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1∕T 3394—2021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规程(辽宁省).pdf

    • 资源ID:123031       资源大小:374.5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曲****】。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曲****】,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DB21∕T 3394—2021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规程(辽宁省).pdf

    1、 DB21 DB21/T 33942021 2021 - 02 - 28 发布 2021 - 03 - 28 实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ICS 65.020.20 B 16 辽宁省地方标准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trolling locusts and grasshoppers in grassland by herding chicken DB21/T 33942021 I 目 次 目 次 . I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牧鸡治蝗适用条件 . 2 5 牧

    2、鸡治蝗技术 . 2 6 治蝗效果评价 . 3 附 录 A(资料性)草原主要蝗虫形态特征. 4 DB21/T 33942021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王坤芳、陈曦、陈冲、王文成、雷虹、李佳、严秀将、刘天华、高晓鹏、部卫平、黄艳娥、于荣波、姜海、蔡振波、潘晶、隋伟、吴一鸣。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沈阳

    3、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联系电话:024-23448927。 标准起草单位通讯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长江街126号,联系电话:024-88454411。 DB21/T 33942021 1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原牧鸡治蝗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适用条件、防治技术和治蝗效果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区域内海拔低、坡度30的草原蝗虫为害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578 草原蝗虫调查规范 DB21/T 2482 草

    4、原主要蝗虫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牧鸡治蝗 herding chicken controlling locusts and grasshoppers 在草原上有针对性地放养适宜品种的、经过调驯的鸡群,利用其捕食蝗虫的天然习性来控制、消灭蝗虫的一种生物防治措施。 3.2 防治指标 controlling threshold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长, 为防止蝗虫危害损失超过经济允许损失水平而采取防治措施时蝗虫的种群密度。 3.3 种群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单位面积或空间内同种蝗虫个体的数量。 3.4 为害 damage 蝗虫种群密度

    5、超过防治指标产生的灾害。 3.5 严重为害 serious damage 蝗虫种群密度达到防治指标 2 倍(含 2 倍)以上产生的灾害。 3.6 始盛期 beginning stage 蝗虫某一发育进度(如孵化、羽化、产卵及各虫龄等)的百分率累计达到 16%时的生长阶段。 3.7 防治适期 optimum controlling stage DB21/T 33942021 2 蝗虫生长到实施防治可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时的时期。 3.8 信号饲料 signal feed 引导鸡群进入指定区域时撒在路径上的饲料。 3.9 信号哨 signal whistling 训练鸡群在捕食、转移等活动中产生条件

    6、反射的固定哨声。 4 牧鸡治蝗适用条件 4.1 防治密度 为害区内蝗虫种群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可进行防治。(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参见 NY/T 1578;防治指标参见 DB21/T 2482)。 小型蝗虫:防治指标为 25 头/m2。 中型蝗虫:防治指标为 15 头/m2。 大型蝗虫:防治指标为 5 头/m2。 4.2 防治时期 防治区内草原蝗虫主要优势种达到 2 龄蝗蝻始盛期至成虫期均可进行防治,在辽西地区一般为 6月中旬,辽东地区一般为 6 月下旬。草原蝗虫主要优势种达到 3 龄时为防治时期。 4.3 防治区 牧鸡治蝗应安排在坡度30, 交通及水源方便的地段。 一般要求面积为不小于 20hm2集

    7、中连片的草原。 5 牧鸡治蝗技术 5.1 鸡群培育 5.1.1 鸡种选择 牧鸡应选择体型较小、灵活、健壮、抗逆性强、适于野外放牧的土鸡或产蛋鸡,可选择的鸡种有北京红、大骨鸡、芦花鸡、乌鸡、桂香鸡、麻鸡、本地土鸡等,不宜选肉用鸡。 5.1.2 适时孵化 鸡雏孵化期应视治蝗适期而定,原则是保证鸡群放牧治蝗时达 6070 日龄,体重达 400500g。在辽宁地区一般鸡雏应在 4 月初开始孵化。 5.1.3 雏鸡培育与调训 保障育雏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严格按照工厂化标准进行育雏。雏鸡出壳后 1 日龄注射马立克疫苗,714 日龄起按规范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并及时淘汰病、弱、残鸡。雏鸡出壳以后开始调训,

    8、每次饲喂、饮水、移槽、回舍时都要分别固定哨声为信号,使鸡建立条件反射,饮水器、饲料槽移动距离逐渐加大,由室内到室外,扩大雏鸡活动范围,使鸡群逐步适应野外生活环境,并听从信号指挥。 DB21/T 33942021 3 5.1.4 放牧前鸡群要求 鸡平均体重 400500g,鸡群整齐度高;经过 7d 以上的室外锻炼;调训成熟,能随哨音调动饲喂、饮水、回舍、移槽等活动;傍晚能够顺利进笼归宿。 5.2 放牧治蝗 5.2.1 鸡群管理 在辽宁地区, 每 20hm2草原可安排鸡群 150200 只, 鸡群大小根据防治面积和蝗虫种群密度大小调整。 5.2.2 牧前准备 鸡群放牧前 10d,要派技术人员进行蝗

    9、情调查,核定治蝗地段的虫口密度,虫龄大小等(蝗虫虫态及虫龄的鉴定参见附录 A),确定鸡群放牧的具体时间及路线。一般在蝗蝻达到 2 龄始盛期开始放牧,先防蝗蝻孵化早的地区,后防蝗蝻孵化晚的地区。鸡群放牧前备足补饲和信号饲料。 5.2.3 放牧方法 一般太阳升起时出牧,用哨音引导鸡群捕蝗,必要时撒少许饲粮引路,蝗虫密度大的地段慢走,争取一遍达到防治要求。放牧两小时左右,当多数鸡素囊饱满,不再捕食蝗虫时,应收牧回营。回营行走速度要慢,回营后立即饮水,让鸡群在棚内休息,下午六时左右再放牧两小时。 5.2.4 鸡群安全 鸡舍一般设置在草场中间,可使鸡群的覆盖面积达到最佳,减少转场次数;每隔 150200

    10、m 放置一处面积 30m2、高度 30cm 的遮阴棚或遮阴架,便于放牧人员对大风、暴雨、动物捕食等意外事故的及时处理。一般鸡群的放牧半径为 10001500m。 5.2.5 转场轮牧 鸡群放牧周期受鸡群种类和大小、蝗虫虫口密度、植被条件等因素影响。一般 15d 为 1 个轮牧期。当鸡舍周围虫口密度减退率达到 90%时,可提前转场,若此时最远牧放半径区域的蝗虫密度仍然较高,可适当缩小转场距离。 5.2.6 放牧后期鸡群补饲 牧鸡治蝗后期, 应加强鸡的饲养管理, 增加饲料粮的补饲量, 并喂饲微量元素、 维生素或配合饲料,提高养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 治蝗效果评价 在牧鸡治蝗区域划定防治区和对

    11、照区,做好防前和防后(一周内)调查,调查采用样方框调查法,样点设置参照 NY/T 1578。按以下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防前虫口密度-防后虫口密度)/防前虫口密度100 防治效果(%)=(防治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牧鸡治蝗结束后,防治效果达到 90%以上为合格。 DB21/T 33942021 4 附 录 A (资料性) 草原主要蝗虫形态特征 A.1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A.1.1 成虫 体中型,绿色、灰褐色或暗褐色。雌成虫体长 31.037.0mm,前翅长 28.534.5mm;雄成虫体长21.025.

    12、0mm,前翅长 18.024.5mm。头大而短,头顶圆形而高出前胸背板。颜面垂直或略倾斜,颜面隆起宽平,仅中单眼处微凹陷,两侧缘近于平行。复眼卵形。触角丝状,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背板具粗细基本一致的淡色“x”形斑纹,侧面观“x”形条纹的前端条纹略向下倾斜或近于平直。前胸背板的中隆线略低,侧面观平直或近于平直;背板中部明显缩窄,沟后区两侧呈肩状隆起。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较宽,中隔的宽度约为长度的 1.41.6 倍。前翅具暗黑色斑纹;后翅基部浅黄色,后翅车轮形黑褐色带纹较宽,不伸达翅后缘。前、 后翅超过后足股节的顶端。后足股节内侧具 2 个浅黑色斑。 胫节红色,基部色略浅,胫节刺端部黑色。雄性下

    13、生殖板短锥形,顶端钝。雌性产卵瓣短粗,顶端钩状,上产卵瓣的上外缘无细齿;下生殖板长方形。 A.1.2 蝗蝻 1 龄:蝗蝻体长 4.86.9mm,较粗壮。头在背面隆起,头顶平,颜面侧隆线明显脊状与头顶侧隆起相连,中间无界限,为一相通的沟。前胸背板有两对“x”纹,前 1 对明显较大,几乎达中间,后 1 对不清或无。翅芽不明显,较肥厚。 2 龄:雄蝗蝻体长 7.010.5mm,雌蝻 7.210.8mm。触角 17 节。头顶低平,侧缘隆起与颜面侧隆线情况同一龄蝗蝻。前胸背板后 1 对“X”纹出现。翅芽明显长出背板侧缘,翅脉可见,翅尖指向后下方。 3 龄:雄蝗蝻体长 9.014.2mm,雌蝻 9.014

    14、.3mm。雄幢輔触角 21 节,雌蝻 20 节。头顶微凹,其侧缘隆起与颜面侧隆线情况同一龄。前胸背板“x”纹前 1 对较后 1 对长。雄蝻翅芽翻到背上,长达第一腹节,后翅明显长于前翅,翅尖指向后下方,前翅可见一部分;雌蝻翅芽明显宽出背板侧缘,翅脉明显。 4 龄:雄蝗蝻体长 13.318.5mm,雌蝻 13.119.4mm。雄蝻触角 23 节,雌蝻 22 节。头顶凹下。雄蝻前胸背板 X 纹前后两对约等长,雌蝻前对稍长于后对。雄蝻翅芽长达第三腹节后缘,翅尖指向后下方,前、后翅等长;雌蝻翅芽翻到背上,长达第一腹节后缘,后翅长于前翅,可见一部分前翅,翅尖指向后方。 5 龄:仅雌性有 5 龄蝗蝻,体长

    15、18.330.3mm,触角 24 节。头顶稍凹。前胸背板“x”纹前对与后对长度约等。翅芽长达第 3 腹节后缘或第四腹节中部,后翅稍长于前翅,翅尖指向后方。 A.2 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A.2.1 成虫 体中型,绿褐色、黄褐色或深褐色。雌成虫体长 30.039.0mm,前翅长 26.034.0mm;雄成虫体长 20.027.0mm,前翅长 22.026.0mm。体黄褐色至绿褐色。前胸背板“x”形淡色斑纹在沟后区宽于沟前区。前翅超过后足腿节顶端,具褐斑;后翅宽大,基部淡黄色,主要脉不染蓝色,中部具暗色横带纹,常达或接近后缘;翅顶暗色。后足腿节底侧及后足胫节:雄红色;雌

    16、黄色。 A.2.2 蝗蝻 蝗蝻有 5 个龄期。前胸背板向上拱起,略呈屋脊状。体多为灰褐色,从二龄开出现绿色个体,且体色的深浅及花纹的变化颇不一致。 1 龄:体长 5.07.0mm,蝗蝻体色较深,由复眼前后直到前胸背板后缘中央两侧,各有 1 条较粗的黑褐色带纹; 由上唇基直到前胸背板侧缘也各有 1 条较细的褐色条纹。 后足股节有 3 个完整的褐色环DB21/T 33942021 5 带。体上有各种花纹异常分明。翅芽很小,不明显,呈半圆形,其长几乎与中胸和后胸背板相平。 2 龄:体长 6.09.0mm,体色较浅,仍保留一龄蝗蝻时的各种花纹,但花纹的深浅不明显;翅芽较明显,呈半椭圆形,略突出于中胸和

    17、后胸背板的后缘。 3 龄:体长 8.013.0mm,体色稍深,头部及前胸背板上的花纹大部消失,仅保留部分残余痕迹,后足股节上的环带也不完整,在前胸背板上开始出现“x”形花纹,但不甚明显。翅芽远远超过中胸和后胸背板的后缘,前翅芽狭长,后翅芽略呈长三角形。 4 龄:体长 12.019.0mm,蝗蝻体色、花纹等与三龄蝗蝻相似,但前胸背板上“x”形花纹较显著。翅芽向背后方翻折,其长可伸达第四腹节背板的后缘,并将听器掩盖。 5 龄:蝗蝻头及前胸背板上的花纹又较四龄蝗蝻明显,后足股节的黑色环带不完整。 A.3 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A.3.1 成虫 体小型, 粗壮, 褐色

    18、或灰褐色。 雌成虫体长 25.032.5mm, 前翅长 13.819.5mm; 雄成虫体长 12.521.0mm,前翅长 7.812.2mm。体褐色;雄头顶低凹,雌性较平。无中隆线,头侧窝消失或不显。前翅较短,通常不达或刚达后足腿节顶端,翅上具许多黑色斑点;后翅略短于前翅,本色透明。后足腿节上侧具 3 个暗色横斑,外侧下隆线具 1 列黑点,内侧红色,有两个黑色横纹。后足胫节红色。 A.3.2 蝗蝻 1 龄:体长 5.06.5mm。平均 5.8mm。触角、头部及腹部均为黑色,前胸背板、前足及中足均为白色,后足股节为黑色,并有 3 个白斑,胫节为黑褐色,基部有 1 个白色花纹。前胸背板呈筒形。侧隆

    19、线不明显,中、后胸背板后缘平直。翅芽尚未显现。 2 龄:体长 6.09.0mm,平均 7.5mm。全身为灰褐色,头部及腹部颜色稍深。前胸背板白色,宽平。侧隆线出现,但不甚明显。翅芽虽已出现,但不明显,前翅芽略突出于中胸背板,向后下方伸展。 3 龄:体长 7.010.0mm,平均 8.5mm。全身均呈灰褐色,以后各龄体色变化不大。前胸背板有“H”形白色纹,侧隆线明显。后足股节黑白花纹更为明显;翅芽较明显,突出于中胸及后胸背板,前翅芽较小,后翅芽较大,均呈半圆形,向后下方伸展。 4 龄:体长 10.013.0mm,平均 11.5mm。前翅芽狭长。基部为前胸背板所掩盖,顶端仍为圆形,翅脉明显。 5

    20、龄:体长 11.018.0mm,平均 14.5mm。翅芽均向后方翻折,但大小差异很大,一般不超过第一腹节。 6 龄:体长 16.025.0mm,平均 20.5mm。翅芽均向后方翻折,但大小差异很大,超过第二腹节的一半。 A.4 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A.4.1 成虫 体中小型,暗褐色、褐色、黄褐或黄绿色。雌成虫体长 23.029.0mm,前翅长 17.027.0mm;雄成虫体长 14.518.5mm,前翅长 13.016.5mm。头顶圆形略向前倾斜,颜面隆起宽,两侧缘近于平行。头侧窝三角形。 触角丝状, 长度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 前胸背板中部常有红色或暗色条纹;

    21、 中隆线低细,侧面观平,侧隆线无;前胸背板沟前区较窄,沟后区较宽,后横沟在中隆线中部切断;前胸背板前缘近于平直,后缘为钝角形。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的长度约为其宽度最窄处的 1.2 倍。后胸腹板侧叶分开距离较大。前翅狭长,有暗色小斑点,翅长超过后足股节的顶端,中脉域的中闰脉基部较接近前肘脉。后翅透明本色。后足股节上侧的上隆线无细齿,股节内侧有 3 个黑色横斑,股节底侧暗红色。后足胫节浅黄白色,有 3 个不完整的浅黑色灰环,胫节刺的顶端黑色。 A.4.2 蝗蝻 DB21/T 33942021 6 蝗蝻分为 5 个龄期。 蝗蝻头顶向前下方倾斜与颜面成钝角, 由头顶到腹部末端的背面中央有 1 条淡黄色带

    22、纹,在带纹两侧有黑褐色小斑点密集成两条深色带纹。蝗蝻体色多为灰褐色,1 至 3 龄前、后翅芽与中胸和后胸的背板相连接,向后下方伸展,45 龄的翅芽向背后方翻折。3 龄蝗蝻以后,前胸背板开始出现“x”花纹。后足股节外缘的羽状构造上有 3 个黑斑。爪垫较大。 1 龄:体长 5.06.5mm,翅芽不明显。 2 龄:体长 6.08.0mm,翅芽比较明显,呈半圆形,略突出于中胸和后胸背板的后缘。 3 龄:体长 7.012.0mm,翅芽超过中胸和后胸背板的后缘,前翅芽狭长,后翅芽呈三角形。 4 龄:体长 11.015.0mm,翅芽向背后方翻折,伸达第一腹节背后的后缘。 5 龄:体长 14.025.0mm,

    23、翅芽向背后方翻折,长度可达第 4 腹节背板后缘。 A.5 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A.5.1 成虫 雌成虫体长 34.049.0mm,雄成虫体长 28.037.0 mm。体粗大,有粗密的颗粒和隆线。体通常呈黄褐色、褐色或暗褐色。头较短,后头常有不规则的网状隆线。颜面隆起明显,在中单眼之上有纵沟。触角丝状,淡褐色,基部较淡,顶端较暗。复眼红褐色,卵形。前胸背板的前、后缘淡黄色,沿中隆线的两侧在前、后端各有 1 较大的黑色斑块;侧片中部的前缘具较短的黑色条纹,常和复眼后端的黑色斑纹相接。前胸背板中隆线片状隆起,侧面观呈圆弧形。前翅长卵形,前缘暗褐色,后缘较淡。后足胫节上

    24、侧青蓝色,底侧黄褐色或淡黄色;股节上侧具 3 个暗色黄斑。 A.5.2 蝗蝻 蝗蝻有 5 个龄期。一至三龄没有翅芽,四龄开始出现小翅芽,这时雌、雄体长的差异比较显著。蝗蝻和成虫在形态上基本相同,在体长上有明显差异。 1 龄:体长 8.0 mm 左右; 2 龄:体长 12.016.0mm; 3 龄:体长 16.024.0mm; 4 龄:体长 24.032.0mm; 5 龄:体长 32.040.0mm。 A.6 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 A.6.1 成虫 体中、 大型, 黄褐色。 雄性体长 29.039.0mm, 前翅长 30.0mm38.0mm;

    25、 雌性体长 34.038.0mm,前翅长 29.036.0mm。头侧窝三角形或卵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前端狭,后端宽平,中隆线被二条横沟所切断,侧隆线在沟后区可见。前翅发达,前翅中脉域具弱的中闰脉。后翅基部玫瑰色,中部具较狭的暗色横带纹, 外缘淡色, 仅前缘具暗色斑点。 后足股节下膝侧片下缘几乎直线, 后足股节内侧黑色,具黄色膝前环,膝部外侧褐色,内侧黑色;后足胫节污黄色,顶端暗色。产卵瓣粗短,顶端较尖,端部呈钩状,边缘光滑无齿。 A.6.2 蝗蝻 蝗蝻共 4 龄。 1 龄:体长 5.112.0mm,两性触角均 15 节。雌性前胸背板前缘平直,后缘钝圆形;雄性前后缘平直。两性翅芽明显,翅尖呈弧

    26、形,指向后下方。 2 龄:体长 10.518.2mm,两性触角皆 19 节。两性前胸背板前缘几乎平直,后缘钝圆形。翅芽明显,翅脉增多,雄性尤为明显,翅尖指向后下方。 DB21/T 33942021 7 3 龄:体长 15.326.5mm,触角 20 节。前胸背板后缘中隆线处明显向后伸长,呈钝角。翅芽翻向腹部背面,雄性后翅遮盖前翅大部分;翅芽达腹部第 2 节后缘。雌性后翅不完全遮盖前翅,翅芽达不到腹部第 1 节。 4 龄:体长 23.029.6mm,触角 2224 节。前胸背板明显增大,后缘几乎成直角。雌性后翅未完全遮前翅,翅芽达腹部第 4 节中部;雄性后翅超过腹部第 5 节。 A.7 中华稻蝗

    27、Oxya chinensis A.7.1 成虫 成虫雌体长 36.044.0mm。雄体 30.033.0mm;全身绿色或黄绿色,左右各侧有暗褐色纵纹,从复眼向后,直到前胸背板的后缘。体型中等,体表具有细小刻点。头部颜面极倾斜,颜面隆起较宽,纵沟明显,两侧缘平直、几乎平行。头部上方有明显的黑色斑纹。复眼较大,卵形。触角刚到达前胸背板后缘。前胸背板侧片最上方有两条明显的黑色纵条纹。前胸背板两侧缘几乎平行,不在末端扩大;侧隆线不明显;3 条横沟均明显。具前胸腹板突,短锥形突出。翅发达。前翅绿色,或前翅前缘绿色、后缘褐色;后翅无色透明。后足股节淡黄绿色,无明显斑纹。下膝侧片的顶端有刺。后足胫节一般为绿

    28、色或青绿色,基部 1/3 处有一小黑斑;刺顶端黑色。腹部红褐色。雄性尾须为锥形,下生殖板圆柱形,端部略尖。雌性腹部第 3 节附近背板侧缘略隆起;产卵瓣较细长,末端呈钩状,外缘具细齿。 A.7.2 蝗蝻 蝗蝻共5龄。 1 龄:头径 0.91.0 mm,体长 5.7mm,黄绿色,头大于体宽,呈三角形,复眼灰色。触角 13 节,紫褐色,其中柄节和梗节为绿色。节间白色,前胸背板上中隆线和背中线融为一体,与 2 龄若虫的主要区别在于皮壳小于 2 龄若虫。 2 龄:头径 1.21.3 mm,体长 7.010.0mm,触角 17 节。取食后明显地看出白色中隆线和背中线。 3 龄:头径 1.82.0 mm,体

    29、长 9.016.0mm,触角 1819 节,蜕皮后中隆线变宽,一条楔形的白线条从前胸背板伸达尾端。同时两条深褐色纵带纹在前胸背板上开始出现。翅芽明显长出,翅脉隐约可见,前翅芽向后突伸,略呈三角形,后翅芽圆形,翅芽上的褐色带纹也随之出现。 4 龄:头径 2.53.0mm,体长 14.020.0mm,触角 2022 节。蜕皮中隆线和背中线不成一体,明显地由翅芽分隔开,但褐色带纹比 3 龄更宽。前翅芽向后延伸、狭长,端尖成三角片,后翅芽下后缘也成三角形,但不向后突出。前后翅边出现 的“八”字形褐色带纹,纵看连成双八字形(上八+下八)。前翅带纹色较深于后翅。 5 龄:头径 3.74.0mm,体长 16.025.0mm,触角 25 节。白色中隆线变暗或变成淡黄色。两条褐色带纹随之色加深变粗。羽化成虫时的褐色带纹切移至前胸两侧复眼。 _


    注意事项

    本文(DB21∕T 3394—2021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规程(辽宁省).pdf)为本站上传会员【曲****】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