救护、 减灾、 救灾和搬运等要求;场地出入口及场地内宜采取人车分流措施, 结合绿化景观设计安全、 舒适的步行系统。 静态交通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机动车停车应优先采用地下停车方式, 宜设置多层停车楼等立体停车设施; 与建筑主要出入

    28、口、 住宅单元出入口的距离不宜超过 ;场地出入口宜规划出租车临时停靠区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场地内非机动车停车处距建筑主入口、 住宅单元出入口距离不宜超过 , 应有防雨雪设施和充电装置; 有独立的出入口并与道路系统便捷连接, 不宜与机动车出入口交叉;地上停车场地面应平整、 坚实、 防滑, 并满足排水要求,坡度不超过; 铺装材料宜采用透水铺装构造;室外非机动车位应采用遮阳棚等设施提高遮荫率, 室外机动车位应利用绿化等设施提高遮荫率。绿化遮荫率不应低于 。公共设施 应合理配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 并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场地内宜设置养老等公共设施;居住区应结合小区出入口或物业管理用房设置快

    29、递收发点和智能快递柜;信报箱宜结合单元出入口设置, 并符合安徽省现行地方标准 住宅设计标准 的相关规定。 应设置分类收集的垃圾收集点与垃圾站, 并满足下列要求:垃圾收集点应设置于相邻建筑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垃圾站应设置于场地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垃圾收集点与垃圾站的设置应便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运输。应单独设置有毒有害物质的收集设施;优先设置垃圾生化处理系统。室外无障碍设计 场地内步行通道、 活动空间、 停车场等公共区域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及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 应将通行方便、 距建筑无障碍出入口最近的停车位设为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 视觉障碍者集中区域周边的人行道应设置行进盲道。 步行通道、 室外

    30、活动场地、 停车场的地面防滑性能不应低于现行 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 规定的 防滑等级要求。室外环境控制 场地光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场地内建筑外立面、 室外景观小品、 活动设施、 公共设施等构件装置的设计与选材应避免产生光污染;幕墙玻璃可见光反射比不应大于 , 其中沿街建筑及住宅一层不应大于 ;室外夜景照明应采取有效的光环境污染限制措施,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应有良好照明。 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 的规定, 隔声降噪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对场地内外的噪声现状进行评估, 并应结合周边区域规划对建设用地未来的噪声水平进行预测, 以此作为开展噪声控制设计工作的依据;合

    31、理优化建筑布局, 应采用绿化、 景观等设计手法, 对场地内外部噪声源进行隔声和降噪处理。 场地热环境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合理规划建筑布局, 有效利用自然通风;合理规划设备位置和散热方式;合理布局公共绿地, 提高场地绿地率;采用立体绿化、 复层绿化等方式;地面材料反射率宜为 , 屋面材料反射率宜为 , 建筑物表面采用浅色饰面。 一般设计场地要求 建设场地宜选择市政基础设施良好的地段, 并根据市政设施承载能力对场地建设容量进行复核。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场地内生物资源的保护或修复应符合下列规定:应保持用地内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保持场地内的生态系统与场地外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保护和提高土地

    32、的生态价值;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 合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规划与建筑布局 用地功能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用地功能布局应遵守统筹、 紧凑、 职住均衡发展原则。鼓励居住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功能混合布局;城市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宜设置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 零售等功能应结合公交站点周边设置。 公共空间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公共空间规划应充分体现城市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广场、 绿地、 休闲健身等城市公共空间应当统筹规划、集中布局, 保证公共空间的开敞性, 符合服务半径要求。城市公共空间应与城市道路、 轨道车站合理连接;场地沿城市公共空间界面宜设置绿化围墙或通透围墙并与街道景观相协调, 体

    33、现城市人文艺术特点, 公共建筑室外公共空间应向公众开放;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应为开放式绿地, 且不小于广场总面积的 ; 车站、 码头、 机场等设施的集散广场,集中成片绿地应不小于广场总面积的 ;新建居住小区的附属绿地应分级设置, 集中绿地每块面积不应小于 平方米, 宽度不得低于米, 其中绿化面积( 含水面) 不应小于总绿地面积的 ;居住区内各类广场宜设计为林荫广场, 遮荫率不宜小于 。 应合理布置绿化用地, 其中集中绿地面积不应少于用地面积 , 计入绿地率的地下室顶板上的绿化覆土厚度不宜小于 ; 绿地指标应按下列指标控制: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 , 人均集中绿地不应小于 人;中心城区绿地

    34、率不低于 ; 人均集中绿地不应小于 人;公共建筑场地内绿地宜向社会公众开放;当旧城居住区或公共建筑绿地率不达标时, 应采用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生态补偿措施。 应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 宜满足下列要求:居住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之比;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交通组织与交通规划 场地外部交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场地出入口应靠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 到达公共汽车站的距离不宜超过 , 到达轨道交通站的距离不宜超过 ; 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 范围内设有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居住区人行出入口到达幼儿园、 老

    35、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 , 到达小学、 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 , 到达中学、 社区医疗设施、 文化活动中心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 , 场地周边 范围内宜配置不少于种商业服务设施;场地出入口应靠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 场地内部交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场地内宜设置安全、 便捷、 连续的自行车道, 并与场地外城市道路、 自行车道连通;地下车库出入口应靠近场地出入口设置, 车行流线应避免对相邻建筑产生噪声和夜间灯光干扰。 静态交通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场地宜配建送货专用停车区;居住区地面停车比例不宜大于 , 平面布置宜相对集中, 不占用居民活动空间, 并减少车辆通行对行人安全的影响。

    36、公共设施 应合理配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 并符合下列规定: 居住区场地出入口 米范围内宜设置教育、 医疗卫生、 文化体育、 商业服务、 金融邮电、 社区服务、 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公共设施; 场地出入口 米范围内宜具备城市行政办公、 文化、 教育科研、 体育、 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 场地内公共步行通道、 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开放空间、运动健身场所、 停车场宜有利于社会化共享和满足全天候需求, 且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 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无障碍设计规范 的有关规定。 住宅建筑底层宜设置架空层为公共活动空间。室外无障碍设计 室外道路路面和活动场地地面铺装材料应平整、 防

    37、滑,老年人、 儿童活动场地宜采用柔性地面。 行进盲道铺设应连续, 且与人行道的走向一致。 室外坡道、 台阶、 无障碍步道、 老人和儿童活动场地的防滑性能应满足 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 规定的防滑等级要求。 室外景观宜设提示盲道, 园路及广场的休息区域宜设置轮椅停留空间。室外环境控制 建筑布局应有利于自然通风, 应根据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进行优化,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高 风速小于 , 户外休息区、 儿童娱乐区风速小于 , 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 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应不大于 ;过渡季、 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38、, 建筑 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 ; 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建筑布局宜避开冬季不利风向, 并宜通过设置防风墙、板, 防风林带、 微地形等挡风措施阻隔冬季冷风;宜根据气候条件采用架空层的方式, 疏导自然气流;建筑主朝向宜偏向夏季主导风向, 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宜采取下列措施改善场地内声环境:对场地外交通干线的噪声应设置声屏障进行控制, 场地内机动车道采用降噪路面等有效降噪措施;声环境要求高的建筑, 宜布置在主要噪声源主导风向的上风侧或远离噪声源, 并尽可能利用其它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 构筑物作为噪声遮挡物;可结合景观设计, 设置景观带、 景观墙体等, 以阻隔道路交通等

    39、噪声。 场地热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宜采用屋顶绿化、 太阳能板、 遮阳棚等设施;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户外活动场地宜设置落叶乔木、花架等遮阴设施, 机动车停车场和机动车道应种植高大乔木提供遮阳;合理设置景观水体;硬质铺装人行道路及广场应采用透水材料和透水铺装。 户外活动场地宜有绿化遮阴或遮阳设施, 遮阳覆盖率不宜小于 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 的规定: 广场为 , 游憩场为 , 人行道为 。 建筑设计 一般规定 建筑设计应根据周边环境和场地自然条件, 综合考虑建筑物理环境因素, 遵循因地制宜、 被动措施优先、 主动措施优化的原则, 对建筑的体形、 平面布局、 朝向、 间距、 空间尺度、 围护结构

    40、保温和隔热等进行优化设计。 建筑宜采用南北朝向或接近南北朝向, 当建筑处于不利朝向时, 应采取遮阳等有效补偿措施。 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使用人数和使用方式, 兼顾建筑全寿命期内的使用需求, 选择适宜的平面布局、 开间和层高, 并具有空间使用功能可变性和改造的可能性。 建筑设计宜采用本土化材料, 体现地方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 建筑造型应简约, 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并结合造型对具有太阳能光热、 光伏及空气能利用、 空调室外机位及具有遮阳、导光、 导风等功能的建筑室外设备和构件进行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 并应满足室外设备安装、 检修与维护的安全要求。 外遮阳、 太阳能设施、 空调室外机位、 外墙花池

    41、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 施工。 建筑设计宜遵循模数协调统一的原则进行标准化设计。平面、 立面及围护结构和建筑构件设计除满足模数协调统一的原则外, 宜采用标准化基本单元设计和装配式设计。 宜采用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对建筑性能和物理环境进行定量化分析、 评估和优化, 并在设计深入过程中进行完善和检验。 全装修建筑应采用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 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 建筑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 建筑设计应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建筑中的公共开放、交往等空间与会议、 健身等设施宜与社会共享。 建筑设计应为老年人、 行动不便者提供活动场地和相应的服务设施及方便、 安全的无障碍出行环境, 营造

    42、友好的全龄化生活居住环境。 基本设计建筑空间布局 主要功能用房及住宅居室应布置在有良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位置; 有日照需求的房间应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当建筑处于不利朝向时, 宜采取下列改变空间布局的措施进行弥补:优化平面布局, 改善主要功能用房的朝向;将辅助功能用房布置在不利朝向;减小西向外窗面积, 设置遮阳设施, 在不利朝向侧种植高大落叶乔木。 主要功能空间及住宅居室应远离噪声、 振动、 电磁辐射、 空气污染的房间或场所, 当条件受限制无法避开时, 应采取隔声降噪、 减振、 电磁屏蔽、 通风等措施。 设备机房宜靠近负荷中心布置, 不应对主要功能用房和住宅产生噪声、 振动和电磁辐射等不利影响

    43、, 并应便于设备和管道的维修、 改造和更换。围护结构 建筑体形系数、 窗墙面积比、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外窗性能、 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等指标, 应符合现行建筑节能设计等标准的相关规定。 楼、 地面及内隔墙的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架空楼板及外挑楼板应设置保温层;住宅建筑分户楼板及公共建筑层间楼板应设置保温隔声层;直接与土壤接触的房间地面应作防潮处理并宜设保温层;住宅建筑分户墙应满足安徽省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中的保温要求。 在室内温、 湿度设计条件下, 建筑围护结构应有防结露设计措施。建筑遮阳 应根据遮阳系统在建筑物中的朝向和位置选用合适的遮阳形式。 外窗遮阳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建筑遮阳装

    44、置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安全可靠。建筑光环境 有日照需求的建筑单体, 应根据日照分析结果进行优化设计。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 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主要功能房间的有效采光面积和采光系数应满足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的规定; 应采用室内外遮挡设施减少或避免阳光直射, 控制眩光。 每套住宅应至少设个天然采光的卫生间。建筑风环境 组织室内自然通风的具体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房间平面宜采取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布局, 避免单侧通风的布局;应结合节能、 采光、 防噪等要求合理设计外窗的位置、方向、 面积和开启方式。高层建筑应考虑风向及风速对窗户开启方式的影响;楼梯间、 走廊等公共空间应设通风口;住宅套型至少应有

    45、个卫生间可自然通风;厨房和卫生间应设置辅助排油烟、 气设施, 厨房油烟应高空排放。 外窗可开启面积应满足现行国家及安徽省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并符合下列要求:公共建筑利用外窗进行自然通风的房间, 其有效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 , 且不宜小于所在房间外墙面积的 ;住宅卧室、 起居室( 厅) 、 明卫生间的外门窗自然通风开口面积, 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住宅厨房外门窗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 , 并不得小于 。室内声环境 公共建筑室内声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学校、 医院、 旅馆、 办公、 商业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 围护结构( 外墙、 隔墙、 楼板和门窗)

    46、 的空气声隔声标准以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标准,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环境通 用 规 范 和 民 用 建 筑 隔 声 设 计 规 范 的相关规定;托儿所、 幼儿园、 老年人照料设施等建筑的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 围护结构( 外墙、 隔墙、 楼板和门窗) 的空气声隔声标准以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标准,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和行业标准 托儿所、 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 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 等规范的相关规定。 宿舍建筑的居室室内允许噪声级、 围护结构( 外墙、 隔墙、 楼板和门窗) 的空气声隔声标准以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标准,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和行业

    47、标准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的相关规定。 住宅室内允许噪声级、 围护结构( 外墙、 隔墙、 楼板和门窗) 的空气声隔声标准以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标准,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和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的相关规定。 楼板的计权规范化撞击噪声声压级应符合安徽省 民用建筑楼面保温隔声工程技术规程 的相关规定。 有特殊声学要求房间的声学设计按相应规范执行。 电梯井道不应紧邻噪声敏感房间布置。除住宅卧室( 含书房) 、 宿舍居室、 病房、 老年人照料设施的老年人居室和老年人休息室等外的其它房间, 受条件限制紧邻电梯井道布置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 减振措施。 住宅卫生间、 厨房等有噪声的房间不

    48、应与相邻住户的居住空间贴邻布置。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室内装修设计宜进行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价, 预评估结果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和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的要求。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应满足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 氨、 甲醛、 苯、 总挥发性有机物、 氡等污染物浓度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和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规定限制的要求。 室内装修材料应选择环保产品, 并符合下列规定:天然石材类材料放射性等级应为 类;饰面装饰材料环保等级应为 级;不应采用甲醛超标的胶粘剂及涂料。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用应遵循新型、 轻质、 节能、 经济、 适用、耐久、 环保、 健康的原则。

    49、应选用本地建筑材料, 施工现场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不应小于 。 材料选择时应评估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 选用物化能量低、 可集约化生产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选择资源消耗少、 环境影响小、 可集约化生产的材料,且优先采用可再循环、 可再利用材料, 并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采用高性能、 高强度材料;充分利用无须外加装饰层的材料, 宜采用围护墙与保温、 隔热、 装饰一体化, 内隔墙与管线、 装修一体化材料;严禁采用高耗能、 污染超标以及其他国家和地方限制使用或淘汰的材料。 建筑外立面应选择耐久性好的外装饰材料, 宜设置便于建筑外立面维护的设施。安全耐久 建筑外

    50、墙、 屋面、 门窗、 幕墙及外保温等外围护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及标准的规定, 满足安全、 耐久性的要求, 并采取下列安全防护措施:建筑入口和住宅单元出入口及架空层等人员出入部位应设置防护挑檐, 并宜与人员通行区域的遮阳、 遮风或挡雨设施结合;住宅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 医院门诊急诊楼和病房楼、 中小学校、 托儿所、 幼儿园、 老年人建筑, 二层及以上不得采用玻璃幕墙;应采用挑檐、 防冲击雨篷等防护设施或利用裙房、 周边场地绿化、 景观形成缓冲区域, 降低玻璃幕墙及其他高空坠物风险。 建筑公共走廊、 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保持畅通, 满足紧急疏散、 应急救护、 安全防护等要求, 门窗开启扇及


    注意事项

    本文(DB34∕T 4250-2022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安徽省).pdf)为本站上传会员【曲****】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